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寫景散文

三絕浯溪

欄目: 寫景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1W
2006年10月3日,一個天高氣爽的秋日,我和谷經農、譚新炎、伍小兵、雨漉、王小貞、劉香萍共七人,興致勃勃來到了美麗的浯溪。

我們原本打算直接去新寧縣崀山遊玩的。當小車沿着寬闊的衡昆高速公路駛入永州市祁陽縣境地段時,經農忽然提出:浯溪就在附近,不如先去看看,晚上再到新寧城住宿。我知道浯溪是唐代大詩人元結的住地,馳名中外,當即贊成。我們的小車駛離高速公路,沿三南公路跋涉三十多公里,到達了祁陽城西南五里外的浯溪。

浯溪位於湘江東岸,原本是一條無名小溪,因元結的命名而有名,因元結而聞名。如今的浯溪,已被改建成一座有兩萬多平方米的園林風景區。我們進去時,驗票人員見我揹着個湖南日報採訪包,身上帶有新聞採訪證和省作協會員證,以為我們一行是外出採風的記者作家,就讓我們買了半票。進入園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陶鑄的銅像。銅像四周綠樹濃郁,古木叢生,芳草萋萋,十分幽美。我懷着崇敬的心情在這位偉大無產階級革命家銅像前肅立了幾分鐘。我想起了他的散文名篇《松樹的風格》,忽然覺得陶老同元結在此幽會,算是惺惺相惜了。

據史料記載,公元766年3月,因得罪朝中權貴已罷官的元結被朝庭重新任命為道州刺史。元結接到任命後,從衡陽赴道州。由於是第二次出任道州刺史,途中時間充裕,元結得以一路遊山玩水。這次他來到浯溪已是第三次了。他立在湘江西岸,睿智的目光撫磨着眼前的懸崖峭壁,層層疊嶂,感覺到這裏意象出絕,妙不可言,越看越喜歡。不久,元結就把家安居在此,並把涓涓流淌于山間的無名小溪命名為“浯溪”,把山頂一平台命名為“焐台”,造一亭命名為“痦亭”。這三字皆從“吾”意兼表意,“浯”從水,“焐”從山,意即我的小溪、小山。元結最初營建家園時,以中堂為中心,以元家坊、石門、摩崖渡為中軸線,左右兩邊,分別以水、石取勝。元結在西峯築“痦亭”以鎮溪山,攬四季為“六厭”勝景,“痦亭”以中心為一柱,飛檐四張如傘,俗名傘把亭。元結在此隱居後,悠然自得。公元771年,即唐大曆三年,元結守制期滿後,他開始在浯溪刻銘,請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將其所撰《大唐中興頌》一文大字正書,刻在臨江的百尺摩崖,此後又陸續刻上《東崖銘有序》、《右崖銘》、《中崖銘》、《寒泉銘》,從此浯溪就因文、字、石皆奇,以“摩崖三絕”而聞名於世,飲譽中外。元結之後,袁滋、李陽冰、黃庭堅、米蒂、秦少游、李清照、楊萬里、范成大、狄青、解縉、徐霞客、王夫之、顧炎武、袁枚、何紹基等歷代文人騷客慕名而來,留題刻石。如今,浯溪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國南方最大的磨崖碑林,被列入新“瀟湘八景”。

我們沿着曲折小徑步入林中,每一折處都有不同景觀,真是景隨道設。抬頭仰視,但見古樹齊天,古樟、古鬆、古槐和翠竹四季常綠,楓樹的葉子紅了,映襯着滿地野花野草。高大的樹林上,鳥叫蟬鳴,給靜溢的園林帶來無限生機和活力。低頭俯看,潺潺的溪水從園林中流過,清碧如玉,水濺如珠,時而喧譁作響,時而竊竊細語,一路歡快地匯入湘江。小溪上有一座橋,橋邊有塊牌子,牌上詩云:“水抱青山路,源通滄海渠。龍宮開玉閘,深山碎瓊琚。”這處景叫“浯溪漱玉”,詩句為明朝曹來句所作。想當年元結在浯溪上流攔水築石渠,把石渠圍成長池,溪堤曲曲彎彎,為方便出行,元結就在溪水上建造了這座橋。站在橋上,放眼望去,湘江猶如一平湖,映照着這一方幽靜的山水。記得讀《紅樓夢》時,我對賈府在大觀園裏挖一條小河穿園而過始終不解。如今看來,唯有水的流動與山石穩固和諧地組合在一起,才能透出意境深遠的動靜之美。我站在橋上,看落葉飄飄悠悠入溪,隨水流去,心裏有着多少感歎與思考。孔子説:“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縱觀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無不與山水小溪相連,歷代傑出的文人政客,無不歸功於“江山之助”,而創造出豐功偉績。先哲們把水的流動,賦予了許多美好的品德,從中悟出生活的真諦。元結正是由於選擇了浯溪,寄情山水,遠離塵世紛擾,自得其樂躬耕,才得以靜心讀書與思考,從而取得了文學上的最高成就。而這,恰恰就是中華民族長期堅持“耕讀為本”生活觀的本質所在。

