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勵志故事

草根立志故事5篇

欄目: 勵志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2.78W

草根特點:一,頑強。應該是代表一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生命力;二,廣泛。遍佈每一個角落。所以,人們每一個在自己鍵盤上堅持更新的Blogger都是草根。以下是本站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草根立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草根立志故事5篇

草根立志故事篇1:

他的創業生涯始於20xx年初。

張凱出身于山東德州農村,但他擁有煙台大學學歷。

在濟南市郊一較偏闢的地段,張凱開辦了他的首家“草根”餐館,餐館佈局平民化、大眾化,餐飲服務也均是依照“農家飯”工藝調製,而餐館的工作人員則全部是進城打工的“草根”.由於餐館風格別具特色,餐館經營完全依照“草根”的原汁原味模式,兩年來,前來他小店就餐的顧客經常出現爆滿和排隊現象,他的生意也並沒有因地段位置受到影響。

從事探索性“草根創業”的張凱初告成功,他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面對經濟新形勢,如果説需要新的經濟元素補給進來激活或振興時。與其寄望於大企業、大集團等產業規模龐大的經濟實體來支撐,倒不如去依託正在試圖進行“草根創業”的家庭作坊、村落經濟、青年創業等羣體來完成。據瞭解,這不是在自吹,更不是在自諷,而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通過親歷創業過程以及對經濟發展淺層瞭解,深有感觸的張凱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自主創業,並且走的是“草根創業”之路,是因為作為新一代青年在發展自我、體現自身價值的同時,更需要承擔起一定的社會發展責任意識。出身於農村的他,選擇“草根創業”並不僅僅是因為他是地道的“草根”,而是為實現他在校十年載的一個夢。這個夢就是小張想在畢業後通過試點“草根創業”推動“草根經濟”發展壯大,讓更多的“草根”實現創業和就業,讓社會各界也越來越離不開並倚重“草根經濟”.

當然,“草根創業”並非簡單地沿襲以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等空手起家的思想和精神,更主要的是要傳承和保留“草根”原有的屬性和特性,激發原始的活力和思維,並結合現代手法打造出順應新形勢下的綠色經濟主導產業,滿足並迎合廣大消費者的綠色生態消費需求。

現在,張凱在濟南實踐的“草根創業”樣板工程--農家炒雞店獲得了成功,由於該店保留了“草根”原有風格,店裏全部用餐原料均採購於當地農村,使原材料保持住了純天然、新鮮和綠色,做工則仍採用原始“農家飯”做工工藝進行調製,這樣烹製出的食品深受當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和好評。一些回頭客普遍認為,由於該店從原材料到做工都保持着原有簡單、樸素和生態風格,滿足了消費者對純綠色食品的需求。另外,在用餐的同時,切身感受到一種重温兒時嚮往美餐願景的微妙感覺,回首着過去,憧憬着美好未來,品味着佳餚,來這裏已不是簡單的用餐了,更主要的是來放鬆心情和享受大自然之美的好地方。對此,一些就餐顧客談及此事是樂此不疲。

目前,張凱的“草根”餐館歷經兩年打拼,已從當初不起眼的一家發展到了十餘家加盟店,一些加盟店也從偏僻郊區移師至繁華的市區地段,每個店的日均營業額已達數千元,這些加盟店的“草根”員工總人數也已突破200人。如今,張凱的“草根創業”規劃預計今年內在當地再開辦5家加盟店。

4月12日,“中國農村改革論壇”副祕書長張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張凱的“草根經濟”雖已成熟,但是他的“草根”屬性並沒有變,他的餐館始終承諾採用綠色健康的方式來進行餐飲服務,並且在原有的基礎上進入了更高的層次。一方面組織農民建立健全生產合作組織,生產健康農副產品;一方面把農村生產的健康食品送到市民的餐桌上來,形成一種良性的健康有機鏈,推動良性城鄉互動。這對社會的發展與和諧均起着無法估量的巨大作用。

對此,發展“草根經濟”,不是經濟發展方向的倒退,而是順應社會經濟發展本身,更是經濟逐漸在平民化、大眾化。還原“草根經濟”原始活力,滿足“草根創業”需求,由此可能成為未來經濟繁榮昌盛的主流。

草根立志故事篇2:

如果説《帝企鵝日記》是關於鳥的史詩,《遷徙的鳥》是關於飛翔的讚美詩,那麼《天賜》就是鳥類世界中的小説《活着》。

在第四屆德國科隆電影節上,中國第一部以鳥為“演員”的電影《天賜》,一舉奪得“最受觀眾喜愛的電影”大獎,成為最耀眼的一匹黑馬,其製作團隊也成了頒獎典禮上最惹人注目的焦點。然而卻沒有人相信這部參加國際電影節並最終贏得大獎的影片竟然出自三位非專業電影科班出身的年輕人之手。

《天賜》講述了一隻孤獨的小黑尾鷗與命運抗爭的感人故事。這部關於一隻海鷗成長經歷的故事片,畫面唯美、情節曲折、震撼。國際著名紀錄片大師、科隆電影節評委沃爾克·諾瓦克先生對《天賜》給予極高的評價:“用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完成了故事片的創作,這是對電影的貢獻。《天賜》是本屆電影節最棒的電影!”

對!這部最棒的電影正是由他們完成,他們被朋友們稱為三腳架組合,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平均年齡只有36歲,卻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蹟。然而影片的背後他們的付出又是巨大的,整整七年,三個人把生命中最年富力強的七年都給了故事中的主角“天賜”,熟悉他們的人説他們“瘋了”。可是在他們心中這不是瘋,是執著、是堅持,因為他們都被“天賜”打動了,從破殼而出,到失去父親、哥哥、母親……一隻孤鳥,在海驢島滔天大浪和滾滾驚雷中顫巍巍地成長。生存很殘酷,生命很脆弱,生命很頑強,生命還很美好……這幾乎就是一部生命勇氣和力量的再現。

曾經他們的想法很簡單,自幼喜歡鳥的導演孫憲,每當從電視裏看完外國人拍攝的《動物世界》,他總有一點疑惑:中國的“動物世界”在哪裏?終於他們發現了一個離威海市60多公里的海驢島,小島離陸地只有幾海里,坐船二十分鐘左右的路程,海島周圍食物充足,是海鳥很好的繁殖地。每年春夏之際這裏聚集着近萬隻海鷗和白鷺,這裏可以説就是中國的動物世界的外景地。也就是從那時起,孫憲有了拍攝一部純野生鳥類紀錄片的靈感。20xx年5月2日。孫憲在這“無糧”“無水”“無電”的“三無”海島上與志同道合的兩位好友,開始了艱苦拍攝與創作,只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拍的時間越來越長。計劃也從拍一部紀錄片轉變成一部鳥的電影:沒想到拍攝的過程是如此的驚心動魄:更沒想到影片是如此的成功……

