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典詩詞 > 詩詞集

韋應物的詩詞《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閲讀

欄目: 詩詞集 / 發佈於: / 人氣:1.86W

《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

韋應物的詩詞《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閲讀

鑿崖泄奔湍,古稱神禹跡。

夜喧山門店,獨宿不安席。

水性自雲靜,石中本無聲。

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

貽之道門歸,了此物我情。

【註釋】

①嘉陵江,在今四川I省境內,為長江上游支流。上人,唐人稱僧人為“上人”。

②泄,渲泄,排放。奔湍,奔騰的激流。

③神禹跡,傳説中夏禹治水留下的遺蹟。

④自,本來,原來。雲,語助詞。

⑤相激,相撞擊。

⑥雷轉,像雷聲一樣迴旋。空山,空寂的山間。

⑦“貽之”二句:貽,贈送。之,指上面提出的問題。

⑧道門,佛門。舊,故舊,朋友。道門舊,即深上人。

⑨了,盡,結束,引申為解決,解答。

⑩物我情,指客觀外物的實情與主觀自我的認識。這二句是説,我把個問題呈請佛門舊友深上人,望能給予透徹的解答。

擴展閲讀:《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賞析

當時作者正在蘇州山寺獨宿,嘉陵江水的濤喧如雷,使作者不能安席,於是引起了作者對佛性、對物理的思索,主要是思索靜的自性怎麼會轉而成動的喧響,思索間由頗多感觸,便寫下了這首詩。

這是一首充滿禪趣的妙詩,全篇抓住嘉陵江水聲展開構思。

發端兩句借大禹治水的傳説寫嘉陵江水聲的由來。意思是説,大概由於大禹的神奇力量,他鑿開險峻的山崖,使飛流急湍奔騰直瀉,發出巨響。起筆即緊扣詩題,顯得氣勢雄偉。

詩的三、四兩句寫詩人夜宿出門店,由於水聲的喧鬧,通夜無法安寢。這兩句一方面承接上文,進一步具體寫出嘉陵江水聲之大;另一方面又極自然地引發出下文對水性的議論。這是闡發禪理、表現禪趣的轉折點。

而五、六、七、八四句借水聲與山石激盪出巨響的自然現象展開議論,頗含折理。大意是説,水性本來是安靜的,山石也不會發出聲響,可是兩者一激盪,竟發出驚雷一樣的巨響,完全喪失了水石的本性。我們從這一自然現象中,可以悟出很深的禪理:人在社會中,應當以無念為宗,不取不捨,不染不著,任運自然,自在解脱,應當象水石一樣保持安靜和無聲的本性,清靜無為,也就具備了佛性。水石保持住本性就具備了佛性,人向自性中求取,保持住清靜無為的本性,也就具備了佛性。韋應物這種思想帶着很濃的消極成分,應予批判。不過,從這首詩中,卻可看出韋應物禪學修養是很深的。

擴展閲讀:韋應物的人物簡介

韋應物(737—792),長安人。唐玄宗時為三衞郎。建中二年(781)為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江州刺史。貞元初(785左右)為蘇州刺史,後世稱為“韋蘇州”。所作詞僅存《三台》、《轉應》數曲。

韋氏家族主支自西漢時已遷入關中,定居京兆,自漢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為關中望姓之首。不但貴宦輩出,文學方面亦人才迭見。《舊唐書》論及韋氏家族説:“議者雲自唐以來,氏族之盛,無逾於韋氏。其孝友詞學,承慶、嗣立力量;明於音律,則萬里為最;達於禮儀,則叔夏為最;史才博識,以述為最。”這些韋姓人物,還只説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韋應物,則可以説是韋氏家族中作為詩人成就的一位。

韋應物15歲起以三衞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遊幸。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里,鄉人苦之。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少食寡慾,常“焚香掃地而坐”。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後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

從肅宗廣德二年(764年)起到德宗貞元七年(791年),將近三十年間,韋應物大部分時間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長安故園閒居,或在長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韋應物勤於吏職,簡政愛民,並時時反躬自責,為自己沒有盡到貢任而空費俸祿自愧。"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這是韋應物晚年任蘇州刺史時寫給朋友的詩中一聯。一派仁者憂時愛民心腸,感動着後世讀者。沈德潛評論説:“是不負心語。”"不負心語"就是有良心的話。

蘇州刺史屆滿之後,韋應物沒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貧如洗,居然無川資回京候選(等待朝廷另派他職),寄居於蘇州無定寺,不久就客死他鄉。其享年約在五十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