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優秀散文

茶道優美散文_關於茶道的散文

欄目: 優秀散文 / 發佈於: / 人氣:1.47W

茶道亦悟道,人道亦心道,茶品亦人品,茶道亦人道,茶道易抒,人道難語。今天我們來看一下關於茶道的優美散文吧!

茶道優美散文_關於茶道的散文

  茶道優美散文1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前黃蕊色,婉轉麴塵心。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面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唐.元稹《一字至七字詩.茶》

好一首優美獨特的詠茶詩!對茶,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有人説:飲酒可以成仙,品茶可以成道。茶,應是人間極品。

“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是喝茶的感覺。茶屬於淡泊,屬於寧靜,屬於古典文化,屬於底藴深厚的東方神韻。茶誕生在中國,記載着中國的歷史,同時也被歷史記載着。

古人愛茶,品茶,寫詞吟詩。中國茶詩,茶文化源遠流長,從陸羽的《茶經》到現代社會各式各樣的茶詩,茶文化一直隨着歷史的發展而發展。唐代盧仝有這樣一首經典茶詩《七碗茶》:“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王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心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羽春風。”全詩通過七碗茶寫出了茶的意境和感受,意味深遠。於是,我常效仿古人,案前幾本書,手邊一杯茶,在濃郁的茶香中靜思、遐想和感受杜甫“落月平台上,春風啜茗時”的悠閒,體會陸游“雪夜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的安逸,享受蘇軾“雪沫乳花浮午盛,蓼茸落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清曠。好書、佳茗,是一種怡然,一種享受。與古人神遊,同古人品茶,放鬆心情,感受愉悦,感受純淨,感受深邃。

茶是一種文化,品茶是一門學問,清茶一杯,始是淺淺苦澀,爾後悠悠一絲清甜從喉中溢出。品茶之道,在於心,在於藝,在於魂;品茶之理,在於境,在於人,在於品。尋得佳時,覓得佳境,品味好茶,一種很微妙的感覺會從心底盪開,只覺氣舒神怡,心淨神清,浮躁和張揚會一點點地被抽走,恬靜和安逸自會一縷縷地流出來。

泡茶的過程猶如人生。泡茶之初,茶葉輕浮漂盪,味道清澀,就像人生的年少輕狂;泡茶不久,茶葉半沉浮於杯中,味道濃郁香醇,猶如人生中激奮的青春;接着茶就變得濃深清冽,就像中年的穩重;最後待茶變得色深味淡時,正如一個老年的智者,有豐富的人生體驗,醇厚且回味無窮……

品茶,亦是品心。茶中有情、有哲、亦有禪。生命之茶有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份寬容與寧靜,使心靈迴歸本性與自然,是茶中之道,是為人之道。

案前的茶葉已沉入杯底,透過茶杯,彷彿看見自己就是其中的一片茶葉,天地如杯,生活如水,淡淡茶葉在杯底飄香。人生彷彿就是這麼一個簡單而又意味深遠的過程。

唐代詩人皎然有詩曰:“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熱;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窗外,月圓依舊,周圍已是寂靜一片。螢蟲帶光飛舞,偶有幾聲蟋蟀鳴叫,此時此情此景,就着月光輕啜一口香茗,以靜品茶,笑看人生,茶道人生共品,箇中其味,只有用心去體會,才能修成正果。

  茶道優美散文2

大千世界各有品性,因此,生活就豐富多彩起來。對於外面精彩世界有點熟視無睹的,只知品茗和讀書者恐怕不多,而我集茶痴書痴於一身,也可謂集之小成。

小城人的喝茶品性不一,屬於此道中人,或三五人一羣到茶莊一坐,拿出各自珍養價值不菲的紫沙壺,不言語只管品味茶性,繼續養壺。偶爾一高興就泡出了靈感,茶自然色香味齊全。但這種東西可遇而不可求,往往取決於泡茶人的心境。時下,專賣茶葉茶具的小店,擺一張根桌,桌上設一副茶道,再放幾張精緻的椅子,專等這批茶客。一般的茶友,大抵都上西洋式的咖啡店,泡一壺陳茶,打發無聊的時光。

飲茶,講究的是情趣,夜深共語、小橋畫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環境和時機。錢塘茶人據説是品牌連鎖加盟店,是國內具有品牌規模的中國式茶樓代表作。小城的錢塘茶人店的規模不大,但格調不低。我聞訊而去,飲出了茶的滋味,久久難忘。

走入錢塘茶人,映入眼簾是一樓的茶葉、茶具展覽區,一入此境就湧上要嚐嚐茶味的衝動。而過道上端請的三世佛笑迎茶友,使人不由得體味禪之三境,忘卻了塵世的繁瑣。養民也惠的匾額引我走到一個卡座,靜心而坐。人説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也許會在此地品味。卡座不大隻可四五人相聚,但房內的擺設別緻,懸掛的燈外圍有三層,最外的象鳥籠,中間似燈籠,內層是半球的和光燈,唉……萬變不離三,一生二、二生三,謂之道。此燈有一種古典雅緻之美,細問服務生,答是鳥籠燈。茶桌、茶椅也非平常,巧匠用山藤在木桌外包裹了一層,打蠟後透出原色的光澤,名之藤木桌、藤木椅。泛着暖紅色的燈照着桌、椅,營造了茶藝的氛圍。

