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寓言故事

不恥下問的寓言故事

欄目: 寓言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3.04W

不恥下問,意思為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形容謙虛好學。這個成語來源於《論語.公冶長》。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的不恥下問的寓言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不恥下問的寓言故事

不恥下問的寓言故事

子貢(1)問曰:“孔文子(2)何以謂之(3)文也?”子曰:“敏而好學(4),不恥(5)下問(6),是以(7)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第五》)

【註解】

(1)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生於西元前520xx年,可能卒於西元前

456年,春秋時衞國人。善於經商,有口才,列於孔門四科中的“言語

科”,是“孔門十哲”之一。

(2)孔文子:孔圉(圉,音“雨”),諡文,生卒年不詳,春秋衞國大夫。

(3)謂之:被稱為。

(4)敏而好學:聰明勤學。敏,聰慧。

(5)恥:羞恥。

(6)下問:向年紀、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

(7)是以:所以。

【故事闡述】

春秋時,衞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衞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謙虛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衞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生前的為人配得上那樣的諡號。有一次,他問孔子説:“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説:“孔圉非常勤奮好學,非常聰明,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而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明白了。

後來“不恥下問”就用來比喻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也可形容人謙虛好學。

【討論】

(1)一開始,子貢為什麼認為孔圉配不上“文公”這樣的諡號?

(2)孔子認為孔圉有什麼過人之處,所以衞國國君賜給孔圉“文公”這個諡號?

(3)平時學習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你會求教於別人嗎?你是如何克服羞於開口

的心理障礙的?

【造句練習】

例:不明白的就要不恥下問,才不會弄巧成拙。

例:謙虛好學,不恥下問,所以他才練就一筆好字!

【相似成語】

虛懷若谷、詢於芻蕘

不恥下問讀後感

清晨,窗外飄起了毛毛細雨,我愜意的拿起一本《不恥下問》的文章開始讀。

它主要講述了春秋時期,衞國的大夫叫孔圉,他聰明好學,勇於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受到人們的好評。他死了以後,衞國的國君為了表彰他,並讓後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諡號。

啊,孔圉那種勤奮好學,為人謙虛德爾精神真的很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有句話説得好:“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市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老師的嘴裏也常唸叨着:“善問的孩子比成大器。”可能是因為老師的一番話,使得我們班出了幾個愛問家,有時連芝麻丁點的瑣事,也要向老師問得個清清白白!

而我,可沒有他們那麼大的勇氣,總覺得向老師或是向學識差的人請教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應此,當我遇到問題需要解答的時候,很少去請教學識差的人和老師,最多也只是問問成績好的同學罷了。

但看了這個成語故事後,我明白道:向別人請教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而是對知識充滿好奇的態度,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不管你請教的那個人年長年幼,地位高低,只要他確實能給你啟發,給你幫助,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都應該向他請教。古人説的“能者為師”就是這個道理。

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從今以後,我再遇到問題,就要大膽的向別人請教,即使説錯了也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