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心情散文

腦機對接:憑“思維”支配一切

欄目: 心情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4.08K
腦機對接:憑“思維”支配一切

2002年前,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還可以用能夠活動的三根手指控制計算機與人溝通,但從2004年開始,他連手指也不能動,只能靠眼球和嘴脣的活動發出信號,與計算機交流。根據他的病情發展趨勢,從理論上説,他有朝一日將可能連眼球和嘴脣都動不了了,到那時,如果要與外界交流的話,也許就剩下他能夠自我控制的“意識”和“思維”了,那時的霍金還能通過什麼渠道去操縱生活和研究中無法離開的工具,如何與外界交流?
2006年11月2日,“2006年醫療器械創新設計技術高峯論壇”在鄭州召開,來自清華大學醫學院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神經工程研究所的高小榕教授,在會上作了一場令人振奮的有關“腦機接口技術”的學術報告。高小榕教授在這次報告中向與會者介紹的這項科研成果,將有可能為解決像霍金這樣的癱瘓病人僅僅通過大腦的思維和意識,去控制外界物體的問題提供理論與實踐上的幫助。因為經過六七年的研究,這項技術已經初步解決了癱瘓病人僅僅通過大腦的“思維”去支配並完成類似移動鼠標、點擊鍵盤操作電腦,手機撥號,開、關電器,調換電視頻道等這類對於正常人來説再簡單不過的肢體動作,甚至還可以用“思維活動”去支配兩個機器狗進行一場精彩的足球賽。
隨着研究的進展,科幻小説中許多“意念移物”、“思維控制”、“隔空取物”等等神奇且距離我們的生活十分遙遠的鏡頭,從理論上説,都有可能通過這項學術名稱為“人腦與計算機或其他電子設備之間建立的直接的交流和控制通道(簡稱:腦機接口技術)”的科研成果,變成現實。
據一份資料顯示:全世界大約有兩千萬全身癱瘓病人,其中包括1600萬腦癱腦萎縮患者、500萬脊索傷者,另有1000萬因腦幹問題而引起的全癱患者。高小榕教授介紹,在未來的三五年內,以“腦機接口技術”為基礎開發的醫療器械產品,將會逐漸完善和成熟,並最終應用於醫療實踐,造福於千千萬萬個生活無法自理的癱瘓病人……