孫憲高中畢業參加工作兩年後,考入曲阜師範大學學了幾年油畫:王建濤當過農民、司機、修理工。後來到濟南廣播電視學院學習兩年攝影。於輝高中畢業後直接跟着孫憲學徒當美工。三人都不是電影科班出身,但身為電影院裏的工作人員,放電影多年的經歷,看過的數千部電影是唯一也是最好的營養來源。

拍攝鳥的電影,鳥兒卻不是稱職的演員,從不聽從導演的安排。鳥的故事必須細心去觀察,並用鏡頭語言去表達。這種在原生態下拍攝的片子,拍攝難度不可想象。一個在影片中幾秒鐘的鏡頭,有時需要三個機位拍上半個月的時間。整部片子剪輯完80分鐘,卻拍攝400多個小時,耗了7年的拍攝時間。

拍攝是艱難的,可更困難的是資金的短缺。最初的啟動資金是他們拿出了自己的積蓄。三人先後投入了300多萬元,最困難時連頓熱飯都吃不上。20xx年冬,拍攝幾乎使三個人陷入了絕境。此時三位“草根”電影製作人,拍攝了幾百個小時的素材,但是如何成為一部作品?他們陷入了迷茫。

電影劇作家袁學強在看了他們的素材後,建議拍一部關於鳥的電影。要出一部電影僅僅是第一步,編劇本、做剪輯、配音、配音樂、製作、發行,每一個環節對孫憲和他的團隊來説都是難以逾越的高山。在屢屢碰壁後,從沒有學過電影製作的孫憲平生第一次當起了導演,和同伴們邊摸索邊製作,長達400多個小時的素材每天翻來覆去地看,根據素材,劇本有了,一個小黑尾鷗的成長之路漸漸成型。影片最終定名為《天賜》,有人説《天賜》名字太平凡,但孫憲最終沒有改。因為在拍攝過程中。大家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這種幸運是天賜的:拍攝的黑尾鷗也是天賜:還有那些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這些都是天賜的。所以“天賜”這個名字最能傳達出他所要表達的主題。

20xx年1月24日。這部電影獲得了國家電影局的攝製許可證,有着影視圈才女美譽的徐靜蕾友情為《天賜》配音,青年歌唱家譚晶為影片演唱了主題曲。20xx年10月13日,國家廣電總局給《天賜》頒發了公映許可證。

至此,被朋友認為是“瘋了”的孫憲帶着他的攝製組在一步步實現着自己的夢想。7年艱苦的拍攝,並不都是困難和苦澀。長期的拍攝,使他們漸漸走進了鳥的生活。那些感人的畫面,震撼着他們的心靈,給他們帶來無比的快樂!被鳥兒的頑強生命鼓舞着,一下子所有的煩躁都不復存在了。最後撤離海島的時候於輝對孫憲説:“下輩子如果你還要拍鳥,那我就做只鳥,你想怎麼拍我就怎麼飛……”

影片獲獎的消息傳到國內,讓很多並不看好這部電影的人很吃驚,畢竟這是一個有些遠離社會熱點題材的故事。而拍攝《天賜》的三個人,也絕非藝術家或科學家,他們僅僅是一羣普通人,幾個電影院的美工。可是他們做到了。可能越是從普通人身上,我們越能感覺到這股來自內心的力量,尤其是在它被海驢島上的黑尾鷗喚醒後。

關於拍攝片子的初衷,孫憲説:“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出自對鳥類單純的喜愛。七年零距離地融入黑尾鷗的世界,讓我們找回了對生靈應有的尊重和對自然應有的敬畏。生命是平等的,生命都有尊嚴,哪怕一草一木都應該尊重,我只是想講述一個關於生命成長的故事,把看到的鳥世界裏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20xx年1月21日,《天賜》在全國公映。堅強的小天賜打動了太多人的心。

帶着一個飛翔的夢想,頂着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憑着超過常人的毅力。七年磨一劍,一部温暖生命的電影最終誕生在了三個小人物的手中,創造了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蹟,他們的故事如同《天賜》一般,同樣讓人感動、讓人敬佩、讓人羨慕、更讓人尊重。只要堅持,小人物同樣也會成就人生大奇蹟。

草根立志故事篇3:

喬小刀本名叫喬守民,那是他當農民時的名字;當設計師的時候,他叫喬小刀;當上歌手後,他叫喬西。一個剛過而立之年、只讀到國中二年級的流浪漢,在不斷的折騰中找到了自己。如今的他擁有樂隊主唱、設計師、展覽策劃人、創意師、手工狂、詩人、絲網印刷專家、雜誌主編等多重身份,在北京買了車,買了300平方米的大房子……

到中國最好的地方去受苦

喬小刀在山東長到一歲多的時候,就被父母帶着“闖關東”,到了黑龍江。家裏窮,喬小刀自幼跟着父親撿破爛、撿磚頭,這為他後來成為“破爛藝術家”、手工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少年時代的喬小刀又黑又瘦,上學只上到八年級。十六七歲的他沒有朋友也沒有事做,自卑地在家裏吃白飯。那時唯一能給他帶來自尊和自信的,是他利用超強的動手能力躲在自己的小屋子裏“做設計”,設計諸如兵馬俑、水車之類稀奇古怪的東西。

自卑、內向而又孤單的喬小刀想:既然都是受苦,為什麼不到中國最好的地方受苦?於是,1998年3月,二十歲出頭的喬小刀從黑龍江來到了北京。

北京太大了,喬小刀卻一個人也不認識。他只能從電焊工做起,每月收入兩三百元。做收入這麼低的工作,他卻仍然表現出了他的優點:工作狂。平均每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有時能連續工作20個小時。一天,由於工作時間過長,而電焊的光線太刺激,他的眼睛受傷了,沒法閉上,只能睜着,一直流淚,疼痛鑽心……那一次,他差點失明。

喬小刀還有一個優點,敢想,腦子靈活。做電焊的過程中,他學會了電腦刻字,收入翻了一番;電腦刻字的過程中,他又學會了平面設計,收入又翻了一番;20xx年的時候,他已經成了寫字樓裏的白領,在網站工作,收入又翻了一番,月薪3000元。這樣的工作算不上多麼輝煌,可對兩三年前還是電焊工的喬小刀來説,卻是個奇蹟。

農民工變身“破爛藝術家”

可能正是由於曾經的內向與孤獨,身在北京的喬小刀渴望認識更多的朋友。在自我介紹的時候,“出於單純的自尊心”,喬小刀説自己是畫家。有個酒吧老闆就當了真,他對喬小刀説:“我的酒吧重新裝修,能不能掛你幾幅畫,讓酒吧有點檔次?”喬小刀不禁汗下,他可從來沒學過畫畫,但既然自稱畫家,他就得把這差事應承下來,不能丟了面子。

