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佛語經典語錄全集

欄目: 佛語經典語錄 / 發佈於: / 人氣:9.75K

一、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盤。

佛語經典語錄全集

二、心中無三毒者,是名國土清淨。

三、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時時現前,煩惱塵塵解脱。

四、譬如蜂採花,不壞色與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違戾他事,不觀作不作,但自觀身心,若正若不正。

五、心的淨化完全要自己。無論是多麼神聖的人,多麼神聖的經典,他們也僅能帶給正確的方法。淨化自己的心完全在於自己,無人能夠替代你。

六、若不修內行,唯只外求,期望獲福,無有是處。

七、聲聞住空修空被空縛,修定住定被定縛,修靜住靜被靜縛,修寂住寂被寂縛。

八、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

九、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法,總在心源。

十、坦然地理解事實,自己就會得到平靜。坦然地去理解外在,去克服憤怒。以愛去克服不滿和怨恨。

十一、淨心是遠離痛苦最好的方式。我們若能守護六種感官,不讓慾望去影響我們的心,心不造作行為,痛苦便無從升起。

十二、心本無作,道常無念。

十三、如果有人毀謗我,毀謗我的教義或是毀謗我的弟子,千萬別因此而沮喪或情緒煩亂。正因這樣的反應無濟於事,只會造成更大的損害。

十四、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十五、即心是佛,身心俱無,是名大道。

十六、無念之念,生無生相,住無住相,異無異相,滅無滅相,非思慮計度所知,惟洞徹法源者,頗測齊彷佛,未易與纏情縛識者語也。

十七、離心者,非是遠離於心,但使不着心相。

十八、寂靜不生,放曠縱橫,所作無滯,去住皆平。

十九、言若離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繫縛。

二十、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盤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二十一、與愚同住苦,如與敵同居。與智者同住,樂如親族。賢者智者多聞者,持戒虔誠與聖者,從斯善人賢慧遊,猶如月從於星道。

二十二、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二十三、俗眼既認一切對待者為實事,分別計較遂致牢不可破,此因此有貪嗔也。

二十四、心的不純淨是引發痛苦的來源。什麼使得心不淨呢?頑固驕傲自大是心理的雜質,這些雜質引出了錯誤的思想和行為,於是痛苦產生於此。

二十五、以精進力,身無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二十六、向外馳求,不知攝心返照回光,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

二十七、人的心像一間有六個孔洞的屋子,貪嗔痴渴愛慾無時無刻地侵入,故欲得清淨得先修繕自己的心。

二十八、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物。若知無佛復無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二十九、眾生着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

三十、覓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三十一、綠水無憂,因風皺面;青山不老,為雪白頭。

三十二、壇經者,人人皆知出於曹溪,而不知曹溪出於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經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三十三、心無去來,即入涅盤。是知涅盤,即是空心。

三十四、司空本淨禪師:「佛是虛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實, 總是假名。」

三十五、修行者留意自己的心,不讓思想任意奔流而無法自我控制。他用警覺之火燒去所有困住他的大小煩惱。由於這樣,他找到了內心的寧靜之道。

三十六、己飲獨居味,以及寂靜味,喜飲於法味,離怖畏去惡。善哉見聖者,與彼同住樂。由不見愚人,彼即常歡樂

三十七、頓悟法門,以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清淨為體,以智為用。

三十八、施不住相,福如虛空。

三十九、認得心性,可説不思議。

四十、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

四十一、夫法本無法,一落言詮,即非實義。

四十二、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四十三、能觀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觀者永處沉淪。

四十四、佛語經典語句-閲讀

四十五、直了自心,無性無念,則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六根門頭,無障無礙,六塵堆裏,無染無雜。謂之無念行。