試驗成功:全身癱瘓的“電腦迷”能用“思維”控制鼠標

2001年12月14日,北京博愛醫院。一場由清華大學和該院合作進行的、基於國際領先地位的“腦機接口技術”而推出的“環境控制器”臨牀應用試驗即將進行。接受試驗的是來自於浙江海關的王博(化名)先生。
據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腦機接口技術”研究課題組負責人高上凱教授介紹:腦機接口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英文名稱為brain-computerinterface(bci)或brain-machineinterface(bmi)。是一種涉及到神經科學、信號處理、模式識別等多學科的交叉技術。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對此領域的基礎研究已經有很多年了。各國尖端研究領域都非常重視它的研究價值。這項尖端技術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推測的“21世紀能改變世界的10大技術”排行榜中排名第一位。而她和他的同事們也早在1999年就開展了這項技術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已經領先於全球同類研究機構。王博先生所要接受的這項試驗,就是基於此項技術專為癱瘓病人開發出來的、他們命名為“環境控制器”的醫療設備的第一例臨牀試驗。
據課題組瞭解,在此之前,腦機接口技術在醫學臨牀上的試驗,不僅是國內第一例,在全球也尚無先例。
那天王博説,能夠配合這樣尖端的、造福於殘疾人的科學實驗,“我感到十分榮幸”。
因為兩年多之前,在浙江海關某處擔任着處長職務的王博還懷着對工作和事業的滿腔激情,在自己的崗位上和他的同事們一起,守衞着“國門”。上大學時,王博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因此,無論參加工作前還是參加工作後,他幾乎把8小時之外的時間都交給了浩浩淼淼的網絡之海,每天樂此不疲堤在網絡上度過了一個個快樂的日子。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這位當年僅僅32歲、有着美好前程的年輕處長,永遠地癱在了病牀上。車禍使他的脊柱受到了無法逆轉的損傷,由此帶來的後果是:他除了頸部以上的身體部位還能活動之外,從脖子以下的身體都失去了感覺,胳膊、腿,手和腳都像不屬於自己的那樣,軟綿綿地垂在身體上,成了“擺設”。別説操縱着鼠標、鍵盤上網了,就連邁開兩條腿走幾步路、穿衣吃飯等等以前再也平常不過的活動,都成了一種再也不屬於他的奢望。他所剩下的,僅僅是能夠通過語言和麪部表情,來與周圍的人溝通。
2001年11月份,在當地醫院治療了兩年半之後,王博在家人的安排下,來到以治療癱瘓等病症聞名國內的北京博愛醫院(中國康復中心)繼續求醫,以求能夠恢復肢體功能。與此同時,清華大學醫學院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神經工程研究所已經進行了兩年多的研究,在理論上基本成熟的一項名為“腦機接口”的科研項目,已經進行到了最關鍵的一步:這個課題負責人高尚凱教授和她的同事高小榕、洪波等專家教授,正在為最終應用於臨牀治療而尋找着在人的身體上進行的實驗對象。最後,他們聯繫了北京博愛醫院,希望該院能夠協助他們尋找一位受試者。
醫院經過慎重選擇,根據實驗內容,向清華大學推薦了王博。因為王博學歷較高,能夠較順利地理解和配合試驗過程,同時他此前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對將要進行試驗的其中一項“用‘思維’控制和移動鼠標”的項目能夠較好地理解和接受。經過醫院和王博的交流,王博很高興地答應了。因為他聽説這個科研項目的研發目的,就是為了服務於像他這樣的癱瘓病人的日常生活的,所以,自己能夠成為第一個“親密接觸”這項尖端科學技術的受試者,他覺得十分榮幸。
2001年12月14日上午,在博愛醫院院領導的陪同下,清華大學“腦機接口”課題組的高上凱、洪波、高小榕等專家,帶着他們研製出來的、他們稱之為“環境控制器”的一整套設備,來到醫院見到了王博。簡單的溝通後,王博戴上了一頂連着連着好幾根線路的帽子——他們稱之為“電極帽”,輪椅前的桌子上,有一台筆記本電腦。戴好電極帽之後,試驗開始了。王博靜靜地坐在輪椅上,開始集中精力“想像”着在筆記本電腦上移動鼠標,“上、下、左、右”……隨着他的思維有意識的活動,電腦上的鼠標箭頭竟然根據王博大腦裏發出的指令,乖乖地移動着……
移動鼠標的試驗結束後,王博帶着那頂電極帽,又開始進行第二組試驗——用大腦發出的命令,直接控制電視機的“開”、“關”、“調頻道”、“調音量”試驗。一台斷開電源的電視機靜靜地放在桌子上,王博集中了一下精力,開始在大腦裏“想像”打開電視電源按鈕的動作,他的思維集中起來後,“啪”的一聲,那台電視機的電源按鈕打開了,屏幕上出現了一個正在播出的頻道;之後,王博的大腦又逐一進行了“換台”、“調整音量”等的“想像活動”,電視機就像有一個遙控器控制着那樣,儘管有些遲緩,但最終還是在接受到這些信息後,按部就班地順利完成了這些“操作”,直到“關掉電視”。

“成功了!”高上凱教授看到這個情形後,環視了一圈兒她的同事們,鬆了一口氣説。

研究緣起:讓高科技服務於網絡普及後的殘疾人生活

高上凱教授在介紹那次試驗時説:“腦機接口”試驗,看着確實挺神奇的,受試者只要戴上電極帽,就等於在大腦和外界設備之間,建立起了一個直接溝通的通道。人們不需要通過日常的由神經、肌肉支撐的肢體動作、不接觸外界的設備,那些設備就可以從人腦中獲取命令,接受人腦的控制。這種技術被完善後,如果應用於臨牀,對於因各種原因而導致身體癱瘓,四肢無法進行日常活動的癱瘓病人或者殘疾人來説,確實能夠為他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
高小榕教授接着介紹了他們開展這項科學研究的起因:實際上,腦機接口技術應用於解決殘疾人日常生活的研究,是基於腦電信號技術的研究之上的。