服務生熱情地推薦了一道花香元寶,我欣然同意。心想,茶房外的三世佛、觀音、皮影畫、蓮花缸、八卦爐、八仙過海的排窗以及名人的字畫,有一些雅趣;房內的江西小窗、鳥籠燈、藤椅桌也有情調;背景音樂迴響着古箏撫出的高山流水,不知茶具、茶葉如何?正想着,服務生挑起暗紅色的絨簾進來,端上了九品香蓮壺和幾隻透明的雙層情趣杯。點上紅蠟燭,在壺中注入開水,片刻,花香元寶悄然開放。嚴冬夜見其在沸水中漾開一瓣瓣茶葉,中間的白菊有如春色託護,懶洋洋地展開。“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境界表露出賓主的和諧歡愉,這時不覺有點遺憾,沒有邀上幾位茶友,卻獨自在此享用。茶熟香溢,那淡淡的清香隨着瓣瓣茶葉張開而飄出,不由得使我心醉。——怪不得,法國總統密特朗訪華期間,專愛此物。

奉茶、聞香、品茗,一口得香、二口得味、三口回味,茶水從舌尖緩緩地流到舌面到了舌根,細細體味,不覺得傻住了;品茗的天時、地利,我不是有緣巧遇到了,還有一條件人和,而我此時如此專注茶道,也算人和了吧。

關於茶道的散文3:茶道人生

作者:江湖人生

我喜歡喝茶,尤喜綠茶。夏日午後,沏一盞上好龍井,邀上三五摯友,品香茗,論禪道、談人生。欣賞杯中蒸氣裊裊、茶葉浮沉,如浮世蒼穹、紅塵眾生之上起下落,遂有感於懷,圍繞茶道、思索人生。人生之意,得之心,而喻知茶矣。

茶是有生命、有品質的,具體來説茶有六種品質,移花接木到芸芸眾生,做人亦需要茶之品質,這叫君子六成,有了這六種品質,一定可以破繭成蝶、變石成金、能夠化腐朽為神奇,成就一番事業,下面一一分析。

一、茶要炒制,做人要修煉。剛從雲霧裏採來的毛尖翠葉,雖然帶着晶瑩的露珠、剔透的晨霧,但還不能稱其為茶。綠葉要變身為茶需要炒制,炒制是一個非常艱難的、痛苦的過程,需要鳳凰涅磐的勇氣——要在熱鍋裏炒,冷水裏泡,經過反覆炒制、揉煉,才能稱之為茶。做人亦需像茶一樣,要想百鍊成鋼,要想成為精英,就要不斷的修煉,既要經得順境的温柔、安樂,又要經得起逆境的摔打、折磨。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要穩定心態,解放思想,積極去見世面、經風雨、搏激流,在實踐中開闊眼界,豐富見聞,不斷增本領、長技能,努力錘鍊自己的意志、品質。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精神內涵和綜合素質,切實做到經得起誘惑、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二、茶要下沉,做人要謙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茶衝到水裏,會慢慢沉下去,並最終沉到杯底,用嬌弱的身軀托起沉重的清水,實現水茶分離。所以為人要像茶那樣主動沉下去——時刻保持謙和、低調。要懂得低姿態即是進步,如果趾高氣昂,天下第一,就會什麼也學不到,永遠得不到別人的幫助,即使是羊脂玉淨瓶、紫金紅葫蘆,要想從破瓦罐裏得到水,位置必須比瓦罐低。所以痰盂再好不能盛飯,瓦罐再破卻可以沏龍井。做事情、幹工作,如果別人以為你了不起了,説明你努力了,如果你自己也覺得了不起了,説明你發燒了。

三、茶失色於水,做人需融合於眾。茶衝到水裏,在慢慢下沉的同時,還不斷與水交流、融合,吸收了水份,釋放了顏色,漸漸融合成茶水,達到中和,實現交融。中國人崇和、尚和,處事講究以和為貴,生意講究和氣生財。做人亦需茶那樣,以“和”的心態處事為人,要切實打開心靈枷鎖、走出自我中心,丟掉雜念、邪念,主動與人交流、溝通。融合於眾,不僅需要身入,更需要心入,要學會用心傾聽、真心讚美,學會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欣賞的眼光,以平和的心態、從容的心境,處事為人。積極與人為善,與人為友,真正把自身融入社會、融入大眾,切實實現融合於眾,成為受人歡迎,讓人尊敬的,脱離了低級趣味的真人、好人。

四、茶有清香,做人需誠敬。茶是有香味的,悠悠茶香,綿綿茶情,如繞樑之音,令人回味,這叫誠敬。誠即誠信,誠信做人之基石,古人云,誠則明,明則誠。以誠心待人,以誠心觀己,真心便會顯露。做生意講究童叟無欺,做人講究誠信立身,因此要以誠信擴人脈、聚人氣、得人心,誠心接人待物處事。敬即處事待人之態度,日常生活中,存恭敬之心的人,必能以禮待人,必能自尊自敬。人生如水,生命如歌,做人需懷恭敬之心,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少吾少以及人之少的態度,真心尊敬他人、包容他人,到人亦敬之。實現一分寧和,三分愛意,七分温存,十分幸福,誠敬為人沒錯的。

