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傷感散文

廣西那坡黑衣壯族

欄目: 傷感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46W
廣西那坡黑衣壯族

2004年年三十這天,我們住那坡的睦邊大酒店。此地與越南接壤,“睦鄰友好”這個詞,平時我們説來,總有些抽象,而在這裏,卻不再是一個概念化的詞語。那坡是貧困縣,縣城有些冷清,掛牌三星的酒店,條件也只是平平,卻已經是全縣最好的賓館了。
此行的目的重點是要見識那坡縣的黑衣壯族非同一般的民族風情。賓館的前台便有“黑衣壯族風情園”的廣告宣傳資料,我電話過去,對方熱情迴應。既然是“風情園”必定類似公園,我們想當然地這樣認為。電話時已是下午三點多了,會不會一去人家就快下班了?心裏有些疑慮。對方卻告訴我們:不會下班,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有人在,而且,可以在風情園吃民族團年飯。有這等好事?我們止不住雀躍起來。
風情園名叫“吞力屯”,應該是壯語的音譯,壯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壯語也是有音無字的,路邊的標牌大多是漢語的,也有漢語和壯語的漢語拼音注音同時標註的,我試着拼了拼,讀音怪異得會讓人發笑。
黑衣壯是壯族的一個分支,聚居在那坡縣,由於歷史和戰爭的原因,他們大多躲入深山老林,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因而,許多古老的生活傳統得以保存。黑衣壯生活的地方多是條件艱苦的大石山,灰白色的巖石,裸露在空氣裏,經年的風吹雨打,巖石表面變成了黝黑的顏色。不知道這是不是黑衣壯民崇尚黑色,以黑為美的原因所在呢?無論世界流行色如何變換,無論繽紛的世界如何多彩,他們始終以一襲黑色來裝扮自己,沿襲千百年。這神祕而原始的玄色,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
簡單收拾一下行李,稍事休息後,我們駕車奔赴黑衣壯風情園——吞力屯。
吞力屯距離縣城十五公里,路卻不太好,我們走錯路。汽車一直在爬坡,路很有些險,石山間,開山鑿出來的路,碎石子鋪就的路面還很新,一面是山體,一面是萬丈深淵。在山裏繞行着,將近下午六點還沒到達,天似乎快要黑了,漸漸地就對前路也不再有信心。想着目的地還不知道在何處,返程必定會是天黑了,這樣的路況,心裏免不了為將要到來的危險而擔心起來。再次電話到吞力屯確認,原來就快到了。
巖石壘成的長牆,中間有一個園拱的門,穿過石拱門,吞力屯便在眼前了。原來想像中的“黑衣壯風情園”是一個黑衣壯民聚居的自然村。一直和我們電話聯繫的是屯子裏一户楊姓人家。廣西南車集團投資修了從那坡縣城到吞力屯的那一段簡易公路,將屯子也做了簡易裝修,進行簡單的旅遊開發。
