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現代散文

寂寥的智者

欄目: 現代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9.13K
寂寥的智者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裏,我懷着敬仰之情來到宋慈長眠之地,拜謁這位提刑、智臣。敬仰他不在於他的官職,而在於他撰寫的閃爍着智慧光芒的《洗冤錄集》和官品。幾百年來,因有了這本法醫學專著,不知有多少奸佞之人被繩之以法,不知有多少含冤之人得以昭雪,不知又有多少冤魂得到慰藉。寫出這樣一本明燈似著作的智者,不得不令人高山仰止。
宋慈,字惠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生於福建建陽縣童遊裏(今建陽市童遊鎮),卒於1249年,長眠於建陽崇雒鄉昌茂坊的祖地。我與友人一行徒步向宋慈墓靠近。通往墓地甬道的兩旁翠柏成行,地上枯萎沉默了一個冬季的各種野草,紛紛露出嶄新的綠意。展現在眼前的宋慈墓封土堆為石砌圓形,肅穆壯觀,是1980年代建陽縣政府撥款按照岳飛墓的樣式修復的。重修宋慈墓之時,墓碑題詞卻存在瑕疵:“宋慈惠父之墓。”“惠父”是宋慈的字,而不是名。古人名與字同時出現,都要標註字“某某”。規範是“慈字惠父宋公之墓。”這是宋理宗的御書,出土的斷碑就是這麼題寫。墓旁立一題刻為“業績垂千古,洗冤傳五洲”的石碑,為中國法醫學會學者、專家到此祭祀宋慈時所立,表達學者對宋慈的敬仰之情。墓地周圍古樹擁立,翠竹亭亭;鳳山嶺三面田疇數裏,阡陌縱橫,視野開闊。這樣坦蕩的環境,長眠愛民、襟懷磊落、品質高節的良臣忠骨也是其所,相得益彰。
宋慈生在官宦人家、書香門第,其父宋鞏曾任廣州節度使推官,在崇雒創辦了書院──蕭峯精舍,教化當地鄉民的子弟。在書香氤氲的氛圍裏裏,聰穎的宋慈從小就奮發好學,師從朱熹弟子,名儒吳雉。宋慈20歲進入當時最高學府太學學習。然而他在科舉考試上並非一帆風順,屢敗屢試,直到32歲時才考中進士。這一挫折,磨礪了他的意志,為他走上仕途,以民為本,終成為一代良臣奠定了精神基礎。就在他準備實踐“濟世安民之志”、即將赴任浙江鄞縣縣尉之際,又因其父去世在家守孝而未能出仕。這一耽擱就是9年,直至年愈不惑宋慈才出任江西信豐縣主簿,正式踏上仕途。此後,宋慈出任過知縣、州通判、提點刑獄公事、知州軍事、知州、經略安撫使等職。他為官二十餘載,無論是任負責一縣治安的縣尉,還是任相當於現在省部級職務的經略安撫使,都能克勤克儉、秉公執法,口碑載道。
宋慈是一位百姓所愛戴的好官,被當時老百姓傳頌的事蹟很多,但斗轉星移許多故事都在時光的滄桑中沉寂消失了,現已無法一一明知。然而在有限的文字記載裏還是能管窺一斑。一則講的是他敢為民言,求災民於水火的事。宋慈赴南劍州(今南平市)任通判時,正遇饑荒,米商乘機囤積居奇、抬高米價,致使百姓紛紛餓死,宋慈向朝廷建議實行“濟糶”法,把居民按貧富程度劃為五等,“赤貧者完全濟助,較好者半濟,最好者不濟,上者發其存糧之半而濟人,最上者則盡發其存糧而濟人”,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議,結果“眾皆奉令,民無餓死”,使災民得過荒年。宋慈也因“劫富濟貧”之舉,聲名遠播。另一則講的是運用智慧維護法律、伸張正義、懲治邪惡事。宋慈到廣東就任提點刑獄之前,廣東舊吏多不奉行法令,有的疑犯被關在牢裏數年也沒對其審理。宋慈到任後,深入現場察訪調查,清理了一大批冤案、錯案、懸案,短短八個月之內,審結了二百多個案件,積壓案件清理一空。宋慈為官以濟世為民為己任,敢説敢做,不屑與徇私枉法、假公濟私之輩成為一丘之貉。