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抒情散文

關於端午節的抒情散文_描寫端午節的散文

欄目: 抒情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3.13W

端午的故事不知聽了多少回,就像濃濃的粽香從古到今一直飄着,對端午的情懷一直都在。今天我們來看一下端午節抒情的散文

關於端午節的抒情散文_描寫端午節的散文

端午節的抒情散文:飄香的端午

艾葉青青門前掛,粽香濃濃四處飄

憶起童年家鄉事,幾多歡樂幾多情

這是去年飄雨的端午,放在心裏溢滿了馨香,今兒把艾香散飛,凝成一隻粽子,化作漫天的思念。

端午節的趣事,還是童年時最為好玩,在這個飄雨的端午,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兒時的記憶深處……

那時每到端午,在我們家鄉,那天,家家户户都是要在門前掛上青青的艾葉和別的叫不出名來的青藤避邪祈福,我們小孩子們最為高興,因為可以名正言順地為家裏做點事啦,我們上山採青,然後把摘來的艾葉等掛在自家的門前,小孩子家家串門,看在眼裏,喜上心頭,也為那些獨居老人家門前掛上一把青青的艾葉,以表節日的祈福。

到了晚上,媽媽便要把白天摘來的艾葉、柚子葉、長命草等我不知名的葉子煲成水,用來給我們一家人洗澡以驅邪,在那時只覺得用這些葉子水洗澡很好玩味道很香,可沒想到可以驅邪什麼的,只是晚上倒是沒有那麼多蚊子咬我那稚嫩的皮膚了,哈哈,睡覺也香甜了。這種傳統,到今天媽媽每逢過年過節的,都會像以前那樣,到青草涼茶鋪買來給我們弄葉子水來洗澡,只是現在沒有以前的那種採摘的樂趣了。  端午節還有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包粽子了,那時我們家鄉人包的粽子,不像今天那麼多種類,只有那種純純的家鄉口味,唔,特別的香,是用山上的一種叫“蚊驚”的植物燒成的灰做成的灰水和在做粽子的材料裏。做成的粽子,味道獨特,輕咬一口,滿齒噙香,透着自然的草木清香,這是家鄉的味道,愛極了。如果你偏愛吃甜點,則可剝了粽子,輕點白沙糖,又是別有一番風味。

包粽子時,我們小孩子們是最高興的,哈哈,因為不在包只在吃,那時的我們確實是好吃的,因為那個年代,平時沒有什麼好吃的,逢年過節的,就最高興了,因為有吃。不像現在的小孩子,吃什麼都是長不好,也不知吃什麼叫滋味,像童年的我們,吃嘛嘛香,多簡單多快樂的童年啊,嘿嘿……

飄雨的端午,飄香的端午,在今天,又飄來了端午時節的快樂往事,原來美好的事物在我記憶深處從不曾失落,就像那串掛在家鄉門前的艾草青青還有那家鄉獨特的粽子飄香……在我的記憶長河裏永遠都是鮮活的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端午節的抒情散文:端午情懷

歲月匆匆,時光飛逝,唏噓之間,又一個端午來臨。清晨,便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為節日增添了幾分柔情。走在細雨中,望着家家户户門頭熟悉的桃枝和艾草,聽着集市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尋着恣意的糯米粽香,兒時的悠遠記憶便星星點點,漸漸溢滿了腦海……

小時候,在故鄉,除了春節,孩子們最盼望的就是端午節了。因為那一天,我可以吃到母親親手包的粽子,可以懷揣着母親塞給我的雞蛋高高興興上學去,可以和同學們一起玩“碰雞蛋”的遊戲……

八十年代的那段生活並不寬裕的歲月裏,做為普通工人的父母,每天上班下班,可百忙之中從不忘買糯米、買竹葉、買紅棗、買菜餚,為節日做着各種準備;當時我真是看在眼裏盼在心裏,甚至睡夢中都能聞到粽子的清香……