十三歲的楊家小妹在屯口迎接我們,一襲的家織布黑衣,山裏的孩子,臉上少了份稚氣,多了幾分沉靜。近黃昏的天色,許多人挑着水桶結伴去擔水,屯子裏還沒有自來水。屯子前面,菜地間,有一座座瓦頂的小屋子,極小極小的那種,看上去別有一種神祕的風味。我忍不住問楊家小妹:那小屋子是做什麼用的?楊家小妹略略遲疑了一會兒,告訴我們,原來這是黑衣壯民特殊的喪葬習俗,這些是埋葬在地下的小屋,黑衣壯族人認為,祖宗的墳墓不能遷走,應該讓他們永遠和子孫後代生活在一起。
屯子很乾淨,石頭鋪就的路面,房屋都是新近裝修過的,是黑衣壯所特有的幹欄建築。下面為打磨過的堅固石柱支撐,上面用木頭搭建樓房,呈“凹”形。下面放養着牲口,上面住人。房屋的內部結構也都是大同小異,房子的後半部分是卧室,前半部分很寬敞,不做任何分隔,左邊是廚房,中間是飯廳,右邊是客廳。房屋旁邊都用石頭圍出一塊菜地,各種各樣的菜蔬長勢喜人,綠油油的,惹人喜愛,我覺得那園子裏的菜絕不遜於公園裏的花。就隨口説了一句:種這麼多菜,哪吃得完?有屯裏的人擔水經過,接過話茬:吃不完就餵豬。我好奇了:那為什麼不拿出去買?他説:太遠了,交通不方便。交通問題的確是個大問題,不過,做個吞力屯的豬,生活還真幸福。:))
我拿着攝影機,一面走一面拍。屯子裏的大人都很熱情,都會邀請我們去他們家吃飯,你大可隨意走進屯裏的任何一家,他們都會熱情地倒茶端凳子,認真的回答你的提問。在這團聚的春節時分,他們的熱情讓遠離家的我們感覺到一種温暖。孩子們卻大多比較害羞,低着頭,匆匆從我的鏡頭前走過去。
黑衣壯民的生活是自給自足的,自己種的糧食、蔬菜,自己養的家禽、家畜,自家織的布做的衣褲和鞋子。楊家的客廳裏,就有一匹匹的棉布,自家織的,花格的、純色的,當然,最多的是黑色的,織得十分精緻,還擺放着一些手工做的布鞋、背兜,黑色的布面上都繡着花草,工藝雖不能和機器生產的產品比,卻別有一番情趣。
雖然生活的環境是艱苦的,但在我眼裏,勤勞的黑衣壯民和生活是富足的。許是沾了春節的喜氣,不論大人孩子,臉上都掛着滿足和恬靜的笑。家家的爐灶上,都掛滿了一條條醃好的豬肉,利用柴火熱度薰臘肉。我大致看了看,幾乎家家都是宰了三頭豬薰臘肉的。這樣自給自足的生活在我們眼裏很有情味,但是,這樣的生活似乎是一種靠天吃飯的生活,倘或收成不好,這生活豈不會多了些無奈?
黑衣壯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族羣。屯子的中央有一新建的歌舞場,平時有遊客來時,屯裏會組織歌舞晚會。今天是除夕,歌舞場不開,很有些遺憾。歌舞場後面有一幢蔟新的木屋,是屯裏的公有產業,用於給需要留宿的客人提供住宿。
在屯子裏走走停停,和那些陌生的黑衣壯同胞拉拉家常,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為了在天沒有大黑前走過屯口前面最險峻的那段路,我們催促主人簡單些,早點開飯。但這團年飯絕不簡單,相反的,十分豐盛。口味雖不如大酒店的精緻,卻有特色,實在。壯民自釀的黑米酒是必定要喝的,而且得喝夠雙碗,這可苦了滴酒不沾的我了。
晚上七點多,我們離天吞力屯返回縣城。因為時差的原因,還略略有些天光。
那坡縣是不禁燃炮竹的,晚上回酒店前,我們在廣場上放花炮,火樹銀花,引得我們陣陣歡呼,引得當地人駐足圍觀。等到零點時分,整個縣城鞭炮聲震耳欲聾,滿天焰火的焰火映出了一個五彩的夜空,那情形只有兩個字能形容——壯觀!我不禁想:毗鄰的越南,看到紅光滿天的,他們會怎麼想?他們也過中國年嗎?
