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語文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精選23篇)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1.76W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我們寫閲讀題就會用到閲讀答案,閲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精選23篇)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1

真德秀,字景元,建之浦城人。四歲受書,過目成誦。十五而孤,母吳氏力貧教之。登慶元五年進士第,繼試,中博學宏詞科。累官起居舍人,兼太常少卿。時丞相史彌遠方以爵祿縻天下士,德秀慨然曰:“吾徒須急引去,使廟堂知世亦有不肯為從官之人。”遂力請去,出為江東轉運副使。江東旱蝗,廣德、太平為甚。親至廣德以便宜發廩振給竣事而還百姓數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叢冢泣曰此皆往歲餓死者微公我輩已相隨入此矣。新徽州守林琰無廉聲,寧國守張忠恕私匿振濟米,皆劾之。嘉定十年,以右文殿修撰知泉州。番舶畏苛徵,至者歲不三四,德秀首寬之,至者驟增至三十六艘。輸租令民自概,聽訟惟揭示姓名,人自詣州。泉多大家,為閭里患,痛繩之。海賊作亂,將逼城。官軍敗衄,德秀祭兵死者,乃親授方略,禽之。復遍行海濱,審視形勢,增屯要害處,以備不虞。理宗即位,擢禮部侍郎。上問謙吏,德秀以知袁州趙夫對,親擢之直祕閣、為監司。具手劄①入謝,因言崔與之帥蜀,楊長儒帥閩,皆有廉聲,乞廣加諮訪。德秀屢進鯁言,上皆虛心開納,而彌遠益嚴憚之,乃謀所以相撼,畏公議未敢發。後給事御史交劾之,落職。紹定五年,起復知泉州,迎者塞路。端平元年,召為户部尚書,入見,上迎謂曰:“卿去國十年,每切思賢。”乃以《大學衍義》進,謂“敬者德之聚。儀狄之酒,南威之色,盤遊弋射之娛,禽獸狗馬之玩,有一於茲,皆足害敬”。上欣然嘉納,改翰林學士,時政多所論建。逾年,知貢舉,已得疾,拜參知政事。無何,遺表聞,上震悼,輟視朝,贈銀青光祿大夫,諡曰文忠。

【注】①手劄(zhā):手札,即親筆信、手書。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親至廣德/以便宜發廩/振給竣事而還/百姓數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叢冢泣曰/此皆往歲餓死者微公/我輩已相隨入此矣/

B.親至廣德/以便宜發廩振給/竣事而還/百姓數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叢冢泣曰/此皆往歲餓死者/微公/我輩已相隨入此矣/

C.親至廣德/以便宜發廩/振給竣事而還/百姓數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叢冢泣曰/此皆往歲餓死者/微公/我輩已相隨入此矣/

D.親至廣德/以便宜發廩振給/竣事而還/百姓數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叢冢泣曰/此皆往歲餓死者微公/我輩已相隨入此矣/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

B.“博學宏詞”是封建時代為選拔學識淵博、善於作文的人才而設置的考試科目。

C.舊時用鬥斛量米,人們常用一塊木片刮平其中過滿的糧食,這個木片叫做“概”。

D.遺表是古代大臣於臨終前上奏給朝廷的一種章表,多表達其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真德秀為人耿介,不與權貴為伍。他不受丞相史彌遠籠絡,自請離京外放任職;後因屢進忠言,令史彌遠忌憚,又被人彈劾,一度罷職丟官。

B.真德秀施政有方,深受百姓愛戴。他賑災江東,扶危濟困;他任職泉州,實行優惠政策,發展對外貿易,又緝捕海盜,保護居民和商旅安全。

C.真德秀懲惡肅貪,為官清正廉明。徽州、寧國地方官因貪腐均受到他的彈劾;在泉州,許多豪富之家為患鄉里,真德秀嚴厲地懲治了他們。

D.真德秀忠諫舉賢,得宋理宗信任。他曾舉薦和提拔袁州知州趙夫等廉吏;他進獻著作《大學衍義》,規勸皇上要遠離聲色犬馬,恭謹為政。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吾徒須急引去,使廟堂知世亦有不肯為從官之人。(5分)

(2)復遍行海濱,審視形勢,增屯要害處,以備不虞。

答案:

1.(3分)B

2.(3分)D(遺表是古代大臣臨終前所寫的章表,於卒後上奏。)

3.(3分)D(真德秀只是在入對時,舉薦了趙夫等人,並沒有提拔過他們。)

4.(10分)

(1)我們這類人應該趕快離開這裏,讓朝廷知道這世上也有不肯做其下屬的人。(“徒”,同一類的人;“去”,離開;“廟堂”,朝廷;“從官”,屬官,下屬。四個詞各1分,句意1分。)

(2)(真德秀)又遍巡海岸,詳細察看地形地勢,在重要的地方增兵駐守,來防備意外的情況。(“審”,詳細;“形勢”,地形、地勢;“屯”,駐紮,防守;“虞”,意料,預料。四個詞各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

真德秀,字景元,是建州浦城人。他四歲起就開始讀書,記憶力強,能做到過目成誦。十五歲的時候失去父親,母親吳氏竭盡全力撫養、教育他。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真德秀考中進士,接着又考中博學宏詞科。他逐步升任至中書舍人,兼太常少卿。當時,奸相史彌遠用高官厚祿籠絡天下的讀書人,真德秀感慨地説:“我輩應該趕快離開這裏,讓朝廷知道這世上也有不肯做其下屬的人。”於是極力請求離開朝廷,出京任江南東路轉運副使。江東地區發生旱災和蝗災,尤其是廣德、太平兩地最為嚴重。真德秀親自前往廣德,自行主張打開糧倉,賑濟災民,將一切事宜安排妥當後才返回。臨行時,當地數千百姓一直將他送到城外,指着路旁死去百姓的合葬墓,哭泣地説:“這裏埋葬的都是往年餓死的人,如果沒有您,我們也早已被埋在這裏了。”新任徽州太守林琰沒有廉潔的聲譽,寧國太守張忠恕私自藏匿救濟災民的糧米,他們都受到了真德秀的彈劾。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真德秀憑藉右文殿修撰的身份擔任泉州知州。當時,許多外國的商船懼怕重税勒索,到港的船隻每年不過三、四艘而已。真德秀到任後,首先放寬了税收政策,使外來的船隻迅速增加到三十六艘之多。交納租税的時候,讓百姓自己刮平鬥斛中過滿的糧食;審理訴訟案件的時候,只是張榜公佈涉案者的姓名,相關人員自覺到州府聽候處置。泉州有許多豪富之家,為患鄉里,真德秀嚴厲地制裁他們。海盜在泉州近海作亂,將要逼近州城,官軍遭受挫敗,傷亡慘重。真德秀祭悼陣亡的將士,並親自傳授應敵策略,終於擒獲賊首,戰勝了海盜。(真德秀)又遍巡海岸,詳細查看地勢,在重要的地方增兵駐守,來防備意外的情況。宋理宗即位後,提拔真德秀為禮部侍郎。皇上詢問他哪些人可以稱得上是清廉守正的官吏,真德秀用袁州知州趙夫的事蹟來答覆,皇上於是親自提拔趙夫任職直祕閣、監司。真德秀備上一封親筆信向皇上表示謝意,趁機告訴皇上崔與之任職四川安撫使、楊長儒擔任福建安撫使,都有廉潔的聲譽,請求皇帝多多徵詢訪求。真德秀多次進諫正直的言論,皇上都虛心接受,廣泛採納;但權臣史彌遠卻更加害怕他,於是謀劃扳倒他的辦法,因畏懼輿論而未敢輕舉妄動。後來,給事中、御史們紛紛彈劾他,終於使真德秀罷職丟官。紹定五年(1232),真德秀重被起用,再任泉州知州。他到任之時,歡迎的人羣充滿了道路。端平元年(1234年),朝廷召真德秀入朝擔任户部尚書一職。入宮謁見時,皇上親自迎接,對他説:“你離開朝廷十年,我常常思念你的賢德啊!”真德秀於是向皇帝獻上自己所著的《大學衍義》一書,他認為:“敬是各種品行的聚合。儀狄的美酒,南威的美貌,郊遊射獵的歡樂,禽獸犬馬等玩好之物,人無論沾染上了其中的哪一樣,都足以損害其恭敬之心。”皇上高興地讚許並採納了他的建議,真德秀因此改任翰林學士,他對當時的朝政也多有建議。過一年,朝廷特派他主掌貢舉考試,不久患病,又授予他參知政事的官職。(雖然真德秀)病情危急,但他的衣着穿戴、坐立舉止,一直到去職都顯得心神不亂。遺表送到朝廷,皇上十分悲傷,停止了臨朝聽政,以示哀悼。追封給他銀青光祿大夫的官職,加給諡號為“忠定”。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2

張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穎悟絕倫。舉茂材異等,知崑山縣。趙元昊且叛,為嫚書來,規得譴絕以激使其眾。方平請:“順適其意,使未有以發,得歲月之頃,以其間選將厲士,堅城除器,必勝之道也。”時天下全盛,皆謂其論出姑息,決計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為:“入寇巢穴之守必虛,宜卷甲而趨之。”宰相呂夷簡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邊,四路以稟覆失事機,劉平等覆師,主帥皆坐譴。

元昊既臣,而與契丹有隙,來請絕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①,失久和之強敵,非計也。宜賜元昊詔,使之審處,但嫌隙朝除,則封冊暮下。如此,於西、北為兩得矣。”時韙其謀。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儂智高在南詔,將入寇,攝守亟調兵築城,日夜不得息,民大驚擾。朝廷聞之,發陝西步騎兵仗,絡繹往戍蜀。詔趣方平行,許以便宜從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歸,他役盡罷。適上元張燈,城門三夕不閉,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兩蜀多所調發,方平為奏免橫賦四十萬。又建言:“國家都陳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國耳。兵恃食,食恃漕運,以汴為主,利盡南海。天聖已前,歲調民浚之。其後,淺妄者爭以裁減役費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喪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稱善,悉如其説行之。

未幾。以工部尚書帥秦州。諜告夏人將壓境,方平料簡②士馬,聲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論其輕舉,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輕舉?寇之不得至,有備故也。倘罪之,後之邊臣,將不敢為先事之備矣。”

王安石弛銅禁,奸民日銷錢為器,錢日耗。方平極論其害,請詰安石:“舉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採其言。

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

(選自《宋史張方平傳》有刪節)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②料簡:清理檢查,清點察看。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宜卷甲而趨之 趨:驅趕 B.宜賜元昊詔,使之審處 審:謹慎

C.方西鄙用兵 鄙:邊境 D.王安石弛銅禁 弛:放鬆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張方平敢於直諫的一組是(3分)( )

①皆謂其論出姑息

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強敵

③方平曰:“此必妄也。”

④是利尺寸而喪丘山也

⑤帝稱善,悉如其説行之

⑥方平極論其害,請詰安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④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元昊意圖用文辭輕慢的書信讓朝廷譴責並與他斷絕關係以激怒他的部屬起來反叛。張方平審時度勢,反對草率用兵,結果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用。

B.對元昊請求宋朝斷絕與契丹往來這件事,張方平認為如果這樣做會因小失大,給宋朝外樹強敵。只有儘快讓西夏與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兩面得利。

C.有人煽動説依智高將要入侵,益州大亂。張方平卻不為所惑,他迅速果斷地解散士兵,停止其它戰爭,正值上元觀燈,連續三天不關城門,百姓才安定下來。

D.張方平敏鋭地意識到國家在陳留建都,弊端是沒有山川等險要地形可以憑恃,只能靠重兵來立國,而軍隊依靠糧食,糧食又主要依靠漕運,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4.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以其間選將厲士,堅城除器,必勝之道也。

(2)倘罪之,後之邊臣,將不敢為先事之備矣。

參考答案:

1.A (正確意思應為“前往”)

2.B

3.C

4.(10分)

(1)(5分)在這期間(趁機)挑選將領,操練士兵,加圍城牆,修整器械,這才是必勝的方法。

譯出大意給2分:“歷”“堅”“除”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5分)如果對他治罪,以後的邊境大臣,將不敢事先做防備了。

譯出大意給3分;“罪”“為先事之備”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參考譯文

張方平,字安道,應天宋城人。從小聰明過人。被舉薦為茂材,才能出眾,任崑山知縣。趙元昊將要反叛,寫來文辭輕慢的書信,打算(意圖)讓朝廷譴責他並與他斷絕關係以激怒他的部屬。方平向朝廷請求説:“(應)順從他的意思,讓他沒有發動反叛的籍口,贏得短暫的時間,在這期間(趁此機會)挑選將領,操練士兵,加固城牆,修整器械,(這是)必勝的方法。”當時國事強盛,都認為他的意見是姑息縱容,(最終還是)決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認為:“入侵的敵寇其後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虛,應該揮兵直撲那裏。”宰相呂夷簡賞識他的計策但最終沒有實行。夏人入侵邊境,四路因向上回覆失去了時機,劉平等軍隊覆沒,各路主帥都獲罪受責。

元昊臣服後,與契丹有嫌隙,來朝請求斷絕與契丹的往來。方平説:“(如果這樣做,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卻失去了長久和好往來的強大對手,不是合適的辦法。應該賜詔給元昊,讓他謹慎處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麼封冊就在傍晚下達。這樣,對於西、北就能兩得。”當時肯定了他的計謀。

