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散文欣賞

悠然然然看鎮遠

欄目: 散文欣賞 / 發佈於: / 人氣:1.23W
悠然然然看鎮遠

本人自幼就喜歡軍事,這次遊鎮遠這個古代軍事重地,自然對其軍事地位要作一番考究。家人還笑我痴迷,都什麼時代了,還那麼愛國熱情高漲,對軍事如此着迷,還是多做點發財夢吧。不過説歸説,她們還是理解我的,這不,還不是陪着我對鎮遠這個軍事要塞的角角落落都看了個遍。
鎮遠位於雲貴高原東部邊緣的舞陽河畔,今屬黔東南苗族自治州,地處滇黔驛道與沅江水路交匯處,是湖南西部踏入貴州地境的第一站。北去的商船在此啟航順舞陽河下沅江而入洞庭,直通長江而發東南沿海;南往的“百代過客”亦在此棄舟登岸,經古驛道入雲南乃至緬甸、老撾、泰國、印度等國,因此鎮遠不僅是“黔東門户”、“湘黔咽喉”,而且是“滇黔鎖鑰”,是西南大通道上的咽喉重地,自古就被稱為兵家必爭的“水陸都會”、“戰神之鄉”。
鎮遠始建於鐵馬金戈、羣雄紛爭的戰國時代,“秦昭王三十年(前277),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始置黔中郡中鐔城縣。”“漢高祖五年(前202),黔遠縣屬武陵郡,隸屬於荊州,鎮遠縣屬武陵郡的無陽縣。”自此以後,鎮遠在歷史上的軍事地位隨歷代王朝的更迭而日漸顯赫。
歷代王朝之所以重視鎮遠,主要是着眼於其軍事地位,鎮遠之名即有“遠鎮一方"”之意。鎮遠地接荊楚,雄鎮滇黔,控扼驛道而據沅江上游,能牽一髮而動全身,此即所謂“欲通雲貴,先守鎮遠”、“欲據滇楚,必佔鎮遠”。因此,當年清乾隆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撫貴州提督馮光熊從緬甸出征歸來,沿途考察山川形勢,到了鎮遠,也深有感觸地説:我經過許多形勝之地,鎮遠確實是一大險隘,當為滇黔之孔道,不失為“西南一大都會”。
當然,有軍備駐防就必要有通道,尤其是鎮遠這樣險峻之地。元朝建立以後,武功盛極一時,為了“能達邊情,布宣號令”,使軍令、政令均能夠“朝發夕至,聲聞必達”,是以大都為中心,開始開闢全國驛道。在交通極不發達的冷兵器時代,驛道在某種意義上説就是國家的重要命脈,它關係到調兵遣將、行軍作戰、糧秣馬匹運輸、情報通達、布宣號令、官員迎送、物資交流、商旅往來及郵傳接待等多種功能。當時的驛道分陸驛、水驛、水馬驛三種。陸驛有牛、馬、驢、車,水釋有舟揖,水馬驛則兼有舟、車、驢、馬。而鎮遠就是當時湘鄂一一滇黔道上最重要的一條水馬驛,既有陸驛,又有水驛。
這條貫通湖廣與雲南行省的驛道幹線起自湖北江陵,往南途經湖南嶽州(今岳陽)、常德、桃源、辰州(今沅陵)、沅州、晃州(今新晃)進入貴州,再經平溪(今玉屏)、鎮遠、偏橋(今施秉)、貴州(今貴陽)、普定(今安順)、普安(今盤縣)入雲南,經曲靖到中慶(今昆明)後,沿驛道西行過大理、永昌(今寶山),可達金齒(今德宏一帶)、緬甸、老撾、八百媳婦(今泰國青徠、青邁一帶)。水路亦以江陵為起點,過洞庭湖後逆沅江而上,經辰州、敍浦、黔陽、沅州、晃州等二十餘站來到貴州平溪,再經清浪(今鎮遠青溪)到達鎮遠,然後棄舟登岸,改行陸路。至明萬曆年間由於打通了舞陽河的諸葛洞,水驛的船才可一直上行到黃平舊州。
