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短篇及啟示

欄目: 成語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1.11W

成語作為高信息量的語言組成部分,是語言的共同現象之一,不存在沒有成語的語言。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成語故事短篇及啟示,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成語故事短篇及啟示

成語故事短篇及啟示篇一:管中窺豹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後他也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與父親並稱“二王”。但對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種遊戲)卻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幾個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畫腳地説:“你要輸了。”

那個人不高興地看了他一眼説:“這個小孩就像從管子裏看豹,只看見豹身上的一塊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獻之看到他們這樣説自己,不禁大憤,説道:“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就甩開袖子走。

王獻之所言“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兩句的解釋,古時的荀奉倩,近時的劉真長,我只對這兩個人感到慚愧,不如他們。

王獻之受到卑賤門生評論,深以為恥,後悔不該接近並插話,所以就有“遠慚”“近愧”這樣的話。

“管中窺豹”、“拂袖而去”二成語皆出於此。

管中窺豹指的是隻看見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準確的,而可見一斑指的是看一小部分可以推測出全貌。從哲學上講可見一斑是通過事物的特殊性得到事物的普遍性,而管中窺豹則是隻看到事物的特殊性,沒有進行普遍性的發掘。

成語故事短篇及啟示篇二:先聲奪人

春秋時期,宋國有個司馬叫華費逐,他有三個兒子,華驅、華多僚和華登。

華多僚得國君宋元公的信任,就經常在元公面前提兩個弟兄的壞活。華登被迫逃亡到國外後,他又在元公面前誣陷華驅,説他打算接納逃亡的人。

宋元公經不住華多僚的一再挑撥,便派人通知華費逐,叫他驅逐華驅。而後華多僚又在宋王面前誣陷華驅,使得華驅不得不逃離宋國。

雖然是兩兄弟,但華驅得知這又是華多僚的詭計,便與侍從一起殺死了華多僚,並召集了大批人馬反叛宋國。

宋元公派人將華驅包圍起來,並請求齊國大夫烏枝鳴助他守城池。

當時,逃亡在外的華登聽到這個消息,忙從吳國借兵回來解救。

眼看華登的隊伍朝宋國奔來,宋國一個叫濮的大夫對烏枝鳴説:“先張揚自己的聲威,可以摧毀敵人的士氣;後向敵人進攻,要等待他們的士氣衰竭。現在吳軍很疲勞,還沒有安定下來,我們應趁此機會打他個措手不及。否則,等他們勢頭過了,就難以攻破了。”

烏枝鳴聽取了濮的意見,這一戰,宋元公取得了勝利。

後人根據這則故事,引出成語“先聲奪人”,意思是説用兵時先用強大的聲勢摧折敵方的士氣,也比喻做事搶先一步。

寫文章時要先聲奪人,直接切入所要敍述的人或事,並且開篇“不見其人,先聞其聲。”然後,再循聲娓娓道來,從而避免大繞圈子,寫了許多卻不知所云。

成語故事短篇及啟示篇三:四面楚歌

楚漢時期,楚軍和漢軍在連年的征戰中已是精疲力竭,最終劃分楚河漢界,互不侵犯。

後來劉邦又得到戰功卓著的韓信和彭越前來相助,劉邦內強外實,臣子張良和陳平的建議,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項羽,於是劉邦背棄和約,向項羽發起了反攻。

之後項羽失勢,被韓信的“十面埋伏”圍得鐵桶一般,雖然一時難以突圍,但霸王的英雄氣概猶在。

劉邦為了從精神上徹底摧毀楚軍的鬥志,於是傳令三軍,晝夜不停的大唱楚地的民謠。

憂傷的楚地民謠從四面八方不絕於耳的傳來,勾起楚軍將士的思鄉情緒。結果,這一招“四面楚歌”之計大為奏效,項羽大軍的軍心徹底崩潰,疲於征戰的將士紛紛投降漢軍。一時間,剩下的項家軍已不足千人。

面對劉邦的窮追不捨,項羽二十八騎和美人虞姬逃至東城。痴心一片的虞姬希望用自己的死換回項羽的重新振作。然而,區區二十八人又怎抵擋劉邦幾十萬漢軍。

當項羽突殺得只剩下自己和烏騅寶馬時,窮途潦倒的霸王項羽單槍匹馬逃至烏江,以無顏再見江東父老的抱憾,自刎於烏江,結束了霸王戎馬沙場的短暫一生。

因為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遊手好閒;但後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裏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羣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

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