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心情散文

看後,你會感動的落淚

欄目: 心情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2.75W

看後,你會感動的落淚

看後,你會感動的落淚
1998年 8月24日,一場特殊的追悼會在山東加祥縣後中莊舉行。
  
  死者申春玲是一 位年僅16歲小姑娘,但她卻享受了這個村最高的葬禮規格, 她的三個哥哥穿上了為父母送葬才能穿上的孝衣。在靈柩前長跪不起,全村老少自發地佩帶黑紗哭着為她送行----
  
  然而有誰知道這位早逝的姑娘其實與這個家庭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她只是一個連户口都沒有的繼女;在繼父癱瘓,親母親離家出走後, 她卻勇敢地留了下來,用柔弱的雙肩托起了四個大學生哥哥!
  
  
  1994年 6月,失去丈夫的春玲的母親帶着申春玲姐弟從山東範澤龍周集來到加祥縣後申莊。春玲的繼父申樹平是一個木匠,為人忠老實。繼父上有70多歲的二老,下有四個正在讀書的兒子。其中大兒子申建國在西安交大讀書,其它三個兒子在縣裏讀高中。 儘管家庭負擔很重,但繼父有一門高超的木工手藝,再加上一家人勤儉節約, 生活過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對於春玲母子三人的到來,繼父全家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或許因為家中沒有女孩的緣故,爺爺、奶奶、繼父都對小春玲疼愛有加, 哥哥們更是親熱地叫她小玲鐺。小春玲到繼父家時,早已經過了上學的年齡,可是由於父親去世,她只能失學在家。繼父知道後二話不説,拿錢給她上了學。家裏本來就有四個孩子上學,再加上小春玲,繼父的肩上又增添了一份負擔。 好在繼父勤快,農閒時間常跟鎮上的建築隊外出施工賺些外快,總算能對付家裏的支出。
  
  小春玲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上學機會,第一學期就考了個全年級第三名。 除了學習,她還包下了部分家務活,一有空閒,就幫幾個哥哥洗髒衣服, 幫繼父抬木頭、拉鋸,繼父逢人就誇:我這輩子有福氣,天上掉下個好女兒!
  
  然而,快樂的時光轉眼即逝,一場橫禍從天而降。
  
  1995外初夏,繼父在一次施工隊中從三樓摔了下來,癱瘓在牀。一根大梁倒下了,整個家庭的經濟來源斷絕了,而且為給繼父治病背上了沉重的債務。 看着癱在牀上的病父,二哥申建軍率先提出輟學,父親堅決不同意,因為他和老三馬上就要大學聯考了,他的成績在全校名列前茅。老三、老四也要求輟學,好挑起家庭的重擔。
  
  正在哥哥們相爭不讓、繼父左右為難之時, 小春玲卻提出由自己輟學,幫媽媽支撐起這個家。 繼父流淚了,爺爺、奶奶也不停地抹淚。繼父沉痛説:玲兒,爹對不住你, 你的幾個哥哥讀了這麼多年書,現在放棄可惜了,只能委屈你了---
  
  三個哥哥也緊緊握住小妹的手,並在父親牀前共同許下諾言: 不論以後誰考上大學小妹的這份恩情要加倍償還。
  
  可剛剛走出磨難的春玲母親卻承不住再一次的災難打擊。 她從醫生口中得知,丈夫很可能終身癱瘓在牀, 她對這個家徹底失去了信心,更懼怕自已挑起這副沉重的擔子,決定帶着小兒離家出走。 任春玲如何哀求,如何勸止,母親還是在繼父受傷三個月後離開了危難的家。 母親走了,家裏的支柱又斷了一根,爺爺、奶奶成天抹淚, 繼父唉聲歎氣,哥哥們心中更是怕恐不安。家裏又陷入一片淚雨紛飛中。村裏的人們也好心地勸慰春玲:
  「這裏沒有你任何親人了,你也回範澤你姥姥家吧,要不,你會受一輩子苦的!」 小春玲堅定地搖搖頭:「不,我不能走,俺娘走了俺不能再丟下這個家。」小春玲把哥哥們叫到繼父的牀前,一字一句地保證道: 「爹,娘走了,是娘沒良心;我不會走,我要留下來陪你們共渡難關, 從今天起,我就是你的親生女兒。」這一年,申春玲年僅12歲。
  
