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勵志 > 勵志人物

每個商界大佬都有一個不願提及的兄弟

欄目: 勵志人物 / 發佈於: / 人氣:2.63W

在商業世界,大多數合作關係的破裂都發生在公司飛黃騰達之前。

每個商界大佬都有一個不願提及的兄弟

一向跟比爾·蓋茨關係還不錯的微軟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最近出了一本很有料的回憶錄:《謀士:微軟聯合創始人回憶錄》。在這本書中,艾倫對老友比爾·蓋茨大發牢騷,認為比爾·蓋茨曾經密謀在他得癌症時掠奪他的股份,並不遺餘力地把蓋茨描繪成一個脾氣超壞、滿身銅臭、自我感覺良好的野心家。這引得《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和《名利場》等大牌媒體,紛紛開始熱烈地八卦起這對如同離婚夫妻般的前合作伙伴。

其實,縱觀微軟、蘋果、facebook你就會發現,在商業世界,這種類似於由初次婚姻不幸而引發的糾纏不清、刻骨銘心的關係,絕對不是偶然一例,大多數關係的破裂都發生在公司真正飛黃騰達之前。

微軟:隱藏在和諧表面下的內部征戰

根據《華爾街日報》與《紐約時報》的報道,在《謀士:微軟聯合創始人回憶錄》一書中,收錄有1982年艾倫與蓋茨一次最激烈的對話:“這真是不可思議!這一架總算暴露出你的真面目!我從此就知道你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了!”充斥着前半本書的爆料,總算是給了許多微軟原教旨主義者修正微軟歷史,和兩位大佬關係史的大好機會:長久以來,他們不是被視為對方的興奮劑,就是密友。但認識他倆的朋友看過這本書後都説,本回憶錄確實劃出了一道大口子。在本書的致謝單上,艾倫還感謝了包括蓋茨在內的17人,為他提供了“全面而富有邏輯的幫助。”

在這本爆料書出版之前,蓋茨與艾倫的關係一直是被公認的好,就算58歲的艾倫早已經離開微軟。艾倫離開是在1982年,他患上了癌症。但是,在本書中艾倫卻説,他離開是因為他對蓋茨的行為越來越不滿,因為在艾倫越發低調的同時,蓋茨卻越發朝一個強勢的工頭轉型。

比爾·蓋茨一直試圖降低艾倫在微軟的股份,也是因為與他們相熟的人都認為艾倫並不在工作狀態,也並沒有對公司全身心奉獻。這是原因之一,而蓋茨在他們的首張合作協議中也寫道,如果他認為兩人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那麼他就可以購買艾倫的股份。

艾倫將這份協議寫進書中,但並沒有寫出蓋茨插入的這一條款。微軟的成長也吸引了更多像蓋茨一樣,一條心只管建設微軟的人加入。他們願意日夜工作,睡在辦公室裏。而艾倫卻在此時厭倦了這種生活,拖了團隊的後腿。在書中,艾倫説與蓋茨的鬥爭讓他付出了代價。“我低沉的士氣影響了對工作的熱情,這也恰好能促成比爾的下一次攻擊。”他寫道。

艾倫這份毫不遮掩的“蓋茨報告”,確實在微軟的“早期校友”中掀起了一些風浪。那些跟這兩位大佬都認識的人,已經開始私下裏懷疑艾倫對於某些事情表述的準確性。舉個例子,一些熟人們就曾證明艾倫並沒有出席某場會議,但艾倫自己的説法就是他當時在場。另外艾倫説他當年去加州帕羅奧圖市挖了一個電腦奇才,後來此人成為微軟最重要的程序員之一。但是熟人揭曉,這個電腦奇才其實是蓋茨三顧茅廬挖來的。

在這本自傳中,艾倫還認為自己點亮了諸多微軟重要創意的火花,並在一些案例中扳倒了蓋茨。而充斥全書的怨恨基調,也是艾倫因為沒有在微軟得到自己應得的讚譽與回報。然而,曾和艾倫並肩作戰的同事們卻持相反看法。“我很驚訝艾倫先生不滿於他在微軟的所得。”曾在1981年加入微軟並在那裏工作了20年的卡爾·斯托克説,“我們全都把保羅當朋友,並且認同他為微軟做出的貢獻,但毋庸置疑的是,對微軟的成功影響更大的絕對是比爾,而並非保羅。”