被面子逼到了懸崖邊上,喬小刀表現出他靈活、敢想敢做的一面。他發揮了自己會撿破爛的優勢,穿着T恤、騎着輛破自行車,在北京三環路的垃圾堆裏撿三合板、建築膠、廢布、油漆、顏料……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通過敲敲打打、拼拼湊湊、塗塗抹抹,他還果真搞出了一批形式獨特的“假油畫”。其成本,算上吃住在內,總計不超過700元。就這樣,喬小刀除了完成酒吧老闆交代的任務外,還順勢搞了個畫展。他折騰來了一大幫朋友,畫畫的、搞音樂的、做設計的,他們把喬小刀的畫帶回家去,説要“珍藏”。自卑慣了、民工出身的喬小刀哪經歷過這種榮耀,禁不住神采飛揚……

可榮耀不能當飯吃,喬小刀還是得面對現實。那年春節,他回了趟老家,家裏的狀況讓他揪心,而最讓他揪心的是侄女喬木楠。喬木楠出生後僅幾個月,父母就離異了,父親無力撫養她。她跟着爺爺奶奶過,兩老一小竟靠挖野菜為生。揪心的喬小刀想,他得當“老闆”。

回到北京後,喬小刀暫時放下了他的“藝術夢”,一心一意地在公司裏拼命賺錢。不久,喬小刀真就如願以償當上了老闆。

20xx年左右,互聯網遭遇寒冬,喬小刀所在的網站在苦撐兩年後終於倒閉了。公司“分家”的時候,喬小刀得到了兩台蘋果電腦和一批辦公用具。這些家當成了他當老闆的資本,他租了個小寫字間,有了自己的公司,做“商業設計”、絲網印刷。

公司初創,萬事皆難。喬小刀工作更玩命了,常常是上頓接下頓地啃着方便麪。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客户漸漸多起來,其中包括一些藝術界的人。喬小刀為他們設計唱片,印刷唱片封面和宣傳品。喬小刀“絲網印刷專家”的名頭,從那時起漸漸流傳開來。

賺了些錢,生活逐漸安定後,喬小刀那顆不安分的心又開始“蠢蠢欲動”。

他先是做了本雜誌,名字很另類,叫《月經》,意為“記錄每個月的經歷”;形式也另類,以帆布為原材料,絲網印刷。後來這本雜誌,竟被邀請去歐洲參加了先鋒展。

在三四年的時間裏,喬小刀嘗試了許多新鮮的東西,“大聲展”、“奧運建設歷程展”……他又成了展覽策劃人。

接下來他就玩起了音樂,他買了吉他,學彈古箏,並收集各種古怪的樂器,弄出更為古怪的音色組合。20xx年,他乾脆賣掉了公司,專心做起了音樂人。

問題在於,他根本沒受過音樂教育,“連什麼是音節也不知道”;更要命的是,他也沒有音樂天賦。“他唱歌調不準,這沒關係,可是他居然沒拍子!”樂隊的鼓手小聲評價喬小刀説。

可喬小刀説:“想到了,就要去做,不能等老了再去玩音樂。”他嘗試着自己寫歌詞,自己譜曲,並在酒吧裏搞了一次個人音樂會。音樂會的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場面火暴,喬小刀竟擁有了眾多的Fans。

接下來,喬小刀又做了件讓人跌破眼鏡的事:他請年僅8歲的侄女喬木楠“出山”,與他搞演唱組合。“別人説我唱歌不靠譜,那我就再找個更不靠譜的,讓她做主唱,別人就不會罵我了。”

喬小刀給組合起了個很有誘惑力的名字“大喬小喬”。隨後,他決定為“大喬小喬”先出張唱片專輯,名為《消失的光年》。

説做就做,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消失的光年》錄製完成了。為了節約成本,也是為了出奇制勝,喬小刀決定唱片的包裝完全由自己和家裏人手工完成。唱片的內包裝和外包裝全由麻布做成。全家上陣,父母連夜踩縫紉機縫製封套,喬木楠則往封套裏裝唱片。《消失的光年》,不僅僅是音樂藝術品,還是純粹的手工藝品,限量發行20xx張。

20xx年7月12日晚,1000多人湧進了《消失的光年》專輯首發式會場,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自己買40元門票進場的,這是最讓喬小刀自豪的地方。

32歲的喬小刀和9歲的喬木楠,站到了首發式的演唱台上。簡單的旋律,簡陋的配樂,大喬的隨意吟唱和小喬的質樸童聲,竟然組合成了夢幻般的天籟之音。“大喬小喬”出乎意料地成功,而小喬比大喬的人氣更旺!

“出唱片對我們來説是不務正業的事,記錄下我們的成長卻是正經事。”喬小刀一本正經地説。唱歌並沒有影響小喬的學業,因為她從不把唱歌當回事,她的理想是長大後當翻譯。

折騰出嶄新的天地

就在“大喬小喬”極盛的時候,卻不再演出了。喬小刀給出的理由十分簡單:小喬馬上就要變聲了,不再適合演出。

20xx年,喬小刀又和自己的女朋友胡小路組成了“道具保修”樂隊。為什麼總與自己的家人組建樂隊?胡小路的回答是:“省錢唄!這樣就沒人跟他分錢了呀!”而喬小刀還有更充足的理由:“和家人合作是因為了解彼此的特點,省時間,想排練隨時排練。還有個客觀原因,我的技術實在太差,專業的音樂人無法忍受我!”

這一年,喬小刀還與水晶石公司合作,參與了北京奧運會閉幕式視效節目創意監製工作。在奮戰無數個日夜,方案最後由張藝謀導演拍板定稿的時候,喬小刀極度興奮。他這個昔日的農民工、草根在一番折騰之後,終於折騰到了“廟堂之上”。

20xx年下半年,喬小刀開始操作他以前成立的“微薄之鹽”團隊。這是一個非營利的公益組織,無償幫助有夢想的人。在喬小刀的操作下,又通過商業合作創辦了“微薄之鹽”酒吧,既能贏利,也能為有夢想的音樂人無償提供平台和鍛鍊機會。

20xx年1月,喬小刀忙於做他的新專輯,一張是古箏專輯,一張是組合的音樂作品。

喬小刀説20xx年最大的計劃是將“微薄之鹽”做成新模式的商業慈善機構。他堅信,“微薄之鹽”上將開出奇異的花朵……

草根立志故事篇4:

龐升東,一個地道的農家子弟,1977年出生於浙江天台。上大學以前,他從來沒有走出過農村老家。他的母親是一位聰明、善良而又樂觀的農村婦女,升東這個名字據説就是母親給他取的。他的父親當了一輩子木匠,是個典型的農村老實人。

大學畢業後,龐升東先是在馬雲當年的中國黃頁公司做業務員,半年後跳槽到寧波一家事業單位。20xx年,他辭職開始自己創業。

幾年前,他通過網上淘金以及投資房地產賺得缽滿盆滿,成為IT界一名“傳奇小子”。今年5月16日,29歲的龐升東通過互聯網掘得他迄今為止人生的最大一筆財富:他成功地拉來紅杉風險投資基金,首期400萬美元投資已收入他的囊中。

“鼓搗”出第一桶金

在IT行業有種説法:最聰明的人適合做技術,較聰明的人適合做企業。龐升東覺得自己屬於後者,一個較聰明的生意人。雖然並不擅長技術,但他通過藉助外力,每次網絡淘金幾乎都能大獲成功。

