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1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包法利夫人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5篇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

在清晨的課間十分鐘,我合上了這本書。世界明媚靜喜,而我的心卻彷彿千浪過境,不能平息。在感歎於女主人公——艾瑪沉淪慾海無法自拔的同時,我繼而沉思了:其實,説到底,我們每個人都是包法利夫人。

一個滿心浪漫而又美麗的女性嫁給了一個老實愚鈍而又無趣的男人,悲劇就這樣展開了。夏爾普通無奇,寡淡無知,空有一片仁心,對艾瑪百般呵護,言聽計從。他以為她快樂,殊不知她怨恨的,正是這種雷打不動的穩定,心平氣和的遲鈍。他與他心愛的妻子從未交流過思想,對她的心思一無所知,缺乏溝通的兩個靈魂,就算身體的距離再近,靈魂間的.距離也彷彿越來越遠。她不滿足於瑣碎無趣的日常,不滿足於平凡無能的丈夫,在每個跳動着的清晨及日暮,怨恨與遺憾深深地交織在她的內心深處,她悔,她恨,可是,她又能怎樣呢?劇幕已然拉開,中止與繼續都自有它的代價。

她也曾如春天一般美好,只是後來突然發現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落差,慢慢地步入了歧途。艾瑪先後有了兩個情夫,為了追求聲色犬馬的享受,追求理想中不切實際的幸福生活,不惜欺騙夏爾,債台高築。最終,她夢想中的幸福都一一湮滅了,就連手中的幸福也被揮霍得一乾二淨。

艾瑪的行為在道德與倫理方面,都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我同情她;夏爾的性格何其令人厭倦,但他的深情卻讓人無語反駁。福樓拜曾説:我就是包法利夫人。是啊,她與當今的我們多麼相似,不甘平庸,嚮往着大城市高階層的生活;不願説服着自己,在無聊的小鎮裏了此餘生;幻想着今後種種美好的生活,卻在最終步入社會的潮流時幻滅成泡影。

難道,在面對這種慾念時,我們就只能束手無策,付之一歎嗎?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曾有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那日,在柳下惠遠遊回來時,城門已經關閉,於是他不得不在城郭外邊露營。這時,有一個女性也跟他一樣進不去城門,因此便與他一同住下了。大約是這個女性衣着單薄,於是柳下惠生了惻隱之心,讓這個女性坐到他的懷中取暖,直到天亮,他也沒有越軌的行為。我想,柳下惠就算作為一介君子,但在面對女性時也難免會心生慾念,但他剋制住了自己,因而被後世稱讚,名留青史。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天堂地獄,僅在一念之間。包法利夫人在面對慾念時,也曾推卻過,但最終還是沒能守住初心,讓罪惡的惡魔掙脱了桎梏,衝破了牢籠,鑄成大錯。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現實與幻想中尋得一個平衡點,那裏面藏着柔美的詩歌,藏着盎然的春意,藏着漫天燦爛的星辰。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2

剛剛讀完《包法利夫人》,作為一名單純享受閲讀的讀者,我更多地感受到愛情的無關緊要。

身為與艾瑪同樣患有浪漫狂想症的女生,對於她的遭遇我深表同情,但與此同時,我又十分慶幸與她相比,我尚有那麼一絲理性存在。

1、認清愛情的樣子,摒棄文字的矇蔽。

首先,一定不要和自己不愛的人結婚。

讀完全文,在我看來艾瑪所有的不幸皆歸結於她對愛情的懵懂。在她不諳世事之時,未經歷戀愛的過程,誤把最初的新鮮感當作愛情,就這樣懵懵懂懂地步入婚姻。後來幡然醒悟,才發現為時已晚。

為什麼她會如此堅定執着地嚮往愛情呢?究其原因,還是受到書本里對愛情大肆渲染的文字的矇蔽。

荏苒冬春,誰還沒有體驗過過年少懵懂的青春,誰還沒有幻想過初遇心上人之時的悸動?但很不幸,並非所有人都是那麼幸運地擁有自己的命定之人。

匪夷所思的是,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文字的薰陶,從童話故事到散文小説,這些讀物絕大多數都在放大這少有的幸福,為我們勾勒出虛幻縹緲的完美愛情,並且堅定地種下種子,告訴我們,一定會遇到的,愛情就在前方,它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冷靜想想,真的`是這樣的嗎?追根溯源,寫出這些動人愛情的作者們真的擁有能與其筆下之物相提並論的愛情嗎?我看未必。

2、生命只有一次,為你想要的生活而活。

其次,一定要找到自我的價值。

為什麼艾瑪會任憑自己沉浸在虛無縹緲的幻想當中無法自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如果她立志於鑽研音樂,或者沉浸於自我提升,那麼愛情在她的生活中就居於次位,與之相應,那些虛幻的奢侈行為也會隨之淡化,至少不至於最終被高額的借貸逼得服毒自盡。

