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高中數學説課稿範文十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75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數學説課稿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高中數學説課稿範文十篇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主要研究閉區間上的連續函數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和實際應用,分兩課時,這裏是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已經會求某些函數的最值,並且已經掌握了性質:“如果f(x)是閉區間[a,b]上的連續函數,那麼f(x)在閉區間[a,b]上有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會求可導函數的極值之後進行學習的,學好這一節,學生將會求更多的函數的最值,運用本節知識可以解決科技、經濟、社會中的一些如何使成本最低、產量最高、效益最大等實際問題。這節課集中體現了數形結合、理論聯繫實際等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學好本節,對於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2、教學重點

會求閉區間上連續開區間上可導的函數的最值。

3、教學難點

高三年級學生雖然已經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由於對求函數極值還不熟練,特別是對優化解題過程依據的理解會有較大的困難,所以這節課的難點是理解確定函數最值的`方法。

4、教學關鍵

本節課突破難點的關鍵是:理解方程f′(x)=0的解,包含有指定區間內全部可能的極值點。

【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教材在高中數學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制定本節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1)理解函數的最值與極值的區別和聯繫。

(2)進一步明確閉區間[a,b]上的連續函數f(x),在[a,b]上必有最大、最小值。

(3)掌握用導數法求上述函數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的方法和步驟。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瞭解開區間內的連續函數或閉區間上的不連續函數不一定有最大、最小值。

(2)理解閉區間上的連續函數最值存在的可能位置:極值點處或區間端點處。

(3)會求閉區間上連續,開區間內可導的函數的最大、最小值。

3、情感和價值目標

(1)認識事物之間的的區別和聯繫。

(2)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能夠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最終解決問題。

(3)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理性精神。

【教法選擇】

根據皮亞傑的建構主義認識論,知識是個體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而認識則是起源於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本節課在幫助學生回顧肯定了閉區間上的連續函數一定存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閉區間內的連續函數的幾個圖象,自己歸納、總結出函數最大值、最小值存在的可能位置,進而探索出函數最大值、最小值求解的方法與步驟,並優化解題過程,讓學生主動地獲得知識,老師只是進行適當的引導,而不進行全部的灌輸。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節課主要選擇以合作探究式教學法組織教學。

【學法指導】

對於求函數的最值,高三學生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剩下的問題就是有沒有一種更一般的方法,能運用於更多更復雜函數的求最值問題?教學設計中注意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得他們能積極主動地觀察、分析、歸納,以形成認識,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充分發揮他們作為認知主體的作用。

【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大致按照“創設情境,鋪墊導入——合作學習,探索新知——指導應用,鼓勵創新——歸納小結,反饋回授”四個環節進行組織。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2

各位老師: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輸入、輸出語句和賦值語句》,內容選自於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二節,課時安排為一個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教學過程分析等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我們用自然語言或程序框圖描述的算法,但是計算機是無法“看得懂,聽得見”的。因此還需要將算法用計算機能夠理解的程序設計語言翻譯成計算機程序。程序設計語言有很多種。為了實現算法中的三種基本的邏輯結構:順序結構、條件結構和循環結構,各種程序設計語言中都包含下列基本的算法語句:輸入語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條件語句和循環語句.。而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是前三種算法語句,它們基本上是對應於算法中的順序結構的。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正確理解輸入語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的作用。

難點:準確寫出輸入語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理解輸入語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的結構。

(2)會寫一些簡單的程序。

(3)掌握賦值語句中的“=”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讓學生充分地感知、體驗應用計算機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並能初步操作、模仿。

(2)通過模仿,操作,探索的過程,體會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語句的用途,提高學生應用數學軟件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 通過對三種語句的瞭解和實現,發展有條理的思考,表達的能力,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2) 學習算法語句,幫助學生利用計算機軟件實現算法,活躍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3) 結合計算機軟件的應用, 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在計算機上實現算法讓學生體會成功喜悦.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引導與合作交流相結合,學生在體會三種語句結構格式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交流,充分挖掘三種算法語句的格式特點及意義,在分析具體問題的過程中總結三種算法語句的思想與特徵.

2.教學手段:運用計算機、圖形計算器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分析

1. 創設情境(約5分鐘)

在課的開始,我要求學生們舉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所應用到的有關計算機的例子,如:聽MP3,看電影,玩遊戲,打字排版,畫卡通畫,處理數據等等,並告訴他們在現代社會裏,計算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然後接着問他們知不知道計算機到底是怎樣工作的'?通過這個問題引出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板出課題)

在這個過程中,我讓學生們將課本學習的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繫在了一起,這樣能夠激起他們對接下來的所要學習內容的興趣,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2.探究新知(約15分鐘)

這裏我先給出一個題目:用描點法作出函數

的圖象,用描點法作函數的圖象時,需要先求出自變量與函數的對應值。編寫程序,分別計算當

時的函數值。(程序由我在課前準備好,教學中直接調用運行)

