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實用工具 > 百家姓

崔姓的來源,姓崔的名人

欄目: 百家姓 / 發佈於: / 人氣:1.2W

一、姓氏源流

崔姓的來源,姓崔的名人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為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資料所載,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時齊國國君丁公伋的嫡長子季子曾食採於崔邑(今山東省章丘縣),子孫以邑為氏,是為山東崔姓。根據多種古籍的記載,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三千年的歷史,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和中國著姓。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於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開國君主是呂尚。呂尚本來姓姜,因為他的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省南陽),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的兒子丁公佶,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來應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省章丘縣西北),後來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而這位丁公佶,相傳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兒子。由此可見,崔氏中國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後代,追本溯源還是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的子孫。他們的得姓,算起來大約有3000餘千年的歷史了。

2、據《新唐書》所載,唐時新羅國有崔姓。

3、出自少數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麗人、滿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二、遷徙分佈

崔姓崔姓發源于山東境內。季子後人一直仕齊國卿大夫。秦漢時,季子後裔崔意如任秦國(都今陝西咸陽)大夫,封東萊侯。長子崔伯基為西漢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一説今山東武城縣西),後分衍出鄢陵(今屬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後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謂門庭顯赫,人丁興旺,故有“清河”、“博陵”兩大郡望。另東漢末年,軍閥爭戰,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鮮,後發展為朝鮮大户。魏晉南北朝時,崔姓依舊以門第高貴、族大人眾而著。史載,西晉時,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孫)有七子,長子崔雙為東祖,次子崔邯為西祖,三子崔寓為南祖,亦號中祖。崔寓四世孫崔林,魏司空、安陽孝侯,曾孫崔悦,前趙司徒、左長安、關內侯,有三子:渾、潛、湛。崔湛之孫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滎陽(今屬河南),號鄭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達二十七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該書《校勘記》又增補四人),由此可見唐代崔姓地位顯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為主,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山西、甘肅遍佈崔姓。宋元時期,有較多崔姓南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樹崔姓移民於人跡稀疏之地。明清之際又有大批崔姓族人遷往遼東一帶,多與朝鮮族雜居。清末又有入居東南亞國家者。總之,唐代以後,崔姓雖陸續有遷徙之舉,但仍不失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崔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八。

三、歷史名人 崔 浩:清河東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人,後魏時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筆,因暴露“國惡”,而遭滅門之災。

崔 宏:南北朝時清河東武城人,官至吏部尚書,曾執掌機要,參與草創過各種制度。

崔 鴻:今山東平原人,著名史學家,初仕魏中散大夫一職,後遷黃門侍郎,加散騎常侍、齊州大中正。撰《十六國春秋》一書。

崔 顥: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唐代大詩人,官至司勛員外郎。早期多閨情詩,詩風浮豔,晚期詩風慷慨豪邁,後人輯其詩成《崔顥集》。

崔 護: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人,唐代詩人,官至嶺南節度使。其詩《題都城南莊》,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紅”千古傳誦。

崔 白:濠梁(今安徽省鳳陽)人,北宋名畫家,擅畫花竹、禽鳥,尤工秋荷鳧雁。其筆法勁利如鐵絲,設色較淡,改變了宋初以來畫院流行的濃豔細密之畫風。

崔 立:將陵(今山東省德州)人,金末自稱太師、軍馬都元帥、尚書令、鄭王。

崔 斌:元朝名臣,官至中書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剛直,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 述:大名(今屬河北省)人,清代歷史學家,考據學者。字承武(1740-1816),號東壁,河北大名人。乾隆舉人。曾任福建羅源、上杭知縣。任職期間,興利除弊,為人稱道。30歲後,因見羣經的傳記、註疏多與原經文有出入,由懷疑而進行考據,辨別真偽。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於經。對戰國以下的書,都以為不可全信,因而專攻古史。對近代史學界懷疑古書古事的風氣,頗有影響。所著書以《考信錄》為主,包括《三代考信錄》、《豐鎬考信錄》、《洙泗考信錄》等,近人匯印為《崔東壁遺書》。

崔駰 :東漢涿郡安平(今屬河北省)人。少與班固、傅毅齊名,曾為府掾,後改主簿,著有《達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稱。其子崔瑗,官至濟北相。為著名書法家,工章草,其書“點畫精微,神變無礙”,人稱“草賢”,著有《草書勢》。