五、茶釋其味,做人要奉獻。茶沏好了、泡透了,人們悠然的品着香茗,坐而論道——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或縱論天下、談古論今,那感覺——真叫一個愜意。但孰不知茶到了水裏,香味給了水了,人們喝了水,卻扔了茶葉,茶葉捨身了、奉獻了。做人亦需那茶葉那樣去捨身、去奉獻,當今社會和平穩定,發展迅猛,捨身的機會不多了,但奉獻還是要講的,奉獻能夠讓苦成樂,變難為易。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我們學學蠶和燭吧,主動吐絲,主動燃燒,積極去奉獻、去服務,用實際行動踐行中華美德,唱響愛的奉獻。如果實在找不到奉獻途徑,就學會微笑,把悲傷留給自己,把快樂帶給別人。不管你是真心的還是職業性的微笑,只要你笑了,就會很美麗很好看,就會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六、茶要品味,做人需修德。茶是有生命、有意境的,喝茶需要細細品味,所以確切説應叫品茶,它有內涵呀。茶之內涵如人之品德,需要不斷的修煉,不斷的強化。要堅持用充實的工作、昂揚的鬥志填充自己的內心世界,用優良的品質、高尚的情操豐富自己的精神家園。不斷修德、立德,切實增強自己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進一步強化自己的內心世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心態從容,內心淡定,守住“德”這個修心立身之本,做一個內心強大、品德高尚、內涵豐富的複合型人才。

修煉、謙和、融合、澄靜、捨身,內涵,只要具有了這六種品質,並積極行動起來,投入真心去實踐,一定可以成就一番大業。所以沒事少喝酒,喝杯茶吧,感受一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體味一下茶道的人生智慧。茶沏好了,您還等什麼。

關於茶道的散文4:茶道易抒 人道難語

作者:夏雨亭

道亦有道,道為方向,方法,方式。聚:氣,色,味,心,神,禪,悟,覺為一體。茶道亦悟道,人道亦心道,茶品亦人品,茶道亦人道,茶道易抒,人道難語。------題記

茶,乃自然植物,集天地靈氣,待拔嫩牙綠,後精工製作,取泉眼清澈沸騰,綠珠藏紫砂,待到傾情注,調戲綠浮塵,暗香鳴腹鼓。春秋茶綠香滿魂,入口品茗品世事。悠樂輕奏,和茶閒情,閉目醉聞醒心神。茶道,人道。清者自清,濁自沉香。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茶馬古道紅塵滾,人道滄桑幾度春?品茗醉心何需酒,茶香墨香魂裏香。管它個煩憂纏繞,理它個心事落寞,茶道千里陪人道,自我逍遙在世道。在茶事體驗中尋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諦,迎風,聽雪,霧茶,輕音,文癮,苦煞,難奈,提筆,潦草。

茶飲入心,自然之中物與物的結緣,總是有始有終,茶與我們結緣,茶為真正健康文明的飲料。茶的自然科學性表明:茶是理想飲料,茶有助於養性靜心,在健康方面有如中醫般的功效和調理機能。“茶道亦人道,茶品亦人品”,茶與人的自然天性相聯繫,也即人性中近於“道”的本質。換了一種角度分析,當人為諸如人性本善或本惡爭吵不休,茶性及與此相伴的意境卻給人以啟示:喝茶時人們所體現的最七年級面卻是最為自然與本真。

茶的意境,即與茶相伴而來的,給人以清新、淡雅、閒適、悠然,親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於一般口腹物慾。飲茶可以是一種習慣,給人以助思考,添情趣,怡心情。如有人稱舉杯飲茶之“舉”,理解為一種期待,頗為形象。“茶之為物,能引導人進入一個默想的人生世界。”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導,讓人們從茶的感覺中放鬆心靈,讓人更睿智地領會世界上的人與事,或感受“心源,本是一壺茶,包容百味,因吐納而常新。”因此,茶的意境,乃禪茶悟道。

好茶配好水,但最終不可或缺的,還是品茶人的好心境。心中無礙,獨戀佳茗,慢斟細飲,猶如清冽的溪水流過山間,風清雲淡,世象清明之中,猶若,蓮於水,朵朵綻放有聲。至此,茶道與人道,殊途同歸。茶禪一味,源遠流長,中國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華,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為修身養性的途徑,藉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頗有好處。而道家的學説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正因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裏充滿着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着迴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中國茶人最能領略到“情來爽朗滿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覺鶴心杳冥”那種與大自然達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

