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寓言 > 神話故事

短篇民間故事600字以內

欄目: 神話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1.86W

短篇民間故事200字以內 單廷珪智懲算破天

短篇民間故事600字以內

單廷珪沒上梁山前,少年在家讀書習武時,有個抱打不平,智懲"算破天"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

單廷珪祖籍山西浦東單家村人氏,自幼與大刀關勝是好友,他們一同讀書習武。單廷珪勤奮好學,聰明過人,為人大度,講義氣,好抱打不平。

初冬的一天黑夜,單廷珪正在書房讀書,忽聽大門外有哭泣聲。他放下書走出,見一個和自己一般大小的十四五歲小男孩,穿得破破爛爛,倚門而哭。

單廷珪問:"天到這般時候,有何傷心事兒在此啼哭?"

那小男孩見問,哭得更兇,也不言語,哭啊哭啊,好一會兒才停止。單廷珪安慰他道:"有何為難傷心事兒,儘管對我講來,看我能幫你忙嗎?"那小男孩擦擦淚道:"聽人説你能解人危難,我才來你門外哭啊。我給單仁義財主,外人送號'算破天'的,放羊三年。他賣了一二百隻羊,賺了很多錢,可是連一文錢也不給我。我們當時訂有合約,説是管飯外加每天一文錢。到今天他把我趕出家門,什麼也沒給。"

單廷珪説:"門外冷,到我家説。"他倆來到了書房。"你文約可帶來了?"那小男孩子從爛衣裳兜裏掏了出來,遞給單廷珪道:"我叫朱鐵頭,家住鄰村朱家莊。"

單廷珪仔仔細細在燈下觀看文約,看着看着有了主意。對朱鐵頭説:"明天我給你把錢討回,今天你就住在我書房好了。"第二天一大早,單廷珪跑到算破天家裏,見他一揖道:"大爺,我十分生氣。我同你那小扛活的幹了一仗,他在村頭罵你,説你孬種,訛了他三年工錢。我不信,才來問問可真有此事。""算破天"見單廷珪那生氣的樣子,笑着道:"你是好孩子,還是咱爺們近。我會是那種人嗎,我名字叫'仁義',辦事也同樣'仁義'。我同他簽有文約!"説着回到屋裏拿出文約,把文約交給單廷珪。單廷珪接過觀看。"算破天"説:"到屋裏看,咱辦事都要四面見線!"説着就往屋裏走。單廷珪隨後跟進,進屋把文約交給算破天:"不行!他這樣不論理,我得找他算賬去。"説着就往外走。算破天道:"真的就是真的,他畫着押,他到浦州府告我也不怕!"單廷珪扭頭道:"這事你老放心好了,你的為人誰人不知,何人不曉?我得教訓教訓那賴錢的孬種"説着離開了算破天家。

下午,算破天正在洋洋得意:"你毛芽芽,太嫩啦;我走的橋比你行的路都多。想從我手裏摳錢,沒門!我早就算計好了,文約立的是現在的"我當時念給你聽是'每日三餐,不再取一文錢',現在你要錢,找到哪裏你也沒理,不然我怎麼會是算破天啊!"正在高興時,突然聽到一陣敲門聲:"開門!""誰呀?""州府衙門的!"算破天聽此,一陣心慌,但他知文約天衣無縫,就大步走去開門。"你就是單仁義嗎?"當差的進門問道。"是呀!"當即套上繩索:"你放羊的長工朱鐵頭把你告啦!""他為何告我?我有文約。到房內拿了隨你們進衙,又有何妨!"

單仁義算破天一人大堂,就昕知府大老爺一拍驚堂木:"大膽單仁義,你身為財主,為何賴放羊娃的工錢,立約有證,為何不給工錢?"

算破天向前跪下道:"老爺,羊倌年紀雖小,可是個刁民,誣告於我,我有文約在此。"

知府大人道:"呈上!"