崔善為:唐代貝州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善天文算曆和斷獄。曾隨李淵起兵,後封清河縣公。

崔敦禮、崔敦詩:南宋通州靜海(今江蘇南通)人,二人均為紹興進士。敦禮著有《宮教集》、《芻言》。其弟敦詩文才敏贍,著有《玉棠類稿》、《西坦類稿》等。

崔子忠:北海(今山東省萊陽)人,明代著名畫家。擅畫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畫。與陳洪綬並稱“南陳北崔”。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崔姓郡望主要有清河郡、博陵郡、汞陽郡等。

清河郡:漢高祖所設置,相當於今天河北省清和及棗強、南宮一部分,山東省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東漢時改為國。

博陵郡:三國魏正始三年設置,西晉時置為國,相當於今天的河北省安平,饒陽、安國等地。

汞陽郡:由三國時的河南郡分置,西晉時也被設置為國。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黃河以南,東至朱仙鎮、西至汞陽南至密縣,以及黃河以北的原陽縣地。

2、堂號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夠開口吟詩。傳説唐朝崔顥遊黃鶴樓,在樓上題了一首詩,文情俱佳。後來李白也遊黃鶴樓,見到崔顥的詩,便不敢在上面題詩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此外,崔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清河堂”、“德星堂”、“敦敍堂”、“默陰堂”等。

============================================================

【崔姓宗祠通用對聯】

〖崔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世推三虎;

人羨五龍。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中書舍人崔琳、及其弟子詹事崔珪、光祿卿崔瑤三弟兄。崔琳官至太子少保,崔珪官至太子詹事,崔瑤官至光祿卿,時號“三虎”,因官階都在三品以上,又號稱“三戟崔家”。下聯典指唐代博陵安平人崔玄暐及其弟崔昪、子崔琚、孫崔渙、曾孫崔郢五人,人稱“五龍”。崔玄暐,明經科進士,歷官高陵主簿、記部員外郎、鳳閣舍人、天官侍郎,為官公正廉潔,深得武則天賞識,長安年間官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因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有功,任中書令,封博陵郡公。一生以清白著稱。崔昪,歷官司刑少卿、尚書右丞。崔琚,歷官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崔渙,長於議論,歷官亳州司功參軍、司門員外郎、巴西太守。安史之亂中,玄宗逃往四川,他在路上迎接以表示中心,又由宰相房琯推薦,於是任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肅宗時,官江淮宣諭選補使,選拔人才,不照顧親友。代宗時,官御史大夫,因批評宰相元載而被貶為道州刺史。崔郢,歷官商州防禦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

一門孝友;

三禮義宗。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武城人崔邠,,字處仁,進士出身,歷官吏部侍郎、太常卿,以耿直知名。他家三代同灶,和睦相處,宣宗曾説他家“一門孝友,可為士族的典範。”下聯典指南朝梁東武城人崔靈恩,少年時讀遍五經,尤其精通“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和“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在魏時官太常博士,入樑,官步兵校尉兼國子博士,聚徒講學時,聽者常有數百人,後出任桂州刺史。著有《周禮集註》、《三禮義宗》《左氏經傳義及條例》等,共一百三十餘卷。

五原賢守;

四皓齊名。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崔寔為五原太守。下聯典指漢·崔廣號夏黃公,為“商山四皓”之一。

覆甌待相;

卻璧鳴廉。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武城人崔琳,受玄宗器重,玄宗曾寫下他的名字,用金甌覆蓋。下聯典指南北朝時北魏安平人崔挺,字雙根,孝文帝時官光州刺史、光州大中正、北海王司馬。為官廉潔,有人送他玉璧,被他拒絕,説:“過去沒有楊震之金,今日豈能有崔挺之璧。”

秉仁嶽峻;

動智淵明。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後魏太中大夫崔敬邕碑文聯句。

和睦妯娌;

善事姑嫜。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蘇少娣嫁氏,妯娌間常有糾紛,少娣事妯理甚恭,使之愧悟,遂相和睦。下聯典指唐·崔遠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以乳汁奉姑。

〖崔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八行稱於眾口;

三相出諸一門。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密州文學崔貢,字遷碩、仁和人。端重有學識。大觀中詔天下郡縣保任士有孝弟睦蠏任邱中和八行者,貢入太學,司成考驗以聞,後授密州文學以卒。鄉尊之曰“八行先生”。下聯典指唐代中書舍人、封魏國公崔鉉一門三相。