任益州知州。還沒到任,有人煽動説儂智高在南詔,將要入侵,攝守急忙調兵修築城牆,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驚擾。朝廷聽説後,調發陝西軍隊,不斷前往守蜀。下詔催促方平隨之前往,答應他能斟酌事宜自行處事,方平説:“這一定是謠傳。”路上遇見駐守兵卒,都讓他們回去,其他勞役都停止。(此時)正值上元節張燈,(方平讓)城門三天不關,蜀地百姓才安定下來。

正值西部邊境用兵,兩蜀多有徵調,方平因此上奏免除(兩蜀)額外賦税四十萬。又建議:“國家在陳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樣有山川可以憑恃,只是依靠重兵來立國而已。軍隊依靠糧食,糧食依靠水道運輸,水運以汴水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聖以前,每年徵調百姓對汴水進行疏浚。其後,淺薄虛妄的人爭着把裁減勞役費用作為功勞,汴水日漸堵塞,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卻失去了丘山那樣大的好處。”於是上奏了十四條計策,皇上稱好,都按照他的意見實行了。

不久,張方平以工部尚書的身份做秦州統帥。偵察人員報告夏人將逼近邊境,方平清理檢查兵士戰馬,揚言(發兵)出塞。後來敵寇沒來,言事者彈劾他輕舉妄動,曾公亮説:“軍隊沒有出塞,怎麼叫輕舉妄動?敵寇沒來,(是)有防備的緣故。如果對他治罪,以後的邊境大臣,將不敢事先進行防備了。”

王安石放鬆銅禁,奸民每天銷燬銅錢作為器用,銅錢漸漸虧缺。方平極力論述其害,請求責問王安石:“把幾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廢除,是什麼用意?”皇帝採用了他的意見。

元祐六年去世,終年八十五歲。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3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孫長卿,字次公,揚州人。以外祖朱巽任為祕書省校書郎。天禧中,巽守雍,命隨所取浮圖像入見。仁宗方權聽天下事,嘉其年少敏佔對,欲留侍東宮,辭以母疾。詔遷官知楚州糧料院。郡倉積米五十萬,陳腐不可食,主吏皆懼法,毋敢輕去,長卿為酌新舊均渫之,吏罪得免。

通判河南府。秋,大雨,軍營壞,或言某眾將叛,洛中譁然。長卿馳諭之曰:天雨敗屋廬,未能葺,汝輩豈有欲叛意,得無有乘此動吾軍者邪?推首惡一人誅之,留宿其所,眾遂定。知和州,民訴人殺弟,長卿察所言無理,問其資,曰:上等也。家幾人?曰:惟此弟爾。曰:然則汝殺弟也。鞫之,服,郡人神明之。

歷江東淮南河北轉運使、江浙荊淮發運使。歲漕米至八百萬,或疑其多,長卿曰:吾非欲事羨贏,以備飢歲爾。議者謂楚水多風波,請開盱眙河,自淮趣高郵,長卿言:地阻山迴繞,役大難就。事下都水。調工數百萬,卒以不可成,罷之。時又將弛茶禁而收其徵,召長卿議,長卿曰:本祖宗榷茶,蓋將備二邊之糴,且不出都內錢,公私以為便。今之所行,不足助邊糴什一,國用耗矣。乃條所不便十五事,不從。

改陝西都轉運使。逾年,知慶州。州據險高,患無水,蓋嘗疏引澗谷汲城中,未幾復絕。長卿鑿百井,皆及泉。泥陽有羅川、馬嶺,上構危棧,下臨不測之淵,過者惴恐。長卿訪得唐故道,闢為通塗。加集賢院學士、河東都轉運使,拜龍圖閣直學士、知定州。

熙寧元年,河北地大震,城郭倉庾皆頹,長卿盡力繕補。神宗知其能,轉兵部侍郎,留再任。明年,卒,年六十六。

長卿無文學,而長於政事,為能臣。性潔廉,不以一毫取諸人。定州當得園利八十萬,悉歸之公。既沒,詔中使護其喪歸葬。

(節選自《宋史列傳第九十》)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仁宗方權聽天下事 聽:聽憑。 B.推首惡一人誅之 推:審問。

C.自淮趣高郵 趣:通向。 D.時又將弛茶禁而收其徵 徵:賦税。

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孫長卿長於政事的一組是(3分)( )

①任為祕書省校書郎 ②為酌新舊均渫之,吏罪得免

③歲漕米至八百萬 ④鑿百井,皆及泉

⑤城郭倉庾皆頹,長卿盡力繕補 ⑥定州當得因利八十萬,悉歸之公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孫長卿善於處理突發事件。他擔任河南府通判時,營房因秋雨被毀,有人造謠惑眾城中譁然。為穩定軍心,孫長卿趕去安撫士兵,斬殺首惡,並夜宿軍營,終使眾人心安。

B.孫長卿斷案如神。在他擔任和州知州時,有人上訴説別人殺了他的弟弟,孫長卿察覺他所講的不合情理,詢問了他兩個問題,就斷定是他殺了弟弟。經審問,此人認了罪。

C.孫長卿敢於直言。朝廷要開放茶禁,召其商議。孫長卿認為當初實行茶葉專賣,是為了西北邊事購買軍糧,而今開放茶禁所得不足補助購買軍糧開支的十分之一,會使國用損耗,所以拒絕執行。

D.孫長卿關心民生疾苦。泥陽的羅川、馬嶺一帶,山上有一條棧道,下臨萬丈深淵,路過的人惴惴恐懼。孫長卿尋訪到一條唐朝時的故道,將它開闢為一條通途。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嘉其年少敏佔對,欲留侍東官,辭以母疾。

(2)州據險高,患無水,嘗疏引澗谷汲城中,未幾復絕。

參考答案:

1.A(聽:治理。)

2.D(①是説孫長卿因外祖朱巽的關係任該職,不能表明其長於政事;⑥是説孫長卿性潔廉)

3.C(非是孫長卿拒絕執行開放茶禁,而是朝廷不聽孫長卿的建議)

4.(1)(仁宗)稱讚孫長卿年少而對答敏捷,想留他在東宮侍奉自己,(但)孫長卿以母親患病為由推辭了。 譯出大意給2分;嘉(稱讚,欣賞)、敏(敏捷,機敏)、辭以母疾(介賓短語後置結構)三處,譯對一處給1分。

(2)慶州佔據險峻之地,以無水為患,曾經從山谷中挖渠引水以供城中人取水,不久又斷水了。

譯出大意給2分;患(以為患或苦於)、汲(打水,取水)、未幾(不久)三處,譯對一處給1分。 注意:1.關鍵詞與大意不重複扣分;2.關鍵詞譯成近義詞也可。

文言文參考譯文

孫長卿,字次公,揚州人。因為外祖父朱巽的緣故,被任命為祕書省校書郎。天禧年間,朱巽駐守雍州,讓孫長卿隨同運取佛像入見皇帝。(這時)宋仁宗正代(真宗)治理天下事務,稱讚孫長卿年少而對答敏捷,想留他在東宮侍奉自己,(但)孫長卿以母親患病為由推辭了。皇帝下詔升遷孫長卿掌管楚州糧料院。州中倉庫積存大米五十萬(石),有的年久腐爛已不能食用,主管官吏都怕犯法,沒人敢輕易出倉糧食。孫長卿斟酌糧食的新舊,將好米篩選留下,又將陳米用清水淘去泥污,那些官吏才得以免於被治罪。

孫長卿擔任河南府通判。秋天,下大雨,軍營房屋被毀壞。有人説某些士兵要叛亂,洛陽城中一片譁然。孫長卿趕去曉諭他們説:下雨毀壞了房屋,還未能修葺,你們怎麼有想叛變的意思,恐怕是有人想趁機動搖我們的軍心吧?(孫長卿)審問出一個首惡分子殺了,並且當夜留宿在軍營中,眾人的心才安定下來。孫長卿擔任和州知州。有人上訴説別人殺了他弟弟,孫長卿考察他所講的不合情理,詢問他的家產情況,他回答説:是上等。又問:家中幾個人?回答説:只有這個弟弟而已。孫長卿説:那麼是你殺了弟弟。審問這個人,服了罪,郡中的人把孫長卿視若神明。

孫長卿歷任江東淮南河北轉運使、江浙荊淮發運使。一年漕運到京的米達八百萬(石),有人質疑運的米太多,孫長卿答道:我不是想要有盈餘,而是用來預防荒年。議論的人認為楚水多風浪,請求開通盱眙河,從淮河通到高郵。孫長卿説:地勢有山為阻曲折迴繞,工役大難於成功。事情交付都水官,調動民工幾百萬,終於不能完成,就作罷了。當時又要開放茶葉買賣而收其賦税,召孫長卿商議,孫長卿説:本來祖宗實行茶葉專賣,是為了充作西北二邊境購買軍糧之用,而且不出京城的錢,公傢俬人都認為便利。現在實行的措施,不足補助邊境購買軍糧開支的十分之一,而國家的財用被損耗了。於是逐條陳奏不便的理由十五件事,朝廷不聽。

孫長卿改任陝西都轉運使。過了一年,任慶州知州。慶州佔據險峻之地,以無水為患,曾經從山谷中挖渠引水以供城中人取用,不久又斷水了。孫長卿開鑿了一百口井,都找到了泉水。泥陽有羅川、馬嶺等地,山上構築有危險的棧道,下臨萬丈深淵,路過的人惴惴恐懼。孫長卿尋訪到唐朝時故道,開闢為通途。改任定州知州。

熙寧元年,河北發生大地震,城牆和糧倉都倒塌了,孫長卿盡力修繕補築。宋神宗知道他的才能,轉任他為兵部侍郎。第二年,去世,享年六十六歲。

孫長卿沒有文學才能,但擅長政事,是能幹的官員。孫長卿性情廉潔,從不取別人一毫財利。孫長卿任定州知州時應得園林之利八十萬,他悉數歸公。孫長卿死後,皇帝下詔派人護送他的靈柩歸葬原籍。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4

宋史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寧人。孝宗即位,遷著作佐郎。帝初政,鋭意事功,問大昌曰:朕治道不進,奈何?大昌對曰:陛下勤儉過古帝王,自女真通和,知尊中國,不可謂無效。但當求賢納諫,修政事,不必他求奇策。又言:淮上築城太多,緩急何人可守?設險莫如練卒,練卒莫如擇將。帝稱善。除浙東提點刑獄。會歲豐,酒税逾額,有挾朝命請增額者,大昌力拒之。徙江西轉運副使,大昌曰:可以興利去害,行吾志矣。會歲歉,出錢十餘萬緡,代輸吉、贛、臨江、南安夏税折帛。六和塔寺僧以鎮潮為功,求內降給賜所置田產仍免科徭,大昌奏:僧寺既違法置田,又移科徭於民,奈何許之!寢其命。權刑部侍郎,大昌言:闢以止闢,未聞縱有罪為仁也。今四方讞獄例擬貸死,臣謂有司當守法,人主察其可貸則貸之。如此,則法伸乎下,仁歸乎上矣。帝以為然。江陵都統制率逢原縱部曲毆百姓,大昌因極論自此屯戍州郡,不可為矣!逢原由是坐削兩官。累遷吏部尚書,言:禁衞之士,祖宗非獨以備宿衞而已,南征北伐,是嘗為先鋒。今率三年輒補外,用違其長,即有徵行,無人在選。奈何始以材武擇之,而終以庸常棄之乎?願留三衙勿遣。出知泉州,汀州賊沈師作亂,戍將蕭統領與戰死,閩部大震。漕檄統制裴師武討之。師武以未得帥符不行,大昌手書趣之曰:事急矣,有如帥責君,可持吾書自解。當是時,賊謀攻城,而先使諜者裹甲縱火為內應。會師武軍至,復得諜者,賊遂散去。紹熙五年,以龍圖閣學士致仕。慶元元年卒,年七十三,諡文簡。

(節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禁衞之士/祖宗非獨以備宿衞而已/南征北伐/是嘗為先鋒/今率三年輒補/外用違其長/即有徵行/無人在選奈何/始以材武擇之/而終以庸常棄之乎/願留三衙勿遣/

B.禁衞之士/祖宗非獨以備宿衞而已/南征北伐/是嘗為先鋒/今率三年輒補外/用違其長/即有/徵行無人/在選奈何/始以材武擇之/而終以庸常棄之乎/願留三衙勿遣/

C.禁衞之士/祖宗非獨以備宿衞而已/南征北伐/是嘗為先鋒/今率三年/輒補外用/違其長/即有徵行/無人在選/奈何始以材武擇之/而終以庸常棄之乎/願留三衙勿遣/

D.禁衞之士/祖宗非獨以備宿衞而已/南征北伐/是嘗為先鋒/今率三年輒補外/用違其長/即有徵行/無人在選/奈何始以材武擇之/而終以庸常棄之乎/願留三衙勿遣/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權統轄範圍之內的地區稱為中國。

B.北宋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將領不能專兵,凡遇戰事,在將領中選拔一人給予都統制的名義節制兵馬。

C.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所以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D.古代的官員因為年齡或別的原因辭官不做了,稱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員退休。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程大昌積極建言,受到皇上稱讚。他認為求賢納諫,修明政治,就能稱霸中原;設置險要不如訓練士兵,訓練士兵不如選擇好將領。