他玉潔冰清,忠君愛民之心,可昭日月。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宋慈還是一位“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和善於將實踐上升為理論的學者型官員、智者。他四度出任法官,對獄案取“審之又審”的嚴肅認真態度,着重實地檢驗,並總結了宋及宋以前的法醫知識,結合本人心得,以“十年磨一劍”的執着和櫛風沐雨的勤奮,於淳祐七年(1247年)編成《洗冤集錄》5卷,在驗傷、驗屍、血型鑑定、檢骨、死傷的鑑別、毒物的分辨以及急救法、治服毒藥方等,均有記載,成為世界法醫史上第一個留下系統著作的法醫學專家,《洗冤集錄》比西方國家最早的法醫專著、意大利人菲德里的著作早350餘年。在這本書裏記載了我們所熟悉的曬鐮刀找真、兇蒸骨驗傷的案例。在《洗冤集錄》的序言中宋慈寫道:“獄事莫重於大辟,大辟莫重於初情,初情莫重於檢驗。”在宋慈眼裏,檢驗出事實真相之於法醫,是凌駕於任何之上的追求。
《洗冤集錄》成書後成為元、明、清三朝的刑、法官必讀書。它還漂洋過海、沐浴沙漠戈壁的朝暉夕陽走出國門,將東方的智慧撒播在異國,並在那裏生根發芽,懲奸除惡。《洗冤集錄》先後被譯成法、英、荷、德、日、俄、朝鮮等多種文字,前蘇聯出版的《法醫學史》把宋慈像置於卷首。《洗冤集錄》的精華跨越國界,穿透人種,隨歲月的流逝愈發放射出萬丈光芒。宋慈本人也因此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
然而就是這麼一位好官、知者,在史冊上卻是寂寥的。堂堂二十四史之一的《宋史》,對宋慈未著半字。清陸心源編撰《宋史翼》補續了《宋史》,才把宋慈列入“人物誌”。清紀曉嵐修纂《四庫全書》摘要介紹《洗冤集錄》,卻對“宋慈始末未詳。”明嘉靖《建陽縣誌》,僅存6個字。清道光《建陽縣誌》,只有百餘字。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中國大學歷史系的《中國通史》,九十年代末北大出版的《中華文化之光》,也沒有宋慈名錄。今人對宋慈的瞭解主要通過兩篇文章,一個是宋慈好友、“愛國詞派”代表詞人之一劉克莊為其寫的墓誌銘《宋經略墓誌銘》,再一個就是清代陸心源編寫的《宋史翼》中的《循吏傳》。宋慈奔喪回家守孝,結識了時任建陽縣令的劉克莊。兩人皆懷憂國患民之心,常抒慷慨激揚之情,結下深厚的情誼。劉克莊尊宋為兄,對宋的為人、才學、見識都十分佩服。三十餘年後,也是宋慈去世十年之後,劉克莊驚聞宋慈逝世的消息,併為宋慈撰寫了《宋經略·墓誌銘》。原文是:“餘(劉克莊)為建陽令,獲友其邑中豪傑,而尤所敬愛曰宋公惠父。時江右峒寇張甚,出奉辟書,慷慨就道,餘置酒賦詞祖餞,期之以辛公動安,王公宣子之事,公果以才業奮歷中外,當事任,立勛績,名為世卿者垂二十載,聲望與辛(棄疾)、王二公相頡頏焉。……再調信十簿,帥鄭公性之羅致之幕,多所裨益,秩滿,南安境內三峒首禍……臬司葉宰懲前招安,決意剿除,創節制司,準遣闕闢公。”劉克莊寫的墓誌銘對宋慈的人品、官品及功績作了恰如其分的概括和評價。

宋慈的聲望與貢獻為什麼那麼不相稱?現在有兩種説法:一種是宋慈從事的是“賤役”。宋朝以前,我國各地衙門就有“仵作”,或叫‘行人’。他們替檢驗官員充當幫手,抬屍體,塗藥酒,報傷痕,接觸的是常人避之不及的腐肉、血液、斑跡,一向被統治階級蔑為賤役。宋慈處於宋明理學備受推崇的時代,檢驗職業的黯淡就似乎順理成章了。”另一種説法認為第一種的解釋有誤。因為一是宋慈官位不可謂不重。宋慈很長一段時期從事“提刑官”職務,依宋代制度,提點刑獄司為路級監司,(相當於今天的省)司法機構。“提點”者,主管也。