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勵志人物

成功的女人背後

欄目: 勵志人物 / 發佈於: / 人氣:2.96W

成功的女人背後的女人她是馬可,的御用設計師,中國最成功女人背後的女人。一個洗盡鉛華的“矛盾體”。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成功的女人背後,歡迎閲讀!

成功的女人背後

成功的女人背後的女人:馬可

馬可,女,1971年出生于吉林 長春,蘇州絲綢工學院(後併入蘇州大學)工藝美術系畢業,服裝設計師。1994年,23歲的她以《秦俑》獲得第二屆中國國際青年兄弟杯服裝設計大賽金獎,至今仍是金獎選手最年輕的紀錄保持者。1995年獲得中國首屆十佳時裝設計師稱號。20xx年3月外訪服飾設計者,獲得廣泛好評。

明明是服裝設計師,卻説自己不在服裝圈,不在藝術圈,不屬於任何圈。

明明心存高遠地想以衣載道,影響一個國家和時代的價值取向,卻又低調到排斥曝光,連找她定製服裝都差點遭到拒絕,且嚴禁員工對外透露。她的“拒人名言”是:你吃雞蛋非得見下蛋的老母雞嗎?前夫説她“反市場“,可她卻在前夫的例外品牌遭遇頹勢時力挽狂瀾,並準確預測出連續3年的單店月均銷售額。

同事説她是“反商業設計師”,可她卻是外界公認的中國最頂尖服裝設計師,她反時尚,反奢侈,追求樸素,但她的大部分設計因為單件數千或萬元以上的售價,甚至被冠上“超奢侈品”的質疑。

一部純手工作品《秦俑》,花了兩個月,她卻在獲獎並得到免費去意大利深造機會時,以一句“我不會離開中國”毅然放棄。

她深信服裝設計的最大出發點是對“人”的終極關懷,而不止於實用性和裝飾性,卻將自己的品牌命名為“無用”。

重重矛盾,何以成就今天的她?

“我只有兩個選擇,跟不做。一旦我選擇了做,腦袋裏想的就只有設計。如果往其他地方想,我就不是馬可了。”她自己這樣解釋,依舊清淡如水。

有人説,馬可是幸運的,多虧20xx年,找到了隱居在珠海的她。

這款深藍束腰大衣+利落大氣手袋,自隨出訪的首次亮相起,幾乎讓所有人過目不忘。你是否也覺得,它們的設計師馬可,由此才成為家喻户曉的“國母的設計師”?

可是之後,足以讓自己商機滾滾的她,仍如一潭靜水,波瀾不驚。

有人説,她是國母設計師,所以她有這樣的高姿態視金錢如糞土;但我什麼也不是,所以我捱不過現實。

馬可

但當我們在星巴克裏歎息生不逢時,可曾想到,她正以比我們都低的姿態,行走於中國最偏遠的山區,蹲上幾小時看人繡花,花上幾個月撿起其他人丟棄的手工藝。

其實,你是什麼人,就會遇到什麼人。你心裏有什麼,就會看到什麼!

與其説,找到了她,不如説她們共同的淡泊與極致,串起了她們十幾年的交情。

同樣是她設計的衣服,看到了她想向國人倡導的自求簡樸的極致生活理念,而你,看到了什麼?

對她來説,極致,是寧缺毋濫和不忘初心,是不為千萬人的風向失去自己的標尺。

成功的女人背後的女人:馬可的個人經歷

1972年,馬可在長春出生,17歲考至蘇州絲綢工學院(後併入蘇州大學),是當時學校的首屆時裝專業學生,是當時模特班裏設計效果圖做得最好的學生,後半路出道學設計,21歲分配至廣州一小型服裝公司。 [1]

1992年 畢業於蘇州絲綢工學院工藝美術系(現蘇州大學藝術學院)

1994年 作品《秦俑》獲得第二屆“兄弟杯”國際青年服裝設計師大賽金獎

1995年 在北京舉辦第一次個人作品發佈會;被評為首屆“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被日本《朝日新聞》評為“中國五佳”設計師之一;

