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成語故事

以鄰為壑的成語故事

欄目: 成語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1.23W

成語是我國語言的瑰寶更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成語在人們日常生活的口語和書面語中的運用十分廣泛。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以鄰為壑的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以鄰為壑的成語故事

以鄰為壑的成語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禹,姒姓夏後氏,名文命,字高密,號禹,後世尊稱大禹,夏后氏首領,傳説為帝顓頊的曾孫,黃帝軒轅氏第六代玄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我國傳説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禹死後安葬與浙江紹興市南的會稽山上,現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都有來禹陵祭禹。

以鄰為壑的成語故事的典故

大禹在視察了各地洪水的情況後,覺得光用土壤來堵水,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應該把水疏導出去。為此,他大力開掘溝渠讓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

禹帶領百姓們在野外辛勤地工作了十三個年頭,曾經三次過自己的家門而不入。最後,他終於戰勝了洪水,使江河通暢,東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灌。原來被淹沒的土地,如今又變成了良田。

到了戰國初,有個叫白圭的水利專家,也非常出名。什麼地方河堤有了裂縫、漏洞、滲出水來,他一到就能修好。後來,他被請去魏國當相國,魏國的國君對他很信任。

有一次,孟子來到魏國,白圭在會見他的時候,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領,甚至自我吹噓説:“我的治水本領已經超過大禹了!”

孟子是位非常有學問的人,當場駁斥他説:“你説錯了,大禹治水是把四海當作大水溝,順着水性疏導,結果水都流進大海,與己有利,與人無害。如今你治水,只是修堤堵河,把鄰國當作大水溝,結果洪水都流到別國去,與己有利,與人卻有害。這種治水的方法,怎麼能與大禹的相比呢?”

以鄰為壑的成語故事的啟示

故事裏的白圭把水堵塞流向鄰國,損人利己。這種行為是錯誤的,而他竟然還拿自己與大禹相提並論。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是國家還是人民,都應和睦相處,不能只圖自己利益,將困難或災禍轉嫁他人。

以鄰為壑的成語故事的延伸

【注音】yǐ lín wéi hè

【出處】唐·白居易《讀史五首(某二)》:“含沙射人影;雖病人不知;巧言構人罪;至死人不疑。”

【解釋】拿鄰國當做大水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泄到那裏去。比喻只圖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指嫁禍於人。

【近義詞】嫁禍於人

【反義詞】雪中送炭、相濡以沫、與人為善

【年代】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