程序:INPUT“x=”;x 輸入語句

y=x^3+3*x^2-24*x+30 賦值語句

PRINT x 輸出語句

PRINT y 輸出語句

END

(學生們先看,再跟着做,先不必深究該程序如何得來,只要模仿編寫程序,通過運行自己編寫的程序發現問題所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模仿能力)

之後,我向學生們提問:在這個程序中,他們覺得哪些是輸入語句、輸出語句和賦值語句?(同學們互相交流、議論、猜想、概括出結論。提示:“input”和“print”的中文意思,還要請學生們注意到在賦值語句中的賦值號“=”與數學中的等號意義不同。)

此過程由老師引導,學生們自己討論並總結出什麼是輸入語句、輸出語句和賦值語句,這樣比老師直接地將知識傳授給他們,學習的效果更佳,同時也鍛鍊了學生們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概括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然後給出一個思考題:在1.1.2中程序框圖中的輸入框,輸出框的內容怎樣用輸入語句、輸出語句來表達?(學生討論、交流想法,然後請學生作答)這樣可以及時應用剛剛學習的內容,並可以將前後所學知識聯繫起來。

3.例題精析(約12分鐘)

在本環節中我為學生們準備了三道例題,這三道例題均選自課本的例2、例3和例4,學生通過這幾道例題的講解,結合計算機程序上機運用,可以掌握在程序設計語言中的前三種算法語句,體會到他們在程序中的意義和作用。

4.課堂精練(約4分鐘)

P15 練習 1.

提問:如果要求輸入一個攝氏温度,輸出其相應的華氏温度,又該如何設計程序?(學生課後思考,討論完成)通過提問啟發學生們思考,發散思維。

5.課堂小結(約5分鐘)

⑴輸入語句、輸出語句和賦值語句的結構特點及聯繫

⑵應用輸入語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編寫一些簡單的程序解決數學問題

⑶ 賦值語句中“=”的作用及應用

⑷編程一般的步驟:先寫出算法,再進行編程。

6.佈置作業

P23 習題1.2 A組 1(2)、2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7.板書設計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基於這一理念,我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設計新穎的導入與例題教學,給數學課富予新的生命力。課堂中力求構建一種自主探究、和諧合作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關統計圖的認識,國小階段主要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考慮到扇形統計圖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標準》把它作為必學內容安排在本單元。本單元是在前面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通過熟悉的事例使學生體會到扇形統計圖的實用價值。

(二)教學目標

1、聯繫生活情境瞭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2、能讀懂扇形統計圖,從中獲取有效的信息。

3、讓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和交流中體會扇形統計圖反映的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三)教學重點:

1、能讀懂扇形統計圖,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並能從中獲取有效信息。

2、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四)教學難點:

1、能從扇形統計圖中獲得有用信息,並做出合理推斷。

2、能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

二、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統計經驗的基礎上,學習新知的。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知道他們的特點,並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對比,自然生成新知識點。

三、設計理念和教法分析

1、本堂課力爭做到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由“傳授知識”轉向“引導探索”,“教師是組織者、領導者。”將課堂設置問題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參與知識的構建。

2、運用探究法。探究學習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思考,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引導學生獲取信息併合作交流。

四、説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時,我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概括、想象、遷移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説教學程序

本課分成創設情境,感知特點——分析數據,理解特徵——嘗試製圖,看圖分析——實踐應用,全課總結四環節。

六、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新

1、複習舊知

提問:我們學習過哪些統計方法?其中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各有什麼特點?

2、引入新課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新知識教學分二步教學:第一步整體感知,看懂統計圖,理解特徵,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在教學中,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進一步瞭解統計圖的特徵。

第二步實踐應用環節。在教學中,精心地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繫。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是讓學生運用到剛才學習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並鞏固剛才所學的知識,為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自己解決問題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同時,讓學生感悟由於數據變化帶來的啟示,並能合理地進行推理與判斷

三、課堂總結

四、佈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學習這節課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振幅變換。本節知識是學習函數圖象變換綜合應用的基礎,在教材地位上顯得十分重要。

y=asin(ωx+φ)圖象變換的學習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正弦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加深學生對函數圖象變換的理解和認識,加深數形結合在數學學習中的應用的認識。同時為相關學科的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

⒉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對週期變換、相位變換規律的理解和應用。

難點是對週期變換、相位變換先後順序的調整,對圖象變換的影響。

⒊教材內容的安排和處理

函數y=asin(ωx+φ)圖象這部分內容計劃用3課時,本節是第2課時,主要學習週期變換和相位變換,以及兩種變換的綜合應用。

二、目的分析

⒈知識目標

掌握相位變換、週期變換的變換規律。

⒉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歸納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⒊德育目標

在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的“由簡單到複雜、由特殊到一般”的辯證思想,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協作學習的能力。

