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典詩詞 > 詩詞集

夏完淳的詩《別雲間》賞析

欄目: 詩詞集 / 發佈於: / 人氣:5.82K

《別雲間》

夏完淳的詩《別雲間》賞析

明•夏完淳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賞析】

夏完淳自幼聰明,有神童之譽,“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十四歲隨父抗清。父殉後,他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六。這首訣別故鄉之作,表達了對山河淪喪的極度悲憤以及對家鄉親人的無限依戀。

首聯自敍抗清鬥爭經歷及遭際,平靜的情感中藴藏着波瀾,深含着詩人滿腔辛酸與無限沉痛。頷聯“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抒情,表達按捺不住的滿腔悲憤之情。無限美好的河山已經失陷,舉國上下,面目瘡痍,誰還敢説天高地闊?作者希冀明朝東山再起,併為之拋灑熱血,誰知壯志未酬,卻身陷囹圄,重整山河的宏願徹底落空,眼看着自己的國家傾覆,卻無能為力,這種仇與恨使他禁不住悲慟落淚。無論怎樣悲憤與哀慟,詩人終究對自己的人生結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報國已成為幻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亦不能實現了。作者長期奔波在外,於母,未能盡孝;於妻,未能盡得為夫的責任,詩人的愧疚之情不言而喻。尾聯最終表明心跡,抱定誓死不屈、堅決復明的決心,生前未能完成大業,死後也要親自看到後繼者率部起義,恢復大明江山。詩以擲地有聲的誓言作結,昭示出詩人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精忠報國的赤子情懷,給後繼者以深情的勉勵。全詩感情跌宕豪壯,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擴展閲讀:夏完淳的文學貢獻

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壇上卻有着不可磨滅的光輝。夏完淳短暫的一生中,著有賦12篇,各體詩337首,詞41首,曲4首,文12篇。

14歲參加抗清鬥爭後,在血與火的鬥爭生活中,特別是在被捕以後,他寫了不少慷慨悲壯而又清新明朗、表現民族氣節的詩篇及賦、曲、雜文等。歷史學家,也是夏完淳研究專家白堅先生總結其主要內容為:

其一,表現抗清復國的心志。詩集中大量篇章直接間接、多方多面、借古喻今、因物寓意地表現了詩人心懷故國、志在南歸、念切中興的思想襟懷和抱負。尤其可貴的是,在艱難困苦的情境中,始終保持着高昂的樂觀主義精神。如“萬里飛騰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風塵”,“英雄生死路,卻似壯遊時”等,氣勢奔放,開朗壯美。

其二,抒寫興亡之恨、可謂“處處山河淚,篇篇烈士心”。完淳的詩中有不少借青樓盛衰或宴遊興替以寄予興亡之恨的內容。

其三,歌頌英烈,哀悼師友。《六哀》、《六君詠》、《細林野哭》、《吳江野哭》和哭錢熙的諸篇,都屬於這一類。其中頗多感人甚深的好詩。千百年後,還使人讀之震悼,聞之飲泣。

擴展閲讀:詩文風格

直麪人生,正視現實。如《軍中有作》、《軍宴》、《江城》、《避地》、《即事》、《翠華篇》等詩,小令《獄中草》,套數《自敍》、以及賡續其父所寫的《續倖存錄》等等,記述了江南亡國之變和自己抗清鬥爭的史實。敍事抒情,都有生活實感。

展示了高昂的抗戰激情和堅定的民族氣節。他投筆從戎之後,“風駢霜胝,提襟短衣,備人世之艱辛,極忠臣之冤酷”,以血淚寫了《大哀賦》,抨擊了明朝廷弊政,剖析了亡國原因,描寫了“竿木羣興,風雲畢會;興六月之師,振九天之鋭”的戰爭經歷,表達了“乾坤重照,日月雙懸”的復國志向,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同樣的思想內涵,也見於《易水歌》、《博浪沙歌》、《南越行送人入閩》、《題曹溪草堂壁》、《霸圖》等大量詩中;而在他被捕後寫的《南冠草》中,有了更大的發揚。如其中《別雲間》寫道:“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寄內》:“九原應待汝,珍重腹中兒”等句,都充滿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壯志豪情。

他雖備嘗艱辛,終遭失敗,但作品中流露出昂揚的樂觀精神。如《哀燕京》詩寫道:“風雲江上鐘山氣,夜看牛鬥佇中興。”《土室餘論》文中也説:“嗚呼,家仇未報,匡功未成。齎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來世為期。萬歲千秋,不銷義魄;九天八表,永厲英魄。”充滿了光復故土的必勝信念。

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形成樸直爽朗、慷慨悲壯的創作風格,產生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如他悼念老師陳子龍的詩《細林野哭》:“去歲平陵鼓聲死,與公同渡吳江水。今年夢斷九峯雲,旌旗猶映暮山紫”,“嗚呼撫膺一聲江雲開,身在羅網且莫哀。公乎公乎為我築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當來”,真摯的戰鬥情誼,極為感人。正如陳均在《夏節愍全集序》中所評:“故其忠肝義膽,發為文章,無非點點碧血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