端午節前一天的晚飯後,父母就坐在燈下開始包粽子。哥哥姐姐被迫在小屋中學習,我則可以拿個小板凳坐在父母身邊,凝神觀看。看着一個個有稜有角、水靈靈的粽子在媽媽靈巧的手中“脱穎而出”,我幾次想伸出手去,但終究不敢。平日裏父親的脾氣不是很好,我多少有些怕他,父親看看我,拿起一個粽子放在我手中,並饒有興致地講起來:“五月初五啊,是戰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這一天,小孩胸前掛香袋,大約是為了昭示屈原先生的品德節操馨香溢世吧;而粽子據説是堵魚蝦的嘴,防止屈原的屍體受損,後來也就演變成節日食品;插蒲艾,俗稱‘蒲劍斬千妖,艾旗招百福’,謂可驅邪……”。父親動情的講着,每到興致處還會為我高聲朗誦屈原《離騷》中的幾處名句,甚至唱起屈原的《橘頌》:“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望着父親動情的陶醉,我和媽媽的眼睛裏都亮晶晶的,哥哥姐姐不知什麼時候也悄悄站在了身邊,眼裏滿是崇拜。這麼多年過去,父親的歌聲依然清晰,響徹在耳畔,飄蕩在記憶。現在想來我後來學中文專業大抵是受了父親的影響。

端午的當天早晨,父母總是在天還沒大亮就叫醒我們,心裏有些不情願,可很快就會被滿屋的粽香,手腕、腳脖上的五彩線帶來的喜悦沖淡。父母帶着我們,迎着晨曦,伴着微風,去我家附近的後山,在小溪旁洗洗臉,據説能明目不得眼病;在山上賞賞花色聞聞草香,説是可以延年益壽……返回時,順便採一束艾蒿,從有桃樹的人家討得幾支桃枝,拿回家插到外門的牆角下,系在門廳的柱廊上。清風襲來,陣陣的艾香和粽香,就此在我的記憶中飄蕩……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細雨中,我彷彿又聽到了父親動情的歌唱。

憶端午,最憶是童年,更憶是父母!父母當年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於清苦中醖釀出濃烈的親情,創造出甜蜜的生活,憧憬出美好的未來。端午也由此而成為我人生不變的標尺,成為我生命中不能割捨的情結。

端午節的抒情散文:粽子飄香又端午

每逢端午節的時候,我都曾經屢次憶起兒時過端午節的情景:吃粽子看劃龍船,想念那花一角錢買的,用黃泥和一點顏色紙,一枝竹籤兩三根雞毛所做的,吹起來“嘟嘟”響的哨子。這些童年的回憶,使我時時反顧,還有舊時難忘的意味留存。當我在他鄉獨處,或夜雨敲窗的時候,這些美好回憶都曾伴我度過許多寂寞的時光。如今又聞到窗外飄過的粽香,知道端午就要到來。那份珍藏的回憶依然帶着歲月的甜蜜,,在心頭更加地濃烈。

那時,在翹首的盼望中,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為了到清溪河看賽龍船,難以入睡的我,早早就爬起來。拿上兩個粽子,和鄰家的孩子們一起,趕着到南門外清溪河去看賽龍船,領頭的就是孩子王五兒,他在家排行老五,我們都喊他五兒。平時爬山下河,逮麻雀捉蟋蟀總是他領頭,今天也不例外。孩子們臉上都露着喜悦地笑容,你追我趕,蹦蹦跳跳向河埠走去。我們穿行在石板鋪砌的孝肅街,清晨的老街也在睡夢中醒來,趙家茶館裏也聚滿早起的茶客,夥計們吆喝着“上茶囉”,穿梭在茶館的店堂裏,給茶客們泡茶倒水,賣小吃的小販,清脆的叫賣聲在街頭回蕩,“五香蠶豆喲”、“米粉方糕”“糯米粽子”,喧鬧的人聲,小吃的香味,充斥着早晨的街市。最難忘的還是那濃郁的粽香,在街市的天空上飄蕩。使人切切實實感受着,端午節那別樣的氛圍在老街上瀰漫。