我一向認為,生命只有一次,如果不能抓住機會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那麼最終你會被迫過上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的生活。最初的那些想法會被不斷地擠壓在心裏的某個角落,直到消磨殆盡,到這時,你尚且還能稱之為“你”嗎?至少對我來説,這樣的自己是一具行屍走肉,與死亡無異。

3、在生活和金錢面前,愛情微不足道。

最後,表達一下我的個人觀點:在生活和金錢面前,愛情真的不堪一擊。

要説全書中唯一的愛情,我相信那就是夏爾對艾瑪的感情。他一心一意地付出,最終換來了什麼?是那永無止盡的借條還是艾瑪臨終前對他的感激?

至少在我看來,沒有一樣回饋可以與他的付出相提並論。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3

這周剛好看完了《包法利夫人》,很久以前就想看的一本書,但一直嫌太厚,沒啃下來。

恰好看到了一篇叫《無聊會殺死一個人嗎》的推文,發人深省,立馬去找了這本書來看。

全文講述了一個女人如何在追求刺激的過程中香消玉損的故事。

一部分人認為這是追求虛榮的惡果,另一部分人覺得這是精神空虛的悲劇。我也比較同意後者的看法,那麼到底什麼是精神空虛?

我想講一個例子,大概兩個星期前,我的`一個好朋友跟我説她辭職了。我問她為什麼辭職?她説她接受不了不用帶腦子上班的工作。並接着説她一個月的工作,一週是複製黏貼,一週半是撕紙塞紙,一週是整理憑證,半周是對一下數據。

我説,聽起來很豐富多姿呀,我的才是重複的,每天求人借錢和催人還錢。

前幾天誠品給我發了一封招聘邀請郵件,我第一時間特別感動,甚至開始蠢蠢欲動。

誠品是我一直以來的夢,像是我人生最崇高的使命。我猶豫了良久,最終沒有去。我怕真的有幸去了誠品,不久我也會乏了倦了。

這麼多年來,我太清楚的一件事情就是我總是以為算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就能有一個全新的開篇,能迎來人生新的希望。但是在上大學時已經離開了那個讓我覺得壓抑的高中後,我仍然抑鬱得不能自拔,盼望離開廣州。而在工作後逃離了交通讓我窒息的廣州後我在二線誠市又安逸得發慌,我實現了年頭向曹植許的願:一份走路能去上班的工作。但我依舊心頭烏雲重重。

看到包法利夫人在挪換了幾個地方還是抑鬱寡歡。我明白了那場東奔西走同樣無法掃除我的虛無之感。事實上地方和環境是沒有任何需要改變的,需要改變的反而是我自己。

過了幾天我問那位好朋友,你找到工作了嗎?她説沒?我問你想找什麼工作?她説不知道。

現在有這樣一股風氣,很多人在鼓勵大家去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要單調無趣地度過一生。我也曾經堂而皇之對別人灌這碗雞湯,但我現在不敢這麼做了。

那些所謂的理想最後就像《布魯克林有棵樹》裏寫的:“我把一生要做的事一條一條寫了下來。我發誓要一條一條去實現。然而這些計劃根本沒有實現。我成人後,大部分時間得去拼命工作,養家餬口。”

我想説的是:跟我的朋友一樣,我也渴望着激情澎湃、豐富多彩的人生。但我也不知道自己畢生的理想是什麼。這才是最致命的,我們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夢想,卻高舉實現理想的旗幟。大概這就是所謂的精神空虛。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4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譏諷性的小説,反映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別。

長篇小説《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他--現實主義作家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艾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法國的社會生活。《包法利夫人》的形成使它成為近代小説的一個新的轉折。從《包法利夫人》出世以來,小説家知道即使是小説,也要仔細推敲。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為作者帶來了一些影響。許多人議論紛紛,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法院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為他辯護。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書中的女主人公艾瑪出生在外省的一個還算富裕的農家 .她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艾瑪迷上了看小説,其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説中的情節使她對愛情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以為結婚就可以實現她的願望.在機緣巧合下,艾瑪嫁給了醫生夏爾.可是在婚後才發現一切遠沒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裏,她體驗不到快樂,在此後的相處中,她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個膽小懦弱,遲鈍無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在哪兒? 生活在她看來變得不再絢麗多姿,只不過是日復一日的活着罷了.自從艾瑪參加了安德威烈侯爵的那場舞會後,她的心也一樣,一經富貴薰染,便不肯褪色。