知府大人接過文約,看罷一拍驚堂木:"來人呀,將單仁義給我重打四十大板!"不由分説,當堂按倒就打了四十大板:"到底誰是無賴,我清如水,明如鏡,還會斷錯!"

"我那文約上寫得分明,他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文約上都寫着哩,他扛活三年是實,我不給他銀錢也是真!"算破天回辯道。

"再給我打五十大板!"一聽還要打,算破天慌了,忙喊道:"大老爺,別再打,我願給他工錢。,"知府大人道:"當場畫供,交十串錢,另交衙役跑腿費紋銀十兩。你看看文約,老爺斷案還會有錯?"説後把文約扔給算破天。算破天屁股一陣疼痛,一咬牙拿起文約觀看。立時瞪眼張大了嘴,半天沒有合上。合同卻變成了"每日三餐,朱再取一文錢。"

單廷珪上前言道:"大爺,你可不冤吧!"算破天知道是他作梗,但再也不敢狡辯了。只得簽字畫押。

文約怎麼會變呢?卻原來是單廷珪嗚不平,將兩份文約調了包。單廷珪不是到算破天家問嗎?就在算破天拿出文約讓他看,進屋的剎那間,他將頭天晚上改好的那份交給了算破天,將算破天的那份拿回,將"每日三餐,不再取一文錢"的"不"字改成"朱"字,就變成"每日三餐,朱再取一文錢"。三年該開十串另八十錢。單延珪讓算破天賺了"八十錢"和四十大板、十兩紋銀!算破天真乃是周郎定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啊!後人有詩讚道:

抱打不平俠肝膽,廷珪巧治"算破天";

鐵頭萬般無其奈,求到廷珪把計獻;"

算破天"呀失了算,挨板還得交銀錢。

短篇民間故事200字以內 魏定國智救李忠

關勝、林沖收服神火將魏定國上了梁山,在大寨聚義廳擺宴慶功。正在喜慶時,戴宗急急跑上大寨,向宋江、吳用稟報:"兗州太守把打虎將李忠捉進城中。那太守揚言捉住宋江,一齊送到東京請功。"吳用聽後怒道:"這個賊太守,一向和我梁山為敵。何人前往相救李忠兄弟,取下兗州城?"

魏定國聽後言道:"我剛上山,寸功皆無,我與兗州趙太守有舊交,他知我前來圍剿梁山,但不知我已歸順大寨,替天行道。我帶數百名義卒,再跟幾位有心機的弟兄前往。可不動一刀一槍將李忠兄弟救出。皇上調我敕書還在我身上。我應當即前往,怕夜長夢多,一旦時間長了,皇上定會將我歸順義軍事兒通報天下,再取城池救李忠可就難啦!"

沒等宋江開言,吳用一揖道:"魏定國兄所言極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應當即下山。"

宋江道:"就依魏兄所言,石秀、燕青、劉唐、時遷兄弟扮成副將前往,隨機應變!"他話音剛落,遂聽一聲怒吼,如晴天劈雷一般:"我得前去!"大家看時,見李逵瞪着一雙環眼,怒不可遏:"為何不讓我去?"

宋江怒道:"你粗魯任性,這種細事,怎敢派你,不須廝殺,你去壞事!"

李逵道:"哥哥息怒,我聽魏哥哥的,我不言語,給魏兄牽馬也行。"

魏定國一抱拳道:"李逵兄弟願去,就讓他去,委屈李兄給我牽馬好了。"

當即起兵,第二天一早來到兗州城下。一杆"魏"字旗飄在當空。魏定國坐在馬上,向城上喊道:"城上兄弟回稟趙太守,就説他舊時好友魏定國拜見,有大事相商。"