⒋情感目標

通過學數學,用數學,進而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三、教具使用

①本課安排在電腦室教學,每個學生都擁有一台計算機,所有的計算機由一套多媒體演示控制系統連接,以實現師生、生生的相互溝通。

②課前應先把本課所需要的幾何畫板課件通過多媒體演示系統發送到每一台學生電腦。

四、教法、學法分析

本節課以“探究——歸納——應用”為主線,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總結規律,並能應用規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要方式,把計算機使用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去學習新知、探究未知,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掌握數學,並能數學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預備知識

一、問題探究

⑴師生合作探究週期變換

⑵學生自主探究相位變換

二、歸納概括

三、實踐應用

教學程序

設計説明

〖預備知識

1我們已經學習了幾種圖象變換?

2這些變換的規律是什麼?

幫助學生鞏固、理解和歸納基礎知識,為後面的學習作鋪墊。促使學生學會對知識的歸納梳理。

〖問題探究

(一)師生合作探究週期變換

(1)自己動手,在幾何畫板中分別觀察①y=sinx→y=sin2x;②y=sinx→y=sin

x圖象的變換過程,指出變換過程中圖象上每一個點的座標發生了什麼變化。

(2) 在上述變換過程中,橫座標的伸長和縮短與ω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

(二)學生自主探究相位變換

(1)我們國中學過的由y=f(x)→y=f(x+a)的圖象變換規律是怎樣的?

(2) 令f(x)=sinx,則f(x+φ)=sin (x+φ),那麼y=sinx→y=sin (x+φ)的變換是不是也符合上述規律呢?請動手用幾何畫板加以驗證。

設計這個問題的主要用意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圖象變換的過程,瞭解週期變換的基本規律。

設計這個問題意圖是引導學生再次認真觀察圖象變換的過程,以便總結週期變換的規律。

師生合作探究已經讓學生掌握了探究圖象變換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礎上,由學生自主探究相位變換規律,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歸納概括

通過以上探究,你能否總結出週期變換和相位變換的一般規律?

設計這個環節的意圖是通過對上述變換過程的探究,進而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從現象到本質,總結出週期變換和相位變換的一般規律。

〖實踐應用

(一)應用舉例

(1)用五點法作出y=sin(2x+)一個週期內的簡圖。

(2)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法完成y=sinx到y=sin(2x+)的圖象變換

(3)請動手驗證上述方法,把幾何畫板所得圖象與用五點法作出的簡圖作比較,觀察哪些方法是正確的,哪些方法是錯誤的。

(4)歸納總結

從上述的變換過程中,我們知道若f(x) =sin2x,則f(___)= sin(2x+),由f(x)→f(x+a)的`變換規律得從y=sin2x →y= sin(2x+)的變換應該是_____.

(二)分層訓練

a組題(基礎題)

如何完成下列圖象的變換:

①y=sin3x→y=sin(3x+1)

②y=sin(x+1) →y=sin(3x+1)

b組題(中等題)

如何完成下列圖象的變換:

①y=sin3x→y=sin(3x+1)

②y=sin(x+1) →y=sin(3x+1)

③y=sinx →y=sin(3x+1)

c組題(拓展題)

①如何完成下列圖象的變換:

y=sinx →y=sin(3x+1)

②我們知道,從f(x)到f(x)+k的變換可通過圖象的上下平移(k>0上移)(k<0下移)|k|個單位得到。那麼由y=f(x)→y=af(x)+k的變換中,振幅變換和上下平移變換是不是也有先後順序呢?請通過實例加以驗證。

讓學生用五點法作出這個圖象是為了驗證變換方法是否正確。

給出這個問題的用意是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

這個步驟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動手能力。

這個問題的解決,是突破本課難點的關鍵。通過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理解如果先進行週期變換,而後進行相位變換,應特別關注x的變化量。

a組題重在基礎知識的掌握,

由基礎較薄弱的同學完成。

b組比a組增加了第③小題,

重在對兩種變換的綜合應用。

c組除了考查知識的綜合應用,

還要求學生對新問題進行探究,

有較大難度,適合基礎較好的

同學完成。

作業:

(1)必做題

(2)選做題

作業分為兩種形式,體現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原則。選做題不作統一要求,供學有餘力的學生課後研究。

六、評價分析

在本節的教與學活動中,始終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進行設問和引導,關注學生的認知過程,注意學生的品德、思維和心理等方面的發展。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重視問題探究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同時,考慮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發展層次,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因材施教原則。

調節與反饋:

⑴驗證兩種變換的綜合時,可能會出現有些學生無法觀察到兩種變換的區別這種情況,此時,教師除了加以引導外,還需通過教師演示和詳細講解加以解決。

⑵教學中可能出現個別學生無法正確操作課件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強調學生的協作意識。

