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範例14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84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範例14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

上學期本着練習英語的目的艱難地讀了三章左右的英文,放寒假回來因為耐心有限又找了中文版來讀,這樣一本書,讀起來感覺沒有什麼目的性,作者看似忙碌地在敍述這個家族的故事,再加上奇幻的,甚至有些奇異的想象,總是很有畫面感,腦中不停地閃過一幅幅插圖。在這樣的想象裏,短短一百年似乎描繪了太多的東西,比如數次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帶給馬貢多的變化,帶給人們的變化。異常是讀到火車來到馬貢多,帶來的各種近現代工業禮貌的成果,莫名地使我想起了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地表演,那種文字描述的忙亂和新興事物拔地而起的迅猛如出一轍。(奧運會開幕式煙囱拔地而起,舊時代的農夫被趕走那一段)

全書的資料真的很豐富,雖然我一向不喜歡一本小説帶有太多的`東西,但《百年孤獨》給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就像作者在説:“嘿,我也不想寫這麼多,所以我們還是一筆帶過吧”,作者平靜地在講故事,卻已讓人浮想聯翩,這些東西不是作者強安上去的,而是故事本來就有的,異常是在這樣一個世界裏的故事。

因為前面讀了兩次,這樣關於“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故事就很有印象,他能自我經過研究發現地球是圓的,他的冒險精神和專研精神讓人記憶深刻。在不明白整個故事的脈絡的時候,我以為他會被隔離在禮貌的邊緣,我就對旁的人講,這樣一個人若是在適當的環境裏(和科技發展接軌的環境裏),必定是科學研究之奇才。之後慢慢讀下去,百味陳雜,對他最好的評價就是他死的時候有人説的那句:“我來參加國王的葬禮!”,他的確是這個孤獨家族的國王。

説到孤獨,叔本華説:”人生的空虛不在於人的孤獨,而在於心的寂寞“,這個家族裏的人似乎都是這樣,輾轉反側,都沒有一個人得到內心的充實(可能第四代裏的蕾梅黛絲是個例外,那裏我沒看懂)

讀這本書,我感覺不用帶着主觀的色彩去讀,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發光的地方,但同樣又沒有人是完人,可憐、可悲、可敬、可歎,可是你又沒有時間去感歎,作者拖着你一路小跑,於是你看他們的故事,時光在字間穿梭,這樣一個人的形象會在你的心理不斷地完善起來,但同時你又看不清楚,看不真切。這也許是我閲歷不夠的原因吧,所以説:似懂非懂,還得交給時間來琢磨。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2

《百年孤獨》陸陸續續地用了一個多月時間終於看完了,這是一部意識流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説,作者馬爾克斯用這樣一種獨特的寫法,描寫了南美一個叫布恩蒂亞的家族和馬貢多地區的衰亡史。

看完這部小説,我閉上眼睛好好想了想這部小説到底想表達什麼內容?可是一無所獲。也許這就是意識流小説的特點吧,它就是想表達一種心境,一種情緒。

我是20xx年8月13日週六午後在實達一區公寓我租住的小房間裏,最終讀完這部小説的。在讀最後幾章的那幾個小時中我尤其感覺到一種孤獨感和一種生命的無奈感。我情不自禁的想到自己的處境,想到自己一個人在福州打拼的生活,想到了生活的艱辛,想到了家鄉,想到了父母,想到了女朋友,想到了自己的老年及死亡,想到了生活的意義等等。

馬爾克斯對於生活也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筆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開朗還是封閉,是堅毅向上還是墮落腐化,不管他們的生活是積極向上還是紙醉金迷都給人一種深深的孤獨無奈感,他們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他筆下的世界雖然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卻還是愚昧落後沒有任何進步相反還逐漸走向沒落。

那他要表達什麼呢?或許可以把這部作品當做一部心理學的小説來看,每個人內心深處其實是無比孤獨的,即使他有很多的朋友,有很多的活動來塞滿自己的生活,也許在他內心的某個角度還是充滿着孤獨。

他或許還想表達的是對人的能動性的否定,布恩蒂亞的家族不乏精力旺盛想把家族打點好的人物,可是到最後家族還是不可避免的衰落,被一陣颶風吹散。

就像我寫這篇文章時,我想到的是,我寫這篇文章有什麼用呢?我死了以後,這篇文章又在哪裏?能被幾個人看呢?如果大到整個世界,人們每天這麼營營苟苟的生活着到底有什麼用呢?也許可以為後人留下一些文物,但人類毀滅以後呢?地球毀滅以後呢?