四十六、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着相。

四十七、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致太平。

四十八、無求即心不生,無着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也。

四十九、直了上無佛果可求,求無眾生可化,是名為至佛地。

五十、如是靜慮,一切有情,發心非難,常時不懈,能成就者,是則為難。

五十一、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愜意。

五十二、能悟自性無字真經,即一切經論皆成註腳矣。

五十三、佛不見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

五十四、善惡莫思量,當處便出三界。

五十五、信得心及,見得性徹於日用中無絲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五十六、住着於法,斯為動念,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五十七、一切不留,無可記憶。(佛語經典語錄)

五十八、但性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五十九、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若無生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

六十、由凡夫至究竟覺,其功行唯一離相而已。

六十一、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則不滅。

六十二、四大如壞幻,六塵如空華。自心為佛心,本性即法性。

六十三、要得臨命終時,不顛錯,要從如今做事處莫教顛錯,如今做事處顛錯,欲臨命終時不顛錯,無有是處。

六十四、是身如電,年年不住。

六十五、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

六十六、佛陀説:“淨化自己完全在於自己,別人無法代替。”但是心要怎樣淨化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六十七、不誹與不害,嚴持於戒律,飲食知節量,遠處而獨居,勤修增上定,是為諸佛教。即使雨金錢,欲心不滿足。智者知淫慾,樂少而苦多!

六十八、但識自心,恆沙法門,無量妙義,不求而得。

六十九、自見性者一切業障剎那滅卻。

七十、屋頂蓋得粗糙,房子會遭雨水浸漏,未經修養調御的心,慾望貪念會入侵。懈怠是死路,發奮精進才是生路。智者常發奮精進以修繕他的心。

七十一、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山。

七十二、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識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動自真如。

七十三、不識自心是真佛,不識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遠推諸聖,欲求佛而不觀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堅執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塵劫,修種種苦行,如蒸沙作飯,只益勞爾

七十四、渴求離言法,充滿思慮心,諸欲心不着,是名上流人。久客異鄉者,自遠處安歸,親友與知識,歡喜而迎彼。

七十五、我們的心有很多種作用,這些作用一半害己害人,一半利己利人。淨化自己的心就是去除掉不好的心識作用,不令惡質的作用生出來。

七十六、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

七十七、我們若得不到益友良友之時,寧可獨自而行才不會擾亂自己的心靈。與善友為鄰能夠得益,與惡友為鄰受害的但是整個身心。

七十八、淨律淨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七十九、無心之心如恆河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牛羊蟲蟻踐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寶馨香,沙亦不貪,糞尿臭穢,沙亦不惡。

八十、一心有滯,諸法不一樣。

八十一、舍一切煩惱是佈施,與諸法無所起是持戒,與諸法無所念是忍辱,與諸法離相是精進,與諸法無所住是禪定,與諸法無戲論是智慧。

八十二、能常省察,則一句亦有餘,不能省察,縱將一大藏經用完也無用處。

八十三、佛祖奚以異於人,而因此異於人者,能自護心念耳。

八十四、知心無住,即是修行,無住而知,即為法昧。

八十五、什麼是真實呢?就是要追隨優秀的人,跟他們一齊行動,做有益的智慧之遊,就好像月亮追隨着黃道的星辰循環遊走。這就是真實。

八十六、現定見聞覺知是法,法離見聞覺知,非達法也。

八十七、莫擊念念,成生死河。輪迴六趣海,無見出長波,念想由來幻,自性無始終,若得此中意,長波自當止,餘本性虛無緣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還歸空虛坐?虛無是實體,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須息,即泛般若船。

八十八、諸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但學無求無着。

八十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真實。追隨賢人智者的腳步,將走向善地;與愚者惡人同遊,將步向錯誤的方向。這就是真實。

九十、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攝一月,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

九十一、我們是我們的心靈的主人。不正因外在的譭譽順逆而影響自己的心。我們也能忍受別人對我們的辱罵和敵視。

九十二、如果內心不再有壞的作用那一部分,我們便不再會從其中引起痛苦煩惱,從而到達永恆的愉快安詳。

九十三、我們一生所需如果只是為了到達維生所需,其實需要的並不多,就像一隻鳥一條蟲,天地帶給的其實足以滿足它們的需求。

九十四、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緣到處閒。

九十五、真如佛性,絕思惟分別。

九十六、溈山禪師雲:「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

九十七、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

九十八、唸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眼前林樹並池沼,晝夜還能演法音。人人自己天真佛,晝夜六時常放光,別起眉毛觀見得,何勞特地禮西方。

