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高一讀後感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8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一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讀後感15篇

高一讀後感1

《梵高》讀後感渴望生活温森特梵高,一個一想起來就聯繫起他那幅狂熱的絢麗的的向日葵的畫家,梵高讀後感。我從來沒有仔細研究過他的畫,一直對他有着一種同情才華橫溢的落魄的藝術家的情感。今天終於把那本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傳看完了,從新的一個角度認識了他,並改變了對他那種同情的態度,換之的是尊敬和仰望。含着眼淚,想要記錄點什麼。淚水不是因為他悲苦的一生,或者是那可憐的終結,而是因為感動,一種非凡的生命力的感動。一種對生命的非凡熱愛而感動的淚水。

他的一生在流浪中渡過,他沒有家,被除了弟弟提奧之外的親人的排斥在外。沒有經濟來源,有的只有提奧,這個無私愛着他的弟弟,從最初每個月給他寄50法郎到後來每個月150法郎,提奧的一生跟他哥哥沒有分開過,從這樣的關係上講。在梵高自殺死後的六個月後的前後幾天,提奧也隨即去陪伴了他的哥哥。梵高為了繪畫四處流浪,不管是最初灰濛濛的博日納裏,還是找到藝術方向的紐恩南,他都是四處受盡白眼的人。在塵世生活中,他不擅長,太單純,他不遵循人世間的生活規則,在藝術道路上他走上了天堂,可是在生活之路上他一直在地獄裏承受着(用我們常人的眼光看)。不管怎麼樣的煎熬,沒有一分錢忍飢挨餓十天,發燒不止,或者是終日畫畫而被人認作瘋子,他都承受住了,最後讓他走向自我滅亡道路的卻是藝術上靈感的衰竭,讀後感《梵高讀後感》。雖然生活在最貧苦的塵世裏,他卻從來沒有覺得苦過,只要他能畫,他可以畫,他就很快樂。最後因為精神分裂的折磨,導致他靈感衰竭,然後開槍自殺,那也沒有讓人覺得灰暗,反而覺得他渴望生活的力量一直存在。只是他要自己與自然淪為一體罷了。

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直想要表達的是他的思想,他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崇拜。閃爍的星星《星夜》,張揚的向日葵《向日葵》大概是我們在教材圖畫書上不陌生的一些畫,那一顆顆呈漩渦狀旋轉的星星,是充滿光芒的閃耀的力量,耀眼的黃色的向日葵是伸向天空渴望生活的一隻隻手。我沒有辦法在這樣零亂的思緒中表達梵高的繪畫意願,但是我願意抄下這段印象派畫家聚會中的宣言,來宣揚他以及他們的美好的藝術表達意願: 我們把性格看的比醜陋更重要。把痛苦看的`比漂亮更重要,把赤裸裸的嚴酷現實看的比法國的所有財富更重要。

我們全盤接受生活,無須再道德上加以評斷。我們認為娼妓和伯爵夫人,看門人和將軍,農民和內閣部長都是一樣的,因為他們全都符合自然主要的要求,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正如梵高的最早的一個畫家朋友説的那樣,藝術的才華需要痛苦來滋養。也許正是因為在生活中的貧窮,不平等,才創造了他不懈追求藝術上的表達之路吧。他熱愛生活的意願從來沒有放棄過,直到被精神分裂折磨到靈感消失殆盡。

作為一種對高高在上的情感,我 感動於梵高的熱愛生活,對藝術的狂熱的精神。

高一讀後感2

讀完了《家》的最後一頁,一股激流仍在心中湧動……

提起筆,想用這留下那些從心靈掠過的絲絲感觸,卻又不知從何下手,或許是太深刻了吧。

《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它折射出當時舊社會舊體制的罪惡,人與人交往間的黑暗、虛偽,通過三兄弟不同的性格和看法將這些一一呈現出來。

説到這,我們就來談談那三兄弟吧。

覺新,一個悲劇人物。我對他的感覺是很矛盾的,我有時同情他,有時又為他懦弱而感到悲憤。他是封建制度的繼承者,同時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雙方父母的小小意見,毀滅了他和梅的婚姻,愚昧的封建迷信,又奪去了他愛妻的生命。他是一個新舊參半的人,在舊家庭中是個暮氣沉沉的大少爺;在與覺慧、覺民等年輕人在一起時,又是一個渴望新生活的青年。這樣的.無奈,應該是源於他那處於“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的薰染。尤使他的人生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使他被稱為“作揖主義”,他為此忍受了但又失去了。但後來,他似乎想通了。“我們這個家需要叛徒,我一定要幫三弟成功。你們看着罷。家裏頭並不全是像我這樣服從的人!”他忽然自語。

後來,在附錄裏看到了巴金在十版代序中的一段話:“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我想,這大概就是覺慧的誕生吧。而覺慧,也的確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是高家大宅裏的一顆不一樣的種子,他代表着新思想的萌發。在種種舊體制的壓制下,他沒有因此而退縮、凋謝,反而勇敢的茁壯成長起來。舊曆新年夜,他救濟討飯小孩,卻又訓斥自己是個偽善的人道主義者。他反對舊禮教,與琴爭辯那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玩龍燈;還反對請巫師為高老太爺捉鬼,喝斥家人。他積極參加“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愛國學生運動;他反對封建家長壓制青年,主張年輕人應該主宰自己的命運;他同情下層人,從來不肯坐轎子。他也很幼稚,他在愛情上受到了挫折。但他敢於書寫“反抗”二字,他敢於用行動去反抗,去爭奪自己的幸福,而後他終於掙脱了,於是乘着那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走遠了。他代表着那新生的力量衝出了舊思想的重重包圍!

而覺民,在那個大家庭中,他是站在覺慧這邊的,也只有他。但他不像覺慧那樣衝動,他有着沉穩的個性,必要的時候也會積極的去爭取幸福。也是因為這,他才能和琴走到一起,沒讓琴成為第二個梅。從這點來説,我還是挺欣賞他的。

而在這個小説裏,也還有好幾個人物讓我喜歡。有敢於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有温順馴良的梅芬,有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珏,還有像覺慧他們一樣嚮往自由平等的新女性——琴。

在這個《家》中似乎有層層疊疊的矛盾被編織成一張複雜的網,使我們困惑。但在矛盾中,友情、親情、愛情以及那所有包含着美好、善良、值得感動的東西好似一股股暖流潛行於此,並因矛盾而真實、因矛盾而珍貴、因矛盾而深沉。

希望這股激流能在更多人的心中永不停息!