城頭兵卒看看旗號,都是官軍,急急跑上大堂回稟。趙太守聽説魏定國前來,定是商談剿滅梁山之事,帶着數名兵丁,前往城頭細看真偽。趙太守一登城頭,魏定國一眼望見,抱拳喊道:"趙兄,我這裏有禮了。"趙太守一看果真是魏定國。魏定國接着問道:"為何緊閉城門?"趙太守道:"你有所不知,近日梁山賊寇常來騷擾。前日拿得一賊李忠,怕梁山發兵前來,為防賊寇,只得緊閉城門。"魏定國道:"皇上有旨,讓我前來調兵!"趙太守道:"快開城門。"

魏定國跟隨趙太守,率數百名義軍進了城,來到府衙。趙太守忙命擺上酒宴。魏定國先宣聖旨,趙太守聽旨後,急忙人席。正吃喝之間,突然有兵卒道:"稟太守,京城傳旨官駕到。"魏定國聽此一驚,以眼示燕青、石秀。燕青、石秀緊按利刀。趙太守跪下接旨。那燕青手疾眼快,傳旨官展旨剛要宣讀,被燕青"刷"地一刀將傳旨官腦袋砍掉。趙太守一驚,石秀刀擱在他脖子上:"不準動,你勾結水泊賊寇,假傳聖旨,其實你早和梁山有暗約。快快寫令,將那水泊賊頭李忠交給我們。"

趙太守:"天大冤枉,我和水泊賊人有不共戴天之仇,怎能和他們……"

劉唐怒道:"將兗州所有官員拿下。"一個個衙役,都被義軍逼住。

趙太守嚇得渾身篩糠,結結巴巴道:"你們別、別誤會。"

魏定國道:"兗州城已被義軍包圍。我已歸順水泊義軍,替天行道,實話相告吧,把李忠給我,留你一條性命,保你城池安全。"趙太守道:"説話可算數?"

魏定國道:"你寫令,我們帶李忠出城,你再追趕,保你不死!"

趙太守只得寫令。李逵、劉唐帶領三十名義軍來到大牢。一進牢門,李逵掄起板斧殺將起來,劉唐接出李忠,他們拿着令箭來到西門。魏定國一聲令下,三百餘名義軍也已到西門。魏定國這才放了趙太守:"我們離城五里,你可在後派兵追趕!"説罷大隊人馬離開兗州。趙太守翻臉不認賬,立即下令追趕。他們追出五里之遙,那趙太守怪叫:"你們這幫混蛋,怎麼把梁山賊寇放走了?快再追!"官兵一下湧出城來。那趙太守催馬揚鞭:"不要放跑了叛賊魏定國!"正在他暴跳如雷時,前邊追趕的退了回來。趙太守一怒:"誰再後退一步,格殺勿論!""刷刷"兩刀殺死兩名官兵。趙太守像輸紅眼的賭徒,坐在馬上催官軍窮追,一下追出十幾裏。突然一隊義軍殺來,又一隊截住退路。端坐馬上一白麪將軍,罵道:"你這賊子,魏定國將軍留你一條性命,你卻恩將仇報,加害魏將軍,留你何用!"話到箭到,一箭射進趙太守咽喉,太守當即栽下馬來。官軍一下亂了營,被義軍大殺一陣,死傷無數。這射箭的不是別人,正是小李廣花榮。遵軍師吳用之令,在此等候截殺追趕官軍。官軍退回兗州,緊閉城門,再也不敢出城了。

後人有詩讚道:

魏定國巧把計獻,智取兗州救李忠;

取勝速退兗州府,吳用伏兵大事成。

短篇民間故事200字以內 金大堅放擔

濟州城郊有個金家崗,金家崗有個金大堅。金大堅家庭貧苦,父親早故,只得靠他上山打柴,母親紡線維持生活。這裏有個他上梁山前,賣柴的故事。

金大堅從十歲起就開始上山打柴,打柴要經過碑林寺。碑林寺碑很多,多是歷代著名書法家撰寫的碑文,名家鐵筆刻寫而成。他天天上山,都要在碑林認字、寫字,久而久之而成了刻印記的金臂匠。