浯溪屬石灰巖山,臨湘江一面是懸崖陡壁,三峯並立又各有姿態,一高二低互為呼應,真是浯溪園林的一大特色。我們從山頂沿着右邊石徑來到湘江邊的百尺摩崖底,崖壁上“畫山”兩個斗大的字赫然入目。這就是全國罕見的露天碑林了,據説如今存有505方。一千多年的風雨侵蝕,許多碑刻字都模糊了,但依然可辯。最為著名的當數顏真卿真跡《大唐中興頌》,為公元771年刻石。碑面三米餘見方,自左自右共21行332字,字大15釐米。此碑以年代之古、碑面之大、字數之多、書藝之妙、文章之奇、現代之完整諸方面綜合對比,居“三絕碑”之冠,名揚海內外。我們一行中,經農、兵哥、樑敏各自帶了相機,在碑前不停變換角度拍照,貞貞和香香則對這些碑刻根本不感興趣,乾脆坐到一塊石頭上閒聊去了。這次旅行,原本廖麗娟要來的,我們還開玩笑地為此作了一次“配對”:經農和廖姐、我和樑敏、兵哥和香香、新炎和貞貞。誰知廖姐因病未能成行,由此打亂了“配對”計劃。我見樑敏樂顛顛跟着經農在互相拍照,就纏住兵哥不放,在碑刻前拍了幾張照片。參觀完碑林,我們從左邊沿曲折小徑蜿蜒而上,但見這裏的石更是千姿百態,或是峭壁懸崖、奇峯突兀,似有飛舞之勢;或是平如舞台,有如詩人坦襟心胸。浯溪入湘江口有兩座大石,一座是圓形的,據資料介紹,每當春夏洪水上漲之時,兩股流水如飛龍衝入湘江,分成兩股水繞石洄旋,石亦像是珠子在旋轉,也稱“雙龍戲珠”。另一座較大,是方形的,上面平坦得很,可以坐幾個人,相傳正是元結垂釣之處,後人因此稱做“釣台石”。站在這裏,看湘江北去,大雁南飛,水碧見底,楊柳羞澀,如小鳥依人,撫平你心頭的創傷,讓你沉靜,讓你深思。什麼時候,讓我遠離喧譁的塵世,真正看淡名利,幽居到這樣一處勝景,讀書寫作,修身養性,讓躁動的心靈有所歸依呢?


(2006年10月8日凌晨2時完稿)

  

三絕浯溪
2006年10月3日,一個天高氣爽的秋日,我和谷經農、譚新炎、伍小兵、雨漉、王小貞、劉香萍共七人,興致勃勃來到了美麗的浯溪。

我們原本打算直接去新寧縣崀山遊玩的。當小車沿着寬闊的衡昆高速公路駛入永州市祁陽縣境地段時,經農忽然提出:浯溪就在附近,不如先去看看,晚上再到新寧城住宿。我知道浯溪是唐代大詩人元結的住地,馳名中外,當即贊成。我們的小車駛離高速公路,沿三南公路跋涉三十多公里,到達了祁陽城西南五里外的浯溪。