高一讀後感3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這黛玉低吟着的悲涼試句一直被古往今來的獨孤人士吟唱至今,這句詩出自曹雪芹的手筆,似乎也暗示着《紅樓夢》這部小説的悲涼結局和它之中藴涵着的封建社會獨有的蒼涼和無奈。

記得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讀《紅樓夢了》,懷着一種壓抑的心情,小時候素來不愛讀書,那印象中大觀園的繁雜與喧鬧似乎就是兒時對《紅樓夢》的理解.寶玉的輕浮,黛玉的憂鬱,寶釵的大方,劉姥姥的和善,鳳姐的小家子氣,其他人物各自的輕佻,刻薄,總之,這本書只是記錄了晚中清時一户人家的興衰史,當時,我是這麼理解的.

可再仔細品讀之後,隨着見解的豐富,這本書在我心中,不僅只意味着一個純粹的俗氣的故事,它開始有了更深遠的寓意,那故事背後所揭示的那些不為人知的悲傷與悽慘,也讓我領略到了曹雪芹這個懷才不遇的文學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觀念.

寶玉曾説:"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純潔,而在婚後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渾濁了."寶玉為何有此感?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對當時社會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顧的現象覺得無比反感與憤憤不平麼?黛玉為何生性鬱鬱寡歡,喜散卻不喜聚?因為作者正是借這個悽慘美人兒所表達自己內心所受到的欺凌和對封建社會文人沒有自由所以心中悲傷,憂鬱的心境.而其他的像鳳姐之類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個年代猥褻小人的真實寫照.也有善良的主兒,如襲人,也如像前面所説到的尖酸小人,也有樂於助人,熱心,善良的一面,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發的片刻.然而,悲劇的色彩仍籠罩着這個美麗切極具諷刺意味的故事,那榮寧二府的家破人亡與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內心對社會的極度失望和那看破紅塵的一分灑脱與傷感,令讀者不覺為之一顫.

雖説這本書字裏行間顯露路出的的社會的世態炎涼着實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長歎,然而其中也有美麗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觀園中的一家人一同飲酒對詩,一同喜接春聯的熱鬧,開心,亦如寶玉面對黛玉時的那一份討巧與能言善辯,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讀者在閲讀時嘴角不禁泛起一絲浮萍.其實,這也正是民間人家風俗與良好教養與中華民族豐富文化的真實寫照,然而越如此,結局變越顯得滄桑淒涼,越覺得不捨,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語言和矛頭也不會直指人們內心的最深處,如此傷感.

讀完《紅樓夢》,從那個壓抑封建的社會陰影中逃脱出來,長吁了一口氣,環顧四周,自己生活的環境至少能有讓自己長吁一口氣的空間,而當時的人們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錮,他們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當讀完一遍《紅樓夢》,那在讀之前的緊張,壓抑,似乎都煙消雲散了,內心對苦難,艱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對夢想的追逐也越發執着。我們也理當為了這而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民主時代,在生活中,有艱苦,有困難,但那是人生歷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環境,觀念無關,但是,比起封建社會的人,我們至少有權利去戰勝他,我們有能力起戰勝他,我們有資格去戰勝他,這,難道不值得慶幸嗎?

靠在書架上的《紅樓夢》,靜靜地散發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憂,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熱的內涵;它,傳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傷……

高一讀後感4

我從小就喜歡動物,喜歡看書。因此,我看的都是關於動物的書籍。然而,這麼多的動物小説作家,卻只有一人的文章能讓我讀得津津有味,他就是我國“動物小説大王”——沈石溪爺爺。

許多動物小説家把動物小説寫成了童話故事和自傳,可沈石溪爺爺不同,他把動物當做朋友來情深意濃地描繪。他所寫的動物打鬥情節,彷彿就在我眼前。沈石溪爺爺的主要作品有:《狼王夢》《一隻獵雕的遭遇》《斑羚飛渡》等,但最耐人尋味的,恐怕還是這充滿了温情的《狼王夢》了吧。

《狼王夢》主要講了:母狼紫嵐為了完成丈夫黑桑的遺願,將生下的.幾隻小狼崽含辛茹苦地培養大,為的是能讓它們其中的一隻當上未來的狼王。可是,紫嵐膝下的幾隻公狼崽一個個地命喪黃泉,只留下一隻母狼崽媚媚。媚媚很快與一頭優秀的大公狼匹配成功,在媚媚臨近分娩時,一隻金雕嘗試將新生狼崽抓走。為了讓狼孫在未來坐上狼王寶座,母狼紫嵐與老金雕同歸於盡了……

看完這本書,我的內心澎湃。母愛,不只有人類才擁有,它也是許多動物的情感。紫嵐,為了摯愛的丈夫含笑九泉,它將狼崽——黑仔,寵成了一位“狼王子”,鍛鍊成了一位“狼勇士”,可終究還是抵不過老金雕將黑仔抓走的傷痛;紫嵐只能將希望寄託在另一隻狼兒藍魂兒身上,可藍魂兒卻敵不過捕獸夾帶來的痛苦,也上了西天。而狼老三雙毛,卻因紫嵐曾經太寵溺黑仔、藍魂兒,而變得自卑、沒有信心。紫嵐一次次的刺激雙毛,雖然雙毛從自卑中脱離過來,但紫嵐跛了一條腿,可換來的結果是雙毛在爭奪狼王競賽中,去黃泉趕赴父親兄弟。最終,紫嵐的決定是與當年那隻抓走黑仔的老金雕同歸於盡,報了殺子之仇,也保住了後代。

如果只看表面,也許我們會覺得,紫嵐只是純粹想完成黑桑的遺願,才對子女如此苛刻。但如果細膩地去看,你就會從字裏行間看出紫嵐“鐵石心腸”的態度中,那一絲細細的、温柔的母愛。俗話説“虎毒不食子”“母不嫌子醜”,紫嵐——像它那樣堅毅、有勇有謀、情商高的母狼,怎麼可能不會心疼自己的孩子呢?紫嵐是如此的精明,它在完成丈夫心願時,還提拔了孩子,提前鑄就了它們的未來。

