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華】五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錦九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58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五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錦九篇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本節課是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找規律》中第一課時內容。這一內容是學生在四年級時學習了兩種物體間隔排列的規律,以及對幾種物體進行搭配或排列的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而且在低年級的學習中,學生也多次經歷尋找數或圖形簡單排列規律的過程。這節課,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尋一些數學規律,並應用規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初步培養探索規律的意識和能力。 本節課我分這樣幾個環節來進行教學。

(一)遊戲導放,體驗規律,揭示課題。

男女生記憶力大比拼,一下子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初步讓學生感受第二組數有序、重複出現的規律。從而引出課題。

(二)觀察場景,感知物體的有序排列

這個環節,我以國慶節的情景作為導入,出示教材例1的場景圖,讓學生認真觀察,通過觀察,找出盆花 、彩燈、彩旗的排列規律,學生邊講解,課件圈出規律,直觀體驗物體的有序排列。

學生看出各種事物的擺放順序並不難,但説不到位,所以課中要提高交流的質量, 如盆花,學生同位交流中一般説 “一藍一紅一藍一紅這樣排列的”在集體交流中我引導學生理解“2盆為一組重複排列”。

(三)自主探究, 體會多樣的解題策略。

本環節,我給學生創設了這樣的一個平台,先是提出這樣的問題: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5盆什麼顏色的花?接着讓學生就這個問題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得出解決問題的三種策略,即是畫一畫、數一數、算一算,尤其注重分析計算法。讓學生理解算式中每個數的意義,特別是除數和餘數,突破難點。然後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認識到計算法的簡便實用。最後引導學生逐步歸納出用計算法解決類似的問題應注意三點:(1)找準物體的規律;(2)分組、確定除數;(3)列式計算。

(四)提高練習,加深理解。

練習中的第二大題,前兩題讓學生説説重組後圖形的排列規律,解決問題,鞏固新課,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總數一樣,每組規律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每三小題是開放題,學生找到“每組第二個是三角形”這個規律,設計圖形,學生在觀察不同的設計中感受到,“不同的規律也可以通過設計得到相同的答案”這時學生對算理的深入理解,解決問題技能逐漸熟練。

(五)生活萬像,再現規律。

最後,多媒體播放日升日落、四季更替、月圓月缺、紅綠燈、十二生肖等大自然和生活中的規律現象。讓學生深切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連繫,近一步體驗數學規律的價值。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三角形的面積》,它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課的教學內容,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知識。

一、説教材: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三角形相關特徵,具有推導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習前提)。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是進一步學習圓面積和立體圖形表面積的基礎知識之一(作用)。因此,經歷和感知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探索過程,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學生後繼學習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意義)。為此學好本節課意義重大。

二、説學情

學習本節課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知識儲蓄、一定的推導經驗與實踐能力,5年級學生好奇心與積極表現的心理特點有利於本節課學習。

三、説教學目標(含重難點教學法)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認識,結合新課程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經歷探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過程,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能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説明:這裏強調“過程”是讓學生親身經歷三角形面積公式探索與獲得的過程,而不是要教師直接呈現讓學生被動接受。這樣設計,符合了課程標準下的現代學習觀。)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經歷三角形的拼擺、觀察、討論、歸納等,滲透轉化思想,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獲得積極愉悦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説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探索並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

難點:理解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體會轉化思想。

5、説教法、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國小生獲得幾何知識並形成空間觀念,更有效的方式就是動手操作,故我採用教學方法是“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突出本節課重點。在學習方式上,我設計以“完全一樣三角形拼擺出學過的哪些圖形”為切入點,組織學生操作→觀察→討論等實踐活動,融入的動態演示,幫助學生理解推導過程,滲透轉化思想,突破本節課難點。

四、説教學過程

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與學法的基礎上,我預設的教學程序為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情境1:請學生回憶並指名學生説明上節課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過程。

情景2:就學生熟悉的紅領巾面積是多少引出求三角形的面積問題。

(設計意圖:要求學生敍述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繼續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為探究三角形的面積做準備。從紅領巾入手感知數學與生活的練習)

(二)動手操作

推導公式

本環節首先出示問題:怎樣把三角形的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呢?