單從以上兩條驛道路線來看,雲、貴均以鎮遠為咽喉,控制了鎮遠,也就牢牢控制了這個滇黔的“鎖鑰”和出入雲貴的“門户”。因此自明代以來,歷代王朝都派重兵駐守鎮遠。可以想象,當年的驛道上是何等的繁忙,歷代將士染血的汗水和戰馬鏗鏘的蹄音在驛道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而如今驛道上瀰漫的飛煙黃塵早已連同那些戰馬的嘶鳴、悲涼的號角一起消散在這個千年古鎮的衰草之間,驛道上已尋覓不到一點當年千里傳書或者禦敵征戰的痕跡,讓人不禁想到任何的繁華和悲壯最終都將被時光之手撫摸得波瀾難再。
準確地説,鎮遠城的修建和擴大最應得益於雄才大略的朱元璋。
明朝建立後,為元朝所封的雲南小樑王憑着“地險路遙”仍負隅頑抗,不肯投降。朱元璋七次派人前去招降均被拒絕。朱元璋於是在全國形勢穩定之後即命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率三十萬大軍從湖廣一路向雲南殺去。大軍先佔鎮遠、偏橋,然後奪取普定、普安,堵住了雲南的出口,逼小樑王在曲靖與明軍決戰。白石江一戰小樑王兵敗如山倒,雲南不到三個月便被明軍攻下。雲南平定後,朱元璋認為要鞏固雲南的防衞,必先控制貴州,於是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38年)下令設立鎮遠衞,與平溪衞、清浪衞、偏橋衞互成犄角之勢,從此牢牢控制住了這個在戰略上舉足輕重的要塞——鎮遠。
鎮遠衞城建在五老山下,北瀕舞陽河。城垣周長3000米,牆高4。3米,寬2。7米,可在城牆上跑馬射箭。城牆外沿築有1872個垛口,9座炮台。此外還建有東、西、南、上北、下北5座城門,並設有兩道水關。衞城山勢陡峭,城垣起伏,按地形分為八片,名為“八塊城”―朝陽城、鐵山城、永安城、定西城、壽星山東側城、壽星山西側城、屏山城、五老峯城。衞城修成後駐紮五六千官兵進行防守。到了明永樂十一年(1413)在廢除了思州、思南兩大宣慰司後,即以二司為基礎建立了貴州布政司,宣告了貴州省的確立。在貴州布政司最初建立的八府中,鎮遠府便是其中之一。鎮遠府城建在舞陽河北岸,原先並無城廓,後在明正德年間因苗民不斷攻打,始在木家灣一帶正式建城,經至萬曆、崇禎年間不斷增修形成日後的府城。府城和衞城的建立使鎮遠更加固若金湯,二者一文一武在舞陽河兩岸遙相輝映,恰似“太極圖”上象徵陰陽的兩個點,成就了鎮遠“日月乾坤,陰陽相照”,“屏山為城,舞水為池”的戰略大格局。
翻看了鎮遠縣誌後我才知道,鎮遠,這個隱藏於雲貴高原綿綿崇山深谷之中的彈丸之地曾修建有十七關、十二橋、十一卡、九塘、六渡。以上關、卡、橋、塘、渡均派有兵將把守,少則數人,多則數十人。一個偏遠的縣城竟擁有如此之多的軍事設施,佈設瞭如此之多的關卡堡壘,這使整個鎮遠無論如何都像一個機關重重、防守嚴密的軍事堡壘。
府城垣始建於明正德年間,原長2030米,高4。3米,寬2。7米,現城牆僅存1500餘米。城垣北跨石屏山頂的幾個山頭,東起稱為“白米倒鬥”的懸崖之巔,順山勢綿延起伏,直至天后宮西側石屏山西段的舞陽河畔。城垣上建有炮台1座、垛口76個,城門3座。東邊為鐵山門,南邊為永安門,西邊為定西門,南面以“舞水為池”。城外關隘甚多,東有鎮東關、鐵三關、石門關,西有鎮西關、文德關、巖門關,北有北津關,使整個城垣固若金湯,易守難攻,氣勢不亞於北方那條抵擋匈奴的萬里長城,成為了名符其實的“西南塞外長城”。