九十九、嗔心暴烈,不發則已,發則雖盡反以前所為,亦不暇顧及。

一百、但求一席安心地,誰與龍蛇論是非。

一百零一、天地無物也,我無物也,雖無物,未嘗無物也。聖人如影,百姓如夢,孰為生死哉?

一百零二、看讀佛經,當須見月忘指,不可依語生解。

一百零三、尋牛需訪跡,學道訪無心。跡在牛還在,無心道亦尋。

一百零四、一切萬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所住。不住法者,謂照見身心法相空也。

一百零五、心之與性,迷即別,悟即不別。

一百零六、佛法在日用處,吃茶吃飯處,語言相問處。

一百零七、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雙空,並空亦空。

一百零八、菩薩於諸見而不動。

一百零九、大道本來平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為祖。

一百一十、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一百一十一、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一百一十二、當令心如虛空,超然塵表。虛如空者,不住相是也。

一百一十三、如果我們能看清“苦”的真相,看出苦由何處而生,由何處消逝,那麼便容易做到不令苦的構成,也就能夠控制苦。

一百一十四、世間萬事莫非對待,於此中,看破其莫非彼此相形而有,既皆相形之事,則是一切虛幻不實,有即非有矣;然而不無幻顯現,非有而有也。顧既超乎其表,是為不着,不如是不能證絕對之性體,此大智也;隨順其中是為不壞,不如是不能救輪迴之眾生,此大悲也。

一百一十五、着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餘殃。

一百一十六、貪慾是火能焚身,瞋恨是惡能害身,痴是無明能引起五藴熾盛而苦了身心。要終止苦而達至安詳快樂,惟有消除“我”“我所有”的意識。

一百一十七、閉目不見色,內心動慮多,幻識假成用,起名終但是,知色不關心,心亦不關人,隨行有相轉,鳥去空中真。

一百一十八、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練;莫住者,即自見佛性也。

一百一十九、一切惡莫作,當奉行諸善,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

一百二十、愚人的心攀緣外在,隨外在的變化而起伏,怎能稱自己為自己的主?智者保有自己,不正因別人的評斷而改變自己的心,因此他是自己的主。

一百二十一、於求樂有情,刀杖加惱害,但求自己樂,後世樂難得。於求樂有情,不加刀杖害,欲求自己樂,後世樂可得。

一百二十二、在找到智慧之前得先找到快樂,找到快樂之前得先找到自己。人要尋求最高的覺悟,得先明白自己和自己與時空的關聯。

一百二十三、古德雲:「將山河大地轉歸自己,能如此,便有獨立自由份,生死輪迴,皆不相干。」

一百二十四、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勞更覓佛,倘於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會,則墮在骨董袋中。

一百二十五、以生死事在念,則心術已正。心術既正,則日用應緣時,不着用力排遣。既不着排遣,則無邪非。無邪非,則正念獨脱。正念獨脱,則理隨事變。理隨事變,則事得理融。事得理融,則省力,才覺省力時,便是學此道得力處也。得力處省無限力,省力處得無限力。

一百二十六、但有諸見,即是無邊身。若有見處,即名外道。

一百二十七、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名自在人。

一百二十八、生計恰為一野鶴,粗疏飲啄總隨緣。

一百二十九、阿多羅應知:此非今日事,古語已有之。默然為主誹,多語為人誹,寡言為人誹;不為誹謗者,斯世實無有。

一百三十、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一百三十一、供養供應者,脱離於虛妄,超越諸憂患,佛及佛弟子。若供養如是,寂靜無畏者,其所得功德,無能測量者。

