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寓言故事

啟發教育哲理寓言故事

欄目: 寓言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2.49W

寓言故事膾炙人口,它集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有趣的寓言故事背後卻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非常具有啟發教育意義的,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啟發教育哲理寓言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啟發教育哲理寓言故事

啟發教育哲理寓言故事篇1:粵人成仙

粵地有個人,素來篤信神仙。他一天到晚朝思暮想的,就是修成正果,成仙昇天,簡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可是要想成仙,有什麼門道呢?粵人想不出好辦法,很是苦惱。他想,成仙的人是少得很,但我這樣誠心,老天怎麼還不選中我呢?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粵人偶然從一本書中得知,有一種仙草,名叫靈芝,長得像蘑菇,顏色美麗,吃了它就可以成仙。粵人高興極了,就天天不辭勞苦地上山去四處搜尋,希望能在那多得數不清的植物中發現靈芝仙草。

終於有一天,粵人照例上山尋找靈芝,翻山越嶺,疲憊不堪。正坐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他忽然看到不遠處的一個爛樹樁上生着一個大蘑菇,這蘑菇有箱子那麼大,葉子有九層,顏色就像金子一樣光彩四射。“呀,這就是靈芝吧,沒想到真讓我得到了,看來我是和神仙有緣哪!”粵人忘了疲勞,三步並作兩步奔過去把蘑菇採了下來帶回家去。這蘑菇其實並不是什麼靈芝,只是山中常見的毒蘑菇,可粵人一心只想成仙,連這點常識都忘了。

回到家裏,粵人鄭重地對妻子説:“快看,這就是人們所説的神奇的靈芝了,吃了它就可以成仙。我聽説成仙一定要有緣份,老天是不肯隨便讓人成仙的。可是你看,這麼難得到的東西都讓我得到了,我一定是個有緣之人,很快就會成仙了!”於是粵人齋戒了三天,還天天沐浴焚香,徹底清潔自己,以示對神仙的虔誠。三天之後,粵人恭恭敬敬地捧出蘑菇,將它煮熟。他興奮地想:“馬上要成仙了!”夾起一大塊蘑菇就往口裏送。這一吃可糟了,他馬上感到腹痛難忍,腸子好像要斷掉一樣。他倒在地上滾了幾滾,就氣絕而亡了。

粵人的兒子聽到這邊有動靜,忙過來看看情況。他平時受粵人的影響很深,也是一心想做神仙,整天無所事事地做白日夢。這會兒,他見到父親死了,想了想對母親説:“我聽説成仙的人,一定要脱去人的形骸。人就是為形骸所累所以才成不了仙。現在,我的父親已經脱去他的形骸成仙了,這不是死。”説完,他便去吃那剩下的蘑菇,很快便走了父親的老路,中毒死了。可是粵人家裏其他的人還是對成仙執迷不悟,不加思索地又去爭吃蘑菇,結果無一例外地全都被毒死了。

本來明明是毒蘑菇,這並不是難以辨認的東西,卻偏偏被粵人一家堅信不疑地認為是靈芝,就是因為他們總是幻想僥倖地撞大運,白白地獲得好處,這真是利令智昏。要想過上好日子,只有靠自己踏踏實實勞動才是一條靠得住的途徑,否則就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啟發教育哲理寓言故事篇2:頑固的蹶叔

從前有一個叫做蹶叔的人,性格很是倔強,又常常自以為是,愛跟別人唱反調。

蹶叔在龜山的北面種糧食,又想與人家倒着來。他在高而平的地方種水稻,卻在又低又潮濕的地方種高粱。他有個很忠誠的朋友,見他這樣做不會有什麼好處,就好言勸説他道:“高粱適合種在旱的地方,水稻宜於種在低濕的地方,可是你現在正好相反,違反了水稻和高粱生長的習性,那怎麼能獲得豐收呢?”蹶叔聽了朋友的話,一點都沒放在心上,還是我行我素。結果他辛辛苦苦地種了20xx年地,每年都歉收,糧倉裏一點儲備也沒有。眼看就快沒飯吃了,他這才去看朋友的地,發現朋友正是像他勸説自己的那樣種地,所以獲得了豐收,不由得懊悔萬分,就向朋友道歉説:“您説得對啊,我知道改悔了,不再不聽勸告了。”

