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典詩詞 > 詩詞集

蘇軾的經典詩詞《蝶戀花·春景》

欄目: 詩詞集 / 發佈於: / 人氣:1.55W

《蝶戀花•春景》

蘇軾的經典詩詞《蝶戀花·春景》

宋•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賞析】

這是一首傷春之作。作者通過對清新秀麗春景的描繪,既表達了“何處無芳草”的樂觀曠達,又抒發了“多情卻被無情惱”的感傷惆悵。

上片寫暮春之景:杏花凋零,杏子青又小;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柳絮紛飛,漸漸稀少,芳草如茵,別有一番情趣。“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兩句,一寫春去之傷,一寫芳草之美,轉折之下,蘇軾的曠達可見一斑。無論如何,這裏所寫的春景略顯蕭索與衰敗,這與作者此時的心境是一致的。作者謫居在外,遠離家人,難免有孤獨惆悵之感。春日本該花紅柳綠,卻見杏花凋殘,柳棉漸少,佳景難覓,心情更糟。

下片寫人,描述了牆外行人對牆內佳人的眷顧及佳人的淡漠,這讓行人倍感惆悵。這裏的“佳人”即代表上闋的“芳草”,“行人”則是詞人的化身。行人從牆外的小道走過,聽見牆內有佳人盪鞦韆的笑聲,他隨即被這歡快的笑聲所吸引而用心地聆聽。這幾句,作者故意“留白”,不寫佳人如何之佳,而是隔着一堵不可逾越的牆,只寫露出的鞦韆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作為讀者的引導者,一同去想象牆內的情景。可謂趣味無窮,精彩無限。但一內一外,一牆之隔,近在咫尺卻無法看到,牆內的歡笑,牆外的失落,兩相對照,詞人的失落與惆悵可想而知。“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兩句即寫這種失落與苦惱。由於某種原因,行人聽到佳人的笑聲漸漸消失了,此時四周一片沉寂,而行人的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心中還一直回想着佳人及其笑聲,併為之苦惱惆悵。“無情”的女子當然不知道,曾經有個“多情”的男子因為它而苦惱。這裏的“多情”,有作者的感懷身世之情、思鄉思親之情、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之情;而“無情”則指年輕女子單純可愛、無憂無慮,沒有傷春苦惱,也沒有人生感慨。但正是這種“無情”之人偏偏撩撥起他的思緒,至於何種思緒,作者並未言明,依舊留下了空白。

擴展閲讀:蘇軾的詞作

為了使詞的美學品位真正能與詩並駕齊驅,蘇軾還提出了詞須“自是一家”的創作主張。此處的“自是一家”之説,是針對不同於柳永詞的“風味”而提出的,其內涵包括:追求壯美的風格和闊大的意境,詞品應與人品相一致,作詞應像寫詩一樣,抒發自我的真實性情和獨特的人生感受。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其文如其為人”(《答張文潛縣丞書》),在詞的創作上自成一家。蘇軾一向以文章氣節並重,在文學上則反對步人後塵,因而他不滿意秦觀“學柳七作詞”而缺乏“氣格”。

擴大詞的表現功能,開拓詞境,是蘇軾改革詞體的主要方向。他將傳統的表現女性化的柔情之詞為擴展為表現男性化的豪情之詞,將傳統上只表現愛情之詞擴展為表現性情之詞,使詞像詩一樣可以充分表現作者的性情懷抱和人格個性。蘇軾讓充滿進取精神、胸懷遠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詞世界,改變了詞作原有的柔軟情調,開啟了南宋辛派詞人的先河。

與蘇軾一樣,蘇詞中也常常表現對人生的思考。這種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增強了詞境的哲理意藴。蘇軾雖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夢,但並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終保持着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擴展閲讀:蘇軾的詩作

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都毫無掩飾地表現在其文學作品中,其中又以詩歌最為淋漓酣暢。在二千七百多首蘇軾中,干預社會現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蘇軾對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時宜”的態度,始終把批判現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更可貴的是,蘇軾對社會的批判並未侷限於新政,也未侷限於眼前,他對封建社會中由來已久的弊政、陋習進行抨擊,體現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識。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閲歷極為豐富。他善於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也善於從客觀事物中見出規律。在他眼中,極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都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題西林壁》和《和子由澠池懷舊》兩詩。在這些詩中,自然現象已上升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轉化為理性的反思。尤為難能可貴的是,詩中的哲理是通過生動、鮮明的藝術意象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而不是經過邏輯推導或議論分析所得。這樣的詩歌既優美動人,又饒有趣味,是名副其實的理趣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和“雪泥鴻爪”一問世即流行為成語,説明蘇軾的理趣詩受到普遍喜愛。蘇軾中類似的作品還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飲湖上初晴後雨》、《慈湖夾阻風》等。蘇軾極具靈心慧眼,所以到處都能發現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蘇軾對沉浮榮辱持有冷靜、曠達的態度,這在蘇軾中有充分的體現。蘇軾在逆境中的詩篇當然含有痛苦、憤懣、消沉的一面,但蘇軾更多的詩則表現了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苦的超越。

蘇軾學博才高,對詩歌藝術技巧的掌握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純熟境界,並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對待藝術規範,縱意所如,觸手成春。而且蘇軾的表現能力是驚人的,在蘇軾筆下幾乎沒有不能入詩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