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勵志故事

從失敗走向成功的故事_不一樣的勵志故事

欄目: 勵志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2.79W

沒有人知道失敗和成功間的差距是多麼得小。它們之間只相差了一個詞的距離,那就是膽怯。依靠堅持和信念必然可以讓人從失敗走向成功。以下是本站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從失敗走向成功的故事,歡迎大家前來觀看!

從失敗走向成功的故事_不一樣的勵志故事

從失敗走向成功的故事篇1:

華羅庚中學畢業後,因交不起學費被迫失學。回到家鄉,一面幫父親幹活,一面繼續頑強地讀書自學。不久,又身染傷寒,病勢垂危。他在牀上躺了半年,病痊癒後,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左腿的關節變形,瘸了。當時,他只有19歲,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絕望的日子裏,他想起了雙腿後著兵法的孫臏。“古人尚能身殘志不殘,我才只有19歲,更沒理由自暴自棄,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青年華羅庚就是這樣頑強地和命運抗爭。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關節劇烈的疼痛,拄着枴杖一顛一顛地幹活,晚上,他油燈下自學到深夜。1930年,他的論文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篇論文驚動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以後,清華大學聘請華羅庚當了助理員。在名家雲集的清華園,華羅庚一邊做助理員的工作,一邊在數學系旁聽,還用四年時間自學了英文、德文、法文、發表了十篇論文。他25歲時,已是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了。

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自尊的人,能夠奮發向上,自強不息,征服挫折和失敗,在挫折與失敗中獲得成功。而喪失自尊的人,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往往自暴自棄.自輕自賤的人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行了,從而放棄了努力奮鬥。所以沒有自尊的人,是不可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

從失敗走向成功的故事篇2: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批猶太人被希特勒的納粹集中營囚禁起來,然後被殺害。據不完全統計,在這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全世界約1/3的猶太人被殺害。

但是,哈佛大學研究猶太人發展史的專家發現,在這場大屠殺中,有一個奇異的猶太人羣體得以倖存。研究者們把這些倖存者與戰前就移居美國的猶太人相比較,發現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而那些具有較高教育程度的人幾乎無一倖免。

讓人驚訝的是,這些被納粹視為將來肯定無所作為的普通人,日後的成就卻比生活在美國的那些沒有經歷人生磨難的猶太人大得多,收入也比他們高得多。在以色列,這些從納粹集中營回來的人,很快成為國家復興的中堅力量以及各個行業的領軍人物。

這些沒有接受過什麼高等教育的猶太人,經歷磨難後為什麼有了爆發的力量?他們成功的祕密是什麼?

後來,研究者們發現,這些人在納粹集中營的時候,並不像那些精英們那樣一成不變,擺出與納粹勢不兩立的架勢。他們的頭腦十分靈活,能夠針對環境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生存方式。他們都堅守着這樣的人生理念:只要朝着積極的方向改變,便無須羞恥。為了活下來,他們選擇了隱忍,並在改變中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標。

哈佛大學的研究者把這個例子作為一個重要的信條傳遞給學生,希望他們走上創業之路時,不要學習納粹集中營裏那些故步自封的猶太人,而要學習這些倖存者。

事實上,我們很多人都面臨這樣的問題——明明已經接收到了新信息,卻對既定計劃不思改變,拉不下臉來承認錯誤,更不肯重新考慮修正原來的策略或方法,致使錯誤程度不斷加深,以致造成更大的失敗。

任何一個聰明的人都知道,最好的計劃往往是在信息並不齊全的狀態下制定的,任何成功之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所謂曲徑通幽、柳暗花明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失敗走向成功的故事篇3:

1888年,德國正式進入普魯士大帝威廉二世的統治時代。經過十幾年改革的德國,經濟騰飛,軍事迅猛膨脹,已經成為新的歐洲強國。年輕氣盛的威廉二世更是霸道得不可一世。

在戰場上威風凜凜的威廉二世有個好習慣,就是閒暇時間喜歡獨自坐在書房裏博覽羣書。為了方便,他在柏林波茨坦皇城旁邊建造了一所豪華的書房。

幾天後,正在書房讀書的威廉二世,突然聽到嘎吱嘎吱的響聲,他讀書的興致完全被打攪了,他打開窗户一看,對面是一座用風車作動力的磨坊,在風力的作用下,磨坊外的風車嘎嘎吱吱地旋轉。

威廉二世氣憤地對手下的官兵説:“去告訴磨坊主讓他搬到別的地方去。”官兵得令後,馬上找到磨坊主,氣焰囂張地説:“皇帝命令你兩天內搬離波茨坦,否則後果自負。”

磨坊主是位60多歲的德國老人,聽到官兵的叫囂後,沒有反駁,還是安靜地幹着手頭上的活。兩天後,官兵吃驚地看到,磨坊的風車還在旋轉。

官兵們勃然大怒,要對老人無禮,老人理直氣壯地説:“我家祖祖輩輩都在這裏養家餬口,為什麼新國王來了,我就要搬走?要嫌棄這裏喧鬧,那他搬走好了。”

什麼,你竟敢讓皇帝搬走?簡直是膽大妄為,官兵們欲大發淫威。沒想到老人完全不懼怕官兵,底氣十足地説:“俾斯麥首相十幾年前就頒佈了法典,保障居民的權益,你們不能欺人太甚。”

説完,老人坐在門口,以死抵抗官兵的入侵。霸道的官兵執意把老人抬走了。萬般無奈之下,老人一紙訴狀遞交到國家司法機構——法老院,把皇帝告上法庭,開啟了平民百姓狀告當朝皇帝的先河。

法老院衝破重重阻力還是受理了此案,開庭那天,執法官問老人:“究竟是先有磨坊還是先有書房?”老人答,先有磨坊。執法官斬釘截鐵地説:“到此事情就簡單了,按照先入為主的慣例,要搬只能搬書房。”

老人聽到判決結果老淚縱橫,他成為德國歷史上第一個靠法理戰勝皇帝的平民百姓。

威廉二世知道結果後,極為震怒,欲給執法官施壓。首相俾斯麥趕緊進言:“大帝,我們要想讓德意志帝國更加強大,就必須遵循法理原則,否則十幾年的改革成果將前功盡棄。”

經過三思後,威廉二世最後服從了執法官的判決,將書房搬到了別處。在威廉二世統治時代,德意志也正是靠着法理的引擎,極度膨脹,迅速崛起為歐洲新的霸權國。

後來,老人的磨坊得以保存到今天,成為波茨坦著名的旅遊景點,磨坊裏豎立着一個慈祥而倔犟老人的雕塑,上面刻着:一個戰勝皇帝的德國老人。

一個小小的磨坊敢於和威嚴的皇宮相對而生,這或許就是德國崛起的一個縮影。

Tags: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