這裏貌似是宣揚了一種悲觀的無為主義論?和主流的社會價值觀不符,但它還是有它存在的意義的。

那作者又告訴了我們什麼解決的辦法了麼?

仔細想想還是有的?

墨爾基阿德斯的羊皮卷很早就預言了這個家族的命運,最後奧雷良諾參透了羊皮卷的奧祕,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很淡定的看着羊皮卷,很淡定地等待着最終命運的到來。

也許這就是作者要告訴讀者的解決辦法吧,既然已經知道自己的最終命運,那就勇敢的生活吧!那就是

知者無畏,勇敢生活。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3

讀完這本書,我所明白的第一個道理就是:做任何事都不能做一半就妄加猜測與評論。讀書亦是如此。在《百年孤獨》的後半本中,彷彿隔着紙張都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孤獨氣息,而這在前半本是沒有的。所以,在讀完這本書之後,一種更為奇妙的感受在我的腦海中產生了。

在這一本書中,大多數的篇福是在描寫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從開始時的五世同堂,到最後的'一個人被螞蟻食用殆盡,最終奧雷里亞諾化作一道光,布思迪亞家族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故事中的第一代主人公做了個夢,夢到馬孔多會變成一個玻璃大廈林立的美麗城鎮,但鎮上卻沒有布思迪亞家的人。這似乎就預視了布思迪亞家的結局。坦白地講,就算家族裏的最後一個人沒有在一陣光中消滅,這個家族也是難以長久的。家族中每一個人物身上都有着大量的致命缺陷,每個人之間似乎都有看不可化解的矛盾。到了家族的第七代。整個家族已然是風中殘燭,只剩下了兩個家人。而在布思迪亞家人丁最為興旺的時候,能有十幾個人一同聚在屋中吃飯。每個人的死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如瘋子一般追尋“真理”的第一代何塞死在了大樹下。第二代的兩人一個因為暴虐而被槍決,一個在發動戰爭後走向孤獨的死亡。而第三、四五代人們,他們總是做出一些能將自己置之死地的事,導致了家族的最終悲劇。

在這個故事中,吉卜賽人梅爾基亞德斯似乎是作為上帝般存在的,他所寫的手稿,精確無誤地預言出了整個布恩迪亞家的命運。仔細想來,布恩迪亞家所有的興衰都與他有所聯繫,是他向第一代何塞賣去了各種科學鍊金設備,引來了無數的商人到達馬孔多。但也是他,用自己的靈魂引來了第四、五代何塞的死亡。似乎所有事情都怨他,但又似乎所有事情都不怨他。他的確是一位謎一樣的人物。

其實《百年孤獨》帶給人的直觀道理並不多,但卻都誇張而引人深思,比如保守派的不守信引發了幾十年的戰爭;想靠幸運換取財富的第五代何塞等,細細地品味完畢,才發現這本書真的是一個寶藏。

這本魔幻現實主義的鉅作,請恕我無法將它全盤托出,如果你想真正的瞭解它,那麼就自己閲讀和欣賞它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4

平時不挑外國作家,主要是本身外語也沒達到一定水平的情況下,翻譯者沒有仔細調查過,一些書勉強啃下也是浪費時間。但是,學生時代無意瞥見的一句話一直在腦海中徘徊“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於是,在去完超市的夜晚,我拆了塑封,開始了第一句——“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很久之前,就有人告訴我,寫文章要描述細緻,比如一杯馬提尼你就要寫一杯藍色的馬提尼,任何文字都不該乾巴巴,正在這本書中,一切都被髮揮到了極致——“她鎮定自若地把紙牌攤開在一張舊木工桌上。”