一百三十二、佛性本來是真如,不須再求真。

一百三十三、奮起一念如倚天長劍,使煩惱魔軍逃竄無地。亦如紅爐猛火,使情識霜雪,銷爍無餘。

一百三十四、萬物一如,不起分別,猶如一月當空,千波現影,影有現滅,月實自如。

一百三十五、做工夫全仗精進之力,真正辦道人,無剪爪之工。

一百三十六、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一百三十七、心不迷,不墮生死。業不繁,不憂形質。愛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業累。

一百三十八、從欲樂生憂,從欲樂生怖;離欲樂無憂,何處有恐怖?從愛慾生憂,從愛慾生怖;離愛慾無憂,何處有恐怖?

一百三十九、莫從卑劣法。莫住於放逸。莫隨於邪見。莫增長世俗。奮起莫放逸。行正法善行。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樂。

一百四十、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底人。此刻諸聖賢,亦是修心底人,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一百四十一、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

一百四十二、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

一百四十三、趙州:「佛之一字,我不喜聞,自性無名,心佛眾生,皆是假名。

一百四十四、如來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水靜,菩提影現中。

一百四十五、此非安穩依,此非最上依,如是皈依者,不離一切苦。若人皈依佛,皈依法及僧,由於正智慧,得見四聖諦。

一百四十六、欲知佛境界,不假莊嚴修證而得。當淨意根下,無始時來客塵煩惱之染,如虛空之寬曠,遠離意識中諸取虛偽不實妄想,亦如虛空,則此無功用妙心,所向自然無滯礙矣。

一百四十七、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

一百四十八、清淨心智,如世萬金,般若法藏,並在身心。

一百四十九、苦與苦之因,以及苦之滅,並八支聖道,能令苦寂滅。此皈依安穩,此皈依無上,如是皈依者,解脱一切苦。

一百五十、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也。

一百五十一、

一百五十二、眾生界即諸佛界。

一百五十三、如牧人以杖,驅牛至牧場,如是老與死,驅逐眾生命。若以刀杖害,無惡無害者,十事中一種,彼將迅速得。

一百五十四、心莫作放逸,聖法當勤學,如是無憂愁,心定入涅盤。

一百五十五、不求名利不求榮,只麼隨緣度此生,一個幻軀能幾日,為他閒事長無明。

一百五十六、菩提無所得,你今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一百五十七、諸佛真語,以心為宗。眾生信道,以宗為鑑。

一百五十八、十二時中,遇物應緣處,不得令惡念相續或照顧不起。

一百五十九、無量善事,菩提道業,因一事增,謂不放逸。

一百六十、真心空寂,無所不遍。

一百六十一、人法雙淨,善惡兩忘,直心真實,菩提道場。

一百六十二、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嗔,無憎愛,無勝負。

一百六十三、依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本本乎無住,若能徹住則萬法一如。

一百六十四、馬祖雲:「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復更迷,如日出時,不合於暗,智慧日出,不與煩惱暗俱,一心境界,妄想即除即是無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禪不屬坐,坐即有着,若見此理,真正合道,隨緣度日,坐起相隨,戒行增薰,積於善業,但能如是,何處不通。」

一百六十五、參禪人須下大疑情,心中有不決了處,須力爭不可少存情面。

一百六十六、清淨無染是戒;知心不動,對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動時,不生不動想,知心清淨時不生清淨想,乃至善惡皆能分別,於中無染得自在者,是名為慧。

一百六十七、我們的好或壞全正因自己,我們修改自己是為了要捨棄壞而趨向好的方向,是為了善惡,而不是正因別人的批評。

一百六十八、知見一切法,心不染着,是為無念。

一百六十九、莫結交愛人,莫結不愛人。不見愛人苦,見憎人亦苦。是故莫愛着,愛離為苦。若無愛與憎,彼即無羈縛。

一百七十、修行者進入塵世,就應要像蜜蜂採蜜一樣,不損傷花的色與香,輕盈地採取蜜汁,無害於花本體。

一百七十一、競利奔名何足跨,清閒獨許野僧家,心田不長無明草,覺苑常開智慧花。

一百七十二、佛法無多子,長遠心難得,學道如初心,作佛也有餘,始終總不變,真是大丈夫。

一百七十三、見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一百七十四、證此(本性)之時,萬象俱絕,恆沙妄念,一時頓盡,無邊功德應時俱備。