宋代“提刑官”的職能,除了監察地方官吏之外,主要是督察、審核所轄州縣官府審理、上報的案件,並負責審問州縣官府的囚犯,還審理疑難案件,平反冤獄,並對地方官吏瀆職行為進行彈劾,宋朝律定,州縣的死刑犯一般都要經過“提刑官”的核準,提刑司成為地方訴訟案件的最高審理機構。“提點刑獄”是直接對中央負責的重要官職。二是宋慈也並未受到蔑視,他的《洗冤集錄》書成後,非常轟動,宋理宗看過此書以後,擊節讚歎,下令全國頒行,辦理刑案的官吏人手一冊。宋慈病逝時,皇帝御書墓碑“慈字惠父宋公之墓”,表彰他為“中外分憂之臣”。三是宋慈官任“提點刑獄”,是朝庭命官,“仵作”不能與其相提並論。真正的原因應從修《《宋史》的過程中找。《宋史》全書四百九十六卷,篇幅為二十五史之冠,但其成書時間僅兩年零七個月,且修於元朝瀕臨崩潰的之際,即草率成書,又出於眾手,顯得結構比較混亂,存有不少謬誤,所以遺漏缺失,當然難免。縱觀《宋史》,北宋詳而南宋略,《循吏傳》裏,南宋竟無一人。按古代修史慣例,宋慈當列在此項。如清代陸心源編寫的《宋史翼》中就把宋慈放在《循吏傳》中。所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史學略説》説:“元修《宋史》,繁簡失當,卷數之多,幾及五百,一人二傳,往往而有。自明以來,屢議改修。”《四庫提要》也説“宋史諸傳多不足憑”自有一定道理的。兩種觀點誰對誰錯現在還沒有一個定論,然而時至科學昌明的今天,宋慈已被人們全面瞭解,他的功績已深深紮根於世人的心田。他的名字千古流芳。
宋慈墓也是寂寥的。他死後落葉歸根,一座並不宏偉的墓坐落在鳳山嶺上,山風為他歌吟,野草為他作伴。幾百個青黃交替,時光的雙手觸摸到了1950年代,崇敬的目光開始眷顧鳳山嶺。1955年,建陽縣文化衞生部門經兩次普查,在崇雒鄉昌茂坊風山嶺上的幾十座荒冢中,找到宋慈的“朝天墓”——閩北民間的一種普通墓地。從斷碑中,文物工作者確認為宋理宗御書。1957年,省政府撥專款修繕宋慈墓,1961年公佈為首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宋慈墓最後一次維修,就是現在看到的樣子,佔地面積擴大到1000多平方米。寂寞了數百年的宋慈再一次受到世人認可和頌揚。
宋慈在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為官清廉,生活樸實,一生無其他嗜好,惟愛收藏異書名帖,喜金石刻。晚年更加謙虛謹慎,愛惜人才,雖是後生晚輩,凡有一技之長,皆提拔引薦。他年老有病在身,一切公務,猶親自審察,一絲不苟,慎之又慎。他於淳佑九年(公元1249年)三月七日,卒於廣州,終年六十四歲。宋慈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站在宋慈墓前,我遙望蒼穹,我分明看到在羣星璀璨的天幕上,他也是一顆閃耀的星,世界之人都看到了他的光亮。
黃沙淘盡現真金,英名千古方英雄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裏,我懷着敬仰之情來到宋慈長眠之地,拜謁這位提刑、智臣。敬仰他不在於他的官職,而在於他撰寫的閃爍着智慧光芒的《洗冤錄集》和官品。幾百年來,因有了這本法醫學專著,不知有多少奸佞之人被繩之以法,不知有多少含冤之人得以昭雪,不知又有多少冤魂得到慰藉。寫出這樣一本明燈似著作的智者,不得不令人高山仰止。