前幾頁的時候,我一直在想,阿爾卡蒂奧的大男子主義真是太糟糕了,第一次固執地不和任何人打商量,把家裏用於維持生計的牲口去換了磁鐵。第二次強行地挪用妻子的錢,去和吉普賽人換了放大鏡。他孩子似的好奇心是建立在家庭的痛苦之上的`。

即使他沒日沒夜,單靠遙望星空就得出結論,地球是圓的,像個橘子一樣,也無法改觀我對他的看法。即使他是個天才,在小村莊裏孤獨地無人應和,我也不會有半分同情。要做研究,就要有覺悟啊。

二十幾歲的牛頓在沉思中把姑娘嬌嫩的手放入滾燙的煙斗中,他就明白,他不是會是一個好的家庭經營者。

這家人雖然不着調,也努力地維持着表面的平靜,這根維持他們平靜的紐帶,就是孩子們的母親,烏爾蘇拉,她用她的無知勤勞地操持着這個家。少女時代的她,尚能用天真爛漫來形容。為了拒絕和表哥生下豬尾巴後代,每天穿着由她的母親精心縫製的粗大鐵釦扣住的帆布襯褲睡覺,有一日,丈夫終於忍受不住流言蜚語,衝動讓他殺了人,一鼓作氣回到家,他把長矛深深cha入地下道:“如果你生出豬崽,咱們就養豬崽。”當她成為母親後,無視於兒子們的成長,過分相信巫術,讓吉普賽女郎占卜,竟然把孩子們心思恍惚以為是蛔蟲作祟,逼迫他們喝下奇怪的藥水。

魔幻現實主義,是挺魔幻的,現實主義嘛,也挺現實的,彷彿看到了很多人的縮影。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5

小説是魔幻現實主義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內容似真似假,讓人難以琢磨,這種類型作品給你一種忽遠忽近的感覺,但是其主題——“拉丁美洲百年變遷的縮影”貫穿始終,意義深刻。馬孔多這個地區從興盛到敗落同樣映襯着拉丁美洲的百年變遷。最終布恩迪亞家族走向滅亡,合情合理,正如小説在最後説到——“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暗含了馬爾克斯的美好願景,作者認為馬孔多不會再有,或許也是在宣告拉丁美洲被殖民地日子也不會再出現。

小説整體情節不算跌宕起伏,它更像一個經歷百年孤獨的老人把他的故事對你娓娓道來,你可以在他的故事中體會到一個時代的悲哀。

小説人物各有特色,這個家族的人縱使性格迥異,但感覺都有一種孤獨的特質。但他們孤獨的表現形式卻大相徑庭,家族每個人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應對這種特質,最為典型的便是奧雷里亞諾第二通過大擺宴席來擺脱孤獨的困擾,但隨着馬孔多的動亂,災害的侵蝕,家族的沒落,他的抗爭也宣告了失敗。這部小説中並沒有一個特別吸引我的人物,即使是擁有傳奇一生的奧雷里亞諾上校在這個家族中也顯得那麼普通,與其談論説我喜歡哪個人物,倒不如説我更着迷於這個家族。

小説通過對馬孔多百年變遷的描述暗含了拉丁美洲百年人民生活的繁華與苦難。但時間在拉丁美洲卻像是“停滯”的,像是在一個封閉的時間圈裏循環的。作品中相似的活動、相似的命運,都訴説着時間的封閉性和停滯性。這正是拉丁美洲百年孤獨、停滯的社會歷史的藝術反映。同時,孤僻、封閉、好奇、貧窮與抗爭顯然也是小説一直圍繞的點,也是拉丁美洲那個時代人們的.特點。一羣封閉的土著人被迫打開大門,接受新的事物,原有生活與外來文化形成反差,使得當地人變得迷茫,固有文化的缺失使得這些人變得不知所措,同時殖民者的掠奪和破壞也強行改變了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地位,這些使得拉丁美洲民眾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獨的境地。