她渴望刺激的愛情,萊昂、羅多夫給予了她,但只不過“逢場作戲”罷了。一個個拋棄了她。

最終她積債如山 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艾瑪求助於她的情夫,但他們在這時卻像個縮頭烏龜似的避之不及,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醜態在艾瑪眼前展露無遺.她走投無路了,最後選擇了死亡……

艾瑪,也就是包法利夫人,她,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註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 。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最終導致了艾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説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包法利夫人》反映出當代社會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在繁華和虛榮裏,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要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命運是虛無的,愛情也是虛無的,人們總是茫然的,對一些不屬於自己的,總是去狂熱的追求,而不知那些與自己的現實的距離。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5

嘗試了幾次,終於把這本書讀完了。不要相信需要堅持的不是真愛,有些時候你得逼自己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完全靠興趣。你每天下班刷抖音,看短視頻,可以一直刷到睡覺,難道這是你的興趣。

為什麼讀不下去,我讀完後,找了找原因。譯本很平淡,讀起來費勁不流暢,人物也是一會兒叫醫生,一會兒叫名字。反正我看這本書,完全沒有感受出書評人説的那麼偉大,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原因。

唯一感到欣慰的是,故事裏面的場景現在還在發生着。就跟高曉鬆説金瓶梅一樣,人還是那些人,什麼都沒有變,唯一變的只有時間。或許這才是一部作品最偉大的地方,無論放在那個年代,你都能感受到它的生命力,彷彿就説着身邊的事情。看看現在的,各種借貸平台靠世界第八大奇蹟,複利來賺錢。無需抵押,輕鬆貸款。不知道多少人妻離子散,命喪黃泉。看看現在的出軌,娛樂圈尤甚。吃瓜羣眾熱議的就是這些話題,明星出軌曝光,頭條几天不散。

積極的事情也有,包法利深深地愛着包法利夫人,哪怕她出軌,都百依百順。愛情從來都有,只是看是一個人的事情,還是二個人,或者三個?

讀完感歎,壞人總是在當道,好人總是被欺負。藥劑師,典型的小人,欺上瞞下,兩面三刀。最後得到騎士勛章。包法利,被帶綠帽,被搞破產,依然選擇原諒她。

或許再過百年,還是會發生這樣的事和這樣的人,人性的進化是漫長的,可能永遠也進化不了。如果你也讀不下去,我建議你還是努力的讀一讀這本書,或許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收穫。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長篇小説,故事中主人公的經歷讓我知道了人心的美醜,人性的善惡。

這本書主要寫的是包法利夫人善良美麗而又温和的人。她一開始就是一個撐傘的小姑娘,後來她認識到了一位也很温和的查爾斯。她們慢慢地從相見,到相識,到相愛,於是就生活到了一起。也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她哭了,包法利的老公也不知道為什麼,他抱着包法利夫人一邊抱着她一邊安慰着她,後來她不哭了,後來他們去了一個地方去散步,太熱了,他們就撐傘去了,那個男人太好了好像不想讓包法利夫人受一點點的傷害。故事的結局非常悲慘,包法利夫人對生活感到絕望,對愛情死心。最後迫不得選擇了自殺。包法利夫人死後查爾斯也猝死了,他們的小女兒伯特被送往cottm—mill謀生。包法利夫人在鎮上算是一個亮點人物,自然就會引來許多求愛者。其中一個求愛者叫文書比包法利夫人小很多,文書很喜歡包法利夫人,他最後去了里昂進修,但是他對她的愛慕之心沒有變,恰恰給另外一個求愛者一個機會他是一個不懷好心的人他只是想玩玩包法利夫人,上來他的‘魚鈎’。

他的不懷好心被包法利夫人知道了,就和他分手了。故事中主人公的經歷讓我知道了人心的美醜,人性的善惡。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6

包法利夫人是我看的第一部法國長篇小説。説實話,初讀時我幾乎提不起興致,情節淡如清漣,幾乎毫無起伏,只是平平上演最日常生活中的樁樁件件,但漸漸就覺出隱藏其幕後的人生況味。直到愛瑪出現在查理的視野中,這個故事似乎才開始鮮活起來:田莊裏的寧靜安袢,房屋裏精緻的器皿灼爍熠熠,比第厄普象牙還白淨令人驚訝的指尖,愛瑪拾鞭時臉頰漲紅,陽光下微揚的灰塵,精細散漫的勾勒描繪氤氲着霧一般浪漫的氛圍一一但這些只是一場霧,一下子又晴朗照舊起來;這不是個風花雪月的故事。

