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故事集

微軟副總裁張亞勤的故事

欄目: 故事集 / 發佈於: / 人氣:1.02W

對於每一個智商能與“神童”這兩個字匹配的小孩來説,童年似乎都結束得太早了。他們過早地承受了成年人的期許和異樣的眼光,而長大後卻始終無法進入正常的社會秩序。

微軟副總裁張亞勤的故事

張亞勤的人生軌跡似乎超越了“神童”的宿命:12歲成為當年中國最年輕的大學生,23歲以優異成績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學位,31歲成為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百年歷史上最年輕的院士,34歲執掌微軟亞洲研究院,38歲成為微軟全球副總裁。

1、自由自在的“神童”

1978年,只有12歲的太原少年張亞勤成了大學生。那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在國人的記憶裏,除了大學聯考恢復這個大事件之外,最衝擊人眼球的事件就是“神童”,不是一個,而是一個班。當年的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裏有30多個學生,從12歲到15歲,來自全國各地。

有一天,一個作家要採訪這羣“神童”,看到張亞勤沉默寡言,便叫他一起去散步。作家説:“知道嗎?比起你的同伴,你的基礎還很差。”張亞勤爭辯道:“我是憑自己的本事考進來的。”隨後作家説:“可是,你才剛剛開始,究竟能不能成功,還要看你以後的路怎麼走。”這促使張亞勤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

中科大少年班的班主任在對媒體回憶時説:“人際關係這一課,心理健康這一課,整個班級的孩子都落下了。他們在上學時沒能養成好的心態,沒有平常心。這種缺陷不是一時的,而是終生的。”

而當張亞勤的一些同學在“神童”的光環裏糾結、在與導師的緊張關係裏找不到定位時,張亞勤成了“神童”背後的隱形人,玩自己喜歡的遊戲,調皮、搗蛋。

2、智力超常卻毫無優越感的孩子

張亞勤的碩士畢業論文是關於通訊方面的。有一次他讀到了一篇文章,非常困惑,於是給通訊領域的學術權威皮克·霍茲寫信。

張亞勤沒有收到回信。但兩個月後,霍茲來科大講學,他記得張亞勤的那封信,兩人相談甚歡。回到美國後,霍茲問張亞勤是否願意到美國來上學——給他獎學金。於是,一封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邀請函發到了張亞勤手裏。

1989年,23歲的張亞勤博士畢業,他遞交了華盛頓大學歷史上惟一一個滿分的博士論文。在老師的推薦下,他來到著名的GTE研究中心做研究工作。在接下來5年裏,他全身心投入到數字視頻的傳輸和通訊研究領域,成為這個行業最為出類拔萃的專家之一。

1997年,年僅31歲的張亞勤成為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院士。這是電氣和電子學研究領域全世界最高的學術榮譽,他成了這個協會120xx年來獲此榮譽的最年輕的科學家。克林頓在任美國總統時曾給他寫信,説他“是一個靈感的啟示”。美國電器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瑞曼德和比克·赫爾茨都曾由衷讚歎:“他真的是全世界的財富。”

這段輝煌的經歷,在張亞勤的追述中,依然是充滿了温馨的暖色調。而真正的事實是,當我們把一個人放在當時的大環境中,似乎才能窺見更多的顏色。

在人際交往上,張亞勤與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相處得很好。作為一個“神童”,他與一般小孩和其他“神童”的區別在於,這是一個早熟的孩子。

“人的性格有三分之一在5歲以前就形成了,我覺得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有三分之一是在國小和中學的教育,另外三分之一可能是後面的一些經歷,大學之後對於人性格的影響就不是很重要了。”張亞勤這樣對筆者説。

在他出生的那一年,文革開始,隨後一年,父親遭受迫害。記憶裏,關於父親有兩個面畫:一個是父親莫名其妙地從家中不見了;另一個是5歲的時候,家中愁雲慘淡,他知道父親過世了。“我在媽媽跟前撒嬌的時光結束得特別早。我的童年,幾乎都是在晉南一個小城的外婆家裏度過的。”