街邊的石板地上擺滿了碧綠的菖蒲和艾葉,葉片的清香味在街市上飄蕩。這是近郊農户挑到城裏來賣的,在端午節這天,家家都以艾葉懸於大門口,以避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這是家家必做的事情,我母親昨天就已經買好放在家裏,天一亮就把菖蒲和艾葉掛在門楣上,也避邪氣侵擾,祈求一年的平安。

走出老街,來到斑駁殘缺的城門,裸露着泥土的城牆爬滿滕蘿,還開着不知名的野花,拱形的城門洞濕漉漉的向下滴着水珠,走進斷壁殘垣的城門洞裏,涼溲溲的風撲面而來。我們一羣小夥伴來到清溪河畔,河水清澈見底,橋下濤聲陣陣,河水拍打着橋下的亂石濺起幾尺高的浪花,先來的人們把河岸擠得滿滿,扶老攜幼,有的孩子坐在大人的肩頭,吹着公雞毛的竹哨子。有幾個小孩還爬到河邊歪脖子柳樹上。到處是喧鬧的人羣,到處是湧動的人流。通濟橋上也擠滿了人,那裏真是一處天設地造的看台,整條沸騰的河都盡收眼底。

只看見河的上游有十幾條龍船正蓄勢待發,龍船和一般的魚船不一樣,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龍尾以木雕成,塗上顏色加以彩繪。龍頭的顏色有紅、黃、白等色,龍頭上的鬍鬚被河風吹拂着栩栩如生。龍舟上鑼鼓喧天,水手們躍躍欲試,在龍舟的前面還有一條裝扮一新的大綵船,通體彩繪,像一座水上大戲台,彩旗在船的四周迎風招展,這其間,船上鼓樂齊鳴,穿着戲服的花旦、小生、丑角,似乎正在上演一岀古裝戲。丑角在船頭翻着空心跟頭,一個接一個使人眼花繚亂。

隨着龍舟上震天的吶喊聲,岸上人們的歡呼聲,一陣鑼鼓響徹清溪河,賽龍船開始了。只見一條條龍舟像離弦之箭向下遊飛去,白色的浪花在船後鋪成一條白練。赤橙黃綠青藍紫,一條彩鏈在河中飛馳。我和五兒這一羣孩子在人羣中歡呼雀躍,尾隨着龍舟在岸邊奔跑,整條河也在沸騰。河水向岸邊撲來,我們的鞋子在奔跑中被河水浸濕,隨着龍船上“咚咚嘡”的鑼鼓聲,我們和岸邊的人流簇擁着向河的下游奔跑,為那象離弦之箭的龍船吶喊助威。

正午,意猶未盡的我們趕回家吃飯,“早端午,晚中秋”今天的午飯一定是豐盛的,還要喝雄黃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美酒。但只能大人喝,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龐耳鼻手心足心塗沫一番,説這樣能驅邪解毒。《白蛇傳》裏的白娘子就是喝了雄黃酒才現了原身,東邪西毒都是害怕雄黃酒的。

端午節的夜晚在屋外乘涼,夏天的夜空那麼深邃而恬靜。聽母親和鄰居在聊天,知道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船是為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那美麗感人的故事象夜空中閃爍的星星照亮了我渺茫的心海。

粽香又飄蕩在窗外,端午節的傳統美食和厚重的民俗文化韻味,隨着歲月的流逝還在無聲地傳承着,那是一種民族精神,那是一段悠久歷史,使端午節的民俗文化在歲月的長河裏綿延不絕彌足珍貴!儘管時光流逝,滄桑變遷。但我心中依舊重複着這些難忘的故事,在恬靜中細細品味人生的甘苦。

