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論語

論語讀後感彙編14篇

欄目: 論語 / 發佈於: / 人氣:2.46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後感彙編14篇

論語讀後感 篇1

我在寒假的時候看了《論語》這本書,知道了很多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書。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成為現代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建立和諧社會的有力思想勸導。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論語》是孔子在教學生的時候片片斷斷,留下來的課堂筆記,他的學生把這些給編起來,後來就成了論語。

看了《論語》後,我從中悟到學習應腳踏實地外,還從中得到不少的學習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我們經常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就會從中領會更多的新知識。“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卻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嗎?它告訴了我們學習的態度和為人的態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的意思就是:幾個人走路,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其中,選取他們的長處來學習,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句話也告訴了我們無論我們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段話的意思是:我每次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過了呢?這些話都告訴了我們要重視品德的修養。

讀完了《論語》的我,從書中收穫的人生哲理,將會在我今後的生活中不斷的自我吸收和體會,它將伴隨着我成長,成為我人生的指路標。

論語讀後感 篇2

一個人的經歷閲歷再豐富,絕對沒有書上説的事情多,而一個人的一生時間又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懂,那怎麼辦呢?只有學,從書上學,當然這僅僅是學的一種方式,其他比如聽別人説話,看別人做事,看別人是如何成功如何失敗的,這也是學,但主要還是通過看書學,正所謂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學了怎麼辦呢?還要學為所用,力求學有所成,還要練習。學再多不用,那也是白學,學一點用一點,把學到東西和實際的生活相結合,去解決問題,這是學的目的,也就是習了。用一個例子來講,數學中有很多公式,先學公式,然後再用公式答題,這就是習了。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悦乎?這個朋友,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真朋友的概念,我相信是相同的.。朋友有兩種,真的和假的。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不錯,朋友也如此,如水連綿,至清至純,以水為託,相與相助,有這樣的朋友來往,自然是件快活的事。假朋友就是建立在利益關係之上的,利益是這種朋友關係存在的前提,如果二人之間沒有了利益,自然也就不是朋友了,或者説,這樣的人也就不能稱為朋友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説的土點,可以譯成,人家不知道咱能,而咱不生氣,咱不就是君子麼?這話在現實社會更有道理。現在有些觀點認為,有一分力使十分力,有一點能就逞十點能,稍有一點成績就了不得了,寫了幾篇稿文章就要出書,唱了一首歌就拿自已當明星,太浮躁了,用農村俗話説,恐怕別人把他當愣子。我倒覺得,一個人的本事是有限的,或者説,在某一方面絕對有比你強的人,首先要做的是韜光養晦,厚積慢發。那種好出風頭好充能顯像的心態萬萬要不的,早晚也是要吃虧的。

論語讀後感 篇3

人常説:“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是説人們專注於某一事物時,中樞神經會留有習慣性記憶,夢境中就會有所顯現。夢中的境象,不像白天思考的那麼集中,甚至完全相反,或隱或現地與之關聯,這是人們發散思維在飛揚的結果。

孔子之所以在年輕時經常夢見周公,是因為他志深信篤的緣故。孔子恨不得一日之間恢復周禮,凡事皆以禮相衡,惟恐與之相悖,甚至誠惶誠恐,用現在的話説,就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所以,孔子能與周公夢寐相見。

至於老來,孔子很少夢見周公,並不是他不專注於禮,而是心境已經平靜了下來,不像年少時那樣飛揚罷了。從人的生理特點講,健康、理性的`老年人是很少有夢的,

當人的身體出現狀況時,譬如休息不好、心情緊張等原因,都可能導致多夢。老年人多夢,是一種亞健康的表現。

孔子因少夢而言衰,既是對自身信仰持之以恆的自豪,又是對精力不再充沛的悲歎。人總是要老的,不管向仁向智,有道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是自然萬物中的一物,不可能脱離由壯及衰的自然規律,聖人也是難免,這就是人們常説的“人生不滿百。”

人到老年,難免懷舊,這是由於體質精力漸衰,雄風不再的緣故,有人自豪,有人悲歎。自豪的人,因為一貫堅守而有信果;悲歎的人,因為力不從心而未盡善。不管自豪還是悲歎,只要堅持了、努力了,人也就不再遺憾,畢竟人沒有超自然能力。

論語讀後感 篇4

孔子主張勤儉而愛人。勤儉愛人體現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張輕徭薄税,弟子冉求幫助季氏聚斂財富,他憤然宣稱:“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節儉,即使“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也“樂在其中矣”(《論語·述而》)。他主張治理國家“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的這些思想,為後世所繼承,在中國封建社會為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主張仁愛。

“愛人”就是對一切人的尊重和愛敬之情,把人當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對待,即”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顏淵》),“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時代已出現,意為二人以上的人與人之間親密友善的關係。,孔子繼承了仁的基本內涵並作了重要發展,明確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愛。“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第七

