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現代散文

花木移情

欄目: 現代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64W
花木移情

花木,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點綴,它裝點了我們的生活中的色彩。色彩的繽紛,世界的多彩總是少不了花木的裝扮。古人對花木的偏愛也有文字為證:“歲寒,乃知松柏之凋也”。而所謂的歲寒三友的鬆、竹、菊則更是離不開詩人的筆墨。古人對花木的鐘愛甚至要高於飛鳥蟲魚鳥獸。這是為什麼呢?花木在人們生活中的角色究竟又是如何呢?花木,實際上在人們生活中有一種移情的作用。它寄寓了人們生活中最美好的願望,以致於出現“情之所至,花木為之凋零”。
李漁在《閒情偶寄》中把這種文人以花木為知音、以花木喻人稱作“花木移情”。花木並無話語,但卻是不少文人的摯愛,他們以花木喻己,最早在《詩經》中,就有“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可能沒有多少人能瞭解,但是楊柳我們應該算是熟悉的了,楊柳,楊樹和柳樹,楊花與柳枝都被詩人賦予了特別的感情。如有詩人這樣寫道“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楊花,不是別的,是春天飄飛的白絮。本來在現在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漫天白絮紛飛,多麼壯觀啊!但是詩人不是這樣想的,這畢竟是陽春三月天啊!三月的春天,漫天飛舞似飛雪飄飛,於是詩人才有了感歎,乃至觸景生情而感慨萬千。柳樹,就更多説法了,早在東晉時期,就有陶淵明寫下了自己的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小自傳——《五柳先生傳》,“世有五柳先生,好飲酒,每飲,期在必醉”,陶淵明因家門口種有幾棵柳樹,而自稱自己為五柳先生,也算是名副其實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寧願躬耕,不願為官宦場合所累,因而他説“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陶淵明性情孤傲,崇尚自然之美,不為世俗所羈絆。他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成了後人無不向往的田園閒適生活,而陶淵明也成為隱士和優雅文人的代名詞。到了唐代,“楊柳”則成了詩人的偏愛,“羌笛何須問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折柳是送別的意思。到了宋詞興盛的宋代,詩人詞人有十分鐘情於花,如有歐陽修“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把感情託付給了花兒,花於是成了詩人詞人的移情的角色,這樣一種對花的情感寄託千古不衰,《紅樓夢》中有黛玉葬花:
花謝花飛飛滿天,
紅消香斷有誰憐,
遊絲軟系飄春榭,
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
秋緒滿懷無着處,
手把花鋤出繡簾,
忍踏踐花來覆去。
鄭板橋是一個孤傲的文人,他也給後人留下了“荷葉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的名句,借菊來寫自己,這種文人的寫作手法,與陶淵明如同出一門。詩人毛澤東也有詠梅詩: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詩中不着一個梅字,但字裏行間卻無不透露出一種豪邁之氣和不與人爭寵的品格,而同樣是詠梅,陸游卻有天壤之別: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做塵,只有香如故。
還有晏殊“驛寄梅花,魚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梅花一直被詠歎着。直至到了現代,還有席慕容寫下了《花樹》:
如何讓我遇見你,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此,我已經在佛前許了五百年,
讓他為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於是讓我化做一棵花樹,
長在你每天必經的路旁,
當你走進,請你傾聽,
而你終於無視地走過,
那落了一地的,不是別的,是我凋零的心。
花木移情並不是中國人的專利,在中世紀的歐洲、在亞平寧半島上就有了借花托物喻世的例子,大仲馬在寫《茶花女》中就以茶花女這樣一個雅稱來稱呼這樣一個少女,在一個花的國度中,茶花女勾起了人們無限的遐思。歌德在《少年維特的煩惱》中,也把對自己的愛慕的女人夏綠蒂以花來做比喻。常常見西歐的油畫中美麗的女人頭戴一隻花,報以回眸一笑,嬌媚動人。
花木,似乎總是圍繞着文人轉,而花木也似乎總是鍾情於有品味有格調的人,他們的作和,好像是通靈的,默契自然,若合一氣。花木移情,花木怡情,花木裝點了世界,而世界也因花木而更接近於美麗。

※本文作者:幻想家園※

Tags:移情 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