張亞勤的媽媽和繼父住在太原,外婆住在運城,奶奶和姑姑住在西安,伯父住在北京。在童年的無數次旅行中,有一次記憶非常深刻的旅行,母親寫信讓親戚去接他,但親戚沒有收到信。“走的是山路,還下雨,走了一天,而且也不知道在什麼地方,但知道大致的方向,就一路走一路問。”多年後,在最困難的時候,張亞勤的腦子裏總會浮現出那幅陰雨中獨行的畫面。

每次走進一座城市,他都會住在親戚家。那時候的張亞勤,已經學會剋制自己的慾望,絕對不任性,努力表現自己好的一面,盡力去理解大人們的想法。“寄人籬下,有一種很難受的感覺,但這對人的性格培養是有好處的。”他日後如此敍述自己的童年,在他看來,人應該把自己放在更合適的位置上,因為不可能一輩子都受到無微不至的呵護,更不可能永遠被放在眾星捧月的位置上。

這個毫無優越感的孩子智力超常,用了兩年時間就讀完國小,用一年半讀完國中,又用一年讀完高中,到了1978年,他高中畢業了。這一年,他才12歲。

高智商給張亞勤帶來了榮譽,有一次,他看到了“掀起學習張亞勤的熱潮”,他把看到的這個標語告訴媽媽,母親淡淡地對他説:“你沒有什麼好讓人家學習的,你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自從他考上科大少年班的消息公佈後,各路媒體都想採訪這個太原“神童”,但母親一一謝絕。

去年,少年班的同學30年後再聚會,張亞勤因為時間衝突,沒去成。他對筆者坦承,他不喜歡那樣的場合。談及人生需要回避掉什麼問題時,張亞勤認為:“歷史是因果,發生就發生了,有些東西我覺得不要去回憶它。”

3、他就是微軟的軟實力

1998年,在接到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李開復的電話後,張亞勤思考了5分鐘,就決定成為這個研發中心的一員,任首席科學家。

他們的評價,並非誇大其詞。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張亞勤就在工程界最權威的雜誌《IEEETransactions》發表文章,“到現在為止,我可能在這家權威雜誌上發表了100篇文章。這個雜誌審稿週期是兩年,能在這裏發表論文,代表着一種認可。”事實上,很多專家終其一生,都很難在這家雜誌上發表10篇論文。

張亞勤加盟時的微軟,在中國霸道而脆弱,它對中國信息化的貢獻不比IBM小,但相比IBM在中國既賺到了錢又贏得了聲譽,微軟在中國既沒賺到錢,也沒贏得聲譽和尊重。5年之內竟然換了5任CEO,其中有兩個後來還寫書批評微軟。

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的成立是微軟在中國的一個轉折點,這是一個與市場和利潤不直接掛鈎的機構。它持續招賢納士的作為,沖淡了原來那咄咄逼人的形象。

20xx年時間,這個研發機構發生了裂變,由微軟中國研究院升格為微軟亞洲研究院,隨後又成立了微軟亞洲工程研究院,這些機構現在已經整合成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由最初的4個人,變成現在的3000多人。

張亞勤的職位也發生了變化,由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再到微軟全球副總裁。20xx年1月,他成為微軟中國研發集團主席。現在回過頭看,那是個特殊的時間段,當時李開復離開微軟,到谷歌尋找另一個春天,張亞勤的歸來被視為微軟CEO鮑爾默委派的、與李開復爭奪人才。所謂研發集團主席只是一席虛職。

張亞勤否認了自己的歸國和李開復有直接的關係。當時,他與時任亞洲研究院院長沈向洋進行長談,決定亞洲研究院保持原有的品牌和彙報體系,亞洲工程院及其他研發機構直接向張亞勤彙報工作。對他來説,更重要的是改變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的邊緣命運。據知情者稱,陳永正去職後的14個月中,張亞勤一直擔任代CEO,直接接手的機會不少於3次,但他始終更樂於研發方面的工作。

微軟中國目前和多數跨國公司都有了質的區別,那就是微軟中國90%的事情都由中國區決定,10%的事情留給總部。談到這個問題時,張亞勤非常自信,就像和蓋茨談到視頻壓縮方面的問題時,他是這個領域的專家,蓋茨相對來説是個外行。關於中國的問題也一樣,相對於鮑爾默,張亞勤和他的中國團隊則要專業得多。

