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為人處世

李嘉誠的成功之道

欄目: 為人處世 / 發佈於: / 人氣:2.97W

李嘉誠,長江實業集團主席,一位全球華人無人不識的首富。他不單是馳騁商界的超人,更是京港兩地政府爭相拉攏的紅人。而他經營的事業,囊括地產、電力、電訊、零售以至港口運輸,均與香港市民生活息息相關;他旗下僱傭的工人逾三萬一千人,成為全港第四大僱主。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李嘉誠的成功之道,歡迎閲讀!

李嘉誠的成功之道

李嘉誠的成功之道:

有關李嘉誠的故事在業界廣為流傳,人們對李嘉誠的敬重也與日俱增,不僅是因為他經商成功,更重要的是李嘉誠身在商界,卻恪守做人的原則,與那些為了企業利益不擇手段的商人相比,他的商德已經成為業界的楷模。

社會資源的富集現象,是商家們近年來提出的概念。有一種富集現象是對陌生人而言,做秀、風度、名氣、貌似誠懇等都可以迷惑陌生人,在這個無限商機的社會中,欲快速的崛起,有多少人攪盡腦汁盤算着獲得社會資源——資金和人脈:圈錢、挪用資金、搞關係、權錢交易等,不斷地演繹着一幕幕悲喜劇,甚至有“鯨吞”一切之勢。

而另一種社會資源的富集現象,就如李嘉誠。

李嘉誠有一句話在業界廣為流傳:“人找生意很難,生意找人卻很容易。”企業家之間也流傳着這樣的説法:跟李嘉誠做生意不需要計算,他都為你計算好了,你沒有利潤他不會與你做生意。

“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較難,生意跑來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讓生意來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結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慮到對方的利益。

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來。”

主動與人分享成果,是李嘉誠一貫的主張。這種做法在商界非常少見,歷來商場就是血淋淋的競爭,但正是李嘉誠以誠待人、與人分享商業道德行為,使他有更多的商機和人才,這更是一種高度的社會資源富集能力。

“看牢”屬於自己的那部分,他人該得的由他去,這本就是Y1型(劉備型)人的天性。有些類型的人會得隴望蜀(俗稱“吃着碗裏看着鍋裏”),貪婪過度,更有甚者別人獲利就不舒服,勢必殺到你血本無歸。在中國的商界,每天都在上演着這樣的活話劇:供應商被商家搞到沒有利潤可賺,商家找不到好的供應商。而李嘉誠的做法是,不但不侵蝕他人的利潤,還會主動讓利於他人,真正的做到了雙贏或多贏。

李嘉誠與侯為貴一樣也是Y1型(劉備型)企業家,李嘉誠也同樣有着與侯為貴相似的個性:重視積累,厚積薄發,謙虛低調,穩中求勝。

李嘉誠傳給年青人的人生忠告:

“即使本來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儲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隨便去賭一賭。

擴張中不忘謹慎,謹慎中不忘擴張。……我講求的是在穩健與進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對風浪一定要捱得住。

好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好,壞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壞。最重要的是要有遠見,殺雞取卵的方式是短視的行為。”

這個類型的人不會超越自己的能量去做事,任何事物都要等到條件成熟、水到渠成。但他們這種做法並非是靠天吃飯,他們對每一天的積累都看得非常重要,對他們而言: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他們也時刻準備迎接機會的到來。

人們都知道李嘉誠進軍房地產業,始於偶然的機會。

據李嘉誠傳記記載:

“李嘉誠由“塑料花大王”轉做“地產大王”,原是時勢與危機造就。1951年至1959年間,由於大陸政局動盪,香港人口由二百萬劇增至三百萬,提供大量廉價勞工,但工廠興建的速度趕不上需求,租金因而上升,開工廠的每每為找廠房而大傷腦筋。長江塑料花廠輾轉由西環搬到新蒲崗及箕箕灣,終於1961年,向政府投得北角英皇道六百六十一號地皮,自建十二層高的長江大廈,除自用外,把剩餘的單位出租,這亦是長江首次踏足地產業。

六五至六七年,香港發生銀行擠提及暴動事件,樓價狂瀉,不少地產商因而焦頭爛額,被迫賤售未完工的地盤。李嘉誠此時“人棄我取”,在觀塘、柴灣、黃竹坑買地建工廈,取名“長德”、“長華”、“長匯”等,全部作收租用途。”

