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經典散文

關於描寫母校回憶散文_描寫母校回憶散文欣賞

欄目: 經典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27W

母校那些記憶,曾經年少的夢飄飛在童年金色的回憶裏,蒲公英的種子落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發芽,母校的回憶給我們太多的感觸。面是有描寫母校回憶散文,歡迎參閲。

關於描寫母校回憶散文_描寫母校回憶散文欣賞

描寫母校回憶散文:母校那些記憶

風從天際吹來,拂過如鏡的溪面,起點點漣漪,指尖輕點微涼的石橋,記憶裏童年生活的畫面頓時變得鮮活起來了。揹着書包,拉着玩伴的手,踏着夕陽的餘暉,猶如黃昏歸巢的小鳥,朝着炊煙升起的地方奔去。

母校坐落在野外,村莊的邊緣。沒有林立的房屋,沒有喧囂的汽笛,更沒有紅燈綠酒的靡靡之音。鄉村的生活是寧靜的,如陶淵明筆下的田園生活,寧靜而安詳。猶記得當年風吹過成熟麥田的清香,金色波浪起伏不定,充斥眼球的是無言的璀璨。由於經濟不發達,雖然不至於陷入貧困,但也不算是富裕。周邊的幾個村莊的孩子都到這個唯一的學校上學。學校是幼稚園國小的聯校。(説得摩登一點就是幼稚園畢業就可以直升本校國小部。)東西南三側各開了一個門,面朝各個村莊。按照中國傳統的思想,南大門是正門,大大咧咧地朝着方圓百里惟一的大路。學校實在小得可憐,所有師生滿打滿算又湊不足三百。但是小也有小的好處,再加上農村孩子們的質樸,打架鬥毆,敲詐勒索的事情見所未見,聞所未聞。濃郁敦厚的鄉土風情,養育着曾經的我。老師大多是本地的老教師,教學經驗是豐厚的,但是普通話就補得恭維了,時不時會爆幾句家鄉話,但好在大夥兒聽得懂。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國小三年級,不只是教育局可憐我們還是害怕教育質量的下降,總而言之,學校裏多了幾個年輕的身影。青年教師的到來為整個校園增添了別樣的風景線。原本搖搖欲墜的籃球架也被血氣方剛的幾個男老師修葺能正常為人名服務了。體育課不再是匿藏在教室裏學習。(準確一點兒該叫自修但那時候我還沒有自修的概念)我們在教學樓前的空地上玩那些成為經典的幼稚遊戲,包括家喻户曉的丟手絹,老鷹捉小雞之類的。母校曾經的那方藍天上不是洋溢着我們純真簡單的笑聲。

原本以為會一直這樣簡單快樂的完成國小的學業,但是快樂的日子不會固定的眷顧着某個人的。四年級新學期,母親突然告訴我,送你去鎮上的國小讀四年級吧。那時的我除了詫異更多的是對新生活的嚮往。小小的我還為明白何為離別的愁滋味,懷着八分的希冀,一分茫然,一分不知所措告別曾經生活的母校,踏上了新的征程。可是不過一年,那個曾經留滯着我美好夢想的母校便別合併了。曾經過往的種種只徒留在記憶的旮旯裏……

最近一次回去看母校大概是國中畢業後的那個初夏吧!依稀記得那日微醉的夕陽,天邊飄過的幾縷白雲俯瞰這片大地。我在郊外的阡陌上踽踽前行。不知不覺便踱步到了這所飽經歲月風酸的,我的母校。跟隨着記憶中的路線,我站在熠熠生輝的正門前,突然發現。路邊的野花沒有了曾經的繁華,初夏微熱的空氣裏只剩下無奈的一聲歎息……

佇立在田野裏,風從耳邊呼嘯而過,帶給我一種物是人非的滄桑,在空氣裏隱隱浮動。凝望飄揚的紅旗,不知刻在升旗杆上稚嫩的筆記是否還在?

描寫母校回憶散文:和諧校園

和諧的校園環境伴隨着我們的成長,它能給我們留下美好的童年回憶。

和諧的校園,向我們展示應有的賞心悦目的校園環境,催人奮進的校園文化,真摯的師生情誼。

人與環境要和諧。和諧的環境是人、自然、社會相處的期待。只有和諧,只有那種和諧,我們的周圍才會安全、舒適、温馨而充滿着生機,環境是我們的朋友.1997年時,亞運會在日本結束時,6萬人的會場上沒有一片廢紙,全場乾乾淨淨的,6萬人啊!那是一個多麼大的數字,在這一個會場上開一個亞運會,沒有一片紙巾,要是我們呢,能夠做得到嗎?日本人是有些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我們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與日本相比,有時不免讓人汗顏!環境是人類共同關愛的,要使我們能夠與環境和諧相處,我們就應該多多的去愛護環境,去維護它們的平衡與和諧.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也要和諧,這樣才能更好的表現出學校的風氣,表現了師生交融和諧,因而我們應該團結,真誠的對待任何一個人.聖經《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你願意別人怎樣善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善待別人”.中國也有句哲理名言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談到這裏,讓我想起了一件事.