小説的最後一句我覺得是作者的心願,作者認為馬孔多不會再有,或許也是在宣告拉丁美洲被殖民地日子也不會再出現。

百年孤獨承載的不是一個有着與生俱來孤獨特質的家族的興衰,而是這個家族經過了各種努力卻依然敗倒的無奈與彷徨帶來的孤獨與無助。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6

有這樣一句歌詞唱到“孤單是一羣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孤單”。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總不能明白其含義。後來反覆琢磨設身處地去考慮,倒是有些懂了的苗頭。正是因為孤單,才使一羣不甘寂寞的人兒齊聚在 一起,彼此消磨着對方的時間,去寬慰自己的顫抖的心靈。而與此對立的,縱使這羣孤單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在紙醉金迷中沉淪,自己內心的牆依舊把自己圈存在哪隻有自己的密閉的空間內,所以他們註定孤單。

正如同我剛開始對那句話的不瞭解,我在讀《百年孤獨》這本小説的時候,發現孤獨二字在文中出現的頻率並不高。但當我合上書本,再去細細品讀,卻又看到了隱藏在字裏行間的隱藏着的`孤獨,甚至乎那個時代的孤獨 。

孤獨之處首先體現在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故事中的第二代貝麗卡,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阿瑪蘭妲以及從他們身上展開故事中聯繫到的相關人物的結局都不約而同地體現出孤獨二字。

就好比布恩迪亞上校,在他身上當 真發生着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誰會猜想到當初那個延續着父親沒做完的事業在實驗室裏鍊金的寡言的男人,有一日會成就那樣一番大事業,征戰沙場,殺敵無數;又有誰料到原本對梅蕾黛絲充滿愛意,對家庭充滿關懷的男 子會在戰爭中漸漸迷失其本性,變得麻木不仁;更不會有人料到其結局竟是那般。

原本與梅蕾黛絲結為夫婦,孝順的布雷迪亞本是感性的,如果一定要把孤獨往那個時候的他身上套,大概只有他一人在實驗室裏鍊金的時候了 。但戰爭,因對那處“世外桃源”的衝擊而爆發的戰爭卻使他徹底改變。冷血,孤僻,對周邊的人充滿警惕。他禁止一切人在其劃定的範圍以內出現,包括其母親。用武器圍成了人牆,把自己包圍其中。

至於其他人的孤獨,我搞不懂為什麼阿瑪蘭妲要讓自己籠罩在孤獨中,一直費盡心機想要博得意大利技師皮埃特羅的喜愛,到手了卻死活不要,讓皮埃特羅落得自殺的下場。後來又有了情人赫裏索多上校,兩人情至深處又斷然拒絕其求婚,終使自己在悲傷與孤獨中渡過。我想也許是因為她失手害死了梅蕾黛絲而產生的愧疚感,讓她詛咒,也不允許自己得到幸福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7

在忙碌卻又充實的學業後迎來了大學的第一個假期。在這個可以自主調節時間,不必為完成作業而憂心的假期裏,我與《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開始了一場邂逅。十本優秀書籍之中,讀後想為它寫點什麼的感覺最強烈。

《百年孤獨》和眾多外國名著給我的第一感覺一樣,內容複雜,人物眾多且名字十分雷同,寫作順序也多采用倒敍和插敍,初讀甚至一度因為暈頭轉向,理不清作者的寫作意圖而放棄深讀。但是第二次將人物對號入座後再讀,便被書中所滲透和傳達的孤獨深深的震撼了。《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在這樣的歷史長河中作者賦予了人孤獨,同時又認為人並不是生來孤獨的:“即使以為自己的感情已經乾涸得無法給予,也總會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撥動心靈深處的弦;我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然而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及的孤獨也與我們理解的狹義的孤獨不同。帶上時代背景與作者的身世細細品味,孤獨似乎又為我們呈現出了另一番模樣。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接受了採訪,對孤獨的解釋似乎很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那一刻,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我腦海中逐漸明晰起來:他渴望拉丁美 洲的民眾團結起來,共同走向文明,開放與繁榮。