端午節的抒情散文:別樣的端午

葉子端午節了到,看到市場上到處都是在賣粽子和各式綵線香包,不由想起小時候老家的端午來。

老家的端午是在風吹麥浪中迎來的,杏熟麥黃的時候,舅舅一般要給外甥娃送“曲蓮饃”。曲蓮饃是手工先做出模型,雕刻上花紋,然後放在鐵鍋裏烤制的。它外形很像盛開的蓮花,上面雕刻着這樣那樣的花紋,寓意吉祥如意,保佑孩子健康成長之意。曲蓮饃是套裝的,有心的舅舅家除了做一個大的圓的帶着各種花紋的曲蓮饃,還帶着幾個小的。那些小的,是小時候我們的最愛。因為中間有孔,我們通常喜歡套在手腕上當手鐲轉,轉累了就咬幾口……家有小小孩的,舅舅家除了送曲蓮饃外,還要送肚兜。(小嬰兒的肚兜需要外婆一針一線的縫製,而且上面要繡上一些小壁虎之類的小動物用來辟邪。)大點的就可以買個背心代替……

每當麥子黃了的時候,孩子們都嚼着杏子,在村口企盼舅舅的到來,除了企盼轉曲蓮饃的樂趣外,更多的是想看看舅舅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好看的背心,有沒有自己中意的卡通人物等……而我,對於曲蓮饃的興趣隨着年齡的增長變得毫無興趣。我唯一企盼端午到來的原因是粽子和塑料涼鞋。

老家臨近端午的時候,正是麥子快熟的時候,這個時候集市多了起來,趕會的次數也多了起來。以前集市是幾個月一場,或者幾個星期一場。這個時候就是三天一場會,因為馬上要收麥子了,很多人需要添置農具和裝備。母親這個時候也要去趕集,去買幾個割麥子的鐮刀、草帽、或者買點竹編的籠子,或者揹簍等。而這也是我最最盼望的,因為母親要趕集中午不能回家做飯,通常讓我放學後直接去集市找她。每到最後一節課的時候,我的心早都飛了,老師講什麼不得而知,就盼着快點放學。轉眼看看四周,很多同學和我一樣,都是一副焦急企盼放學的表情。好不容易熬到下課,快速約好幾個同學,朝着集市方向開始了飛奔……當滿頭大汗的找到母親的時候,母親憐愛得邊用手帕替我擦汗,邊趕緊把我領到粽子攤邊,要了兩個粽子。看到賣粽子的,在小白碟子裏把粽子慢慢解開,撒上白糖,我的口水已經快流下來了,好不容易等到弄好了,趕緊接過嘗一口,一絲清涼的甜蜜的滋味頓時在口中彌散開來,滿頭大汗的疲乏一掃而光……

等填飽了肚子,看着周圍花花綠綠的塑料涼鞋,我的眼裏冒出了光。又央求着母親去那邊看看,母親當然知道我的小算盤。故意逗我説:“那就去看看吧,反正不買,你已經把錢吃粽子了。”等到了涼鞋攤子,我就開始了百般討好母親,説穿着布鞋腳好熱啊,我一定好好學習之類的話……磨得母親最後不耐煩了,點頭答應買一雙。那個時候我的心情不知道用什麼來形容,就是覺得周圍一切瞬間都變得美好起來,連天都好像更藍了。於是精挑細選了一雙自己喜歡的,立即就穿在腳上,把舊鞋子裝在塑料袋讓母親帶回去,我穿上新鞋子直接去上學了……

那種透明的塑料涼鞋,顏色鮮豔漂亮,穿在腳上很好看,吸引了不少同學羨慕的眼光,可是美中不足的就是容易燒腳。走一會,因為腳底出汗,老會往前面滑,很不舒服。好在路邊的水渠老在澆水,走幾步把腳放進去沖沖,瞬間涼到心底。望着清亮的水渠下飄動的綠綠的水草,配上我鮮豔的透明塑料涼鞋,我的心都要醉了……