  
  
  【只要哥哥們有出息了,就是小妹有出息了】
  
  小春玲説到做到,她包攬了家裏所有的農活和家務,和真正的家庭婦女一樣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為整個家庭精打細算地過日了。小春玲知道,這個家要想好起來,首先得讓繼父好起來,所以,在繁忙的農活之餘,她一刻也沒有停止為繼父治病。
  
  1996年盛夏,由於天氣炎熱,繼父的病情加重, 小春玲決定帶他去濟寧市住院治療。安頓好家裏的事,她拉着板車上路了。80多公里的路程她足足走了兩天一夜,走到目的地時,她的腳磨破了,肩也腫得老高。 在醫院為了節省住宿費,春玲住在醫院的自行車棚裏, 看車的老大爺以為她是討飯的乞丐,幾次往外攆她。
  
  小春玲只好實話實説,老人深受感動, 不僅把她睡覺用的板車放在最裏邊還專門為她找了一頂蚊帳。
  
  在春玲的精心照顧下,繼父的病情得到了穩定,她又拉着繼父走回了家鄉。 剛回到家就趕上了麥收。哥哥們都在上學,爺爺奶奶只能幫着做做飯或捆麥子, 7畝多地的麥子只能靠春玲一個人。為了搶收,好連續幾天都睡在地裏, 累得實在支撐不住了,就趴在麥跺上睡一會兒,醒來以後接着再割。
  
  由於心急,再加上過度勞累,小春玲的嘴上起了水泡,手腳也磨出了血。 她真有些支撐不住了,可剩下的兩畝麥子怎麼辦?這些都是全家人的口糧啊!她急得禁不住在麥地裏失聲痛哭起來,哭聲引來了鄉親們, 大夥對她同情不已,七手八腳幫她割完了麥子。這次艱難的麥收,換來了全家的糧食,二哥在大學聯考中也取得了巨大的豐收, 他以優異的成績被上海同濟大學錄取。手捧着二哥的錄取通知書,小春玲似乎忘記了自已的勞累,高興地跳着、喊着。 望着又黑又瘦的小妹,落榜的三哥申建文不由地流下了傷心的淚水,自責地説: 我對不起小妹,她為我們受了這麼多苦,可我卻----説着痛哭起來。
  
  小春玲慌了,拉住三哥的手,勸道 :「哥,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你別灰心!」
  小妹的話讓申建文更是慚愧不已,他表示不復讀了,留在家裏幫妹妹。 春玲執意不肯,她哭着問三哥:我受苦受累不就是讓你們好好上學嗎 ? 哥哥們有出息了,就是我有出息了,你怎麼就想不通呢! 三哥終於聽從了妹妹了勸説,也決定復讀,二哥去上海讀書的日子越來越近。3000元的學雜費壓得全家人喘不過氣來。
  
  無奈之際,小春玲想到了賣血。第一次去血站,因年齡太小,醫生不給抽;第二次去,她虛報了年齡才被允許抽200CC血。當她拿到400元“營養費“時,臉上的愁容仍沒有散去。她知道,這 400元錢對於3000元的學費只不是杯水車薪。

看後,你會感動的落淚

1998年 8月24日,一場特殊的追悼會在山東加祥縣後中莊舉行。
  
  死者申春玲是一 位年僅16歲小姑娘,但她卻享受了這個村最高的葬禮規格, 她的三個哥哥穿上了為父母送葬才能穿上的孝衣。在靈柩前長跪不起,全村老少自發地佩帶黑紗哭着為她送行----
  
  然而有誰知道這位早逝的姑娘其實與這個家庭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她只是一個連户口都沒有的繼女;在繼父癱瘓,親母親離家出走後, 她卻勇敢地留了下來,用柔弱的雙肩托起了四個大學生哥哥!
  