此外,《百年孤獨》的魅力也在於離奇的故事情節。貫穿整部作品,小説中的人物們不時會見到鬼魂。“這些鬼魂象徵着是馬孔多揮之不去的過去。事實上,這些重複出現的鬼魂根植在拉丁美洲歷史的特定發展之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説,由於意識形態上的變化,布恩迪亞和整個馬孔多都是鬼魂。他們被自己的文化所隔離和排斥,社會發展落後於其他地區,處處依賴他人。更可怕的是他們已經完全接受這樣的現狀,不思改變。”書中的宿命論暗喻了古往今來導致了歷史不斷重複的意識形態,也正是這種意識形態使得拉丁美洲的歷史被解讀成了一個循環,一個不可能出現變革的循環。書中的旁白也加強了這種宿命論給予讀者的壓迫感。這些光怪陸離,恰恰是作為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所無法隱藏的魅力。

《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鉅著後曾有一個夙願: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但願,作者的苦心和夙願能夠夢想成真。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8

《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哥倫比亞人,這本書是唯一一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南美著作。

我要誠實的説,這本書讀起來對我的吸引性似乎不大,以至於讀到快一半的時候並沒有品讀出任何好的東西,如果我非要給自己一個慰藉,那就是在這幾天的沉寂氛圍中獲得了薰陶。似乎你不得不思索,讀書除了啟迪和思索外,有種無形的影響必然存在。

夜晚,突然間醒來,書中人物的心靈世界以一種無形的形式在我腦海來回迴盪。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天馬行空的思想,最終死在慄樹下,烏爾蘇拉為了顯示晚年活力仍存隱瞞着自己的眼盲,奧利里亞諾?巴比倫拿着羊皮卷破譯家族命運密碼“家族的第一人被困在樹上,最後一個正被螞蟻吃掉”,奧利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製作小金魚,蕾梅黛絲升空,還有最後一個豬尾巴男嬰被螞蟻吃掉和荒涼的布恩迪亞家族徹底在世界上消失。那時透過對這些情形的感應,對孤獨有了這樣的一個明白,孤獨好似產生於人內心深處無法與人訴説的詭祕和羞於與人訴説的祕密,而這兩種狀態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行為,進而構成與外界難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閡。

布恩迪亞家族中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獨,他們倍受心靈的折磨,同時又獨自享受着那份孤獨。孤獨是什麼,也許是內心最深的祕密。孤獨是這個世界上永遠也根除不去的東西,它好似心靈的黑洞,甚至連自己都難以窺透。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獨,都有那麼一個時刻你不想與任何人訴説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着孤獨,你又喜愛躲在無人的角落默默享受着這份孤獨。

人與人之間並不是一旦遇到悲涼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來安慰,正因你體會不到他的孤獨,你那善意的勸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獨的感傷,使他倍感孤獨,適宜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樂曲,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無非就是將他的孤獨表達出來的藝術,而這期間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獨期望與安靜和黑暗為伍,但人卻要面向陽光,否在會在無限的孤獨裏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9

生命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百年孤獨》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孤獨的宿命圍繞着這個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彷彿預示着他們將有相同的命運。一是死於非命,二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獨中退化。他們也曾試圖用他們的方式突破獨孤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的沮喪。對他們來説孤獨彷彿是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將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哀。”越文明,越孤獨。

在當今社會大染缸中,有多少人被染黑了心,染紅了眼。我們逐漸開始懂得隨大流,開始應社會的需求的需要,逐漸開始盲目的去迎合他人,慢慢的失去自我。我們在這個社交圈中我們害怕孤立,畏懼孤獨,也漸漸喪失自我。社會中,更多在喧鬧之後離散不再聚首,煙花散盡後獨仰冷寂星空。人在這個社會中我們應學會享受孤獨,有自己的獨立的認知和思考。