浯溪位於湘江東岸,原本是一條無名小溪,因元結的命名而有名,因元結而聞名。如今的浯溪,已被改建成一座有兩萬多平方米的園林風景區。我們進去時,驗票人員見我揹着個湖南日報採訪包,身上帶有新聞採訪證和省作協會員證,以為我們一行是外出採風的記者作家,就讓我們買了半票。進入園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陶鑄的銅像。銅像四周綠樹濃郁,古木叢生,芳草萋萋,十分幽美。我懷着崇敬的心情在這位偉大無產階級革命家銅像前肅立了幾分鐘。我想起了他的散文名篇《松樹的風格》,忽然覺得陶老同元結在此幽會,算是惺惺相惜了。

據史料記載,公元766年3月,因得罪朝中權貴已罷官的元結被朝庭重新任命為道州刺史。元結接到任命後,從衡陽赴道州。由於是第二次出任道州刺史,途中時間充裕,元結得以一路遊山玩水。這次他來到浯溪已是第三次了。他立在湘江西岸,睿智的目光撫磨着眼前的懸崖峭壁,層層疊嶂,感覺到這裏意象出絕,妙不可言,越看越喜歡。不久,元結就把家安居在此,並把涓涓流淌于山間的無名小溪命名為“浯溪”,把山頂一平台命名為“焐台”,造一亭命名為“痦亭”。這三字皆從“吾”意兼表意,“浯”從水,“焐”從山,意即我的小溪、小山。元結最初營建家園時,以中堂為中心,以元家坊、石門、摩崖渡為中軸線,左右兩邊,分別以水、石取勝。元結在西峯築“痦亭”以鎮溪山,攬四季為“六厭”勝景,“痦亭”以中心為一柱,飛檐四張如傘,俗名傘把亭。元結在此隱居後,悠然自得。公元771年,即唐大曆三年,元結守制期滿後,他開始在浯溪刻銘,請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將其所撰《大唐中興頌》一文大字正書,刻在臨江的百尺摩崖,此後又陸續刻上《東崖銘有序》、《右崖銘》、《中崖銘》、《寒泉銘》,從此浯溪就因文、字、石皆奇,以“摩崖三絕”而聞名於世,飲譽中外。元結之後,袁滋、李陽冰、黃庭堅、米蒂、秦少游、李清照、楊萬里、范成大、狄青、解縉、徐霞客、王夫之、顧炎武、袁枚、何紹基等歷代文人騷客慕名而來,留題刻石。如今,浯溪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國南方最大的磨崖碑林,被列入新“瀟湘八景”。

我們沿着曲折小徑步入林中,每一折處都有不同景觀,真是景隨道設。抬頭仰視,但見古樹齊天,古樟、古鬆、古槐和翠竹四季常綠,楓樹的葉子紅了,映襯着滿地野花野草。高大的樹林上,鳥叫蟬鳴,給靜溢的園林帶來無限生機和活力。低頭俯看,潺潺的溪水從園林中流過,清碧如玉,水濺如珠,時而喧譁作響,時而竊竊細語,一路歡快地匯入湘江。小溪上有一座橋,橋邊有塊牌子,牌上詩云:“水抱青山路,源通滄海渠。龍宮開玉閘,深山碎瓊琚。”這處景叫“浯溪漱玉”,詩句為明朝曹來句所作。想當年元結在浯溪上流攔水築石渠,把石渠圍成長池,溪堤曲曲彎彎,為方便出行,元結就在溪水上建造了這座橋。站在橋上,放眼望去,湘江猶如一平湖,映照着這一方幽靜的山水。記得讀《紅樓夢》時,我對賈府在大觀園裏挖一條小河穿園而過始終不解。如今看來,唯有水的流動與山石穩固和諧地組合在一起,才能透出意境深遠的動靜之美。我站在橋上,看落葉飄飄悠悠入溪,隨水流去,心裏有着多少感歎與思考。孔子説:“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縱觀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無不與山水小溪相連,歷代傑出的文人政客,無不歸功於“江山之助”,而創造出豐功偉績。先哲們把水的流動,賦予了許多美好的品德,從中悟出生活的真諦。元結正是由於選擇了浯溪,寄情山水,遠離塵世紛擾,自得其樂躬耕,才得以靜心讀書與思考,從而取得了文學上的最高成就。而這,恰恰就是中華民族長期堅持“耕讀為本”生活觀的本質所在。

Tags: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