清華大學對腦電領域的研究已開展了20多年,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成功地開發出了利用聲音、視覺控制外界物體的科研成果,比如用聲音信號控制鼠標、用視覺信號控制鼠標等,但直接利用大腦的思維活動控制外界物體,當時不但在國內,在全球仍是一項處於最尖端的、尚無重大進展的科研項目。
1998年8月份,曾經在清華大學求學的張繼堅先生到母校看望高上凱等曾經教過自己的教授們。當時,互聯網剛剛在中國開通不久,網絡正在國內處於方興未艾的普及階段。張繼堅談到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見到很多雙手不能活動的殘疾人儘管有上網的慾望和需要,但由於肢體不能活動,互聯網肯定要把這個特殊的羣體排擠在外了。
聚在一起的高上凱、洪波、高小榕等學者,聽了張繼堅的感歎後,立即沿着這個話題開始討論,他們在設想着能不能把此前他們的腦電信號處理領域的研究成果,根據實際應用剝離、分割出一部分,開發出一個什麼裝置,解決因肢體原因導致殘疾人無法上網的實際問題。
形成一個研究思路後,高上凱教授和她的同事們立即組建了一個課題小組,並請一位名叫程明的博士生開始在以前的研究基礎上,進行先期試驗。
以往的研究表明,當人的大腦產生某種意念後,它會發出不同的腦電波,如何採集、捕捉到這些信息,成了這項研究的關鍵一步。由於腦電信號十分微弱,僅僅相當於一節乾電池的幾百萬分之一。必須首先把大腦發出的信號放大若干倍,然後採集系統才能清晰地捕捉到大腦的準確思維活動。戴在王博頭上的那個“電極帽”,就是一個“腦電波收集器”。帽子上的若干個電極貼到頭皮上,能夠捕捉到人的大腦在進行思維活動是所產生的十分微弱的腦電信號。此前的研究證明:人在進行思維活動時,腦電信號是有變化的,電極帽就是在捕捉到這些不斷變化的腦電信號後,輸送到電子計算機內,進行放大、處理,然後通過設計好的程序經過計算,從而識別出人的大腦所發出來的各種命令,然後,計算機就“明白”了人的大腦所表達的意思,便向外界的其他裝置——也就是被控制的對象,發出指令,安裝在這些可控裝置上的設備接受到指令後,便會“乖乖地”服從指令,從而完成人腦把意識變成物質的過程。
據高上凱教授介紹,1999年,他們便在國際上較早地完成了解讀視覺腦區信號的“腦機接口系統”,並創造了利用視覺信號於外界裝置之間每分鐘60比特的最高通訊速度,亦即每分鐘可以用腦電波想計算機輸入18個數字。通過這套裝置,人們可以僅憑思維活動,就能夠在一分鐘內撥出一個手機號碼。而當時國際上同類研究機構的同類系統,一般僅能完成25比特的通訊速度。
1999年9月,高上凱教授趕赴美國參加一個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這次研討會上,她發表了一篇圍繞這個科研思路所形成的論文。由此,這種brain-computerinterface(bci)或brain-machineinterface(bmi)的尖端技術,在第一次確定了漢語的準確表述方式——“基於腦電信號的腦機接口技術及裝置研究”,簡稱“腦機接口技術”。
之後,這個科研項目由於其尖端的學術地位和無法估量的經濟及社會效益,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研究基金的經費支持,同時,又先後被列為“十五”和“十一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醫療器械關鍵技術研究及重大產品開發”項目。
2001年10月份,腦機接口技術的演示裝置——“環境控制器”,終於在無數次的試驗後成型了,同時也能夠進行更復雜的試驗了,於是,他們便聯絡了北京康復醫院,在王博先生的配合下,第一次把腦機接口技術,應用於臨牀試驗。
王博僅僅坐在輪椅上“動動腦子”,就達到了控制鼠標、控制電視各個按鍵的目的,這項技術經過完善後,將來最終實現藴含着高上凱等這些專家學者們一腔博大愛心的、“讓全癱病人也能上網”的初始目的,為期不遠了……

