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勵志故事

青春勵志故事大全

欄目: 勵志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1.11W

青春是一首歌,她撥動着我們年輕的心絃;青春是一團火,她點燃了我們沸騰的熱血;青春是一面旗幟,她召喚着我們勇敢前行;青春是一本教科書,她啟迪着我們的智慧和心靈。以下是本站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青春勵志故事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青春勵志故事大全

今年已37歲的安徽池州青年李雁雁是中國第一個赴國外留學的盲人。20xx年間,他孤獨地輾轉日本、美國學醫,克服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成為中國和亞洲第一個盲人醫科博士。

母親的淚水落在他的手背上

李雁雁身世坎坷,父親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某學院的教師,文革期間在池州因公殉職,那年李雁雁僅7歲,哥哥李京京17歲,奶奶和媽媽一籌莫展,全家就靠着每月45元的補助艱苦度日。懂事的李雁雁從小成績優異,1982年不負眾望,一舉考上湖南大學環境工程系空調專業,入校後越發奮發圖強,每年寒暑假都留校繼續學習。

1985年秋,雁雁感覺視力異常模糊,漸漸不能視物,醫院確診是青光眼發展成視神經萎縮,導致雙目失明!拿着診斷書,雁雁雙手戰慄,痛哭着捶打冷冰冰的牆壁,癱倒在地。

李母龔桂蘭得知後,連夜趕到長沙,強忍悲痛為兒子辦理退學手續。之後她四處舉債,帶兒子跑遍了廣州、上海、南京等大醫院尋求治療,但無力迴天。

雁雁徹底絕望,回家後成天躲在陰暗的小房裏,關起窗户,不見任何人。

母親擦乾眼淚,一次次勸慰兒子:“孩子,《盲人與燈》的故事你聽過嗎?黑夜裏盲人執盞明燈蹣跚而行,路人問他,你啥也看不見,打燈籠幹嗎?盲人説,你們能看見燈籠,就會給我讓路啊。孩子,自古身殘志堅成就大事者不乏其人,只要自己點亮心燈,創造光明,照樣能走出一條大路來!”

那一刻,雁雁的手背,感受到了母親温暖的淚水。他鼻子一酸,決心直面命運,開始新的生活。

為了省錢,雁雁每天聽收音機自學盲文。1989年夏,他聽説美國一家盲校將在中國開辦分校,免費函授英文便立即報名。那段時間,他每天坐在地上彎腰弓背摸練盲文,雖然腰痠背痛,卻重新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修完美國盲校全部課程後,雁雁又借閲了中、美、英、法、日等國的數百本圖書,開闊了視野。

他常常鼓勵自己,盲人不能僅僅滿足學會一門生存技能,要和正常人一樣,勇於征服高等學府!

1993年9月,雁雁從一本盲文雜誌上獲悉,世界慈善組織願意無償援助外國盲人去東京學習鍼灸和指壓技術。雁雁立即致函,同年10月,該協會負責人專程來到上海,對李雁雁進行全面嚴格的考試。1994年元月,東京協會寄來了裝有錄取通知書、機票和全額獎學金證明的國際專遞。

這個爆炸性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池州城大街小巷,雖然70多歲的老母親不放心兒子獨自出國生活,但是雁雁無比振奮,他發誓一定要學有所成,再回國創業!

世界名校的第一位盲人博士生

東京八王子盲校是一所三年學制的全日制學校。剛來時,李雁雁日語聽説能力太差,初考剛及格。老師勸他先修一年日語再學專業。雁雁堅持跟班學:“時間是最寶貴的,我會盡量努力的!”他每天學習到深夜,從不間斷,不到一年他的每項考試都是第一,並獲得一台筆記本電腦的獎勵。

三年後,雁雁以優異成績順利通過鍼灸、按摩、指壓師三項日本國家執照考試。這三張執照,在日本是許多殘疾人夢寐以求的“金飯碗”,已過而立之年的雁雁可以苦盡甘來,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但雁雁沒有忘記初衷,他渴盼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圓大學夢!最終,他決定去美國繼續攻讀,學習以西方醫學理論為基礎的脊椎神經矯正療法!

1999年6月,李雁雁帶着執照和幾萬美元的打工積蓄,再次遠渡重洋,獨自來到美國加州硅谷。歷經種種坎坷,經過四次考試,他通過了托福考試,自費就讀於美國兩所公立大學。金髮碧眼的同窗們對此驚訝不已:一個盲人要適應快節奏的學習生活談何容易?他能堅持下來嗎?

為了節省費用和時間,李雁雁同樣沒有選擇語言預修,直接進入全英文理工科課程學習。雖然有點英語基礎,但一上課他就懵了。同學們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而雁雁看不見又記不住,只能拿出錄音機把老師的教學語言全部錄下,晚上自己翻錄為英文盲文輸入電腦自修。

一名美國老師被他的刻苦精神所感動,親自為他申請配備了一台可以做模擬化學實驗的電腦。就這樣,他用三年時間修滿了全部學分,20xx年7月,如願考取國際著名的加利福尼亞帕默正骨大學脊椎神經矯正專業,成為這所世界名校的第一位盲人博士生!