〖崔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中年弍才號大儒;

少小博學通百家。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官吏、文學家、書法家崔瑗,字子玉,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十八歲進京師,精通天文、歷數等,後舉弍才,被薦為宿德大儒,從政有績,升遷濟北相。下聯典指東漢文學家崔斛,字亭伯,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年十三,通《詩》、《易》、《春秋》,博學多才,盡通訓詁百家之言。後官至司徒。

教民紡織留世遠;

立石直筆播譽長。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尚書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是著名的政論家,桓帝時任議郎,後遷司馬,出為五原太守,教民紡織。其代表作有《政論》,對當世大膽抨擊,為時人稱頌。下聯典指後魏司徒崔浩,字伯淵,清河人。詔總理史務,監祕書事,作國書三十卷,立石以彰直筆,因暴露“國惡”,而遭滅族之災。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唐·崔顥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才高八斗”的大詩人崔顥《黃鶴樓》詩句聯。崔顥,汴州(今河南省開封)人。開元進士。曾官太僕寺丞、司勛員外郎。《黃鶴樓》一詩。甚為李白所推崇。李白《登黃鶴樓》詩中有句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有詩在上頭”。有《崔顥集》。

蘇少娣能和妯娌;

唐夫人善事姑嫜。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蘇少娣嫁氏,妯娌間常有糾紛,少娣事妯理甚恭,使之愧悟,遂相和睦。下聯典指唐·崔遠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以乳汁奉姑。

牀堆象笏興寧裏;

名卜金甌宰相家。

——佚名撰河南省鞏縣白沙村崔氏祠堂聯[祠祀此支崔氏始祖崔思義]

崔氏祠堂坐落在白沙村北、老官道(今汴洛高速公路)南,背臨洛水,南望嵩山,佔地面積達2900平方米,由舞樓、山門、耳房、拜殿、過廳、正殿、配殿、偏殿、庫房、廚房等十餘處建築組成,氣勢宏偉,富麗堂皇,雕樑畫棟,飛檐斗拱,全是皇族家廟式樣。山門上方嵌“崔氏祠堂”木匾,正殿後牆鑲“崔氏祠堂”石匾。正殿暖閣內設始祖碑,拜殿明柱上懸掛着這副孤形的木質楹聯。山門內過道旁,還豎有袁世凱撰文並書寫的《崔繼澤墓表》。祠堂對面,建有一座戲樓,磚瓦木質結構。戲樓前台的四根石柱上,保留着咸豐壬子(1852年)年間鐫刻的兩副對聯,分別是:“乃文乃武把往事何妨再敍;演忠演孝勸世人莫作閒看”、“刻羽引商此中隱寓春秋意;知往觀來局外須深勸戒心”。早年,祠堂後牆上懸掛着皇帝親書的欽賜牌示,凡在官道上過往的官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務必入祠參拜,無不肅然起敬。元朝末年,中原大地兵連禍接,人口損傷慘重。朱元璋南京即位以後遷山西、河北等省之民,到河南及沿海各省。洪武四年(1371年),崔氏始祖崔思義,自山西省潞安州長子縣興寧村遷居河南省鞏縣白沙村。生有五子,後分為五門。單説次子舉,傳至四世滿時,生有七子。其中第三子名標,因作戰有功,被招為親王郡馬,官拜親王府儀賓。

〖崔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慈父神君,民歌遍汲縣;

清風高節,師表出增城。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官吏崔瓊的事典。下聯典指宋代觀文殿大學士崔與之的事典。崔與之,字正子,增城人。治績卓著。諡清獻,有《菊坡集》。

千百載祖德宗功,培根固本,憶先世文臣學士、武將王侯,豈第名覆金甌,獨高唐代;

三萬裏川源河嶽,毓秀鍾靈,願後人黼黻簪纓、垂紳縉笏,依舊門排棨戟,大振潛陽。

——崔陽廷、崔顯達合撰安徽省嶽西縣沙嶺崔氏支祠聯(32+32=64字)

---------------

【中國人民解放軍崔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崔田民中將

崔田民(1912-1991),陝西省綏德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陝北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兼保衞局局長、國民經濟部部長,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團第78師政治委員。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7團政治處主任、政治委員,689團政治委員,344旅政治部主任兼冀魯豫支隊政治部主任,八路軍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兼新編第二旅政治委員,中共冀魯豫邊區軍政委員會書記,冀魯豫軍區政治委員、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政治部主任,冀南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共華北局黨校第四部主任、政治處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副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副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高等軍事學院速成系班主任兼政治委員,鐵道兵政治委員、顧問,第二炮兵顧問。是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1年11月1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