再設計4個層級的活動完成公式的探究過程。

第一層次:結組拼擺,説説方法。

這一環節我對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進行預設,基本上有3種方法(單位面積度量法、拼擺法、割補法)共7種可能。度量法適合估算,拼擺法相對割補法推導過程更直觀、更易於理解,故課堂上挖掘以拼擺法為重點的3種操作,也就是一對鋭角三角形、一對直角三角形、一對鈍角三角形拼擺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者長方形,割補法作為拓展資料,以自學為主。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動手拼擺,自主探究,為學生提供自由發揮的空間而不束縛學生的想象力。在動手拼擺中讓學生感悟到“形狀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是拼擺的前提,建立起“用兩個形狀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出了一個平行四邊形”等概念)

第二層次:交流成果,演示過程。

(設計意圖:讓學生彙報成果,教師給予肯定,使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悦。彙報之後,再組織學生觀看演示,這就更形象、更直觀,更生動的展現了圖形拼擺的過程,利於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第三層次:小組討論 觀察比較

教師結合出示一組三角形與對應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思考:通過觀察,你發現了什麼?小組彙報討論。

(設計意圖: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中發現三角形的底、高和麪積與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和麪積的關係,幫助學生對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

第四層級:概括總結

推導公式讓學生可以自己比較準確敍説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並用字母規範表示。

總體思路:第二環節我設計四個層次的學習活動之間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遵循了學習的基本規律,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推導過程,也感受到一次有意義的探究性學習。

鞏固理解

實踐應用

結合課本中的3

類題型分層次進行練習,達到學生理解鞏固會應用的學習目標。結合演示板書過程,引導學生規範書寫的習慣。

課堂總結

回扣目標

從學生談談學習本節課有哪些收穫説起,提高對數學的認識層次。讓學生從學習活動中認識到數學思想和學數學意義:第一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認識到重要的轉化思想,第二從紅領巾大小→三角形面積公式→計算紅領巾面積,幫助學生認識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學習觀。

五 説教學反思

從目標完成情況、教學法轉變、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進行反思,便於更好開展課堂教學。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説課內容,不足之處敬請指正。謝謝。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這一教學內容,是國小數學第十冊,第五單元中第一小節的授課內容,本節課承接了分數的意義等知識,又為今後學習,單位名稱的轉化和分數的大小比較等內容做好知識的鋪墊,所以讓學生很好的掌握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體會量與率的區別十分重要。

二、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這一小節的目標有以下幾點:

1、知識目標:是理解並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知道如何用分數來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在生生合作中學會傾聽,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師生合作中,大膽創新勇於發現,不畏艱難。勇於探索和思考,培養學生轉化的思想。

三、課前準備

本課材的內容是由以下幾部分組成的:

第一部分:是將1個物體平均分,來體會除法算式與分數的商的結果之間的聯繫。

第二部分:是將3個物體來平均分,來體會每份的多少?它的商與除法之間的關係。

第三部分:是本節的昇華,總結分數與除法間的關係,歸納字母表示關係式。

第四部分:是教學有關單位名稱之間的轉化。

本節的重點是理解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而本節的難點是具體體會每一個商的由來,它具體表示的意義,也就是通過分數與除法之間各部分關係的教學,實際上要將分數的意義在學生的感性認識上進行一次昇華。本節課我採取利用具體實物,圖形相結合的教學手段來進行教學,教學過程的設計採取在大量的數活動和數學信息中感知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在教學的進行中,要充分創設讓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氛圍,設計生動有趣,富有個性的數學活動,在學習中使學生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實實在在的學好基礎知識,讓每個學生通過學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營造民主、和諧、活躍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材料準備:一米長的繩子一條,每個學生準備三個大小相同的圓紙片,水彩筆、直尺等文具。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説教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要達到的重要目標之一。因而新課標教材系統而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找次品”的教學,旨在通過“找次品”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優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運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本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説學情

解決問題的策略研究學生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此前學習過的“沏茶”、“田忌賽馬”、“打電話”等都屬於這一範疇,在這幾節課的學習中,對簡單的優化思想方法、通過畫圖的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等都有所滲透,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以往學習等式的性質等知識時,學生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另外,本節課中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等知識點學生在此之前都已學過。