我要向世界證明,我可以

李雁雁擅長學習,但是這次遇到的困難更大。四年專業課期間,他必讀的教科書及參考書籍的目錄就有40多頁長,每一頁,都是一步極其陡峻的台階!

為了省錢,當時雁雁租住的地方是加州“最危險的貧民窟”。每天早晨6時,他揹着書包拄着手杖從租住地出發,搭上輕軌電車,一小時後到校。有一天因下雪路滑,他在路上摔了幾跤遲到了,到了學校又認不清教室方位,敲着手杖摸進一間教室,怯生生地問:“請問這是E201教室嗎?”

“這可是化學教室!”有人用英文回答,隨即雁雁聽到一陣鬨然大笑。是啊,誰見過盲人去學化學?事實是反擊輕蔑的最有力武器!李雁雁入學僅五個月,化學考試居然得了93分,讓人刮目相看!

每晚的20時至次日凌晨1時,是雁雁學習的“黃金時段”。他的書桌上,放着一台英文盲文電腦和一台日文盲文電腦,他就在上面讀書做作業發電子郵件。為了趕上功課,他堅持每晚和衣睡覺四個小時。

後來,雁雁説:“我的求學路,其實就是挑戰耐力與吃苦的一個人的長征。我是一箇中國殘疾人,我要向世界證明我可以,沒有什麼困苦不可征服!”

以一流的成績回報祖國

20xx年10月,李雁雁如期參加了學校的畢業考試,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用英語盲文應試脊椎神經矯正專業執照的考生。學校為他專設了一間教室,一個考生,四個監考老師。歷時一整天的考核下來,當雁雁宣佈答題完畢退場時,主考官們面面相覷目瞪口呆,絕了,李雁雁全A一次性通過!

“中國李雁雁,Very good!Verygood!”考官們豎起大拇指,並以熱烈的擁抱來褒獎這位神奇的中國小夥子。

20xx年11月8日,在美國加州硅谷寬敞明亮氣派的聖塔克拉拉會議中心,帕默正骨大學舉行莊嚴隆重的博士畢業典禮。10點整,校長馬丁博士鄭重地把穿着博士服、戴着墨鏡的李雁雁請上主席台:

“尊敬的各位來賓,請允許我向大家介紹一位獨一無二的畢業博士,失明20多年求學20xx年,他就是來自中國安徽池州的盲人青年李雁雁。從他身上,我想我和各位師生也學到了很多書本外的東西,那就是人的潛能一旦發揮到極致,奇蹟就會誕生……我們不得不承認,李雁雁的博士證書是今天全體學員中含金量最高的,他激情澎湃的內心和非凡成就將永遠載入我們的心靈與校史!”

戴着墨鏡的李雁雁在掌聲和喝彩聲中,想起了白髮蒼蒼的老母親,想起了闊別20xx年的祖國,心潮澎湃,熱淚長流。

李雁雁激情四溢地告訴記者,自己回國後有一整套事業規劃:把在日本與美國學到的醫學經驗與中醫科學融合,創造出新療法造福更多的脊柱神經患者……

鴻鵠展翅志向高遠,我們期待歸來的大雁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殘疾人的青春勵志故事2:

邁克得了一種罕見的病。他的脖子僵直,身體僵硬,肌肉一點一點地萎縮。他的病越來越重,最後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他只能坐在輪椅上,保持一種固定且怪異的姿勢。他只有14歲,14歲的邁克認為自己迎來了老年,不僅因為他僵硬的身體,還因為他的玩伴們,突然對他失去了興趣。

母親常常推着邁克,走出屋子。他們來到門口,來到陽光下,背對着一面牆。那牆上爬着稀疏的藤,常有一隻壁虎在藤間快速或緩慢地穿行。以前邁克常盯着那面牆和那隻壁虎,他站在那裏笑,手裏握一根棒球棒。那時的邁克,健壯得像頭牛犢。可是現在,他只能坐在輪椅上,任母親推着,穿過院子,來到門前,靠着那面牆,無聊且悲傷地看着面前的三三兩兩的行人。現在他看不到那面牆。

14歲的邁克曾經瘋狂地喜歡詩歌。可是現在,他想,他沒有權利喜歡上任何東西——他覺得自己像一位將死的老人,是這世界間的一個累贅。

可是那天黃昏,突然,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照例,母親站在他的身後,扶着輪椅,捧一本書,給他讀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邁克靜靜地坐着,心中盈滿悲傷。這時有一位美麗的女孩從他面前走過——那一刻,母親停止了朗誦。邁克見過那女孩,她曾和自己就讀於同一所學校,只是打過照面,彼此並不熟悉。邁克甚至不知道女孩的名字。可那女孩竟在他面前停下,看着他,看着他身後的母親。然後,他聽到女孩清清脆脆地跟他打招呼:“嗨,邁克!”