但,紫嵐的確也有做得不對的地方:由於憧憬於黑仔未來能夠當上狼王的幻想中,紫嵐疏忽了自然這個競技場,以至於黑仔被金雕抓走;由於固執認為黑仔一定能做到,所以忽略了對雙毛,埋藏了對它的愛。做父母親的人,雖然免不了對孩子立規矩,但不必太過嚴格,這樣,孩子才會有更多的自由和空間,因而也會更開朗、樂觀。紫嵐就是因為束縛了三隻公狼崽,讓他們永遠向狼王前進,從而使他們死於非命。總之,結合成一句話來説就是:人終有放蕩散漫,不可止,違也釀惡果。

沈石溪爺爺的書,不僅讓我瞭解動物,學會寫作,也讓我看透世理,獲得了無窮無盡的人生觀、價值觀。沈石溪爺爺,謝謝您!謝謝您筆下的那些可愛的、勇猛的、機靈的動物們!

高一讀後感5

四大名著想必是孺婦皆知,四部佳作各有千秋,而我卻認為,《紅樓夢》最為引人注目。她不似《水滸》,寫草莽英雄、江湖豪傑之事,行俠仗義、報仇雪恨之心;也不似《三國》,寫雄主名王、謀臣勇將之事,攻城略地、縱橫捭闔之心;更不似《西遊記》那樣,寫求取佛經、歷盡磨難之事,斬妖除魔、伸張正義之心。她猶如一個“新新人類”,竟是描述了一羣少男少女,特別是以妙齡少女為核心所展開的故事畫卷,讓人眼前為之一亮。

封建社會是沒有人權的,特別是在末期,更是不把人當人看,而女性的地位,根本就不存在。歷史上,在戰況危急之時,圍城之中,沒有糧食,便將城中的女人全捉來吃,這樣的事情多次出現在史書上,還不是野史,而是輝煌的正史!而就在這樣的社會,就出現了這樣一本書,書中的女性,個個聰明美麗,有自己的想法主見,有自己特殊的行止見識,好像現今“女強人”的先祖,並且,還有一個七尺男兒説出了“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得濁臭逼人”,怎能不謂之是石破天驚的大事!

再來看看寫出這本看似“叛逆”的書的作者,他就是“曹雪芹”。書中的取材,大多都是來源於他年少時的笑聲與淚水。我曾經看過一段文字,曹雪芹的寫作目的就是要“使閨閣昭傳”,讓天下後世人知道“閨閣中歷歷有人,萬不可泯滅其也”。他也曾説“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鬚眉,誠不若比裙釵;我實愧則有,悔又無益,大無可如何之日也”。聽,這不正是當初寶玉在那些女子前,自慚形穢,以“濁玉”自稱的原型麼?不難看出,賈寶玉就是曹雪芹的化身兼“進化級”了。

寶玉,如同是封建社會孕育出的“新人”胚胎,顯然與那個社會是格格不入的。開始時,這個問題就顯露出來,在他年幼抓週時,一把就抓個脂粉釵環,讓賈政當機立斷,他將來不過是個酒色之徒,從此對寶玉只有蔑視與不屑。而寶玉,從小,就與丫鬟姐妹們“混”在一起,玩的不亦樂乎,更是鑑證“酒色之徒”這個稱謂。他除了對賈母和王夫人等的親人之愛,對身邊的每一位女子都喜歡着,尊敬着,舉止也親密無間,但沒有半分逾越。也難怪,魯迅也稱之“暱而敬之,恐拂其意,愛博而心勞,而憂患亦日甚矣”。

當然《紅樓夢》是女性的頌歌,其中女子多得眼花繚亂。她們,匯聚在大觀園中,就像個小小的`女兒國。這些女孩兒,都容貌俊秀,渾身散發着青春的純潔氣息。她們雖説是大家閨秀,卻不似自古以來的女兒一般:在家中,對父母唯命是從,出家後,以“三從四德”為畢生目標。她們有自己的主見思想。書中有兩個重要人。一是林黛玉,二是薛寶釵。命運將她們倆與寶玉緊緊相連。面對黛玉,寶玉是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因為,黛玉懂得他這個“新新人類”的思想,兩人同枕一個枕頭,躺在牀上説着悄悄話,對男女有別之類的世俗視而不見,顯然是兩個趣味相同的人兒。而對寶釵,寶玉是相敬相愛,但心裏總有隔膜,寶釵處事是圓滑的,比黛玉得人心多了,可正是她對任何人都那樣温和,就越發讓人無法走向她的內心。可賈母她們也發覺寶釵是當妻子的最佳人選,畢竟黛玉那温順下隱藏的叛逆讓長輩們不安,正是如此,故事終於走向了最後……

高一讀後感6

“我希望有個如你一般的人。如這山間清晨一般明亮清爽的人,如奔赴古城道路上陽光一般的人,温暖而不炙熱,覆蓋我所有肌膚。由起點到夜晚,由山野到書房,一切問題的答案都很簡單,只要最後是你就好。我希望有個如你一般的人,貫徹未來,數遍生命的公路牌。”

最初對這本書感興趣,是無意間在微博上看到了作者一篇文章,對他有了些興趣,知道了這本書,在看到這段話時瞬間被秒,當即決定買下。後來在看的時候也沒有一氣呵成,時斷時續,但它卻總能神奇的戳中我的淚點,欲罷不能。

在別人的故事中,流自己的眼淚。是的,我為管春、毛毛的愛情流淚,我慶幸在這繁華匆忙的塵世,他們沒有轉身就此錯過,兜兜轉轉,所有的繁難,到最後竟簡單到點點頭就好的地步。我為荔枝和茅十八的分離流淚,不為他們沒有在一起,只為他們曾那樣真摯而熱烈地想着今後要永遠在一起。我為駱駝和他的姑娘流淚,為他以味蕾紀念她的方式心酸慶幸,還好,在所有一切和她有關的記憶變得模糊之時,他還有辦法記得她。我為小玉和馬力流淚,她為他和另一個女人拼酒,喝遍了大半座城的酒吧,最後棲息在他肩頭撒嬌流淚的人卻不是她,只能説句好累來掩飾傷悲。我為“我”和姐姐流淚,為她逼着“我”學電腦,為她假扮別人和我聊天,為她在死前敲出的“我愛你”。我為王慧流淚,這是我真正覺得在唱獨角戲的主人公,她飛蛾撲火般的一場愛情給她帶來一個未婚先孕的身份標籤,除此之外和一張十萬塊的'支票,可她到底是以末等兵的身份殺出了一條血路,成為一等生。