《論語》是從生活中來的,也應該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實踐它。否則,《論語》對我們來説僅僅是一些古奧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樣,鑽研《論語》多年,然後帶着火藥味地和別人爭論仁義君子。我是不太贊同的。

論語讀後感 篇5

前幾天的語文課上,我們學了《論語》八則。經過翻譯、理解這八則論語,這些論語讓我受益不淺。

讓我感觸最深的便是第二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連孔子這樣的聖人都説要實事求是,更何況我們呢?這句讓我想起了曾學過的《兩小兒辯日》,在這篇文章裏,孔子遇到兩個小孩爭辯太陽,當那兩個小孩想向孔子求證時,孔子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反而讓那兩個小孩笑話。

我們生活、學習中缺少的不就是這種事實求是的'精神嗎?當我們面對問題時,不能不懂裝懂,應該實事求是,如果不懂也應該去問。如果我們有了這種學習態度,我們做任何事都會取得勝利的。

就如我,數學對於我來説是一座大山。在做數學作業中,我會有一些不會做的題目。我就會把這些題目空着,等到作業做完時,一起去問父母。不過有時,在我聽了解題的方法後,還是會不懂,然而這時我一般都會就這樣寫上答案。而現在,學習了這篇論語後,我覺得我也應該實事求是,不懂就問。在父母教完我題目時,我還會照着他們的思路再把題目做一遍,如果有不會的,就再問他們,直到做到正確答案。

這句論語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深思,更是一種學習的方法與態度。正如《尚書》中説“好問則裕”,喜歡提出疑問的人,知識就豐富。古人教給我們的有許多,就等我們去好好理解、思考。所以我們以後在學習中要不懂就問,實事求是,而且也要在空閒時間多讀讀《論語》、《孟子》之類的書,裏面會教給你許多東西!

論語讀後感 篇6

簡潔而經典的語句是中國古詩文的特點,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獨特的魅力倍受矚目。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中,《論語》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貧窮的人羨慕富豪,因為他有讓他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而富豪卻羨慕那些平凡的人,因為他們很快活,不會整天杞人憂天地擔心錢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説的,快樂的事有很多:學了又時常温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曾子曰:“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現在的大人們,更注重物質化的世界,卻忽略了我國的傳統觀念:忠、信。

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卻恰似給我們亮了一盞明燈: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我的課外英語輔導班老師曾經給我們講過一個有關她的學生的故事。那個學生學習很好,很受同學與老師們的歡迎,但是卻有同學發現那個學生偷同學們的筆和錢,從此,那名學生開始被同學們排斥,最終不得不轉學。

這正驗證了孔子的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道德永遠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沒有德與孝不行。

這些便是給我感受最深的語句。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今後,我要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悠悠千年智慧,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品嚐這暖暖的心靈雞湯。

論語讀後感 篇7

孔子説:顏回的學問道德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窮的沒有辦法。端木賜不安本分,去囤積投機,猜測行情,竟每每猜對了(就像在説證券投資一樣)。

這裏提到的端木賜,複姓端木,字子貢,孔門十哲之一。大家都以為孔子最喜愛顏回,但端木賜也是他的得意弟子。《論語》中,子貢的`名字出現57次,而顏回的名字僅出現32次。他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子貢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

他是孔子周遊列國經濟上的支持者。經商成為他宣傳政治主張和實現外交才幹的重要條件。《史記·貨殖列傳》載:“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越王勾踐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子貢通過經商,達到如此顯赫地位,成為孔子的代言人和傑出的外交家。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端木賜發揮自己經商的才能,積累鉅額財富,從而有能力推動儒學的傳播。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雖然微不足道,但也有自己的理想。足夠的財富有助我們更好、更快的實現我們的目標,所以努力賺錢不代表“鑽到錢眼裏去了”,而是我們實現目的的一種手段。

為了理想,而努力賺錢吧,只要不忘初心即可。

論語讀後感 篇8

論語是國學經典,也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記錄了孔子的言行語錄,是我們學習國學必讀的書目。作為一個喜愛文學的人,自然不能少了國學這部分,而且我們還要傳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論語中的很多句子大家都閲讀過,例如學而時習之的學而篇,就是課文的一部分,被我們所熟知甚至背誦,但這只是《論語》這部著作中的冰山一角,通讀整部著作,你一定會收益更多。

在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經典語錄讓我感悟頗深,例如,孔子説“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卻含這關於學習和思考的哲理。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就犯了這兩個錯誤,有的學生善於思考,但對於學習卻不勤奮,因此雖然很有天賦但學習的廣度和厚度不夠,因此也無法成為一個博學的人,這就是思而不學則殆的含義;而也有一些同學非常勤奮,但不善於思考,學習和閲讀的東西很多,但都是粗讀,淺嘗輒止罷了,並沒有深入思考到底讀了寫什麼,讓我們從中受到了什麼啟發,給我們的成長帶來什麼幫助,這些就是典型的學而不思了。