B.程大昌關注民生,體察民情。有人以朝廷的命令為由請求增加税額,大昌堅決拒絕;他認為不應該答應六和塔寺僧的請求,皇帝採納了他的意見。

C.程大昌盡心國事,見識卓遠。代理刑部侍郎時,他認為縱容罪犯不是仁道,應用法律阻止犯罪;擔任吏部尚書時,他認為應該充分發揮宮廷警衞的長處。

D.程大昌處事果斷,敢於擔當。汀州逆賊沈師作亂,裴師武因為沒有得到帥符不肯出兵征討,程大昌寫信催促,並願承擔責任,於是裴師武及時出兵。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會歲歉,出錢十餘萬緡,代輸吉、贛、臨江、南安夏税折帛。

(2) 今四方讞獄例擬貸死,臣謂有司當守法,人主察其可貸則貸之。

答案:

1.(3分)D

2.(3分)C

3.(3分)A(就能稱霸中原理解有誤)

4.(10分)(1)適逢荒年,(程大昌)拿出十多萬錢,代交吉州、贛州、臨江、南安等地摺合為絲織品的夏税。(大意2分,歉輸折帛各1分)

(2)現在各方面審理案件依例打算赦免死罪,我認為有關部門應當信守法令,皇上審察可以赦免就赦免他。(大意2分,讞獄擬貸各1分)

參考譯文: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寧人。孝宗繼位後,提升他為著作佐郎。皇帝剛剛執政,鋭意建功立業,問大昌説:我治國沒有長進,怎麼辦呢?大昌回答説:陛下勤儉超過古代帝王,自從女真與我們交往和睦通,他們知道尊重中原,不可以説沒有效果。只要求賢才納諫言,修明政事,不必另外尋求奇方異策。又説:淮上築城太多,發生緊急情況什麼人可以守衞?設置險要不如訓練士兵,訓練士兵不如選擇好將領。皇帝稱讚他説得好。授予他浙東提點刑獄。適逢豐年,酒税超過了規定的數額,有人以朝廷的命令為由請求增加税額,大昌堅決拒絕。調任江西轉運副使,大昌説:可以興利除害,實行我的志向了。適逢荒年,他拿出十多萬錢,代交吉州、贛州、臨江、南安等地摺合為絲織品的夏税。六和塔寺僧認為鎮伏江潮有功,請求皇上下旨把已置辦的田產賞賜給他們仍舊免除賦税徭役,大昌上奏:僧寺已經違法置辦田產,又將賦税徭役移加給百姓,為什麼要答應他們呢!皇帝中止了命令。大昌代理刑部侍郎,説:法律是用來防止犯法的,沒有聽説縱容罪犯是仁道。

現在各方面審理案件依例打算赦免死罪,我認為有關部門應當信守法令,皇上審察可以赦免就赦免他。這樣,就使法律在下面得到伸張,而仁道歸於皇上了。皇上認為他説得對。江陵都統制率逢原縱容部下毆打百姓,大昌於是極力説從此屯駐戍守州郡,不可以做了! 率逢原因此被治罪削減兩官。大昌多次升遷為吏部尚書,説:擔任宮廷警衞的士兵,祖宗之法不只是用來預備宮中警衞,南征北戰,禁衞軍都曾是先鋒。現在一般三年就要補以外任,用非所長,即使有徵伐之事,也沒有人得到選用。為什麼剛開始是選擇有才略武藝的人,而到最後把他們像平常人一樣地拋棄呢?希望將他們留在衙內不要派遣。離開京城主持泉州政務,汀州逆賊沈師作亂,戍守將領蕭統領與沈師作戰而死,閩部受到很大震動。漕司發檄文命令統制裴師武討伐亂軍。裴師武因為沒有得到帥符不肯出兵,大昌親筆致信催促他説:事情很急,如果將帥責怪你,你可以拿我的信自己辯解。這時候,賊兵謀劃攻城,先派遣間諜披上鎧甲放火作為內應。正趕上師武的軍隊到來,又抓住了間諜,於是賊兵散去。紹熙五年,以龍圖閣學士退休。慶元元年去世,終年七十三歲,謐號文簡。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5

林大中字和叔,婺州永康人。入太學,登紹興三十年進士第,知撫州金谿縣。郡督輸賦急,大中請寬.其期,不聽,納告敕投劾而歸。已而主太常寺簿。光宗受禪,除監察御史。大中謂:“國之大事在祀,沿襲不正,非所以嚴典禮、妥神明。”上疏詳述。遷殿中侍御史。奏言:“進退人才,當觀其趣向之大體,不當責其行事之小節。趣向果正,雖小節可責,不失為君子;趣向不正,雖小節可喜,不失為小人。”陳賈以靜江守臣入奏,大中極論其“庸回亡識,陰廢正人,儻許入奏,必再留中,善類聞之,紛然引去,非所以靖國”。命遂寢。江、浙四路民苦折帛①和買②重輸,大中曰:“有產則有税,於税絹而科折帛,猶可言也,如和買折帛則重為民害。今令納折帛錢,大失立法初意。”朝廷以其言為減所輸者三歲。馬大同為户部,大中劾其用法峻。上欲易置他部,大中曰:“是嘗為刑部,固以深刻稱。”章三上不報。又論大理少卿宋之瑞,章四上,又不報。大中以言不行,求去,改吏部侍郎,辭不拜,乃除大中直寶謨閣,而大同、之瑞俱與郡。城南民田,潮溢不可種,大中捐公帑治石築之,民不知役而蒙其利。郡訛言夜有妖,大中謂此必黠賊所為,立捕黥之,人情遂安。大中罷歸屏居十二年未嘗以得喪關其心作園龜潭之上客至擷杞菊取溪魚觴酒賦詩時事一不以掛口及侂胄誅,即召見,落致仕,試吏部尚書。嘉定改元,兼太子賓客。是年六月卒,年七十有八,贈資政殿學士、正奉大夫,諡正惠。大中清修寡慾,退然如不勝衣,及其遇事而發,凜乎不可犯。自少力學,趣向不凡。所著有奏議、外製、文集三十卷。

(節選自《宋史·林大中傳》)

【注】

①折帛:指折納絹帛的一項重賦。

②和買:指政府於春季貸款給農民,至夏秋時令農民以絹償還。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大中請寬其期 寬:寬延。

B.非所以靖國 靖國:使國家安定。

C.命遂寢

寢:罷免。

D.固以深刻稱 深刻:嚴峻苛刻。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大中罷歸屏居/十二年/未嘗以得喪關其心/作園龜潭之上/客至/擷杞菊/取溪魚/觴酒賦詩時/事一不以掛口/

B.大中罷歸屏居/十二年/未嘗以得喪關其心/作園龜潭之上/客至擷杞菊/取溪魚/觴酒賦詩/時事一不以掛口/

C.大中罷歸/屏居十二年/未嘗以得喪關其心/作園龜潭之上/客至擷杞菊/取溪

魚/觴酒賦詩時/事一不以掛口/

D.大中罷歸/屏居十二年/未嘗以得喪關其心/作園龜潭之上/客至/擷杞菊/取溪魚/觴酒賦詩/時事一不以掛口/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林大中正直敢言,他認為應提拔志趣志向端正的'君子、退抑不正派的小人,他曾多次上奏章檢舉大理少卿宋之瑞,但朝廷最終不予迴應,未作處理。

B.林大中關心百姓,他看到江、浙四路的百姓苦於折帛、和買的重賦,就向朝廷進言減免,看到城南百姓的田地因潮水漫進無法耕種,就用公款為百姓修築田地。

C.林大中頗有見地,聽到郡中夜間有妖怪的謠言,他認為這一定是狡黠的盜賊乾的,立刻捕獲並對之施以墨刑,使人心得以安定。

D.林大中從國小習努力,志趣志向不同一般。他清心修行不嗜慾,平時表現出來的樣子很柔弱,等到遇事發作起來時,卻凜然不可侵犯。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國之大事在祀,沿襲不正,非所以嚴典禮、妥神明。(5分)

(2)馬大同為户部,大中劾其用法峻。上欲易置他部。(5分)

答案:

4.C(寢:停止。)

5.D(大中罷歸,屏居十二年,未嘗以得喪關其心,作園龜潭之上,客至,擷杞菊,取溪魚,觴酒賦詩,時事一不以掛口。)

6.A(“朝廷最終不予迴應,未作處理”錯,朝廷最後改任宋之瑞為郡守。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國之大事在祀,沿襲不正,非所以嚴典禮、妥神明。(5分)

【參考答案】

國家的大事在於祭祀,沿續承襲不循正道,不能用來尊重典法禮儀、安定神靈(或“使神靈安定”)。

【評分細則】

“沿襲”“所以”“妥”各1分,句子大意2分。

【評分説明】

關鍵詞“沿襲”翻譯為“沿續承襲”“沿用因襲”“依照舊例行事”“沿續繼承”等給1分;“所以”翻譯為“用來……的方法”“用來……的”等給1分;“妥”翻譯為“安定”“使……安定”等給1分;整體句意給2分。

(2)馬大同為户部,大中劾其用法峻。上欲易置他部。(5分)

【參考答案】

馬大同掌管户部,林大中彈劾他執行法令太嚴苛。皇上打算改換他到其他部門。

【評分細則】

“為”“用法”“易”各1分,句子大意2分。

【評分説明】

關鍵詞“為”翻譯為“掌管”“治理”等給1分;“用法”翻譯為“執行法令”“依法斷罪”等給1分;“易”翻譯為“更換”“更改”“改變”“變更”等給1分;整體句意給2分。

【參考譯文】

林大中字和叔,婺州永康人。進入太學,紹興三十年進士及第,為撫州金谿縣知縣。郡守督促繳納賦税非常急迫,林大中請求寬延期限,不接受,交上委任狀遞上彈劾自己的文書而還鄉。後來任太常寺主簿。光宗接受禪位,授為監察御史。林大中認為:“國家的大事在於祭祀,沿續承襲不循正道,不能用來尊重典法禮儀、安定神靈。”上奏疏詳細論述。調任為殿中侍御史。上奏説:“提拔退抑人才,應當觀察他志趣志向的大體,不應當對他行為的小節求全責備。志趣志向確實端正,即使小節應該責備,也不失為君子;志趣志向不正派,即使小節可嘉,也還是小人。”陳賈以靜江守臣身份入朝奏事,林大中極力論斥他“用心奸邪(回,通‘違’)、沒有知識,暗中罷退正人君子,假如(“儻”,同“倘”)准許他入朝奏事,必然再度留在朝中,好人聽説了,將紛紛離去,不是使國家安定的辦法”。命令於是停止。江、浙四路百姓苦於折帛、和買的重賦,林大中説:“有產業就有税收,對於税絹收取折帛税,還有得可説,假如是和買又折帛就是對人民的雙重禍害。現在命令繳納折帛錢,大大違背了當初立法的本意。”朝廷由於他的進言而減免了三年要徵的税收。馬大同掌管户部,林大中彈劾他執行法令太嚴苛。皇上打算改換他到其他部門,林大中説:“他曾管理刑部,本來就因嚴峻苛刻著稱。”奏章三次遞上去沒有答覆。又論列大理少卿宋之瑞,奏章四次遞上去,又沒有答覆。林大中因進言不能實行,請求離職,改為吏部侍郎,辭謝不到任,於是任林大中直寶謨閣,而馬大同、宋之瑞都擔任郡守。城南百姓的田地因潮水漫進無法耕種,林大中拿出公款購石料修築田地,百姓沒有服勞役就蒙受了惠利。郡中謠言説夜間有妖怪,林大中認為這一定是狡黠的盜賊乾的事,立刻捕獲他施以黥刑(指在人臉上刺字並塗墨之刑),人心於是安定。林大中罷官還鄉,退處十二年,未曾把得失放在心上,在龜潭上建園林,客人來了,採摘枸杞菊花,釣捕溪中游魚,飲酒賦詩,對當時政事一句也不談。等到韓侂胄被殺,林大中立即被召見,特命復出任職,試任吏部尚書。嘉定改元,兼任太子賓客。這年六月去世,享年七十八歲,追贈資政殿學士、正奉大夫,諡號正惠。林大中清心修行不嗜慾,柔弱的樣子好像承受不了衣衫的重量,等到他遇事發作起來時,卻凜然不可侵犯。從小

努力學習,志趣志向不同一般。著作有奏議、外製、文集三十卷。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6

安丙,字子文,廣安人。淳熙間進士,調大足縣主簿。通判隆慶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守張鼎,發常平粟振之。尋又鑿石徙溪,自是無水患。知大安軍,歲旱,民艱食,丙以家財即下流糴米數萬石以振。事聞,詔加一秩。

開禧二年,程鬆為四川宣撫使,吳曦副之。鬆夜延丙議。丙為鬆言曦必誤國,鬆不省。蓋丙嘗為其父客,素知曦。三年正月甲午,曦僭號建官,稱臣於金,以丙為丞相長史、權行都省事。事既熾,丙不得脱,度徒死無益,陽與而陰圖之。遂與楊巨源、李好義等謀誅曦。丙遣弟煥往約諸將,相與拊定。於是傳檄諸道,按堵如故。曦僭位凡四十一日。三月戊寅,陳曦所以反及矯制平賊便宜賞功狀,自劾待罪,函曦首級與曦所受金人詔印及所匿庚牌附驛。