在芸芸眾生中,敢於與世隔絕,獨善其身,任周圍他人的鬧騰,你卻不關心冷落孤寂,像一朵花在荒涼沙漠中,不願向着微風吐馨。只有學會忍受孤獨,思想才能更加獨立,才能在這個嘈雜的世界中,不隨波逐流。記得宮崎駿説過“生命可以隨心所欲,但不能隨波逐流。”

與世隔絕的背後是更獨立的與時俱進,而不是僅僅活在自己的世界。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足。孤獨與無聊,寂寞是不同的,孤獨是拔於流俗的清醒思考,是難得的自我反省與觀察他人的契機。人生自有路,不懼險與獨。優秀的人都是孤獨的',只能把理想寄託與自己精神世界,默默的承受着一切,百年孤獨就像是宣泄的世界的模特。就像書本中的烏蘇拉爾,她孤獨了一生,卻堅強了一生,她看遍了子孫三代榮辱興衰,明白世事變化,卻從未忘記自己的本心,堅持着自己的尊嚴與規矩,她從未庸俗過,從未像家裏強壯的男人妥協過,沒有像新事物的變化低頭過,她的生命,滿是花海。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的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0

《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説、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了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憑藉《百年孤獨》的巨大影響。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着一個問題,這個家族為什麼是孤獨的,想來想去貌似也找不到答案,或許是因為代溝,或許是與世隔絕,還是作者根本就不想説原因,只是表達一種狀態?都像,又貌似都不對,這個問題一直困擾我。

希望大家在讀過這本書後,可以討論討論。

在讀《百年孤獨》之前,我一直覺得我是個容易入書的人,但讀罷《百年孤獨》,書裏面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何塞阿爾卡蒂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里亞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里亞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爾蘇拉老媽媽。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着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黛斯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麗貝卡執着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000人生命騷亂的阿爾卡蒂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們都是人羣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羣裏讓它保護你回家,讓它陪伴你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也經常與孤獨為伴,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

我相信,這本書能帶給我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1

我最早讀到的馬爾克斯的作品,是他的《百年孤獨》,那大概是在我國中年紀的時候了。從那本書起,馬爾克斯就變成了烙印在我心頭的作家,儘管後來我又讀到了其他作家好壞不一的種種書籍,可他在我心中的地位一直都沒有改變。所以今天我回首那本影響過我的《百年孤獨》,大概五年過去了,有關這本書的記憶雖然遙遠,可依舊清晰。馬爾克斯作為一個魔幻現實主義的作家,他的作品裏自然流露着種種神話式人物與場景,而他對人物的誇張又不失細緻的描寫卻是最令人欽佩。他是用魔幻的方式為自己創造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沒有什麼是絕對的,也沒有什麼是可能的,這一切都在他的`步步渲染中凝結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魔咒。他把羊皮卷作為至上的神明,從家族裏的第一個人被蟻羣所吞噬到最後龍捲風摧毀了這個村莊,全都無一例外地被羊皮卷所呈現。而世間的一切不都是在掙扎中一步步走向滅亡的嗎?

他創造的這個世界,人們的種種罪孽與惡習都有着他所厭惡的南美的影子,他力圖擯棄這一切,可這一切卻總是到來。所以他在絕望中寫下了這本書,裏面擁有着人們生活的林林總總,看似繁華熱鬧,可這熱鬧的背後卻讓人感覺到無盡的孤獨,讓人在閲讀的時候感覺自己是在欣賞一個空洞的軀殼。他在寫作中盡力去突出熱鬧,可這些熱鬧全都是日復一日的熱鬧,就像他説過的那句話,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所以越是熱鬧,越是麻木,後來也不再覺得他們是一個個活着的人了。所以他們也註定了在這孤獨中死去、滅亡。而細細想來,我們這些人的一成不變的生活卻也與其有了相似之處。我們總是以為自己在活着,每天只做相同的事情,懼怕改變,循環往復。而這樣的生活不就是孤獨的生活嗎?如果我們嘗試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生活就會有趣許多。我相信很多人明白這一點,同時我也相信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也是是人生來就是孤獨,我們依然會每天做着自己已經習慣了的事,過着程序一般的生活,而我們身邊原本七彩的世界也會一天天暗淡下去。可我卻不願這樣,在我看來,這是比死更可怕的事。所以我掙扎着、擁抱着這廣袤的世界,盡力去接觸一些不一樣的人和事,我不想忘掉這個世界,也不想讓這個世界忘掉我。所以《百年孤獨》帶給了我很多感觸,它教會了我如何生活,如何做一個真實的人。我們應該只讀那些咬傷我們,刺痛我們的書。所謂書,必須是一把劈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2