1999年前後,國內互聯網業發展迅猛,一些國外廣告公司為開發中國市場,紛紛找國內一些網站做廣告代理宣傳。網絡廣告是按照cpm計費(單位曝光次數所付費用),一般千次曝光可獲得1~2美元。因並不擅長技術,龐升東便找來了幾個搞專業的朋友做技術支持。經過一段時間努力,他終於在1999年5月“搗鼓”出了一個個人網站.並很快聯繫上了一家美國廣告公司,為之做廣告宣傳。網站的宣傳方式以郵件列表為主,每個頁面可放置很多廣告條。經過一番努力,該網站日訪問量超過了10001P和8000pageviews。沒過多久,龐升東通過該網站,從美國公司那裏賺得1萬多美元。這是他掘得的人生第一桶金。

此後,龐升東先後建立了必贏證券網(後改為至誠證券)和“站長之家”。正當他享受網絡淘金所帶來的喜悦時,中國的互聯網業遭遇“寒冬”,一些網站紛紛關閉,有些人為了能抽身而出,閉口不談自己是做IT的。在這個“寒冬”裏,龐升東的“站長之家”遭到了黑客攻擊,數據庫一瞬間全部丟失。結果,一個日訪問量20萬IP、Alexa排名千位左右的網站一夜間癱瘓,消亡。

但龐升東並沒有氣餒,他對互聯網業的前景充滿信心。那時他發現國內的證券網站寥若晨星,尚處在起步階段。於是,他開始打起股民的“如意算盤”,把全部精力放到建設他的至誠證券網上。

由於向廣大股民提供免費資訊,至誠證券網很快就贏得了良好的口碑,訪問量日漸增大。“為何不增加個付費欄目,給一些職業股民提供VIP服務,賺他們的錢呢?”龐升東靈機一動,決定嘗試一下。經過兩個月運行,他發現這種模式可行。於是,他將“站長之家”客户羣和以前做郵件列表的幾萬忠誠免費客户全部累加到至誠證券網上,結果該網訪問量馬上“飛漲”,在20xx年就超過每日1萬Ip、6萬Pageviews。當時有人評價該網是“互聯網寒流中一枝怒放的小花”。

由於市場鮮有競爭對手,加上合作的諮詢機構提供的產品優質,至誠證券網成了龐升東的“搖錢樹”,在短短3年時間內就賺了幾百萬元。

先做賠錢的準備

龐升東説:“一個人能否創業成功,不在於有多少資本和硬件設施,關鍵要有堅強的意志和做好賠錢的準備。”創業有賺就有賠。在尋找機會時,龐升東時刻不忘風險,因為他也曾看“走眼”過。

有一次,龐升東發現hao123網站有着天文數字般驚人的訪問量,於是他毫不猶豫地花了10萬元買下一個域名,準備也做個精彩網址導航網站。結果,折騰了大半年,燒了不少錢,該網站卻沒有多大起色,訪問量僅維持在1萬IP左右,和他預期的目標相差甚遠。除此之外,龐升東在一段時間內還嘗試投了其他一些項目,都沒有成功。別人也許認為這是失敗,但龐升東卻不這樣看,他從來沒有失敗的感覺,相反他始終保持着最初的那種創業激情。龐升東不是一個對數字敏感的人,直到有一天別人暗示他時,他才知道自己實實在在已賠了100多萬元。

回憶這段經歷,龐升東感慨道:“失敗算不了什麼,賠錢就只當交了創業課的學費。失敗的原因可以説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在企業團隊構建上。當時沒有招聘到優秀的人才。在我看來,人才就是金錢,就是競爭力。在互聯網這樣一個機遇和風險密切相伴的領域裏,一個公司人才的整體競爭力,決定了該公司能夠存活多久。”

上海淘金

20xx年3月,龐升東開始到上海尋找新的投資項目。

剛到上海灘,他曾想做導航和分類網站,但難度較大。在考察了一些知名Blog網站後,一家交友網開始進入他的視野,並被他最後鎖定。這個網站人氣很旺,有10多萬註冊會員,平均每天20xx多人同時在線。龐升東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投資對象。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談判之後,龐升東終於如願以償地買下了該網站。

此後,龐升東又收購了上海一家小互聯網公司,並將網站轉向其擁有的域名。迄今為止,該網站已擁有千萬活躍用户,每天在線人數超過20萬,進入Alexa全球排名前200強。公司競爭力

IT界有一個戲謔的説法:1000個人裏肯定有500個CEO,但有80%左右“死”在創業路上。幸運的是,龐升東的公司不僅沒有“死掉”,相反他們度過了全球性的互聯網寒冬時期,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龐升東説:“很多人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急於創業,這很盲目。做企業有無數環節,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往往就會導致全局失敗。因此,在經驗不成熟時,最好去一家有實力的公司打工,做積累。”

甲骨文公司老總曾説,“創意+執行能力+資金=競爭力”。龐升東將這句話改為:公司競爭力=擅長創意的人+擅長執行的人+擅長資本運作的人。他對的憧憬是:如果大多數員工非常努力並出色地完成工作的話.以公司現有的資源,3年後公司市值定會超過2億美元,那時就會像百度一樣造就出一批百萬富翁甚至千萬富翁。

草根立志故事篇5:

我是個杭州城郊農民的兒子,家裏也沒啥背景,也沒啥錢,我們那出名的就是古鎮的名字-留下,和還算西湖龍井的茶葉。可惜偶們村離鎮上都很遠嘛,小時候絕對童年,幼兒園不上,培訓班沒有,游泳上樹偷蕃薯樣樣擅長(估計偶們是最後一批,偶84年的)

1990年-20xx年分別在村小、鎮小、鎮國中、鎮高中上學,一筆帶過。制度説的是18歲那年,知道不讀好書就沒有出路,所以感覺那一年自己在拼命讀書啊,現在看是個誤區,不過也特別感謝這個誤區,18歲成年,18歲開始努力,起碼讓自己特別能吃得起苦啊。

20xx年大學聯考很鬱悶,三本線,但是三本很貴,要16000一學年(比較出名的是浙大寧波理工、寧波萬里,當時被稱為貴族學校),當時家裏蓋房子錢緊張(當時還沒租房子,也沒土地開發這檔子事情,更沒啥小和山高教區,現在想想當初造房子還是很明智的)。於是報了當年的第四批嘉興學院國際貿易專科,很倒黴因為那年這專業太熱,又是跨檔來的,也不知道實際是啥原因居然沒錄到。沒的讀了,實在沒辦法,跑去了東陽的一個職院-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只因為那裏便宜,畢業承諾包分配工作,那就去吧。

到那第一年,咱這分數絕對的高分啊,分了個算是最好的班上,學的是工民建施工專業(因為有補貼)第一年一天上9節課那是小問題啊,讀書都不要命了,自己不甘心,一定要升本,往上讀啊。當年就拿獎學金哦,還是團委的副書記,那是多大的學生幹部哦。第二年,不行了,看明白了,畢業分配看來就是招生的幌子,升本貌似意義也不是很大了,大學擴招啊,本科生都多得要死了,讀書徹底就不是出路了啊。不能再這樣死讀書了啊。

