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網絡散文

第一次簽證以失敗告終

欄目: 網絡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93W
第一次簽證以失敗告終


在美國工作了多年的兒子,來信讓我們倆老去美國探親,這對我們來説,是早已心嚮往之的大好事。更何況,五十年前我還為這個可愛又可恨的美帝國主義背了一個罪名——“崇洋媚外,反蘇崇美”。
我可以毫不客氣地説,對這個“崇洋媚外”的貶義詞,我只贊成它的一半——“崇洋”,但絕不“媚外”。但話説回來,五十年前我對這個“崇”字,從深層意義上講還是個很模糊的概念,只覺得這個國家挺好的,但好在什麼地方,並值得我們去向她學習,不甚了了。今天有了去美國的機會,我倒要看看,這老美到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為她背了半輩子黑鍋。把所見到的,還有那不太可靠的個人感受,寫出來,供那些感興趣的同好茶餘飯後消磨時光,和提供給手裏拿着護照還沒有辦下籤證者的一點點借鑑。致此數語,拳作我這篇雜記的前言。

旅美雜記之一

第一次旅美簽證以失敗告終

以旅美探親為題目想寫點東西,首先想到的應該是“簽證”這個不大不小的,讓人頭痛的問題了。
2004年秋,我接到在美國工作的兒子ge寄來的赴美探親邀請函。第一次辦簽證,又無人指導、請教,雖然還沒到懵頭轉向的程度,但也是冷手抓熱豆腐,不知從哪裏下手才是。幸虧兒子在大洋彼岸遙控,不時將信息通過衞星傳遞到我的電腦上,於是按程序,先去中信銀行交納簽證費。但南京的中信銀行不至一家,打電話問問吧,答覆是到北京路的中信,但到了那裏又説應去中山北路鼓樓醫院附近的中信。怕人家下班,騎車急急忙忙一頭汗水趕到鼓樓的中信,還算順利,花了兩個830元(和老伴一人一份)付了兩個人的簽證費,又買了兩張美駐北京總領事館8分鐘預約電話的專用卡,至此,第一步算順利成完了。
第二步是填156和157表,中文的我自己填,填完電郵給兒子,他再依此填同樣內容的英文表。和英文表一起,他又發給我一些他的有關證件複印件,如工作單位證明,水電費交納單據(證明他在美國的長住地址),他的旅美簽證和工作證明,以及職業資質證明等等。再下一步就是電話預約簽證面談的具體時間了。
拿起電話耳機有點緊張,究其原因是打電話的時間是有限制的,8分鐘或12分鐘,我買了兩張8分鐘的專用電話卡,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次失誤,8分鐘的通話時間有點緊巴巴的,幸運的是8分鐘時間正好夠用,美國駐北京的總領館預約我於9月11日上午8點面談簽證事宜。
9月10日早晨8點多乘火車去上海,11點多到達,“打的”到梅隆鎮廣場下車,問路,人們告訴我眼前這座商貿大廈的八樓,就是我們明天要去的美駐滬領事館簽證處。
找準了地方,也就放下心了,就近找了間小小的旅館,兩個人的標準間是50元錢,看其設施的簡陋,投住人員來去匆匆,就知道這類小旅館是專門為我們這類辦理簽證的人員準備的。
安頓好一切,也就到了吃中飯的時間,腹中也頓覺飢腸轆轆,旅館的前街就有家無錫快餐店,有混飩,小籠包,各式湯麪和小炒。我和老妻每人要了一碗小排面,拳作奔波了大半天的一餐中飯。