雖然我到這個年紀才第一次讀《百年孤獨》只能説明我閲讀量的匱乏,但我僥倖覺得這也是緣分的一種:也許只有這個年紀的我,才是和它相遇的最佳節點。

僅讀到三分之一的時候,我就確信這本書一定會是我最愛的一本書,就像奧利雷亞諾上校曾確信他對預兆的感知、烏爾蘇拉確信自己會在雨季結束後死去。

我的東方眼睛被拉丁美洲的原始風情迷得七葷八素,我的死水心境被布恩迪亞們的出人意料傷得七零八碎。馬爾克斯用他的想象力與經營力將我的心裹在蜂蜜與香料中反覆灼烤,每一次炭火的貼近都能使我在驚痛中聞到撲鼻的香氣:人物的命運總是精準地擊打在我僵硬麻脹的痛點上,我時常在這樣悲傷的沉迷中為其叫絕。

我愛極了這個魔法與科學並存、原始與現代交叉、魔幻與現實共融的光怪世界,一切神奇都有理可據、一切神祕都有根可循,馬孔多的一切誕生於這樣的魔幻中,最後又消失在這魔幻孕育的預言裏。馬爾克斯從未破壞這樣的魔幻,吉普賽人進村普及科學時魔幻沒有消失、熱武器戰爭波及村莊時魔幻沒有消失、香蕉公司入駐後我一度以為這片土地要失去它的魔力了,但一場恆恆久久沒有盡頭的大雨又洗淨了它,魔力與末日一同回到了馬孔多。感謝馬爾克斯,布恩迪亞家族的消失也許是這場我最愛的幻夢裏最大的悲劇,但魔幻始終沒有消失,我依然擁有着這場幻夢。

我的害怕是因為我在閲讀到一半時,發現這本書是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我不瞭解拉丁美洲的歷史,但我害怕馬爾克斯會通過剝奪馬孔多土地上的魔力而暗寓拉丁美洲的遭遇與傷痕。幸而他沒有。只要他沒有,這充滿魔幻的土地依然是我最愛的世界,布恩迪亞家族的故事就可以不再和拉丁美洲有關,甚至不再和馬爾克斯本人有關,它只與我有關,它僅僅是我思考的靈感與幻夢,是一顆名為“孤獨”與“命運”的糖果,滋味悲傷又回味無窮,我可以在細細咀嚼間進行那項我將持續一生的思考:對我自己和人生的挖掘、反思、暢想。

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與命運渾然一體,滲透在每一代布恩迪亞的呼吸舉止間、傢俱擺件中,每一個神態、每一個物件都是孤獨的象徵、都是輪迴的預兆與歸宿。我無法分清布恩迪亞們是因命運而孤獨,還是因孤獨而走向了屬於他們的命運。就像我依然無法看清這故事的真義,無法看清梅爾基亞德斯的羊皮卷:我知曉其中的內容,但我無法解釋。我在布恩迪亞們的身上看到了人類共通的孤獨與命運,我看通這故事的那一天,也許是我對這迷霧世界有所見解的那一天。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3