於是第二年開始轉型了。20xx年,拉開轉型的大幕哦,從傻小子的名詞裏解脱出來。大一的暑假,在東陽振興路上擺地攤,賣的啥,音像產品是幌子,主要賣光盤,義烏去批來的,一個同學的舅舅幹這個的,當時可以論斤算,賣出去就是十元三張,呵呵。賺了點小錢。開學了,地攤沒捨得放下,白天上學課少(幸虧大一賺足了學分),晚上地攤。期間還兼職了復讀機、學習機的市場推廣,地方是金華地區。乾的辛苦嘛,2個月才1000塊,地攤倒是一個月能賺個800塊,當時家裏一個月給600生活費,600+800+500=1900哦,小日子蠻不錯哦(包子是5毛一個啊)。

期間遇到了很好的學姐,晚上有時候還會給我送點夜宵啥的,懷念那半夜裏送來的炒飯啊,這次我的初戀啊,真美好啊。到現在我結婚了,我都覺得她是我最好的生活伴侶啊(不能讓老婆聽到)。大三,實習了,因為是民辦學校,採用2+1教學的,最後一年可以一整年實習,也可以實習半年。我的職業生涯算開始了吧。

從學校回到杭州,黃龍體育場還沒全部完工了,自己去找的,找了個浙江一建的工地,實習300一個月,工地在天目山路玉古路口,現代國際大廈。幹基礎啊,辛苦,天天在基坑下面泥堆裏測水平啊,這個日子是幹得真苦啊。2個月過去後,要求加工資了,被駁回,為什麼別的同學實習都是600以上,我就是300?當時不知道啥編制不編制的,覺得我幹得辛苦,我不該比同學少,項目經理也勸了,道理也講了,反正一頭蠻牛,不給600就走。

真的走了,第2個工地,廣廈綠州芳草園,當時也是幹基礎,一個月能給600實習,又是廣廈一建的,算是孃家人吧,那個苦啊,現在想想那時候勁頭真好,錢多點就幹,啥苦不苦的。幹了半個月,同學推薦廣廈道路橋樑公司,項目在蘇州,能給1500,頭也不回,不是説下有蘇杭,蘇在前嘛,走吧。到了蘇州,發現是蘇州的常熟,為全運會造個體育場,問我會不會放樣?我説會,其實不怎麼會,全站儀是高級玩意,學校不給碰的啊。當時就跟着2個東北的師傅幹,我還記得一個叫王恩慶,一個叫謝峯,實誠人啊,好人,教會了我很多東西,真的,那時候墨斗線彈得手都僵硬了啊。就是這樣幹了一年,還是幹基礎,那一年真苦啊,咬着牙乾的啊。不過在工地的工棚裏(藍白的彩板房,比較有名的是雅緻彩板房,行內應該都知道)啥都想過了,也算是想明白了。這一年,比讀20xx年書想得還透徹啊。

20xx年6月,通過了畢業設計,畢業證終於到手了,找工作吧,發現本科生找工作都難啊,留給我的崗位是啥,實習,銷售,營銷,儲備幹部啥的,因為沒啥關係,連找了2個月沒找到好工作,學姐也大了,想安定了,這份感情終於算堅持不下去了。這個時候,老師給了我條路走-東陽第二建築工程公司(現在叫海天建設),7月,捧着媽媽給準備的草蓆和被褥,坐着火車去了南京,那時候沒啥農民工不農民工的想法,可不就是農民工嘛,時運不濟,家裏也沒路數沒關係,咋辦呢?人總要靠自己的啊。

在南京,我算是有經驗的人了,因為手腳勤快,馬上不放樣了,幹上了施工員順帶干預算員,那時候是房地產最好的時候,我總想着我這次給別人蓋房子,多崇高啊,好好幹。項目經理答應了給4500的,叫我跟着他好好幹來着。就這樣又幹了一年半,為什麼離開呢?説起來是被耍了,項目經理答應了4500沒用,最後老闆給的是3500。鬱悶嘛,熟悉行業的都知道,工地是發生活費的啊,一個月拿1500,年底結清。20xx年1月,因為吃了啞巴虧,一怒之下,走了。因為是招聘來的,工地上也沒啥關係,沒想到項目經理根本和老闆沒溝通好,項目經理不響了,老闆説項目經理沒這個權力的。那時候很慘淡嘛,真的哭啊,是那種無邊無際的痛苦啊。為什麼會這樣對我呢?後來才知道,項目經理和老闆有矛盾,項目經理其後就走了,老闆以為我是項目經理的親信,準備好了要我走的。在南京的2年,覺得自己是個人物,發誓要幹一點成績出來的,走的前一天,我在玄武湖前面發呆很久。

20xx年2月,回到杭州也算有點工作經驗了,自己找了個工程軟件研究所的工作,做技術支持。幹了半年後,發現軟件推廣很難,而且北方的軟件根本不是南方營銷師的對手,軟件推廣很慘淡。慶幸的是,我那時候分析正確,20xx年和家人商量,買房,我只有5萬,家裏拿了30萬(蓋了房子出租啊,那時候收入不錯了,我拿本科換來的3間4層農民房啊)。另外和一個朋友合夥開了旅館,開在下沙高沙社區(估計在下沙上學的朋友都知道那地方)。我就這麼一邊上班,一邊開旅館。

期間我發現,下沙的小旅館簡直是學生朋友腐化的温牀嘛,瞎搞的學生真是多嘛,其實這是次要,我沒那麼高尚;主要是合夥人兩口子常年在旅館,一個小旅館,哪裏有那麼多利潤拿來分哦?何況是黑旅館,城管還時不時來查下(想起就罵城管)。後來我撤了,不過錢撤出來是20xx年的事情了。

20xx年9月,我找到了我現在的職業,一個國企(貌似還隸屬於國家電網),而我只是聘用人員,但是我有經驗啊,領導看我還機靈的(也可能是要價比3年工作經驗的人相對低吧,那時候搞工程是高薪行業了呢),去了寧波的一個工地。

我突然發現國企和私企的區別,國企機構配備齊全啊。我在我的工作崗位上乾得很努力,1年我就加了兩檔工資,也被總部看中,期間還認識了我現在的老婆,20xx年回到了杭州總部,為自己在杭州找了個崗位。

其實我心裏很感謝我老婆,我很感謝她在我困難的時候也跟着我。現在我一直在總部,20xx年,我還受委派國外參與招投標的工作。我在單位馬上4年了,年年考核優秀,馬上我要改變我的聘用身份了,能轉個二類的事業編制,馬上要籤無固定期限工作合同,在這個物價飛速的時代裏,收入不算特別高,也算維持在中高收入裏,工資收入和市場投資以及接私活,一年也能混個15萬吧,這4年裏,我考了資格證書,升了本,現在是在職研究生了。現在有很多私企老闆會向我拋橄欖枝,獵頭公司也會找上我。