邁克愉快地笑了。他想,原來除了母親,竟還有人記得他的名字,並且是這樣一位可愛、漂亮的女孩。

那天母親給他讀的是霍金的故事。一位傑出的物理學家,一位身患盧伽雷氏症的強者。他的病情,遠比邁克的嚴重和可怕。

那以後,每天,母親都推着他來到門口,背對着那面牆,給他讀故事或者詩歌。每天,都會有人在他面前停下,看着他,然後響亮地同他打招呼:“嗨,邁克!”大多數是熟人,偶爾也有陌生人。邁克仍然不能動,身體依舊僵硬。可是他不再認為自己是一個累贅。因為有這麼多人記得他,問候他。他想這個世界並沒有徹底將他遺忘。他沒有理由悲傷。

以後幾年裏,在母親的幫助下,他讀了很多書,寫了很多詩。他用微弱的聲音把詩讀出,一旁的母親幫他寫下來。儘管身體不便,但他過得快樂且充實。後來他們搬了家,他和母親永遠告別了老宅和那面牆。再後來,他的詩集得以出版——他的詩影響了很多人——他成了一位有名的詩人。再後來,母親年紀大了,在一個黃昏,靜靜地離他而去。

很多年後的某一天,他突然想給母親寫一首詩,想給那老宅和那面牆寫一首詩。於是,在別人的幫助下,他回到了老宅。

那面牆還在。不同的是,現在那上面,爬滿了密密麻麻的藤。

有人輕輕撥開那些藤,他看到,那牆上,留着幾個用紅色油漆寫下的很大的字。那些字已經有些模糊,可他還是能夠辨認出來,那是母親的筆跡:

嗨,邁克!

  殘疾人的青春勵志故事3:

楊佩,女,漢族,1990年生,肢體殘疾,陝西省平利縣人。9歲時遭高壓電擊,雖然失去雙臂,但始終樂觀向上,不向命運屈服。如今小楊佩跟隨母親遠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個願望,待有了一筆錢後,要繼續學習深造,然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她特別喜愛唱歌、跳舞,希望將來能擁有一個自己的殘疾人藝術團。

家住在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興隆鎮蒙溪街村的楊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裏的變壓器放在村中央,孩子們來來往往總喜歡拉着高壓線線杆的斜拉線玩,9歲那年,一天吃過午飯上學去的她走到變壓器前時,習慣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線,但她沒有想到這次斜拉線已經鬆開並碰上了高壓線。

命運在一瞬間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截肢對於還沒開啟自己絢麗人生的她來説,意味着學業的廢棄和生活的無着。

從那以後,家裏更困難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親帶着弟弟留在家裏,而母親帶着她選擇了外出打工掙錢。沒了手,連自己的生活都很難自理,更不用説打工賺錢了。小楊佩自己慢慢練以腳代手,練就了一雙靈活的雙腳。但現實又實在是太殘酷,沒有一家單位肯接納無手的楊佩,無奈之下,她選擇了乞討的生活。

楊佩很清楚殘疾人要自立,必須先要自強、自信。自強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如果沒有專長,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遲早也會被淘汰。她想根據自身的條件,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專業,然後努力學習、鑽研,使自己在社會上有所作為。她現在的乞討是在聚資,她的夢想是攢夠了錢,去完成自己的學業,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識,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她最喜歡做的事是跳舞,她的夢想是做一個藝術家,一個無臂的舞蹈家。

楊佩從未失去對生活的夢想並堅信能從逆境中熬過來。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邊的一棵小草,默默無聞;她又是不凡的,能夠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昇華,哪怕乞討,也是為了飛翔。

愛迪生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國小,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餘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愛迪生常對助手説。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裏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説: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

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着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説:時間,時間,怎麼費那麼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裏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説:裏面的水倒在量杯裏,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

愛迪生説:這是多麼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準確,又節省時間,你怎麼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

愛迪生喃喃地説: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名人的青春勵志故事2:

如果説《帝企鵝日記》是關於鳥的史詩,《遷徙的鳥》是關於飛翔的讚美詩,那麼《天賜》就是鳥類世界中的小説《活着》。

在第四屆德國科隆電影節上,中國第一部以鳥為“演員”的電影《天賜》,一舉奪得“最受觀眾喜愛的電影”大獎,成為最耀眼的一匹黑馬,其製作團隊也成了頒獎典禮上最惹人注目的焦點。然而卻沒有人相信這部參加國際電影節並最終贏得大獎的影片竟然出自三位非專業電影科班出身的年輕人之手。

《天賜》講述了一隻孤獨的小黑尾鷗與命運抗爭的感人故事。這部關於一隻海鷗成長經歷的故事片,畫面唯美、情節曲折、震撼。國際著名紀錄片大師、科隆電影節評委沃爾克·諾瓦克先生對《天賜》給予極高的評價:“用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完成了故事片的創作,這是對電影的貢獻。《天賜》是本屆電影節最棒的電影!”