自此,長江集團廣收“爛尾樓”用於出租,並積累了豐富的房地產經驗,不斷地捕捉大機遇,在房地產業大展宏圖。後又通過上市、收購等融資、擴張方法,在地產相關領域,如和記黃埔的船塢碼頭等得以極速發展。看起來是李嘉誠抓住了機會,但人才與資金才是支撐其事業成功的根本。

資金、商業機會與人才的高度富集,使李嘉誠事業的發展一帆風順。他的用人之道更是為業界所稱頌。

李嘉誠傳給年青人的人生忠告:

“人才缺乏,要建國圖強,亦徒成虛願。反之,資源匱乏的國家,若人才鼎盛,善於開源節流,則自可克服各種困難,而使國勢蒸蒸日上。從歷史上看,資源貧乏之國不一定衰弱,可為明證。

我老是在説一句話,親人並不一定就是親信。一個人你要跟他相處,日子久了,你覺得他的思路跟你一樣是正面的,那你就應該可以信任他;你交給他的每一項重要工作,他都會做,這個人就可以做你的親信。”

大成功的企業家都具有大智慧,與其他類型不同的是,Y1型(劉備型)企業家的成功,不在於他們自己有多優秀多能幹,而是知人善任、肯為他人搭舞台的結果,他們是最好的團隊領袖。因其謙虛低調,所帶領的企業往往很長時間都默默無聞,但是,一旦積累完成,就會一鳴驚人,一飛沖天!

李嘉誠的成功之道,性格左右命運

他富甲一方,其中公眾可以計算的財富,是持有長實三成四股權,市值逾五百二十億港元,還未計算他個人的海外及其他資產。他控制的跨國性商業王國,包括出售英國Orange股權以換回德國Mannesmann股份在內,上市市值超過一萬二千億港元!

而事實上,他曾是打破英資集團壟斷香港市場的華資急先鋒,具有劃時代意義;而他在香港商界的成就,以及對政壇的影響力,更成為劃時代人物中的佼佼者。李嘉誠在牛年出生,而龍在闡述天道變化與人事進退的《易經》裏,代表賢能有作為的偉大人物。《易經》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卦,正好用來形容李嘉誠經營半生的五個階段。

潛龍勿用:潮州小子投靠舅父

祖籍潮州的李嘉誠,父親李雲經以教書為生,膝下有三子一女,李嘉誠為長子。1937年由於生活困苦母親莊碧琴與弟妹留在潮州市,而父子二人則徒步大半天到臨近的集塘鎮宏安鄉生活,父親在當地有六十名學生的崇勝國小當校長,並寄宿在學校內。除上學外李嘉誠還照顧父親的起居。兩年後,因逃避日軍戰火到香港謀生,與母親弟妹投靠到舅父門下。來港三年後親因肺病去世,被迫輟學的李嘉誠,在舅父的店鋪當泡茶、掃地學徒,繼續求學的夢想已遙不可及。

不想長期寄人籬下的李嘉誠,兩年後離開鐘錶鋪,轉作五金廠的推銷員,之後轉行推銷塑膠水桶。李嘉誠十八歲時就升為總經理,全盤負責TV的日常事務。

1950年,李嘉誠正式創業,以利中實業有限公司名義開設長江塑膠廠生產塑料製品。開業的五萬元資金,部分向親戚借來,公司取名“長江公司塑膠廠”,意為“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里“。

白手起家的李嘉誠,除了有幸運之神眷顧外,還有動得快的腦筋。生產塑料水壺利潤很少,但附近一個搞塑料花的卻發了大財,他派女工到鄰廠上班偷藝,從而仿造生產。工餘常自修英語的李嘉誠訂閲不大量英文雜誌,以瞭解國際市場的潮流。有一次,他在英文版《塑料》雜誌發現有一家意大利公司開發了一種新的塑料原料生產塑料花,他於是親自飛往意大利參觀生產流程取得塑料花瓣,回港研製塑料花,高峯時曾請近一百工人,趕工時分三班制。帶領長實賺到第一桶金的是一位叫馬素的美籍猶太人。馬素早期跟長江塑料廠定了一批貨往美國,其後突然取消,但李嘉誠當時並未要求他做任何賠償。後來馬素介紹美國廠家向長江定貨,定單接踵而來。李嘉誠經常掛在嘴邊的,是當時每天工作十六小時苦幹的日子,而他對肯拼命的員工很關照。不少夥計都很講義氣,把公司當成自己的事業做。