附:板書設計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5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説課的題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我這堂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知識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節內容,與國中學習的三角形的邊和角的基本關係有密切的聯繫與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聯繫,在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也時常有解三角形的問題,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數聯繫在大學聯考當中也時常考一些解答題。因此,正弦定理和餘弦定理的知識非常重要。

根據上述教材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及原有知識水平,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髮現正弦定理的內容,掌握正弦定理的內容及其證明方法,使學生會運用正弦定理解決兩類基本的解三角形問題。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推導,比較,由特殊到一般歸納出正弦定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觀察與邏輯思維能力,能體會用向量作為數形結合的工具,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

情感目標:面向全體學生,創造平等的教學氛圍,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評價,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正弦定理的內容,正弦定理的證明及基本應用。 教學難點: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解三角形時判斷解的個數。

二、教法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編排的特點,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空破難點,以學業生的發展為本,遵照學生的認識規律,本講遵照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 採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即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發現”為基本探究內容,以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讓學生的思維由問題開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導,並逐步得到深化。

三、學法

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猜想——證明——應用”這一思維方法,採取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對任意三角形性質的探究。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學習,觀察,類比,思考,探究,概括,動手嘗試相結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維能力,形成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增強了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3分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節課有個好的開頭,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節課由一個實際問題引入,“工人師傅的一個三角形模型壞了,只剩下如右圖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長為1m,想修好這個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長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幫師傅這個忙嗎?”激發學生幫助別人的.熱情和學習的興趣,從而進入今天的學習課題。

(二)猜想—推理—證明(15分鐘)

激發學生思維,從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進行研究,發現正弦定理。 提問:那結論對任意三角形都適用嗎?(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並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與所對的邊滿足關係

注意:1.強調將猜想轉化為定理,需要嚴格的理論證明。

2.鼓勵學生通過作高轉化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進行證明。

3.提示學生思考哪些知識能把長度和三角函數聯繫起來,繼而思考向量分析層面,用數量積作為工具證明定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三)總結--應用(3分鐘)

1.正弦定理的內容,討論可以解決哪幾類有關三角形的問題。

2.運用正弦定理求解本節課引入的三角形零件邊長的問題。自己參與實際問題的解決,能激發學生知識後用於實際的價值觀。

(四)講解例題(8分鐘)

1.例1. 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簡單,結果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兩角兩角所夾的邊,以及已知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邊,都可利用正弦定理來解三角形。

2.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例2較難,使學生明確,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兩種可能。要求學生熟悉掌握已知兩邊和其中

一邊的對角時解三角形的各種情形。完了把時間交給學生。

(五)課堂練習(8分鐘)

1.在△ABC中,已知下列條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 在△ABC中,已知下列條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學生板演,老師巡視,及時發現問題,並解答。

(六)小結反思(3分鐘)

1.它表述了三角形的邊與對角的正弦值的關係。

2.定理證明分別從直角、鋭角、鈍角出發,運用分類討論的思想。

3.會用向量作為數形結合的工具,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

五、教學反思

從實際問題出發,通過猜想、實驗、歸納等思維方法,最後得到了推導出正弦定理。我們研究問題的突出特點是從特殊到一般,我們不僅收穫着結論,而且整個探索過程我們也掌握了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在強調研究性學習方法,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積極性,使數學教學成為數學活動的教學。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6

1. 教材分析

1-1教學內容及包含的知識點

(1) 本課內容是高中數學第二冊第七章第三節《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的最後一個內容。

(2) 包含知識點: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和兩平行線的距離公式。

1-2教材所處地位、作用和前後聯繫

本節課是兩條直線位置關係的最後一個內容,在此之前,有對兩線位置關係的定性刻畫:平行、垂直,以及對相交兩線的定量刻畫:夾角、交點。在此之後,有圓錐曲線方程,因而本節既是對前面兩線垂直、兩線交點的複習,又是為後面計算點線距離(在直線和圓錐曲線構成的組合圖形中)提供一套工具。

可見,本課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1-3教學大綱要求

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1-4大學聯考大綱要求及在大學聯考中的顯示形式

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在近年的大學聯考中,通常以直線和圓錐曲線構成的組合圖形為背景,判斷直線和圓錐曲線的位置或構成三角形求高,涉及絕對值,直線垂直,最小值等。

1-5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教學目標

(1) 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推導過程,能用公式來求點線距離和線線距離。

(2) 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能力。

(3) 認識事物之間相互聯繫、互相轉化的辯證法思想,培養學生轉化知識的能力。

(4) 滲透人文精神,既注重學生的智慧獲得,又注重學生的情感發展。

確定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20xx年4月第一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大學聯考考試説明》(20xx年)

1-6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1) 重點: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確定依據:由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確定