孤獨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蓮,寂寞是汪洋中的一葉孤舟。

讀《百年孤獨》時,腦海中不禁浮現如上的語句,我不知這個比喻是否貼切。

孤獨,淡定於清冷,堅守於流俗,正如冰山上的雪蓮,在無邊無際的冰雪世界裏,一切都因寒冷而銷聲匿跡,只有它給雪原帶來一絲生機的暖意。它不畏嚴寒,獨守清冷,在自己獨墾的心中,透過窗,遙望飛翔的雄鷹。

寂寞,不安於黑暗,無奈於空虛,如一葉扁舟,在無垠的滄海飄搖,燈塔的光芒早已遠去,甚至連海鷗的影子也尋不着,海浪擊打着船舷,如同拍打着駕船者的心臟,躁動地咚咚作響,拋到浪尖見不到陽光,跌入低谷見不到月亮,在恐慌中任洋流肆意擺弄。

這樣的'詮釋或許過於虛無,讓人摸不着頭腦,於是還可以這樣説:一位老者微眯雙眼,袖着雙手,坐在安樂椅上曬太陽,那叫孤獨;一個俗人在燈紅酒綠後唉聲歎氣,在繁華落盡後坐立不安,那叫寂寞。孤獨是一種境界,是安享天倫的無求,是哲人的棲息地;寂寞是一種狀態,是欲壑難平時的躁動,是渾噩者的故鄉。儘管兩者有時讓人分不清彼此,但孤獨者不一定寂寞,寂寞者一定孤獨。

曹操一生是孤獨的,他不僅身處高位,有着高處不勝寒的感歎,而且有着時人對他極度的不理解。破荊州、下江陵、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成一世之雄,他何來寂寞?世人認為曹操是裝腔作勢,他只能在孤獨中守着自己的初衷。他在《讓縣明本志令》中陳明心跡,陳述自己忠心報國,決無稱帝之急,以除世人之誤。再看千家詩中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是啊,夫在遼西戎邊,妻獨守空房,一份孤獨釀成一腔寂寞,以致思念成災,寂寞成怨。這真是孤獨催生豪傑,寂寞產生怨婦。

其實孤獨和寂寞都與痛苦為伴,只不過痛苦是孤獨的過客,寂寞卻與痛苦長相廝守。孤獨來臨時,人要與孤獨抗爭,在孤獨中求得一份獨我,從而享受孤獨,若孤獨不能排遣,寂寞就像黑夜席捲而來。沒有人能讓你寂寞,只有當你將自己的一切生命,都堆在別人的架子,當架子散了,你的寂寞便散落如一地雞毛。

當然,孤獨也是相對的。《百年孤獨》的經典開頭:“多年以後,奧雷里亞諾上校站在行刑隊伍面前,準念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讓中國作家推崇不已,紛紛模仿,可作者因盜版問題,不許在中國發行,讓《百年孤獨》在中國寂寞了20多年,如今又在中國出版,可見《百年孤獨》終究沒有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4

這是一本超讚的書,值得一讀!

“若干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加西亞·馬爾克斯在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百年孤獨》的開篇這樣寫道。布恩地亞上校的記憶猶如一滴墨水墜落在宣紙上,無法停止地渲染開來。

恰如《百年孤獨》這個題目給人的感覺一樣,開篇這段話,馬爾克斯將時間和空間拉長延展,給讀者以脱離現實時間的魔幻般的感受。

1965年馬爾克斯開始創作《百年孤獨》,1967年6月29日小説發表。1982年諾被爾文學獎授予馬爾克斯。馬爾克斯曾言:“活着為了講述生活,生活並非一個人的經歷,而是他的記憶。”《百年孤獨》裏描述的那樣一個幾乎神話般的世界,那裏有馬爾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國家真實歷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會百年變遷的縮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識,同時也融入了人類百年生存的鬥爭歷史和凝聚的經驗和精神,同時還提出了對現代人和社會命運發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討。所有這一切的內涵意義使《百年孤獨》成為一部具有史詩意義的作品。

小説的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着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霍·阿·布恩地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地亞同房。布恩地亞於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着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

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女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女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