夜已深,睡去吧,什麼也別想了,明天還得趕路呢。
春節快樂……

2004年年三十這天,我們住那坡的睦邊大酒店。此地與越南接壤,“睦鄰友好”這個詞,平時我們説來,總有些抽象,而在這裏,卻不再是一個概念化的詞語。那坡是貧困縣,縣城有些冷清,掛牌三星的酒店,條件也只是平平,卻已經是全縣最好的賓館了。
此行的目的重點是要見識那坡縣的黑衣壯族非同一般的民族風情。賓館的前台便有“黑衣壯族風情園”的廣告宣傳資料,我電話過去,對方熱情迴應。既然是“風情園”必定類似公園,我們想當然地這樣認為。電話時已是下午三點多了,會不會一去人家就快下班了?心裏有些疑慮。對方卻告訴我們:不會下班,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有人在,而且,可以在風情園吃民族團年飯。有這等好事?我們止不住雀躍起來。
風情園名叫“吞力屯”,應該是壯語的音譯,壯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壯語也是有音無字的,路邊的標牌大多是漢語的,也有漢語和壯語的漢語拼音注音同時標註的,我試着拼了拼,讀音怪異得會讓人發笑。
黑衣壯是壯族的一個分支,聚居在那坡縣,由於歷史和戰爭的原因,他們大多躲入深山老林,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因而,許多古老的生活傳統得以保存。黑衣壯生活的地方多是條件艱苦的大石山,灰白色的巖石,裸露在空氣裏,經年的風吹雨打,巖石表面變成了黝黑的顏色。不知道這是不是黑衣壯民崇尚黑色,以黑為美的原因所在呢?無論世界流行色如何變換,無論繽紛的世界如何多彩,他們始終以一襲黑色來裝扮自己,沿襲千百年。這神祕而原始的玄色,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
簡單收拾一下行李,稍事休息後,我們駕車奔赴黑衣壯風情園——吞力屯。
吞力屯距離縣城十五公里,路卻不太好,我們走錯路。汽車一直在爬坡,路很有些險,石山間,開山鑿出來的路,碎石子鋪就的路面還很新,一面是山體,一面是萬丈深淵。在山裏繞行着,將近下午六點還沒到達,天似乎快要黑了,漸漸地就對前路也不再有信心。想着目的地還不知道在何處,返程必定會是天黑了,這樣的路況,心裏免不了為將要到來的危險而擔心起來。再次電話到吞力屯確認,原來就快到了。
巖石壘成的長牆,中間有一個園拱的門,穿過石拱門,吞力屯便在眼前了。原來想像中的“黑衣壯風情園”是一個黑衣壯民聚居的自然村。一直和我們電話聯繫的是屯子裏一户楊姓人家。廣西南車集團投資修了從那坡縣城到吞力屯的那一段簡易公路,將屯子也做了簡易裝修,進行簡單的旅遊開發。
十三歲的楊家小妹在屯口迎接我們,一襲的家織布黑衣,山裏的孩子,臉上少了份稚氣,多了幾分沉靜。近黃昏的天色,許多人挑着水桶結伴去擔水,屯子裏還沒有自來水。屯子前面,菜地間,有一座座瓦頂的小屋子,極小極小的那種,看上去別有一種神祕的風味。我忍不住問楊家小妹:那小屋子是做什麼用的?楊家小妹略略遲疑了一會兒,告訴我們,原來這是黑衣壯民特殊的喪葬習俗,這些是埋葬在地下的小屋,黑衣壯族人認為,祖宗的墳墓不能遷走,應該讓他們永遠和子孫後代生活在一起。
屯子很乾淨,石頭鋪就的路面,房屋都是新近裝修過的,是黑衣壯所特有的幹欄建築。下面為打磨過的堅固石柱支撐,上面用木頭搭建樓房,呈“凹”形。下面放養着牲口,上面住人。房屋的內部結構也都是大同小異,房子的後半部分是卧室,前半部分很寬敞,不做任何分隔,左邊是廚房,中間是飯廳,右邊是客廳。房屋旁邊都用石頭圍出一塊菜地,各種各樣的菜蔬長勢喜人,綠油油的,惹人喜愛,我覺得那園子裏的菜絕不遜於公園裏的花。就隨口説了一句:種這麼多菜,哪吃得完?有屯裏的人擔水經過,接過話茬:吃不完就餵豬。我好奇了:那為什麼不拿出去買?他説:太遠了,交通不方便。交通問題的確是個大問題,不過,做個吞力屯的豬,生活還真幸福。:))
我拿着攝影機,一面走一面拍。屯子裏的大人都很熱情,都會邀請我們去他們家吃飯,你大可隨意走進屯裏的任何一家,他們都會熱情地倒茶端凳子,認真的回答你的提問。在這團聚的春節時分,他們的熱情讓遠離家的我們感覺到一種温暖。孩子們卻大多比較害羞,低着頭,匆匆從我的鏡頭前走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