少年過去了,瞭解了各種端午節的風俗,但是粽子和塑料涼鞋卻一直是我腦子裏揮之不去的別樣記憶……

每逢端午節的時候,我都曾經屢次憶起兒時過端午節的情景:吃粽子看劃龍船,想念那花一角錢買的,用黃泥和一點顏色紙,一枝竹籤兩三根雞毛所做的,吹起來“嘟嘟”響的哨子。這些童年的回憶,使我時時反顧,還有舊時難忘的意味留存。當我在他鄉獨處,或夜雨敲窗的時候,這些美好回憶都曾伴我度過許多寂寞的時光。如今又聞到窗外飄過的粽香,知道端午就要到來。那份珍藏的回憶依然帶着歲月的甜蜜,,在心頭更加地濃烈。

那時,在翹首的盼望中,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為了到清溪河看賽龍船,難以入睡的我,早早就爬起來。拿上兩個粽子,和鄰家的孩子們一起,趕着到南門外清溪河去看賽龍船,領頭的就是孩子王五兒,他在家排行老五,我們都喊他五兒。平時爬山下河,逮麻雀捉蟋蟀總是他領頭,今天也不例外。孩子們臉上都露着喜悦地笑容,你追我趕,蹦蹦跳跳向河埠走去。我們穿行在石板鋪砌的孝肅街,清晨的老街也在睡夢中醒來,趙家茶館裏也聚滿早起的茶客,夥計們吆喝着“上茶囉”,穿梭在茶館的店堂裏,給茶客們泡茶倒水,賣小吃的小販,清脆的叫賣聲在街頭回蕩,“五香蠶豆喲”、“米粉方糕”“糯米粽子”,喧鬧的人聲,小吃的香味,充斥着早晨的街市。最難忘的還是那濃郁的粽香,在街市的天空上飄蕩。使人切切實實感受着,端午節那別樣的氛圍在老街上瀰漫。

街邊的石板地上擺滿了碧綠的菖蒲和艾葉,葉片的清香味在街市上飄蕩。這是近郊農户挑到城裏來賣的,在端午節這天,家家都以艾葉懸於大門口,以避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這是家家必做的事情,我母親昨天就已經買好放在家裏,天一亮就把菖蒲和艾葉掛在門楣上,也避邪氣侵擾,祈求一年的平安。

走出老街,來到斑駁殘缺的城門,裸露着泥土的城牆爬滿滕蘿,還開着不知名的野花,拱形的城門洞濕漉漉的向下滴着水珠,走進斷壁殘垣的城門洞裏,涼溲溲的風撲面而來。我們一羣小夥伴來到清溪河畔,河水清澈見底,橋下濤聲陣陣,河水拍打着橋下的亂石濺起幾尺高的浪花,先來的人們把河岸擠得滿滿,扶老攜幼,有的孩子坐在大人的肩頭,吹着公雞毛的竹哨子。有幾個小孩還爬到河邊歪脖子柳樹上。到處是喧鬧的人羣,到處是湧動的人流。通濟橋上也擠滿了人,那裏真是一處天設地造的看台,整條沸騰的河都盡收眼底。

只看見河的上游有十幾條龍船正蓄勢待發,龍船和一般的魚船不一樣,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龍尾以木雕成,塗上顏色加以彩繪。龍頭的顏色有紅、黃、白等色,龍頭上的鬍鬚被河風吹拂着栩栩如生。龍舟上鑼鼓喧天,水手們躍躍欲試,在龍舟的前面還有一條裝扮一新的大綵船,通體彩繪,像一座水上大戲台,彩旗在船的四周迎風招展,這其間,船上鼓樂齊鳴,穿着戲服的花旦、小生、丑角,似乎正在上演一岀古裝戲。丑角在船頭翻着空心跟頭,一個接一個使人眼花繚亂。