實在不是我淚點太多,而是這樣的故事真實又虛幻,這樣的結局心酸又完滿。我想真正吸引我的是這樣一個個鮮明的人物身上散發出的無所畏懼的光芒,快意恩仇,頗有江湖兒女的風度。生活總有各種各樣的煩惱與無奈,相貌不佳惹人煩,身材不好惹人煩,工作不順心惹人煩,戀情坎坷惹人煩。你不知道下一個煩惱是什麼,可它總能冒出來。那要怎樣,掩面痛哭還是自我了斷?辦法總比困難多,自己的人生是要活出自己的光彩,在理智無法告訴你怎樣做的時候,就相信直覺。相貌不佳就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否則也只是一個花瓶而已。身材不好就減肥,減不下就找適合自己的穿衣方式。工作不順心就去充電,做自己喜歡的才能喜歡自己做的。戀情坎坷就放手,讓你覺得累的是壞掉的愛情,去找一個對的人。

正是他們一個個只圖此生盡遂我意,不管滿身鮮血淋漓的灑脱自在讓我感到深深的羨慕,因為自己沒有他們那樣的勇氣,理智總先於感情做決定,或許結局是要好些,可自己滿心的不甘要如何安放?被生活織的網困住的我,嫉妒着他們這些同樣在網裏掙扎卻仍能找到出路的一羣勇士。生命只有一次,在你即將離世的時候,你只會為沒做的遺憾,而不是未做過的後悔。所以每一個凡人所求的不過是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為往事所悲,不為今後所憂,每一天都平安快樂。即使不能改變世界,也要努力不被這個世界改變,如果不按照自己想要的去生活,那麼久而久之你會發現,你的生活竟全不是自己所想要的。對這個世界隨波逐流、感到妥協是容易的,要堅守卻無比艱難。願你我能抵得住狂風暴雨,做最好的自己。

高一讀後感7

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和久必分。手持沉重的三國,品味着它的芳香,欣賞這它的文化,勉勵着我的成長。處事悲涼的體現,人間真情的流露,化作拉你,化作成永不磨滅的你—三國。

茫茫沙場談愛情

王司徒,王允,巧用連環激呂布,莽夫呂布為嬋滅卓。一場被他人安排的三角戀,似乎缺少了點許真愛,但也是如此轟轟烈烈。劉,關,張之勇猛,拿呂布不成,貂蟬之脆弱,卻玩弄呂布與手心。這就是愛情的力量,脆弱之中包涵着強大。此愛情過於悲慘不願多論。孔明之妻黃月英,相貌平平,只有一顆對孔明的真心。賢妻良母從中體現。這才是男人青睞的女性。不枉孔明臨終之時,口中還綿綿吐出你的名字,月英。

慘斷月下吐友情

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結義的不僅僅是你們的肉體,更是你們的命運,你們的心。三人為蜀漢將來披肝瀝膽。面對曹操之誘惑,關羽寧死不從,為什麼?因為關羽心中有義。不愧為三國之義雄,此義驚天悍地,三人之友情需天下人所學習。此三人之友情,想必天下皆知,並論他人則已。友情遍天下,為百年不變之主題,永世被人稱讚。所謂人事變遷不變的是情,處事悲涼温暖的是義。

巍峨山上訴忠誠

劉玄德三顧茅廬,請出卧龍。卧龍縱觀天下大勢所趨,輔佐劉備。卧龍出山天下驚,一心向蜀為漢天。玄德白帝託孤,蜀漢命運送卧龍。卧龍一心只為蜀,兩表一對現真情。一篇《出師表》訴出對蜀的忠誠。信心滿滿興漢室,卻遇阿斗無才能。孔明燈續命,為什麼?為漢,為蜀,為報玄德三顧之情。卻被魏言打翻,最後願望也鏤空。孔明啊,你忠誠,你向蜀,我崇敬你。忠誠的大臣是國存之根本,無悔的奉獻體現出你的崇高。

身處漢地惜蜀漢

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可憐蜀漢全部包攬,加上五虎上將之勇猛,卻無法得天下。為什麼?因為劉備之衝動,被火燒聯營,七十萬大軍泡湯。也因阿斗之愚笨,不聽孔明忠言。也因孔明之忠誠,玄德臨終訴,阿斗如不行,丞相可登基。卻由於諸葛的忠誠,最後希望也消亡。可憐同為漢人,看這結局又恨又喜。恨蜀漢無天下,喜天下之太平。可能命該至此,吾也無力歸天。只能感歎,只能惋惜。

綿綿雨下想人生

讀完三國像經歷了一遍人生,我為之感歎。品完三國,感觸甚多。我學習到如何對朋友,像關羽一樣有義。更學習到遇困境如何對待,要從容面對。一本濃重的三國包涵太多的情感,太多的人世滄桑,我為之感歎為之歎惋。歎惋呂布的.痴情,這也告訴我一個道理。一個再怎麼強大的人,進入紅塵都會被傷害。作為一個將要上高中的我來説,不在踏入紅塵,不然會有呂布那樣的結局。

三國才讀拉百分之七點六的我都忍不住發表感歎,可見此書之迷人。讀三國,品人生,思將來。

三國中瀰漫的不僅是天下的大勢,更是人生的真諦。

高一讀後感8

面對落花 我們普通人會想:哦,不就是落花嗎,沒什麼大不了。而他卻想到了自己死後的樣子,涕泗橫流。她流下的不是眼淚,是無奈。。儘管他的名字在我耳邊常常聽到,但對於我來説沒什麼。自從的我接觸到了這本書,才發現了其中的奧妙。

這本書主要講了四大家族由盛轉衰的故事,從而批判了社會的不公與腐朽。無疑,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故事。神英侍衞的化身賈寶玉和絳珠仙子的化身林黛玉第一次相遇便一見如故。對於林黛玉,我印象最深的是黛玉葬花這一情節。他的性格在此景中展現的是淋漓盡致。她自卑,自尊,自憐在她的葬花詞中更是明顯。 花謝花飛飛滿 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處訴。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複去?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歲閨中知有誰?三月香巢已壘成,樑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樑空巢也傾。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獨把香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落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喪?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面對落花我們普通人會想:哦,不就是落花嗎,沒什麼大不了。而他卻想到了自己死後的樣子,涕泗橫流。她流下的不是眼淚,是無奈。

另一位主人公賈寶玉將對封建禮教的不滿表現得更加明顯。他討厭做官,討厭都八股文,更討厭那些熱衷功名利祿的人。然而在那個時代,他的這種思想卻不被大多數人認可。他與林黛玉,被賈母狠心拆散做了一對苦命鴛鴦。最後看破了世態的淡涼,出家當了和尚。唉,問世間情為何物.