茶道序:茶具候用,恭請上坐,焚香靜氣,活煮甘泉,孔雀開屏,葉嘉酬賓,孟臣沐淋,高山流水,綠鳳入宮,百丈飛瀑,春風拂面,玉液移壺,分盛甘露,鳳凰點頭,內外養身,遊山玩水,自有公道,關公巡城,韓信點兵,若琛聽泉,乾坤倒轉,翻江倒海,敬奉香茗,空谷幽蘭,三龍護鼎,鑑賞湯色,初品奇茗,二探蘭芷,再品甘露,三斟石乳,領略茶韻,自斟漫飲,敬奉茶點,游龍戲水,盡杯謝茶。茶道,貴在心境,重在怡情,品出心情,品出味道,其意源遠,其味流長,豈是潦草潑墨茶語而了得?只願,一品綠茗去浮塵,一居方寸茶水香,任淡淡清香,氤氲於面前、心間,整個人,也算暫時超凡脱俗,怡情陶冶一番。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是智慧的,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志,派意念與大地來往,淨身於日月之下,吸天地精華,便有了一股靈氣,使得枝葉有耀眼之綠,它將自己獨置於天地,享受風雨的洗禮,尋得內心的寧靜,這,就是茶的自我世界,亦是忘我境界。茶道里的泡茶,大部分茶葉都講究沸水沖泡,如果水温不夠,不能夠充分把茶的有效成份與香氣釋放出來,茶葉在沸水不斷的衝擊碰撞中幾浮幾沉,這時才可以衝出一杯香氣濃郁的好茶。沖茶品人生,何其相似,只有經歷過各種波折與歷練,經歷過生活與工作的浮沉,才會明白人生的意義,才知道人生真正的味道。人生就是一生的修行,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過茶事活動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華茶道的修行為“性命雙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雙修亦即身心雙修。修命、修身,也謂養生,在於祛病健體、延年益壽;修性、修心在於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見性。性命雙修最終落實於盡性至命。中華茶道的理想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結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於修行,環境亦好,禮法亦好,茶藝亦好,都是為着一個目的:為修行而設,服務於修行。修行是為了每個參加者自身素質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所以,茶道最高境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人文茶道“七藝一心”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説、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品茶的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是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羣,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茶道是表現茶賦予人的一種生活意境或方法,也是指明人們在品茶過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茶道文化是以吃茶或飲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看陶潛籬下時。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茶道是以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茶本慧根,乃天界與凡塵的產物,讓世人戀茶,一口清茶,從脣瓣到喉間,似一股清雅之氣流入,洗滌蒙塵心靈,身心突變澄澈,似是在菩提下醒悟,讓人悄然間精神抖擻,沉着靜心,勇氣向前,飛得更高更遠。如是,與茶相伴,終能洗去莽氣與怨氣,將混沌散去,在喧譁嘈雜中安之若素,在磨礪困苦下處之泰然,無懼無憂,物我兩忘,在濁氣中舒展身軀,用澄澈之心尋得智慧。茶道有道,大智境界,讓平凡的綠如此清雅,讓細嫩的葉如此撩人,讓茶心溶於性情,放眼闊觀世界,意藴迷漫中悟伴茶道同行,讓心魂開出智慧之花。

茶道規裏觀人道:“和、敬、清、寂、儉、真、靜、潔”。人道,是尊嚴,道德,善知。是關於人的本質、使命、地位、價值和個性發展等等的思潮與理論。它是一個發展變化的哲學範疇。人道思想是隨着人類進入文明時期萌發的,它作為一種時代的思潮和理論,有着藝術與品味的境界。人道,是一種精神,具有相對的崇高性,是對觀念與意義的認知與辨別。人道,重在以人為本,以人類自身功能有益的,及其在這個意識的作為支配下,形成一種以高度文明為基礎,以人類和諧發展為目的的這樣的普世觀。

茶道禪心悟人道,墨研詞語韻天然,閒茶逸書醉飄香,靜心怡情在雨亭。詩酒禪茶,酒如詩,意濃味烈,茶性卻是禪心雅意,茶未入世之前,生於空山幽谷,歷盡風吹雨沐,吸納天地精華,待修得氣定神閒,而後雖遭火焙水注,通體瀰漫的依然是超然向外的氣韻。一個人,若能有茶的這般修為,也該算是真正地化茶道為人道了。茶道易抒,人道難語,廣度與深度,也許,茶道與人道是思想與潮流的融合,是人對精神境界的一種追求與結合。茶道,品的是一種心情;人道,守的是一種真善美。今生,願煮清茶一杯,放逐心情,品味悠然,嘗酸甜苦辣,觀浮世百態,笑對人生浮沉,隨遇而安好心情,至此可以無悔!

關於茶道的散文5:論中國茶道歷史

文/不羈的風

世間萬味一甌中,慢品細啜趣無窮。

——題記

中國茶道是一本厚重的書,翻開這部書,每一個字符都跳躍着華夏子孫無盡的智慧結晶,每一個章節都凝聚了中華民族濃厚的文化底藴;中國飲茶也是一條蜿蜒的大道,數千年來在中原大地上無限延伸,深入角角落落,它承載着龍的傳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美好生活和事物的嚮往之情,今天就讓我們重拾歷史的餘香,一起回顧茶道在中國這個文化大國的起源和發展......