隨着龍舟上震天的吶喊聲,岸上人們的歡呼聲,一陣鑼鼓響徹清溪河,賽龍船開始了。只見一條條龍舟像離弦之箭向下遊飛去,白色的浪花在船後鋪成一條白練。赤橙黃綠青藍紫,一條彩鏈在河中飛馳。我和五兒這一羣孩子在人羣中歡呼雀躍,尾隨着龍舟在岸邊奔跑,整條河也在沸騰。河水向岸邊撲來,我們的鞋子在奔跑中被河水浸濕,隨着龍船上“咚咚嘡”的鑼鼓聲,我們和岸邊的人流簇擁着向河的下游奔跑,為那象離弦之箭的龍船吶喊助威。

正午,意猶未盡的我們趕回家吃飯,“早端午,晚中秋”今天的午飯一定是豐盛的,還要喝雄黃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美酒。但只能大人喝,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龐耳鼻手心足心塗沫一番,説這樣能驅邪解毒。《白蛇傳》裏的白娘子就是喝了雄黃酒才現了原身,東邪西毒都是害怕雄黃酒的。

端午節的夜晚在屋外乘涼,夏天的夜空那麼深邃而恬靜。聽母親和鄰居在聊天,知道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船是為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那美麗感人的故事象夜空中閃爍的星星照亮了我渺茫的心海。

粽香又飄蕩在窗外,端午節的傳統美食和厚重的民俗文化韻味,隨着歲月的流逝還在無聲地傳承着,那是一種民族精神,那是一段悠久歷史,使端午節的民俗文化在歲月的長河裏綿延不絕彌足珍貴!儘管時光流逝,滄桑變遷。但我心中依舊重複着這些難忘的故事,在恬靜中細細品味人生的甘苦。

端午的故事不知聽了多少回,就像濃濃的粽香從古到今一直飄着,對端午的情懷一直都在。今天我們來看一下端午節抒情的散文。

端午節的抒情散文:飄香的端午

艾葉青青門前掛,粽香濃濃四處飄

憶起童年家鄉事,幾多歡樂幾多情

這是去年飄雨的端午,放在心裏溢滿了馨香,今兒把艾香散飛,凝成一隻粽子,化作漫天的思念。

端午節的趣事,還是童年時最為好玩,在這個飄雨的端午,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兒時的記憶深處……

那時每到端午,在我們家鄉,那天,家家户户都是要在門前掛上青青的艾葉和別的叫不出名來的青藤避邪祈福,我們小孩子們最為高興,因為可以名正言順地為家裏做點事啦,我們上山採青,然後把摘來的艾葉等掛在自家的門前,小孩子家家串門,看在眼裏,喜上心頭,也為那些獨居老人家門前掛上一把青青的艾葉,以表節日的祈福。

到了晚上,媽媽便要把白天摘來的艾葉、柚子葉、長命草等我不知名的葉子煲成水,用來給我們一家人洗澡以驅邪,在那時只覺得用這些葉子水洗澡很好玩味道很香,可沒想到可以驅邪什麼的,只是晚上倒是沒有那麼多蚊子咬我那稚嫩的皮膚了,哈哈,睡覺也香甜了。這種傳統,到今天媽媽每逢過年過節的,都會像以前那樣,到青草涼茶鋪買來給我們弄葉子水來洗澡,只是現在沒有以前的那種採摘的樂趣了。  端午節還有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包粽子了,那時我們家鄉人包的粽子,不像今天那麼多種類,只有那種純純的家鄉口味,唔,特別的香,是用山上的一種叫“蚊驚”的植物燒成的灰做成的灰水和在做粽子的材料裏。做成的粽子,味道獨特,輕咬一口,滿齒噙香,透着自然的草木清香,這是家鄉的味道,愛極了。如果你偏愛吃甜點,則可剝了粽子,輕點白沙糖,又是別有一番風味。