他是如何自學的呢?每天上山要認一字,寫一字,從點、撇、勾、捺學起,沒有錢買紙筆,他就在地上練,山石上劃,一練就是十年。他還要天天挑柴到濟州叫賣。

當時濟州城街面很窄,人來人往,擁擠不堪。兩邊街麪店家誰也不願讓放擔賣柴,怕影響自己的生意。金大堅只得挑着柴擔漫街叫賣,沒有放擔的地方。

一日,他來到順河街叫賣,將擔子放在一家無字號剃頭鋪前,店家不攆他,他天天把柴擔放在那裏。天長日久,就和店家昆熟了。

這家無字號剃頭鋪的師傅姓張名二川,膝下只有一女,名叫三葉。父女倆相依為命,剃頭為生,苦度時光。

又一天,金大堅家中斷了炊,沒有吃早飯就去山上砍柴,又急急忙忙挑着到城裏賣,賣了錢好買米糧下鍋。金大堅忍着飢餓,強打精神,挑着柴擔趕到城裏,把柴擔放在剃頭鋪前,頭暈放下,只得叫女兒三葉把金大堅扶進店裏。三葉把金大堅扶在椅子上躺下,讓他歇歇。見他是餓昏的,就端來一碗熱米湯,一勺勺喂他。不一會兒,金大堅醒了過來。從那以後,他非常感謝二川父女救命之恩。一直想答謝他們。怎樣答謝呢?他想啊想啊。一天,金大堅忽然想到剃頭鋪沒有字號,為何不掛牌字呢?問師傅:"你這店鋪,為何不掛牌字呢?怎麼不寫一個呢?"歎了氣:"我窮得丁當響,吃了上頓沒下頓,哪有錢請人寫啊!"

金大堅説:"牌宇是店鋪的門面,有了牌字,你頭剃得好:人家會説在店理的發,無有店名人家怎麼傳揚呢?這樣吧,師傅,如果你不嫌棄,找塊木板,我寫怎樣?"

師傅説:"那敢情好!"立即拿過一塊木板。金大堅從腰裏掏出筆墨,飽蘸一筆,龍飛鳳舞一揮而就,把牌字寫好,掛在店門上。人們誰看誰稱讚字寫得好。再看店名為"五順理髮鋪"。二川父女沒念過書,不認識字,人們稱讚,他們看看字也感到寫得不錯。

不久,濟州府從京城來了個巡撫視察濟州,路過五順理髮鋪,看那字寫得好,越看越感到這字集數名家之優,創出新意,就進店理髮。作陪的官員,只得立站兩旁。巡撫坐下讓理髮。十分認真,他理着發,巡撫問道:"你這店的題字,是哪家大人寫的呀?"

二川道:"是個打柴的後生。"

"他叫何名?"巡撫問。

"叫金大堅。"二川答。

"住在何處?"巡撫追問道。

"住在金家崗!"二川回答。

巡撫理完髮,站起説:"此人不尋常,學識淵博,你父女叫何名,從店名可以猜到啊?"

二川道:"那您就猜猜,猜準理髮錢不要!"

巡撫道:"你女兒叫三葉,對也不對?"二川道:"對、對,太對了。"

"取你父女二人名字題店名,一般人是起不了的!"巡撫交了銀兩道。

"不要錢啊!"

"那可不行,就看一眼這店名和字,也值紋銀二兩啊!"巡撫説後,又對其他官員説:"抬轎直達金家崗!我要親訪此人。"巡撫理髮交銀二兩,此事一傳十,十傳百地傳揚出去。二川可發了財。達官貴人,一般百姓,排隊也要到五順理髮鋪理髮。

相傳那巡撫到了金家崗,未見到金大堅。他已被戴宗、蕭讓請上了梁山大寨。當了一名專造一應兵符印信的頭領。梁山玉臂匠金大堅,從此名揚天下。後人讚道:

二川三葉父女善,大堅放擔結情緣;

巡撫明眼識英才,人們都贊金大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