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典詩詞 > 詩詞集

明清以銀為本以銅為輔

欄目: 詩詞集 / 發佈於: / 人氣:4.32K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院長、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考古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東周秦漢考古、楚文化、考古學禮制文化、古代喪葬制度、古代青銅器、古代貨幣等。

明清以銀為本以銅為輔

明代貨幣

朱元璋在未建國之前(公元1361年)就開始鑄“大中通寶”,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又鑄“洪武通寶”。但在明初的二十年間一直推行紙幣,於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開始發行“大明通行寶鈔”,是一種不兑換的紙幣,民間不能以紙幣兑換金銀,但可持金銀向政府換取紙幣寶鈔,規定寶鈔一貫兑白銀一兩,寶鈔四貫對黃金一兩。

到洪武二十四年前後,由於鈔幣發行太多,大幅度貶值,民間不願用鈔幣,私下用銅錢或金銀等進行交易。明政府則採取一些措施推行鈔幣。洪武二十七年開始禁銅錢,之後又禁用金銀。到明成祖永樂年間,為了回籠鈔幣制定了“户口食鹽法”,規定每人每月給食鹽一斤交收鈔幣一貫。但這些措施都不奏效,到英宗時,不得不“弛用銀之禁”。

明朝有九個皇帝都鑄過銅錢,多是年號錢,比較好辨認。

另外,明滅亡之後,殘餘勢力在南方建立的幾個政權稱“南明”,也鑄有銅錢。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鑄有“永昌通寶”。

明王朝多次下令禁銀,卻反而用得越來越多,大交易用銀,小交易用銅錢,所以明代的“元寶”、“銀錠”發現比較多。

清代貨幣

清代幣制是白銀、銅錢兼用,以銀為本,以銅錢為輔,在流通中大數用銀,小數用銅錢。政府的財政收支自始就是以白銀為準。流通中白銀最基本的形式是呈船形的“元寶”,重約五十兩;重十兩的為中錠,做錘形;一二兩至三五兩的為小錠,多呈小饅頭形;一兩以下的為碎銀。

白銀在我國一直是稱量貨幣,明清時外國的銀元也開始流入我國,清乾隆時開始鑄造“乾隆寶藏”銀幣,之後又鑄有“嘉慶寶藏”、“道光寶藏”等銀幣。這是我國流通最早的銀鑄幣“銀元”。

清朝的銅錢鑄的也相當多,質量也比較好,每位皇帝都鑄有年號錢。到光緒時出現了機制銅元,成為一種新的貨幣形態,頗受社會歡迎,熱鑄的方孔錢也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清朝也用過鈔幣,但時間短,數量有限,一是在順治時期,一是在咸豐時期,前後各十年左右就廢止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