時方議和,丙獨戒飭將士,以攻為守,威聲甚著。時沿邊關隘悉為金毀,丙遺時相書,雲:“今於關表廣結義士,月給以糧,俾各保田廬,逮事定,則系之尺籍而勸之耕,庶可經久。”

賊張福、莫簡叛。賊自閬趨遂寧,所過無不殘滅。丙欲自持十萬緡往益昌募士。魏了翁移書宰執,謂安丙不起,則賊未即平,蜀未可定,雖賊亦曰:“須安相公作宣撫,事乃定耳。”詔起丙為四川宣撫使,予便宜。丙奏:“臣不辭老以報國。”至遂寧,賊猶負固於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諸軍合圍,絕其樵汲之路以困之。未幾,俘獲張福等十七人以獻。

先是,夏人來乞師並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分遣將士趨秦、鞏、鳳翔,委丁焴節制,師次於鞏。夏人以樞密使子寧眾二十餘萬,約以夏兵野戰,宋師攻城。既而攻鞏不克,乃已。丙卒,訃聞,輟視朝二日。

(選自《宋史·安丙傳》,有刪改)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鬆夜延丙議 延:邀請

B.陳曦所以反及矯制平賊便宜賞功狀 矯:假託

C.賊猶負固於普州之茗山 負:遭受

D.師次於鞏 次:駐紮

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安丙忠於國家的一組是(3分)

①尋又鑿石徙溪,自是無水患 ②遂與楊巨源、李好義等謀誅曦

③時方議和,丙獨戒飭將士,以攻為守,威聲甚著 ④賊自閬趨遂寧,所過無不殘滅

⑤臣不辭老以報國 ⑥夏人來乞師並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安丙恪盡職守,體恤百姓。他在隆慶府任職時,郡中發大水,他稟告上司,打開糧倉救濟;他任大安軍知軍,曾用自家糧食救濟遭旱災的百姓。

B.安丙敢於和叛逆之人作鬥爭。他對宣撫使程鬆説,吳曦會貽誤國事,後來吳曦叛國投敵,並封安丙官職,安丙機智地與吳曦周旋,最終剷除了吳曦。

C.安丙很有威望,平定叛賊有功。叛賊張福等人作亂,官員和叛賊都認為只有安丙才能平定叛亂,朝廷起用安丙,他領兵平叛,俘虜了張福等人。

D.安丙竭誠為國效力。邊境關口遭到金國人破壞,他寫信給宰相,提出自己的建議;他派兵和夏國人聯合攻打金國;他去世后皇帝停止上朝兩天表示哀悼。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事既熾,丙不得脱,度徒死無益,陽與而陰圖之。(5分)

(2)今於關表廣結義士,月給以糧,俾各保田廬,逮事定,則系之尺籍而勸之耕,庶可經久。(5分)

答案:

1.C(負:依仗)

2.D(①表明安丙有治理才能;④説的是叛賊的所作所為)

3.A(“曾用自家糧食救濟遭旱災的百姓”與原文不符,應是用自家的財產購買糧食救濟遭旱災的百姓)

4.(1)事態已經嚴重,安丙不能脱身,考慮到白白送死沒有好處,表面上參與暗地裏卻在謀劃。(得分點:度、徒、陰,句意2分)

(2)現在在關外廣泛交結義士,按月供給糧食,讓他們各自保住田地房屋,等到事情平定,就把他們編入軍籍並鼓勵他們耕種,或許可以保持長久。(得分點:系、勸、庶,句意2分)

參考譯文:

安丙,字子文,廣安人。淳熙年間考中進士,調任大足縣主簿。任隆慶府通判,嘉泰三年,郡中發大水,安丙稟告守臣張鼎,發放常平倉的糧食救濟災民。不久又開鑿山石使溪水改道,從此沒有水災。任大安軍知軍,發生旱災,百姓吃飯困難,安丙用自家財產到下游買了幾萬石米來救濟。事情報告皇帝后,下詔增加一級官階。

開禧二年,程鬆擔任四川宣撫使,吳曦做他的副職。程鬆晚上邀請安丙商議。安丙向程鬆説吳曦一定會貽誤國事,程鬆沒有明白(安丙的意思)。因為安丙曾經是吳曦父親的門客,一向瞭解吳曦。開禧三年正月甲午日,吳曦冒稱偽號建置百官,向金國稱臣,任命安丙擔任丞相長史、代理行都省事。事態已經嚴重,安丙不能脱身,考慮到白白送死沒有好處,表面上參與暗地裏卻在謀劃。於是和楊巨源、李好義等人謀劃除掉吳曦。安丙派弟弟安煥去聯絡各位將領,相互擊掌約定。於是傳達文告到各道,安居如前。吳曦僭位共四十一天。三月戊寅日,陳述吳曦反叛的原因以及假託聖命平定叛賊乘便獎賞有功人員的情況,自我彈劾等待治罪,用盒子裝着吳曦的首級和吳曦接受的金國人的詔書、金印以及隱藏的庚牌交給驛使。

當時正在議和,只有安丙告誡整頓將士,以攻為守,威名聲望很顯著。當時邊境沿線的關口全被金兵毀壞,安丙寫信給當時的宰相,説:“現在在關外廣泛交結義士,按月供給糧食,讓他們各自保住田地房屋,等到事情平定,就把他們編入軍籍並鼓勵他們耕種,或許可以保持長久。”

叛賊張福、莫簡作亂。賊兵從閬州趕往遂寧,所經過的地方沒有不殘殺滅絕的。安丙想親自帶着十萬緡錢去益昌招募士兵。魏了翁寫信給宰相,認為安丙不起用,那麼賊兵不能馬上平定,蜀地不能安定,即使叛賊也説:“必須安相公做宣撫,事情才能平定。”朝廷下詔起用安丙擔任四川宣撫使,准予方便適宜地行事。安丙上奏説:“我不辭年老以報效國家。”到達遂寧,賊兵依然在普州的茗山依仗(險峻)固守。安丙下令各軍合圍,斷絕他們砍柴取水的道路以使他們陷入困境。沒過多久,俘虜了張福等十七人。

在這以前,夏國人來朝請求派軍隊合力攻打金國人,安丙一邊上奏一邊行動,分別派遣將士去秦、鞏、鳳翔,委派丁焴指揮,部隊駐紮在鞏地。夏國人由樞密使子寧眾帶兵二十多萬,約定夏國軍隊在野外作戰,宋國軍隊攻打城池。不久進攻鞏地失敗,於是休兵。安丙去世,報喪給皇帝,停止上朝兩天。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7

閲讀下面文言文,完成-46題。(9分,每小題3分)

餘玠,字義夫,蘄州人。以功補進義副尉,尋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兼四川總領兼夔路轉運使。玠大更敝政,遴選守宰,築招賢之館於府之左,供張一如帥所居,下令曰:集眾思廣忠益,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謀以告我者,近則徑詣公府,遠則自言於郡,所在以禮遣之,高爵重賞,朝廷不吝以報功,豪傑之士趨期立事,今其時矣。士之至者,玠不厭禮接,鹹得其歡心,言有可用,隨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遺謝之。

播州冉氏兄弟璡、璞,有文武才,隱居蠻中,前後閫帥辟召,堅不肯起。聞玠賢,相謂曰:是可與語矣。遂詣府上,玠素聞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見之,與分庭抗禮,賓館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數月,無所言。玠將謝之,乃為設宴,玠親主之。酒酣,坐客方紛紛競言所長,璡兄弟飲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觀我待士之禮何如耳。明日,更別館以處之,且日使人窺其所為。兄弟終日不言,惟對踞,以堊畫地為山川城池之形,起則漫去。如是又旬日,請見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禮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眾人也。為今日西蜀之計,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覺躍起,執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勝之地莫若釣魚山,請徙諸此,若任得其人,積粟以守之,賢於十萬師遠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淺士,先生之謀,玠不敢掠以歸己。遂不謀於眾,密以其謀聞於朝,請不次官之。詔以璡為承事郎,璞為承務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卒築青居、大獲、釣魚、雲頂凡十餘城,皆因山為壘,棋佈星分,為諸郡治所,屯兵聚糧為必守計。於是如臂使指,氣勢聯絡。又屬嘉定開屯田於成都,蜀以富實。

選自《宋史·列傳第175》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供張一如帥所居 一:都,一概

B.近則徑詣公府 詣:去,到

C.刺入即出見之 刺:刺探

D.密以其謀聞於朝 聞:報告

5.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餘玠禮待、提拔人才的一項是( )(3分)

①玠大更敝政,遴選守宰 ②言有可用,隨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遺謝之

③玠將謝之,乃為設宴,玠親主之 ④是觀我待士之禮何如耳

⑤遂不謀於眾,密以某謀聞於朝,請不次官之 ⑥詔以璡為承事郎,璞為承務郎

A.①④⑤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③⑥

6.下列對原文的敍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餘玠鎮守蜀中,吸取諸葛亮的經驗,廣開言路,重用人才,除弊政,收到了顯著成效。

B.在餘玠賢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後,提出在西蜀合理佈防的策略。

C.冉氏兄弟認為巴蜀之地不值得戌防,餘玠甚以為然,於是將軍隊移至釣魚山一帶。

D.餘玠採納冉氏兄弟的建議,並把遷城之事,全委任他們督辦,最終建成十餘座城池。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士之至者,玠不厭禮接,鹹得其歡心,言有可用,隨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遺謝之。(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口形勝之地莫若釣魚山,請徙諸此,若任得其人,積粟以守之,賢於十萬師遠矣,巴蜀不足守也。(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4、C (3分)(刺:名帖,相當於後來的名片)

5、B(3分)(①屬於改革弊政的做法; ④餘玠想的內容;⑥是朝廷的做法)

6、C(3分)(冉氏兄弟認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是對巴蜀不足守也的誤解,不足守是不難防守的意思。)

7、(1)(5分)士人來到後,餘玠不厭其煩以禮接待。(來者)都得到餘玠的真誠歡迎,所獻策謀可採納的,(餘玠)按獻策人的才能予以任用,如果不能採用,也贈厚禮對其表示感謝。(全句2分,禮(以禮)、歡心(真誠歡迎)、隨(按照)、各1分)

(2) (5分)蜀中關隘,地勢優越的莫過於釣魚山,將合州城遷移至此,如用人得當,積貯糧食守住釣魚山,(那就)遠勝過十萬軍隊,巴蜀便不難防守了。(全句2分,形勝(地勢優越)、以(來)、賢(勝過)各1分)

參考譯文:

餘玠,字義夫,是蘄州人。憑戰功補任進義副尉,不久授予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兼四川總領兼夔路轉運使。他大力改革弊政,遴選郡守縣宰,在自己的帥府旁修築招賢館,陳設完全同主帥的住所一樣,下令:集眾思廣忠益,是諸葛孔明用來治理蜀地的辦法。有策謀想告訴我的人,在近處就徑直來公府,在遠處可自行到所在的郡府(去談),官府要以禮相送。高爵重賞,朝廷(也會)不吝惜以此為酬報的。豪傑之士隨時世而動要求建立功業,現在正是時機。士人來到後,餘玠不厭其煩以禮接待。(來者)都得到餘玠的真誠歡迎,所獻策謀可採納的,(餘玠)按獻策人的才能予以任用,如果不能採用,也贈厚禮對其表示感謝。