危機造就進軍地產

1963年,長江已晉身“塑料花大王”,年營業額逾千萬。李嘉誠由“塑料花大王”轉做“地產大王”是時勢與危機造就。1951年至1959年間,由於大陸政局動盪,香港人口由二百萬劇增至三百萬,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工,但TV興建的速度趕不上需求,租金因而上升,開工廠的每每為找廠房而大傷腦筋。長江塑料花廠輾轉由西環搬到新蒲崗及箕箕灣,終於1961年,向政府投得北角英皇道六百六十一號地皮,自建十二層高的長江大廈,除自用外,把剩餘的單位出租,這亦是長江首次踏足地產業。

1965至1967年,香港發生銀行擠提及暴動事件,樓價狂瀉,不少地產商因而焦頭爛額,被迫賤售未完工的地盤。李嘉誠此時“人棄我取“,在觀塘、柴灣、黃竹坑買地建工廈,取名 “長德”、“長華”、“長匯”等,全部作收租用途。

或躍在淵:上市揚帆

搞地產到1970年,長江單是每年的租金收入便有四百萬,利潤較塑料花還好,亦奠定了李嘉誠由工業進軍地產之路。而令長江大展宏圖的是由於成功上市。這得拜李福兆打破壟斷之賜。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香港公司上市,要通過香港會進行。這所向來為外籍人士所佔據的“私人會所”華資公司根本望門興歎。及至1969年,以李福兆為首的華人經紀,組成“遠東交易所”,為華資企業上市大開中門。而長江實業於1972年11月正式在遠東交易所掛牌上市,每股三元,集資八千四百萬元。時來運轉的李嘉誠,股票超額認購六十五點四倍,股價一日暴漲一倍至六元。

長實上市集得資金後不到一年,全球遇1973年石油危機,香港地產一片低潮,成為李嘉誠拓展業務的好時機。他見工業蓬勃令工人賺到錢而想置業,於是開始涉足住宅樓,且改變只租不賣的策略,以增加現金回籠。1975年,長江向太古以八幹五百萬購入未完成的北角半山塞西湖地盤。這個長實首個參建的大型樓盤兩年後完工出售時,獲利六千萬元。食髓知味的長江,繼而參與發展沙田第一城住宅項目。

挑戰英資:展奪地皮

然而,李嘉誠不僅僅於此。由於當時大批船塢沿海靚地均在英資手中,其中太古船塢重建大型住宅區令李嘉誠怦然心動。若要做“地產大zF,‘,便得挑戰英資。1977年,中環及金鐘兩項地鐵上蓋發展權招標,李嘉誠看準地鐵急需資金,於是建議項目由長實佔四成九外,並提供現金做建築費,結果一擊即中。長實擊敗英資奪魁,爆了個大冷門。第二年五月,中環地鐵上蓋賣樓花,29層商業單位於8小時內全部賣清,賬面收益五億九千萬,打破全港賣樓花記錄。

李嘉誠出手勇猛,背後原來有匯豐支持。1976年時,匯豐大班沈弼注意到李嘉誠這個冒起的“新貴”,遂與李嘉誠合作,以各佔一半的比例,攜手重建中區華人行。1978年,李嘉誠將長實總部自北角長江大廈搬往華人行,也就是這一年,李嘉誠上京與鄧小平會面,知道中國要搞經濟。香港華資有發展後,長實決定大舉入侵英資盤踞地,攀上華資龍頭的寶座。

成全包玉 剛奪九倉

李嘉誠試練實力,首個目標物是置地旗下的九龍倉。令他垂涎欲滴的資產是尖沙嘴的海港城、海洋中心、遊輪碼頭以及貨物裝卸區可重建的地皮。九倉的股價長期不振-1977年尾每股只是十三、四元,而資產值達五十元。大股東置地只持有九倉不足兩成。於是李嘉誠不動聲色,在市場祕密收集九倉股份,準備殺置地一個措手不及。聞風的置地亦同樣在市場回購股份部署反收購。翌年三月,九倉股價被搶高至四十六元高水平,若要拿得控制權,必須持有五成一,審慎的李嘉誠,自知非能力所及,加上置地母公司,,台和請來匯豐大班沈弼做説客,李氏惟有鳴金收兵,把手頭兩成九倉股份轉讓給船王包玉剛,套回三億多元資金。後來,包玉剛八零年去世後,在匯豐銀行提供二十三億貸款下成功從置地手上奪得九龍倉,成為首位華資大户,成功收購英資“大行”。