美國駐上海總領館的簽證處,位於靜安區江寧路和上海南京西路的交接處。對上海這座大城市我當然不熟悉,就是上海出生並在此長大的老妻,對這一帶也不甚了了,畢竟這座城市太大了。更何況拋棄了計劃經濟回過頭來又重走市場經濟的這幾年,中國的各大城市都怎樣了呢?説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大變化總不為過吧?這不是給那些當政者臉上貼金,而是證實一個常識性的經濟規律——你那套想當然的烏托邦在撞了南牆之後,畢竟又回到了它應該走的道路上去了。
第二天,也就是9月11日一大早,我和老妻不到5點就起牀了,趕到一家剛開門的早點舖喝了碗豆漿吃了根油條,再趕到簽證處門前時,那裏已經排起了一條長蛇陣。到了八點30分,我和老妻是第三撥被工作人員放進門的,每撥大約二十人左右,也就是説我和老妻排在第五十名前後。
進入辦證廳首先要進行安檢,把硬幣,手錶,手機等都要取出放在一隻小塑料籃裏,過安檢門之後還要通過一位手持探測儀的保安人員作周身檢查。我發現,150多平方米的大廳裏的工作人員卻都是穿着淡藍上衣,系黑色領帶,着黑褲子的中國人,他們的任務主要是維持秩序,指導辦理簽證人員應遵循的簽證程序。就在這些人員的帶領下,把我們分成了兩行排隊,一行是已取得了電子代碼登記的人員,另一行是還沒有取得代碼的人員。我和老妻都是由兒子電子填表申報,並同步取得了代碼。
我和老妻排在前二十名左右。隊列前第一號窗口亮起了燈光,一位四十歲左右的黑人婦女坐在那裏開始接待第一名簽證人員。這個窗口的任務是審查156表和157表的填報是否合乎要求,申請人是否持有有效的護照,另一項就是電子指紋的錄取。這些程序完成以後,她給了我和老妻兩個號碼紙條——121號和122號。大廳裏有兩個紅色指示燈,這兩個指示燈不時亮起一組號碼和窗口號,此號碼的持有人就可以到提示的窗口和簽證官進行面談了。
9點40左右,指示燈亮起了121號和122號到4號窗口面談。窗口後是一位三十五六歲,一張胖胖圓臉的中年美國男子。之前我發現,面談的窗口有7,8個,而到2號和3號窗口的大都是年輕人,並且多數都被通過。而我們面前的4號窗口能否被簽證,我心中無底,有些打鼓。我和老妻來到窗口,禮貌地向簽證官問好,他也禮貌地迴應了我們的問候。接着我遞上了兒子的邀請信,並陳訴我們和兒子分離已4年多了,很想念他們,想去美國看看我們的兒子。想不到他冷不丁問了我一句:
“想兒子,為什麼不讓兒子回來看你們?”我沒加思索就回答説:
“他工作很忙,無法脱身。”
“他幹什麼工作。”
“一個社區基督教會的牧師。”
同時我把兒子的工作證明覆印件遞了上去,他看過證明又問我:“你們也信嗎?”
我明白,他指的是我們是否是基督徒。我告訴他我們都是基督徒,看到他遲疑了一下,轉過頭來用英文問身邊的一個什麼人,好像那個被問的人沒聽清,他拿着我們的申報表站起來趕到裏面,看不到是什麼人,只聽到是一個年青女人的聲音用英語和他説話,不知他們商量了些什麼,他回來之後,坐在椅子上向我搖了搖頭説:
“對不起,您這種情況不能獲得簽證。”
我聽到後,不知説什麼好,但我知道這已是無法挽回的事情了,説什麼都是白廢了,只能無奈地説了句頗具紳士的話:

“那就太遺憾了。”
他拿起一枚圓形圖章把我的護照翻到最後一頁,在欲蓋沒蓋時,他好像又遲疑了那麼一小會兒,手還停在空中卻抬頭看了我一眼,接着叭的一聲,拒籤的章子蓋了下來。
走出這間大廳我在想,他遲疑了一下,並抬眼看了我一下,是否他在等我再説點什麼,我自己也覺得應該再説點什麼能讓他信服的話語,但應該説些什麼呢?我自己也不知道。
回旅館的路上,我和老妻一路無言,似有一種怨憤在心中翻騰,心想,47年前我被打成右派的七條罪狀中很有份量的一條就是“反蘇崇美”。47年後我這個崇美分子卻被美國佬拒之門外,有點滑稽,還有點失落,不,是沮喪!
回到家裏,此心情縈繞於心,揮之不去。秋風乍起,夜坐窗下仰望長空,耳聽秋風吹落的梧桐葉敲打後窗的颯颯聲,情上心頭,謅了一首小詩:
"感 秋"
霜染葉紅日見涼,枯桐寂寞夜敲窗。
往事回首堪如夢,問己緣何過大江?
這首小詩的關鍵詞是最後一句“問己緣何過大江”。
1987大兒子在南京一所大學畢業留校任教,後來兒媳也在該校畢業留校工作,1989年二人結婚,第二年就有了小孫女。當年又分到了房子,好事連連,此間我也來過幾趟南京看兒子夫婦和小孫女。到了1996年我已退休兩年多,和大兒子相隔數千裏,總是牽腸掛肚,加之兒子一直在鼓動我們南遷,對這一想法持積極態度的當然是老妻了,她是上海人,四十年來,她隨我顛沛流離於西北和東北,但始終對故土念念不忘,回不了上海,能在江南終老餘生也能多少給她些許安慰。兒子也明確表態,到南京購房他可以在經濟上盡一份力,有他這句話就行了。1997年春在南京江寧開發區購置了一套96平米的公寓樓,沒有用孩子一分錢。之所以買了96㎡三室一廳的房子,是打算把小兒子一家三口一起遷過來。想法可以,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有相當的困難。到哪山砍哪柴吧,一步步地走着看。時間不長,小兒子三口也來到了南京和我們住在一起。孫子就近上了國小,小兒子兩口,雖然都在給人打工,但温飽還不成問題。
想不到的是,大兒子在2002年辭職去了英國,隨後兒媳母女也去了英倫,我們一家人都是奔着長子來南京定居的,他們卻一走了之,這“緣何過大江”一句就是這麼來的。
睡不着覺的時候,我也在反省我自己。第一,被拒籤不是人家的錯,有怨憤,沒道理。你和人家作對、頂牛頂了半個多世紀,開放以後,我們的同胞倒很大度,早已忘卻了前嫌。一些公子哥們口袋裏塞滿了公款,坐豪華艙位的飛機去了美國,沿海的窮哥們兒,負債、冐着生命危險,乘坐到處漏水的破船浮海去大洋彼岸,這新中國的難民潮水般的衝擊着北美洲的東西海岸,人家對你去美國的動機有疑慮也應該理解。我聽説,前些年老美把中國和朝鮮,古巴,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列在了流氓國家的黑名單上,這幾年,看中國的表現有所好轉,就把中國從流氓國家的黑名單中提格到與俄羅斯,東歐等國家的那一行列中去了,這是一種榮幸還是一種悲哀?
被拒籤的原由,可能也有我主觀上的不足,起碼是沒有盡心盡力。那個簽證官在蓋拒籤圖章時,他那隻手猶豫了一下,手在半空中也停留了那麼一剎那,並抬頭看了我一眼。在此時,我能及時地把我準備的照片,房照,飛漾營業執照等送到他面前,也許能使他改變主意。這是經驗的不足和應變能力的欠缺。這第一次的失敗,算是交了一次不太昂貴,但卻讓人疲憊不堪的學費。
2007年3月23日於百家湖畔


