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大學勵志

大學勵志短文精選範例

欄目: 大學勵志 / 發佈於: / 人氣:8.06K

想必很多大學生都會對那些大學生勵志的簡短文章感興趣,那麼大學勵志短文精選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大學勵志短文精選範例

大學勵志短文精選:到了大學

國學生:國小苦,中學累,高中拼,大學混;歐美學生:國小玩,中學混,高中學,大學拼 。

都是家長的一句“都是為了你好”,害了我們。

揠苗助長,種樹郭橐駝傳的道理我們都明白。禾苗、樹木的生長況且需要遵循自然規律,何況我們人呢?中國的教育簡直就是掠奪、着急式的教育。

國小時,對於這個世界,我們一切都是未知的,本應該是去玩耍、遊蕩的年代;可是家長們怕自己的孩子輸在了起跑線,於是我們中國國小生被各種奧數、鋼琴、舞蹈……各種培訓班所了。

我們都知道物極必反這個道理,越壓迫越反抗。

中學時,恰逢青春期,一個叛逆的年紀,一個不想學習的年紀,本應該是一個混的年代,一個由墮落到自我重生的年代,可是我們不得不為了父母、老師……的期望,壓抑的學習着,當然學習效率是非常低的,活得累也就自然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學習猶如一場馬拉松比賽,開始時,是不用全力以赴的,否則後面會掉鏈子的,這是一個持續長跑的過程。

高中時,走過了青春叛逆期,開始明白學習的重要性了,也知道自覺主動學習了,可是我們為了考一個好大學,就開始拼命了,殊不知考上一個大學只是完成了90%,可是剩下的10%卻沒有油了,行九十者半於五十。

大學時,一個最後學習的年代,一個該拼命跑向終點的時候了,可是已經沒有油了,只有慢慢悠悠的混下去了。

而歐美的學生和中國學生恰是相反的,這就不難説明到了大學,中國學生為什麼落後於歐美學生了。

起點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恰當的年紀做恰當的事,遵循規律,別亂來。

往往很多時候,我們太看重起點,必將失去終點。

大學勵志短文精選:一流大學和普通大學

注:本文作者曹政是所謂的清北名校生,這是個人真實所見所感。

一:學習壓力真大

因為你身邊各個縣市的第一名,前幾名,全都是輝煌的背景,教課的進度和內容深度都是按照這些人的標準來的,説句不客氣的,稍微底子差一點,腦子慢一點,真就跟不上,學期末真就亮紅燈。

舉例1

我的同學有個內蒙的,其實人並不笨(中等智商以上吧,應該),而且一直挺努力的,但是中學基礎教育確實比大城市的差一些,結果入校前幾年穩坐班裏倒數第一,每年掛紅燈,靠補考。

可是,他最後兩年成績基本上和大家差不多了(最後兩年課程也不太變態了),畢業後也一直很努力學習,工作10多年後,成為一家非常有實力公司的CTO,合夥人。人笨麼?一點多不笨,但是在我們那個環境裏,就是硬跟不上,很可怕的現象。

舉例2

大一物理考試,老師説從題庫裏取的題目,難度大約是平均60幾分的樣子(按照全國高教的難度水準),都以為很難,結果成績下來大家平均90左右。

二:邏輯性真強

比如概率與數理統計這門課,很多公式超複雜,但是當時我們都不背的,只記原理,上考場現推導(我們是工科!不是理科!),有次和外校朋友聊天,他們説概率考試開卷,我就納悶,有啥需要開卷的?他説那公式誰記得住,我説幹嘛記啊?現推啊!他很驚訝,我也很驚訝,因為我們所有人都是這麼過來的。