説到中國茶道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傳説中的農業始祖神農氏,嘗百草時無意中發現了茶的解毒價值,當時醫療條件根本等於無,所以茶的解毒功用就被原始人廣泛的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救治了無數人的性命,那時的人們把茶當成仙草,認為是上天的恩賜;後來人們又把茶進一步發展成食物,成為佐餐的佳餚,將茶煮成羹飲或食用,既可以充飢也可以解渴,可謂一物多用;於是,茶葉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就慢慢的建立起來,開始其漫長的輝煌之路。

原始人雖對茶葉多方應用,但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六朝以來,飲茶之風開始在南方逐漸興起,但茶道真正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起源於唐朝的茶聖陸羽,他撰著的《茶經》第一次全面總結了唐朝之前的人們對於茶葉的諸方面的經驗,陸羽在《茶經》中大力提倡飲茶,致使唐代飲茶蔚然成風,正如《封氏聞見記》中記載:“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興。”唐代對茶的飲用方法主要是“煎茶”和“點茶”還有“煮茶”等等,所謂煎茶包括燒水和煮茶兩個步驟,先把水放在“鍑”中燒沸,再把選好的作料茶葉按水温分不同時期依次放進沸水中煮煎,水的選擇,以山水為上品,江河之水次之,井水最差。唐朝另一種盛行的飲茶法是煮茶法,所謂煮茶就是把葱、姜、棗、桔皮、薄荷等物與茶放一起充分煮沸。至於點茶法未考證到具體的方法,這裏表過不説;唐人飲茶還講究鑑茗、品水、觀火、辨器,飲茶之道在唐朝已經發展出系統複雜的程序,要想飲一杯真正意義上的好茶耗時耗資可謂不菲!

宋代茶道沿襲於唐人,著名的宋人點茶法也只是在技巧上進行些改進,並無大的創新,亦是以團、餅茶為主,碾碎,煮飲之。宋代飲茶之風熾盛,猶勝於唐朝,風行評比調茶技術和茶質優劣的“鬥茶”,亦稱“茗戰”。在宋代,茶農們為了評比新出產的茶葉優劣而進行各式各樣鬥茶活動,這種活動慢慢傳播開來,致使飲茶在下層百姓中也流行起來,不似唐代飲茶僅限於士大夫,這是宋代對茶道的一大貢獻。

歷史是延續的,元朝中原大地為外族所竊據,但並未影響到茶道的發展,這個時期雖短,但也促使中國茶道的飲茶法進一步走向成熟,蒙古人入主中原後,對漢人的茶道有了更深的瞭解,飲茶的習慣首先被蒙古上層統治者所接受喜愛,並在朝廷設立專門機構掌管宮廷茶葉的供應,茶道在元朝上層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元朝除了繼續生產使用唐宋盛行的餅茶,散茶也漸漸在茶葉消費中佔有一席之地,當時餅茶主要在宮廷和貴族之間盛行,散茶的市場卻主要在民間,可能與茶的價格有一定的關係,如今已不可考了;元代的飲茶法主要還是沿襲唐宋的煎點法,並無大的創新。

中國的茶道在經歷了唐宋的鼎盛時期之後,又經過元代的長足發展,到了明朝迎來了一次劃時代的變革,在明代隨着茶葉加工的簡化,飲茶的方式也走向簡單化,宋元時期的“全民鬥茶”之風已衰退,耗資不菲的餅茶慢慢被散茶所取代,而風靡了唐宋的煎點茶法也變成簡單的用沸水沖泡的溣茶法,所謂“溣”就是“浸”、“漬”的意思,也就是簡單用沸水沖泡,只注重茶的香醇,而忽視飲茶的器皿和程序;明朝最早倡導從簡飲茶方式的是明寧王朱權,他在著作《茶譜》提到:“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朱權這種清雅自然的飲茶風格與他崇尚“自然之性”有關,發展到後來就形成了明朝特有的溣茶法。

至於飲茶發展到清朝,也是大為盛行,無論上層統治階級還是普通老百姓皆以飲茶為尚,清朝主要是沿襲明朝的溣茶法,並有所推廣,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更把飲茶文化發展成一種送客之道,端茶送客就是盛行於清朝,當主人覺得和客人可以結束交談,就會端起茶杯暗示送客,客人也會心領神會主動提出告辭,清朝這種端茶送客的習慣為中國茶文化賦予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涵義。

飲茶之道發展到現代可謂遍地開花,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沒有不會也幾乎沒有不飲的,現代的飲茶法更為簡化,就是把茶葉放在杯中,用沸水沖泡而已,再沒有唐宋飲茶的繁文縟節,也沒有清朝的端茶送客的特殊意義,僅僅是一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消遣和愛好,偷得浮生半日閒,泡一杯清茶,持半部殘卷,悠閒自在,不亦樂乎!

餘平生亦愛飲茶,淡握一杯香茗,嗅着清茶裊裊,閒看花開花落、雲舒雲展,追思人生,以消永晝,箇中享受,實不足為外人道也!茶中更有絲絲禪意,茶禪一體、不假外求,即可享受美味亦可領悟人生,能不愛乎?走,喝茶去!

  茶道優美散文6

和朋友閒來無事,一邊喝茶,一邊聊起茶道來。

茶道一詞來自日本,就象劍道花道柔道一樣,説是修身養性之道不如説是這些事情的操作方法來的更通俗一點,因為日本人做事總是那麼刻板,那麼認真,那麼不假思索照搬前人的操作全過程,因此,時日久遠之後早已經想不起那些動作的為什麼而只強記着今天我們看來有點莫名其妙的多餘動作了,也就是他們的形式。如果保留這樣的形式有一定美感的話,但至少不是喝茶的最便捷的方式了,至少在當代的社會裏。假如茶的精神也還有一點儉約的話,這形式本身就大背其道了。