飛龍在天:大展鴻圖成首富

李嘉誠收購九倉無功而返後,欲將套回資金部署另一起大型收購,結果奠定華資勢力抬頭、英資勢力退走的局面。李嘉誠今次的目標,是蛇吞另一英資洋行棗和記黃埔。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和記黃埔,由英資四大家族之一的祈德尊爵士掌舵,公司從事碼頭倉儲、貿易和零售業務。李嘉誠看中的就是可以重建成大型生活區的黃埔碼頭。

和黃給人有機可乘,是由於祈德尊在香港及海外大撒金錢過度投資於眼花繚亂的項目。    1973年遇到石油危機,股市大跌,和黃陷入財政危機,捱至1975年時,大股東祈德尊家族只好出讓其三十三點五股權與大債主匯豐銀行,以換取注資一億五千萬元來救亡。

匯豐手頭上這批股票最終要找個“好人家”接手。得到匯豐銀行垂青者,就可主宰這當日資產值六十億元的商業帝國。匯豐銀行偏偏選中了李嘉誠。

入主和黃成超人

1979年,匯豐銀行以每股七元一角代價,把手頭和記黃埔股份讓給長江,只要求長實先付交易的兩成(即六億四千萬),餘數可延遲兩年支付。以長江實業當時總資產不到七億元來説,這是名符其實的蛇吞象收購。兩年後,李嘉誠正式入主和記黃埔,當時旗下兩間上市公司市值均是全港五大。同年《遠東經濟評論》就巴李嘉誠稱為“香港的超人”,並以卡通人物為封面。自此“李超人”便成為李嘉誠的代稱。

1982年,中英前途談判展開,香港爆發信心危機,樓、股受挫,英資財團怡和更宣佈遷址及紛紛變賣資產,對香港前途不信任。早知北京心意的李嘉誠,卻抓緊這個時機發展大型住宅區,不但顯示對香港的信心,事後亦證明為長實帶來以百億計的龐大利潤。

李嘉誠一接掌和黃,便部署將紅勘黃埔碼頭拆卸重建,長實和黃各佔一半。初期政府批出補地價要二十八億元,李嘉誠耐心的等到1983年,香港信心危機樓價低潮時,長實才以極廉價的三億九千萬元補地價買下,並一口氣發展94幢住宅,名為黃埔花園,成為繼美孚新村後香港另一大型屋村。黃埔花園於1990年全部完成,為集團帶來五十三億元的盈利。

船塢電廠皆變屋村

李嘉誠洞悉,只要成功説服政府更改土地用途,以及談判到較便宜的地價發展大型屋村利潤驚人。於是,幫長實工作的大羣專業人士繼續蒐羅有大副地皮的公司來收購或合作。1985年,置地因債台高築、被迫出售港燈股權,李嘉誠斥資二十九億購入三十四點六港燈股權,他看好的是電廠舊址發展潛力。

1986年,李嘉誠運用“超人”力量及其固有交際手腕,與政府充分合作,蜆殼石油將茶果嶺和鴨梨洲兩塊油庫地皮換回青衣油庫地皮。而港燈將毗鄰蜆殼油庫的鴨梨洲發電廠址移到南丫島後,將兩幅地皮合併重建,成為今日的海怡半島:而茶果嶺油庫地,則發展成為今天的麗港城。長實和黃旗下至今共建成八萬兩千個單位,六千一百萬尺樓面,成為香港地產大王。

長江實業集團是李嘉誠事業的心臟,而和黃集團則成為李嘉誠:中出香港、拓展海外的雙翼。和黃大班馬世民為遷總部一事與李嘉誠意見不同,李氏堅持不動,表示“如果要遷,先問問有沒有辦法遷動李嘉誠這個主席,如果沒有,以後就最好不要提這件事。“結果和黃沒有象冶和一樣大搞遷總部,但和黃的海外發展步伐明顯較前加快。1987年,葵涌貨櫃碼頭已是全世界處理貨櫃數量之冠,擁有四號及六號碼頭的和黃,1988年仍以四十三億元高價投得七號碼頭髮展權,令和黃完成雄霸香港貨櫃碼頭霸業。