説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讓學生初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的基本解決手段和方法。

過程方法目標: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説教學方法

加強學生的試驗、操作活動。本節課內容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可以採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探究的方式教學。先多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操作、試驗、討論、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活動完成後再讓學生分組彙報結果。重視培養學生的猜測、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導學生從紛繁複雜的方法中,從簡化解題過程的角度,找出最優的解決策略。引導學生逐步脱離具體的實物操作,轉而採用列表、畫圖等方式進行較為抽象的分析,實現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

説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航天飛機失事視頻。

[設計意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給眼睛和心靈極大震撼的同時,真切體會到次品的危害性,使學生能用一種嚴謹認真的態度對待下面的學習。]

出示3瓶口香糖,説明:在這3瓶口香糖中有一瓶少裝了幾顆,你能幫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裝了嗎?學生自由發言。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要引導學生根據次品的特點發現用天平“稱”的方法最好,知道並不需要稱出每個物品的具體質量,而只要根據天平的平衡原理對托盤兩邊的物品進行比較就可以了。]

出示天平。説説怎樣利用天平來找出這瓶口香糖呢?

學生回答後小結: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別放在天平的兩個托盤中,如果天平平衡則沒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裝了;如果天平不平衡則翹起一端的托盤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裝了。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教學例1前,先以3個待測物品為起點,降低了學生思考的難度,能較順利地完成初步的邏輯推理:那就是並不需要把每

個物品都放上去稱,3個物品中把2個放到天平上,無論平衡還是不平衡,都能準確地判斷出哪個是次品。只有理解了這些,後面的探究、推理活動才能順利進行。教學從具體的實物開始,為後面的抽象積累感性經驗。]

二、“找次品”的解決方法

小組合作:從5瓶鈣片中找出少裝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擬天平,用5個學具當鈣片。你們是怎樣稱的?稱了幾次?組長負責作好記錄。)

指名彙報,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用圖示法板書學生的操作步驟:

平衡:11次

5(2,2,1)

不平衡:2(1,1) 2次

5(1,1,1,1,1)1次或2次

……

從這兒我們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設計意圖: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分、稱、想的全過程,從不同的方法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但考慮到學生用天平來稱在操作上會很麻煩,以前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為了便於學生操作和節省時間,所以讓學生用手模擬天平來進行實踐探究。圖示法較為抽象,對學生來説不容易理解,在這裏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教學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板書,便於學生理解每項數據、每種符號的含義,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觀察板書的圖示法,思考: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呢?

[設計意圖: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可能會出現提前找到次品的情況,在這裏必須引導學生在理解“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 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明白:當我們選用一種方法來分析的研究問題時,應注意把可能出現的結果考慮全面,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也為下面的填表、探究優化策略作好準備。]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教材分析

1、本部分內容實在學生掌握了整數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小數與整數有密切的聯繫,所以這部分內容在編排上和講解上都注意聯繫整數運算,一邊是學生把整數運算的知識遷移到小數運算中。

2、教學的主要內容和教材編排的特點。小數乘法的意義是在整數乘法的意義、小數的意義、分數的初步認識(包括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小數乘法的意義比整數乘法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它包括兩種情況:小數乘以整數,這同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一個數乘以小數,則是求一個數的十分之幾、百分之幾……是乘法意義上的擴展。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和整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在積裏要確定小數點的位置。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是在整數乘法積隨因數的變化的規律,小數點的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的基礎上教學的。

學情分析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已經具備了一些知識和方法。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學習小數乘法的意義比整數乘法意義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同整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要確定小數點的位置,這也許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結合例題的講解來掌握其方法。

學習目標

1、使學生理解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

2、掌握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重難點

1、以練習為主;

2、小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

教學活動過程

(一)、複習。

1、口算:

2、4擴大( )倍是24;72縮小( )倍是7、2;

5、24擴大( )倍是524;702縮小( )倍是0.702;

0.056擴大( )倍是56;5320縮小( )倍是5.32;

2、下面各數,把小數點去掉,各擴大了多少倍?

6.3 3.04 0.9 0.35 0.008

3、下面各數,縮小10倍,100倍,1000倍後各是多少?