因為日本人本來就是這樣的一類人,因此,這套茶道倒是再適合他們的習慣不過了。

但是,在當代的中國,忽然也有了茶道,或是稱為茶藝表演的東西來,讓人覺得莫測高深,為此,我查了一些古籍,即使在《茶經》這樣的典籍裏也沒有看到有關的片言隻語,最後來的那些文字,最多也只談到鬥茶之類,沒有説到演茶。

據説現在的茶藝還有流派云云,比如潮汕茶道、閩南茶道、武夷茶道、四川茶道,還有等等茶道。更惡俗的是那些茶藝表演的名稱,什麼觀音入浴,什麼韓信點兵,一派胡言,且不説觀音入浴本就不該讓凡人來觀賞的,單就韓信點兵,那是多多亦善,怎就是那麼小的鐘子一滴一滴的流呢?當然,他們先是説的附會,於是,也自然見出我的批駁的淺顯了。我的意思是説,這茶嘛,有好茶,有好水,有好心情,不要那麼多花花枝枝,拿來便觀,便聞,便品,就行了。還喝再倒,不喝便閒聊,這便是茶的本來面目呀。

記得小時候特別喜歡那些畫着古人的國畫,那些古人常常就在松下水邊,兩三人,或坐或卧,邊上常有一個童子,也絕不是妙齡女子。那時一定天氣不錯,應該是夏秋之際,邊上那個童子是提水煮茶的,不是做茶藝表演的,假如這個童子忽然的表演起所謂的茶藝來,他們一定會捧腹大笑的,等不及的抑或性子急的,一定會狂呼大叫的。

再則,即使那些較一般人要酸臭的多的文人墨客,也不會無聊到喝茶看茶藝表演的地步,最多也只是邊喝茶邊看那些美女們的曼妙輕舞或聽一些彈唱罷了,那所謂的茶藝表演有什麼好看呢?不過爾爾,他們説。

何況那些四川的茶功夫,那是和謀殺人一樣的在你的邊上轉悠着,一不注意他便作出很古怪的動作,遠遠的將那水柱射到你的茶碗裏,讓你驚嚇而忘了剛才和朋友的談話。怪哉,哀哉。

玩這些伎倆的據説都是一些茶商,為了説明他們的經營是為了文化而不是為了錢便作出這種種的花樣來,其實這完全是多此一舉。大家都知道你已經忘記了傳統,那就忘記了傳統,大家都知道你已經沒有了文化,那就沒有了文化,大家都知道你的掙錢是為了養家餬口,那就養家餬口,這又不是你一個人的過錯,誰讓我們隔了幾十年才想起這些勞什子呢?何不如把心放下來,就象喝茶一樣,輕輕鬆鬆的泡來,平平靜靜的喝了,便罷。

我最討厭現在那些做文字的,以為日本有什麼茶道,中國也應該有茶道,不但有茶道,還是茶道的發祥地呢,於是,又是忘我,又是貴生,又是返樸,又是無己的,讓那些口渴的人不敢喝茶了,彷彿這一喝便喝成文化人,便喝成高僧似的,其實大謬。心不靜的人即使喝茶了無非多跑幾次廁所而已,不會變得清心的。心靜的人又何在乎喝茶喝水呢?自然就更不在乎怎麼喝了。況且,忘我,貴生,返樸,無己等等,放在吃飯、為什麼就不行呢?一定要喝茶了才足以體現嗎?非也。

那天,安溪的朋友拿了幾泡老製法的鐵觀音來,今天和朋友喝了,朋友説,這個好呀,這個有茶味。

確實好,我説,且不説好看不好看,茶不是拿來看的,只這香氣,只這茶色的美,只這入口的厚實,只這回甘的奇速,只這韻味的長久,確實好茶。

好茶是不用表演的,且喝了再説。

知道者是不拘於形式的,方便就行。

茶道亦悟道,人道亦心道,茶品亦人品,茶道亦人道,茶道易抒,人道難語。今天我們來看一下關於茶道的優美散文吧!

  茶道優美散文1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前黃蕊色,婉轉麴塵心。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面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唐.元稹《一字至七字詩.茶》

好一首優美獨特的詠茶詩!對茶,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有人説:飲酒可以成仙,品茶可以成道。茶,應是人間極品。

“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是喝茶的感覺。茶屬於淡泊,屬於寧靜,屬於古典文化,屬於底藴深厚的東方神韻。茶誕生在中國,記載着中國的歷史,同時也被歷史記載着。

古人愛茶,品茶,寫詞吟詩。中國茶詩,茶文化源遠流長,從陸羽的《茶經》到現代社會各式各樣的茶詩,茶文化一直隨着歷史的發展而發展。唐代盧仝有這樣一首經典茶詩《七碗茶》:“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王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心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羽春風。”全詩通過七碗茶寫出了茶的意境和感受,意味深遠。於是,我常效仿古人,案前幾本書,手邊一杯茶,在濃郁的茶香中靜思、遐想和感受杜甫“落月平台上,春風啜茗時”的悠閒,體會陸游“雪夜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的安逸,享受蘇軾“雪沫乳花浮午盛,蓼茸落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清曠。好書、佳茗,是一種怡然,一種享受。與古人神遊,同古人品茶,放鬆心情,感受愉悦,感受純淨,感受深邃。