這時候我才開始讀出興致來,覺得這就像一杯茶,初呻時索然無味,但靜靜閉上眼睛才可細嚐到舌齒間縈繞的氣息,有一點甘甜,更多的是苦澀,卻哀而不傷。因為早已知曉結局,所以從頭到尾都沒有激盪的心情,沒有因懸念而滋生的懷疑≌饈俏彝反謂喲サ劍因為在國內的作品中最忌憚這個,(當然也有列外V皇俏頤豢吹)雖然也有情節的'高低幅度,但都很滑順,似乎理所當然。我在前言裏曾看到這樣一段話:“福樓拜主張從作品排除自我,不流露感情,不插入議論,不讓一字一句留下作者的觀點或意圖的痕跡。”當時還糊里糊塗,直到接近結尾才慢慢領悟,福樓拜用“我們”的純客觀視角的一縷線,將我們牽引進了他事先編排好的境界中中,燕子在路上顛簸激起的塵土飛揚,教堂裏清越的鐘聲,永鎮寺的一草一景,人們忙碌時的陰影憧憧,雞在鳴狗在吠,讓我們影影綽綽看見那個時代社會的生活。而不見作者一絲身影。他不是在陳述而是在演繹這個故事,所以他能如此隱藏。

愛瑪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激烈衝撞下的犧牲品,更是一個被上流的社會所遺棄的可憐人。她出生在農莊,擁有麗質卓絕的美貌,在修道院裏不但沒有因宗教信仰而受到制約,相反還被那些浪漫主義所薰陶,她耽溺於小説裏的愛戀如痴,月光下的喃呢,情意綿綿,漸漸背棄了宗教信仰,而宗教裏的“避世離俗”讓她越發遠離現實真諦,她將自己的靈魂囿於她編織的與自我現實格格不入的綺麗的夢中,她永遠不知道這其實是一種不可達成的虛妄,一直竭力尋找。農莊裏的生活庸俗而乏燥,所以她不安於靜,日日翹首有一個契機達成願望,於是當查理出現時,她本能認為這就是那個契機,那個驟然而至的愛情。她不加考證,不假思索,急不可耐就隨之而去。但卻愴涼地發現這不過是大漠裏的綠洲,在生活與期待的脅迫中的彷徨急躁的錯覺,於是後悔莫及。而那場宴會恰逢打開了她心中的慾望之門,讓她越發渴望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7

很久之前就知道《包法利夫人》的內容梗概。今天夏天終於有機會讀它。

夏爾其實並沒有真才實學,他莫名其妙地通過了醫學考試,成了一名醫生。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個中年寡婦,妻子死後,他又娶了鄰村的一個農民的女兒愛瑪。他開始行醫就名聲大振,在治好了愛瑪的父親的病後,愛瑪稀裏糊塗地嫁給了他,成了包法利夫人。婚後愛瑪生活孤寂,她開始思考愛情和男人。她認為自己的丈夫應該有異於其他一切男人,他應該是漂亮的、有靈性的、出類拔萃的、迷人的。然而,她的丈夫卻粗俗不堪。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應邀參加一個舞會,她見到了一些上流社會的男人和女人。她和男人跳舞,玩得很開心。回到家後,她還想念着她的舞會。包法利見他整天鬱鬱不樂,便決定搬家。

他們從道特到了永鎮。她懷孕了。到了永鎮,她遇到了青年男子雷宏,他是個文書。她和他談戀愛。女兒出生後,交由木匠的妻子餵養。她有更多的時間和雷宏談情説愛。不久雷宏離開了永鎮,她要跳樓,被夏爾發現並阻止了。很快她又遇到了羅道夫,羅道夫三十出頭,有和女人交往的'豐富經驗。他們相愛了,偷偷交往了三年。最後愛瑪要和他私奔,他逃跑了。愛瑪失戀了,她病得要死。夏爾細心照顧她,她慢慢恢復健康。在魯昂看戲時,她又遇到雷宏。雷宏這次一定要得到她,他們在一起了。她愛得太瘋狂,不停地給情人送禮物。以至最後負債累累,法院要扣押她的不動產。她的情人幫不了她,她服毒自殺了。在她死後不久,夏爾發現了她兩個情人寫給她的情書。他説這是命。再後來他也死了。他們的女兒被送給一位姨媽撫養,姨媽生活窮苦,把她送去做工。

整個小説寫得就是一個女子企盼更絢麗的人生,在幻想與現實之間掙扎。我理解她。她的悲慘結局,不能怪她喜歡幻想。她一開始就錯了。她年輕還讀過書,不應該按着父親的意思嫁給沒有才學而又粗俗的夏爾。她並不瞭解他,只知道他有名氣。婚後才感覺和他生活並不幸福。她內心孤獨,渴望有激情的生活。當她遇到比夏爾好得多的男人,她就開始外遇。夏爾粗心大意,什麼都發現不了。為了向情人表達愛意,她大肆揮霍錢財,欠了很多賬。於是就有了最後的悲慘結局。

