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傳説

封神演義的故事梗概

欄目: 傳説 / 發佈於: / 人氣:7.7K

封神傳奇講述了的是姜子牙率領一羣能人異士協助武王伐紂的故事,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封神演義故事梗概,歡迎大家閲讀。

封神演義的故事梗概

封神演義故事梗概

《封神演義》是明代道士陸西星(一説為許仲琳)所著的神魔小説。主要以姜子牙輔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討伐商紂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了崑崙山元始天尊為代表的闡教、東海蓬萊島通天教主為代表截教諸仙鬥智鬥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間傳説和神話。有姜子牙、哪吒、楊戩等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最後以姜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結尾。

封神演義作品簡介

《封神演義》又名《封神榜》,全書共一百回。

《封神演義》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王伐紂平話》,可能還參考了《商周演義》《崑崙八仙東遊記》,全書以武王伐紂、商周易代的歷史為框架,敍寫天上的神仙分成兩派捲入這場鬥爭,支持武王的為闡教,幫助紂王的為截教。雙方祭寶鬥法,幾經較量,最後紂王失敗自焚,姜子牙將雙方戰死的要人一一封神。

《封神演義》是在神話式世界觀指導下,向人們訴説上古的民族之戰—商周戰爭。它所涉及的許多重要文化現象,不是某個文人獨立完成,而是屬於民族的意識與心理。它由平話到寫定再到以鼓詞的形式在民間流傳,在這個意義上,它具有史詩的性質。《封神演義》將武王伐紂這一查諸史典的重大歷史事件神話化,藉此重塑上古諸神的形象,恢復神話英雄的威名,再造神祗譜系,使歷來雜亂無章的神仙道有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上層為仙道,中層為神道,下層為人道。可以這麼説,《封神演義》是在文化反芻的背景下,誕生於人類成年期的神話史詩。

本書以內容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聞名於世。其內容依託商滅周興的歷史背景,用武王伐紂為時空線索,從女媧降香開書,到周武王姬發封列國諸侯結束。其中的哪吒鬧海、姜子牙下山、文王訪賢、三搶封神榜、眾仙鬥陣鬥法等情節,展現了古人豐富的想象力:騰雲駕霧、呼風喚雨、搬山移海、撒豆成兵、水遁、土遁、風火輪、火尖槍等。日本江户時代本書已出現翻譯全本,魯迅在《中國小説史略》中也有介紹。[2]

在《封神演義》中分成為仙山洞府和三界。仙山洞府是由仙道組成的崑崙山「闡教」和海外仙士、方外術士或得道禽獸組成的「截教」。三界是由玉皇大帝統治的天庭和商(殷朝)的紂王的統治的人間和女媧統治的妖界。在一次祭祀時,紂王對美麗的大地之母女媧作出了無禮行動(作了首淫詩),紂王的瀆神使女媧異常憤怒,命令軒轅墳三妖——千年狐狸精、玉石琵琶精、九頭雉雞精迷惑紂王,使殷商毀滅。狐狸精使用冀州侯蘇護女兒蘇妲己的身體,進入後宮迷惑紂王。此後,九頭雉雞精稱自己是妲己的義妹“胡喜媚”也進入宮廷。玉石琵琶精先被姜子牙識破以三昧真火逼回原形,後又復活化作王貴人,與其他兩妖一起禍亂朝綱。

崑崙山仙道由於犯了紅塵之厄,

殺罰臨身(大致的意思就是修行時遇到了岔路,體內陰陽之火相犯,只有斬卻三尸方能歸於正途),又因為玉帝命仙首十二稱臣,仙首自然不肯,故此闡、截、人道三教共簽押封神榜,編成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共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鬥;下四部:羣星列宿、三山五嶽、布雨興雲、善惡之神。道行低者榜上有名。紂王與武王相對的是截教和闡教,國家天下之爭神仙道統之爭。

封神演義大概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1.紂王亂政。從第一回女媧宮進香到黃飛虎反商。

2.殷商伐西岐。從張桂芳伐西岐一直到洪錦歸順西岐,其中高潮部分當屬聞太師的部分。

3.武王伐紂。從戰孔宣到紂王自焚。

4.歸國封神,分封諸侯。

封神演義作者簡介

陸西星(1520-1606,一説1520-1601),字長庚,號潛虛子,又號方壺外史,揚州府興化(江蘇泰州興化)人,明朝時期道教人士,道教內丹派東派的創始人。

許仲琳(約1560—約1630),亦作陳仲林,號鐘山逸叟,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市)人,生平事蹟不詳,他生活在明代中後期,明朝小説家。