離開微軟後,艾倫基本上是在靠着微軟帶給他的巨大財富過活。他的大部分商業投資不是失敗,就是勉強餬口。認識艾倫的人都覺得,比起經營一個軟件公司,他還擁有更廣闊的志向。曾在上世紀70年代與蓋茨和艾倫共事過的大衞·邦內爾看來,相比蓋茨,艾倫對音樂和文化更有熱情。“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説,他感興趣的是整個世界,而比爾則是一根筋型的。”

蘋果:形同陌路的兩個史蒂夫

1977年的喬布斯和沃茲尼克

曾是《時代》週刊記者的邁克爾·莫里茨,為喬布斯寫了一本傳記:《重返小王國:喬布斯如何改變世界》。在這本書中,他如此描繪了兩個史蒂夫的初次會面:“史蒂夫·喬布斯第一次見到史蒂夫·沃茲尼克和他的電腦時很受震撼,自認為沃茲尼克是他見過的第一個比自己還懂電子學的人。”

但這也僅僅只是初次會面所產生的共鳴。事實上,沃茲尼克是個極客,只對技術感興趣。而喬布斯卻是個“雜家”:“他花了大量時間涉獵文學和藝術,喜愛文學和經典影片,學過莎士比亞作品,把英語老師奉為偶像,為《紅氣球》之類的電影深深感動。”“他跟幾個朋友成立了一個標新立異的小組,叫"巴克魚苗俱樂部",意思拆開是一句下流話。他們把廁所的馬桶漆成金黃色,把它用水泥糊在花盆上,他們把一輛大眾甲殼蟲汽車吊起來,推上學校自助咖啡館的屋頂。”沃茲尼克從不吸毒,是同學印象中的好好先生。但喬布斯卻在父親送他的紅色菲亞特雙門小汽車裏吸大麻和哈希什。

事實上,沃茲尼克以及他的家人,都不怎麼相信喬布斯:“他是個邋里邋遢的傢伙,赤腳走路,頭髮總是黏糊糊的。”而在沃茲尼克的父親傑裏·沃茲尼克眼中,喬布斯是“覺得自己理當一上來就佔據高位,不肯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地從基礎做起”的那種人。

沃茲尼克也並非對蘋果一直忠心耿耿。在喬布斯四處遊説忙於拉投資找人才的時候,沃茲尼克卻在考慮是不是接受惠普的邀請。這時候,喬布斯又一次利用了他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執着和死纏爛打的口才:他動員沃茲尼克所有的朋友來當説客,又在沃茲尼克的父母面前“痛哭流涕”讓他們幫忙把自己的兒子留下。

然而,當蘋果最終“殺出一條血路”,有了比原來的辦公室大15倍的辦公樓後,蘋果二代的幕後功臣沃茲尼克就開始耍起大牌了。在蘋果的編程員迪克·休斯頓眼中,沃茲尼克“失去了挑戰。人們不再對他説,他做的東西是狗屎。他獲得了電腦奇才的地位。日子久了,他自己也相信了。他心裏知道不是這麼回事兒,可是他喜歡這個角色。所以如果有人拿他説事,他就很容易發作”。

從1983年開始,沃茲尼克就與蘋果產品的研發沒什麼關係了。1987年,沃茲尼克不再是蘋果的全職員工,但依然是蘋果的一分子,依然領着蘋果公司的薪酬。他與喬布斯也依然保持聯繫,併成為了蘋果的狂熱粉絲。2007年6月29日iphone發售時,沃茲尼克就在凌晨4點跑到自己家附近的專賣店去排隊。ipad發售後,他也在第一時間預購了3台:“一台送朋友,兩台給自己,其中一台3gs,另一台是wifi。”沃茲尼克還解決了iphone電池待機時間短的問題:“同時用兩台iphone!一台用來講電話,一台用來查信息!”最後還不忘告訴記者:“你沒辦法相信,這樣用起來是多麼順手!”