播州冉璡、冉璞兄弟倆,有文才武略,隱居在少數民族區域,前後有幾任外任的將帥徵召,他們堅決不肯就職。聽説餘玠賢明,相互商量:這樣,可以與他談談。於是前往帥府。餘玠素聞冉氏兄弟(之名),看到名片請冉氏兄弟進府邸並立即會見他們,施以平等的禮節,(給予)在賓館(休憩)的待遇。冉氏兄弟以平常的心態接受;過了數月,也沒有談什麼(建議)。餘玠準備向他們問候請教,於是為他們設宴。餘玠親自主持宴會。酒喝到暢快的時候,在座的來客紛紛爭着講自己策謀的高明,而冉氏兄弟只是飲酒用餐而已。餘玠以含蓄的話語引導他們,最終(他們)還是默默無言。餘玠(心裏)説:他們不過是在看我將怎樣禮待有識之士罷了。第二天,讓(二人)換住另一處賓館,並派人天天在暗中觀察他們的作為。(派去的人發現)冉氏兄弟終日不講話,只是面對面蹲着,用白堊土在地上畫些山川城池的圖形,起身後就塗抹掉。這樣,又過了十日,(二人)請求會見餘玠。(見面後)讓其他人退出,才説:我們兄弟愧對明公的禮遇,所思謀的建議(對您)只有微小的幫助,所以不敢同眾人所言相比。作為今日(固守)西蜀之計,恐怕是在於遷移合州城(防務)吧?餘玠(聽罷)不覺一躍而起,拉住二人的手説:這正合我的心意,只是我沒有想到合適的地方。(冉氏兄弟)説:蜀中關隘,地勢優越的莫過於釣魚山,將合州城遷移至此,如用人得當,積貯糧食守住釣魚山,(那就)遠勝過十萬軍隊,巴蜀便不難防守了。餘玠大喜説:我始終相信先生非淺薄之士,先生的策謀,我不敢掠為己有。於是不再與眾人商議,祕密將這個計劃向朝廷報告,並請求不要拘泥等級授予他們兄弟官職。(朝廷)昭封冉璡為承事郎,冉璞為承務郎。遷城之事,全部委任他們(督辦)最終建成青居、大獲、釣魚、雲頂共十餘座城池,都依山勢構築營壘,星羅棋佈,作為各州郡治所,屯兵聚糧制定堅守的方案。在這種佈防下,(調度兵力)如以臂控制使喚手指(一樣自如),(各成兵力的)氣勢聯通。餘玠又指令嘉定(知府)在成都闢地屯墾,蜀中因此殷實富足。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8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方信孺,字孚若,興化軍人。有雋材,未冠能文,周必大、楊萬里見而異之。以父崧卿蔭,補番禺縣尉。韓侂胄舉恢復之謀,諸將僨軍,邊釁不已。朝廷尋悔,金人亦厭兵,乃遣韓元靚來使,而都督府亦再遣壯士遺敵書,然皆莫能得其要領。近臣薦信孺可使,自蕭山丞召赴都,命以使事。信孺曰:“開釁自我,金人設問首謀,當何以答之?”侂胄矍然。至濠州,金帥紇石烈子仁止於獄中,露刃環守之,絕其薪水,要以五事。信孺曰反俘歸幣可也縛送首謀於古無之稱藩割地則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還耶信孺曰吾將命出國門時已置生死度外矣至汴,見金左丞相、都元帥完顏宗浩,宗浩叱之曰:“前日興兵,今日求和,何也?”信孺曰:“前日興兵復仇,為社稷也。今日屈己求和,為生靈也。”宗浩不能詰,授以報書曰:“和與戰,俟再至決之。”信孺還,詔侍從、兩省、台諫官議所以覆命。眾議還俘獲,罪首謀,增歲幣五萬,遣信孺再往。金人見信孺忠懇,乃曰:“割地之議姑寢,但稱藩不從,當以叔為伯,歲幣外,別犒師可也。”信孺固執不許。覆命,再差抵汴。宗浩變前説,別出事目。信孺曰:“歲幣不可再增,故代以通謝錢。今得此求彼,吾有隕首而已。”信孺還,言:“敵所欲者五事:割兩淮一,增歲幣二,犒軍三,索歸正等人四,其五不敢言。”侂胄再三問,至厲聲詰之,信孺徐曰:“欲得太師頭耳。”侂胄大怒,奪三秩。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強敵,議用弗就。信孺使北時,年財三十。既齟齬歸,營居室巖竇,自放於詩酒。後貲用竭,賓客益落,信孺尋亦死矣。(節選自《宋史·方信孺列傳》,有刪改)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信孺曰/反俘歸幣可也/縛送首謀/於古無之/稱藩割地/則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還耶/信孺曰/吾將命出國門時/已置生死度外矣

B.信孺曰/反俘歸幣可也/縛送首謀/於古無之稱藩/割地則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還耶/信孺曰/吾將命出國門時/已置生死度外矣

C.信孺曰/反俘歸幣可也/縛送首謀/於古無之稱藩/割地則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還耶/信孺曰/吾將命出國門/時已置生死度外矣

D.信孺曰/反俘歸幣可也/縛送首謀/於古無之/稱藩割地/則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還耶/信孺曰/吾將命出國門/時已置生死度外矣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未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結髮戴冠,以示成年,稱“弱冠”,未成年稱“未冠”。

B.蔭:古代一種制度,子孫因先輩有勛勞或官職而依照往例受到封賞或免罪。

C.社稷:社,穀神;稷,土神。古代帝王祭祀他們以求國事太平、五穀豐登。後用作國家的代稱。

D.三秩:秩,古代官吏的俸祿,引申指官吏的職位和品級,三秩,即三級或三等。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方信孺才能出眾。曾得到周必大和楊萬里的讚賞。與金國交涉時,都督府派去的人不能領會敵方要領,而方信孺出使時能從容地與金國周旋。

B.方信孺臨危不亂。他首次出使金國,遭到囚禁,被斷絕柴火、飲用水,還受到威脅,但仍沉着冷靜,堅決不答應金國提出的五個停戰條件。

C.方信孺堅守氣節。他自始至終都沒有同意金國提出的交出主謀的無理要求,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維護朝廷尊嚴。

D.方信孺勇於維護朝廷利益。他三次出使金國,先後拒絕了金國提出的增加歲幣等有損國家利益的要求,使敵方的貪慾無法輕易得逞。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信孺曰:“開釁自我,金人設問首謀,當何以答之?”

(2)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強敵,議用弗就。

答案:

4.(3分)A(信孺曰:“反俘、歸幣可也,縛送首謀,於古無之,稱藩、割地,則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還耶?”信孺曰:“吾將命出國門時,已置生死度外矣。”)

5.(3分)C(C項“社,穀神;稷,土神”有誤,應為“社,土神;稷,穀神”)

6.(3分)B(B項“堅決不答應金國提出的五個停戰條件”有誤,原文中答應了“反俘”“歸幣”兩個條件)

7.(1)(5分)方信孺問:“開啟邊釁(或挑起事端)出自我方,如果金人問誰是主謀,應當用什麼話回答他們?”(譯出大意給2分;“開釁”“設問”“何以”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5分)方信孺從春季到秋季,出使金國往返三次,用口才挫敗強大的敵人,和議因此沒有成功。(譯出大意給2分;“口舌”“折”“就”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附參考譯文:

方信孺字孚若,興化軍人。有傑出的才華,不到二十歲就能做文章,周必大、楊萬里見了他,都認為他與眾不同。因為父親方崧卿恩蔭,補官番禺縣尉。韓侂胄實行恢復國土的計劃,諸將兵敗,邊疆的事端無法停止。朝廷不久後悔對金用兵,金人也厭倦打仗,於是派遣韓元靚前來出使,隨後都督府也兩次派勇士送文書給敵方,然而都不能得到敵方的要點關鍵。左右親近大臣推薦方信孺可以擔任使臣,從蕭山縣縣丞任上召到京都,把出使的事指派給他。方信孺問:“開啟邊釁出自我方,如果金人問誰是主謀,應當用什麼話回答他們?”韓侂胄聽後驚惶不安。到了濠州,金國元帥紇石烈子仁把他們扣留在監獄中,派人拔刀四面環繞看守着他,斷絕他們的柴草和飲用水,用五個條件要挾他。方信孺説:“交還戰俘、交納歲幣是可以的,綁送主謀,自古沒有這樣做的,自稱藩國、割讓土地,則不是臣子忍心談論的事。”紇石烈子仁發怒説:“你不想活着回去了嗎?”方信孺説:“我接受命令走出國家大門時,就已經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方信孺來到汴京,會見金國左丞相、都元帥完顏宗浩,完顏宗浩大聲叱罵:“從前發動戰事,今天前來求和,為什麼呢?”方信孺説:“從前起兵復仇,是為了國家社稷;今天委屈自己來求和,是為了百姓生靈。”完顏宗浩不能問倒他,交給他回覆的文書,説:“和還是戰,等再來時決定。”方信孺回來後,皇帝命令侍從官、兩省、台諫等主要官員商議如何答覆。眾臣集議交還俘虜,判罪主謀,增加歲幣五萬,派遣方信孺再去。金人看到方信孺忠厚誠懇,於是説:“割讓土地的協議姑暫放下,但如果稱藩不服從,要改稱叔國為伯國,除歲幣外,另外拿錢犒勞軍隊。”方信孺堅決不肯答應。方信孺回朝覆命,朝廷再派他抵達汴京。完顏宗浩改變了先前的説法,另外生出枝節名目。方信孺説:“歲幣不能再增加,所以用通謝錢代替。現在得了這個又要求那個,我只好掉腦袋罷了。”方信孺回來,説:“敵方所想要的有五件事:割讓兩淮地區是第一,增加歲幣是第二,犒勞軍隊是第三,索要歸正等人是第四,第五不敢説。”韓侂胄再三追問,以至於大聲責問他,方信孺從容不迫地説:“想要得到太師的腦袋罷了。”韓侂胄大為惱怒,把方信孺降職三級。方信孺從春季到秋季,出使金國往返三次,用口才挫敗強大的敵人,和議因此沒有成功。方信孺出使金國時,年齡才三十歲。後來由於牴觸不合時而回鄉,在巖洞營建居室,賦詩飲酒,放縱自己。後來家產用盡,賓客日益稀少,方信孺不久也死了。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9

劉安世,字器之,魏人。登進士第,不就選。從學於司馬光,諮盡心行己之要,光敏之以誠,且令自不妄語始。調洺州司法參軍,司户以貪聞,轉運使吳守禮將按之,問於安世,安世雲:“無之。”守禮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户實貪而吾不以誠對,吾其違司馬公教乎!”光入相,薦為祕書省正字。光薨,擢右正言。

章惇以強市崑山民田罰金,安世言:“惇與蔡確、黃履、邢恕素相交結,自謂社稷之臣,貪天之功,僥倖異日,天下之人指為‘四凶’。今惇父尚在,而別籍異財,絕滅義理,止從薄罰,何以示懲?”會吳處厚解釋確《安州詩》以進,安世謂其指斥乘輿,犯大不敬,與樑燾等極論之,竄之新州。

進左諫議大夫,有旨暫罷講筵。民間歡傳宮中求乳婢,安世上疏諫曰:“陛下富於春秋,未納後而親女色。願太皇太后保佑聖躬,為宗廟社稷大計,清閒之燕,頻御經帷,仍引近臣與論前古治亂之要,以益聖學,無溺於所愛而忘其可戒。”

哲宗俯首不語。

章惇用事,尤忌惡之。初黜知南安軍,再貶少府少監,三貶新州別駕,安置英州。宣和六年,復待制,中書舍人沈思封還之。明年卒,年七十八。

安世初除諫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須明目張膽,以身任責,脱有觸忤,禍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辭,當可免。”母曰:“不然,吾聞諫官為天子諍臣,汝父平生欲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當捐身以報國恩。正得罪流放,無問遠近,吾當從汝所之。”於是受命。年既老,羣賢凋喪略盡,巋然獨存,而名望益重。樑師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賢,求得小吏吳默嘗趨走前後者,使持書來,啖以即大用,默因勸為子孫計,安世笑謝曰:“吾若為子孫計,不至是矣。吾欲為元佑①全人,見司馬光於地下。”還其書不答。死葬祥符縣。後二年,金人發其冢,貌如生,相驚語曰:“異人也!”為之蓋棺乃去。

(節選自《宋史·劉安世》,有改動)

注:①元佑,宋哲宗趙煦的年號。

8.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轉運使吳守禮將按之 查辦

B. 陛下富於春秋 年歲

C. 章惇用事,尤忌惡之 憎恨

D. 金人發其冢 發現

9.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司户實貪而吾不以誠對 山東豪傑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B.吾當從汝所之 縱一葦之所如

C.啖以即大用 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D.默因勸為子孫計 吾今為之虜矣

10.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今惇父尚在,而別籍異財,絕滅義理,止從薄罰,何以示懲?”(5分)

(2)倘居其官,須明目張膽,以身任責,脱有觸忤,禍譴立至(5分)

11.文末説“吾欲為元佑全人”,結合全文,簡要概括劉安世身上所體現的“全人”特點。(4分)

參考答案

8.D發:打開

9.B用在動詞前,構成名詞性詞組;A項,連詞,錶轉折/連詞,表順承;C項,介詞,用/介詞,把;D項,介詞,替/介詞,被。

10(10分)(l)(5分)現在章淳父親還健在,他卻另外登記其它田產,滅絕道義情理,(若)只是從輕處罰,用什麼來表現出懲戒的意義?(譯出大意2分,落實“籍”“止”“何以”各1分)

(2)(5分)如果就任這個官職,必須有見識有膽略,用自己的生命來擔負職責,倘或有觸犯忤逆,禍患貶謫立即到來。(譯出大意2分,落實“居”“脱”“明目張膽”各1分)

11.自省、正直(敢於直諫)、忠君愛國(捐身報國)、孝敬、不為名利所動。(任答四點,每點1分,意思相近即可)

【參考譯文】

劉安世,字器之,魏人。考中進士,沒有參選官任。跟從司馬光學習,諮詢盡心行己的要旨,司馬光教導他誠實,而且令他從不亂説話開始。調任洺州司法參軍,沼州司户以貪污聞名,轉運使吳守禮打算查辦他,向劉安世詢問,劉安世説:“沒有這種事。”

吳守禮因而停止此事。但劉安世內心常常不自安,説:“司户確實貪污而我不以誠實應對,我豈不是違背了司馬公的教誨啊!”司馬光入為宰相,推薦劉安世為祕書省正字。後司馬光去世,提升為右正言。

章惇因強行買崑山民田被罰金,劉安世説:“章惇與蔡確、黃履、邢恕向來互相交結,自認為是社稷大臣,貪天之功,僥倖將來得到皇帝的寵幸,天下人指陳他們為‘四凶’。現在章惇父親還健在,他卻另外登記其它田產,滅絕道義情理,(若)只是從輕處罰,用什麼來表現出懲戒的意義?”恰逢吳處厚解釋蔡確《安州詩》進獻之事,劉安世認為蔡確是指斥皇帝,觸犯大不敬條令,同樑燾等人極力論述這件事,把蔡確放逐到新州。