  
  1994年 6月,失去丈夫的春玲的母親帶着申春玲姐弟從山東範澤龍周集來到加祥縣後申莊。春玲的繼父申樹平是一個木匠,為人忠老實。繼父上有70多歲的二老,下有四個正在讀書的兒子。其中大兒子申建國在西安交大讀書,其它三個兒子在縣裏讀高中。 儘管家庭負擔很重,但繼父有一門高超的木工手藝,再加上一家人勤儉節約, 生活過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對於春玲母子三人的到來,繼父全家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或許因為家中沒有女孩的緣故,爺爺、奶奶、繼父都對小春玲疼愛有加, 哥哥們更是親熱地叫她小玲鐺。小春玲到繼父家時,早已經過了上學的年齡,可是由於父親去世,她只能失學在家。繼父知道後二話不説,拿錢給她上了學。家裏本來就有四個孩子上學,再加上小春玲,繼父的肩上又增添了一份負擔。 好在繼父勤快,農閒時間常跟鎮上的建築隊外出施工賺些外快,總算能對付家裏的支出。
  
  小春玲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上學機會,第一學期就考了個全年級第三名。 除了學習,她還包下了部分家務活,一有空閒,就幫幾個哥哥洗髒衣服, 幫繼父抬木頭、拉鋸,繼父逢人就誇:我這輩子有福氣,天上掉下個好女兒!
  
  然而,快樂的時光轉眼即逝,一場橫禍從天而降。
  
  1995外初夏,繼父在一次施工隊中從三樓摔了下來,癱瘓在牀。一根大梁倒下了,整個家庭的經濟來源斷絕了,而且為給繼父治病背上了沉重的債務。 看着癱在牀上的病父,二哥申建軍率先提出輟學,父親堅決不同意,因為他和老三馬上就要大學聯考了,他的成績在全校名列前茅。老三、老四也要求輟學,好挑起家庭的重擔。
  
  正在哥哥們相爭不讓、繼父左右為難之時, 小春玲卻提出由自己輟學,幫媽媽支撐起這個家。 繼父流淚了,爺爺、奶奶也不停地抹淚。繼父沉痛説:玲兒,爹對不住你, 你的幾個哥哥讀了這麼多年書,現在放棄可惜了,只能委屈你了---
  
  三個哥哥也緊緊握住小妹的手,並在父親牀前共同許下諾言: 不論以後誰考上大學小妹的這份恩情要加倍償還。
  
  可剛剛走出磨難的春玲母親卻承不住再一次的災難打擊。 她從醫生口中得知,丈夫很可能終身癱瘓在牀, 她對這個家徹底失去了信心,更懼怕自已挑起這副沉重的擔子,決定帶着小兒離家出走。 任春玲如何哀求,如何勸止,母親還是在繼父受傷三個月後離開了危難的家。 母親走了,家裏的支柱又斷了一根,爺爺、奶奶成天抹淚, 繼父唉聲歎氣,哥哥們心中更是怕恐不安。家裏又陷入一片淚雨紛飛中。村裏的人們也好心地勸慰春玲:
  「這裏沒有你任何親人了,你也回範澤你姥姥家吧,要不,你會受一輩子苦的!」 小春玲堅定地搖搖頭:「不,我不能走,俺娘走了俺不能再丟下這個家。」小春玲把哥哥們叫到繼父的牀前,一字一句地保證道: 「爹,娘走了,是娘沒良心;我不會走,我要留下來陪你們共渡難關, 從今天起,我就是你的親生女兒。」這一年,申春玲年僅12歲。
  
  
  
  【只要哥哥們有出息了,就是小妹有出息了】
  
  小春玲説到做到,她包攬了家裏所有的農活和家務,和真正的家庭婦女一樣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為整個家庭精打細算地過日了。小春玲知道,這個家要想好起來,首先得讓繼父好起來,所以,在繁忙的農活之餘,她一刻也沒有停止為繼父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