1996年 創建“例外”品牌並擔任其設計總監

1997年 代表現代部分參加澳洲 悉尼博物館舉辦的“中國服裝三百年”大型展覽

1999年 參加在巴黎舉辦的“中國文化周”時裝表演

20xx年 擔任歌手朱哲琴北京個人演唱會的服裝設計與整體形象設計

20xx年 在北京舉辦“例外”首次面向媒體的05春夏作品發佈會

20xx年 獲“藍地”北京·中國服裝設計金龍獎之最佳原創獎、榮獲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時尚新鋭設計師”獎項

作為獨立藝術家應邀參加由《週末畫報》主辦的“大聲展”,參展作品:“窗 ”,此次展覽是由全世界近 150名青年創意藝術工作者參加,以推動創意為主旨的藝術展;參加由國際知名建築師張永和獨立策展的 “20xx首屆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 ”,參展作品:“點一” ;

20xx年 被《週末畫報》評為“20xx全球傑出華裔時裝設計師”

20xx年 受邀參加 “20xx巴黎時裝週”,發佈個人品牌“無用”;其後於巴黎小皇宮Palais Royal的JOYCE畫廊作靜態作品展“無用之土地”。

20xx年 獲得第11屆克勞斯王子基金獎(The Prince Claus Awards)

20xx年 被香港設計中心授予20xx年世界傑出華人設計師榮譽

20xx年 榮獲世界經濟論壇授予“20xx年世界青年領袖”

成功的女人背後的女人:馬可的作品展情況

1994年參加"第二屆兄弟杯國際青年服裝設計大賽",以"秦俑"系列組裝獲大賽唯一金獎。作為中國唯一代表參加在日本舉行的"亞洲風"亞洲十佳服裝設計師作品展。

1995年在北京舉辦第一次個人時裝發佈會,被評為首屆"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被日本"朝日新聞"評為"中國五佳"設計師之一。

1997年入選澳洲 悉尼博物館舉行的"中國服裝三百年"大型服裝展覽,代表中國現代部分。

1998年 "例外"服裝系列首次參展CHIC98(中國國際服裝博覽會)大獲好評,一併奪取"質量評比"和"設計創意"雙項金獎。赴意大利羅馬高級女裝學院學習。

1999年 赴法國參加99巴黎"中國文化周"時裝表演。

20xx年 被美國《The Four Seasons》雜誌評為亞洲"十佳"青年設計師。

20xx年 作為中國唯一應巴黎女裝協會邀請參展的設計師,參加巴黎國際成衣展,並取得好評。

天才女設計師馬可:第一夫人御用設計師

陪同主席首次出訪國外,第一次以“中國xx夫人”的身份亮相國際舞台,驚豔全世界。

當他們第一站抵達俄羅斯時,的服裝、包包立刻成為矚目的焦點,一時間網絡上紛紛盛傳、猜測它們的品牌、設計師。最後,國產高端品牌“例外”成為“最佳嫌疑人”。廣州市質監局也主動聯繫媒體,確認了這一説法。

然而,這是個“美麗的誤會”。因為style的真正設計師是“無用”品牌的設計師馬可,一個在圈內早就被公認是天才的女設計師。

據網友透露:這次的服裝全部是找馬可訂做的。而“例外”是馬可和毛繼鴻在1996年共同創立,但不幸的是毛繼鴻和馬可前些年已經離婚,現“例外”由EXCEPTION de MIXMIND團隊設計,馬可全身心做的是“無用”這個品牌。這次從設計到製作都是“無用”,是“無用”的高級定製。馬可生性太低調,毛繼鴻是個不會放過任何機會的天才,才造成了現在這個輿論效果。“無用”三個月趕了近百套,根本沒時間宣傳,然後現在被“例外”宣傳成這樣。

如果屬實,那麼,馬可和“例外”的關係就是:她和丈夫毛繼鴻創立了“例外”,然後開創了更高級的“無用”,幫設計了“第一夫人style”,不料因為馬可生性低調,被姐妹品牌“例外”贏得了掌聲。

但不管怎樣,大贏家都是馬可。這位打造了“style”的設計師,在大學的時候,其實主修模特兒專業,但是她的設計效果圖在她們班上算好的。在校幾年,她幾乎沒有任何誹聞和花邊,在美女成堆的模特兒班也是極為罕見的。總而言之,她是個很用功的人。