對!這部最棒的電影正是由他們完成,他們被朋友們稱為三腳架組合,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平均年齡只有36歲,卻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蹟。然而影片的背後他們的付出又是巨大的,整整七年,三個人把生命中最年富力強的七年都給了故事中的主角“天賜”,熟悉他們的人説他們“瘋了”。可是在他們心中這不是瘋,是執著、是堅持,因為他們都被“天賜”打動了,從破殼而出,到失去父親、哥哥、母親……一隻孤鳥,在海驢島滔天大浪和滾滾驚雷中顫巍巍地成長。生存很殘酷,生命很脆弱,生命很頑強,生命還很美好……這幾乎就是一部生命勇氣和力量的再現。

曾經他們的想法很簡單,自幼喜歡鳥的導演孫憲,每當從電視裏看完外國人拍攝的《動物世界》,他總有一點疑惑:中國的“動物世界”在哪裏?終於他們發現了一個離威海市60多公里的海驢島,小島離陸地只有幾海里,坐船二十分鐘左右的路程,海島周圍食物充足,是海鳥很好的繁殖地。每年春夏之際這裏聚集着近萬隻海鷗和白鷺,這裏可以説就是中國的動物世界的外景地。也就是從那時起,孫憲有了拍攝一部純野生鳥類紀錄片的靈感。20xx年5月2日。孫憲在這“無糧”“無水”“無電”的“三無”海島上與志同道合的兩位好友,開始了艱苦拍攝與創作,只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拍的時間越來越長。計劃也從拍一部紀錄片轉變成一部鳥的電影:沒想到拍攝的過程是如此的驚心動魄:更沒想到影片是如此的成功……

孫憲高中畢業參加工作兩年後,考入曲阜師範大學學了幾年油畫:王建濤當過農民、司機、修理工。後來到濟南廣播電視學院學習兩年攝影。於輝高中畢業後直接跟着孫憲學徒當美工。三人都不是電影科班出身,但身為電影院裏的工作人員,放電影多年的經歷,看過的數千部電影是唯一也是最好的營養來源。

拍攝鳥的電影,鳥兒卻不是稱職的演員,從不聽從導演的安排。鳥的故事必須細心去觀察,並用鏡頭語言去表達。這種在原生態下拍攝的片子,拍攝難度不可想象。一個在影片中幾秒鐘的鏡頭,有時需要三個機位拍上半個月的時間。整部片子剪輯完80分鐘,卻拍攝400多個小時,耗了7年的拍攝時間。

拍攝是艱難的,可更困難的是資金的短缺。最初的啟動資金是他們拿出了自己的積蓄。三人先後投入了300多萬元,最困難時連頓熱飯都吃不上。20xx年冬,拍攝幾乎使三個人陷入了絕境。此時三位“草根”電影製作人,拍攝了幾百個小時的素材,但是如何成為一部作品?他們陷入了迷茫。

電影劇作家袁學強在看了他們的素材後,建議拍一部關於鳥的電影。要出一部電影僅僅是第一步,編劇本、做剪輯、配音、配音樂、製作、發行,每一個環節對孫憲和他的團隊來説都是難以逾越的高山。在屢屢碰壁後,從沒有學過電影製作的孫憲平生第一次當起了導演,和同伴們邊摸索邊製作,長達400多個小時的素材每天翻來覆去地看,根據素材,劇本有了,一個小黑尾鷗的成長之路漸漸成型。影片最終定名為《天賜》,有人説《天賜》名字太平凡,但孫憲最終沒有改。因為在拍攝過程中。大家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這種幸運是天賜的:拍攝的黑尾鷗也是天賜:還有那些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這些都是天賜的。所以“天賜”這個名字最能傳達出他所要表達的主題。

20xx年1月24日。這部電影獲得了國家電影局的攝製許可證,有着影視圈才女美譽的徐靜蕾友情為《天賜》配音,青年歌唱家譚晶為影片演唱了主題曲。20xx年10月13日,國家廣電總局給《天賜》頒發了公映許可證。

至此,被朋友認為是“瘋了”的孫憲帶着他的攝製組在一步步實現着自己的夢想。7年艱苦的拍攝,並不都是困難和苦澀。長期的拍攝,使他們漸漸走進了鳥的生活。那些感人的畫面,震撼着他們的心靈,給他們帶來無比的快樂!被鳥兒的頑強生命鼓舞着,一下子所有的煩躁都不復存在了。最後撤離海島的時候於輝對孫憲説:“下輩子如果你還要拍鳥,那我就做只鳥,你想怎麼拍我就怎麼飛……”

影片獲獎的消息傳到國內,讓很多並不看好這部電影的人很吃驚,畢竟這是一個有些遠離社會熱點題材的故事。而拍攝《天賜》的三個人,也絕非藝術家或科學家,他們僅僅是一羣普通人,幾個電影院的美工。可是他們做到了。可能越是從普通人身上,我們越能感覺到這股來自內心的力量,尤其是在它被海驢島上的黑尾鷗喚醒後。