但是,我很喜歡他們的反抗精神。他們這種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令我十分敬佩。我想這也許是他們的愛情得以流傳的關鍵點吧。薛寶釵對我而言是一個恪守封建婦道的人物。他城府很深,用計嫁給了賈寶玉。但因賈寶玉出家做了和尚,守了一輩子的活寡。

這部書中我最討厭的就是王熙鳳和賈雨村。王熙鳳利用她欺上媚下的手段竊取府中財富。而且心狠手辣,害死了尤阿二姐以及腹中的胎兒。種種行為更加加速了賈家的落敗。再來説説我心中的賈雨村吧。他很有才幹,但他利慾薰心。在官場上與世俗同流合污。它就是當時社會的一面鏡子,透過他我看到了社會的.污濁。 讀完這本書,讓我不得不聯想到的腐敗。《紅樓夢》的四大家族由盛轉衰的局面就是清朝的真實寫照。然而,這其中又不是真善美的體現。賈寶玉與林黛玉的天真與純真,村婦劉姥姥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善良。

這就是美的享受,美的薰陶,美的滌化,美的洗禮。《紅樓夢》這部書讓我意猶未盡!

高一讀後感9

寧靜、安詳而有古老的小溪,只要青山不老,他就會淙淙流淌,永不停息。唱一路歡歌激一路浪花。夕陽影裏,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氣氛……

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老人、孩子、黃狗就是生活的全部。這些與寧靜的湘西鄉間景緻融為一體。淳樸的自然民風,那温存於靈魂見的平淡生活也會繼續平淡下去嗎?歷史的車輪並沒有褪去茶峒小山城悠遠的氣息,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靜謐的渡船。

像周圍山水一樣清新明淨,善良單純的翠翠在風日裏成長着,純潔的靈魂在自然裏抽穗拔節……是性格使然,還是冥冥紅塵中命運多變無定,亦或兼而有之。那個坐在家中屋後的白塔下,喜歡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紅色薄雲的身影,以沉默回答了我無盡的遐想……

只是盡心的,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的爺爺,很忠實的管理着渡船並忠實地在那裏生活下去。心中淡若如水,似乎看起來沒有喧囂鬧市的一切煩憂。船輕輕地劃破明鏡般的水面,漣漪一圈圈地盪漾開去,只有船槳的搖櫓聲似乎在傾訴者淡淡的哀愁……我想,每當閒下來時,爺爺應該會從袖子裏掏出自己的.土製煙斗,坐在落寞的黃昏下,輕輕地點燃煙斗,然後狠狠地吮吸一口,煙霧便畫着圈,輕舞飛揚。與此同時,必然伴隨的是一聲沉重的歎息,接着便是對翠翠長久的凝望,這包含着太多太多複雜的情感……分明有一滴渾濁的老淚從爺爺的眼角滑落……

生活仍在繼續,可是仍會這樣平靜嗎?

雖然看似甜美安寧的生活,但在隱約間始終縈繞着淡淡的憂鬱。從某中意義上説,翠翠雖然有爺爺無微不至的疼愛,黃狗的陪伴,生活裏充滿了與動物朋友的歡聲笑語,然而她的內心深處卻仍是孤獨的,甚至有一絲的傷感,隨着年齡的增長,她那顆充滿青春活力的心更加渴望外面豐富的世界,更加希望聽到渡口飄來那些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外面的世界雖然嘈雜卻使人更加充滿幻想和與期待。

大老、二老意外地闖入翠翠的生活,使本來平靜且無憂無慮的日子在轉眼間灰飛煙滅。

“車市車路,馬是馬路”爺爺對碾坊管主似真似假的笑話,爺爺的木訥和猶豫,源於沒有碾坊陪嫁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是順順,總是對爺爺的誤會,無意間卻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使客觀存在的,有時它會因矛盾而升化為人們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

翠翠與二老的愛情,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這本就是一場夢,就像當初對溪高崖上,二老月下長了半夜的歌,朦朧中,翠翠伴隨着歌聲張開了翅膀,飛到對溪高崖的半山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這終究是一場美夢,夢醒時,心中就只剩下迷茫與失望……

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爺爺的離世,翠翠對於這一切還沒有明白什麼,朦朧的幸福就像肥皂泡一樣,美麗但很短暫。

世緣似乎皆有定數,要來推之不去,當去亦挽不住。

高一讀後感10

《珍妮姑娘》的作者是(美)西奧多。德萊塞。作者是出生於1871年8月27日的一個天主教家庭。

《珍妮姑娘》以一名美麗、單純、善良、出生低賤的女子珍妮為主人公,講述了她跟52歲的參議員白朗特和車輛巨頭之子瑞福特之間的`情感糾葛。18歲得珍妮在白朗特得追求下,為了改善家庭景況而跟他在一齊,誰知還沒等結婚,參議員就一命嗚呼了,珍妮被敢出家門,產下私生女。她20歲在主人家做女僕時,又遇見豪門甘家得二少爺瑞斯特,狂熱得追求使得珍妮又與之同居。二人感情和諧,但瑞斯特迫於家庭得壓力,與其是鉅額遺產得要挾,不得不與珍妮分離,和他人結婚。小説以多年以後,珍妮應對瑞斯特死時得痛苦為最後一個場景,以舒緩而深情得筆觸結束了全文。

