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四書章句

《論語集註》衞靈公第十五

欄目: 四書章句 / 發佈於: / 人氣:1.78W
衞靈公第十五
  凡四十一章。

《論語集註》衞靈公第十五
衞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陳,去聲。陳,謂軍師行伍之列。俎豆,禮器。尹氏曰:“衞靈公,無道之君也,復有志於戰伐之事,故答以未學而去之。”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從,去聲。孔子去衞適陳。興,起也子路愠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見,賢遍反。何氏曰:“濫,溢也。言君子固有窮時,不若小人窮則放溢為非。”程子曰:“固窮者,固守其窮。”亦通。愚謂聖人當行而行,無所顧慮。處困而亨,無所怨悔。於此可見,學者宜深味之。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女,音汝。識,音志。與,平聲,下同。子貢之學,多而能識矣。夫子欲其知所本也,故問以發之。對曰:“然,非與?”方信而忽疑,蓋其積學功至,而亦將有得也。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説見第四篇。然彼以行言,而此以知言也。謝氏曰:“聖人之道大矣,人不能遍觀而盡識,宜其以為多學而識之也。然聖人豈務博者哉?如天之於眾形,匪物物刻而雕之也。故曰:‘予一以貫之。’‘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尹氏曰:“孔子之於曾子,不待其問而直告之以此,曾子復深諭之曰‘唯’。若子貢則先發其疑而後告之,而子貢終亦不能如曾子之唯也。二子所學之淺深,於此可見。”愚按:夫子之於子貢,屢有以發之,而他人不與焉。則顏曾以下諸子所學之淺深,又可見矣。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鮮,上聲。由,呼子路之名而告之也。德,謂義理之得於己者。非己有之,不能知其意味之實也。自第一章至此,疑皆一時之言。此章蓋為愠見發也。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與,平聲。夫,音扶。無為而治者,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獨稱舜者,紹堯之後,而又得人以任眾職,故尤不見其有為之跡也。恭己者,聖人敬德之容。既無所為,則人之所見如此而已。
  子張問行。猶問達之意也。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行篤、行不之行,去聲。貊,亡百反。子張意在得行於外,故夫子反於身而言之,猶答幹祿問達之意也。篤,厚也。蠻,南蠻。貊,北狄。二千五百家為州。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參,七南反。夫,音扶。其者,指忠信篤敬而言。參,讀如毋往參焉之參,言與我相參也。衡,軛也。言其於忠信篤敬念念不忘,隨其所在,常若有見,雖欲頃刻離之而不可得。然後一言一行,自然不離於忠信篤敬,而蠻貊可行也。子張書諸紳。紳,大帶之垂者。書之,欲其不忘也。程子曰:“學要鞭辟近裏,着己而已。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言忠信,行篤敬;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于衡;只此是學。質美者明得盡,查滓便渾化,卻與天地同體。其次惟莊敬以持養之,及其至則一也。”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史,官名。魚,衞大夫,名?。如矢,言直也。史魚自以不能進賢退不肖,既死猶以尸諫,故夫子稱其直。事見家語。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伯玉出處,合於聖人之道,故曰君子。卷,收也。懷,藏也。如於孫林父寧殖放弒之謀,不對而出,亦其事也。楊氏曰:“史魚之直,未盡君子之道。若蘧伯玉,然後可免於亂世。若史魚之如矢,則雖欲卷而懷之,有不可得也。”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知,去聲。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志士,有志之士。仁人,則成德之人也。理當死而求生,則於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當死而死,則心安而德全矣。程子曰:“實理得之於心自別。實理者,實見得是,實見得非也。古人有捐軀隕命者,若不實見得,惡能如此?須是實見得生不重於義,生不安於死也。故有殺身以成仁者,只是成就一個是而已。”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賢以事言,仁以德言。夫子嘗謂子貢悦不若己者,故以是告之。欲其有所嚴憚切磋以成其德也。程子曰:“子貢問為仁,非問仁也,故孔子告之以為仁之資而已。”