歸根結底,她失敗的原因有兩點。第一,她不該嫁給夏爾。第二,她不應該給情人送禮物。約會中應該男人付賬,女人不應該為錢煩惱。外遇沒有什麼,她那麼漂亮、又聰明,怎麼甘心呆在家裏無所事事?只不過什麼都得有個度。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8

《包法利夫人》是繼《人間喜劇》、《紅與黑》的法國又一部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傑作。

有人説:如果有中國小説能與《包法利夫人》相媲美,那隻能是《紅樓夢》。由此可見對《包法利夫人》的評價之高。

在網上看到福樓拜在寫《包法利夫人》時發生的兩個小故事。

有一天早上,一個客人去拜訪福樓拜。福樓拜用過早飯就上樓去工作,一直寫到中午。吃午飯時,客人問他寫了多少,福樓拜説,我寫了一個逗號。吃過午飯,福樓拜又埋頭工作了一下午。到晚飯時,客人又問下午寫了多少,福樓拜説,我把早上那個逗號抹掉了。

第二個故事還是講一個朋友去拜訪他,看見他坐在門口痛哭流涕,哭到都哭不出來了,還在哭。朋友問他出了什麼事。他説,包法利夫人死了。朋友弄清了包法利夫人是誰後,笑着説,你可以不讓她死啊。福樓拜説,不,她非死不可,她已經無法再活下去了。她不得不死了。説完了,又接着哭去了。

小説的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名叫愛瑪,生在農場主家庭,受過修道院的教育,嚮往上流社會奢侈的生活。但她卻嫁給了平庸懦弱的包法利醫生,她逐漸對包法利不滿、失望。她不切實際,盲目追求上流社會的奢侈生活,為追求刺激和快感,她先後與羅多爾夫、萊昂交往,為此欠下鉅額的債務,抵押所有資產也無法完全還清債務,最後服毒自盡。

毫無疑問,包法利夫婦是悲劇的。包法利夫人出軌,揹着丈夫和情人過着驕奢淫逸的生活,導致債台高築,最終釀成悲劇。包法利從小懦弱,對包法利夫人更是小心翼翼的寵愛,對愛人的出軌毫不知情,面對愛人死亡,傷痛欲絕。但在整理包法利夫人的遺物時,包法利終於發現了她出軌的祕密,所以説包法利也是悲劇的。

小説善於利用環境描寫來烘托整體氣氛。

小説又善於對故事情節進行總結。

小説還善於創造優美的.文字,如散文一般。

更重要的是,小説通過主人公的經歷來反映一定的時代背景,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作者副樓拜被起訴,被指控“傷風敗俗,褻瀆宗教”。

小説還有一個副標題,叫做外省風俗。主標題包法利夫人和副標題外省風俗合在一起就可以簡單理解:包法利夫人原名愛瑪,是一個外省人物,並且是一個農場主的女兒,社會地位不高,但她的父親把她送到修道院接受教育,幻想着能夠“山雞變鳳凰”,但現實是當時的社會背景是等級嚴明的,低階層的普通民眾很難融入到上流社會,所以説愛瑪最終也只能夠嫁給死了第一個老婆的包法利醫生。還有一個事實可以從側面反映法國當時的社會風氣,包法利醫生的媽媽,包法利老太太給包法利娶的第一個老婆是醜陋的寡婦,但是有錢,不愁找不到男人的杜布夫人。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9

《包法利夫人》講的是平庸的人物和平淡無奇的生活,女一包法利夫人是現實主義裏面的庸人,浪漫主義裏面的怨婦,儘管她喜歡閲讀,儘管我喜歡熱愛閲讀的人,但是她讓我厭惡的一點是她對書中的人物和現實生活中的人抱有太多的幻想,這樣只會陷入泥潭,不能靈活地切換。她應該認識到自己的命運,自己既然沒有嫁給一個有地位或者富裕的人,就應該好好地做好自己本職,三心二意或者移情別戀只會讓自己非常痛苦的,何必呢?

我個人認為夏爾在他所在的那個地方已經是一個很好的人了,他有的榮譽和能力已經是讓我很羨慕了,因為夫人每天只要負責美和讀書就夠了,想要什麼,夏爾都會滿足她,這該是多麼優越的生活,還有什麼奢侈的想法呢?在包法利夫人死的時候才明白夏爾是唯一讓她愛和讓她依戀的那個人,可是這個時候已經晚了,真的晚了。

夏爾雖然是平庸,但是人老實,善良,正直,忠厚,大方,愛一個人就會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給這個人,書中每每寫到他要出門,要離開夫人和即將要見到夫人的那種撕心裂肺的愛與夫人不耐煩的表情的時候,我都是那麼的心痛,為夏爾感到不爽。在艾瑪死後,他寧可負債累累,也不肯變賣房裏的東西,反而要厚葬亡妻,當時他的那種傷感的情愫真的讓我的心有種絞痛的酸楚感,而另外兩個算是情人的人,一個唯利是圖,一個膽小怕事,艾瑪根本就沒有走進他們的心裏,他們只把她當做自己的'玩物,玩完就會像垃圾一樣扔掉,這是多麼的可憐和可恨。