當年這對夫妻搭檔裏,分工就很明確,畢業於北京服裝學院的毛繼鴻負責市場、營銷,畢業於蘇州絲綢工學院工藝美術系的馬可負責設計。馬可因94年的作品“秦俑”走紅,當時有評論説此作品一出世,隨即改正了中國人一提傳統服飾文化言必稱旗袍的毛病。也有評論説,馬可以此帶壞了一批青年設計師,在隨後掀起的雕塑萬種“秦俑”行動中,“`秦俑”成為他們手中被迫出現的一種形式。95年,馬可成立“狀態工作室”,推出“例外”服飾。

毛繼鴻還講了這麼一個小故事:“1996年,剛和馬可做例外時,一心想做出帶有自己思想的作品。那年冬天,我們將自己設計的第一批大衣帶到北京和廣州的小店寄賣,我還記得北京的那家叫做“素人店鋪”的店裏,從晚上6點到9點,就售出了6件!永遠記得當時人們看到例外衣服時候的驚奇的眼神,因為在那個年代,例外的風格對大家來説,就是個意外。這給了我和馬可帶來了信心和鼓勵。”

這些信心和鼓勵,讓馬可的事業突飛猛進,在國內、香港、法國拿獎拿到手軟,還曾獲得20xx年世界傑出華人設計師榮譽。知名導演賈樟柯曾為她拍攝的紀錄片《無用》,後來獲得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紀錄片最佳影片獎。

不管是“例外”還是“無用”,都將從“style”中獲益匪淺。現在“例外”在全國銷售額已突破10億元。而這背後的功勞,除了馬可的設計,還有毛繼鴻的商業頭腦,早在20xx年,毛繼鴻就在全面收縮店鋪數量的同時,把衣服價格提升一倍。於是,當年的100家店變成如今的60家,價格區間從500-800家元調整到1000-1500元,全面走高端路線。他説“如果那個時候不做提升,我們會為成垃圾一樣被掃掉。”

幸好,當年做出了那個決定,否則就沒有今天的故事。國際政治舞台,有時候,就是“第一夫人”的秀場,更是“第一夫人”御用設計師們鬥技的競技場。據易凱資本CEO王冉在微博上評論稱:“從某種意義上説,捧紅本土設計師品牌是每個第一夫人(尤其是那些有外在條件的第一夫人)的責任。”

以前,人們看到奧巴馬伕人米歇爾的禮服,就會想起設計它們的華裔設計師吳季剛(Jason Wu)。這次,馬可做了近百套設計,手工趕製了三個月,在俄羅斯冬裝驚豔登場後,在坦桑尼亞又以亮麗的春裝奪人眼球。毫無疑問,有“撐場”,馬可作品的前景不可限量。

20xx年時,一個與馬可相熟的女博主與她通過電話,女博主問她是否有孩子了?馬可説沒有,然後笑咪咪地補充:“例外就是我的孩子了”。

現在各自單飛了,但馬可將新的激情注入到了“無用”。選擇馬可,看似偶然,其實或許是必然的。因為,只有用生命來創作作品的設計師,才能創作出驚豔的作品。

成功的女人背後的女人她是馬可,的御用設計師,中國最成功女人背後的女人。一個洗盡鉛華的“矛盾體”。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成功的女人背後,歡迎閲讀!

成功的女人背後的女人:馬可

馬可,女,1971年出生于吉林 長春,蘇州絲綢工學院(後併入蘇州大學)工藝美術系畢業,服裝設計師。1994年,23歲的她以《秦俑》獲得第二屆中國國際青年兄弟杯服裝設計大賽金獎,至今仍是金獎選手最年輕的紀錄保持者。1995年獲得中國首屆十佳時裝設計師稱號。20xx年3月外訪服飾設計者,獲得廣泛好評。

明明是服裝設計師,卻説自己不在服裝圈,不在藝術圈,不屬於任何圈。

明明心存高遠地想以衣載道,影響一個國家和時代的價值取向,卻又低調到排斥曝光,連找她定製服裝都差點遭到拒絕,且嚴禁員工對外透露。她的“拒人名言”是:你吃雞蛋非得見下蛋的老母雞嗎?前夫説她“反市場“,可她卻在前夫的例外品牌遭遇頹勢時力挽狂瀾,並準確預測出連續3年的單店月均銷售額。