誰與爭鋒:“清華成就”佔據全球“腦機接口”技術巔峯

清華大學開發出來的腦機接口系統總共有三部分組成:電極帽、腦電波放大器和一台用來進行數據處理的計算機。繼由第一位受試者王博配合參與的那次試驗之後,高上凱教授和他的同仁們又把“環境控制器”作了更進一步的完善,從各個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多次試驗。並計劃將這三部分設備,精簡為兩部分,把腦電波放大器和數據處理器合併一起,置入一個電話機大小的盒子中。這樣,就為這套設備走出實驗室、最終通過產業化的渠道,造福於更多的癱瘓病人奠定了基礎。
同時,清華大學神經工程研究所的專家們,為了獲得更多更嚴謹的有關腦機接口的試驗資料,又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等醫療機構的協助下,開展了多次、多例試驗。僅2003年10月至12月,他們就選取了10名全癱病人,連續進行了一系列試驗,獲得了一組珍貴的試驗數據。這組受試者8位男性,2位女性;年齡最大的51歲,年齡最小的22歲;身體受損傷而導致全癱的原因有車禍、外傷、腦癱等多種原因,至受試時脊柱神經受損傷時間最長的3年,最短的5個月,手指肌力均為0級,手、臂均完全失去了一切自主活動功能。面對這些情況各異的受試者,腦機接口技術在他們身上的全部實現了預期的試驗效果。
接着,清華校園裏又有幾十位學生作為志願者參與了這些試驗,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130多位受試者參與了試驗。

這之後,研究所又把腦機接口技術以更多的形式直觀地演示出來了——
2006年6月14日,兩名清華學子作為志願受試者各自戴上了電極帽,不過,與在醫院進行的試驗不同的是,他們將通過“思維”,控制兩個機器狗,進行一場足球大賽。
試驗開始了,在一塊四平方米左右大小的地毯上,一條紅色的機器狗充當守門員,一條白色的機器狗攻門。一切準備就緒後,兩名學生進入試驗狀態,開始不動聲色地較量“內功”。他們各自通過思維活動控制一條狗,不斷髮出“前進、後退”、“向左、向右”之類的意念,白色機器狗在主人腦電波的控制下,輕盈地左衝右突,躲避“守門員”紅色機器狗的阻攔;“守門員”很聰明地向右移動,然後成功越過障礙物向前挺進。對於直奔而來的前鋒眼看攔截就要成功,這時幾乎要和“守門員”撞個滿懷的前鋒突然轉變“戰術”向右快速移動,反應不及的守門員頓時亂了陣腳,卻快速向左移動。看到守門員空出位置,白色機器狗立即迅捷地將球踢進球門。
這場精彩的試驗只用了5分鐘!
除此之外,高上凱教授和她的同仁們還把腦機接口技術實現了可以通過意念博弈的“五子棋演示系統”、更切實地體現輔助殘疾人生活的“殘疾人機械手臂演示系統”以及“輪椅演示系統”、“殘疾人上網演示系統”等各種形式的、有可能產業化的試驗系統。這些演示系統儘管表現形式不一,但都是通過腦機接口系統的三大部分:電極帽、腦電波放大器和一台用來進行數據處理的計算機來完成的。
高小榕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説,腦機接口技術的研究,其重要價值就在於揭示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意識活動是有其物質基礎的。腦機接口技術的研究現在剛剛起步,可以説我們是打開了這扇門,但人腦中還有太多的科學之謎尚未揭開。這項技術剛一披露到社會上時,很多人產生了諸如“可以控制別人的思維”、“電極帽能夠掃描到受試者的思想活動而由此暴露個人隱私”等的恐懼心理。對此,我只能這麼説:從技術層面上説,我們現在還遠沒有達到核心意識層次上的研究,距離少部分人擔憂的那些問題還很遙遠。通過思維活動控制外物,只能是意識活動周邊的研究,還僅僅算是基礎研究。我們已經研究得比較成熟的項目就要與產業對接,實現產品化,儘快走進普通殘疾人的正常生活,實現清華目前此項研究的最終目的——服務於殘疾人。