説到這裏,又想到夏爾,這個人真的好好啊,如果女孩子遇到這樣的人,那就請你嫁了吧~痴情又善良的人是多麼的難以遇到。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誓自己一定要忠心於自己的感情,一旦結婚,我的感情只屬於那個與我同甘共苦的人,沒有別人能夠干預到我,而阻撓平靜生活的人我都會毫不猶豫地排除掉,靜靜地喜歡一個人就好,也已經足夠。書的結尾,也讓我安心了,夏爾在一片祥和中逝去,而不是被逼債,破產,浪蕩中歸去。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0

“明豔豔的太陽熱烘烘,小姑娘做着愛情的夢。”終於,愛瑪的一生在盲人的歌聲中落下帷幕,而此時她的愛情早已香消玉殞。背叛婚姻和家庭,又因自己的盲目被愛情背叛,真夠悲慼哀傷遭人憐憫的了。當然夏爾又何其無辜,一直碰不到生活與婚姻的真相,身處假象的.世界竊竊自喜,最後窘迫至極,只落得一長綹黑髮陪他靜靜地窒息在涼棚裏的板凳上。而小貝爾黛在失去父母后,被迫到紗廠做工勉強餬口。愛瑪的骨子裏潛藏着浪漫叛逆的因子,她渴望美妙難言的愛情,也一直是這麼追尋的。當初急於改變環境,受一時的悸動蠱惑,匆忙又盲目地嫁給了醫生夏爾,而夏爾的平庸使他缺乏她所幻想的浪漫,幸福愉悦仿若曇花一現,經過婚姻帶來的短暫新鮮感後統統消失不見。愛瑪的反骨註定讓她無法甘於現狀,一次契機她終於叛變,開始走向了另一個世界。

她不切實際,總是對愛情充滿幻想,在愛情面前永遠保持着十足的活力與熱情。對於出軌,她似乎理直氣壯,她看不到丈夫的任何優點,甚至看不到他愛她,彷彿只是自己在受苦,總是渴望一段新的感情新的生活來滿足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過於依附感情的代價是一再遭到背叛,魯道爾夫扔下她,萊昂亦丟下她,在現實與愛情之間,他們永遠選擇現實,這或許才是愛情的本質,可她從未參透。

愛瑪愛慕虛榮矯揉造作,追求物質生活,對待感情又敏感多疑患得患失。豆瓣評論裏有這樣一段,“關於包法利夫人,她代表着這樣一羣人,有着不錯的物質基礎,卻不甘心生活平淡如水;讀過一些書,卻沒有讀得很多;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卻未觸及到真實的生活——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又敏感脆弱。”由此,倘若沒有很好的現實基礎承載她們虛幻的理想主義,結局註定只能是悲劇。

想到毛姆的《面紗》,雖然沃爾特也因婚姻丟掉了性命,但凱蒂在經過不忠和生活種種變故後自我意識最終覺醒,完成了自我救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安寧,就像她在最後説的,“我覺得自己就像個一輩子都住在小池塘邊上的人,突然間看見了大海,讓我有點喘不過氣來,但心裏又充滿了喜悦。讀後感·我不想死,想活下去,於是感到了一股新的勇氣。我就好像那些老水手,起駛向未發現的海洋,我的靈魂渴求未知的一切。”

凱蒂有機會選擇與過去和解,而愛瑪終是沒有那麼幸運,她結束的那樣倉促,以至於到死都沒有試圖悟出生活的真諦,狼狽地躺在牀上癲狂絕望失去理智。她可憐,可憐到可悲,這注定是她的結局,她的命。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1

今天,我讀了一本十分經典的書,是法國作家福樓拜的書,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被譽為“最完美的小説”。

《包法利夫人》描寫了女主人公愛瑪一生的悲劇。愛瑪是法國外省一個富裕農民的女兒,少年時深受宗教和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長大後,她與平庸老實的醫生包法利結了婚。她不滿足於家庭生活,幻想追求理想的愛情。她涉足上流社會,對奢華生活的嚮往和對浪漫的追求使她走上了墮落的道路,終因債務纏身,屋裏解脱而服毒自盡。本書是奠定福樓拜文學聲譽和地位的傑出作品,被稱為“最完美的小説”。

看了這本書,我們都會同情包法利醫生,而討厭愛瑪,但是我們現在正像愛瑪一樣,人心不足蛇吞象,最終什麼都沒有得到,反而使原本擁有的變得一無所有,愛瑪的故事值得我們謹記,值得我們作為一個教訓而不去犯這種錯誤。