差一年,就20xx年了,走得不順利啊,走得很辛苦啊。我承認在杭州我有好的基礎,但是別以為杭州人是我的光環,我要感謝自己這20xx年來的努力,從18歲到28歲,現在我有車有房有老婆,孩子暫還沒有,家裏老人都有醫保養老(一次性買斷20xx年工齡),老有所養,我和老婆工作穩定,家裏農民房還可以出租(不想以前那麼多了,房子舊了等拆遷啊),雖然住遠點,但是日子還是過得挺好的,如果不要去要求什麼,就過日子而言,我知足了。

這是我20xx年的經歷,我希望給跟我一樣無權無勢的孩子一點鼓勵吧,在國家發展的趨勢下,努力終有回報的,只要一心一意去幹,總能幹出成績,機會總會垂青你的,造化常常弄人,就看你有沒有強大的神經和勇氣去面對。我不知道我以後會怎麼樣,起碼我會盡力去經營好我的生活。

草根特點:一,頑強。應該是代表一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生命力;二,廣泛。遍佈每一個角落。所以,人們每一個在自己鍵盤上堅持更新的Blogger都是草根。以下是本站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草根立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草根立志故事篇1:

他的創業生涯始於20xx年初。

張凱出身于山東德州農村,但他擁有煙台大學學歷。

在濟南市郊一較偏闢的地段,張凱開辦了他的首家“草根”餐館,餐館佈局平民化、大眾化,餐飲服務也均是依照“農家飯”工藝調製,而餐館的工作人員則全部是進城打工的“草根”.由於餐館風格別具特色,餐館經營完全依照“草根”的原汁原味模式,兩年來,前來他小店就餐的顧客經常出現爆滿和排隊現象,他的生意也並沒有因地段位置受到影響。

從事探索性“草根創業”的張凱初告成功,他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面對經濟新形勢,如果説需要新的經濟元素補給進來激活或振興時。與其寄望於大企業、大集團等產業規模龐大的經濟實體來支撐,倒不如去依託正在試圖進行“草根創業”的家庭作坊、村落經濟、青年創業等羣體來完成。據瞭解,這不是在自吹,更不是在自諷,而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通過親歷創業過程以及對經濟發展淺層瞭解,深有感觸的張凱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自主創業,並且走的是“草根創業”之路,是因為作為新一代青年在發展自我、體現自身價值的同時,更需要承擔起一定的社會發展責任意識。出身於農村的他,選擇“草根創業”並不僅僅是因為他是地道的“草根”,而是為實現他在校十年載的一個夢。這個夢就是小張想在畢業後通過試點“草根創業”推動“草根經濟”發展壯大,讓更多的“草根”實現創業和就業,讓社會各界也越來越離不開並倚重“草根經濟”.

當然,“草根創業”並非簡單地沿襲以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等空手起家的思想和精神,更主要的是要傳承和保留“草根”原有的屬性和特性,激發原始的活力和思維,並結合現代手法打造出順應新形勢下的綠色經濟主導產業,滿足並迎合廣大消費者的綠色生態消費需求。

現在,張凱在濟南實踐的“草根創業”樣板工程--農家炒雞店獲得了成功,由於該店保留了“草根”原有風格,店裏全部用餐原料均採購於當地農村,使原材料保持住了純天然、新鮮和綠色,做工則仍採用原始“農家飯”做工工藝進行調製,這樣烹製出的食品深受當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和好評。一些回頭客普遍認為,由於該店從原材料到做工都保持着原有簡單、樸素和生態風格,滿足了消費者對純綠色食品的需求。另外,在用餐的同時,切身感受到一種重温兒時嚮往美餐願景的微妙感覺,回首着過去,憧憬着美好未來,品味着佳餚,來這裏已不是簡單的用餐了,更主要的是來放鬆心情和享受大自然之美的好地方。對此,一些就餐顧客談及此事是樂此不疲。

目前,張凱的“草根”餐館歷經兩年打拼,已從當初不起眼的一家發展到了十餘家加盟店,一些加盟店也從偏僻郊區移師至繁華的市區地段,每個店的日均營業額已達數千元,這些加盟店的“草根”員工總人數也已突破200人。如今,張凱的“草根創業”規劃預計今年內在當地再開辦5家加盟店。

4月12日,“中國農村改革論壇”副祕書長張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張凱的“草根經濟”雖已成熟,但是他的“草根”屬性並沒有變,他的餐館始終承諾採用綠色健康的方式來進行餐飲服務,並且在原有的基礎上進入了更高的層次。一方面組織農民建立健全生產合作組織,生產健康農副產品;一方面把農村生產的健康食品送到市民的餐桌上來,形成一種良性的健康有機鏈,推動良性城鄉互動。這對社會的發展與和諧均起着無法估量的巨大作用。

對此,發展“草根經濟”,不是經濟發展方向的倒退,而是順應社會經濟發展本身,更是經濟逐漸在平民化、大眾化。還原“草根經濟”原始活力,滿足“草根創業”需求,由此可能成為未來經濟繁榮昌盛的主流。

草根立志故事篇2:

如果説《帝企鵝日記》是關於鳥的史詩,《遷徙的鳥》是關於飛翔的讚美詩,那麼《天賜》就是鳥類世界中的小説《活着》。

在第四屆德國科隆電影節上,中國第一部以鳥為“演員”的電影《天賜》,一舉奪得“最受觀眾喜愛的電影”大獎,成為最耀眼的一匹黑馬,其製作團隊也成了頒獎典禮上最惹人注目的焦點。然而卻沒有人相信這部參加國際電影節並最終贏得大獎的影片竟然出自三位非專業電影科班出身的年輕人之手。

《天賜》講述了一隻孤獨的小黑尾鷗與命運抗爭的感人故事。這部關於一隻海鷗成長經歷的故事片,畫面唯美、情節曲折、震撼。國際著名紀錄片大師、科隆電影節評委沃爾克·諾瓦克先生對《天賜》給予極高的評價:“用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完成了故事片的創作,這是對電影的貢獻。《天賜》是本屆電影節最棒的電影!”