崔文斌少將

崔文斌(1917-1998),陝西省綏德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參加紅軍,193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大學特務團連副政治指導員兼教員。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隴東特委正寧縣工委主任,鎮遠中心縣委組織部部長,新四軍第6支隊營政治委員,新四軍第4師11旅33團政治處副主任,盱眙總隊副政治委員,淮北軍區第3軍分區獨立第1團政治委員,獨立第4團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野戰軍6縱47團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第24軍72師政治部主任,第71師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24軍71師改建為空軍,師部和211、213團機關編為中南軍區空軍預科總隊,任總隊政委,212團調到北京編為警備團。1951年5月,編為空軍15師,任師政治委員。1951年10月參加抗美援朝,空15師入朝作戰,編入志願軍空軍序列,這支隊伍剛組建,經過改裝訓練、學習組織飛行的程序和方法、6000米以下單機到大隊的基本訓練、團的編隊訓練、戰鬥使用科目訓練,飛行員僅飛了20多個小時,1952年2月在空4師帶領下升空作戰,3月20日在空4師一個大隊掩護下,擊落敵機2架,擊傷1架。經過8次空戰,1952年5月,空15師撤回吉林省公主嶺機場休整,9月轉場到東豐機場,保衞小豐滿水電站。9月中旬,空15師接收米格-15飛機52架,隨即進行改裝訓練和戰鬥科目訓練。1952年11月,空15師再次入朝作戰。空15師兩次參戰,共擊落敵機51架,擊傷16架,被擊落41架,擊傷37架。空15師湧現出3名二級戰鬥英雄:吳勝凱(擊落敵機4架、擊傷1架)、蔣道平(擊落敵機5架、擊傷2架)、韓德彩(擊落敵機5架,其中擊斃美國“雙料王牌”飛行員費席爾)。回國後,任空8軍政治部主任,福州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昆明軍區空軍指揮所政治委員,北京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獲朝鮮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二級自由獨立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8年1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崔建功少將

崔建功(1915-2004),原名崔日發,河北省大名縣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6月任涉縣獨立團教導員時,改名“崔建工”,號“廣運” ,意思是廣泛開展羣眾運動,建設工農政權。1954年從朝鮮回國後,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祕書處將他的名字錯寫為崔建功,他便順其自然,沿用此名至逝世。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5軍團第73師政治部敵工幹事等職。參加了山西永和、陝西橋板以及東征、西征、山城堡等戰役戰鬥。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7團政治處敵工股股長、營政治教導員、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129師新編第1旅1團政治處副主任、團政治處主任,第3團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平型關戰役、晉東南反“九路圍攻”作戰以及山東高塘東月寨、香城固、林南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任太行軍區第7軍分區司令員,第12旅副旅長,太行軍區獨立第1旅長,晉冀魯豫野戰軍第9縱隊27旅旅長、旅政治委員,第二野戰軍第15軍45師師長等職。參加了平漢、汲縣、安陽、豫北、豫西、淮海、渡江、廣東、廣西等戰役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45師師長,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45師師長,參加了第5次戰役,1952年參加了上甘嶺戰役。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副軍長,第14軍代軍長,後入南京軍事學院上級速成系第一期學習,1956年畢業,任第13軍軍長,1960年11月指揮5個團21個營跨越國境進入緬甸,在東西長三百公里、南北寬一百公里的熱帶山地叢林,與緬甸國防軍雙邊夾擊滯駐“金三角”的國民黨殘軍。經過80天的出國勘界警衞作戰,消滅了國民黨殘軍的“復興基地”。後任昆明軍區司令部參謀長等職。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建立了功勛。是第一、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三級獲八一獎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自由獨立勛章、二級國旗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4年9月10日因病在武漢逝世,享年89歲。

【中國人民解放軍崔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崔毅中將

崔毅(1930-——),山東省蓬萊縣人。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膠東軍區分區連文化幹事,連副政治指導員、政治指導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師政治部組織科幹事,濟南軍區青年部助理員、科長、副部長,師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組織部副處長、處長、副部長、部長,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紀委書記。1993年退役。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0年晉升為中將軍銜。