(2) 難點: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的推導

確定依據:根據定義進行推導,思路自然,但運算繁瑣;用等積法推導,運算較簡單,但思路不自然,學生易被動,主體性得不到體現。

分析“嘗試性題組”解題思路可突破難點

(3)關鍵:實現兩個轉化。一是將點線距離轉化為定點到垂足的距離;二是利用等積法將其轉化為直角三角形中三頂點的距離。

2.教法

2-1發現法:本節課為了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使老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夠愉快地自覺學習,通過學生自己練習“嘗試性題組”,引導、啟發學生分析、發現、比較、論證等,從而形成完整的數學模型。

確定依據:

(1)美國教育學家波利亞的教與學三原則: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漸進性原則。

(2)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辯證法思想。

2-2教具:多媒體和黑板等傳統教具

3. 學法

3-1發現法: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學生經過練習、觀察、分析、探索等步驟,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論證後得到一般性結論,形成完整的數學模型,再運用所得理論和方法去解決問題。

一句話:還課堂以生命力,還學生以活力。

3-2學情:

(1)知識能力狀況,本節為兩線位置關係的最後一個內容,在這之前學生已經系統的學習了直線方程的各種形式,有對兩線位置關係的定性認識和對兩線相交的定量認識,為本節推證公式涉及到直線方程、兩線垂直、兩線交點作好了知識儲備。同時學生對解析幾何的實質中,用座標系溝通直線與方程的`研究辦法,有了初步認識,數形結合的思想正逐漸趨於成熟。

(2)心理特點:又見“點到直線的距離”(國中已學習定義),學生既熟悉又陌生,既困惑又好奇,探詢動機由此而生。

(3)生活經驗: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的點線距隨處可見,怎樣將實際問題數學化,是每個追求成長、追求發展的學生所渴求的一種研究能力。豐富的課堂數學活動能夠讓他們真正參與,體驗過程,錘鍊意志,培養能力。

3-3學具:直尺、三角板

4. 教學評價

學生完成反思性學習報告,書寫要求:

(1) 整理知識結構。

(2) 總結所學到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方法。

(3) 總結在學習過程中的經驗,發明發現,學習障礙等,説明產生障礙的原因。

(4) 談談你對老師教法的建議和要求。

作用:

(1) 通過反思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系統化。反思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思維內化,知識深化和認知牢固化的一個心理活動過程。

(2) 報告的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

(3) 及時瞭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缺陷,思維障礙,有利於教師瞭解學生對自己的教法的滿意度和效果,以便作出及時調整,及時進行補償性教學。

5. 板書設計

(略)

6. 教學的反思總結

心理歷練,得意之處,困惑之處,知識的傳承發展,如何修正完善等。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7

説課:古典概型

麻城理工學校謝衞華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本節課是高中數學(必修

3)第三章概率的第二節古典概型的第一課時,是在

隨機事件的概率之後,幾何概型之前,尚未學習排列組合的情況下教學的。古典概型是一種特殊的數學模型,也是一種最基本的概率模型,在概率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學好古典概型可以為其它概率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有利於理解概率的概念,有利於計算一些事件的概率,有利於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根據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制訂教學重點: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利用古典概型求解隨機事件的概率;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即尚未學習排列組合,以及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制定了教學難點:如何判斷一個試驗是否是古典概型,分清在一個古典概型中某隨機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和試驗中基本事件的總數。

(二)根據新課程標準,並結合學生心理髮展的需求,以及人格、情感、價值觀的具體要求制訂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計算公式(2)會用列舉法計算一些隨機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數及事件發生的概率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概率教學的核心問題是讓學生了解隨機現象與概率的意義,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以科學的態度評價身邊的一些隨機現象。適當地增加學生合作學習交流的機會,儘量地讓學生自己舉出生活和學習中與古典概型有關的實例。使得學生在體會概率意義的同時,感受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實事求是地科學態度和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

(三)教學方法: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通過模擬試驗讓學生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徵,觀

察類比各個試驗,歸納總結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計算公式,體現了化歸的重要思想,掌握列舉法,學會運用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的思想解決概率的計算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在課前,教師佈置任務,以數學小組為單位,完成下面兩個模擬試驗:試驗一:拋擲一枚質地均勻的硬幣,分別記錄“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數,要求每個數學小組至少完成20次(最好是整十數),最後由科代表彙總;

試驗二:拋擲一枚質地均勻的骰子,分別記錄“1點”、“2點”、“3點”、“4點”、“5點”和“6點”的次數,要求每個數學小組至少完成60次(最好是整十數),最後由科代表彙總。

教師最後彙總方法、結果和感受,並提出問題:1.用模擬試驗的方法來求某一隨機事件的概率好不好?為什麼?2.根據以前的學習,上述兩個模擬試驗的每個結果之間都有什麼特點?