今年4月,老沃茲尼克參加了“全球存儲網絡”會議,談到了平板電腦對計算機產業的影響:“它是可以與電視機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相媲美的,它是"普通人"的新pc。”而當被問起與喬布斯的關係時,沃茲尼克回答:“我們之間從未不和,我們只是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觀點而已。”這也印證了兩人共同的朋友對兩個史蒂夫的評價:喬布斯有興趣管理公司,沃茲尼克仍然只是一名工程師。

facebook:大家只好法庭見

2010年的夏天過後,馬克·扎克伯格這個名字就變得像facebook一樣有名了。雖然在facebook上線之初,扎克伯格就已經在網頁的最下方打上了“馬克·扎克伯格製作”的logo,但並非所有使用facebook的人都真的非常關心這個網站究竟是誰建的。然而,暢銷書作家本·麥茲裏克給了facebook一個更好的解釋:“facebook:關於性、金錢、天才和背叛”。雖然性、金錢、天才和背叛僅僅只是出版社打上的廣告語,但在這整本書中,這四個詞可謂連貫始終,缺一不可。

而後,頗受廣大反叛青年歡迎的大衞·芬奇看上了這個故事,將其改編成為電影,取名《社交網絡》。書與電影均為了更受歡迎,捏造了很多虛構情節。但是,在整個facebook的發展史上,文藝作品倒是沒有偏離真實:扎克伯格的哈佛校友、facebook的首任cfo愛德華多·薩維林確實為facebook的上線提供了第一筆資金支持,愛德華多也確實從未認為自己能夠像扎克伯格那樣為了facebook放棄學業。真實的情況是,在扎克伯格如電影中所演一樣,在哈佛宿舍裏埋頭寫代碼只想讓facebook儘快上線的時候,愛德華多已經投身金融行業,在雷曼兄弟公司賺到高額薪水。愛德華多也一直想用引入廣告的方式來為facebook賺錢,這與扎克伯格對於facebook的信念背道而馳。2007年,扎克伯格親手將愛德華多的名字從公司文件裏,“創始人”的一欄中抹去。

“愛德華多想在網站中引入廣告,扎克伯格反對,他説那樣的facebook就不酷了。”“當你不再適合公司的發展,就必須離開,這就是硅谷的殘酷之處。”這就是facebook的早期員工對愛德華多的印象。現實中的愛德華多,顯然不像電影中冒着大雨往返紐約與加利福尼亞兩地、卻在嚴重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好朋友一腳踢掉的角色:現實中的他更像一個商人,一個以追逐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金融老手,一個對facebook三心二意的投資人。

跟保羅與蓋茨、沃茲尼克與喬布斯不同的是,愛德華多與扎克伯格這兩位合作伙伴最終將對方請上了法庭。而不同於暢銷書和電影中的描述,滾石雜誌給出的説法是,先起訴的一方並非愛德華多,而是扎克伯格。扎克伯格起訴愛德華多凍結了當初他所設立的銀行賬户,讓facebook無法再向前發展。而愛德華多則反訴扎克伯格,認為自己之所以凍結賬户,是因為扎克伯格從未返還兩萬美元的原始資金。在這場明明白白的兄弟反目之後,扎克伯格才進行了電影中驅逐愛德華多的那個步驟。

儘管愛德華多順利從哈佛畢業,並通過漫長的官司贏回了5%的facebook股權,也將自己的名字重新打在了facebook網站的發行人一欄上,但是,他與扎克伯格不可能再是當年的好哥們了。

《社交網絡》上映前扎克伯格就宣稱,自己絕不會去看這部電影。然後,在電影上映沒多久,他就買票衝進了電影院。他並沒有評價影片中的前女友,因為在facebook創立初期他就是個有女友的人了,這位華裔女友至今仍跟他住在公司附近的出租房裏帶着扎克伯格的120億身家。

由此看來,也許扎克伯格並不是個混蛋,他只是和喬布斯、蓋茨一樣,太過執着地愛着他們親手締造的虛擬王國,僅此而已。

在商業世界,大多數合作關係的破裂都發生在公司飛黃騰達之前。

一向跟比爾·蓋茨關係還不錯的微軟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最近出了一本很有料的回憶錄:《謀士:微軟聯合創始人回憶錄》。在這本書中,艾倫對老友比爾·蓋茨大發牢騷,認為比爾·蓋茨曾經密謀在他得癌症時掠奪他的股份,並不遺餘力地把蓋茨描繪成一個脾氣超壞、滿身銅臭、自我感覺良好的野心家。這引得《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和《名利場》等大牌媒體,紛紛開始熱烈地八卦起這對如同離婚夫妻般的前合作伙伴。