在美國工作了多年的兒子,來信讓我們倆老去美國探親,這對我們來説,是早已心嚮往之的大好事。更何況,五十年前我還為這個可愛又可恨的美帝國主義背了一個罪名——“崇洋媚外,反蘇崇美”。
我可以毫不客氣地説,對這個“崇洋媚外”的貶義詞,我只贊成它的一半——“崇洋”,但絕不“媚外”。但話説回來,五十年前我對這個“崇”字,從深層意義上講還是個很模糊的概念,只覺得這個國家挺好的,但好在什麼地方,並值得我們去向她學習,不甚了了。今天有了去美國的機會,我倒要看看,這老美到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為她背了半輩子黑鍋。把所見到的,還有那不太可靠的個人感受,寫出來,供那些感興趣的同好茶餘飯後消磨時光,和提供給手裏拿着護照還沒有辦下籤證者的一點點借鑑。致此數語,拳作我這篇雜記的前言。

旅美雜記之一

第一次旅美簽證以失敗告終

以旅美探親為題目想寫點東西,首先想到的應該是“簽證”這個不大不小的,讓人頭痛的問題了。
2004年秋,我接到在美國工作的兒子ge寄來的赴美探親邀請函。第一次辦簽證,又無人指導、請教,雖然還沒到懵頭轉向的程度,但也是冷手抓熱豆腐,不知從哪裏下手才是。幸虧兒子在大洋彼岸遙控,不時將信息通過衞星傳遞到我的電腦上,於是按程序,先去中信銀行交納簽證費。但南京的中信銀行不至一家,打電話問問吧,答覆是到北京路的中信,但到了那裏又説應去中山北路鼓樓醫院附近的中信。怕人家下班,騎車急急忙忙一頭汗水趕到鼓樓的中信,還算順利,花了兩個830元(和老伴一人一份)付了兩個人的簽證費,又買了兩張美駐北京總領事館8分鐘預約電話的專用卡,至此,第一步算順利成完了。
第二步是填156和157表,中文的我自己填,填完電郵給兒子,他再依此填同樣內容的英文表。和英文表一起,他又發給我一些他的有關證件複印件,如工作單位證明,水電費交納單據(證明他在美國的長住地址),他的旅美簽證和工作證明,以及職業資質證明等等。再下一步就是電話預約簽證面談的具體時間了。
拿起電話耳機有點緊張,究其原因是打電話的時間是有限制的,8分鐘或12分鐘,我買了兩張8分鐘的專用電話卡,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次失誤,8分鐘的通話時間有點緊巴巴的,幸運的是8分鐘時間正好夠用,美國駐北京的總領館預約我於9月11日上午8點面談簽證事宜。
9月10日早晨8點多乘火車去上海,11點多到達,“打的”到梅隆鎮廣場下車,問路,人們告訴我眼前這座商貿大廈的八樓,就是我們明天要去的美駐滬領事館簽證處。
找準了地方,也就放下心了,就近找了間小小的旅館,兩個人的標準間是50元錢,看其設施的簡陋,投住人員來去匆匆,就知道這類小旅館是專門為我們這類辦理簽證的人員準備的。
安頓好一切,也就到了吃中飯的時間,腹中也頓覺飢腸轆轆,旅館的前街就有家無錫快餐店,有混飩,小籠包,各式湯麪和小炒。我和老妻每人要了一碗小排面,拳作奔波了大半天的一餐中飯。
美國駐上海總領館的簽證處,位於靜安區江寧路和上海南京西路的交接處。對上海這座大城市我當然不熟悉,就是上海出生並在此長大的老妻,對這一帶也不甚了了,畢竟這座城市太大了。更何況拋棄了計劃經濟回過頭來又重走市場經濟的這幾年,中國的各大城市都怎樣了呢?説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大變化總不為過吧?這不是給那些當政者臉上貼金,而是證實一個常識性的經濟規律——你那套想當然的烏托邦在撞了南牆之後,畢竟又回到了它應該走的道路上去了。
第二天,也就是9月11日一大早,我和老妻不到5點就起牀了,趕到一家剛開門的早點舖喝了碗豆漿吃了根油條,再趕到簽證處門前時,那裏已經排起了一條長蛇陣。到了八點30分,我和老妻是第三撥被工作人員放進門的,每撥大約二十人左右,也就是説我和老妻排在第五十名前後。

Tags:簽證 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