同事説她是“反商業設計師”,可她卻是外界公認的中國最頂尖服裝設計師,她反時尚,反奢侈,追求樸素,但她的大部分設計因為單件數千或萬元以上的售價,甚至被冠上“超奢侈品”的質疑。

一部純手工作品《秦俑》,花了兩個月,她卻在獲獎並得到免費去意大利深造機會時,以一句“我不會離開中國”毅然放棄。

她深信服裝設計的最大出發點是對“人”的終極關懷,而不止於實用性和裝飾性,卻將自己的品牌命名為“無用”。

重重矛盾,何以成就今天的她?

“我只有兩個選擇,跟不做。一旦我選擇了做,腦袋裏想的就只有設計。如果往其他地方想,我就不是馬可了。”她自己這樣解釋,依舊清淡如水。

有人説,馬可是幸運的,多虧20xx年,找到了隱居在珠海的她。

這款深藍束腰大衣+利落大氣手袋,自隨出訪的首次亮相起,幾乎讓所有人過目不忘。你是否也覺得,它們的設計師馬可,由此才成為家喻户曉的“國母的設計師”?

可是之後,足以讓自己商機滾滾的她,仍如一潭靜水,波瀾不驚。

有人説,她是國母設計師,所以她有這樣的高姿態視金錢如糞土;但我什麼也不是,所以我捱不過現實。

馬可

但當我們在星巴克裏歎息生不逢時,可曾想到,她正以比我們都低的姿態,行走於中國最偏遠的山區,蹲上幾小時看人繡花,花上幾個月撿起其他人丟棄的手工藝。

其實,你是什麼人,就會遇到什麼人。你心裏有什麼,就會看到什麼!

與其説,找到了她,不如説她們共同的淡泊與極致,串起了她們十幾年的交情。

同樣是她設計的衣服,看到了她想向國人倡導的自求簡樸的極致生活理念,而你,看到了什麼?

對她來説,極致,是寧缺毋濫和不忘初心,是不為千萬人的風向失去自己的標尺。

成功的女人背後的女人:馬可的個人經歷

1972年,馬可在長春出生,17歲考至蘇州絲綢工學院(後併入蘇州大學),是當時學校的首屆時裝專業學生,是當時模特班裏設計效果圖做得最好的學生,後半路出道學設計,21歲分配至廣州一小型服裝公司。 [1]

1992年 畢業於蘇州絲綢工學院工藝美術系(現蘇州大學藝術學院)

1994年 作品《秦俑》獲得第二屆“兄弟杯”國際青年服裝設計師大賽金獎

1995年 在北京舉辦第一次個人作品發佈會;被評為首屆“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被日本《朝日新聞》評為“中國五佳”設計師之一;

1996年 創建“例外”品牌並擔任其設計總監

1997年 代表現代部分參加澳洲 悉尼博物館舉辦的“中國服裝三百年”大型展覽

1999年 參加在巴黎舉辦的“中國文化周”時裝表演

20xx年 擔任歌手朱哲琴北京個人演唱會的服裝設計與整體形象設計

20xx年 在北京舉辦“例外”首次面向媒體的05春夏作品發佈會

20xx年 獲“藍地”北京·中國服裝設計金龍獎之最佳原創獎、榮獲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時尚新鋭設計師”獎項

作為獨立藝術家應邀參加由《週末畫報》主辦的“大聲展”,參展作品:“窗 ”,此次展覽是由全世界近 150名青年創意藝術工作者參加,以推動創意為主旨的藝術展;參加由國際知名建築師張永和獨立策展的 “20xx首屆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 ”,參展作品:“點一” ;

20xx年 被《週末畫報》評為“20xx全球傑出華裔時裝設計師”

20xx年 受邀參加 “20xx巴黎時裝週”,發佈個人品牌“無用”;其後於巴黎小皇宮Palais Royal的JOYCE畫廊作靜態作品展“無用之土地”。

20xx年 獲得第11屆克勞斯王子基金獎(The Prince Claus Awards)

20xx年 被香港設計中心授予20xx年世界傑出華人設計師榮譽

20xx年 榮獲世界經濟論壇授予“20xx年世界青年領袖”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