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寓言故事

幼兒寓言故事經典

欄目: 寓言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2.94W

寓言是帶有諷刺或勸解性的故事,寓言通常把深刻的道理寄予簡單的故事中。不少經典的寓言故事都都是幼兒閲讀。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幼兒寓言故事經典,希望大家喜歡。

幼兒寓言故事經典

幼兒寓言故事經典篇1:莊子知魚樂

莊子在濠水橋上與著名的哲學家惠施一起散步。他看見魚兒在水中悠然自得地遊戲,便對身邊的惠施説:“這是魚兒的樂趣啊!”

惠施不以為然地反問莊子:“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

莊子反脣相譏:“那麼,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瞭解魚的樂趣呢?”

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互不相讓,惠施辯解道:“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的感覺。你本來就不是魚,你肯定也不會知道魚的感覺。”

莊子到底是做學問的人,十分善於總結問題的癥結。他認為兩人爭論的焦點是,你問我怎麼知道魚兒的快樂,這是你承認我瞭解魚的樂趣以後才會提出的問題。於是他告訴惠施:

“那是因為我在橋上的心情很高興,所以我就認為魚兒在水中也是很快樂的。”

這篇寓言是中國古代一場著名的辯論,帶有濃厚的哲學意味。

惠施的觀點是,人只能自知,不能他知;而莊子的觀點則是,人既可自知,又能感知其他事物。

幼兒寓言故事經典篇2:不識車軛

車軛(e)是駕車時套在牲口脖頸上的一種木製駕具,略微彎曲有點像個“人”字形。

一天,一個鄭國人走在路上撿到一個車軛。因為他從未套過牲口駕車,所以不認識這是個什麼東西。回家後,他拿着車軛去問鄰居説:“這是個什麼東西?”

鄰居告訴他説:“這是車軛。”

雖然這個鄭國人知道了自己手裏拿的這根彎木棒叫作“車軛”,但畢竟印象不深,他並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第二天,這個人又在路上撿到一個車軛,他又拿去問鄰居,鄰居回答説:“這是車軛。”

誰知這個鄭國人聽了以後,竟大怒。他説道:“先前那個東西,你説是車軛,現在這一個,你又説是車軛,路上哪來這麼多的車軛呢?我看這分明是你在騙我,你不是個好東西。”他説着、罵着,竟然抓起鄰居的衣領同他打起架來。

一個人遇到了疑難事情,往往要請教別人。可是這個鄭國人,既想請教別人,又不虛心,還要懷疑別人。他不知道自己的愚昧無知,卻懷疑別人在欺騙自己。如此自以為是而又蠻橫無理的人,真是愚蠢可笑。

幼兒寓言故事經典篇3:梓慶制鐻

梓慶是古代一位木匠,他擅長砍削木頭製造一種樂器,那時人們稱這種樂器為鐻(ju)。

梓慶做的鐻,看到的人都驚歎不已,認為是鬼斧神工。魯國的君王聞聽此事後,召見梓慶問:“你是用什麼方法制成鐻的?”

“我是個工匠,談不上什麼技法。”梓慶回答説:“我只有體會,在做鐻時,從來不分心,而且實行齋戒,潔身自好,摒除雜念。齋戒到第3天,不敢想到慶功、封官、俸祿;第5天,不把別人對自己的非議、褒貶放在心上;第7天,我已經進入了忘我的境界。此時,心中早已不存在晉見君主的奢望,給朝廷制鐻,既不希求賞賜,也不懼怕懲罰。”

梓慶在把外界的干擾全部排除之後,進入山林中,觀察樹木的質地,精心選取自然形態合乎制鐻的材料,直至一個完整的鐻已經成竹在胸,這個時候才開始動手加工製作。

“否則,我不會去做!”梓慶向魯王詳細介紹制鐻過程後,繼續説:“以上的方法就是用我的天性和木材的天性相結合,我的鐻製成後之所以能被人譽為鬼斧神工,大概就是這個緣故。”