為了繼續擴張版圖,和黃向外擴展。1991年,和黃收購全英國最大港口棗菲力杜斯碼頭;從1994年往後,在世界各地,如荷蘭、斯里蘭卡、美國、澳洲、巴哈馬和巴拿馬,建立和黃的貨櫃碼頭業務。今天,和黃全球擁有84個泊位,佔全世界貨櫃碼頭業務一成。

至於電訊業務,和黃在港穩佔手機市場老二地位,僅次於香港電訊:在海外,1994年在英國成立OrangePIc,又獲德國Mannesmann收購,作價兩千五百億元,擁四成五股權的和黃接受收購,以換回四百四十億的現金和歐元票據以及Mannes mann一成股權,稱霸歐洲。另外進軍美國市場,透過收購Voice stream三成股份而進佔美電訊市場。

亢龍有悔:居高思危應節制

今天的長實和黃集團,旗下控制的四間藍籌上市公司及港燈,總市值逾五千一百億元,佔恆生指數比重近兩成重,而且是香港經濟界最具分量及影響力的財團。長實、和黃、長建

不但對股市舉足輕亢龍有悔是乾卦最高、最後、最末的一爻,比喻人已經達到極點,沒有再高的位置,因而物極必反。《易經》所言,龍飛的過高便處於進退兩難之局,所以人便需居高思危,自我警惕與節制,否則盛極而衰,這是大自然不變的道理大智慧如李嘉誠,必然有所參透。

李嘉誠王國會得以延續因有兩個兒子接棒。其中大兒子李澤鉅,目前已接掌長實集團副主席之職,為父親日後退休而接班;而二兒子李澤楷更自立門户,創辦盈科集團,其中在港上市的盈科數碼動力,市值不單逾五百億元,而且已成為股壇新星,領導網股熱潮。兩子均可“克紹箕裘”,稱霸股壇,令李嘉誠老懷安慰。

李嘉誠絕對是一個傳奇,他屬於我們這個特殊的時代,他是一個不可複製的完美神話。儘管歷史發展中每個人都有可重複性,但李嘉誠卻是空前絕後的。因為李嘉誠是香港商界諸鉅富中少有的出身貧寒者,這是一個經典的白手起家而成功的神話。我們普羅大眾每天都在做着的美夢—只靠自己的雙手和才智,賺來吃穿不盡的鉅額財富, 千千萬萬人的夢想,是李嘉誠用他的人生,他的事業,幫我們實現了這一有如上帝神蹟般的夢想。

李嘉誠成長和創業的年代,環境潛藏着巨大的機會,也伴隨着巨大的風險。那是一個呼喚強者和智者的時代。每一次政治和市場的動盪都給人們未來的生活帶來了迷茫和無助, 給無數的小業主們帶來的是一場實實在在的災難, 千千萬萬的小商人在時代的賭場上轉眼間傾家蕩產,輸得精光。李嘉誠讓人歎服、着迷、羨慕之處,就在於他對於危險的預先洞察,及時調整方向,並且把握住了上帝給予的每一次機會。李嘉誠的成功也正在於,他精確地抓住了命運賜福的一切機會,並且利用發揮到極致。

在今天的商界裏,人們對李嘉誠懷有極大的研究和欣賞的地方是,他獨到的投資目光和十拿九穩的商業手段。沒有人去認真研究他個性裏有助於走向成功的因素。人們似乎很少有興趣去關注這個年僅14歲就遭受喪父之痛的少年,如何在寄人籬下生態環境中用一顆敏感的心過早地洞察到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為了全家的生計,使他放棄學業,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商業之途,終身不改從商的初衷。這種苦難經歷對於他而言, 影響是極為深遠的,也是他受用終生的財富之源。

中國有句老話説是性格決定命運。李嘉誠後天的成功跟他的個性裏的東西是分不開的。不可否認,一個成功的商人是天生的,而不是學成的,譬如商人對於市場的敏感。在追尋李嘉誠逐漸走向成功的過程中,考察他的獨特而耐人尋味的個性,從中可以找到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我們發現李嘉誠之所以為李嘉誠,那是因為李嘉誠不愧為李嘉誠。