(劉安世)進任左諫議大夫,有旨意暫時罷免講筵,民間喜傳宮中求取奶媽,劉安世上疏進諫説“:陛下正當壯年,沒有立皇后而親近女色。希望太皇太后保佑聖上的身體,為宗廟社稷大事計議,清閒之餘,應多臨御經史研讀之處,多引用親信大臣談論前朝治亂的要旨,來增加皇上的學問,不要溺於所愛而忘記其可以作為勸戒。”哲宗低頭不説話。

後來章惇當權,特別憎恨劉安世。初貶知南安軍,再貶為少府少監,三貶新州別駕,安排他在英州居住。宣和六年(1124),恢復待制職務,第二年劉安世去世,終年七十八歲。

劉安世開始被任命為諫官,沒有接受君命,進屋稟告母親説:“朝廷不因為安世不賢,讓我擔任諫官。如果就任這個官職,必須有膽識敢作敢為,用自己的生命來擔負職責,倘或有所觸犯忤逆,禍患貶謫立即到來。皇帝正用孝治理天下,如果以老母親辭謝,應當可以免任此職。”母親説:“不行,我聽説諫官是天子的諍臣,應獻身以報效國家的恩典。即使恰好獲罪被流放,不論遠近,我當跟從你居住。”劉安世於是接受任命。年紀老了,眾賢差不多都死了,唯安世巋然獨存,而名望更高。樑師成當權,有生殺予奪之權勢,內心折服劉安世的賢能,找到(曾經在劉安世身邊供過事的)小吏吳默,派他持信來,以馬上重用引誘劉安世,吳默就勸劉安世替子孫打算,劉安世笑着感謝説:“我如果替子孫打算,不至於這樣了。我想做元佑十全十美的人,在黃泉下去見司馬光。”歸還樑師成的信沒有答覆。死後葬在祥符縣。二年後,金人打開他的墳墓,相貌如生,互相驚異告訴説:“這是異人。”替他蓋上棺材才離開。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10

徐夢莘,字商老,臨江人。幼慧,耽嗜經史,下至稗官小説,寓目成誦。

紹興二十四,年舉進士。歷官為南安軍教授。改知湘陰縣。會湖南帥括田,號增耕税,他邑奉令惟謹。夢莘獨謂邑無新田,租税無從出。帥恚其私於民,欲從簿書間攈摭其過,終莫能得,由是反器重之。

尋主管廣西轉運司文字。時朝廷議易二廣鹽法,遣廣西安撫司幹官胡廷直與東西漕臣集議於境。夢莘從行,謂:“廣西阻山,止當仍官般法,則害不及民。廣東諸郡並江,或可容客販,未宜遽以二廣概行。”議與廷直不合。廷直竟遂其説,以客販變法得為轉運使。夢莘既知賓州,猶以前議為梗法,罷去。不三年,二廣商賈毀業,民苦無鹽,復從官般法矣。

夢莘恬於榮進,每念生于靖康之亂,四歲而江西阻訌,母襁負亡去得免。思究見顛末,乃網羅舊聞,薈萃同異,為《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自政和七年海上之盟,訖紹興三十一年完顏亮之斃,上下四十五年,凡曰敕、曰制、誥、詔、國書、書疏、奏議、記序、碑誌,登載靡遺。帝聞而嘉之,擢直祕閣。

夢莘平生多所著,有《集補》,有《會錄》,有《讀書記志》,有《集醫錄》,有《集仙錄》,皆以“儒榮”冠之。其嗜學博文,蓋孜孜焉死而後已者。開禧元年秋八月卒,年八十二。

(選自《宋史?徐夢莘傳》)

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耽嗜經史愛好沉浸其中 B.號增耕税命令

C.夢莘恬於榮進熱衷 D.擢直祕閣提拔

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現徐夢莘心繫百姓的一組是(3分)

①獨謂邑無新田,租税無從出 ②廣東諸郡並江,或可容客販

③夢莘既知賓州,猶以前議為梗法 ④未宜遽以二廣概行

⑤思究見顛末,乃網羅舊聞 ⑥民苦無鹽,復從官般法矣

A.①③④B.①②⑥C.②⑤⑥D.③④⑤

3.以下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徐夢莘小時候就表現得與眾不同,他聰明異常,喜好讀書,涉獵極廣,上自經史,下到野史小説,他都過目成誦,真可謂敏而好學。

B.徐夢莘為人正直、實事求是,他擔任湖南湘陰縣縣令的時候,不懼怕上級的高壓,因為自己所管的湘陰縣沒有新增耕田,堅決不增加租税。

C.關於改變二廣鹽法的議論,徐夢莘的主張是正確的,他的主張與當時的主管者廣西安撫司幹官胡廷直的觀點不合,但最終被胡廷直採納。

D.徐夢莘的一生可謂嗜學博文,孜孜不倦,死而後已,他留下很多著作,有《會錄》《讀書記志》《集仙錄》等。他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實在令人欽佩。

4.把第Ⅰ卷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帥恚其私於民,欲從簿書間捃摭其過,終莫能得,由是反器重之。(5分)

(2)夢莘既知賓州,猶以前議梗法,罷去。(5分)

答案

1.C(淡泊,不熱衷)

2.A(⑤徐夢莘寫作《三朝北盟會編》的緣由經歷⑥不採用徐夢莘主張的結果)

3.C(胡廷直後來沒有采用徐夢莘的主張)

4.(1)湖南帥怨恨徐夢莘對百姓徇私,想從帳簿搜尋徐夢莘的過失,最終沒有找到,因此反而器重他(翻譯“患”,“怨恨”之意,1分;翻譯“私”,徇私,1分;翻譯“捃摭”,“搜尋”之意,1分;“由是”翻譯“因此”,1分,整個句子翻譯順暢1分)

(2)徐夢莘已經擔任賓州知州,還以先前的議論抵禦新鹽法,被罷免官職。(“既”“知”各1分;“梗”1分;“罷”:被罷免官職;整個句子翻譯順暢1分)

譯文:

徐夢莘,字商老,臨江人。小時候就很聰慧,特別嗜好讀書,上自經史,下到野史小説,都過目成誦。紹興二十四年舉為進士。擔任過南安軍教授。後改任湘陰縣知縣。恰逢湖南帥檢括土田,命令增加耕田賦税,別的邑縣都恭謹地接受命令,唯獨徐夢莘説他的縣沒有增加耕田,租税無從出起。帥臣怨恨他對百姓循私,想從帳簿中搜尋到徐夢莘的過失,終究也沒有得到,因此反倒器重他。

不久,主管廣西轉運司文件。當時朝廷討論改變二廣的鹽法,派廣西安撫司幹官胡廷直在境內和東西漕臣集議此事。徐夢莘隨從前往,説:“廣西有山阻隔,只應繼續沿用官般法,才不致傷害到百姓。廣東各個郡靠着江流,或許可以容納客販,不宜倉猝地在二廣一律施行。“他的議論和胡廷直的觀點不合。後來胡廷直堅持他自己的變法,以因客販變法而得為轉運使。徐夢莘既已擔任賓州知州,還以先前的議論抵制新鹽法,被罷免官職。不到三年,二廣的商賈破產,百姓苦於無鹽,又按官般法施行。

徐夢莘不熱衷加官進爵,時常想到自己出生在靖康之亂的時候,而四歲時江西阻難爭亂,母親用襁褓揹着他逃走,才得以免禍。想深入瞭解靖康事件的始末,就網羅佚聞舊事,會萃異同,編成《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記載從政和七年海上之盟始,到紹興三十一年完顏亮死止,上下四十五年,凡是敕、為制、誥、詔、國書、書疏、奏議、記序、碑誌,都記載無遺。皇帝聽説此書編成,稱讚他,提拔他到直祕閣任職。

徐夢莘平生著作頗豐,有《會錄》,有《讀書記志》,有《集醫錄》,有《集仙錄》等,這些書的書名前都冠有“儒榮”二宇。徐夢莘好學博文,孜孜不倦,死而後已。開禧元年秋季八月去世,享年八十二。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11

張汝明,字舜文,世為廬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學,刻意屬文,下筆輒千百言。入太學,有聲一時。國子司業黃隱將以子妻之,汝明約無飾華侈,協力承親歡,然後受室。登進士第,歷衞真、江陰、宜黃、華陰四縣主簿,杭州司理參軍,亳州鹿邑丞。母病疽,更數醫不效,汝明刺血調藥,傅之而愈。江陰尉貧且病,市物不時予直,部使者欲繩以法。汝明為鬻橐中裝,代償之。華陰修岳廟費鉅財窘令以屬汝明汝明嚴與為期民德其不 擾相與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廟非典祀妖巫憑以惑眾者則毀而懲其人。

滯州縣二十年,未嘗出一語幹進,故無薦者。大觀中,或言其名,召置學制局,預考貢士,去取皆有題品。值不悦者誣以背王氏學,詔究其事,得所謂《去取錄》,徽宗覽之日:“考校盡心,寧復有此?”特改宣教郎。耀監察御史。嘗攝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權,以蔡京為首。帝獎其介直。京頗憚之,徙司門員外郎,猶虞其複用,力排之,出通判寧化軍。地界遼,文移數往來,汝明名觸其諱,遼以檄暴於朝。安撫使問故,眾欲委罪於吏,汝明曰:“詭辭欺君,吾不為也。”田法行,受牒按境內。時主者多不親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臨以閲實,雖雨雪不渝,以敵吏不得通賄謝。晚知嶽州,屬邑得古編鐘,求上獻。汝明曰:“天子命我以千里,懼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職以幸賞乎?”汝明事親孝,執喪,水漿不入口三日,日飯脱粟,飲水,無醯鹽草木之滋。浸病贏,行輒踣。汝明學精微,研象數,貫穿經史百家,所著書不蹈襲前人語,有《易索書》《張子卮言》《大究經》傳於世。(節選自《宋史·張汝明傳》)

4.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入太學,有聲一時聲:聲望。 B.更數醫不效效:見效。

C.猶虞其複用虞:擔憂。 D.田法行,受牒按境內按:根據。

5.下列對畫波浪線處文字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華陰修岳廟∕費鉅財窘∕令以屬汝明∕汝明嚴與為期∕民德其不擾∕相與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廟非典祀∕妖巫憑以惑眾者∕則毀而懲其人

B、華陰修∕岳廟費鉅∕財窘令以屬汝明∕汝明嚴與為期∕民德其不擾∕相與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廟非典祀∕妖巫憑以惑眾者∕則毀而懲其人

C、華陰修岳廟∕費鉅財窘∕令以屬汝明∕汝明嚴與為期∕民德其不擾∕相與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廟非典祀妖巫∕憑以惑眾者∕則毀而懲其人

D、華陰修∕岳廟費鉅財窘∕令以屬汝明∕汝明嚴與為期民∕德其不擾∕相與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廟非典祀妖巫∕憑以惑眾者∕則毀而懲其人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張汝明勤奮好學,學問精深。寫文章時動不動就下筆千言,對經史百家融會貫通,著書立説有自己獨到的思想,有很多文章流傳後世。

B.張汝明為人正直,不懼權貴。當上殿中侍御史不久,就彈劾以蔡京為首的賣恩攬權行為,最終受到蔡京排擠,出任寧化軍通判。

C.張汝明為官清廉。主政嶽州時,屬地有人請求把得到的古代編鐘獻給他,他斷然拒絕,認為自己應該恪守職分對得起皇上的恩德。

D.張汝明非常孝順。母親生了毒瘡,他用自己的血親自調藥,治好了母親的病。為親人服喪時,三天不吃不喝,後來也僅吃點糙米。

7.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江陰尉貧且病,市物不時予直,部使者欲繩以法。(5分)

譯文:

(2)安撫使問故,眾欲委罪於吏,汝明曰:“詭辭欺君,吾不為也。”(5分)

譯文:

4.D(按:巡視。)

5.A

6.C(“獻給他”應為“獻給皇上”。)

7.(1)(5分)江陰尉貧窮而且有病,買東西時不能及時給錢,掌管督察郡國的官員要用法律制裁他。(“不時”、“直”、“繩”各1分,句意2分)

(2)(5分)安撫使詢問緣故,眾人想把責任推到下屬官吏身上,張汝明説:“用虛假的話欺騙皇上,我不做這樣的事。”(“故”“委”“詭辭”各1分,句意2分)

