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秋天的詩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欄目: 描寫秋天的詩句 / 發佈於: / 人氣:1.38W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

秋天的詩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裏裂。

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工部。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峯,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 “詩史”,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小李杜”為李商隱和杜牧)。存詩1400多首,有《杜詩詳註》,《杜工部集》。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簡介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猶如秋風咆哮。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而且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好不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怒吼而來,捲起層層茅草,使得詩人焦急萬分。

“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飛”走,“飛”過江去,然後分散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也很難收回來。“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絃。

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於客觀描寫之中。這幾句詩所表現的場景是: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乾瘦老人拄着枴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捲了起來,吹過江去,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不能不激起讀者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這是前一節的發展,也是對前一節的補充。

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除此以外,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卻被“南村羣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忍能對面為盜賊”,意思是,羣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盜賊。但其實,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羣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裏去辦罪。所以,“脣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用詩人杜甫的《又呈吳郎》一詩中的話説,這正是“不為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颳走茅草那麼心急如焚;“羣童”如果不是因為他十分困窮,也不會冒着狂風抱走那些並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和崇高願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歸來倚杖自歎息”總收一、二兩節。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自歎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歎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則世風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歎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分明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