4 58 6340 5000 3090

4、説出15×5,208×15各表示什麼意義?並用豎式計算。

(二)、新授

1、提示課題

今天我們從這節課開始學習小數乘法(板書)

2、出示複習題,師生共同觀察討論

(1)算出積填在空格里

(2)觀察因數變化與積的變化關係

從左到右觀察比較,提問:兩個因數有沒有變化?分別起了什麼樣的變化?積起了什麼樣的變化?

從右到左觀察比較,提問:兩個因數又起了什麼變化?積又起了什麼變化?

從而引發學生得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10倍、100倍、1000倍……積也擴大(或縮小)10倍、100倍、1000倍……

3、教學例1

花布每米1.50元,求買5米要用多少元?該怎樣列算式?

(1)讀題,理解題意,根據題列式

用加法計算:1.5+1.5+1.5+1.5+1.5+1.5

提問:這幾個加數有什麼特點?還能用別的方法來計算嗎?怎樣列式?

用乘法計算:1.5×5

提問:1.5×5表示意思?(5個1.5)也可以表示什麼?(1.5的5倍是多少?)

(2)引導學生思考得出: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簡便運算。

(3)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①提問:小數乘法中含有小數位,能不能把這些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呢?採用什麼方法呢?

②指導學生看書,講解解題思路

1.5擴大10倍 > 15

× 5 ×5

7.5縮小10倍 > 75

1.5裏有一位小數,先把1.5擴大10倍變成15,把15乘以5得75,求得的積比原來要求的積擴大了10倍,根據是前面所複習的因數與積的變化規律,為了使原來的積不變,必須把75縮小10倍,即把積裏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這樣乘得的積就應有一位小數。

③共同小結:

為什麼要把1.5擴大10倍?(把小數轉化成整數)為什麼要把積縮小10倍?(使原來的積不變)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步驟怎樣?(先把小數擴大成整數,按照整數乘法的法則算出積,再把積縮小相同的倍數,點上小數點)

指出:實際計算時,不必寫出思維過程

(三)鞏固練習

1、根據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邊説邊填

2.5> ( ) 5.8 > ( )

× 7 × 7 × 3 ×3

( ) < ( ) ( ) < ( )

2、直接説出積是多少

3.2 5、4 8.56、7 5.2、 1.2

× 2 × 6 × 3 × 8 × 9 × 5

得出:一位小數乘以整數,計算方法也整數乘法相同,只是乘得的積是一位小數。

3、試算“做一做”

提問:你會做嗎?

學生計算後繼續提問:你是怎樣算的?第一個乘數是幾位小數?積是幾位小數?第一個乘數小數位數與積的小數位數有什麼關係?為什麼?

4、總結出計算方法:

小數乘以整數,先按照整數乘法法則算出積,再看第一個乘數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第三冊教材第二單元第10~11頁內容。 乘法口訣是我國國小生提高計算能力的有趣的工具。5的乘法口訣作為學習乘法口訣的起始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乘法的意義,並具有數數技能的基礎上來學習的,應切實學好。教材創設數松果的現實情境,通過輕鬆的、自然地情景引導學生自覺投入學習活動,主動探索、體會5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教材設計的5 的乘法口訣的練習豐富多彩,既有學生喜歡的遊戲,也有他們力所能及的問題解決。

學情分析:

由於二年級的國小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喜歡動手操作。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採用形象與逐步歸納相結合來組織教學。但是學生對本節課還是比較熟悉。

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好動、思維活躍的特點,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和經驗理解5的乘法口訣的來源和含義,感知口訣的基本特徵。

2、熟記5的乘法口訣,能靈活運用5的乘法口訣。

3、體會用一句口訣計算乘法算式,感受學習乘法口訣的好處。

4、在經歷編、記、用口訣的過程中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本班學生對乘法口訣已經有了一定的接觸,但由於5的乘法口訣是編制口訣的第一課時,還應當做新授課。所以,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歸納5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難點是:理解5的乘法口訣的意義。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數學教學應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為基礎,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和實踐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的有效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但無論是教師的積極引導,還是多媒體課件的直觀、生動呈現,在教學中我都在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教學情景,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將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教學中,我採用多種形式來訓練學生的數學能力,使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快樂地學習,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掌握《5的乘法口訣》的知識,並加深同學之間的友誼。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和學情