包粽子時,我們小孩子們是最高興的,哈哈,因為不在包只在吃,那時的我們確實是好吃的,因為那個年代,平時沒有什麼好吃的,逢年過節的,就最高興了,因為有吃。不像現在的小孩子,吃什麼都是長不好,也不知吃什麼叫滋味,像童年的我們,吃嘛嘛香,多簡單多快樂的童年啊,嘿嘿……

飄雨的端午,飄香的端午,在今天,又飄來了端午時節的快樂往事,原來美好的事物在我記憶深處從不曾失落,就像那串掛在家鄉門前的艾草青青還有那家鄉獨特的粽子飄香……在我的記憶長河裏永遠都是鮮活的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端午節的抒情散文:端午情懷

歲月匆匆,時光飛逝,唏噓之間,又一個端午來臨。清晨,便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為節日增添了幾分柔情。走在細雨中,望着家家户户門頭熟悉的桃枝和艾草,聽着集市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尋着恣意的糯米粽香,兒時的悠遠記憶便星星點點,漸漸溢滿了腦海……

小時候,在故鄉,除了春節,孩子們最盼望的就是端午節了。因為那一天,我可以吃到母親親手包的粽子,可以懷揣着母親塞給我的雞蛋高高興興上學去,可以和同學們一起玩“碰雞蛋”的遊戲……

八十年代的那段生活並不寬裕的歲月裏,做為普通工人的父母,每天上班下班,可百忙之中從不忘買糯米、買竹葉、買紅棗、買菜餚,為節日做着各種準備;當時我真是看在眼裏盼在心裏,甚至睡夢中都能聞到粽子的清香……

端午節前一天的晚飯後,父母就坐在燈下開始包粽子。哥哥姐姐被迫在小屋中學習,我則可以拿個小板凳坐在父母身邊,凝神觀看。看着一個個有稜有角、水靈靈的粽子在媽媽靈巧的手中“脱穎而出”,我幾次想伸出手去,但終究不敢。平日裏父親的脾氣不是很好,我多少有些怕他,父親看看我,拿起一個粽子放在我手中,並饒有興致地講起來:“五月初五啊,是戰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這一天,小孩胸前掛香袋,大約是為了昭示屈原先生的品德節操馨香溢世吧;而粽子據説是堵魚蝦的嘴,防止屈原的屍體受損,後來也就演變成節日食品;插蒲艾,俗稱‘蒲劍斬千妖,艾旗招百福’,謂可驅邪……”。父親動情的講着,每到興致處還會為我高聲朗誦屈原《離騷》中的幾處名句,甚至唱起屈原的《橘頌》:“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望着父親動情的陶醉,我和媽媽的眼睛裏都亮晶晶的,哥哥姐姐不知什麼時候也悄悄站在了身邊,眼裏滿是崇拜。這麼多年過去,父親的歌聲依然清晰,響徹在耳畔,飄蕩在記憶。現在想來我後來學中文專業大抵是受了父親的影響。

端午的當天早晨,父母總是在天還沒大亮就叫醒我們,心裏有些不情願,可很快就會被滿屋的粽香,手腕、腳脖上的五彩線帶來的喜悦沖淡。父母帶着我們,迎着晨曦,伴着微風,去我家附近的後山,在小溪旁洗洗臉,據説能明目不得眼病;在山上賞賞花色聞聞草香,説是可以延年益壽……返回時,順便採一束艾蒿,從有桃樹的人家討得幾支桃枝,拿回家插到外門的牆角下,系在門廳的柱廊上。清風襲來,陣陣的艾香和粽香,就此在我的記憶中飄蕩……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細雨中,我彷彿又聽到了父親動情的歌唱。

憶端午,最憶是童年,更憶是父母!父母當年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於清苦中醖釀出濃烈的親情,創造出甜蜜的生活,憧憬出美好的未來。端午也由此而成為我人生不變的標尺,成為我生命中不能割捨的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