宋慈,字惠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生於福建建陽縣童遊裏(今建陽市童遊鎮),卒於1249年,長眠於建陽崇雒鄉昌茂坊的祖地。我與友人一行徒步向宋慈墓靠近。通往墓地甬道的兩旁翠柏成行,地上枯萎沉默了一個冬季的各種野草,紛紛露出嶄新的綠意。展現在眼前的宋慈墓封土堆為石砌圓形,肅穆壯觀,是1980年代建陽縣政府撥款按照岳飛墓的樣式修復的。重修宋慈墓之時,墓碑題詞卻存在瑕疵:“宋慈惠父之墓。”“惠父”是宋慈的字,而不是名。古人名與字同時出現,都要標註字“某某”。規範是“慈字惠父宋公之墓。”這是宋理宗的御書,出土的斷碑就是這麼題寫。墓旁立一題刻為“業績垂千古,洗冤傳五洲”的石碑,為中國法醫學會學者、專家到此祭祀宋慈時所立,表達學者對宋慈的敬仰之情。墓地周圍古樹擁立,翠竹亭亭;鳳山嶺三面田疇數裏,阡陌縱橫,視野開闊。這樣坦蕩的環境,長眠愛民、襟懷磊落、品質高節的良臣忠骨也是其所,相得益彰。
宋慈生在官宦人家、書香門第,其父宋鞏曾任廣州節度使推官,在崇雒創辦了書院──蕭峯精舍,教化當地鄉民的子弟。在書香氤氲的氛圍裏裏,聰穎的宋慈從小就奮發好學,師從朱熹弟子,名儒吳雉。宋慈20歲進入當時最高學府太學學習。然而他在科舉考試上並非一帆風順,屢敗屢試,直到32歲時才考中進士。這一挫折,磨礪了他的意志,為他走上仕途,以民為本,終成為一代良臣奠定了精神基礎。就在他準備實踐“濟世安民之志”、即將赴任浙江鄞縣縣尉之際,又因其父去世在家守孝而未能出仕。這一耽擱就是9年,直至年愈不惑宋慈才出任江西信豐縣主簿,正式踏上仕途。此後,宋慈出任過知縣、州通判、提點刑獄公事、知州軍事、知州、經略安撫使等職。他為官二十餘載,無論是任負責一縣治安的縣尉,還是任相當於現在省部級職務的經略安撫使,都能克勤克儉、秉公執法,口碑載道。
宋慈是一位百姓所愛戴的好官,被當時老百姓傳頌的事蹟很多,但斗轉星移許多故事都在時光的滄桑中沉寂消失了,現已無法一一明知。然而在有限的文字記載裏還是能管窺一斑。一則講的是他敢為民言,求災民於水火的事。宋慈赴南劍州(今南平市)任通判時,正遇饑荒,米商乘機囤積居奇、抬高米價,致使百姓紛紛餓死,宋慈向朝廷建議實行“濟糶”法,把居民按貧富程度劃為五等,“赤貧者完全濟助,較好者半濟,最好者不濟,上者發其存糧之半而濟人,最上者則盡發其存糧而濟人”,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議,結果“眾皆奉令,民無餓死”,使災民得過荒年。宋慈也因“劫富濟貧”之舉,聲名遠播。另一則講的是運用智慧維護法律、伸張正義、懲治邪惡事。宋慈到廣東就任提點刑獄之前,廣東舊吏多不奉行法令,有的疑犯被關在牢裏數年也沒對其審理。宋慈到任後,深入現場察訪調查,清理了一大批冤案、錯案、懸案,短短八個月之內,審結了二百多個案件,積壓案件清理一空。宋慈為官以濟世為民為己任,敢説敢做,不屑與徇私枉法、假公濟私之輩成為一丘之貉。他玉潔冰清,忠君愛民之心,可昭日月。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宋慈還是一位“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和善於將實踐上升為理論的學者型官員、智者。他四度出任法官,對獄案取“審之又審”的嚴肅認真態度,着重實地檢驗,並總結了宋及宋以前的法醫知識,結合本人心得,以“十年磨一劍”的執着和櫛風沐雨的勤奮,於淳祐七年(1247年)編成《洗冤集錄》5卷,在驗傷、驗屍、血型鑑定、檢骨、死傷的鑑別、毒物的分辨以及急救法、治服毒藥方等,均有記載,成為世界法醫史上第一個留下系統著作的法醫學專家,《洗冤集錄》比西方國家最早的法醫專著、意大利人菲德里的著作早350餘年。在這本書裏記載了我們所熟悉的曬鐮刀找真、兇蒸骨驗傷的案例。在《洗冤集錄》的序言中宋慈寫道:“獄事莫重於大辟,大辟莫重於初情,初情莫重於檢驗。”在宋慈眼裏,檢驗出事實真相之於法醫,是凌駕於任何之上的追求。

Tags:寂寥 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