《摺紙》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九冊第四單元的一個學習內容。在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學會了約分、通分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最直接的知識起點。本節課的內容又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基礎,同時又是本單元的重點。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五年級的學生,在三年級時已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在上一個單元裏又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因此,對學生而言,作為構成計算法則的兩個重要知識點都已具備,在這節課裏,重點是引導學生想到化異為同,把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來解決問題。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及對學情的把握,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擬訂為: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2.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解決一些數學問題。

(二)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並從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建立學習自信心。

教學重點: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理解只有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的算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彩筆、正方形紙片

二、説教法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引導探究式教學法:即設置問題情境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歸納小結鞏固應用。在老師的引導下,以問題為思維的主線,學生先想先做,老師後講後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着眼於引,啟發學生探,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促使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掌握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規律,把引與探有機結合起來。在主要運用引探教學法的同時,結合運用直觀教學法、對比教學法、知識遷移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組合,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在具體的情景和數學活動中獲取數學知識。

三、説學法

在本節課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注重在計算法則的引入和形成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組織學生自主探索算法、合作交流做法,真正地讓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教學,體驗轉化思想在數學中的運用,經歷觀察、探索、歸納的數學活動,自主推導計算法則。具體學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動手操作法、練習鞏固法等。

四、説教學流程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為:複習導入,鋪墊孕伏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巧設練習,鞏固新知課堂評價,師生小結等五大環節。

(一)複習導入,鋪墊孕伏

我通過設計把下面各組分數通分和口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來複習通分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目的是為學好新課打下基礎。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從現實生活中的手工摺紙引入新課,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他倆一共用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教學理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是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三)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新課程倡導,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尊重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學生也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識才能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才能創造性地學到新的知識,這樣的知識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本教學環節是主要環節,我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法。我放手讓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算一算和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意識,通過師生驗證、討論交流等形式,逐步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方法。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我還故意出錯題讓學生判斷,以此讓學生理解只有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的算理。

第二步,學習異分母分數減法。由於學生學會了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所以在此環節中,我又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通過思考獨立完成,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獲取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培養自學能力。

第三步,算法優化。在解決異分母分數加法、減法的過程中,學生分別用了摺紙、畫圖和計算的不同解法,我讓學生比較哪一種算法更好、更方便,引導學生在算法多樣化中選擇算法最優化。

第四步,討論歸納計算法則。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説説怎樣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然後組織全班交流歸納。通過發揮學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引導學生自己推導出計算法則。

(四)巧設練習,鞏固新知

針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如看圖填一填。旨在展示計算全過程,給差生枴杖,力保雙基。

2.綜合練習,如計算。完成這一層次的練習不僅要用到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而且要綜合運用通分、約分、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或整數等知識點,設計意圖在於強化算理,提高計算技能。

3.應用練習,如解決問題。把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五)課堂評價,師生小結

新課程倡導評價的多元化,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我注意及時表揚鼓勵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創新意識;在本節課的最後環節,注重引導學生總結知識經驗,完善認知結構。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能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質數和合數是在約數和倍數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質數和合數是求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以及約分、通分的基礎。因此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質數、合數的概念,而且能記較快地看出常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這一節內容中抽象概念較多,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質數與奇數、合數與偶數等。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理解質數、合數的意義,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能初步弄清質數與奇數、合數與偶數等概念的區別及聯繫,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水平。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4.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掌握質數、合數的概念,準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奇數、偶數、質數、合數的區別與聯繫。

二、説教法、學法:

首先,在學習準備中讓學生根據以往的

知識經驗,對小組號碼數字進行分類(按奇數、偶數分,按位數分等等)。對學生不同的分法老師都給予肯定,同時引導學生對非零自然數的另一種分法,即按一個數的約數的個數來分,從而引入新課。

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寫出自己小組號碼數的約數,並繪製成表,讓學生觀察表“按約數的個數來分”該怎樣來分。通過觀察、比較,發現這三類數的特點,歸納、概括出質數、合數的概念。然後教學例2:質數和合數的判斷。教師指出還可以通過查質數表來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並引導學生製作質數表。從而使學生初步發現質數和奇數、合數和偶數等概念的區別及聯繫。