  顏淵問為邦。顏子王佐之才,故問治天下之道。曰為邦者,謙辭。子曰:“行夏之時,夏時,謂以斗柄初昏建寅之月為歲首也。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故斗柄建此三辰之月,皆可以為歲首。而三代迭用之,夏以寅為人正,商以醜為地正,周以子為天正也。然時以作事,則歲月自當以人為紀。故孔子嘗曰,“吾得夏時焉”而説者以為謂夏小正之屬。蓋取其時之正與其令之善,而於此又以告顏子也。乘殷之輅,輅,音路,亦作路。商輅,木輅也。輅者,大車之名。古者以木為車而已,至商而有輅之名,蓋始異其制也。周人飾以金玉,則過侈而易敗,不若商輅之樸素渾堅而等威已辨,為質而得其中也。服周之冕,周冕有五,祭服之冠也。冠上有覆,前後有旒。黃帝以來,蓋已有之,而制度儀等,至周始備。然其為物小,而加於眾體之上,故雖華而不為靡,雖費而不及奢。夫子取之,蓋亦以為文而得其中也。樂則韶舞。取其盡善盡美。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遠,去聲。放,謂禁絕之。鄭聲,鄭國之音。佞人,卑諂辯給之人。殆,危也。程子曰:“問政多矣,惟顏淵告之以此。蓋三代之制,皆因時損益,及其久也,不能無弊。周衰,聖人不作,故孔子斟酌先王之禮,立萬世常行之道,發此以為之兆爾。由是求之,則餘皆可考也。”張子曰:“禮樂,治之法也。放鄭聲,遠佞人,法外意也。一日不謹,則法壞矣。虞夏君臣更相飭戒,意蓋如此。”又曰“法立而能守,則德可久,業可大。鄭聲佞人,能使人喪其所守,故放遠之。”尹氏曰:“此所謂百王不易之大法。孔子之作春秋,蓋此意也。孔顏雖不得行之於時,然其為治之法,可得而見矣。”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蘇氏曰:“人之所履者,容足之外,皆為無用之地,而不可廢也。故慮不在千里之外,則患在几席之下矣。”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好,去聲。已矣乎,歎其終不得而見也。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者與之與,平聲。竊位,言不稱其位而有愧於心,如盜得而陰據之也。柳下惠,魯大夫展獲,字禽,食邑柳下,諡曰惠。與立,謂與之並立於朝。範氏曰:“臧文仲為政於魯,若不知賢,是不明也;知而不舉,是蔽賢也。不明之罪小,蔽賢之罪大。故孔子以為不仁,又以為竊位。”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遠,去聲。責己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易從。所以人不得而怨之。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如之何如之何者,熟思而審處之辭也。不如是而妄行,雖聖人亦無如之何矣。
  子曰:“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好,去聲。小慧,私智也。言不及義,則放辟邪侈之心滋。好行小慧,則行險僥倖之機熟。難矣哉者,言其無以入德,而將有患害也。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孫,去聲。義者制事之本,故以為質幹。而行之必有節文,出之必以退遜,成之必在誠實,乃君子之道也。程子曰:“義以為質,如質幹然。禮行此,孫出此,信成此。此四句只是一事,以義為本。”又曰:“‘敬以直內,則義以方外。’‘義以為質,則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範氏曰:“君子學以為己,不求人知。然沒世而名不稱焉,則無為善之實可知矣。”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謝氏曰:“君子無不反求諸己,小人反是。此君子小人所以分也。”楊氏曰:“君子雖不病人之不己知,然亦疾沒世而名不稱也。雖疾沒世而名不稱,然所以求者,亦反諸己而已。小人求諸人,故違道幹譽,無所不至。三者文不相蒙,而義實相足,亦記言者之意。”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莊以持己曰矜。然無乖戾之心,故不爭。和以處眾曰羣。然無阿比之意,故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物,其施不窮,故可以終身行之。尹氏曰:“學貴於知要。子貢之問,可謂知要矣。孔子告以求仁之方也。推而極之,雖聖人之無我,不出乎此。終身行之,不亦宜乎?”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譽,平聲。毀者,稱人之惡而損其真。譽者,揚人之善而過其實。夫子無是也。然或有所譽者,則必嘗有以試之,而知其將然矣。聖人善善之速,而無所苟如此。若其惡惡,則已緩矣。是以雖有以前知其惡,而終無所毀也。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斯民者,今此之人也。三代,夏、商、周也。直道,無私曲也。言吾之所以無所譭譽者,蓋以此民,即三代之時所以善其善、惡其惡而無所私曲之民。故我今亦不得而枉其是非之實也。