其實,縱觀微軟、蘋果、facebook你就會發現,在商業世界,這種類似於由初次婚姻不幸而引發的糾纏不清、刻骨銘心的關係,絕對不是偶然一例,大多數關係的破裂都發生在公司真正飛黃騰達之前。

微軟:隱藏在和諧表面下的內部征戰

根據《華爾街日報》與《紐約時報》的報道,在《謀士:微軟聯合創始人回憶錄》一書中,收錄有1982年艾倫與蓋茨一次最激烈的對話:“這真是不可思議!這一架總算暴露出你的真面目!我從此就知道你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了!”充斥着前半本書的爆料,總算是給了許多微軟原教旨主義者修正微軟歷史,和兩位大佬關係史的大好機會:長久以來,他們不是被視為對方的興奮劑,就是密友。但認識他倆的朋友看過這本書後都説,本回憶錄確實劃出了一道大口子。在本書的致謝單上,艾倫還感謝了包括蓋茨在內的17人,為他提供了“全面而富有邏輯的幫助。”

在這本爆料書出版之前,蓋茨與艾倫的關係一直是被公認的好,就算58歲的艾倫早已經離開微軟。艾倫離開是在1982年,他患上了癌症。但是,在本書中艾倫卻説,他離開是因為他對蓋茨的行為越來越不滿,因為在艾倫越發低調的同時,蓋茨卻越發朝一個強勢的工頭轉型。

比爾·蓋茨一直試圖降低艾倫在微軟的股份,也是因為與他們相熟的人都認為艾倫並不在工作狀態,也並沒有對公司全身心奉獻。這是原因之一,而蓋茨在他們的首張合作協議中也寫道,如果他認為兩人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那麼他就可以購買艾倫的股份。

艾倫將這份協議寫進書中,但並沒有寫出蓋茨插入的這一條款。微軟的成長也吸引了更多像蓋茨一樣,一條心只管建設微軟的人加入。他們願意日夜工作,睡在辦公室裏。而艾倫卻在此時厭倦了這種生活,拖了團隊的後腿。在書中,艾倫説與蓋茨的鬥爭讓他付出了代價。“我低沉的士氣影響了對工作的熱情,這也恰好能促成比爾的下一次攻擊。”他寫道。

艾倫這份毫不遮掩的“蓋茨報告”,確實在微軟的“早期校友”中掀起了一些風浪。那些跟這兩位大佬都認識的人,已經開始私下裏懷疑艾倫對於某些事情表述的準確性。舉個例子,一些熟人們就曾證明艾倫並沒有出席某場會議,但艾倫自己的説法就是他當時在場。另外艾倫説他當年去加州帕羅奧圖市挖了一個電腦奇才,後來此人成為微軟最重要的程序員之一。但是熟人揭曉,這個電腦奇才其實是蓋茨三顧茅廬挖來的。

在這本自傳中,艾倫還認為自己點亮了諸多微軟重要創意的火花,並在一些案例中扳倒了蓋茨。而充斥全書的怨恨基調,也是艾倫因為沒有在微軟得到自己應得的讚譽與回報。然而,曾和艾倫並肩作戰的同事們卻持相反看法。“我很驚訝艾倫先生不滿於他在微軟的所得。”曾在1981年加入微軟並在那裏工作了20年的卡爾·斯托克説,“我們全都把保羅當朋友,並且認同他為微軟做出的貢獻,但毋庸置疑的是,對微軟的成功影響更大的絕對是比爾,而並非保羅。”

離開微軟後,艾倫基本上是在靠着微軟帶給他的巨大財富過活。他的大部分商業投資不是失敗,就是勉強餬口。認識艾倫的人都覺得,比起經營一個軟件公司,他還擁有更廣闊的志向。曾在上世紀70年代與蓋茨和艾倫共事過的大衞·邦內爾看來,相比蓋茨,艾倫對音樂和文化更有熱情。“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説,他感興趣的是整個世界,而比爾則是一根筋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