三:自信心爆棚

名校出來的,初入職場的確有優勢意識。會認為艱鉅和重要的事情鐵定是自己該承擔的,甚至不一定尊重老員工。但是任何事都有兩面性,優勢意識太強,就會失去平常心和正確的視野,我工作六年後才恍然大悟,對草根互聯網完全無知,對草根網民的需求和上網特徵完全無視,喪失機會無數,自我爆棚導致的2b行為也很多,這是特別特別需要反思的。

所以,一方面,名校畢業生,邏輯,學習能力,抗壓能力很強;另一方面,説句不好聽的,三觀不正。清華其實非常典型,社會脱節,以精英自居,輕視乃至無視草根階層。作為過來人,特別特別要提醒。

大學勵志短文精選:學會選擇,學會放棄,學會堅持。

人的一生當中要面臨很多選擇,這並不是問題,因為在一次又一次的選擇中,我們變得成熟,人生之路變得通暢。當我們在遇到挫折和失敗的時候,到底什麼選擇才是對的,什麼才是錯的;哪些是應該放棄的,而哪些又是應該堅持的呢?這就先要我們的內心來回答下面兩個問題。

第一,我們為什麼堅持?

目標或者説我們的人生理想是支撐我們堅持下去的、源自內心的最原始的動力。有了目標,我們才不會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

唐僧能夠堅持不懈20xx年,行程5萬餘里而不放棄,是因為他心中始終有一個目標:西天取經,普渡眾生,把佛教發揚光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於生活的激情全部來自於目標的追求:有的人是為了成就自己的事業而堅持,在商場上忘我地打拼;有的人為了祖國的安定,堅守邊疆;也有的人是為了讓子女上學能夠背上一個新書包,起早貪黑賣菜……

所以不管目標是什麼,也不管目標的大小,但只要目標存在,就足以支撐我們前行,因此我們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我們先看,哈佛大學一個關於目標的調查。

27%的大學生,沒有目標;

60%的大學生,目標模糊;

10%的大學生,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的大學生,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20xx年後,哈佛再次對這羣大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又是這樣的:

3%的人,20xx年間他們朝着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大眾眼中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地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出眾的成就,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

而剩下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並且常常還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

故事到此完結,具體到底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不過,在這裏,我們確看到了目標、人生規劃的重要性。

如果正在經歷的事物,是我們的人生理想,是值得我們堅持的東西,我們無疑要堅持。而對於那些無所謂的東西來説,過度堅持,則會更多地浪費我們的時間。

所以,把精力花在我們認為該做的、值得做的事情上,才更有意義。如果方向本身就是錯的,一味堅持,我們只會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

第二,我們憑什麼堅持?

一旦遇到困難堅持不下去,我們常常會聽到來自親朋好友“堅持就是勝利”、“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等等的勸慰與鼓勵。親朋好友的鼓勵,初衷是為了我們好,但是不一定適合我們。

仔細想想:“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功夫深”了,“鐵杵”還的確是能夠磨成針,這不假,但是材質必須是“鐵杵”而不是木棒。如果是一根木棒,到最後會摸出個什麼無用的東西呢。所以要想磨成針,只有“功夫深”是不夠的,還要你是鐵杵。

因此,我們在強調“堅持”重要性的時候,我們還要問一句自己:“我到底是不是鐵杵而不是木棒?”如果不是這塊“料”,結果只能畫虎不成反類犬,不倫不類的廢物。

你到底是哪塊料?我們常説:沒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錯位置的資源。如果放對了地方,木棒也會有他不可替代的作用;否則,金子也可能一文不值。

鑑於以上兩點,對於堅持還是放棄,如果我們所經歷的事符合自己的理想目標,並且符合自己的性格、是自己擅長的、能夠發揮自己的優勢的東西,那麼,我們就應該堅持下去,困難對我們而言就只是暫時的,最終我們會取得比普通人更大的成功;如果目標本身就不是自己所追求的而是別人加在我們身上的東西,也無法發揮我們的優勢的東西的話,那麼,我們就應該果斷選擇放棄,做自己該做的事,不把時間浪費在這些不值得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