一百七十五、不與萬法為侶是什麼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一百七十六、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

一百七十七、直心直行,直取無上菩提,可謂真大丈夫之所為。

一百七十八、佛者,心清淨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處處無礙淨光是。

一百七十九、妄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一百八十、如如者,無心之心,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無心,便是究竟。

一百八十一、人有兩個我:一個是別人心目中的我,一個是心靈中的我。在孤獨的時候,那個心靈中的我最易顯現出來,這也是最好的淨化自己的心的時候。

一百八十二、我等實樂生,貪慾中無慾。於貪慾人中,我等無慾住。我等實樂生,我等無物障,我等樂為食,如光音天人。

一百八十三、我們惟有捨棄內心的不良雜質,如貪慾不滿固執等,才能解開它們對我們的繫縛,心才得以自由。淨化自己的心才能找到內心安詳的道路。

一百八十四、譬如寒月,水結為冰。及至暖時,冰釋為水。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

一百八十五、高峯禪:「修行人如一人與萬人敵,又如逆水行舟。」

一百八十六、佛性不可思量測度見到,當下便見,擬思則差。

一百八十七、捨棄於忿怒,除滅於我慢,解脱一切縛,不執着名色,彼無一物者,苦不能相隨。以不忿勝忿。以善勝不善。以施勝慳吝。以實勝虛妄。

一百八十八、次於自身善起防護,不應放逸,於剎那中有少動念,應當觀察,以正智鈎制令正住。

一百八十九、真心無相,不來不去,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

一百九十、以一切覺故,當知菩薩,不重久習,不輕初學。

一百九十一、禪非語文可闡揚,祛除妄心能品嚐,人人心中皆有禪,心外覓禪空自忙。

一百九十二、不見垢法可厭,不見淨法可求,不見眾生可度,不見盤可證,不作度眾生心,不作不度眾生心,是名最上乘。

一百九十三、向外馳求即是「迷」,迴光返照就是「密」。

一百九十四、不離當處常湛然,親切無過此語,覓則知君不可見,但於當處湛然,二邊坐斷使平穩。

一百九十五、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一百九十六、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簾。

一百九十七、自性發時,業識來空。

一百九十八、菩提無是處,佛亦不得菩提,眾生亦不失菩提。不能夠身得,不能夠心求,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一百九十九、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

二百、諸法不相到,當處解脱。

二百零一、妄身臨境照影焉,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虛;身本與影不異,不得一有一無,若欲存一舍一,永與真理相疏,更若愛聖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煩惱因心故有,無心煩惱何居,不勞分別取相,自然得道須臾。

二百零二、萬緣俱絕者,一切法性空,一切處無心。

二百零三、我們要像一隻大象一樣,在戰場上能承受箭的毒害而繼續奮戰不已。我們也能忍受別人對我們的侮辱和敵視,而能持續自己內心的安詳寂靜。

二百零四、卻物為上逐物為下,此乃是學道省力工夫。

二百零五、心如明鑑,萬象歷然。佛與眾生,其猶影像。涅盤生死,俱是強名。

二百零六、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着相,無始以來,無着相佛。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以來,無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二百零七、有生有滅,即落於有,不生不滅,又落於無。真如本心,生而不生,滅而不滅,即是真如不變,不變真如。

二百零八、因迷而為眾生。諸佛心是眾生心,因悟而成諸佛。

二百零九、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二百一十、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製,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恐害,聞説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二百一十一、執醫之一方者誤色身,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

二百一十二、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二百一十三、從親愛生憂,從親愛生怖;離親愛無憂,何處有恐怖?從貪慾生憂,從貪慾生怖;離貪慾無憂,何處有恐怖?