上面僅僅從孔子語錄學而篇中的句子為例講述論語的'思想,雖然涉及內容很少,但足以説明論語的內涵之深刻、思想之博大,而我們要想成為一個有學識的人,就必須繼承和發揚先賢的優秀思想和精神,論語就是代表優秀文化的經典國學著作之一。

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和堅持思考的過程,這是我從論語中學到的,以後的我會更加勤奮努力,也會多實踐思考,讓自己更加優秀。

論語讀後感 篇9

《論語》,一本濃縮了我國幾千年文明的書籍;一本教我做人的書籍;更是一本帶給我快樂的書。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當我還在牙牙學語時,父母便開始叫我讀《論語》。那時的我不知所云,只是隨着父母的尾音讀出幾個不標準的音,引得爸爸媽媽開懷大笑。隨着我慢慢長大,我對《論語》的理解也漸漸增多,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心得和收穫。有一段時間,我在學習上遇到了瓶頸,我一如既往地認真學習,可學習成績卻不進則退。我悶悶不樂,百思不得其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不僅要認真學習,還要喜歡學習,以學習為樂,如果不以學習為樂,從而以學習為苦,就會出現看似在認真學習,其實思想開小差的情況,我慢慢培養自己對學習的興趣,取得不錯的效果。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論語》一直給我啟迪。當我複習已學過的知識,從而獲得打開疑惑之門的鑰匙時,我會想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當我面對別人的.過失而憤憤不平時,我會想到:“躬自後而薄責於人。”當我取得好成績而自滿時,我會想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當我好心辦壞事時,我會想到:“德不孤,必有鄰。”當我犯錯誤而想要耍小性子時,我會想到:“過而不改,是為過矣。”在生活中,《論語》一直給我講道理;在學習上,《論語》一直使我走向成功。今天,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理想和報負,如今,唯一不變的是對理想目標奮鬥的執着。

現在,一切都變了,但唯一不變的是你,一個帶給我快樂的朋友!《論語》,謝謝你!

論語讀後感 篇10

論語讓我明白了誠信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口頭承諾別人也許很容易,但在行動中就不見得人人都能付諸實行。誠信是在任何時代都不會落伍的觀念,這是為人處事的基本。誠信,可大可小,可微可著。這不只是個人奉行的信念,更應成為一種社會風尚。《論語》一書告訴我們做人要有誠信,能信守原則的人才能夠稱為君子。相反,所謂小人也就是那不信守原則卻又唯利是圖的人,這樣的人只沉於害人利己的事中。我們做人就要做信守承諾的君子!

《論語》中,孔老夫子有這樣一句話:“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他説一個人要想坦坦蕩蕩規避風險走下去,憑的是他為人的正直,有正直去安身立命,這個人理所應當一生要走得遠。但是,也有一些不正直,不守信用的人啊,那些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人,在世界上耍小聰明,去投機的.人不也活得下來嗎?那這些“罔之生是怎麼回事呢?孔老夫子説,這叫“幸而免”,靠不守信譽去走,那你只能憑着僥倖。

誰都希望人生能夠走得坦然,寬廣。這樣的一種道德理念,中國儒家在那麼久遠的年代提出來,走到今天,它還有價值嗎?走到我們今天最普遍的生活,我們把信譽看成什麼?我們今天説誠信誠信,誠是信的前提,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生命都不忠誠,沒有了一份真切的誠意,那他又怎麼可能守信呢?怎麼對他人守信?

誠信是人與人相互信任的基礎。結合今天生活的現實,用《論語》中的誠信來引導,那麼最後會知道孔老夫子所説的一句話:“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讓我明白了,誠信是社會風尚的一道淨化劑,更是我們立足於社會的根本。

論語讀後感 篇1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君子乎。”大家都知道這句話來自《論語》這本書。但是你真的理解了嗎?大多數人都不是很瞭解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學了以後,再來温習,不是很歡樂嗎?有遠方的朋友趕來相聚,不是很歡樂嗎?而我們生活中的許多道理也在論語中體現了,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是講,父母在時,不能遠遊,出去時要告知父母方向……

自從我學習了《論語》以後,我有了許多生活上的進步;每天反省自己的得與失,孝順父母……雖然孔子所説的我沒有全部做到,但是卻比以前做得更好了。論語就像我的一面鏡子,我自己是怎樣做的,孔子是怎樣要求的,我應該怎樣做才更好。

現代人整天只知道拼命的賺錢,連父母都不管了。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你不尊敬老人,那你養的動物就和你養的老人沒什麼區別了。

《論語》反映出了古代文化學的縮影,讓我們更好地去了解古代的'人,古代的事,古代的文化。曾子曰:“吾日三省我身,為人謀而不忠,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便是我的座右銘,我覺得,每天就應該向曾子這樣去反省自己,然後為自己立一個目標,才能有進步。

《論語》這本書,讓我懂得的道理遠不止這些……

論語讀後感 篇12

人們口中都能説出孔子,可是否都知道孔子的為人呢?