後來,蹶叔到汶上這個地方去做買賣。他做生意完全不加考慮,看到別人搶購什麼貨物,他也一定進什麼貨,處處都硬要和人家競爭。這樣一來,他的貨一到手,積壓得厲害,使他手上的貨總是賣不出去,價錢被壓得極低。蹶叔的朋友擔心他吃虧,就又教他説:“善於做買賣的人要進別人暫時不爭不搶的貨物,這樣,一旦等到機會來了,就可以獲得好幾倍的利潤,這正是古代大商人白圭致富的原因啊!”蹶叔又不聽。過了20xx年,蹶叔常常虧本,終於入不敷出,到了非常困窘的境地。這時,蹶叔才又回想起了朋友的話,意識到朋友是正確的,又去找到他的朋友道歉:“我現在知道自己錯了,從今以後,我再也不敢不改悔。”

有一天,蹶叔要駕船出海,邀請了他的朋友一起去海邊。他的朋友將他送上船,告誡他説:“等你到了海水歸聚之處,一定要返航回來,不然船一進去就再也出不來了。”蹶叔表示自己記住了,會聽朋友的話。蹶叔駕着船隨着波濤向東駛去,航行了些日子,到了海水歸聚的深淵邊上。這時候,他又犯了那頑固的老毛病,不相信朋友的告誡,還是繼續前進,結果船捲入深深的大壑中。蹶叔就在這黑暗的地方,忍受着顛簸和孤獨,非常艱難地過了9年。直到一次趕上大鯤化為大鵬時激起的巨浪,才總算被衝出了大壑,可以回家了。

蹶叔回到家裏,頭髮全白了,形體枯瘦得就像根蠟燭,親朋好友沒有一個人能認得出他來。蹶叔再次找到他的朋友,深深地拜了兩拜,還對天發誓説:“我如再不改悔,請太陽作證懲罰我。”他的朋友笑着説;“改悔是改悔了,但還有什麼用呢?”人們都説蹶叔三次改悔就度過了一生。

蹶叔直到碰得頭破血流,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才知道改悔,白白浪費了大好青春。我們做事情,應該吸取這個教訓,不要一意孤行,遇事多聽聽大家的意見,才能獲得成功。

啟發教育哲理寓言故事篇3:神童的不幸

有個小孩叫方仲永,出生在一個農人家庭。他家裏祖祖輩輩都是種田人,沒有一個文化人。他長到5歲了,還從未見過紙墨筆硯是個什麼模樣。

可是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着向家裏人要紙墨筆硯,説想寫詩。他父親感到十分驚訝,馬上從鄰居那裏借來筆墨紙硯,方仲永拿起筆便寫了4句詩,而且還給詩寫了個題目。同鄉的幾個讀書人知道了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來看,一致認為他寫得不錯。於是這件事很快傳開了,知道的人不免個個稱奇。

從此,方仲永家熱鬧起來,經常有人來家玩,有的當場出題要小仲永作詩。小仲永不論什麼題目,他都能立刻成詩,而且內容深刻雅緻,文采絢麗多姿,得到眾人讚賞。

不久,方仲永的天生奇才傳到了縣裏,引起了很大震動,人們都認為他是個神童。縣裏那些名流、富人,十分欣賞方仲永,連他父親的地位也隨着提高了不少。那些人對方仲永的父親另眼相看,還經常拿錢幫助他。這樣一來,方仲永的父親便認為這是件有利可圖的好事情,於是放棄了讓方仲永上學讀書的念頭,而是每天帶着方仲永輪流拜訪縣裏的那些名流、富人,找機會表現方仲永的作詩天才,以博得那些人的誇讚和獎勵。

這樣一來,神童漸漸才思不濟,久而久之,由於只一味憑着一點“天才”而沒有後天的再學習,方仲永終至每況愈下。到十二三歲時,作的詩比以前大為遜色,前來與他談詩的人感到很是失望。到了二十歲時,他的才華已全部消失,跟一般人並無什麼不同,人們都遺憾地搖着頭,可惜一個天資聰穎的少年終於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可見,一個人光有先天的智慧而不注重後天的學習是不行的,不注意接受新知識,到頭來只會落在別人後面。

啟發教育哲理寓言故事篇4: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各據一方,征戰不休,爭奪霸主的統治地位。其中,劉備管轄割據的地方稱為蜀。