學術界對《封神演義》的作者有較大爭議。以陸西星説與許仲琳説為多。但因許仲琳本人生平史料極少,難以考究。而書中宗旨又與陸西星的身份相符合。所以陸西星的可能性更大。

封神演義的創作背景

封神演義不僅關係到對其文學史價值的準確認定,也關係到對中國古代長篇小説發展脈絡的認識,意義深遠。《封神演義》非文人獨立完成 ,而屬世代累積型集體創作,它是若干關於武王伐紂故事經長期流傳後的編集、整理和寫定,這一點學界普遍認同。

有所爭議的是《封神演義》在多大程度上是文人創作。劉振農就提出《封神演義》是第一部文人創作的比例遠遠超過羣眾創造的作品。齊裕焜認為《史記 》中《三代世表 》《周本紀 》等記載 ,為武王伐紂故事提供了一個大致的史實框架;《楚辭·天問》《詩·大雅 ·大明 》《淮南子·覽冥訓 》,漢賈誼的《新書·連語》、晉常璩的《華陽國·巴志》、晉王嘉的《拾遺記》、晉李翰的《蒙求集註 》等記載了從秦漢到魏晉時代關於武王伐紂的不少民間故事;到了元代,説書藝人根據民間傳説、文人的記載,編成一部講史話本—《武王伐紂平話 》,第一次從小説的角度較完整地演述了妲已惑紂王,紂王無道,姜子牙佐武王伐商,紂王妲己伏誅這段殷周鬥爭的歷史故事;明嘉靖、隆慶間人餘邵魚,又按照歷史記載,對《武王伐紂平話》進行加工,把改寫的內容編入他的《列國志傳 》,其第一卷的內容,即始自《蘇妲已驛堂被魅》至《太公滅紂封國》止,完全是敍述武王伐紂的故事;之後不久,《封神演義》問世。陳三強在《〈封神演義〉的成書及作者》一文中説,《平話》、《列國志》和《封神演義》三書敍述方式雖有別,卻有前後演化的痕跡。雖然《列國志傳》與《封神演義》創作時間距離較近,但對《封神演義》起範本作用的還是《平話》,這一點學界也基本達成共識。

在中國小説史研究中,魯迅最早提出了關於《封神演義》成書年代的判斷:“日本藏明刻本,乃題許仲琳編,今未見其序,無以確定何時所作。但張無咎作《平妖傳序》,已及《封神演義》,是殆成於隆慶萬曆間(16世紀後半期)矣。”(《中國小説史》第18篇《明之神魔小説下》)這個論斷審慎清晰,所以曾長期被一些文學史採納沿用。

上世紀90年代章培恆發現了魯迅先生引用資料上的一點失誤,即張無咎在泰昌元年為《平妖傳 》作序時實際上未提及《封神演義》,提及《封神演義》是在崇禎年間重修此序時補加進去的。章先生據此提出逆推斷,認為泰昌元年作序未提及而幾年後補加了進去,説明《封神演義》應成書或出版於此期間,即天啟年內。章先生的論點遭到劉振農的反駁,劉氏認為魯迅誤引資料可以糾正,但章先生的逆推卻不符合事理邏輯。接着劉氏在魯迅《西洋記》雜竊《封神演義》觀點的基礎上,通過對比《封神演義》和《西洋記》兩部小説的部分詩文,認為《西洋記》抄襲《封神演義》有鐵的內證,從而推出《封神演義》成書應在《西洋記》之前,提出《封神演義》成書早於萬曆年間。然後劉氏又探討了《西遊記》與《西洋記》的關係並以此為橋樑結合古代小説出版的一般規律得出最終的結論:《封神演義》的出版至遲應在嘉靖三十年 (1552)完成。諸種説法使得《封神演義》的成書年代在隆慶、萬曆其間及其前後振盪搖擺。

為了考定《封神演義》的成書年代, 不少學者不得不採取迂迴曲折的辦法,即通過探求《封神演義》與其它小説的關係來界定其成書時間。其中探討得最多的是《封神演義》與《西遊記》的關係。比較這兩部小説的回目、詩歌韻語及情節,剖析兩書中的人物形象和特徵等都是常見方法。有學者就認為《封神演義》中的哪吒乃《西遊記》中哪吒與紅孩兒的綜合,《封神演義》中的楊戩是《西遊記》中楊二郎的延伸和擴大。關於《封神演義》與《西遊記》成書先後問題,學界頗多爭議,或以為《封神演義》早於《西遊記》,或以為《西遊記》早於《封神演義》,或以為都是世代累積的集體創作經過共同的長久的流傳過程才能產生,《西遊記》早於《封神演義》和《封神演義》早於《西遊記》的兩種情況同時並存,它們相互影響,不是片面的單向度關係。

相比而言,贊同《封神演義》受到《西遊記》的影響的一方佔優勢。陳大康主編的《明代小説史 》也認定《封神演義》深受《西遊記》影響並竭力效仿。但實況如何,仍沒有權威的説法。

Tags:封神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