茶是一種文化,品茶是一門學問,清茶一杯,始是淺淺苦澀,爾後悠悠一絲清甜從喉中溢出。品茶之道,在於心,在於藝,在於魂;品茶之理,在於境,在於人,在於品。尋得佳時,覓得佳境,品味好茶,一種很微妙的感覺會從心底盪開,只覺氣舒神怡,心淨神清,浮躁和張揚會一點點地被抽走,恬靜和安逸自會一縷縷地流出來。

泡茶的過程猶如人生。泡茶之初,茶葉輕浮漂盪,味道清澀,就像人生的年少輕狂;泡茶不久,茶葉半沉浮於杯中,味道濃郁香醇,猶如人生中激奮的青春;接着茶就變得濃深清冽,就像中年的穩重;最後待茶變得色深味淡時,正如一個老年的智者,有豐富的人生體驗,醇厚且回味無窮……

品茶,亦是品心。茶中有情、有哲、亦有禪。生命之茶有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份寬容與寧靜,使心靈迴歸本性與自然,是茶中之道,是為人之道。

案前的茶葉已沉入杯底,透過茶杯,彷彿看見自己就是其中的一片茶葉,天地如杯,生活如水,淡淡茶葉在杯底飄香。人生彷彿就是這麼一個簡單而又意味深遠的過程。

唐代詩人皎然有詩曰:“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熱;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窗外,月圓依舊,周圍已是寂靜一片。螢蟲帶光飛舞,偶有幾聲蟋蟀鳴叫,此時此情此景,就着月光輕啜一口香茗,以靜品茶,笑看人生,茶道人生共品,箇中其味,只有用心去體會,才能修成正果。

  茶道優美散文2

大千世界各有品性,因此,生活就豐富多彩起來。對於外面精彩世界有點熟視無睹的,只知品茗和讀書者恐怕不多,而我集茶痴書痴於一身,也可謂集之小成。

小城人的喝茶品性不一,屬於此道中人,或三五人一羣到茶莊一坐,拿出各自珍養價值不菲的紫沙壺,不言語只管品味茶性,繼續養壺。偶爾一高興就泡出了靈感,茶自然色香味齊全。但這種東西可遇而不可求,往往取決於泡茶人的心境。時下,專賣茶葉茶具的小店,擺一張根桌,桌上設一副茶道,再放幾張精緻的椅子,專等這批茶客。一般的茶友,大抵都上西洋式的咖啡店,泡一壺陳茶,打發無聊的時光。

飲茶,講究的是情趣,夜深共語、小橋畫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環境和時機。錢塘茶人據説是品牌連鎖加盟店,是國內具有品牌規模的中國式茶樓代表作。小城的錢塘茶人店的規模不大,但格調不低。我聞訊而去,飲出了茶的滋味,久久難忘。

走入錢塘茶人,映入眼簾是一樓的茶葉、茶具展覽區,一入此境就湧上要嚐嚐茶味的衝動。而過道上端請的三世佛笑迎茶友,使人不由得體味禪之三境,忘卻了塵世的繁瑣。養民也惠的匾額引我走到一個卡座,靜心而坐。人説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也許會在此地品味。卡座不大隻可四五人相聚,但房內的擺設別緻,懸掛的燈外圍有三層,最外的象鳥籠,中間似燈籠,內層是半球的和光燈,唉……萬變不離三,一生二、二生三,謂之道。此燈有一種古典雅緻之美,細問服務生,答是鳥籠燈。茶桌、茶椅也非平常,巧匠用山藤在木桌外包裹了一層,打蠟後透出原色的光澤,名之藤木桌、藤木椅。泛着暖紅色的燈照着桌、椅,營造了茶藝的氛圍。

服務生熱情地推薦了一道花香元寶,我欣然同意。心想,茶房外的三世佛、觀音、皮影畫、蓮花缸、八卦爐、八仙過海的排窗以及名人的字畫,有一些雅趣;房內的江西小窗、鳥籠燈、藤椅桌也有情調;背景音樂迴響着古箏撫出的高山流水,不知茶具、茶葉如何?正想着,服務生挑起暗紅色的絨簾進來,端上了九品香蓮壺和幾隻透明的雙層情趣杯。點上紅蠟燭,在壺中注入開水,片刻,花香元寶悄然開放。嚴冬夜見其在沸水中漾開一瓣瓣茶葉,中間的白菊有如春色託護,懶洋洋地展開。“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境界表露出賓主的和諧歡愉,這時不覺有點遺憾,沒有邀上幾位茶友,卻獨自在此享用。茶熟香溢,那淡淡的清香隨着瓣瓣茶葉張開而飄出,不由得使我心醉。——怪不得,法國總統密特朗訪華期間,專愛此物。

奉茶、聞香、品茗,一口得香、二口得味、三口回味,茶水從舌尖緩緩地流到舌面到了舌根,細細體味,不覺得傻住了;品茗的天時、地利,我不是有緣巧遇到了,還有一條件人和,而我此時如此專注茶道,也算人和了吧。

關於茶道的散文3:茶道人生

作者:江湖人生

我喜歡喝茶,尤喜綠茶。夏日午後,沏一盞上好龍井,邀上三五摯友,品香茗,論禪道、談人生。欣賞杯中蒸氣裊裊、茶葉浮沉,如浮世蒼穹、紅塵眾生之上起下落,遂有感於懷,圍繞茶道、思索人生。人生之意,得之心,而喻知茶矣。