李嘉誠孜孜不倦,他一生都在不斷地學習。雖然他為了生活,放棄了學業, 中學也沒有畢業。此後他的精力幾乎完全花花在與人與錢打交道上了,可是他絲毫沒有放棄學習,他到廢品站買舊教科書,然後看辭海的方法自學,功夫不負苦心人,他掌握了基本的知識,包括英語這樣的交流工具。開始做塑料花生意的時候,他親自專程跑到意大利去學習塑料花製作技術,從而將塑料雜誌上的信息轉化為他工廠的主要產品。可以説, 學習成了他生活和事業的一部分。直到今天他仍每天堅持聽英語新聞。這樣一個人的成功幾乎是必然的。

李嘉誠為人真誠,很講誠信,答應人家的事情,就一點也不失信。 雖然“待人以誠, 執事以信” 的商業準則,在創業之初讓講原則的李嘉誠付出瀕臨破產的慘重代價,商場朋友的違約失信讓他本已處在難關之中的塑料 7-7雪上加霜。可是,他不改本性, 以誠待人,延續他的做人方式,李嘉誠贏得的是越來越多的朋友。很多人是因為信賴他的真誠而跟他合作的。他不僅與世界著名的企業家銀行家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還與一些國際政治家交上了朋友。他的誠信也贏得了匯豐銀行長期大力的支持和信任。他們之間親密無間的密切關係也為李嘉誠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系列的擴張收購中提供了強有力的財政的支持。我們可以看到,李嘉誠的從業到目前都是以誠信貫穿始終,誠信讓他在商場上獲得了很高的信譽,也贏得了鉅額的回報。

李嘉誠總是在追求最新的東西,不斷創新,不管是做什麼東西,他都要做到最好。李嘉誠開始進入塑膠行業還是一個模仿者,年輕和善於思考使得他敢於嘗試新事物,發現並生產塑膠花使得他很快在行業中樹立了領袖地位,併為他積累了相當的財富。這種不斷追求新東西,新事物,並立刻就去嘗試的行為,讓他在以後進軍房地產,經營股票,收購英資上不斷取得讓人羨慕的成功。從夕陽產業到高科技產業, 到後來,跨產業、行業、領域, 由經濟到文化傳媒到政府公共領域,這位以資本為對象的戰略大師一生敢於嘗試新的未曾接觸的領域,從塑膠花到房地產,再到石油、 電視以及對數碼港、 中藥港計劃的熱衷,在每一次的角色轉換中,我們似乎都可以看到李嘉誠充滿探索的強烈好奇心。他的成功絕非偶然, 因為他始終追求第一,在每一領域裏都追求最好的。從開始的鐘錶店學徒到店員,從街頭推銷的“行街仔”到“塑膠花大王“,從地產大亨到救市的白衣騎士,從超人到新經濟的領袖,從管理大師到傳媒高科技弄潮兒,不可否認的是,李嘉誠在哪個行業裏都是最傑出的。

栽種思想,成就行為;栽種行為,成就習慣;栽種習慣,成就性格;栽種性格,成就命運。這句話適用於李嘉誠,也適用於每個成就偉業的人,適用於正在關注成功的商界精英。

李嘉誠可謂功成名就了。20xx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他列1 9位,資產估計1 64億美元。李嘉誠成功了,這個來自廣東潮州的少年用自己的奮鬥,證明了一件事情:只要今天努力奮鬥明天就有希望。他在用價值證明價值,用財富創造財富。他的商業,他的事業就是他實現夢想追求的一種寄託。他不知疲倦地奮鬥, 與其説是在賺取金錢,毋寧説是在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價值。他似乎更希望告訴那些崇拜自己的人, 自我和追求遠比億萬資產更加重要。

迄今為止,李嘉誠的成功均為借力。“讓別人為他賺錢“,他缺乏原生創造,但他就是成功了。這也是華人世界進入國際社會裏的一道難題。

李嘉誠給予了另一種神話,他濃縮了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上百年、幾代人的歷史,一窮二白到發達的進化歷史。這種跨度之大在歷史上是罕有的。

今天,發展、資本、增長……已成為我們時代的事業, 已成為大至文明、種族、國家,小至個人的精神意識。李嘉己遮蓋了傳統權力掌握者,成功人物的境界和生命形式又有了新的含義。

李嘉誠,就屬於這樣一個時代。

Tags:李嘉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