二、思考交流形成概念:學生觀察對比得出兩個模擬試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給出基本事件的概念,並對相關特點加以説明,加深新概念的理解。我們把上述試驗中的隨機事件稱為基本事件,它是試驗的每一個可能結果。

基本事件有如下的兩個特點:(1)任何兩個基本事件是互斥的;(2)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給出例題1,讓學生自行解決,從而進一步理解基本事件,然後讓學生先觀察對比,找出兩個模擬試驗和例1的共同特點,再概括總結得到的結論,(1)試驗中所有可能出現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個(有限性);(2)每個基本事件出現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我們將具有這兩個特點的概率模型稱為古典概率概型,簡稱

古典概型。

三、觀察分析推導公式:教師提出問題:在古典概型下,基本事件出現的概率是多少?隨機事件出現的概率如何計算?引導學生類比分析兩個模擬試驗和例1的概率,先通過用概率加法公式求出隨機事件的概率,再對比概率

結果,發現其中的聯繫。實驗一中,出現正面朝上的概率與反面朝上的概率相等,即

1“出現正面朝上”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試驗二中,出現各個點的概率相等,即

P(“出現正面朝上”)==

2基本事件的總數3“出現偶數點”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根據上述兩則模擬試驗,可以概括總結出,古典

P(“出現偶數點”)==

6基本事件的總數

概型計算任何事件的

的理解,教師提問:在使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時,應該注意什麼?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應該注意,(1)要判斷該概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

(2)要找出隨機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和試驗中基本事件的總數。

四、例題分析推廣應用:通過例題2及3,鞏固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明確決概率的計算問題的關鍵是:先要判斷該概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再要找出隨機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和試驗中基本事件的總數。適時利用列表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等思想方法,既能形象直觀地列出基本事件的總數,又能做到列舉的不重不漏。

五、總結概括加深理解:學生小結歸納,不足的地方老師補充説明。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並把學過的相關知識有機地串聯起來,便於記憶和應用,也進一步昇華了這節課所要表達的本質思想,讓學生的認知更上一層。

(五)佈置作業P123練習1、2題(六)板書設計

古典概型古典概型試驗一試驗二基本事件

古典概型概率

計算公式

例3列表

例1樹狀圖古典概型

例2

以上是我對《古典概型概型》這節課的理解和處理方法,歡迎各位專家朋友批評指正,謝謝!

説課教案:古典概型

麻城理工學校謝衞華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8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叫xxx,來自xx。我説課的題目是《用樣本的數字特徵估計總體的數字特徵》,內容選自於高中教材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二節,課時安排為三個課時,本節課內容為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上一節我們已經學習了用圖、表來組織樣本數據,並且學習瞭如何通過圖、表所提供的信息,用樣本的頻率分佈估計總體的分佈情況。本節課是在前面所學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如何通過樣本的情況來估計總體,從而使我們能從整體上更好地把握總體的規律,為現實問題的解決提供更多的幫助。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⑴能利用頻率頒佈直方圖估計總體的眾數,中位數,平均數。

⑵體會樣本數字特徵具有隨機性

難點:能應用相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利用頻率頒佈直方圖估計總體的眾數,中位數,平均數。

(2)能用樣本的眾數,中位數,平均數估計總體的眾數,中位數,平均數,並結合實際,對問題作出合理判斷,制定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本節課知識的學習,初步體會、領悟"用數據説話"的統計思想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有關數據的蒐集、整理、分析、判斷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工作作風。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法上,我採用"問答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層層深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2、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分析

1、複習回顧,問題引入

「屏幕顯示」

〈問題1〉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並不需要了解總體的分佈形態,而是更關心總體的某一數字特徵,例如:買燈泡時,我們希望知道燈泡的平均使用壽命,我們怎樣瞭解燈泡的的使用壽命呢?當然不能把所有燈泡一一測試,因為測試後燈泡則報廢了。於是,需要通過隨機抽樣,把這批燈泡的壽命看作總體,從中隨機取出若干個個體作為樣本,算出樣本的數字特徵,用樣本的數字特徵來估計總體的數字特徵。

提出問題:什麼是平均數,眾數,中位數?

(教師提問,鋪墊複習,學生思考、積極回答。根據學生回答,給出補充總結,藉助用多媒體分別給出他們的定義)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做好知識準備。

(進一步提出實例、導入新課。)

「屏幕顯示」

〈問題2〉選擇薪水高的職業是人之常情,假如你大學畢業有兩個工作相當的單位可供選擇,現各從甲乙兩單位分別隨機抽取了50名員工的月工資資料如下(單位:元)

分組計算這兩組50名員工的月工資平均數,眾數,中位數並估計這兩個公司員工的平均工資。你選擇哪一個公司,並説明你的理由。

(學生分組分別求兩組數據的平均工資。

學生:甲、乙平均工資分別為:甲:1320元,乙:1530元。

所以我選乙公司。

學生乙:甲、乙兩公司的眾數分別為甲:1200,乙:1000,所以我選擇甲公司。

學生丙:我要根據我的能力選擇。)

「設計意圖」學生按"常理"做出選擇,教師指出只憑平均工資做出判斷的依據並不可靠,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問題。

2講授新課,深入認識

⑴「屏幕顯示」

例如,在上一節抽樣調查的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的數據中,我們畫出了這組數據的頻率分佈直方圖。現在,觀察這組數據的頻率分佈直方圖,能否得出這組數據的眾數、中位數和平均數?