【譯文】

張汝明,字舜文,祖上為廬陵人,後來移居真州。張汝明小時候喜歡學習,潛心致志撰寫文章,下筆就能千言。進入太學,一時間很有聲望。國子司業黃隱想把女兒嫁給他,張汝明與她約定好不能追求奢侈華麗的生活,要共同孝敬父母,然後才與她拜堂成親。考中進士後,歷任衞真、江陰、宜黃、華陰四縣主簿,杭州司理參軍,亳州鹿邑丞。母親生了毒瘡,換了好幾個醫生都不見療效,汝明刺出自己身上的鮮血調製藥物,敷在母親傷口上把病治好了。江陰縣尉貧窮而且有病,買東西不能及時給錢,掌管督察郡國的官員要用法律制裁他。張汝明為他賣了袋中的行裝,替他償還了債務。華陰縣修建岳廟,花費了鉅額錢財,境況艱難。縣令把這件事交給了張汝明。張汝明嚴格約定了期限,百姓感激他不擾民,就一起出力幫助勞動,終於按期完工。其他的寺廟不是用來祭祀,而是妖巫用來迷惑百姓的,就毀壞並懲罰當事人,在州縣滯留了二十年,不曾説過一句求人升官的話,所以沒有人舉薦他。大觀年間,有人提起了他的名字,被召入學制局,參與貢士的考試,錄取與否都有品評。恰逢反對他的人誣陷他背離了王氏的學説,朝廷下詔追查這件事,得到了《去取錄》,徽宗看了後説:“他考校這樣用心,怎幺會有這樣的事情?”特改為宣教郎。擢升為監察御史。曾經任殿中侍御史,當天上疏彈劾政府收買人心擴大權力,以蔡京為首。皇上誇獎他耿直。蔡京非常害怕他,改任司門員外郎,還是擔心他再被重用,極力排擠他,張汝明出京擔任寧化軍通判。寧化和遼國交界,文書多次來往,張汝明的名字觸犯了遼國的忌諱,遼國通過檄文使朝廷知道了。安撫使詢問原因,大家想把責任推到小吏身上,張汝明説:“用虛假的話欺騙皇上,我不做這樣的事。”耕種之法施行,他接到文書巡視境內。當時主管的官吏多不親自推行,張汝明讓四方每天都準備好官吏所去的地方,而自己親臨現場審查核實,即使下雨下雪也不改變,因此官吏無法相互贈禮酬謝。晚年主政嶽州,所管轄的城邑得到古代的編鐘,請求獻給皇上。張汝明説:“皇上讓我管理千里之地,我唯恐承受不起皇上的恩德,怎敢超越職分通過獻物來希求獎賞呢?”張汝明對父母孝敬,行喪禮時,三天不吃不喝,後來也只吃糙米,喝點水,飯中沒有油鹽醬醋蔬菜的滋味。染上疾病身體很弱,一走路就跌倒。張汝明學問精深,研究象數,對經史百家融會貫通,著作不沿襲前人的説法,有《易索書》《張子卮言》《大究經》流傳於世間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12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蕭注,字巖夫,臨江新喻人。磊落有大志,尤喜言兵。舉進士,攝廣州番禺令。儂智高圍州數月,方舟數百攻城南,勢危甚。注自圍中出,募海濱壯士,得二千人,乘大舶集上流,因颶風起,縱火焚賊舟,破其眾。即日發縣門納援兵,民持牛酒、芻糧相繼入,城中人始有生意。自是每戰以勝歸。蔣偕上其功,擢禮賓副使、廣南駐泊都監。賊還據邕管,餘靖患其嘯誘諸洞,以屬注。注挺身入蠻中,施結恩信。狄青師次賓州召會諸將疑注倚賊聲勢為奸利慾誅之注覺託為遊辭不肯往賊破青始聞注前功以知邕州。

居邕數年,陰以利啖廣源羣蠻,密繕兵甲,乃上疏曰:“交阯雖奉朝貢,實包禍心,常以蠶食王土為事。今不取,異日必為中國憂。願馳至京師,面陳方略。”未報,而甲洞申紹泰犯西平,五將被害。諫官論注不法致寇,李師中又劾其沮威嗜利,略智高閹民為奴,發洞丁採黃金無帳籍可考。中使按驗頗有實,貶泰州團練副使。

近臣有訟注廣州功者,起為右監門將軍、邠州都監。熙寧初,以禮賓使知寧州。環慶李信敗,列城皆堅壁,注獨啟關夜宴如平時。時有言“交人挫於占城,眾不滿萬,可取也”。遂以注知桂州。

入覲,神宗問攻取之策,對曰:“昔者臣有是言。是時溪洞之兵,一可當十;器甲堅利,親信之人皆可指呼而使。今兩者不如昔,交人生聚教訓十五年矣,謂之‘兵不滿萬’,妄也。”既至桂,種酋皆來謁。注延訪山川曲折,老幼安否,均得其歡心。然有獻徵南策者,輒不聽。會沈起以平蠻自任,帝使代注而罷,注歸,卒於道,年六十一。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狄青師次賓州/召會諸將/疑注倚賊聲勢為奸利/欲誅之/注覺/託為遊辭/不肯往/賊破/青始聞注前功/

B.狄青師次賓州/召會諸將/疑注倚賊聲勢為奸利/欲誅之/注覺/託為遊/辭不肯往/賊破/青始聞注前功/

C.狄青師次賓州/召會/諸將疑注倚賊聲勢為奸利/欲誅之/注覺/託為遊/辭不肯往/賊破/青始聞注前功/

D.狄青師次賓州/召會/諸將疑注倚賊聲勢為奸利/欲誅之/注覺/託為遊辭/不肯往/賊破/青始聞注前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朝貢”,古時指藩屬國或外國的使臣朝拜君主,敬獻地方物產。

B.“中國”,原指處於疆域內的中央地區,後來指中原的廣大地區。

C.“報”,指古代臣子用奏章等書面形式向君王陳述對政事的意見。

D.“覲”,西周時期指諸侯朝見天子,後指地方大員進京朝見皇帝。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蕭注指揮若定,智勇雙全。廣州被圍困數月,他隻身突圍,招募海邊二千名勇士,趁着颶風火燒敵軍船隻,打敗敵軍,從此每戰都得勝而回。

B.蕭注諳熟邊務,運籌帷幄。他在邕州任職,一面利誘廣源各洞蠻人,一面祕密修補、整治武器裝備,上奏陳述攻打交阯的策略,請求朝廷除患。

C.蕭注收攏人心,安蠻靖邊。他接管邕州事務,對蠻人施行恩惠,結以信義;任桂州知州,接待酋長,問候老幼,既得其歡心,又暗知邊情。

D.蕭注審時度勢,因勢而化。他雖然曾經積極主張攻取交阯,但看到交阯在軍事實力上日漸強盛,便不再主張征討,因而被主戰的沈起取代。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環慶李信敗,列城皆堅壁,注獨啟關夜宴如平時。(5分)

(2)今兩者不如昔,交人生聚教訓十五年矣,謂之‘兵不滿萬’,妄也。(5分)

答案:

文言文閲讀(19分)

10. A

11. C(“報”,特指皇帝對臣下奏章的批覆)

12. B(時序倒置。依據下文“願馳至京師,面陳方略”的信息提示,蕭注在奏章中還未陳述攻打交阯的策略,他請求到京城後當面向皇帝陳述)

13.(1)環慶路李信打了敗仗,各城都加固營壘,唯獨蕭注打開城門像平時一樣在夜間宴請賓客。

“堅”(形容詞的使用用法,使……堅固),“壁”(名詞,營壘),“啟”(動詞,打開),“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間),“夜宴如平時”(介賓結構後置,如平時夜宴)五處,一處1分。

(2)現在這兩點都比不上以前,交阯人繁殖人口,積聚物力,教導訓練士兵(已經)十五年了,(有人)説他們‘士兵不足一萬’,是沒有根據的。

“生”(動詞,繁殖人口),“聚”(動詞,積聚物力),“教訓”(古今異義詞,教導訓練),“謂”(動詞,説),“妄”(形容詞,沒有根據)五處,一處1分。

【文言文參考譯文】

蕭注,字巖夫,是臨江府新喻縣人。(蕭注)襟懷廣闊,有遠大的志向,尤其喜歡談論軍事。(蕭注)考中進士,代理廣州番禺縣令。儂智高圍困廣州幾個月,聚集幾百艦船進攻城南,形勢非常危急。蕭注從敵人圍困中突圍,招募海邊的勇士,得到二千人,乘坐大船在上游聚集,趁着颶風颳起,放火焚燒敵軍船隻,打敗了敵人的軍隊。當天就打開縣城城門迎接援軍,百姓拿着牛酒、草料糧食相繼入城,城裏的人才有生氣。從此每次出戰都得勝而回。蔣偕上奏蕭注的功勞,(朝廷)提拔(蕭注)擔任禮賓副使、廣南駐泊都監。敵人敗退佔據邕管,餘靖擔心敵人召集、引誘各洞蠻人作亂,就把(邕州事務)交付蕭注辦理。蕭注挺身進入蠻人中,施行恩惠結以信義。狄青的軍隊在賓州臨時駐紮,召請各位將領相見,(狄青)懷疑蕭注(想)倚靠敵軍的聲勢作奸謀利,想殺掉蕭注。蕭注覺察了,以出遊為託詞,不肯前往。敵人被打敗後,狄青才聽説蕭注以前的功勞,(上報朝廷,讓蕭注)擔任邕州知州。

(蕭注)在邕州任職幾年,暗中用利益引誘廣源的各洞蠻人,(並)祕密修補、整治武器裝備,於是呈上奏章説:“交阯雖然(表面上)尊奉朝拜君王、敬獻地方物產(的政策),實際上包藏為禍作亂的野心,常常把逐漸侵吞陛下的土地作為急務。現在如不攻取,日後必然成為我朝的憂患。希望(陛下允許我)騎快馬到京城,當面陳奏對敵策略。” (皇帝)還沒有批覆,而甲洞的申紹泰侵犯西平,五位將領被殺害。諫官評定蕭注不守法度招致蠻人侵擾,李師中又彈劾蕭注畏威圖利,掠取儂智高的閹人做家奴,調發蠻洞壯丁開採黃金沒有賬簿可供查考。皇帝派出的使者去查驗,事實很充分,(朝廷)貶(蕭注)擔任泰州團練副使。

皇帝身邊親近之臣中有人為蕭注申辯在廣州的功勞,(朝廷)起用(蕭注)擔任右監門將軍、邠州都監。熙寧初年,(蕭注)憑禮賓使的身份擔任寧州知州。環慶路李信打了敗仗,各城都加固營壘,唯獨蕭注打開城門像平時一樣在夜間宴請賓客。當時有人説“交阯人在占城受挫,士兵不足一萬,可以攻取”。於是(朝廷)讓蕭注擔任桂州知州。

入朝拜見皇帝,神宗問(蕭注)攻取(交阯)的策略,(蕭注)回答説:“從前我説過這樣的話。然而這個時候溪洞的士兵,一個人可以抵擋十個人;兵器鋒利鎧甲堅固,親近信任的人都可以指派召喚來使用。現在這兩點都比不上以前,交阯人繁殖人口,積聚物力,教導訓練士兵(已經)十五年了,(有人)説他們‘士兵不足一萬’,是沒有根據的。” (蕭注)到桂州任職以後,各部落酋長都前來拜謁。蕭注接待他們並諮詢當地山川道路等彎曲迴轉的情況,老幼是否平安,均得到他們的歡心。但有人獻上征討南方蠻人的策略,(蕭注)常常不會採納。適逢沈起自告奮勇要平定蠻人,皇帝派(沈起)代替蕭注而免去(蕭注的官職),蕭注回家,在路上去世,享年六十一歲。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13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個“□”是為考查而設),完成後面小題。

楊時字中立,南劍①將樂人。幼穎異,能屬文。稍長,潛心經史。熙寧九年,中進士第。河南程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於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師之。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顥於潁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顥死,時聞之,設位哭寢門,而□書赴告同學者。至是,又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關西張載嘗著《西銘》,二程深推服之,時疑其近於兼愛,與其師頤辨論往復,始豁然無疑。

杜門不仕者十年,久之,歷知瀏陽、餘杭、蕭山三縣,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張舜民在諫垣,薦之,得荊州教授。時安於州縣,未嘗求聞達,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遠千里從之遊,號曰龜山先生。會有使高麗者,國主問龜山安在,使回以聞。召為祕書郎,遷著作郎。

李綱之罷,太學生伏闕②上書,乞留綱,軍民集□數十萬,朝廷欲防禁之。吳敏乞用

時以靖太學,時得召對,言:“諸生伏闕紛紛忠於朝廷非有他意但擇老成有行誼者為之長則將自定。”欽宗曰:“無逾於卿。”遂以時兼國子祭酒。

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陛對言:“自古聖賢之君,未有不以典學為務。”除兼侍讀。連章丐外,以龍圖閣直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已而告老,致仕,優遊林泉,以著書講學為事。卒年八十三,諡文靖。

時在東郡,□交皆天下士,先達陳瓘、鄒浩皆以師禮事時。暨渡江,東南學者推時為程氏正宗。晚居諫省,僅九十日,凡所論列皆切於世道。凡紹興初崇尚元祐學術,而朱熹、張栻之學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脈絡皆出於時。

(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有刪改) 【注】

①南劍:今屬福建省。②伏闕:拜伏於宮闕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書奏事。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二程深推服之 推:推行

B.杜門不仕者十年 杜:阻塞,關閉

C.先達陳瓘、鄒浩皆以師禮事時 事:侍奉

D.凡所論列皆切於世道 切:切合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①而□書赴告同學者[來源:]

②軍民集□數十萬

③時在東郡,□交皆天下士

A.①於②然③所 B.①以②然③則

C.①於②者③則 D.①以②者③所

7.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諸生伏闕/紛紛忠於朝廷/非有他/意但擇老成有行誼者為之/長則將自定

B.諸生伏闕紛紛/忠於朝廷/非有他意/但擇老成有行誼者為之長/則將自定

C.諸生伏闕紛紛忠/於朝廷/非有他意/但擇老成有行誼者為之長/則將自定

D.諸生伏闕紛紛/忠於朝廷/非有他/意但擇老成有行誼者為之/長則將自定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楊時用心於經史,他棄官不做,到潁昌拜程頤為師,師生相處很是快樂。