愛瑪最後選擇了服毒自盡,她這種做法也許很懦弱,但是也許這是她想到的最好的一種解脱的辦法吧!可能她是不想連累包法利醫生,也可能是她自私的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但是無論是哪種方法,都看出了愛瑪的懦弱。

我們不能學習愛瑪,要珍惜現在,把握現在,不奢望一些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在生活中實現。把握現在,才有未來。應該珍惜現在所擁有的',而不是向着未來,想着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人們往往會忘了現在的處境,想着以後的生活,所以才一腳踩空,掉入深淵。

珍惜你現在的生活,以後才不會像愛瑪一樣,落得這樣的結局。

包法利夫人好詞好句讀書筆記摘抄

包法利夫人讀書筆記好詞好句摘抄及感悟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600字2篇

發表評論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2

一個是伸張正義的瘋癲騎士,一個是耽於幻想的失足女子。在愛瑪身上,我看到了堂吉訶德的影子。雖然二者都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但前者更加徹底,後者多半是滿足虛榮心而已,藉此向庸常的生活挑釁,向所謂的命運不公平性報仇。關於對愛瑪人物形象的分析,我想任何人都超越不了一個人,那就是作者福樓拜。他筆下的愛瑪“天性多感,遠在藝術愛好紙上,她尋找的是情緒,並非風景”,因此她並不滿足於生活的平靜,她的幻想永遠是不切實際的浪漫,或者更確切地説,以她所處的現實看來,她幻想的生活是屬於別人的,而不是她自己的。尤其是渥畢薩爾之行是她差不多陷入白日夢的神經質狀態,她能在“想象之中,跟着他們上坡下嶺,穿越村莊”,甚至“買了一張巴黎地圖,用手指指點點,遊覽紙上的京城”。而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愛瑪一直期待意外的發生和賴昂出走後她的狀態幾處,讀起來讓我感覺像是錢鍾書先生的筆風。總之,愛瑪的形象在我理解的範圍內,是沒有超越作者所描述的。她的悲劇正如作者書中所透露的,是社會,是個人(除了不切實際的幻想之外,她自己還深深地受着“夫貴妻榮”的思想的'鉗制),悲觀一點説,是命運造成的。

同樣,包法利夫人不僅僅只是愛瑪一個人,正如查理的母親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包法利夫人。她遭受着丈夫、兒子的雙重背叛(兒子的背叛表現為愛妻子勝過愛母親)。杜比克寡婦也是一位遭受背叛的人,查理對她無愛,這一切都是現實造成的。可憐的朱斯丹,只是愛瑪命運中另一悲劇人物。

查理在書中,可以看作是另一個愛瑪,他同樣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以為愛瑪快樂,他製造着“自己能使愛瑪幸福的假象“,如讓她與羅道耳弗騎馬郊遊、驚喜地安排她去魯昂彈琴(實則是去和賴昂談情)等。他一心為愛瑪的幸福奔波,卻從未發現他們的世界幾乎沒有交集。書中有一處描寫同牀異夢的章節,讀起來讓人心酸,感慨查理這般深沉的愛給錯了對象。讀者們會多少人為結局處的他太過懦弱,不僅原諒情敵,還把一切歸咎於命運,不過在我看來,這是最自然的解釋,那時的他已經不能為力了,命運是最大的敵人。愛瑪死後,查理唯一的浪漫就是給愛瑪設計了一個符合愛瑪憧憬的棺木,讀到此,不禁想着,可能他一直在努力地消除兩者間的隔膜,只是沒有成效。

最後,小説結局了,但故事似乎還沒結束,壞人(書中相對於偏向“惡勢力”一方的人物,如勒樂、郝麥)“勝利”了,而白爾特延續着愛瑪和查理的悲劇,未來不見光明。一切照舊繼續演繹着人生的不公平命運,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依然在繼續。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3

居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1821。12。17—1880。5。8),19世紀中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就曾拜他為師。他於1821年12月17日出生在魯昂一個的外科醫生家庭。其作品反映了1848—1871年間法國的時代風貌,揭露了醜惡鄙俗的資產階級社會。從小生活在醫院環境培養了福樓拜實驗主義傾向,使他注意對事物的縝密觀察,而與宗教格格不入。

他與青年哲學家普瓦特萬很早就結成了親密的友誼,普瓦特萬的悲觀主義思想和唯美主義觀點對福樓拜有相當影響。福樓拜思想上還有着斯賓諾莎無神論思想的明顯影響。他在上中學時就熱心閲讀浪漫主義作品,並從事文學習作。這些作品表現了“惡魔式的'利己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式的狂熱,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短篇小説《狂人回憶》(1838)寫他對一位音樂出版商妻子的熾熱感情,這位出版商的妻子就是《情感教育》中阿爾努夫人的原型。福樓拜同時也是傑出的文體家,他的“客觀而無動於衷”的創作理論和精雕細刻的藝術風格,在法國文學獨樹一幟。