同時,高小榕教授還為記者算了一筆帳:一套腦機接口系統的試驗機造價大約在6000元~7000元人民幣之間,將來技術成熟後進入流水線批量生產後,價格如果控制在3000元人民幣左右,仍將可能有較大的生產利潤,由此看來,擁有一般消費能力的全癱患者是完全有能力承受的。這也是這種尖端技術最大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最終體現。
採訪到最後,高上凱教授還對記者介紹了國際上開展此項技術的研究情況:對於腦機接口技術,全世界有許多大學的科研機構都在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但在腦機接口技術應用於臨牀醫療的研究方面,也只有美國的布朗大學能夠與清華大學比肩。布朗大學由約翰?唐納休教授帶領的研究小組在2006年7月份的《自然》雜誌上發佈消息,宣佈了他們已經成功地從兩名受試者的大腦裏採集到了思維信號。
據那篇論文介紹,布朗大學的研究小組在2004年,把一個傳感器芯片通過外科手術植入到了受試者馬修?納戈爾的腦部。馬修?納戈爾當年25歲,5年前受到襲擊,導致脊髓嚴重受損,身體從脖子以下全部癱瘓。植入納戈爾腦部的這個僅有一片藥片大小的芯片上,帶有100個微型電極,用以採集腦神經元發射出的腦電信號。
從功能上講,植入納戈爾腦部的這個芯片的作用與清華大學研發出來的、戴在第一位中國受試者王博頭上的那頂“電極帽”是相同的。這兩種不同的採集腦電信號的方式,分別被稱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但兩種試驗的結果大同小異:都能夠通過思維活動,控制電腦鼠標、更換電視頻道等。
然而,布朗大學研究小組採用“侵入式”芯片採集腦電信號的消息甫一傳出,相對於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實施的“非侵入式”電極帽,國際上的一些科學家認為“侵入式”存在較明顯的缺陷。他們稱在人大腦中植入“侵入式”芯片,並非最佳治療方案,而且,還有很多科學家反對納戈爾接受這個實驗,他們認為“侵入式”芯片對大腦組織損害存在極大的風險,同時,受試者的腦組織還會對植入芯片產生排斥,另外,植入的芯片還很容易誘發感染,產生炎症,時間久了,芯片還會失去效用,不得不再次進行手術,所以,布朗大學應該放棄推廣這種技術的想法。
相對看來,清華大學的“非侵入式”電極帽,則基本沒有如上的“副作用”,同時,由於戴在頭部的電極帽僅僅是用來採集、捕捉腦電信息的,因此,它不會對人的大腦帶來任何危害。
國際上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清華大學的“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系統,相對於布朗大學的“侵入式”芯片而言,其捕捉腦電信息的準確率會大打折扣,對此,高小榕教授這樣解釋:如果説“侵入式”芯片對於腦電信號的採集是點對點的“獨唱式”的話,“非侵入式”的電極帽對於腦電信息的採集和捕捉則是“交響樂”,是宏觀的,其綜合準確率相對更穩定。
記者在採訪時還獲悉,2005年6月在美國召開的全球第3屆腦機接口學術研討會上,主辦者還宣佈了同時舉辦的腦機接口數據競賽結果:清華大學在14個參賽小組中取得第一名,5名受試者分析結果的平均正確率達到了94。2%,而第二名則一下子降為85。1%,比清華低了9。1個百分點。對受試者的分析結果表明清華的正確率達到98%,而第二名比清華低了17個百分點,僅為81%。在全球範圍內的競賽中有如此巨大的優勢的結果説明:高上凱教授和她的同事們6年多來的不懈努力,已經使我國腦機接口技術的研究,穩居世界行業領域的顛峯了!
高小榕教授在展望腦機接口技術多領域應用的前景時介紹説,就目前研究進展的情況來看:最初的“實現殘疾人上網夢想”的初始願望已經基本實現了,同時,下一步的研究將通過腦機接口技術的多方位開發,讓他們實現通過自己的思維直接操作、控制輪椅、假肢,甚至通過“思維活動”直接使用計算機。但現在全球許多國家都在瞄準這一尖端技術投入開發力量,這一研究已經成為了新興的交叉學科,不僅僅在改善殘疾人的生活質量方面,在軍事、人工智能、娛樂等方面的應用,也有着無法估量的前景……


(全文7600字。作者聲明:未經紅袖添香網站及作者許可,任何形式的轉載即視為侵權!)