對!這部最棒的電影正是由他們完成,他們被朋友們稱為三腳架組合,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平均年齡只有36歲,卻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蹟。然而影片的背後他們的付出又是巨大的,整整七年,三個人把生命中最年富力強的七年都給了故事中的主角“天賜”,熟悉他們的人説他們“瘋了”。可是在他們心中這不是瘋,是執著、是堅持,因為他們都被“天賜”打動了,從破殼而出,到失去父親、哥哥、母親……一隻孤鳥,在海驢島滔天大浪和滾滾驚雷中顫巍巍地成長。生存很殘酷,生命很脆弱,生命很頑強,生命還很美好……這幾乎就是一部生命勇氣和力量的再現。

曾經他們的想法很簡單,自幼喜歡鳥的導演孫憲,每當從電視裏看完外國人拍攝的《動物世界》,他總有一點疑惑:中國的“動物世界”在哪裏?終於他們發現了一個離威海市60多公里的海驢島,小島離陸地只有幾海里,坐船二十分鐘左右的路程,海島周圍食物充足,是海鳥很好的繁殖地。每年春夏之際這裏聚集着近萬隻海鷗和白鷺,這裏可以説就是中國的動物世界的外景地。也就是從那時起,孫憲有了拍攝一部純野生鳥類紀錄片的靈感。20xx年5月2日。孫憲在這“無糧”“無水”“無電”的“三無”海島上與志同道合的兩位好友,開始了艱苦拍攝與創作,只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拍的時間越來越長。計劃也從拍一部紀錄片轉變成一部鳥的電影:沒想到拍攝的過程是如此的驚心動魄:更沒想到影片是如此的成功……

孫憲高中畢業參加工作兩年後,考入曲阜師範大學學了幾年油畫:王建濤當過農民、司機、修理工。後來到濟南廣播電視學院學習兩年攝影。於輝高中畢業後直接跟着孫憲學徒當美工。三人都不是電影科班出身,但身為電影院裏的工作人員,放電影多年的經歷,看過的數千部電影是唯一也是最好的營養來源。

拍攝鳥的電影,鳥兒卻不是稱職的演員,從不聽從導演的安排。鳥的故事必須細心去觀察,並用鏡頭語言去表達。這種在原生態下拍攝的片子,拍攝難度不可想象。一個在影片中幾秒鐘的鏡頭,有時需要三個機位拍上半個月的時間。整部片子剪輯完80分鐘,卻拍攝400多個小時,耗了7年的拍攝時間。

拍攝是艱難的,可更困難的是資金的短缺。最初的啟動資金是他們拿出了自己的積蓄。三人先後投入了300多萬元,最困難時連頓熱飯都吃不上。20xx年冬,拍攝幾乎使三個人陷入了絕境。此時三位“草根”電影製作人,拍攝了幾百個小時的素材,但是如何成為一部作品?他們陷入了迷茫。

電影劇作家袁學強在看了他們的素材後,建議拍一部關於鳥的電影。要出一部電影僅僅是第一步,編劇本、做剪輯、配音、配音樂、製作、發行,每一個環節對孫憲和他的團隊來説都是難以逾越的高山。在屢屢碰壁後,從沒有學過電影製作的孫憲平生第一次當起了導演,和同伴們邊摸索邊製作,長達400多個小時的素材每天翻來覆去地看,根據素材,劇本有了,一個小黑尾鷗的成長之路漸漸成型。影片最終定名為《天賜》,有人説《天賜》名字太平凡,但孫憲最終沒有改。因為在拍攝過程中。大家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這種幸運是天賜的:拍攝的黑尾鷗也是天賜:還有那些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這些都是天賜的。所以“天賜”這個名字最能傳達出他所要表達的主題。

20xx年1月24日。這部電影獲得了國家電影局的攝製許可證,有着影視圈才女美譽的徐靜蕾友情為《天賜》配音,青年歌唱家譚晶為影片演唱了主題曲。20xx年10月13日,國家廣電總局給《天賜》頒發了公映許可證。

至此,被朋友認為是“瘋了”的孫憲帶着他的攝製組在一步步實現着自己的夢想。7年艱苦的拍攝,並不都是困難和苦澀。長期的拍攝,使他們漸漸走進了鳥的生活。那些感人的畫面,震撼着他們的心靈,給他們帶來無比的快樂!被鳥兒的頑強生命鼓舞着,一下子所有的煩躁都不復存在了。最後撤離海島的時候於輝對孫憲説:“下輩子如果你還要拍鳥,那我就做只鳥,你想怎麼拍我就怎麼飛……”

影片獲獎的消息傳到國內,讓很多並不看好這部電影的人很吃驚,畢竟這是一個有些遠離社會熱點題材的故事。而拍攝《天賜》的三個人,也絕非藝術家或科學家,他們僅僅是一羣普通人,幾個電影院的美工。可是他們做到了。可能越是從普通人身上,我們越能感覺到這股來自內心的力量,尤其是在它被海驢島上的黑尾鷗喚醒後。

關於拍攝片子的初衷,孫憲説:“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出自對鳥類單純的喜愛。七年零距離地融入黑尾鷗的世界,讓我們找回了對生靈應有的尊重和對自然應有的敬畏。生命是平等的,生命都有尊嚴,哪怕一草一木都應該尊重,我只是想講述一個關於生命成長的故事,把看到的鳥世界裏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20xx年1月21日,《天賜》在全國公映。堅強的小天賜打動了太多人的心。

帶着一個飛翔的夢想,頂着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憑着超過常人的毅力。七年磨一劍,一部温暖生命的電影最終誕生在了三個小人物的手中,創造了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蹟,他們的故事如同《天賜》一般,同樣讓人感動、讓人敬佩、讓人羨慕、更讓人尊重。只要堅持,小人物同樣也會成就人生大奇蹟。

草根立志故事篇3:

喬小刀本名叫喬守民,那是他當農民時的名字;當設計師的時候,他叫喬小刀;當上歌手後,他叫喬西。一個剛過而立之年、只讀到國中二年級的流浪漢,在不斷的折騰中找到了自己。如今的他擁有樂隊主唱、設計師、展覽策劃人、創意師、手工狂、詩人、絲網印刷專家、雜誌主編等多重身份,在北京買了車,買了300平方米的大房子……

到中國最好的地方去受苦

喬小刀在山東長到一歲多的時候,就被父母帶着“闖關東”,到了黑龍江。家裏窮,喬小刀自幼跟着父親撿破爛、撿磚頭,這為他後來成為“破爛藝術家”、手工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少年時代的喬小刀又黑又瘦,上學只上到八年級。十六七歲的他沒有朋友也沒有事做,自卑地在家裏吃白飯。那時唯一能給他帶來自尊和自信的,是他利用超強的動手能力躲在自己的小屋子裏“做設計”,設計諸如兵馬俑、水車之類稀奇古怪的東西。

自卑、內向而又孤單的喬小刀想:既然都是受苦,為什麼不到中國最好的地方受苦?於是,1998年3月,二十歲出頭的喬小刀從黑龍江來到了北京。

北京太大了,喬小刀卻一個人也不認識。他只能從電焊工做起,每月收入兩三百元。做收入這麼低的工作,他卻仍然表現出了他的優點:工作狂。平均每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有時能連續工作20個小時。一天,由於工作時間過長,而電焊的光線太刺激,他的眼睛受傷了,沒法閉上,只能睜着,一直流淚,疼痛鑽心……那一次,他差點失明。

喬小刀還有一個優點,敢想,腦子靈活。做電焊的過程中,他學會了電腦刻字,收入翻了一番;電腦刻字的過程中,他又學會了平面設計,收入又翻了一番;20xx年的時候,他已經成了寫字樓裏的白領,在網站工作,收入又翻了一番,月薪3000元。這樣的工作算不上多麼輝煌,可對兩三年前還是電焊工的喬小刀來説,卻是個奇蹟。