關於拍攝片子的初衷,孫憲説:“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出自對鳥類單純的喜愛。七年零距離地融入黑尾鷗的世界,讓我們找回了對生靈應有的尊重和對自然應有的敬畏。生命是平等的,生命都有尊嚴,哪怕一草一木都應該尊重,我只是想講述一個關於生命成長的故事,把看到的鳥世界裏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20xx年1月21日,《天賜》在全國公映。堅強的小天賜打動了太多人的心。

帶着一個飛翔的夢想,頂着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憑着超過常人的毅力。七年磨一劍,一部温暖生命的電影最終誕生在了三個小人物的手中,創造了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蹟,他們的故事如同《天賜》一般,同樣讓人感動、讓人敬佩、讓人羨慕、更讓人尊重。只要堅持,小人物同樣也會成就人生大奇蹟。

  名人的青春勵志故事3:

76歲開始拿起畫筆

在美國,有一位婦孺皆知的老太太。她的全名叫安娜·瑪麗·羅伯遜·摩西,但大家尊敬地稱她“摩西奶奶”。她生於紐約州格林威治村一個貧窮的農夫家庭,母親生育了10個孩子。摩西童年時代只受過零星的教育,12歲就離開父母在別人的農場打工掙錢,補貼家用。27歲時,她與托馬斯·摩西結婚,這名來自弗吉尼亞州斯湯頓的男子也是農場工人,兩人都在斯湯頓謝南多厄河谷的一個農場工作。像母親一樣,她也生了10個孩子。

後來摩西太太重回紐約州,在離出生地格林威治村不遠處的伊格布里奇一個農場居家過日子,一晃近20xx年。她整日忙於擦地板、擠牛奶、裝蔬菜罐頭等瑣事,還抽出時間刺繡鄉村景色,並以此為樂。丈夫去世後,她在小兒子的幫助下繼續操持農場。後因年事已高,只得退休和女兒生活在一起。摩西太太76歲時患上關節炎,雙手因疼痛而不得不放棄刺繡。但酷愛藝術的她並沒有善罷計休,開始拿起畫筆。

摩西太太在當地展覽自己的繪畫作品,女兒還將她的畫帶到鎮上的雜貨鋪裏寄售,每一幅只賣2—3美元。就是這些微薄的收入,也許可以為她含辛茹苦撫養的11個孫輩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費用。

一天,藝術收藏家路易斯·卡多爾被陳列在雜貨店櫥窗中的作品吸引,頗感興趣買了下來,而且提出想多要幾幅。為了幫助才華橫溢的摩西太太,卡多爾將她的作品帶到紐約畫商奧特·卡利爾的畫廊。從此,摩西太太在當地美術界的名氣越來越大。

80歲舉辦個人畫展

摩西太太年過80時,在紐約舉辦個人畫展。此事成為一大新聞,引起轟動。從此以後,她變成了名人,每天收到大量的問候卡。她的作品在藝術市場火爆熱銷,供不應求。在多次比賽中,摩西太太成為獲獎“專業户”。由於電台與電視台的採訪報道,她的知名度超過別的藝術家。

在公眾眼裏,摩西太太最使人感動的是她掙脱年齡羈絆和突破教育限制的孜孜追求,最令人羨慕的是她取得的巨大成功和幸福的晚年生活。儘管從來沒有接受過正規系統的藝術訓練,但對美的熱愛使她爆發了驚人的創作力。對於一位年過7旬的老人,在隨後20多年的繪畫生涯中創作1600幅作品確實不易。她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從臨摹柯里夫和艾夫斯的圖片和明信片開始,隨後根據自己早期的農揚生活進行創作。摩西太太的作品豐富多彩,有對童年時代鄉村景色的描繪,有對個人生活的記錄,有對過往的傷感懷舊,有對永恆東西的嚮往……摩西奶奶的風景畫善於捕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境,體現出季節、天氣和時間的細微差別。她通過自己的發現和感悟,用畫筆創造出一種別樣的精彩人生,讓人們看到了奮鬥與戰功的希望。

摩西太太上過《時代》和《生活》雜誌的封面,作品在一流的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過,被大都會博物館和白宮收藏,個人畫展從美國辦到法國和英國等地。在摩西奶奶百歲時,紐約州將她生日那天命名為“Grandma Moses Day”,給予了極高的榮譽。摩西奶奶101歲逝世時,美國郵政特地為她發行郵票,表示紀念。這位百歲老人一生留下千餘幅油畫作品,代表作有《過河去看奶奶》、《捉感恩節火雞》和《戚樹園裏的熬糖會》等,從這些題目就不難領略到她質樸無華、與眾不同的“鄉土氣息”。説起來也許令人不可思議,其中20多幅是在過完100歲生日之後創作的。

100歲為人指點迷津

在20xx年華盛頓博物館舉辦的“摩西奶奶在21世紀”展覽上,有國內外收藏的她的87件經典畫作和遺物。其中摩西奶奶1960年寄出的一張明信片格外引人注目,吸引了許多觀眾特別是年輕人駐足停留,凝視沉思。明信片雖小,卻向人們講述着一段震撼人心、發人深省的故事——