讀完此書,深刻體會到了珍妮一家得貧窮,他們一家幾乎都靠着賒帳來過日子,正如書中所述:玉米粉做羹,是聊勝於無的吃法,再加上點牛奶,就差不多就當筵席看待了。而恰巧珍妮是美麗而天性善良,具有吸引鉅富、豪門公子得秉賦。就如書中所言,她得身上有着一種質樸單純和嫵媚嬌俏得結合,……。倒不是那種風月場上滾爬過得女子得欲擒故縱和花樣疊出,而是出於某種珍妮自己也無法把握得天性。這兩個不可改變得客觀,註定了珍妮悲慘可憐得命運。52歲的參議員白朗特,就應是愛珍妮的,打算和珍妮結婚,為珍妮撐起一片無憂的天空。只是珍妮沒有那個福氣。就在珍妮為了舉步維艱得家庭奉獻出自己得貞潔後不久,傳來白朗特得死訊。留下的只有一個可憐得遺腹子。在那樣得年代產下私生女是絕對不被人們認可得,就連珍妮的父親也不原諒她。珍妮第二次與甘家得二少爺瑞斯特的感情就應是互相得愛戀,戀得火熱而和諧。而他們所生活得社會與環境卻不允許他們得結合。書上是這麼描述的,在生物界有一種純乎自然得界定,每種生物都按照自己種類得規律在指定得範圍內生存。正如魚不能離開水,鳥就要在天上飛一樣,倘使有生物試圖脱離其基本的環境,那結果是可想而知得的。與其在男女問題上,如若躍出界限,……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那個人是再也不能自在的生活了。最終珍妮只能遠遠離開,離開得平靜而毫無怨言。

《珍妮姑娘》強有力地鞭策了資本主義的殘酷現實,真實動人地描述了處於美國社會地層的普通人民的悲慘生活狀況,撕去了資產階級的偽善面紗。同時,也表述了在那個金錢社會,珍妮仍能真誠地對待每一個人,她用寬容的心包容了一切,微笑着應對一切不幸。也許在物質生活中,她是一個弱者,但在精神上她絕對是一個強者。

在當今時代,我們需要珍妮那種對生活用心樂觀、對挫折堅韌不拔的精神,待人接物需要她那顆如金子般可貴的真誠之心、豁達之心。人生之途並非坦蕩,生命之程並非沒有盡頭。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懷抱真誠,點燃生活的激情,生命之途就會不虛此行,世界將更加完美。

高一讀後感11

《本傑明·富蘭克林自傳》講述的是美國開國元勛富蘭克林從默默無聞到功勛卓著的奮鬥歷程,是一部成功勵志的傳世經典之作,它包含了人生奮鬥與成功的真知灼見,以及諸種美與善的道德真諦,被公認是改變了無數人命運的精神讀本。閲讀此書,是與一個偉大心靈的對話,使我收穫一份人生修養的智慧。

本傑明·富蘭克林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還是一位優秀的科學家、發明家、作家和思想家。在18世紀美國,他是僅次於華盛頓的最著名的美國人。拜讀完他的自傳,我深切感受到他勤懇、誠實、好學、簡樸、公正的`偉大品格,他善於交際,樂於助人,處理問題能力很強,熱衷於社會公共事業,恰好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美國精神:獨立自主、勇於探索。

縱觀其一生,富蘭克林並沒有太優越的成長環境,可以説是平淡出場。他於1706年出生於北美洲的波士頓,在家中17個孩子中排行15,父親做油燭生意,因難以承擔他的上學費用而迫使他中途輟學,從12歲起就開始在哥哥的印刷鋪裏做學徒,儘管日子很艱難,但他卻用閒暇時間刻苦學習,閲讀了大量書籍。在政治、科學、歷史、文學等方面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他這種從貧窮到富裕、從卑微到偉大的自我奮鬥、自我實現歷程,給了我很大啟示。

富蘭克林一直重視培養自己的文學修養,提高寫作能力。他從小就對寫作很很感興趣,喜歡閲讀詩歌散文,然後通過模仿名家作品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加上他很強的分析問題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經常在報紙上發表自己寫的評論文章,這種能力極大的幫助了他政治事業的發展。相比之下,大學期間我更應多寫論文,完善思路,提高寫作能力。

富蘭克林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心,他積極從事公共事業,併發明瞭許多造福人類的有用東西。他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屬於某個宗教,但是他相信上帝,相信自己應該為了社會正義和人類幸福而努力。他創辦了美洲第一家會員制圖書館,建立了費城學院,成立了全美首家醫院;他發明了避雷針、新式火爐、新式燈塔;他的《窮理查年鑑》為許多普通民眾的自我教育提供了參考;他在費城、賓州擔任許多社會職務,包括郵局、警務、消防、議會、軍隊等。他能夠非常勝任這些社會職務也顯示了他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及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毫無疑問促使他最終在政治上成為一個卓越的領導者。

我覺得以上這些都是一個普通人最基本的素質,只是富蘭克林全部做到了並且做得很好,所以他成功了。所謂見賢思齊,當我讀完這位偉人的奮鬥歷程後,即使不去刻意模仿,也會被他刻苦勤奮、追求上進的精神所感染,從而激勵自己在學習和為人處事上努力自我完善。同時,我感受到,擁有高尚的品格,不斷學習思考,為他人及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我們每個人都不能被惰性所征服,不能被原來的自我束縛,要用自己的力量去追求理想和幸福,明白要前進就要志在前進。我想這就是富蘭克林精神的核心吧!

在我看來,一個追求上進,追求卓越的人,勢必會用類似於以上這些苛刻的要求來嚴格要求自己和管理自己的生活。不能保證付出了就一定會有成功,但是如果連這第一步都不肯邁出,才是人生最大的失敗。

高一讀後感12

海?人生?這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繫嗎?

答案是有的。《老人與海》中,老人在海上的經歷給了我們太多太多人生的道理。

老漁夫一連84天都沒有打到魚,但他仍充滿着希望。當我們遇到一個又一個坎的時候,卻沒有信心跨過去,最終永遠都停留在這個坎裏。別人都在前進時,你還想停留在原地嗎?當我們拼勁全力卻還是無法改變現狀時,我們還能像老漁夫一樣充滿希望嗎?