當筆者問及這種地位的取得與他跟蓋茨個人之間的情誼有沒有關係時,張亞勤憨憨地笑了,“肯定是有一點關係,但肯定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眾所周知的是,張亞勤是蓋茨的學生,是微軟智囊團的核心人員,微軟裏級別最高的華人,蓋茨告別晚宴上惟一邀請的華人也是他。而這些,是基於他在科技領域的學術研究與應用發展上的實質貢獻。

在學術與研發上,張亞勤目前已擁有60多個美國專利,累積300餘篇論文。特別是在視訊壓縮及移動通訊方面,他更是美國此領域中擁有最多論文及專利的華人。

張亞勤曾經的同事,新華都CEO唐駿如此評價他:“他往人羣裏一站,就給人一種壓力。總覺得張亞勤到哪裏,總會給人種期待,一種希望。他是什麼,他就是微軟的軟實力。”

4、總裁的普通生活

現在的張亞勤,生活規律而有節奏。上午9點,他會準時出現在微軟中國研究院的辦公室。到了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查看當天的電子郵件。在電腦啟動的間隙,通常他會要一杯咖啡。

查看完郵件,咖啡已經剩了半杯,他會及時續上,然後再查看一下他當天的日程安排,“我的每一個小時都被預定了,我的日程是公開的,每時每刻大家都知道我在幹什麼。”除了負責研發外,張亞勤還一度負責大中華區的銷售業務,儘管很忙,他仍然很從容。

“我的家人住在北京,我一週有4天保證在家裏吃晚飯。每週都會打打球,練練瑜伽,喝喝紅酒。每天有3個小時不參加任何會議,不接受任何採訪,一個人坐着看書、寫東西。所以説,覺得時間足夠了,就有足夠的時間。”張亞勤説。

此外,他還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在媒體的記憶裏,他具有將精力長時間專注於一件事情的能力,一連數日,閉門不出,沉浸在多媒體的世界裏。

他還喜歡做生意,對風險投資和股票買賣都很熱愛。某些時候,他骨子裏還保留着一些頑童的秉性,比如會在電梯門開的一瞬間轉身跑開,從樓梯拾級而上,然後滿臉燦爛的笑意看着其他同事出來。

李開復得到張亞勤加盟的消息後,表示了他對張亞勤的讚賞:“説實話,他的能力,遠超過當時的職位,當院長都是屈才了。”前微軟、思科的中國區總裁杜家濱對張亞勤的評價也極高“他是我見過對科技最熱情的研發人才。”

對於每一個智商能與“神童”這兩個字匹配的小孩來説,童年似乎都結束得太早了。他們過早地承受了成年人的期許和異樣的眼光,而長大後卻始終無法進入正常的社會秩序。

張亞勤的人生軌跡似乎超越了“神童”的宿命:12歲成為當年中國最年輕的大學生,23歲以優異成績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學位,31歲成為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百年曆史上最年輕的院士,34歲執掌微軟亞洲研究院,38歲成為微軟全球副總裁。

1、自由自在的“神童”

1978年,只有12歲的太原少年張亞勤成了大學生。那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在國人的記憶裏,除了大學聯考恢復這個大事件之外,最衝擊人眼球的事件就是“神童”,不是一個,而是一個班。當年的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裏有30多個學生,從12歲到15歲,來自全國各地。

有一天,一個作家要採訪這羣“神童”,看到張亞勤沉默寡言,便叫他一起去散步。作家説:“知道嗎?比起你的同伴,你的基礎還很差。”張亞勤爭辯道:“我是憑自己的本事考進來的。”隨後作家説:“可是,你才剛剛開始,究竟能不能成功,還要看你以後的路怎麼走。”這促使張亞勤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

中科大少年班的班主任在對媒體回憶時説:“人際關係這一課,心理健康這一課,整個班級的孩子都落下了。他們在上學時沒能養成好的心態,沒有平常心。這種缺陷不是一時的,而是終生的。”