一、姓氏源流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為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資料所載,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時齊國國君丁公伋的嫡長子季子曾食採於崔邑(今山東省章丘縣),子孫以邑為氏,是為山東崔姓。根據多種古籍的記載,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三千年的歷史,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和中國著姓。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於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開國君主是呂尚。呂尚本來姓姜,因為他的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省南陽),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的兒子丁公佶,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來應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省章丘縣西北),後來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而這位丁公佶,相傳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兒子。由此可見,崔氏中國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後代,追本溯源還是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的子孫。他們的得姓,算起來大約有3000餘千年的歷史了。

2、據《新唐書》所載,唐時新羅國有崔姓。

3、出自少數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麗人、滿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二、遷徙分佈

崔姓崔姓發源于山東境內。季子後人一直仕齊國卿大夫。秦漢時,季子後裔崔意如任秦國(都今陝西咸陽)大夫,封東萊侯。長子崔伯基為西漢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一説今山東武城縣西),後分衍出鄢陵(今屬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後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謂門庭顯赫,人丁興旺,故有“清河”、“博陵”兩大郡望。另東漢末年,軍閥爭戰,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鮮,後發展為朝鮮大户。魏晉南北朝時,崔姓依舊以門第高貴、族大人眾而著。史載,西晉時,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孫)有七子,長子崔雙為東祖,次子崔邯為西祖,三子崔寓為南祖,亦號中祖。崔寓四世孫崔林,魏司空、安陽孝侯,曾孫崔悦,前趙司徒、左長安、關內侯,有三子:渾、潛、湛。崔湛之孫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滎陽(今屬河南),號鄭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達二十七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該書《校勘記》又增補四人),由此可見唐代崔姓地位顯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為主,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山西、甘肅遍佈崔姓。宋元時期,有較多崔姓南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樹崔姓移民於人跡稀疏之地。明清之際又有大批崔姓族人遷往遼東一帶,多與朝鮮族雜居。清末又有入居東南亞國家者。總之,唐代以後,崔姓雖陸續有遷徙之舉,但仍不失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崔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八。

三、歷史名人 崔 浩:清河東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人,後魏時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筆,因暴露“國惡”,而遭滅門之災。

崔 宏:南北朝時清河東武城人,官至吏部尚書,曾執掌機要,參與草創過各種制度。

崔 鴻:今山東平原人,著名史學家,初仕魏中散大夫一職,後遷黃門侍郎,加散騎常侍、齊州大中正。撰《十六國春秋》一書。

崔 顥: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唐代大詩人,官至司勛員外郎。早期多閨情詩,詩風浮豔,晚期詩風慷慨豪邁,後人輯其詩成《崔顥集》。

崔 護: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人,唐代詩人,官至嶺南節度使。其詩《題都城南莊》,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紅”千古傳誦。

崔 白:濠梁(今安徽省鳳陽)人,北宋名畫家,擅畫花竹、禽鳥,尤工秋荷鳧雁。其筆法勁利如鐵絲,設色較淡,改變了宋初以來畫院流行的濃豔細密之畫風。

崔 立:將陵(今山東省德州)人,金末自稱太師、軍馬都元帥、尚書令、鄭王。

崔 斌:元朝名臣,官至中書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剛直,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 述:大名(今屬河北省)人,清代歷史學家,考據學者。字承武(1740-1816),號東壁,河北大名人。乾隆舉人。曾任福建羅源、上杭知縣。任職期間,興利除弊,為人稱道。30歲後,因見羣經的傳記、註疏多與原經文有出入,由懷疑而進行考據,辨別真偽。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於經。對戰國以下的書,都以為不可全信,因而專攻古史。對近代史學界懷疑古書古事的風氣,頗有影響。所著書以《考信錄》為主,包括《三代考信錄》、《豐鎬考信錄》、《洙泗考信錄》等,近人匯印為《崔東壁遺書》。

崔駰 :東漢涿郡安平(今屬河北省)人。少與班固、傅毅齊名,曾為府掾,後改主簿,著有《達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稱。其子崔瑗,官至濟北相。為著名書法家,工章草,其書“點畫精微,神變無礙”,人稱“草賢”,著有《草書勢》。

崔善為:唐代貝州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善天文算曆和斷獄。曾隨李淵起兵,後封清河縣公。

Tags:崔姓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