(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計算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或估計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然後比較結果,會發現通過計算的結果和通過估計的結果出現了一定的誤差。引導學生分析產生誤差的原因。原因是由於樣本數據的頻率分佈直方圖把原始的一些數據給遺失了。讓學生明白產生這樣的誤差對總體的估計沒有大的影響,因為樣本本身也有隨機性。)

「設計意圖」讓學生懂得如何根據頻率分佈直方圖估計樣本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使學生明白從直方圖中估計樣本的數字特徵雖然會有一些誤差,但直觀、快速、可避免繁瑣的計算和閲讀數據的過程。

⑵〈提出問題〉根據樣本的眾數、中位數、平均數估計總體平均數的基本數據,並對上一節的探究問題制定一個合理平價用水量的的標準。

(師生通過共同交流探討得知僅以平均數或只使用中位數或眾數制定出平價用水標準都是不合理的,必須綜合考慮才能做出合理的選擇)

「設計意圖」使學生會依據眾數、中位數、平均數對數據進行綜合判斷,並做出合理選擇。也為接下來對他們優缺點的總結打下基礎。

⑶總結出眾數、中位數、平均數三種數字特徵的優缺點。

(先由學生思考,然後再老師的引導下做出總結)

「設計意圖」使學生能更準確更全面地依據樣本的眾數、中位數、平均數對數據進行綜合判斷,並做出合理選擇,使實際問題得到正確的解決。

3、反思小結、培養能力

①學習利用頻率直方圖估計總體的眾數、中位數和平均數的方法。

②介紹眾數、中位數和平均數這三個特徵數的優點和缺點。

③學習如何利用眾數、中位數和平均數的特徵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意圖」小節是一堂課的概括和總結,有利於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較快轉化為學生的素質,也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4、課後作業,自主學習

課本練習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5、板書設計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9

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下午好!

我的抽籤序號是____,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_______》第__課時。

我嘗試利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和評價分析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的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與作用

______是高中數學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有着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方面______;另一方面______。同時,__________________。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熟練掌握_________________。

(2)學生的知識經驗較為豐富,具備了教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

(3)學生思維活潑,積極性高,已初步形成對數學問題的合作探究能力。

(4) 學生層次參次不齊,個體差異比較明顯。

二、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三維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有機整體,應該以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正確價值觀。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以知識技能的培養為主線,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把這兩者充分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新課標指出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目標的制定和設計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____在教材內容中的地位與作用,結合學情分析,本節課教學應實現如下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_______,初步掌握______。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歸納、抽象、概括,______;能運用____解決簡單的問題;使學生領會______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______的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驗數學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勇於探索的良好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學難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教法

基於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__學生的年齡特徵,按照__市高中數學“三五四”課堂教學策略,採用探究――體驗教學法為主來完成教學,為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教法上我採取了:

1、通過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引入課題,為概念學習創設情境,拉近數學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求知慾,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2、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緊扣概念中的關鍵語句,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正確地形成概念.

3、在鼓勵學生主體參與的同時,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教會學生清晰的思維、嚴謹的推理,並順利地完成書面表達.

(二)學法

在學法上我重視了:

1、讓學生利用圖形直觀啟迪思維,並通過正、反例的構造,來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維的質的飛躍。

2、讓學生從問題中質疑、嘗試、歸納、總結、運用,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是一個教師的“導”,學生的“學”以及教學過程中的“悟”構成的和諧整體。教師的“導”也就是教師啟發、誘導、激勵、評價等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支架,把學習的任務轉移給學生,學生就是接受任務,探究問題、完成任務。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把“教與學”完美的結合也就是以“問題”為核心,通過對知識的發生、發展和運用過程的演繹、解釋和探究來組織和推動教學。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新課標指出:“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我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問題,問題的設計改變了傳統目的明確的設計方式,給學生最大的思考空間,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2)引導探究,建構概念。

數學概念的形成來自解決實際問題和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難懂、難教和難學,這就需要讓學生置身於符合自身實際的學習活動中去,從自己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經歷“數學化”、“再創造”的活動過程.

(3)自我嘗試,初步應用。

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的模仿與記憶,數學思想的領悟和學習過程更是如此。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親身經歷和實踐體驗,師生互動學習,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當堂訓練,鞏固深化。

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使學生深切體會到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方法,從而實現對知識識的再次深化。

(5)小結歸納,回顧反思。

小結歸納不僅是對知識的簡單回顧,還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知識、方法、經驗等方面進行總結。我設計了三個問題:(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業設計

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對本節課學生知識水平的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延伸與,注重知識的延伸與連貫,強調學以致用。通過作業設置,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形成.