終於到了第85天,老漁夫捕到馬林魚時,就像在黑暗中有了一絲希望的曙光,老人與馬林魚搏鬥了三天三夜,最後老人成功了。我們都應該像老人那樣,充滿希望,相信成功的曙光終究會到來,都應該滿懷信心,向困難發起挑戰。正如海明威所説的那樣:“一個人生來不是就要被打敗的。”

但是我們的人生畢竟不是一帆風順的,老人也是一樣,正當身心俱疲的老人划船回家時,卻遭到了鯊魚的5次襲擊,老人雖然贏了鯊魚,但馬林魚就只剩下一堆骨頭。但老人與鯊魚搏鬥時的頑強精神,也更加值得我們去學校。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與鯊魚搏鬥者,那是一種永不言敗,頑強搏擊、堅不可摧的精神。當我們遇到一點小挫折時,退縮的人與老人相比,實在是太脆弱了!

但是在與鯊魚搏鬥的過程中,光靠蠻力是不夠的,如果老人沒有多年來捕魚的經驗、沒有熟練的捕魚技巧,那他連馬林魚都鬥不過。我們在生活中學習中也是如此,若我們只是“學而不思”或者是“思而不學”,那我們也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在社會生活中,若我們沒有足夠的實力以及頑強的毅力,那我們就不能在社會上紮根。

悟《老人與海》,我悟出了努力。

老人之所以能戰勝鯊魚,同樣重要的是他的心態。因為他有信心,有信心可以戰勝鯊魚。就像我們在面對考試時,若沒有良好的心態,也不能正常發揮出自己的水平。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有勇氣面對困難,在逆境中逆流而上。

悟《老人與海》,我悟出了自信。

老人與鯊魚搶奪馬林魚最後只剩下馬林魚的骨頭,這在書中象徵着人與命運抗爭的結果,雖然我們不能打敗命運,也不能改變我們在人生中必經的苦難,但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命運,一個人不是生來就要被命運所打敗的。腦海中再次浮現出老人與鯊魚搏鬥的畫面,我彷彿聽見老人在吶喊:我可以被摧毀,但我絕不能被命運所打敗。

人生不怕失敗,怕的是向失敗屈服,怕的是向失敗屈服,怕的是失去面對失敗的`勇氣。

老人就好比牧羊少年,若當時牧羊少年放棄了,他便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倘若悉達多因為路途中的貧苦而放棄,那他最終也不會悟到真理,也不會是個勝利者。如果老人在第84次出海後,放棄出海,那我們也看不到這麼一個頑強的勝利者了。一次失敗不算什麼,我們都應該為以後而努力,而不是停留在原地。唯一不能讓夢想成真的就是害怕失敗。

我們的人生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裏,我們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憑藉自己的特長去改變你覺得不公的命運。林肯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他參加了 3次總統競選,失敗了 2次,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那些不敢嘗試,害怕失敗的人註定是個失敗者。

我們的人生也如海一樣,有風波,有巨浪,但我們都應該努力為自己去創造一個有價值的人生!

高一讀後感13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是一本讓人讀後覺得蕩氣迴腸的書,這是一首英雄的頌歌。本書所描寫的是以俄國十月革命為背景的一個傳奇人物——保爾·柯察金。所描述的事件發生於1915年直到30年代初那一段歷史時期。保爾·柯察金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也是書中塑造得最為成功的共產主義戰士的形象,他是在老布爾什維克朱赫萊的影響下從自發戰鬥走向自覺戰鬥的。在戰鬥中他懂得了不平等生活的社會根源,懂得了要想推翻舊世界必須成為“勇敢堅強的階級弟兄”和“堅決鬥爭的鋼鐵戰士”。在積極投身保衞蘇維埃政權的偉大斗爭中,他認識到,一個人只有和祖國聯繫在一起時,才會創造出奇蹟。他曾説:“我贊成那種認為個人的事情絲毫不能與集體的事業相比的革命者。”

本書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釋這部作品的標題時説:“鋼是在烈火裏燃燒、高度冷卻中煉成的,因此它很堅固。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鬥爭中和艱苦考驗中鍛煉出來的,並且學會了在生活中從不灰心喪氣。”作者在塑造保爾這一形象時,用內心獨白、書信、格言警句,揭示了這一形象的內心的全部複雜性和成長過程。保爾的形象是社會主義青年一代中最光輝最典型的代表。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從藝術形式來看,這部小説都可以稱為30年代的蘇聯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而就它對讀者影響的力量和深度來説,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同時,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保爾精神” 對人們的影響也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的。拿我國來説,八十年代起我國邁入了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同保爾那個時代的具體內容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我們面臨着新的形勢,新的任務,也有一大堆新的問題需要解決。現實生活不再要求我們像保爾當年那樣一天發起十七次衝鋒去攻佔一個城堡,也不再要求我們在身患傷寒的情況下踩着寒冷徹骨的爛泥去修建小鐵路。但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進軍中,保爾的那種為人類的進步和解放而無私奉獻的精神;那種把崇高理想和每一個具體行動結合起來,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精神;那種不畏任何艱難險阻,百折不撓,勇於進取,艱苦創業的精神;那種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卻仍然是時代的最強音。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中,保爾精神仍然是我們強有力的武器。

“人最寶貴的生命,生命屬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不應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臨終時能説: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是本書中大概可以算最震撼人心,最精彩的一段的。我想保爾·柯察金那段名言將伴隨我一生,鞭策我抓緊每秒每分鐘的時間,去做一些有利於人類發展、進步的事,同時也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實。回首往事時,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高一讀後感14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

因這樣一句話,我認識了餘華,邂逅了《活着》。心想,這書究竟囊括了怎樣的一個人以怎樣的姿態去度過這以笑為哭,生死徘徊的人生。我貧瘠的想象力在自我思維的匣子裏打轉,呼之欲出的答案在我合上書的剎那隱約流淌在了筆尖。

相比於其他的大部頭,這本擁有着從漫漫長夜中孕育出的黑色封面的薄書更具有不凡的重量。餘華説:“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説,就是這篇《活着》,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福貴則就經歷了一生的苦難與失去,成為餘華筆下的那個人。從他身上,折射出了中國近幾十年來的動盪與變遷;從他身上,也折射出父輩與老一代人的隱忍與苦楚;從他身上,更折射出一種幾近乎英雄般的氣勢與蕩氣迴腸。