那一天,我們上體育課.我正要下去上課時,在2樓看見了一個小弟弟,他正哭得傷心,我看見了,想過去扶他,誰知,後面竄出了一個大姐姐,她把小弟弟扶起來:“小弟弟,你怎麼了,我送你回教室,你是幾班的啊?”我看見這情形,也暗自高興.如果我們學校每一個人都像這樣大姐姐一樣關心他人,和諧,不就創建出了最美好的世界嗎?

開展集體活動讓我們的學習生活充滿樂趣,和諧的集體生活,讓同學們思維更緊密,獲得更多、更全面的知識.李老師為我們班上開辦了一個讀書活動,她讓我們一個一個的讀書,讓我們在書本里飛翔,讓我們有了一個知識豐富的空間,讓我們瞭解了讀書的好處,在這樣一個和諧的校園裏,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讓我們從小事做起,讓我們的金馬國小成為和諧的校園,我們共同努力,讓我們的校園金光閃閃!

描寫母校回憶散文

描寫母校回憶散文:母校的回憶

也許,我是母校不肖的學生,從離開之後,我竟然近三十多年再也沒有回去過。

也許,太多的荒涼歲月,已經我的心風化成了堅硬的石頭,就是在夢中,也很少再現過母校的曾經。

母校的許多記憶,已經破碎得很難收拾了。

聽覺的、視覺的、味覺的……彷彿都已木然,只剩下了些許碎片。

母校的大門的右側的牆壁上(牆壁是那種用淺黃色的水泥甩上去的,有着細碎的凸起的花紋。也因為年代久遠,舊了,顏色黯淡),上面畫着一個化學課本上原子結構圖,圖的旁邊寫着:“進入原子能時代”。字,是屬於什麼體的?忘記了。那幅畫,好象激發過我的許多幻想……

教學樓後牆爬着蓊鬱的爬山虎,爬山虎裏面的磚牆,長滿綠色的苔蘚。教學樓前,有幾棵蒼老的柏樹。苔蘚與柏樹,還有那紅色鐵皮屋頂,別緻的西洋式結構,共同構成了一部母校的歷史。據説,這是外國人用庚子賠款建造的一所教會學校。教學樓西側的那棵柏樹上經常會掛着一塊小黑板,公佈臨時通知和廣告。我的名字曾經“榮”登過一次:“某某等三名同學因為吃螃蟹,中毒,引起嚴重腹瀉。”

那重達一斤的紅色的螃蟹,只要一角錢一隻,吃的時候味道是那樣鮮美……

我一直是外語興趣小組的成員,有時這時候活動的時候,教我們俄語的宋書宏老師,偶爾會讓我們小組的成員去他的辦公室裏聽伊索寓言的唱片。他的辦公室在教學樓三層,房間很小,類似一間閣樓。樓梯是木板的,很陡,走上去時,總會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我們咯吱咯吱爬上去後,那種老式的唱機便在膠木唱片上滑動出來了來自遙遠的俄羅斯的聲音……

宋書宏老師是哈爾濱俄語專科學校畢業的,右派分子。那時,學校的老師大都是右派,或者是國民黨的遺老遺少。我記得,一個夏天,我曾經在北京的建國門外偶然見到宋老師,他的家在北京。

教室門前是一排挺拔的白楊。“白楊樹在風中嘩嘩響,我們的生活像它那樣美麗堅強。”

操場的東頭,是一簇簇薔薇花叢。夏日,黃色的薔薇花開的時候,會有一股很青翠的芳香,在校園裏流淌……

我們的宿舍是一座類似元寶形狀的二層樓——元寶樓。樓上沒有洗手間。晚上需要排解的時候,只能跑到樓下。當年,我是住在36號宿舍的。有一天,班主任陳老師在班會上點了36號的名:

“早晨,我去查房,發現了36號宿舍門前有三潑大尿。開始時,我認為是水。我低下頭一聞(他用手在鼻子前揮了三下。好象在化學實驗上課聞燒瓶裏化學反應的氣味那樣),不是水,是尿!三潑大尿!”