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1)必做題

(2)選做題

(三)板書設計

板書要基本體現整堂課的內容與方法,體現課堂進程,能簡明扼要反映知識結構及其相互聯繫;能指導教師的教學進程、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通過使用幻燈片輔助板書,節省課堂時間,使課堂進程更加連貫。

五、評價分析

學生學習的結果評價當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我採用及時點評、延時點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思想、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在質疑探究的過程中,評價學生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態度和頑強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歸納猜想能力是否得到發展,通過鞏固練習考查學生對____是否有一個完整的集訓,並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補充。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謝謝!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10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本科數學**號選手,今天我要進行説課的課題是高中數學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第一課時《函數單調性與最大(小)值》(可以在這時候板書課題,以緩解緊張)。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五個方面來陳述我對本節課的設計方案。懇請在座的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節課主要對函數單調性的學習;

(2)它是在學習函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同時又為基本初等函數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這一課題的前後章節來寫)

(3)它是歷年大學聯考的熱點、難點問題

(根據具體的課題改變就行了,如果不是熱點難點問題就刪掉)

2、 教材重、難點

重點:函數單調性的定義

難點:函數單調性的證明

重難點突破: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認真觀察思考,並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辦法來實現重難點突破。(這個必須要有)

3.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正處於以感性思維為主的年齡階段,而且思維逐步地從感性思維過渡到理性思維,並由此向邏輯思維發展,但學生思維不成熟、不嚴密、意志力薄弱,故而整個教學環節總是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從學生的認知結構來看,他們只能根據函數的圖象觀察出“隨着自變量的增大函數值增大”等變化趨勢,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函數圖象的直觀性,發揮好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由於學生在概念的掌握上缺少系統性、嚴謹性,在教學中注意加強.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函數單調性的定義

(2)函數單調性的證明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瞭解由簡單到複雜,由特殊到一般的化歸思想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和善於合作的意識

(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更注重教學過程和情感體驗,立足教學目標多元化)

三、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效。新課程標準之處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教學過程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本着這一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開放式探究法、啟發式引導法、小組合作討論法、反饋式評價法

2、學法分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只是。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題,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狀態和參與度是影響教學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學法選擇上,我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法、觀察發現法、合作交流法、歸納總結法。

(前三部分用時控制在三分鐘以內,可適當刪減)

四、教學過程

1、以舊引新,導入新知

通過課前小研究讓學生自行繪製出一次函數f(x)=x和二次函數f(x)=x^2的圖像,並觀察函數圖象的特點,總結歸納。通過課上小組討論歸納,引導學生髮現,教師總結:一次函數f(x)=x的圖像在定義域是直線上升的,而二次函數f(x)=x^2的圖像是一個曲線,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適當添加手勢,這樣看起來更自然)

2、創設問題,探索新知

緊接着提出問題,你能用二次函數f(x)=x^2表達式來描述函數在(-∞,0)的圖像?教師總結,並板書,揭示函數單調性的定義,並注意強調可以利用作差法來判斷這個函數的單調性。

讓學生模仿剛才的表述法來描述二次函數f(x)=x^2在(0,+∞)的圖像,並找個別同學起來作答,規範學生的數學用語。

讓學生自主學習函數單調區間的定義,為接下來例題學習打好基礎。

3、 例題講解,學以致用

例1主要是對函數單調區間的鞏固運用,通過觀察函數定義在(—5,5)的圖像來找出函數的.單調區間。這一例題主要以學生個別回答為主,學生回答之後通過互評來糾正答案,檢查學生對函數單調區間的掌握。強調單調區間一般寫成半開半閉的形式

例題講解之後可讓學生自行完成課後練習4,以學生集體回答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2是將函數單調性運用到其他領域,通過函數單調性來證明物理學的波意爾定理。這是歷年大學聯考的熱點跟難點問題,這一例題要採用教師板演的方式,來對例題進行證明,以規範總結證明步驟。一設二差三化簡四比較,注意要把f(x1)-f(x2)化簡成和差積商的形式,再比較與0的大小。

學生在熟悉證明步驟之後,做課後練習3,並以小組為單位找部分同學上台板演,其他同學在下面自行完成,並通過自評、互評檢查證明步驟。

4、歸納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函數單調性的定義及證明過程,並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和善於合作的意識。

5、作業佈置

為了讓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我將採用分層佈置作業的方式:一組 習題1.3A組1、2、3 ,二組 習題1.3A組2、3、B組1、2

6、板書設計

我力求簡潔明瞭地概括本節課的學習要點,讓學生一目瞭然。

(這部分最重要用時六到七分鐘,其中定義講解跟例題講解一定要説明學生的活動)

五、教學評價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跟主動性,及時吸收反饋信息,並通過學生的自評、互評,讓內部動機和外界刺激協調作用,促進其數學素養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