穿過古舊的巷道沿着石屏山上的那條古驛道向府城垣上攀爬,在本已十分逼仄的驛道上橫空突現着一個巨大的青石砌成的關隘―石屏巨鎮。關隘兩側青石柱上刀劈斧刻着一幅對聯:
石屏為鐵障扼隘當關禦敵千軍萬馬;
巨鎮乃雄關修文堰式揚名四海五州。
因翻看過瀰漫着戰火硝煙的鎮遠府志及縣誌,我才知道對聯上所言的“石屏巨鎮”事實上是指整個石屏山。因為石屏山不僅在此扼住了上山下山(進入城區巷道民居)的唯一通道,還控制了另一條直通向府城及修建在府城上的福建會館——天后宮的道路,且山的一側崖高百尺,另一側則懸空萬丈,關隘的通道寬處也不足二米,只容得一騎戰馬通過,因此這聯上所説的“扼此關而禦敵千萬”絕無半點虛詞。石屏山其實並不高,它的相對海撥只有六百多米,但因周圍山勢均相對低矮而使它平空多出了幾分捨我其誰的氣派。爬到石屏山的最高峯,登上那段殘垣斷壁再向石屏山的後面望過去,山的一面羣峯奇峻陡立,崖高百尺,另一面山底的舞陽河又為它平添了一道天然的禦敵屏障,來犯之敵想要在守城將士們鋭利的刀劍逼視之下越過舞陽河並翻過石屏山進入鎮遠,無疑是痴人説夢。
在通向府城城垣的蜂道上還有一個必須要經過的特殊關隘——四官殿。
四官殿聳立於崖壁之上,前面用柱子支撐為吊腳樓的形式,使整座建築有一種凌空飛動之感。宮殿的山門上有一副對聯二:
九曲通天,至此還須憑偉力;
玄岡拔地,到頭更賴鼓雄心。
鎮遠作為一個軍事城堡,首先需要戰神的蔽護。因此明代即在雄踞於石屏山千仞懸崖之顛的北建旁建成一個四官殿,裏面供奉着戰國的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如今,經歷千年風雨的四員戰將仍傲然挺立於正殿之中,持戈揮劍,威武莊嚴。中國人喜歡在家裏或廟堂中供奉關公這不足為奇,但將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同時供在一處這就為鎮遠又增添了一分神祕色彩。不可置疑的是,戰神,絕對是鎮遠的最高保護神,因為不論是“本土的先祖”還是“他鄉的神佛”,在這個雄踞邊塞的城鎮裏,都需要戰神的護佑。只有他們才能給與居住在這裏的人們帶來生活的祥和;也只有他們才能使守衞在鎮遠關隘上的所有將士萬無一失,凱旋歸來。因此,鎮遠也被稱為“戰神之鄉”。
當然啦,儘管我喜好軍事,但我更喜愛和平。當我們行走在烽火遠去的鎮遠衞城的城牆上,看到霧陽河上波浪不驚,河水清澈見底,水草飄飄着悠然起舞;城牆下河邊的空地上種滿了各色菜蔬,菜花在驕陽下閃着金光,蜂飛蝶舞的,剎是熱鬧。人工渡船慢慢悠悠的擺過來又渡過去。正午時分,公雞例行公事般的鳴叫,打破了這古城的寧靜。在與城牆連接的一處木橋上,兩位老奶奶一邊擇着菜,一邊與橋旁的另一位老太太聊着家常,一隻老貓懶得理前來嬉鬧的小狗,自顧自打着瞌睡。
菜香襲人,走近一問原來明天是夏至節,炒的是豆腐筍,原料有豆腐、竹筍丁、肉末、紅辣椒、香椿等,色香味都令人難以自持。據説此菜有壯筋骨之特效,所以,一到夏至,家家户户都要備制這道菜。農家村人幹農活、走山道,沒好的腿勁可不行啊!