尹氏曰:“孔子之於人也,豈有意於譭譽之哉?其所以譽之者,蓋試而知其美故也。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豈得容私於其閒哉?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夫,音扶。楊氏曰:“史闕文、馬借人,此二事孔子猶及見之。今亡矣夫,悼時之益偷也。”愚謂此必有為而言。蓋雖細故,而時變之大者可知矣。胡氏曰:“此章義疑,不可強解。”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巧言,變亂是非,聽之使人喪其所守。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好、惡,並去聲。楊氏曰:“惟仁者能好惡人。眾好惡之而不察,則或蔽於私矣。”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廓而大之也。人外無道,道外無人。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張子曰:“心能儘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檢其心,非道弘人也。”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過而能改,則復於無過。惟不改則其過遂成,而將不及改矣。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句。無益,句。不如學也。”此為思而不學者言之。蓋勞心以必求,不如遜志而自得也。李氏曰:“夫子非思而不學者,特垂語以教人爾。”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餒,奴罪反。耕所以謀食,而未必得食。學所以謀道,而祿在其中。然其學也,憂不得乎道而已;非為憂貧之故,而欲為是以得祿也。尹氏曰:“君子治其本而不恤其末,豈以在外者為憂樂哉?”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去聲。知足以知此理,而私慾間之,則無以有之於身矣。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之,則民不敬。?,臨也。謂臨民也。知此理而無私慾以間之,則所知者在我而不失矣。然猶有不莊者,蓋氣習之偏,或有厚於內而不嚴於外者,是以民不見其可畏而慢易之。下句放此。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動之,動民也。猶曰鼓舞而作興之云爾。禮,謂義理之節文。愚謂學至於仁,則善有諸己而大本立矣。?之不莊,動之不以禮,乃其氣稟學問之小疵,然亦非盡善之道也。故夫子歷言之,使知德愈全則責愈備,不可以為小節而忽之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此言觀人之法。知,我知之也。受,彼所受也。蓋君子於細事未必可觀,而材德足以任重;小人雖器量淺狹,而未必無一長可取。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民之於水火,所賴以生,不可一日無。其於仁也亦然。但水火外物,而仁在己。無水火,不過害人之身,而不仁則失其心。是仁有甚於水火,而尤不可以一日無也。況水火或有時而殺人,仁則未嘗殺人,亦何憚而不為哉?李氏曰:“此夫子勉人為仁之語。”下章放此。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當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蓋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為之,非有爭也,何遜之有?程子曰:“為仁在己,無所與遜。若善名為①外,則不可不遜。”
  ①“為”,清仿宋大字本作“在”。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貞,正而固也。諒,則不擇是非而必於信。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後,與後獲之後同。食,祿也。君子之仕也,有官守者修其職,有言責者盡其忠。皆以敬吾之事而已,不可先有求祿之心也。
  子曰:“有教無類。”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於善,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矣。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為,去聲。不同,如善惡邪正之異。
  子曰:“辭達而已矣。”辭,取達意而止,不以富麗為工。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見,賢遍反。師,樂師,瞽者。冕,名。再言某在斯,歷舉在坐之人以詔之。