二百一十四、一切眾生心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二百一十五、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

二百一十六、故彼於天欲,亦不起希求。正覺者弟子,希滅於愛慾。諸人恐怖故,去皈依山嶽,或依於森林,園苑樹枝提。

二百一十七、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強而弱。定功由暫而久,由脆而堅。

二百一十八、無所住,不染不着,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見種種法。

二百一十九、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二百二十、妄本無體性,如人作夢,夢時非無,醒來了不可得。

二百二十一、傅大士偈雲: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坐起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二百二十二、天地原為一逆旅,江湖何處是吾家。

二百二十三、凡夫誤用經典的章句,只是把它拿來説説,而無身體力行。他只是得到章句的表皮,沒有掌握到真諦。

二百二十四、過去事,莫思量;未來事,莫願莫求;此刻事,與一切事但知無着。

二百二十五、誰能夠不懈地遵行我所説的教理,誰就能夠遠離痛苦的輪轉,而令苦完全消失。

二百二十六、佛法在日用處,行住坐卧處,吃(喝)茶吃飯處,語言相問處,所作所為處。

二百二十七、若能於經教,及古德入道因緣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歸,則於自境界,他境界,無不如意,無不自在者。

二百二十八、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

二百二十九、假如有人愚昧地對我做出惡事,我將回報以無限的愛。他愈是對我作惡,我愈是回報以善。無論別人待我如何,我永遠放出淨善的芳香。我之為我完全是正因自己是什麼,而不正因別人改變自己。一朵芳香的花朵不正因憎惡的人到來而改變芳香的本質而發臭。

二百三十、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二百三十一、你今聞發菩提心,將謂一個心學取佛法,唯擬做佛。任你三祗劫修,亦只得個報化佛,與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二百三十二、一個人要發奮自求解脱,如來只是帶給了修行的方法。就從禪定開始着手,真切地去做。最後終將解脱一切外在的束縛,心便得到了自由。

二百三十三、如果有人讚美我,讚美我的教義或讚美我的弟子,不好因而過分歡喜或得意,正因這樣的反應會妨礙正確的決定。

二百三十四、世人多以有所得心,求無所得法。何謂有所得心,聰明伶俐,思量計較者是。何謂無所得法,思量不行,計較不到,聰明伶俐無處安着者是。

二百三十五、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為第一。

二百三十六、道由悟達,立志為先自博地具縛凡夫,便欲跋涉超證直入聖域,其小因緣哉。故宜操鐵石心,截生死流。

二百三十七、無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頑然無知,所觸境遇緣,心定不動,不取着諸法,一切處蕩然。無障無礙,無所污染,亦不住在無污染處,觀身觀心,如夢如幻。亦不住在夢幻虛無之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謂之真無心。

二百三十八、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

二百三十九、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極至説。

二百四十、勝利生憎怨,敗者住苦惱。勝敗兩俱舍,和靜住安樂。無火如貪慾,無惡如嗔恨,無苦如五藴,無樂勝寂靜。

二百四十一、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頭,何為立功過。

二百四十二、知心不壞是實相法身,知心含萬像是功德法身,知心無心是法性法身,隨根應説是應化法身,知心無形不可得是虛空法身。

二百四十三、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滴灰泥,無一點彩色,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非拂拭。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二百四十四、道人非同善人,如鶴立雞羣,勁挺自持,不順人情,超羣脱俗。

二百四十五、心無所住,隨處解脱,內外根塵,悉皆銷殞,若一切無心,即無所住也。

二百四十六、此靈覺性,不能夠智慧識,不能夠言語取,不能夠境物會,不能夠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盤性。

二百四十七、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聖解,所謂行起解絕,不令知解才繞心中。

二百四十八、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二百四十九、我等實樂生,憎怨中無憎。於憎怨人中,我等無憎住。我等實樂生,疾病中無病。於疾病人中,我等無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