再次是一些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拓展學生思維。最後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三、説教學過程:

(一)學習準備:

讓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對自己的小組號碼數進行分類(按奇數、偶數分,按位數分等等),同時引導學生對非零自然數的另一種分法,即按一個數的約數的個數來分,從而引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1. 建立質數、合數概念:

找約數進行分類、觀察歸納出質數、合數概念。

2.教學例2:質數和合數的判斷。

“你認為怎樣去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告訴學生還可以通過查質數表來判斷,並指導學生製作質數表,引導學生髮現,初步弄清質數與奇數、合數與偶數等概念的區別及聯繫。

(三)鞏固拓展應用:

1.填空 2.判斷 3.思維訓練

(四)全課小節: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問題?

(五)佈置作業:

練習十三的第2、3題。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平均數的應用(二)部分推測整體”是五上統計章節內容,平均數是統計學中最常用的一個統計量,在應用中,平均數除了可以用來比較同類數據的整體情況,當需要“大數據”的整體情況時,我們一般還可以用部分平均數來推出整體的水平,或者用來歸納、分析、預測全體的情況或趨向。

二、説學情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平均數的概念、計算以及簡單應用的基礎上教學的,之前,學生還學習過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有了一定的分析、描述統計數據的能力。通過本節課串聯的問題情境的學習讓學生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平均數來推測全體的情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説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中,理解運用部分平均數來推測整體情況的方法。

2、初步體會用部分平均數來推測全體的情況時選取的部分樣本要具有代表性。

3、能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運用部分平均數來推算整體的情況。

教學重點:理解利用部分平均數來推測總體數據情況的方法。

教學難點: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利用部分平均數來推算整體的情況。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大致劃分為為三個環節,即談話引入,探究方法、深入探究,合理應用、實踐體驗,鞏固新知。

在教學設計中體現以下特點:

1、為學而教的學習內容組織。第一環節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與數學知識的自身特性入手,創設情境,引發認知矛盾衝突,激發學生內在探究學習動力。

課始,設計幫小巧解決“瓜農難題”和“花農問題”這兩個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瓜農問題”:我們的小夥伴小巧今天遇到了難題,你們願意幫助她嗎?我們一起來看看,瓜農有一批西瓜,大大小小共500千克,還給你提供了工具稱稱,怎樣才能又快又比較精確地推測出這批西瓜大約有多少個呢?有什麼好方法嗎?“花農問題”:一塊20xx平方米的鬱金香,如果以市場平均每支鬱金香3.00元計算,這片鬱金香能收穫多少元?你能幫他比較準確地推測出來嗎?圍繞着“怎樣又快又準確地估測出整體”這一核心問題,打破學生的認知平衡,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為揭示數學概念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在對比中完善問題解決的策略第二環節在學生初步掌握整體推測部分的方法後,媒體再次呈現“瓜農”和“花農”問題,通過提問““兩農問題”在解決過程中的相同之處?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策略,再交流、歸納、補充,完善對此類問題解決的策略。

在學生掌握方法後,畫風一轉,又給出一道“精密零件”的例題,“求精密儀器的總重量?”預設學生“中招落馬”:隨機挑選幾個零件,求平均重量。20xx×平均數,引導學生重新審題:“精密零件”個個重量相同,直接稱一個,乘20xx即可。此處設計讓學生的思維產生碰撞,再次引發思考:什麼情況才要用部分平均數去推測整體。

3、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第三環節鞏固階段的習題設計從判斷到應用,如情景辨析(1)用10月1日到7日上海迪斯尼樂園的平均日客流量來估測十月份這一個月的總客流量。

(2)學校捐書義賣活動,老師隨機選出五年級10個同學,用這10個同學平均每人捐書的數量估測全年級同學捐書的總量。

(3)廣播操比賽,把我們班級的男生按照廣播操隊伍排列後,用前5名男生的平均身高來估測我們全班男生的身高情況。

通過辨析用部分平均數推測整體是否合理?學生內化新知。

應用環節,解決廢紙問題,結合學生實際,滲透環保教育,綜合性較高,有利思維磨礪。

整個練習應用環節,我嘗試讓學生去分析辨析,不僅要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還要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比較、思考,從而對運用部分平均數來推測總體水平有更深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