這個寓言教育人們,要想成就任何事情,都必須執着、專一、忘我。梓慶制鐻雖然有些過分誇大精神作用,但是強調幹事業摒除雜念、精神專注是非常重要的。

幼兒寓言故事經典篇4:潛水尋珠的人

水草豐茂的沼澤地帶,居住着一羣白天鵝。它們以雪白的羽毛、高雅的姿態、嘹亮的歌聲,獲得周圍人們的厚愛,白天鵝感到幸福與自豪。

一天,撲簌簌飛來幾隻黑天鵝。白天鵝羣頓時出現了騷動,它們竊竊私語,這隻生氣地嘀咕,“啊呀,那不是烏鴉的顏色麼?”另一隻憤慨地表示,“黑得像木炭,太丟天鵝的醜了。”白天鵝們商量着如何驅趕黑天鵝,不再讓它們在這一方露臉。

然而,聞訊趕來的人們,見到黑天鵝,無不欣喜欲狂,讚不絕口:

“黑天鵝,黑天鵝,多稀罕的品種,見到你們真是大開眼界。”

“雍容華貴,端莊秀麗,太可愛了。”……

白天鵝們開頭是驚呆,繼而是自卑,它們暗自歎息道:

“看來,人們十分看重黑天鵝,我們將一錢不值了。”

誰知,人們爽朗的話語清晰地傳來:

“白天鵝,黑天鵝,黑白相間,交相輝映,大自然藴含着的美,多麼令人心蕩神馳呀!”

白天鵝感動極了,它們歡唱着迎向了黑天鵝;黑天鵝分外快樂,撲打着黑油油的雙翅,高歌奔向白天鵝。

白天鵝和黑天鵝很快融合在一起,成了親密無間的朋友。

遠處,人們攝下了這難忘的瞬問。

幼兒寓言故事經典篇5:揮斧如風

戰國時,有一個叫惠施的人,他是當時一位有名的哲學家。惠施和莊子是好朋友,但在哲學上他們又是一對觀點不同的對手。莊子與惠施經常在一起討論切磋學問。他們在互相爭論研討中不斷深化、提高各自的學識。特別是莊子,從惠施那裏受到很多啟發。後來惠施死了,莊子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樣才智過人、博古通今,能與自己交心、駁難、使自己受益匪淺的朋友了。因此,莊子感到十分痛惜。

一天,莊子給一個朋友送葬,路過惠施的墓地,傷感之情油然而生。為了緬懷這位曲高和寡不同凡響的朋友,他回過頭去給同行的人講了一個故事:

在楚國的都城郢地,有這樣一個泥水匠。有一次,他在自己的鼻尖上塗抹了一層像蒼蠅翅膀一樣又薄又小的白灰,然後請自己的朋友、一位姓石的木匠用斧子將鼻尖上的白灰砍下來。石木匠點頭答應了。只見他毫不猶豫地飛快掄起斧頭,一陣風似地向前揮去,一眨眼工夫就削掉了泥水匠鼻尖上的白灰。看起來,石木匠揮斧好像十分隨意,但他卻絲毫沒有傷着泥水匠的鼻子;泥水匠呢,接受揮來的斧子也算是不要命的,可他卻穩穩當當地站在那裏,面不改色心不跳,泰然自若。倒是旁邊的人為他們捏了一把冷汗。

後來,這件事被宋元君知道了。宋元君十分佩服這位木匠的高超技藝,便派人把他找了去。宋元君對姓石的木匠説:“你能不能再做一次給我看看?”

木匠搖搖頭説:“小人的確曾經為朋友用斧頭砍削過鼻尖上的白灰。但是現在不行了,因為我的這位好朋友現在已不在人世了,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樣跟我配合默契的人了。”

莊子講完了故事,十分傷感地看着惠施的墳墓,長歎了一口氣,然後自言自語地説:“自從惠施先生去世以後,我也失去了與我配合的人,直到現在,我再也沒有能夠找到一位與我進行辯論的人了!”

莊子和石木匠的感受向我們表明,高深的學問和精湛技藝的產生,依賴於一定的外界環境;紅花雖好,還要靠綠葉扶持。一個人如果不注意從周圍的人和事中吸取營養,他的智慧和技巧是難以得到發揮和施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