茶是有生命、有品質的,具體來説茶有六種品質,移花接木到芸芸眾生,做人亦需要茶之品質,這叫君子六成,有了這六種品質,一定可以破繭成蝶、變石成金、能夠化腐朽為神奇,成就一番事業,下面一一分析。

一、茶要炒制,做人要修煉。剛從雲霧裏採來的毛尖翠葉,雖然帶着晶瑩的露珠、剔透的晨霧,但還不能稱其為茶。綠葉要變身為茶需要炒制,炒制是一個非常艱難的、痛苦的過程,需要鳳凰涅磐的勇氣——要在熱鍋裏炒,冷水裏泡,經過反覆炒制、揉煉,才能稱之為茶。做人亦需像茶一樣,要想百鍊成鋼,要想成為精英,就要不斷的修煉,既要經得順境的温柔、安樂,又要經得起逆境的摔打、折磨。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要穩定心態,解放思想,積極去見世面、經風雨、搏激流,在實踐中開闊眼界,豐富見聞,不斷增本領、長技能,努力錘鍊自己的意志、品質。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精神內涵和綜合素質,切實做到經得起誘惑、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二、茶要下沉,做人要謙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茶衝到水裏,會慢慢沉下去,並最終沉到杯底,用嬌弱的身軀托起沉重的清水,實現水茶分離。所以為人要像茶那樣主動沉下去——時刻保持謙和、低調。要懂得低姿態即是進步,如果趾高氣昂,天下第一,就會什麼也學不到,永遠得不到別人的幫助,即使是羊脂玉淨瓶、紫金紅葫蘆,要想從破瓦罐裏得到水,位置必須比瓦罐低。所以痰盂再好不能盛飯,瓦罐再破卻可以沏龍井。做事情、幹工作,如果別人以為你了不起了,説明你努力了,如果你自己也覺得了不起了,説明你發燒了。

三、茶失色於水,做人需融合於眾。茶衝到水裏,在慢慢下沉的同時,還不斷與水交流、融合,吸收了水份,釋放了顏色,漸漸融合成茶水,達到中和,實現交融。中國人崇和、尚和,處事講究以和為貴,生意講究和氣生財。做人亦需茶那樣,以“和”的心態處事為人,要切實打開心靈枷鎖、走出自我中心,丟掉雜念、邪念,主動與人交流、溝通。融合於眾,不僅需要身入,更需要心入,要學會用心傾聽、真心讚美,學會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欣賞的眼光,以平和的心態、從容的心境,處事為人。積極與人為善,與人為友,真正把自身融入社會、融入大眾,切實實現融合於眾,成為受人歡迎,讓人尊敬的,脱離了低級趣味的真人、好人。

四、茶有清香,做人需誠敬。茶是有香味的,悠悠茶香,綿綿茶情,如繞樑之音,令人回味,這叫誠敬。誠即誠信,誠信做人之基石,古人云,誠則明,明則誠。以誠心待人,以誠心觀己,真心便會顯露。做生意講究童叟無欺,做人講究誠信立身,因此要以誠信擴人脈、聚人氣、得人心,誠心接人待物處事。敬即處事待人之態度,日常生活中,存恭敬之心的人,必能以禮待人,必能自尊自敬。人生如水,生命如歌,做人需懷恭敬之心,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少吾少以及人之少的態度,真心尊敬他人、包容他人,到人亦敬之。實現一分寧和,三分愛意,七分温存,十分幸福,誠敬為人沒錯的。

五、茶釋其味,做人要奉獻。茶沏好了、泡透了,人們悠然的品着香茗,坐而論道——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或縱論天下、談古論今,那感覺——真叫一個愜意。但孰不知茶到了水裏,香味給了水了,人們喝了水,卻扔了茶葉,茶葉捨身了、奉獻了。做人亦需那茶葉那樣去捨身、去奉獻,當今社會和平穩定,發展迅猛,捨身的機會不多了,但奉獻還是要講的,奉獻能夠讓苦成樂,變難為易。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我們學學蠶和燭吧,主動吐絲,主動燃燒,積極去奉獻、去服務,用實際行動踐行中華美德,唱響愛的奉獻。如果實在找不到奉獻途徑,就學會微笑,把悲傷留給自己,把快樂帶給別人。不管你是真心的還是職業性的微笑,只要你笑了,就會很美麗很好看,就會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六、茶要品味,做人需修德。茶是有生命、有意境的,喝茶需要細細品味,所以確切説應叫品茶,它有內涵呀。茶之內涵如人之品德,需要不斷的修煉,不斷的強化。要堅持用充實的工作、昂揚的鬥志填充自己的內心世界,用優良的品質、高尚的情操豐富自己的精神家園。不斷修德、立德,切實增強自己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進一步強化自己的內心世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心態從容,內心淡定,守住“德”這個修心立身之本,做一個內心強大、品德高尚、內涵豐富的複合型人才。

修煉、謙和、融合、澄靜、捨身,內涵,只要具有了這六種品質,並積極行動起來,投入真心去實踐,一定可以成就一番大業。所以沒事少喝酒,喝杯茶吧,感受一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體味一下茶道的人生智慧。茶沏好了,您還等什麼。

Tags:茶道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