孔子在自然情況下教學時,總會誘導學生抒發自己的抱負,現如今的我們,都是在老師的追問下,隨口説出自己的理想或抱負,年輕的我們不重視理想和抱負,更不是很明白什麼是理想和抱負。孔子那個年代的學生卻不同,孔子的`弟子更是個個懷有高尚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這不得不讓我們汗顏。孔子的弟子們説到做到,這無不和孔子的言傳身教相關。

説起不求名利,孔子眼看時局紛亂,有心出仕濟助眾人,但他絕不肯違背道義和原則而求官。再説他潔身自好,雖然他屢次受到一些潔身自好的隱者的嘲諷,但他絕不消極,仍抱持進去的精神,努力推行正道。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從他的這些話中可知,他對生活的要求極其簡單,不像有些所謂的聖人,只在乎名利,他對於不義的富貴,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他對道德、學問等不在於慾望的滿足,而在於德業是否精進,所以説孔子“不求名利,潔身自好”。

現在,身為中學生的我們,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應樹立自己的抱負,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動力前行。有了抱負也還不夠,更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和謙虛的學習精神,只有這樣,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還有,我們還是學生,不能有攀比心理,只要努力做好自己,那就是最好的。

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社會,人們競相做官,追求金錢和權力,想想,是多麼的可笑。一個連自我都迷失的人,擁有更大的權力和無盡的財富有何意義呢?所以,我希望找不到自我的人們都來讀讀《論語》,都以孔子為榜樣。

論語讀後感 篇13

最近我在讀《論語》的時候按自己的理解先譯一下,再結合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最後讀完論語有了以下感受和想法:

全書共20篇,採用語錄體,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它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顏回的温雅賢良,子路的率直魯莽,子貢的聰穎善辯等等,每個人物描述地都十分鮮明,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僅在於刻畫人物方面,在內容上也讓我獲益很多。20篇中將“學”放在首篇,如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教導我們要善於學習並且多加思考。“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是關於知道的.真諦。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這告訴我們在學習上和生活上,要善於反省,取長補短,並且要多向優秀的人學習。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教育了我們要孝順父母,尊重師長,誠實可信,多學習知識。

在八佾篇中提到了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想和大家更深一層來探討這句話,魯國大夫季桓子在自己的庭院中演出了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之舞”,違背了禮的規定,引起了孔子的極度憤慨才説出了這一番話。但站在音樂發展的角度來看季桓子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敢於衝破禮制觀念的束縛,不僅敢“八佾舞於庭”還敢摒棄雅樂欣賞民間流傳的俗樂,這也造就了後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局面,從此禮樂制度成為歷史的陳跡。

論語讀後感 篇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物質和精神,你到底追求什麼?追求什麼都沒有錯!只是不一樣的體驗而已。

有一類人他們不願意為物慾所累,追求精神的富足。古有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於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當代的哈爾濱理工大學的王曉琮老師就是這麼一個人,14歲進北大少年班,22歲浙大數學系碩士畢業回哈理工教書。教數學和專業英語。衣着寒酸,吃飯舔盤子綽號掃地僧。

君子有吃的就行了,不貪求吃飽,有住的就行,不貪求安穩。所以當你還在為慾望苦苦奮鬥掙扎,心裏苦不堪言的時候,讀讀這句話可以讓自己緊張的心放鬆放鬆,不要拿貧窮和為了生計説事,扶貧到現在,温飽是能夠解決了吧。再不濟你怎麼也比顏回強吧。苦是因為慾望的無止境和精神的匱乏。慾望是人類生生不息的推動力,是輪迴運轉的'推動力,斷了慾望就出了輪迴。儒家是入世的,所以提倡寡慾。慾望要有個度。慾望越大,幸福就越少。所謂知足常樂。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我覺得這裏的“敏”是敏鋭的意思,就是對事物要有敏鋭的觀察力,洞察力,慎言體現了你對事物是進行了縝密的思考的。然後親近有道,有德之人來匡正自己,保持自己能走在正道上,這才是真正的好學。好學,最重要的問題是學什麼。你學小偷也挺努力,就不是孔子所説的好學了。

今天的句子相當於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的方向。所以歸在《學而》篇裏。先從心裏認知上要減少對物質慾望的追求,把心思用到精神、內在、智慧的提升上,敏事慎言,就有道而正,才能説明你是真正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