農民工變身“破爛藝術家”

可能正是由於曾經的內向與孤獨,身在北京的喬小刀渴望認識更多的朋友。在自我介紹的時候,“出於單純的自尊心”,喬小刀説自己是畫家。有個酒吧老闆就當了真,他對喬小刀説:“我的酒吧重新裝修,能不能掛你幾幅畫,讓酒吧有點檔次?”喬小刀不禁汗下,他可從來沒學過畫畫,但既然自稱畫家,他就得把這差事應承下來,不能丟了面子。

被面子逼到了懸崖邊上,喬小刀表現出他靈活、敢想敢做的一面。他發揮了自己會撿破爛的優勢,穿着T恤、騎着輛破自行車,在北京三環路的垃圾堆裏撿三合板、建築膠、廢布、油漆、顏料……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通過敲敲打打、拼拼湊湊、塗塗抹抹,他還果真搞出了一批形式獨特的“假油畫”。其成本,算上吃住在內,總計不超過700元。就這樣,喬小刀除了完成酒吧老闆交代的任務外,還順勢搞了個畫展。他折騰來了一大幫朋友,畫畫的、搞音樂的、做設計的,他們把喬小刀的畫帶回家去,説要“珍藏”。自卑慣了、民工出身的喬小刀哪經歷過這種榮耀,禁不住神采飛揚……

可榮耀不能當飯吃,喬小刀還是得面對現實。那年春節,他回了趟老家,家裏的狀況讓他揪心,而最讓他揪心的是侄女喬木楠。喬木楠出生後僅幾個月,父母就離異了,父親無力撫養她。她跟着爺爺奶奶過,兩老一小竟靠挖野菜為生。揪心的喬小刀想,他得當“老闆”。

回到北京後,喬小刀暫時放下了他的“藝術夢”,一心一意地在公司裏拼命賺錢。不久,喬小刀真就如願以償當上了老闆。

20xx年左右,互聯網遭遇寒冬,喬小刀所在的網站在苦撐兩年後終於倒閉了。公司“分家”的時候,喬小刀得到了兩台蘋果電腦和一批辦公用具。這些家當成了他當老闆的資本,他租了個小寫字間,有了自己的公司,做“商業設計”、絲網印刷。

公司初創,萬事皆難。喬小刀工作更玩命了,常常是上頓接下頓地啃着方便麪。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客户漸漸多起來,其中包括一些藝術界的人。喬小刀為他們設計唱片,印刷唱片封面和宣傳品。喬小刀“絲網印刷專家”的名頭,從那時起漸漸流傳開來。

賺了些錢,生活逐漸安定後,喬小刀那顆不安分的心又開始“蠢蠢欲動”。

他先是做了本雜誌,名字很另類,叫《月經》,意為“記錄每個月的經歷”;形式也另類,以帆布為原材料,絲網印刷。後來這本雜誌,竟被邀請去歐洲參加了先鋒展。

在三四年的時間裏,喬小刀嘗試了許多新鮮的東西,“大聲展”、“奧運建設歷程展”……他又成了展覽策劃人。

接下來他就玩起了音樂,他買了吉他,學彈古箏,並收集各種古怪的樂器,弄出更為古怪的音色組合。20xx年,他乾脆賣掉了公司,專心做起了音樂人。

問題在於,他根本沒受過音樂教育,“連什麼是音節也不知道”;更要命的是,他也沒有音樂天賦。“他唱歌調不準,這沒關係,可是他居然沒拍子!”樂隊的鼓手小聲評價喬小刀説。

可喬小刀説:“想到了,就要去做,不能等老了再去玩音樂。”他嘗試着自己寫歌詞,自己譜曲,並在酒吧裏搞了一次個人音樂會。音樂會的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場面火暴,喬小刀竟擁有了眾多的Fans。

接下來,喬小刀又做了件讓人跌破眼鏡的事:他請年僅8歲的侄女喬木楠“出山”,與他搞演唱組合。“別人説我唱歌不靠譜,那我就再找個更不靠譜的,讓她做主唱,別人就不會罵我了。”

喬小刀給組合起了個很有誘惑力的名字“大喬小喬”。隨後,他決定為“大喬小喬”先出張唱片專輯,名為《消失的光年》。

説做就做,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消失的光年》錄製完成了。為了節約成本,也是為了出奇制勝,喬小刀決定唱片的包裝完全由自己和家裏人手工完成。唱片的內包裝和外包裝全由麻布做成。全家上陣,父母連夜踩縫紉機縫製封套,喬木楠則往封套裏裝唱片。《消失的光年》,不僅僅是音樂藝術品,還是純粹的手工藝品,限量發行20xx張。

20xx年7月12日晚,1000多人湧進了《消失的光年》專輯首發式會場,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自己買40元門票進場的,這是最讓喬小刀自豪的地方。

32歲的喬小刀和9歲的喬木楠,站到了首發式的演唱台上。簡單的旋律,簡陋的配樂,大喬的隨意吟唱和小喬的質樸童聲,竟然組合成了夢幻般的天籟之音。“大喬小喬”出乎意料地成功,而小喬比大喬的人氣更旺!

“出唱片對我們來説是不務正業的事,記錄下我們的成長卻是正經事。”喬小刀一本正經地説。唱歌並沒有影響小喬的學業,因為她從不把唱歌當回事,她的理想是長大後當翻譯。

折騰出嶄新的天地

就在“大喬小喬”極盛的時候,卻不再演出了。喬小刀給出的理由十分簡單:小喬馬上就要變聲了,不再適合演出。

20xx年,喬小刀又和自己的女朋友胡小路組成了“道具保修”樂隊。為什麼總與自己的家人組建樂隊?胡小路的回答是:“省錢唄!這樣就沒人跟他分錢了呀!”而喬小刀還有更充足的理由:“和家人合作是因為了解彼此的特點,省時間,想排練隨時排練。還有個客觀原因,我的技術實在太差,專業的音樂人無法忍受我!”

這一年,喬小刀還與水晶石公司合作,參與了北京奧運會閉幕式視效節目創意監製工作。在奮戰無數個日夜,方案最後由張藝謀導演拍板定稿的時候,喬小刀極度興奮。他這個昔日的農民工、草根在一番折騰之後,終於折騰到了“廟堂之上”。

20xx年下半年,喬小刀開始操作他以前成立的“微薄之鹽”團隊。這是一個非營利的公益組織,無償幫助有夢想的人。在喬小刀的操作下,又通過商業合作創辦了“微薄之鹽”酒吧,既能贏利,也能為有夢想的音樂人無償提供平台和鍛鍊機會。

20xx年1月,喬小刀忙於做他的新專輯,一張是古箏專輯,一張是組合的音樂作品。

喬小刀説20xx年最大的計劃是將“微薄之鹽”做成新模式的商業慈善機構。他堅信,“微薄之鹽”上將開出奇異的花朵……

Tags:草根 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