在日本,有一位名叫春水上行的青年,在札幌醫學院畢業之後,到醫院當外科大夫。然而他從小就酷愛文學,懷抱着當作家的夢想。怎麼辦呢?是放棄這份收入穩定但自己厭倦的職業去追求心中的目標,還是湊合着當醫生了此一生?十分糾結的春水上行決定向仰慕已久的摩西奶奶求教,請她指點迷津。

讀了這位28歲年輕人的來信,老太太情不自禁地聯想起自己的人生經歷,心裏感慨萬千。雖然已經100歲了,但還是堅持要給小夥子回信。她在一張空白明信片上畫了一座象徵着豐收的穀倉,寫下了“做你喜歡做的事,上帝會高興地幫你打開成功之門,哪怕你現在已經80歲了。”的贈言。

收到明信片後,春水上行看到了奮鬥與成功的希望,重新點燃生活的熱情之火,以摩西奶奶為榜樣,終於在文壇上一舉成名。他便是如今日本的著名作家渡邊淳一,創作了包括《失落園》、《光與影》和《遙遠的落日》等在內的50部長篇小説及其他作品。

一位名人説得好:你最願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賦所在。人到底該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沒有明確的規定。如果我們想做,就從現在開始。有人總埋怨:“已經晚了”,實際上,“現在”就是最恰當的時候。對一個真正有追求的人來説,生命的每個時期都是年輕的、及時的。摩西奶奶的經歷告訴我們,不論年紀多大,追隨夢想,你就可能成功。

劉月寧,現任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揚琴專業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音樂孔子學院辦公室主任。從8歲半接觸揚琴至今,劉月寧用她手上的琴竹敲出了一曲又一曲美妙的音樂,也敲出了一段又一段傳奇故事。

從年少成名到如今走出國門,受到歐洲、印度等國家廣泛的讚譽,劉月寧説:“我就是為音樂而生的。雖然我是一個性格很開朗的人,但是一聽到音樂我能坐得住。我覺得冥冥之中我是有使命的,那就是這一生要把這一件事情做好。”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劉月寧向中國青年網記者介紹,她與音樂結緣是在8歲半的時候。因為劉月寧的父母都很喜歡音樂,他們身邊有很多喜歡音樂的朋友。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與劉月寧父母關係很好的喜歡彈揚琴的工人師傅認識了劉月寧,從此劉月寧就開始與揚琴結緣。

“那時候父母都覺得我年齡太小,不適合學習樂器,就抱着試試看的態度讓我去學。結果一試我就覺得很喜歡,彈起揚琴來也不覺得累。”劉月寧説。

劉月寧的啟蒙老師,也就是她父母的那位工人朋友名叫張五十,劉月寧總是親切的叫他張叔叔。這位張叔叔讓劉月寧從敲擊凳子練習基本功開始,手把手教她彈琴的技法和一些小曲目。有一次,張五十給劉月寧佈置了一個星期的作業,結果兩三天後來檢查的時候發現劉月寧居然已經全學會了,這讓他十分驚訝。

在劉月寧十歲半的時候,張五十遭遇到一次嚴重意外。從昏迷中醒來,張五十第一件事就是囑咐劉月寧要堅持學習,不能耽誤。劉月寧説:“我特別感動,因為他睜開眼睛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

劉月寧回憶,因為當時家裏邊有三個孩子,家境不太富裕,“我父親就給我做了一台揚琴,後來還把一台收音機改裝成了一個節拍器。”

後來,張五十把劉月寧介紹給了當時在河南省歌舞團的桂習禮老師。從此,劉月寧就每個月坐一次兩個小時的火車從洛陽到鄭州,再從車站步行到老師家練習揚琴。

在劉月寧12歲的時候,她考入了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劉月寧説,她是1978年4月25日入學的,這一天到現在她都記得特別清楚。在這之前,劉月寧還參加了中央音樂學院附中舉辦的“考生彙報演出”。這年的春節,對於劉月寧而言,尤其難忘。因為這一年,劉月寧第一次來到北京在人民大會堂,參加了春節聯歡晚會的演出。“那時候我發現台很大,我走了好遠好遠,還能看見頭上那麼大的五角星。”

隨後,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攝製了以劉月寧還有她的幾位同學為主角的紀錄片《春蕾》,記錄了她們從入學到在校學習的情景。劉月寧告訴記者,《春蕾》曾在中國100多個駐外領館播放過,片中,劉月寧以一曲《映山紅》紅遍了海內外。

  校園青春勵志故事2:

一次聚餐,一位朋友對我説:“在一個無人的荒野,有一位少女,一支筆,幾張紙和一把鋒利的刀。你想得到的是什麼?”

我説:“有點兒恐怖,這個少女不會是遇到什麼想不開的事情要自殺吧?”