福貴是一個英雄麼?是的。他是一個英雄!而困苦是他最親密的“夥伴”,伴隨着他從一個闊少爺走到一個下田耕作,為生計發愁的莊稼人,也伴隨着他從徐家浩大家業、人丁興旺,走到最後只有一頭名叫“福貴”的老牛陪伴。恍惚回首,這一生究竟要歷經多少磨難,才能把心與身投放回天地間,而人究竟需要多強大的忍耐力,才能扛起這些從天而降的沉苦負擔。人生的意義究竟在哪兒?很多人追問。有的人似乎找到了,而有的人似乎還在尋找的路上。

“人是為活着本身活着而活着,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餘華如此説道。人活着,若被賦予沉重的意義,那總有一日會被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摧殘得形如枯搞。人簡單地活着,做着自己該做的事,不為他人而活,因為命運能夠輕易地從我們身邊剝奪一切。我們亦可能在某一天變得一無所有,唯有活着的精神是屬於自己的。於是書中説:“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福貴經歷了他父母的死,他兒子的死,他妻子的死,他女兒、女婿、孫兒的死,變得孑然一身,他有時傷心,但他説過更多的是踏實。因為他的親人全都先他而去,再當他死時,他便誰也無需擔心了。身邊的人一個個離去,而他還活着,在經歷風浪悲痛之後。旁觀者也許會認為他是倖存,可他是真真實實地活着,這一生,就有了一切的意義。

作華自序説《活着》亦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讀着《活着》,淚不在面頰上,不在眼眶裏,而是靜靜地匯成小溪,流淌在殷紅的心尖上。書中歷史場景下的福貴與村民們濃縮成千萬農民百姓的縮影。那人民公社與大躍進,真切地重現在我的眼前,我彷彿看見了百姓們的無奈和百姓們在看到家中鍋與糧食均被充公卻不能置一言的血淚。生計與糧食全被公家收走,則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自主權,這是我們而今城市人體會不到的苦,而飢餓似乎離我們更遙遠。餘華給我們展示了幾十年前真實地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一切,也給了我們更多的需要讀者去探尋的含義。

自己沉澱不夠,寫到此處或可收筆,而過幾天再聽一聽福貴講他的故事,體會活着的意義。

悵然若失的我斗膽引書的結尾為尾——

“我看到廣闊的土地坦露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暗降臨。”

我相信,活着,是生命意義的最好歸宿。

高一讀後感15

我是帶着欣慰的朦朧雙眼在午夜看完這部影片的。

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可能是靈魂在過去,現在,將來中迷了路,找不到出口吧!在莫名的感動和良心的譴責之中,我竟湧現出一種與當年魯迅先生一樣“我也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的情懷。以此作,來祭奠我的從前,檢點我的現在,祝頌我的將來。

故事發生在20xx年的一天,次郎(小出惠介飾)在餐館一個人為自己的生日祝福,竟奇蹟般地又遇見了去年偶遇並陪他一起過生日的調皮女孩(綾瀨遙飾)。隨後,次郎得知她是60年後的他製造出的電子人,穿越時空來保護他。於是她在車禍,火災,綁架中救了他和無數人的生命,甚至帶他回到了那純真的童年時代,去觸碰那些泛黃的夢想。但這一切都在一次山崩地裂的地震中灰飛煙滅了。次郎很幸運地活了下來,因為她。而她卻……後來,他用61年的時間復原了她,再後來……

影畢,欲語,淚流。

當片中的次郎見到小時候的他輕手輕腳地走進狹窄商鋪,偷偷拿走一顆糖果時,他露出了難以掩飾的尷尬的喜悦,這一切不禁讓我留戀那時的我。依稀記得那滾燙的中午,烈日下的蟬鳴沉悶而刺耳。父親就這樣坐在牀邊監督我睡覺,而不愛睡午覺的我故意緊閉眼眸。不知那裏出了差錯,父親似乎識破了我,在我耳邊輕聲説道:“呵呵,眼睛還在眨哦!”。可是那時的關切在橫穿時空後卻變幻成了空洞的文字,那時因被識破的而惱羞成怒的表情在經過年輪的打磨下已成了掛在嘴角的一絲笑意,心底如同被雙槳蕩起的波浪的湖面般甜蜜。但更多的是不捨和難過,因為距離。然後,在夕陽的餘暉中,次郎小心翼翼地打開那個生鏽的盒子,裏面有一張他與他外婆合影的相片,相片背面寫着讓我通體一震的一句話“我要做個科學家,給未來的我。”浮光掠影的童年純潔的理想總是會讓人掉淚,至今我仍有這種感觸。然後,次郎欣慰地笑了,而我卻淚眼朦朧了。因為他的夢想已經實現了(60年後,身為科學家的他造出了電子人),而我還處於漫長路途的伊始,任何一次失誤都可能墜入深淵。但我絕不會退縮,仍然鬥爭到永遠。

而生活總是雲譎波詭的。次郎聲嘶力竭的哭喊聲終沒能阻止餘震的無情,坍塌的房屋將她半殘的身軀淹沒在塵埃之中。

噩夢過後,次郎發瘋似地在廢墟中尋覓,尋得的.不是僥倖,而是絕望。那一刻雨下得生疼,像一根根針般刺在他的骨髓裏。次郎抱着她已停止呼吸的身體,在黑暗中嗚咽,夜難以平靜。那些熟視無睹的人當某天我們真正失去他們時才會發現他們不知何處。

然後,次郎花了60年的時間復原了她。我無法想象在這六十年的時間裏他是怎樣度過的的,是煢煢獨立於這陌生的世界上,是踽踽獨行於茫茫的孤獨裏,還是悄悄抽泣在夜深人靜時?但他沒有退縮,並甘之如飴。

時光殘忍地雕刻着人容顏,不論是誰。待到復原她時,次郎已是白髮鬢鬢,日薄西山了。然後帶着一絲遺憾,在暝瞑之中,她牽着他的手直到斜陽漸漸落下,歸於了塵土。

蒼天不負有心人,在他逝世四十年後,一位女孩在博物館偶然讀取了這台陳舊的電子人的記憶芯片。

“這家餐館的意大利麪很好吃啊?”

“今天也是我的生日耶!”

“看來,未來的我肯定是個温柔的人呢!”

“我能感覺到……能感覺到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