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説《包法利夫人》(一八五七年)、《薩朗波》(一八六二年)、《情感教育》(一八六九年)、《聖安東尼的誘惑》(一八七四年)、《布瓦爾和佩庫歇》(一八八〇年)和短篇小説集《三故事》(一八七七年)等作品,早期作品《狂人回憶錄》《十一月》帶有浪漫主義色彩和憂鬱情調。對19世紀末及至20世紀文學,尤其是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有着極其深遠的影響,被譽為“自然主義文學的鼻祖”、“西方現代小説的奠基者”。是法國19世紀的文學泰斗,寫作講究“肯吃苦,勤練習”。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4

在法國浪漫的田園中,本是夫妻相互嬉戲相互放鬆的好去處,但就是在這麼浪漫的一個地方卻發生了一件讓人永不能遺忘的悲慘故事。這就是《包法利夫人》。

福樓拜的這部小説讓人再一次意識到人性的冷淡和殘漠,在故事中,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愛瑪對於愛情的幻想和貪慕虛榮的現實,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中中她慢慢走向了出軌,最後又在追求理想的愛情中走向了最終的毀滅。

雖然會有很多人覺得,愛瑪的結局是她自己用自己的雙手親手毀滅的,她幸福可以依靠的家也是讓她自己毀掉的,所以愛瑪看似可憐但是她並不值得我們去可憐去為她傷心。

但是在我看來,愛瑪的結局,也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自己的不珍惜,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結果在她們所處的那個時代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在那個虛無縹緲,任何時候都需要金錢和權力去支撐的時代,任何一個人可能都有過要通過任何方式去獲得金錢獲得權利來滿足自己那貪慕虛榮的心。

但是在故事的後半段,在愛瑪死後,我看到包法利先生為了他死去的愛妻的一些遺物而與自己的母親發生了決裂後,我的心再一次被震撼了,包法利在愛瑪葬禮上的唯一一次浪漫後再一次用他的`真情打動了我。雖然包法利他不懂浪漫、膽怯、木納,沒有一點情趣,也不能給愛瑪帶來她想要的高端的上層生活,但是他對愛瑪的真心卻是別人所不能相比的,別人對於愛瑪只是出於一種玩弄、遊戲的心態,而包法利對於愛瑪是真的喜歡,也許愛瑪是被愛慕虛榮給迷了眼所以才自覺屏蔽掉了對她真心真意的包法利。

而很多人都在看完這本書後,對於出賣愛情、背叛婚姻的愛瑪,大家大多數都選擇一種批判、説教的態度來對待愛瑪的愛情觀,但是大家從來就沒想過,也許我們不應該一味的去批判去説教,而是借用這個例子來正確自己對待愛情對待事情的態度。

我們要切記,不要讓虛無縹緲和虛幻迷掉了自己的真心。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5

長篇小説《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他——現實主義作家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艾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法國的社會生活。《包法利夫人》的形成使它成為近代小説的一個新的轉折。從《包法利夫人》出世以來,小説家知道即使是小説,也要仔細推敲。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為作者帶來了一些影響。許多人議論紛紛,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法院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為他辯護。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書中的女主人公艾瑪出生在外省的一個還算富裕的農家。她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艾瑪迷上了看小説,其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説中的情節使她對愛情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以為結婚就可以實現她的願望。在機緣巧合下,艾瑪嫁給了醫生夏爾。可是在婚後才發現一切遠沒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裏,她體驗不到快樂,在此後的相處中,她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個膽小懦弱,遲鈍無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在哪兒?生活在她看來變得不再絢麗多姿,只不過是日復一日的活着罷了。自從艾瑪參加了安德威烈侯爵的那場舞會後,她的心也一樣,一經富貴薰染,便不肯褪色。

她渴望刺激的愛情,萊昂、羅多夫給予了她,但只不過"逢場作戲"罷了。一個個拋棄了她。

最終她積債如山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艾瑪求助於她的情夫,但他們在這時卻像個縮頭烏龜似的避之不及,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醜態在艾瑪眼前展露無遺。她走投無路了,最後選擇了死亡......

艾瑪,也就是包法利夫人,她,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註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最終導致了艾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説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包法利夫人》反映出當代社會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在繁華和虛榮裏,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要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命運是虛無的,愛情也是虛無的,人們總是茫然的,對一些不屬於自己的,總是去狂熱的追求,而不知那些與自己的現實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