“你錯了。”朋友説,“這位少女正在創作。這是一個無人的荒野,但景色非常秀美。少女先用筆將眼前美麗的風景畫在紙上,然後再用鋒利的雕刀將畫做成立體的剪紙,少女一邊做還一邊開心地哼着歌,蝴蝶在她的身旁無憂無慮地飛舞,鳥兒在枝頭歡唱,少女是那樣的開心,那樣的無憂無慮,就像飛舞的蝴蝶,就像歡叫的鳥兒,她已經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完美的畫。”

“這位少女真幸福啊!”我説。

朋友説:“不,少女並不幸福。在她8歲那年,一次車禍中她的父親就死了,母親雙腿截肢,整日卧牀不能動。她從9歲開始就承擔起所有的家務,照顧卧牀的母親,家裏買食鹽的錢都得靠政府救濟。”

“她真的很不幸!”我説。

朋友説:“不,她是幸福的,雖説她的家很貧窮,但失去雙腿躺在牀上的母親是樂觀的,她也是樂觀的。母親給小女孩講故事,教她念書識字。在那樣艱難的環境中,她14歲就在家裏讀完了高中的全部課程,後來自己學紙雕畫。因為她聰明好學,她做的紙雕畫栩栩如生。一個工藝美術廠家以一張20元錢的價格跟她簽了訂購合同。原來她家一直領着政府的補貼,有了收入的她就主動跑到政府説,自己有收入了,錢不領了,錢給那些最困難的人家吧。就這樣她靠賣紙雕畫微薄的收入養活着一個家。”

“上蒼還算有眼,小女孩真的很了不起!”我説。

“不!”朋友説,“其實有時候上帝也會嫉妒好人。就在女孩17歲的那年冬天,她的右腿開始疼痛,逐漸加劇,最後無法站立。被鄰居送到醫院後,確診為惡性骨肉瘤,醫生説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截肢,也就是説她的右腿保不住了。在場的人聽了這個消息後都哭了,原本她的母親就失去了雙腿,動彈不得,如今她再失去一條腿,這個家庭還如何支撐下去啊?醫生徵求她意見的時候,她忍着疼痛笑笑説,不怕,只要我的生命還在。”

後來手術做了,失去了一條腿的她生命能否保住,還是個未知數,醫生説最怕的是病變。”

“這也太不幸了!”我説。

朋友説:“不,她很幸運。她靠堅強的意志戰勝了病魔,獲得了新生,她又靠自己健全的雙手還清了所有的欠款。如今,她的母親依然健在,已經79歲,失去雙腿的她身體依然很硬朗,這一切都應該歸功於她的好女兒,是女兒用單腿支撐起了一個幸福的家。”

“這是個真實的故事嗎?我能否見到主人公?我想去見見這個了不起的人。她是中國的‘保爾·柯察金’,不,她比保爾·柯察金還要讓人感動。”我越聽越激動,我想去見她。

朋友説:“好吧!”

我們開車走了大約兩個多小時,朋友在一個十分闊氣的標誌性建築樓前停下説:“這就是我上班的公司。”我很納悶説:“你不是帶我去見那個女孩嗎?為什麼到你上班的地方?”朋友笑了説:“你上去就知道了。”

讓我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女孩正是朋友的頂頭上司,公司的董事長。她經營的新生工藝美術有限公司已經擁有上億元的資產。然而當我走進她的辦公室的時候,驚呆了,辦公室除去一張普通的桌子,一個簡單的書架,一盆生機盎然的綠色植物以外,簡陋得讓人無法相信。

朋友很禮貌地向董事長介紹了我,我上去跟她握手的時候,她從椅子上站了起來,一隻手吃力地撐着桌面。

“聽了您的故事,我很感動,你太了不起了!”我説。

她笑着説:“你過獎了,我非常平凡。大家提到我的過去,都習慣用一個詞是‘不幸’,其實這是錯誤的,我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一直以來都是。在小時候的那次車禍中,父親走了,很幸運我的母親還活着。因為病魔我失去了一條腿,很幸運我的生命還在。我靠努力很幸運地擁有了自己的公司,現在我是900名員工的領導,是一個好母親的女兒,是一個好男人的妻子,是兩個乖兒子的母親,你説我不幸福嗎?”她説着開心地笑起來。

之後,朋友説:“這麼大的公司,你是不是感覺她很有錢?”

