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典詩詞 > 詩詞集

高適的詩詞《塞上聞笛》賞析

欄目: 詩詞集 / 發佈於: / 人氣:7.57K

《塞上聞笛》

高適的詩詞《塞上聞笛》賞析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賞析

前二句寫的是實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馬的時節了。傍晚戰士趕着馬羣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開篇就造成一種邊塞詩中不多見的和平寧謐的氣氛,這與“雪淨”、“牧馬”等字面大有關係。那大地解凍的春的消息,牧馬晚歸的開廓的情景使人聯想到《過秦論》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則“牧馬還”三字似還含另一重意味,這就是胡馬北還,邊烽暫息,於是“雪淨”也有了幾分象徵危解的意味。這個開端為全詩定下了一個開朗壯闊的基調。

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境裏,不知那座戍樓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梅花何處落”是將“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處”二字,意謂:何處吹奏《梅花落》?詩的三四句與“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意近,是説風傳笛曲,一夜之間聲滿關山,其境界很動人。

三四句之妙不僅如此。將“梅花落”拆用,又構成一種虛景,彷彿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灑滿關山。這固然是寫聲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設問出之,虛之又虛。而這虛景又恰與雪淨月明的實景配搭和諧,虛實交錯,構成美妙闊遠的竟境,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畫手也難以畫出的。同時,它仍包含通感,即由聽曲而“心想形狀”的成分。戰士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鄉的情調。不過,這種思鄉情緒並不低沉,這不但是為首句定下的樂觀開朗的基調所決定的,同時也有關乎盛唐氣象。詩人時在哥舒翰幕府,同時所作《登隴詩》雲:“淺才登一命,孤劍通萬里。豈不思故鄉,從來感知己”,正是由於懷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種豪情,筆不的詩方能感而不傷。

擴展閲讀:高適的人物生平

唐朝武則天長安四年(704年),高適出生。

唐朝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年),二十歲。於是年前後到長安,後客遊樑宋,遂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躬耕取給。自此時起至開元十九年(731年),一直居宋中。

唐朝開元十九年(731年),二十八歲。是年起至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北遊燕趙,先後欲投朔方節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幕府。作有《信安王幕府》《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別》、《真定即事奉贈韋使君二十八韻》《贈別王十七管記》《塞上》《薊門五首》等詩。

唐朝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三十二歲。應徵趕赴長安,落第

唐朝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三十三歲。有《淇上別業》、《酬陸少府》、《自淇涉黃途中作》等詩。[1]

唐朝開元二十六年(738年),三十五歲。返宋中。作《燕歌行》。自此時至天寶七載(748年),一直居於宋中。其間曾遊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東平等地。

唐朝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四十六歲。為睢陽太守張九皋所薦舉,應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

唐朝天寶九年(750年),四十七歲。是年秋,北使青夷軍(屬范陽節度使)送兵。

唐朝玄宗天寶十年(751年)春事畢,南歸。有《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薊北》《自薊北歸》等詩。

唐朝天寶十一年(752年),四十九歲。辭封丘尉,客遊長安。秋冬之際,擔任涼州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書記。

唐朝天寶十四年(755年),五十二歲。十二月,拜左拾遺,轉監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關。

唐朝天寶十五年(756年),五十三歲。六月,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高適隨玄宗至成都;八月,擢諫議大夫。十一月,永王璘謀反。十二月,以高適為淮南節度使,討伐永王璘。

唐朝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五十四歲。討平永王后,又受命參與討安史叛軍,曾救睢陽之圍。

唐朝至德三年(758年),五十五歲。因敢於直言,貶官太子詹事。

唐朝乾元二年(759年),五十六歲。五月,出任彭州刺史。

唐朝上元元年(760年),五十七歲。改任蜀州刺史,直至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初。

唐朝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六十歲。二月,遷任劍南節度使。十二月,鬆、維、保三州等地為吐蕃所陷,高適不能救。

唐朝廣德二年(764年),六十一歲。春,高適為嚴武所代,遷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

唐朝永泰元年(765年),六十二歲。正月,高適卒。贈禮部尚書。留有《高常侍集》等傳世。

擴展閲讀:高適作品內容

邊塞詩

成就。代表作如《燕歌行》《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薊中作》《九曲詞三首》等,歌頌了戰士奮勇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也寫出了他們從軍生活的艱苦及嚮往和平的美好願望,並揭露了邊將的驕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賞罰不明、安邊無策,流露出憂國愛民之情。高適有些讚美不義戰爭、歧視少數民族的作品,如《李雲南徵蠻詩》等,是這類詩歌的糟粕。

反映民生疾苦的詩

這些詩比較深刻地揭露了統治者與廣大人民之間的矛盾,如《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東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實地描寫了廣大農民遭受賦税、徭役和自然災害的重壓,對他們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還寫過一些讚美“良吏”的詩,從“仁政”思想出發,提倡輕徭薄賦,在當時也有一定的進步作用。

諷時傷亂詩

大抵指斥弊政,對統治者的驕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難二首》等。還有一些詩作於安史亂後,對政局流露出憂慮和憤慨,如《酬裴員外以詩代書》《登百丈峯二首》等。

詠懷詩

數量最多,思想內容比較複雜。像《別韋參軍》《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贈崔二》《封丘作》等,抒寫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憂憤,對現實有所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