於是,36號與三潑大尿便成了中學時代的一個經典故事。

也難怪,在那寒冷的冬夜,誰願意忍受着徹骨的痛楚,跑到遙遠的樓下去呢?也許,當年的那些修女們的道德操守確實比我們好。也可能,教會就是為了考驗修女們對上帝的忠誠,才用這種不太人道的辦法來懲戒她們吧。

在讀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寒假,我曾經在學校門前徘徊了一會兒,沒有走進去……

唯一一次重回母校是1993年的夏天,那是母校百年校慶後。我帶着兩個女兒,在校園裏走了一會兒。整修一新的校園,已經很難找尋到當年的記憶了……

那些小洋房龜縮在新式的高樓裏,已經成了一種歷史的點綴……

描寫母校回憶散文:母校的回憶

不知不覺中離開西陽中學已經二十餘年了,雖説送女兒到母校時,母校早已變了模樣,但對母校那份感情卻並沒有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改變。

那時的母校雖然名叫西陽鄉中,卻只有六個班,七年級至九年級,每個年級兩個班,沒有圍牆的幾排瓦房顯出母校的寒酸與貧瘠,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全校師生拼搏向上,鋭意進取的熱情。要知道我們去的那一年全縣中招成績中前十名,母校佔了七名,使母校一下子聲明遠揚,使得一些縣城的孩子託關係到母校上學。

那時的生活是艱苦的。那時吃飯要票,從家裏帶來麥子換成飯票,再拿錢買一些菜票。早飯一般是甜湯,一兩飯票一碗,五分菜票就可以買到多半碗熟菜,中午一般都是稀麪條,二兩二分一碗。那時二斤飯票一角錢我就可以用一星期,早飯和晚飯的菜是從家裏帶的醃鹹菜,饃也是從家裏帶的。每週三下午學校會放一晚上假,好方便學生回家拿饃拿菜。當然這是方便學校臨近幾個村的,遠村的一般週三是不回家的,我家離學校二三裏地,有時候晌午放學就能回家吃飯。

那時的飯菜比較單一,學校只有一個食堂,兩三個人做飯,放學後排隊買飯,總有高年級同學插隊,低年級學生敢怒不敢言,再加上有時候飯做的少,吃不上飯是常有的事。我們剛去那會兒,英語老師怕我們吃不上飯,早自習只要是英語,他總是會提前五分鐘放學,所以我們只要早自習是英語課就不會擔心吃不上飯。因為排隊吃飯打架也是常有的事,直到學校後來安排老師輪流維持秩序情況才有所改善。

那時的住宿條件非常艱苦,寢室裏沒有牀,我們只能睡地鋪,就是在地上排一層磚,上面鋪一頁竹蓆,再鋪上被褥,後來竹蓆爛了,被褥就乾脆鋪在磚頭上,硬的硌人。夏天蚊子多,常常睡不着覺,冬天冷時就兩人結合,一人睡一頭,通腿暖和。記得我們班有位同學老尿牀,冬天沒人和他通腿兒,他又怕羞不願意曬被子,每天被子褥子都是濕的,而且特別難聞,他卻一直堅持了三年,這一切絲毫不影響他的學習,他的成績總是班裏最好的。

那時的老師特別負責任,要求也特別嚴,學習不好或者犯錯誤,老師體罰學生是常有的事,即使老師下手再重,學生回家也不敢説,即便是説了,家長也不會到學校找老師,反而會説老師管的嚴是為自己孩子好,所以那時我們一般都是特別聽老師的話。那時我們的思想都還比較幼稚,男生與女生很少説話,老師排座位一般都是一男生一女生坐一張桌,為的是上課少説話,我們都很單純,男生和女生很少説話,我因為是班長和女生交往多了一些,就被一些同學傳閒話,儘管老師事後批評了那些同學,但男女同學交往的還是不多。

那時我的作文特別好,我們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是楊素雲楊老師,她和我一個村,而且又是近鄰,所以在生活和學習上對我特別照顧。楊老師給我們作文的評語分“優、良、中、差”四個等級,我的作文每次都是優,在每週的作文課上,我總是被她叫起來,把自己的作文念給大家聽。為了提高大家的作文水平,楊老師讓我們大家記日記,而且每週還要檢查,作為語文課代表的我為大家收發日記作文一直三年,以至於後來我只要看到字就能説出是誰寫的。八年級時,我心血來潮,組織幾個同學,辦起了報紙,楊老師很支持我們,給我們提供紙張,名字叫《自學報》,儘管是手抄報,但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應有盡有,再有愛好畫畫的同學配上插圖,很得同學們的喜愛,以至於鄰班的同學都到我們班參觀,讚不絕口。

九年級時,學校專門為我們畢業班增加了寫作課,由張世俊老師為我們講課,那時他是我們學校的校長,他的課生動有趣,他講到人的哭時,説有聲無淚稱之為嚎,有淚無聲為泣,有淚有聲才能叫哭,很是生動形象。有時他將自己發表的文章和我們分享,有時他拿別人的文章幫我們分析其中的寫作手法,告訴我們如何審題,如何開頭、結尾,總之聽他的課永遠都是一種享受。

“爸爸!快走!”女兒的叫聲打斷了我的思緒,望着母校寬敞明亮的教學樓。乾淨整潔的學生公寓,漫步在綠樹成蔭的校園,我為母校的變化而高興,同時也為女兒能成為母校的一員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