2002年前,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還可以用能夠活動的三根手指控制計算機與人溝通,但從2004年開始,他連手指也不能動,只能靠眼球和嘴脣的活動發出信號,與計算機交流。根據他的病情發展趨勢,從理論上説,他有朝一日將可能連眼球和嘴脣都動不了了,到那時,如果要與外界交流的話,也許就剩下他能夠自我控制的“意識”和“思維”了,那時的霍金還能通過什麼渠道去操縱生活和研究中無法離開的工具,如何與外界交流?
2006年11月2日,“2006年醫療器械創新設計技術高峯論壇”在鄭州召開,來自清華大學醫學院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神經工程研究所的高小榕教授,在會上作了一場令人振奮的有關“腦機接口技術”的學術報告。高小榕教授在這次報告中向與會者介紹的這項科研成果,將有可能為解決像霍金這樣的癱瘓病人僅僅通過大腦的思維和意識,去控制外界物體的問題提供理論與實踐上的幫助。因為經過六七年的研究,這項技術已經初步解決了癱瘓病人僅僅通過大腦的“思維”去支配並完成類似移動鼠標、點擊鍵盤操作電腦,手機撥號,開、關電器,調換電視頻道等這類對於正常人來説再簡單不過的肢體動作,甚至還可以用“思維活動”去支配兩個機器狗進行一場精彩的足球賽。
隨着研究的進展,科幻小説中許多“意念移物”、“思維控制”、“隔空取物”等等神奇且距離我們的生活十分遙遠的鏡頭,從理論上説,都有可能通過這項學術名稱為“人腦與計算機或其他電子設備之間建立的直接的交流和控制通道(簡稱:腦機接口技術)”的科研成果,變成現實。
據一份資料顯示:全世界大約有兩千萬全身癱瘓病人,其中包括1600萬腦癱腦萎縮患者、500萬脊索傷者,另有1000萬因腦幹問題而引起的全癱患者。高小榕教授介紹,在未來的三五年內,以“腦機接口技術”為基礎開發的醫療器械產品,將會逐漸完善和成熟,並最終應用於醫療實踐,造福於千千萬萬個生活無法自理的癱瘓病人……

試驗成功:全身癱瘓的“電腦迷”能用“思維”控制鼠標

2001年12月14日,北京博愛醫院。一場由清華大學和該院合作進行的、基於國際領先地位的“腦機接口技術”而推出的“環境控制器”臨牀應用試驗即將進行。接受試驗的是來自於浙江海關的王博(化名)先生。
據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腦機接口技術”研究課題組負責人高上凱教授介紹:腦機接口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英文名稱為brain-computerinterface(bci)或brain-machineinterface(bmi)。是一種涉及到神經科學、信號處理、模式識別等多學科的交叉技術。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對此領域的基礎研究已經有很多年了。各國尖端研究領域都非常重視它的研究價值。這項尖端技術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推測的“21世紀能改變世界的10大技術”排行榜中排名第一位。而她和他的同事們也早在1999年就開展了這項技術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已經領先於全球同類研究機構。王博先生所要接受的這項試驗,就是基於此項技術專為癱瘓病人開發出來的、他們命名為“環境控制器”的醫療設備的第一例臨牀試驗。
據課題組瞭解,在此之前,腦機接口技術在醫學臨牀上的試驗,不僅是國內第一例,在全球也尚無先例。
那天王博説,能夠配合這樣尖端的、造福於殘疾人的科學實驗,“我感到十分榮幸”。
因為兩年多之前,在浙江海關某處擔任着處長職務的王博還懷着對工作和事業的滿腔激情,在自己的崗位上和他的同事們一起,守衞着“國門”。上大學時,王博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因此,無論參加工作前還是參加工作後,他幾乎把8小時之外的時間都交給了浩浩淼淼的網絡之海,每天樂此不疲堤在網絡上度過了一個個快樂的日子。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這位當年僅僅32歲、有着美好前程的年輕處長,永遠地癱在了病牀上。車禍使他的脊柱受到了無法逆轉的損傷,由此帶來的後果是:他除了頸部以上的身體部位還能活動之外,從脖子以下的身體都失去了感覺,胳膊、腿,手和腳都像不屬於自己的那樣,軟綿綿地垂在身體上,成了“擺設”。別説操縱着鼠標、鍵盤上網了,就連邁開兩條腿走幾步路、穿衣吃飯等等以前再也平常不過的活動,都成了一種再也不屬於他的奢望。他所剩下的,僅僅是能夠通過語言和麪部表情,來與周圍的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