  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與,平聲。聖門學者,於夫子之一言一動,無不存心省察如此。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相,去聲。相,助也。古者瞽必有相,其道如此。蓋聖人於此,非作意而為之,但盡其道而已。尹氏曰:“聖人處己為人,其心一致,無不盡其誠故也。有志於學者,求聖人之心,於斯亦可見矣。”範氏曰:“聖人不侮鰥寡,不虐無告,可見於此。推之天下,無一物不得其所矣。”

衞靈公第十五
  凡四十一章。

衞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陳,去聲。陳,謂軍師行伍之列。俎豆,禮器。尹氏曰:“衞靈公,無道之君也,復有志於戰伐之事,故答以未學而去之。”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從,去聲。孔子去衞適陳。興,起也子路愠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見,賢遍反。何氏曰:“濫,溢也。言君子固有窮時,不若小人窮則放溢為非。”程子曰:“固窮者,固守其窮。”亦通。愚謂聖人當行而行,無所顧慮。處困而亨,無所怨悔。於此可見,學者宜深味之。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女,音汝。識,音志。與,平聲,下同。子貢之學,多而能識矣。夫子欲其知所本也,故問以發之。對曰:“然,非與?”方信而忽疑,蓋其積學功至,而亦將有得也。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説見第四篇。然彼以行言,而此以知言也。謝氏曰:“聖人之道大矣,人不能遍觀而盡識,宜其以為多學而識之也。然聖人豈務博者哉?如天之於眾形,匪物物刻而雕之也。故曰:‘予一以貫之。’‘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尹氏曰:“孔子之於曾子,不待其問而直告之以此,曾子復深諭之曰‘唯’。若子貢則先發其疑而後告之,而子貢終亦不能如曾子之唯也。二子所學之淺深,於此可見。”愚按:夫子之於子貢,屢有以發之,而他人不與焉。則顏曾以下諸子所學之淺深,又可見矣。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鮮,上聲。由,呼子路之名而告之也。德,謂義理之得於己者。非己有之,不能知其意味之實也。自第一章至此,疑皆一時之言。此章蓋為愠見發也。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與,平聲。夫,音扶。無為而治者,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獨稱舜者,紹堯之後,而又得人以任眾職,故尤不見其有為之跡也。恭己者,聖人敬德之容。既無所為,則人之所見如此而已。
  子張問行。猶問達之意也。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行篤、行不之行,去聲。貊,亡百反。子張意在得行於外,故夫子反於身而言之,猶答幹祿問達之意也。篤,厚也。蠻,南蠻。貊,北狄。二千五百家為州。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參,七南反。夫,音扶。其者,指忠信篤敬而言。參,讀如毋往參焉之參,言與我相參也。衡,軛也。言其於忠信篤敬念念不忘,隨其所在,常若有見,雖欲頃刻離之而不可得。然後一言一行,自然不離於忠信篤敬,而蠻貊可行也。子張書諸紳。紳,大帶之垂者。書之,欲其不忘也。程子曰:“學要鞭辟近裏,着己而已。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言忠信,行篤敬;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于衡;只此是學。質美者明得盡,查滓便渾化,卻與天地同體。其次惟莊敬以持養之,及其至則一也。”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史,官名。魚,衞大夫,名?。如矢,言直也。史魚自以不能進賢退不肖,既死猶以尸諫,故夫子稱其直。事見家語。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伯玉出處,合於聖人之道,故曰君子。卷,收也。懷,藏也。如於孫林父寧殖放弒之謀,不對而出,亦其事也。楊氏曰:“史魚之直,未盡君子之道。若蘧伯玉,然後可免於亂世。若史魚之如矢,則雖欲卷而懷之,有不可得也。”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知,去聲。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志士,有志之士。仁人,則成德之人也。理當死而求生,則於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當死而死,則心安而德全矣。程子曰:“實理得之於心自別。實理者,實見得是,實見得非也。古人有捐軀隕命者,若不實見得,惡能如此?須是實見得生不重於義,生不安於死也。故有殺身以成仁者,只是成就一個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