“是的。”我説,“這是她努力的結果,是應該得到的。”

朋友説:“你又錯了,她掙到的錢全捐獻給了社會,她現在已經建了300多所希望國小,80多個敬老院,她自己卻一無所有,節儉得有點兒苛刻。”

“不,她是富有的,她是這個藍色星球上最富有的人。”我説。

一個單腿撐起一片天的女孩,是她讓我明白什麼才是最富有的人生。

  校園青春勵志故事3:

尋找一處桃源,一處寧靜和恬淡的所在。

那裏該有一片桃林,春天時揚起一簇簇粉紅。那些桃樹應該古老,長着老者的筋骨和白髯。那些桃樹又應該年青,結出少女般嬌豔的果實。桃林近處會有一口水井,青石砌成井台,苔蘚爬上腳板。那井裏會有一隻綠色的青蛙,睜着明澈的眼,唱着響亮的歌。

該有一處房子。紅色或藍色漆就,不大,卻很精巧。有尖尖的掛着陽光的屋頂,有直直的散着炊煙的煙囱。房前會有一個籬笆,外面是開滿油菜花的田野,裏面是開滿玫瑰花的小院。田野裏會有一條羊腸小路,路邊會有幾棵白樺或者香樟。玫瑰園裏會有一張躺椅,趴一條土黃色的狗。狗吐着粉紅的舌頭。躺椅輕輕搖擺。

不遠處當然會有草地。清晨的草地是涼的,掛着露珠;夜裏的草地是暖的,散着温香。草地散着或甜或苦的氣息,走上去,或坐上去,或跑兩下,或躺下來,都是一種至高的享受。甚至可以把飯桌搬到這裏,甚至可以不打帳篷露宿。沒有人在意你和干擾你,你所做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遠處有山。山是很綠的那種。山上會有松樹,有知了和野兔,有蘑菇和美麗的石頭,有山雞蛋和小蟲的啾鳴。那山也是屬於你的,因為這是一處桃源。

沒有電話和網絡,沒有信件和明信片,沒有公交車和出租車,沒有信用卡和小區保安。在這裏你會享受從肉體到心靈的最充分的自由,似乎全世界上只剩下你。

你當然嚮往這樣一處桃源。你迫不及待地奔向你的桃源。我知道你厭倦了世俗,你渴望恬淡和寧靜,安逸與自由。

你會在這裏住一天,住兩天。住一個月,住兩個月。住一年,住兩年。可是我還知道,你不可能在這裏住一輩子。因為終有一天你會厭倦,就像厭倦世俗般厭倦桃源。

是的,這裏有桃林。可是桃林裏不僅有桃花,還會有害蟲。那口水井裏可能根本沒有水,或者,即使有,也被那隻可惡的青蛙搞髒。

你的房子夏天可能漏雨,這需要你不停地補修。冬天它可能奇冷,你在屋子裏升起一團火,濃煙將你的臉熗黑。還有草地。草地上當然有鮮花,有蝴蝶,可是草地上還會有蚊蟲,有毒蛇。山上有野兔和鳥蛋,還會有蠍子和野獸。總之你的桃源並不只有美好,你的隱居,更似探險。

這種探險是異常艱苦的。你喝的水,需要自己去挑;你吃的面,需要自己來磨;你喝的酒,需要自己來釀;甚至,你住的房子,也需要自己來蓋。你寂寞了,不會有人陪你聊天;你生病了,不會有人前來探望。那是真正接近於原始的生活。那種生活,對心靈,或許是一種淨化,但對身體,無疑於一種折磨。

很多人經歷過這種生活,比如陶淵明,比如梭羅。我相信他們是快樂的,這種快樂恰好跟生活的艱辛成正比。我更相信大多數人,絕大多數人,根本不可能忍受這種艱辛。——把桃源當成度假勝地可以,但要定居,需要很大的勇氣。

其實陶淵明和梭羅的桃源,也並不徹底。那還不是真正的桃源,即使他們把自己隱藏起來,仍然算不上真正的隱居。他們有書籍,有獵槍,有朋友,有聚會,他們偶爾或者經常遭受打擾。他們跟市井和世俗仍然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做不到完全隔離。

我指的是,一個被世俗浸淫過的人,根本不可能迴歸桃源。即使你可以迴歸苦難。即使你拋開書籍和獵槍,朋友和聚會。或許肉體可以,但精神不可以;或許形式可以,但本質不可以。我們永遠不知道真正的桃源在哪裏,也許可可西里或者非洲叢林真有那樣一處人類未曾到達的地方,但假如我們知道,假如我們過去,那裏便再也不是桃源。那裏變成現代社會的一角,它跟現代社會惟一的不同之處在於,那裏的生活,接近於原始。——真正的桃源是不存在的。那只是一個傳説

那麼,到底有沒有桃源?我説,有。

真正的寧靜,或者回歸,我認為,不是尋一處地理意義的桃源,而是尋一處靈魂意義的桃源。那是一片虛幻的桃源,它藏在你心,由你構建。所以,每個人的桃源,其實都不一樣。你的桃源是一片草場,一座青山,他的桃源,或許僅僅是一棟木屋,幾句詩行。你生活在城市裏,走在大街上,坐在辦公室裏,躲在咖啡館的某個角落,只要心中藏一處桃源,那麼,無論你在幹什麼,無論你在哪裏幹什麼,你都是陶淵明或者梭羅,甚至,你比他們更加徹底和高明。那是由你構建的真正桃源,那是靈魂的桃源。那裏只有寧靜和美好,沒有陰暗與艱辛。你是那裏至高無上的國王,或者與世無爭的農夫。

其實,尋找一處桃源,就是尋找你的內心。

Tags:勵志 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