好一派平和的山中古城民居圖啊!想想自己也是圖畫中人,不禁與家人相視而笑。

本人自幼就喜歡軍事,這次遊鎮遠這個古代軍事重地,自然對其軍事地位要作一番考究。家人還笑我痴迷,都什麼時代了,還那麼愛國熱情高漲,對軍事如此着迷,還是多做點發財夢吧。不過説歸説,她們還是理解我的,這不,還不是陪着我對鎮遠這個軍事要塞的角角落落都看了個遍。
鎮遠位於雲貴高原東部邊緣的舞陽河畔,今屬黔東南苗族自治州,地處滇黔驛道與沅江水路交匯處,是湖南西部踏入貴州地境的第一站。北去的商船在此啟航順舞陽河下沅江而入洞庭,直通長江而發東南沿海;南往的“百代過客”亦在此棄舟登岸,經古驛道入雲南乃至緬甸、老撾、泰國、印度等國,因此鎮遠不僅是“黔東門户”、“湘黔咽喉”,而且是“滇黔鎖鑰”,是西南大通道上的咽喉重地,自古就被稱為兵家必爭的“水陸都會”、“戰神之鄉”。
鎮遠始建於鐵馬金戈、羣雄紛爭的戰國時代,“秦昭王三十年(前277),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始置黔中郡中鐔城縣。”“漢高祖五年(前202),黔遠縣屬武陵郡,隸屬於荊州,鎮遠縣屬武陵郡的無陽縣。”自此以後,鎮遠在歷史上的軍事地位隨歷代王朝的更迭而日漸顯赫。
歷代王朝之所以重視鎮遠,主要是着眼於其軍事地位,鎮遠之名即有“遠鎮一方"”之意。鎮遠地接荊楚,雄鎮滇黔,控扼驛道而據沅江上游,能牽一髮而動全身,此即所謂“欲通雲貴,先守鎮遠”、“欲據滇楚,必佔鎮遠”。因此,當年清乾隆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撫貴州提督馮光熊從緬甸出征歸來,沿途考察山川形勢,到了鎮遠,也深有感觸地説:我經過許多形勝之地,鎮遠確實是一大險隘,當為滇黔之孔道,不失為“西南一大都會”。
當然,有軍備駐防就必要有通道,尤其是鎮遠這樣險峻之地。元朝建立以後,武功盛極一時,為了“能達邊情,布宣號令”,使軍令、政令均能夠“朝發夕至,聲聞必達”,是以大都為中心,開始開闢全國驛道。在交通極不發達的冷兵器時代,驛道在某種意義上説就是國家的重要命脈,它關係到調兵遣將、行軍作戰、糧秣馬匹運輸、情報通達、布宣號令、官員迎送、物資交流、商旅往來及郵傳接待等多種功能。當時的驛道分陸驛、水驛、水馬驛三種。陸驛有牛、馬、驢、車,水釋有舟揖,水馬驛則兼有舟、車、驢、馬。而鎮遠就是當時湘鄂一一滇黔道上最重要的一條水馬驛,既有陸驛,又有水驛。
這條貫通湖廣與雲南行省的驛道幹線起自湖北江陵,往南途經湖南嶽州(今岳陽)、常德、桃源、辰州(今沅陵)、沅州、晃州(今新晃)進入貴州,再經平溪(今玉屏)、鎮遠、偏橋(今施秉)、貴州(今貴陽)、普定(今安順)、普安(今盤縣)入雲南,經曲靖到中慶(今昆明)後,沿驛道西行過大理、永昌(今寶山),可達金齒(今德宏一帶)、緬甸、老撾、八百媳婦(今泰國青徠、青邁一帶)。水路亦以江陵為起點,過洞庭湖後逆沅江而上,經辰州、敍浦、黔陽、沅州、晃州等二十餘站來到貴州平溪,再經清浪(今鎮遠青溪)到達鎮遠,然後棄舟登岸,改行陸路。至明萬曆年間由於打通了舞陽河的諸葛洞,水驛的船才可一直上行到黃平舊州。
單從以上兩條驛道路線來看,雲、貴均以鎮遠為咽喉,控制了鎮遠,也就牢牢控制了這個滇黔的“鎖鑰”和出入雲貴的“門户”。因此自明代以來,歷代王朝都派重兵駐守鎮遠。可以想象,當年的驛道上是何等的繁忙,歷代將士染血的汗水和戰馬鏗鏘的蹄音在驛道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而如今驛道上瀰漫的飛煙黃塵早已連同那些戰馬的嘶鳴、悲涼的號角一起消散在這個千年古鎮的衰草之間,驛道上已尋覓不到一點當年千里傳書或者禦敵征戰的痕跡,讓人不禁想到任何的繁華和悲壯最終都將被時光之手撫摸得波瀾難再。
準確地説,鎮遠城的修建和擴大最應得益於雄才大略的朱元璋。
明朝建立後,為元朝所封的雲南小樑王憑着“地險路遙”仍負隅頑抗,不肯投降。朱元璋七次派人前去招降均被拒絕。朱元璋於是在全國形勢穩定之後即命徵南將軍潁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率三十萬大軍從湖廣一路向雲南殺去。大軍先佔鎮遠、偏橋,然後奪取普定、普安,堵住了雲南的出口,逼小樑王在曲靖與明軍決戰。白石江一戰小樑王兵敗如山倒,雲南不到三個月便被明軍攻下。雲南平定後,朱元璋認為要鞏固雲南的防衞,必先控制貴州,於是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38年)下令設立鎮遠衞,與平溪衞、清浪衞、偏橋衞互成犄角之勢,從此牢牢控制住了這個在戰略上舉足輕重的要塞——鎮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