而當張亞勤的一些同學在“神童”的光環裏糾結、在與導師的緊張關係裏找不到定位時,張亞勤成了“神童”背後的隱形人,玩自己喜歡的遊戲,調皮、搗蛋。

2、智力超常卻毫無優越感的孩子

張亞勤的碩士畢業論文是關於通訊方面的。有一次他讀到了一篇文章,非常困惑,於是給通訊領域的學術權威皮克·霍茲寫信。

張亞勤沒有收到回信。但兩個月後,霍茲來科大講學,他記得張亞勤的那封信,兩人相談甚歡。回到美國後,霍茲問張亞勤是否願意到美國來上學——給他獎學金。於是,一封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邀請函發到了張亞勤手裏。

1989年,23歲的張亞勤博士畢業,他遞交了華盛頓大學歷史上惟一一個滿分的博士論文。在老師的推薦下,他來到著名的GTE研究中心做研究工作。在接下來5年裏,他全身心投入到數字視頻的傳輸和通訊研究領域,成為這個行業最為出類拔萃的專家之一。

1997年,年僅31歲的張亞勤成為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院士。這是電氣和電子學研究領域全世界最高的學術榮譽,他成了這個協會120xx年來獲此榮譽的最年輕的科學家。克林頓在任美國總統時曾給他寫信,説他“是一個靈感的啟示”。美國電器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瑞曼德和比克·赫爾茨都曾由衷讚歎:“他真的是全世界的財富。”

這段輝煌的經歷,在張亞勤的追述中,依然是充滿了温馨的暖色調。而真正的事實是,當我們把一個人放在當時的大環境中,似乎才能窺見更多的顏色。

在人際交往上,張亞勤與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相處得很好。作為一個“神童”,他與一般小孩和其他“神童”的區別在於,這是一個早熟的孩子。

“人的性格有三分之一在5歲以前就形成了,我覺得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有三分之一是在國小和中學的教育,另外三分之一可能是後面的一些經歷,大學之後對於人性格的影響就不是很重要了。”張亞勤這樣對筆者説。

在他出生的那一年,文革開始,隨後一年,父親遭受迫害。記憶裏,關於父親有兩個面畫:一個是父親莫名其妙地從家中不見了;另一個是5歲的時候,家中愁雲慘淡,他知道父親過世了。“我在媽媽跟前撒嬌的時光結束得特別早。我的童年,幾乎都是在晉南一個小城的外婆家裏度過的。”

張亞勤的媽媽和繼父住在太原,外婆住在運城,奶奶和姑姑住在西安,伯父住在北京。在童年的無數次旅行中,有一次記憶非常深刻的旅行,母親寫信讓親戚去接他,但親戚沒有收到信。“走的是山路,還下雨,走了一天,而且也不知道在什麼地方,但知道大致的方向,就一路走一路問。”多年後,在最困難的時候,張亞勤的腦子裏總會浮現出那幅陰雨中獨行的畫面。

每次走進一座城市,他都會住在親戚家。那時候的張亞勤,已經學會剋制自己的慾望,絕對不任性,努力表現自己好的一面,盡力去理解大人們的想法。“寄人籬下,有一種很難受的感覺,但這對人的性格培養是有好處的。”他日後如此敍述自己的童年,在他看來,人應該把自己放在更合適的位置上,因為不可能一輩子都受到無微不至的呵護,更不可能永遠被放在眾星捧月的位置上。

這個毫無優越感的孩子智力超常,用了兩年時間就讀完國小,用一年半讀完國中,又用一年讀完高中,到了1978年,他高中畢業了。這一年,他才12歲。

高智商給張亞勤帶來了榮譽,有一次,他看到了“掀起學習張亞勤的熱潮”,他把看到的這個標語告訴媽媽,母親淡淡地對他説:“你沒有什麼好讓人家學習的,你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自從他考上科大少年班的消息公佈後,各路媒體都想採訪這個太原“神童”,但母親一一謝絕。

去年,少年班的同學30年後再聚會,張亞勤因為時間衝突,沒去成。他對筆者坦承,他不喜歡那樣的場合。談及人生需要回避掉什麼問題時,張亞勤認為:“歷史是因果,發生就發生了,有些東西我覺得不要去回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