劉備依靠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一批能幹的文臣武將打下了江山,他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劉禪。臨終前,劉備囑咐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劉禪是一位非常無能的君主,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將政事都交給諸葛亮去處理。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嘔心瀝血地使蜀國維持着與魏、吳鼎立的地位;諸葛亮去世後,由姜維輔佐劉禪,蜀國的國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國大軍侵入蜀國,一路勢如破竹。姜維抵擋不住,終於失敗。劉禪驚慌不已,一點繼續戰鬥的信心和勇氣都沒有,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綁雙臂,叫人捧着玉璽,出宮投降,做了魏國的俘虜。同時跟他一塊兒做了俘虜的,還有一大批蜀國的臣子。

投降以後,魏王把劉禪他們接到魏國的京都去居住,還是使他和以前一樣養尊處優,為了籠絡人心,還封他為安樂公。

司馬昭雖然知道劉禪無能,但對他還是有點懷疑,怕他表面上裝成很順從,暗地裏存着東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試一試他。有一次,他請劉禪來喝酒,席間,叫人為劉禪表演蜀地樂舞。跟隨劉禪的蜀國人看了都觸景生情,難過得直掉眼淚。司馬昭看看劉禪,見他正咧着嘴看得高興,就故意問他:“你想不想故鄉呢?”劉禪隨口説:“這裏很快樂,我並不想念蜀國。”

散席後,劉禪的近臣教他説:“下次司馬昭再這樣問,主公應該痛哭流涕地説:‘蜀地是我的家鄉,我沒有一天不想念那裏。’這樣也許會感動司馬昭,讓他放我們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馬昭又問到這個問題,劉禪就裝着悲痛的樣子,照這話説了一遍,但又擠不出眼淚來,只好閉着眼睛。司馬昭忍住笑問他:“這話是人家教你的吧?”劉禪睜開眼睛,吃驚的説:“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麼知道的?”

司馬昭明白劉禪確實是個胸無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備他了。

劉禪身為一國之主,居然樂不思蜀,甚至連裝着想念故鄉都裝不出來,貪圖享樂而志向淪喪竟到了這種地步,實在可氣可歎。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而要嚴格要求自己,志存高遠,不懈地奮鬥。

啟發教育哲理寓言故事篇5: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各據一方,征戰不休,爭奪霸主的統治地位。其中,劉備管轄割據的地方稱為蜀。

劉備依靠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一批能幹的文臣武將打下了江山,他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劉禪。臨終前,劉備囑咐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劉禪是一位非常無能的君主,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將政事都交給諸葛亮去處理。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嘔心瀝血地使蜀國維持着與魏、吳鼎立的地位;諸葛亮去世後,由姜維輔佐劉禪,蜀國的國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國大軍侵入蜀國,一路勢如破竹。姜維抵擋不住,終於失敗。劉禪驚慌不已,一點繼續戰鬥的信心和勇氣都沒有,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綁雙臂,叫人捧着玉璽,出宮投降,做了魏國的俘虜。同時跟他一塊兒做了俘虜的,還有一大批蜀國的臣子。

投降以後,魏王把劉禪他們接到魏國的京都去居住,還是使他和以前一樣養尊處優,為了籠絡人心,還封他為安樂公。

司馬昭雖然知道劉禪無能,但對他還是有點懷疑,怕他表面上裝成很順從,暗地裏存着東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試一試他。有一次,他請劉禪來喝酒,席間,叫人為劉禪表演蜀地樂舞。跟隨劉禪的蜀國人看了都觸景生情,難過得直掉眼淚。司馬昭看看劉禪,見他正咧着嘴看得高興,就故意問他:“你想不想故鄉呢?”劉禪隨口説:“這裏很快樂,我並不想念蜀國。”

散席後,劉禪的近臣教他説:“下次司馬昭再這樣問,主公應該痛哭流涕地説:‘蜀地是我的家鄉,我沒有一天不想念那裏。’這樣也許會感動司馬昭,讓他放我們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馬昭又問到這個問題,劉禪就裝着悲痛的樣子,照這話説了一遍,但又擠不出眼淚來,只好閉着眼睛。司馬昭忍住笑問他:“這話是人家教你的吧?”劉禪睜開眼睛,吃驚的説:“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麼知道的?”

司馬昭明白劉禪確實是個胸無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備他了。

劉禪身為一國之主,居然樂不思蜀,甚至連裝着想念故鄉都裝不出來,貪圖享樂而志向淪喪竟到了這種地步,實在可氣可歎。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而要嚴格要求自己,志存高遠,不懈地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