B.楊時任瀏陽、餘杭、蕭山等地的地方官,都有好的政績,民眾對他始終不忘。

C.楊時任州縣官職從不尋求聞達顯貴,各地士大夫都樂意和他交遊,稱他龜山先生。

D.楊時對李綱被免引發的太學生伏闕事件的處理方式,獲得欽宗皇帝的讚賞。

9.根據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分)

(1)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7分)

①時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3分)

②會有使高麗者,國主問龜山安在,使回以聞。(4分)

(2)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吾道東矣”的佳話,思想家程顥望着自己學生楊時遠去的背影又説出“吾道南矣”的名言。請結合文章內容,簡析程顥説這句話的心情和根據。(3分)

【答案】

5.A

6.D

7.B

8.A

9.(1)①楊時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醒來之後,就發現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

(評分標準:去,離開;覺,睡醒。各1分。句意1分。)

②正逢有使節出使高麗,高麗國主詢問龜山先生在哪裏,使者回來後把這個情況(高麗國主詢問楊時情況的事)向皇上稟報。

(評分標準:會,正逢,恰逢,正趕上;安在,在哪裏,倒裝句;聞,使動,使之聞,翻譯為“告訴”“稟報”即可,各1分。句意1分。)

(2)“心情”包括兩個方面:

①程顥對自己理論的自信;②對自己的思想能薪火相傳的欣慰。

(“自信”與“欣慰”答出一個點即可得1分)

“自信”的根據有二:

①河南程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於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師之。表示從者之眾。②朱熹、張栻之學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脈絡皆出於時。表示影響之深廣。

(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答對兩點即可得2分。)

“欣慰”的根據有四(從楊時的德、才這兩個角度)分析:

①楊時的求學態度“誠心正意”(可靠);

②師生關係融洽(“相得甚歡”);

③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關西張載嘗著《西銘》,二程深推服之,時疑其近於兼愛,與其師頤辨論往復,始豁然無疑”);

④棄官不做,專心向學。(“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顥於潁昌”)

⑤學術發展史間接證明他講這個話是有根據的。(朱熹、張栻之學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脈絡皆出於時)

(答對兩點即可得2分。答出“可靠”即得1分。)

【解析】

5.

試題分析:文言實詞的解釋,要重視那些在所學課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那些意義與現代漢語中已有較大差異的詞語,以及一詞多義的詞語。文言實詞應該用規範的現代漢語詞語予以解釋,並且要根據該詞在某句子中的切實意義給予恰當的解釋,以使句子前後語氣通暢、意義明白正確為標準。具體分析時,還要結合着具體語境分析。A項,推:尊崇,稱譽。所以選A。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6.

試題分析:此類文言虛詞題,一般要結合具體語境,去判定某一虛詞的具體用法和意義。①句“而以書赴告同學者”,此處用介詞“以”,“用”的意思。②句“軍民集者數十萬”中“者”為定語後置的用法。③句“所交皆天下士”為以“皆”為標誌的判斷句,“所”與“交”形成“所”字結構,意為“所交往的人”,作主語;句中沒有因果關係,用“則”不妥。所以選D。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7.

試題分析: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內容有整體的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後逐步縮小範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藉和語境(上下文)的關係,作出相應調整。找虛詞、察對話、依總分、據修辭、對稱、反覆、辨句式。本句斷句可從句意判斷,“各位太學生紛紛俯伏於宮闕之前,是忠於朝廷,並沒有別的用意,只要選擇老成持重而有行誼的人擔任將帥,那麼這件事就會自然平息。”所以選B。

考點:能為文言文斷句。能力層級為運用E級。

8.

試題分析: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着選項回到原文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A項,楊時當時到潁昌拜的老師是程顥,不是程頤;拜程頤是在洛地。所以選A。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9.

試題分析:

(1)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性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範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去,離開;覺,睡醒。會,正逢,恰逢,正趕上;安在,在哪裏,倒裝句;聞,使動,使之聞,翻譯為“告訴”“稟報”。

(2)“吾道南矣”後因用為感歎己之學術東流或同道東去的語典。答題時,可抓住關鍵語句,根據句意分析作答。關鍵語句“河南程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於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師之”“以師禮見顥於潁昌,相得甚歡”“時疑其近於兼愛,與其師頤辨論往復,始豁然無疑”可根據這些語句從自信和欣慰兩個角度分析作答。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參考譯文:

楊時,字中立,南劍州將樂縣人。幼年時特別聰明,能做文章,稍長大以後,潛心於經典史書。熙寧九年(1076),考中進士。河南人程顥與弟弟程頤講授孔子、孟子絕學於熙寧、元豐之際,河、洛一帶的讀書人都集結那裏拜他們為師。楊時被選調官職卻不赴任,以學生拜見老師的禮儀在潁昌謁見程顥,師生相處很是快樂。到他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時説:“我的道學思想現在向南傳播了。”四年以後程顥去世,楊時知道這件事後,就在寢門設靈位哭祭,並又用書信轉告他的同學們。到這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楊時大概已有四十歲了。有一天去見程頤,程頤偶然閉目休息而坐,楊時侍立門外一直沒有離開,程頤醒來後,就發現門外下雪已深至一尺了。關西張載曾經寫作《西銘》,二程很推崇(稱譽)它,楊時懷疑它近於(墨家的)兼愛之論,與他的老師程頤多次辯論,才豁然開朗沒有疑問。

楊時閉門讀書不去做官有十年,很久以後,才歷任瀏陽、餘杭、蕭山三縣知縣,都有好的政績,民眾思念他始終不忘。張舜民在諫司,推薦他做了荊州教授職。楊時安心在州縣任職,從沒有想到尋求聞達顯貴,而他的品德越來越好,聲望越來越高,四方各地的士大夫們不遠千里都來跟着他學習,稱他“龜山先生”。正逢有使節出使高麗,高麗國主詢問龜山先生在哪裏,使者回來後把這個情況(高麗國主詢問楊時情況的事)向皇上稟報。楊時因此被召任為祕書郎,遷任著作郎。

李綱被罷免之後,太學生跪伏於宮廷前上書,請求留任李綱,集合在一起的軍民有幾十萬,朝廷想禁止他們集中。吳敏請求任命用楊時來平息太學生的集結事件,楊時得以被召到朝廷談論對策,他説:“各位太學生紛紛俯伏在宮闕之前,這是忠於朝廷,並沒有其他的用意,只要選擇老成持重而有品行、道義的人擔任主帥,那麼這件事就會自然平息。”欽宗皇帝説:“大臣中沒有誰比你説的更有道理。”於是任命楊時兼任國子祭酒。

高宗即位,楊時擔任工部侍郎。他與陛下論對時説道:“自古聖賢的君王,沒有不以致力於聖賢之學為首要任務的。”授命兼任侍讀。楊時連續上章請求外任,以龍圖閣直學士職提舉杭州洞霄宮。不久告老,以本官辭職家居,優遊于山林名勝之地,把著書講學當作自己的主要事務。去世時八十三歲,諡號“文靖”。

楊時在東郡,交往的人都是天下的名士,先賢顯達之士陳瓘、鄒浩都以老師的禮儀事奉楊時。宋室南渡長江以後,東南的學者都推舉楊時為程氏的學問正統傳人。晚年居任諫省,才九十天,他所論説列舉的都切中時弊世道。並且南宋紹興初年崇尚元祐時期的學術,而朱熹、張栻的學問之所以能夠得到程氏的正統之傳,它的源委脈絡相承都是出於楊時。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14

棄疾豪爽尚氣節,識拔英俊,所交多海內知名士。嘗跋紹興間詔書曰:“使此詔出於紹興之前,可以無事仇之大恥;使此詔行於隆興之後,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詔與仇敵俱存也,悲夫!”人服其警切。嘗謂:“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北方之人,養生之具不求於人,是以無甚富甚貧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農,而兼併之患興,貧富斯不侔(音móu,均等)矣。”故以“稼軒”名。為大理卿時,同僚吳交如死,無棺斂。棄疾歎曰:“身為列卿而貧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選自《宋史·辛棄疾傳》)

1.下列句子中句式特點不同於其他項的一項是( )

A.無不當於心稱善也w B.養生之具不求於人

C.使此詔出於紹興之前 D.觸草木,盡死

解析:D項為省略句,其餘為介詞短語 後置句。

答案:D

2.下面句子中“是”作判斷動詞的一項是( )

A.身為列卿而貧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B.是以無甚富甚貧之家

C.原此理,當是為谷中大水衝激 D.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

解析:C項“是”是判斷動詞,其他為代詞。

答案:C

3.翻譯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今此詔與仇敵俱存也,悲夫!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為列卿而貧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譯文: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1)現在這個詔書和仇敵共存,悲哀啊!

(2)自己當列卿而窮成這樣,這真是廉潔正直的人呀!

參考譯文:

辛棄疾豪爽崇尚氣節,才識高超,相貌英俊,交往的都是天下的知名人士,曾在紹興年間的詔書前寫上:“假如詔書出在紹興年之前,可以沒有國仇,假如詔書行於隆興年後,可以有世上的大功。現在這個詔書和仇敵共存,悲哀呀!”人們都佩服他文章的警切。曾經説:“人生在於勤奮,應當以耕田為第一。北方的人,養活生命的工具不求別人,因此沒有太窮太富的家庭。南方有許多商業工作來麻痺農民,所以兼併的禍患興起,貧富不均了。”所以給自己取號為“稼軒”。當大理卿時,同僚吳交如死了,沒有棺材裝斂。辛棄疾感歎説:“自己當列卿而窮成這樣,真是廉潔正直的人呀!”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15

楊時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閲讀訓練】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

2、你從文中得到什麼啟發?

答:

【譯文】

楊時到洛陽求見程頤。楊時大概當時有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的時候,程頤偶爾坐着打瞌睡。楊時與遊酢站在門外等着沒有離開。等到程頤醒後,門外積雪已經一尺多厚了。

【答案】

1、離開睡醒

2、楊時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學習。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16

文言文,回答6-9題。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鄉人。太平興國五年,舉進士甲科。後入翰林為學士。

會契丹犯邊,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師肅然。一夕,遣使持手詔欲以劉氏為貴妃,沆對使者引燭焚詔,附奏曰:“但道臣沆以為不可。”其議遂寢。帝以沆無密奏,謂之曰:“人皆有密啟,卿獨無,何也?”對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則公言之,何用密啟?夫人臣有密啟者,非讒即佞,臣常惡之,豈可效尤?”

沆為相,王旦參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歎曰:“我輩安能坐致太平,得優遊無事耶?”沆曰:“少有憂勤,足為警戒。他日四方寧謐,朝廷未必無事。”後契丹和親,旦問何如,沆曰:“善則善矣,然邊患既息,恐人主漸生侈心耳。”旦未以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盜賊奏之,旦以為細事不足煩上聽。沆曰:“人主少年,當使知四方艱難。不然,血氣方剛,不留意聲色犬馬,則土木、甲兵、禱祠之事作矣。”沆沒後,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納款,遂封岱祠汾①,大營宮觀,蒐②講墜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識之遠,歎曰:“李文靖真聖人也。”遂謂之“聖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疾作而薨,年五十八。上聞之驚歎,趣駕而往,臨哭之慟。廢朝五日,贈太尉、中書令,諡文靖。

沆性直諒,內行修謹,言無枝葉,識大體。居位慎密,不求聲譽,動遵條制,人莫能幹以私。家人勸治居第,未嘗答。弟維因語次及之,沆曰:“身食厚祿,時有橫賜,計囊裝亦可以治第,但念內典以此世界為缺陷,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今市新宅,須一年繕完,人生朝暮不可保,又豈能久居?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豐屋哉?”

(選自《宋史》,有刪節)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陰。②蒐:同“搜”。③墜典:指已廢亡的典章制度。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其議遂寢 寢:停止,擱置

B.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 旰食:晚食,事務繁忙不能按時吃飯

C.趣駕而 往趣:趨向,奔赴

D.身食厚祿,時有橫賜 橫:出乎意料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沆從不上呈

祕密奏章,他認為既然辦公事,有想法有看法就應該公開地表達,沒有必要呈現密奏。

B.李沆擔心真宗正值年輕,血氣方剛,不讓他知道天下諸事艱難,就會縱情聲色犬馬,或者勞民傷財。

C.李沆有先識之遠,他當初預言之事後來大都應驗。他擔任宰相時,同僚對他讚歎不已,稱其為“聖相”。

D.李沆認同佛教關於世界本來就不完美的理念,認為人也不可能求得圓滿如意,還是應該知足常樂。

8.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8分)

(1)少有憂勤,足為警戒。他日四方寧謐,朝廷未必無事。(4分)

答:

(2)居位慎密,不求聲譽,動遵條制,人莫能幹以私。(4分)

答:

9.請簡要概括李沆得到宋真宗信任、同僚讚譽的原因。(4分)

答:

答案:

6.D匆忙、催促。

7.C.不是他擔任宰相時,而是死後。

8.⑴(4分)心中稍微為國事而憂慮勞苦,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將來某一天天下安寧了,朝廷未必不會發生事情。(少,稍微;憂勤,憂愁勞苦;足為警戒,起到警戒的作用。寧謐,安定、安寧。每點1分)

⑵(4分)任職時謹慎細緻,不追求名聲榮譽。行動遵守規章制度,沒有人能求他辦理私事。

(居位,任職時;慎密,謹慎細緻;條制,規章制度;幹以私,求他辦私事。每點1分)

9.(4分)有治理才能,為人正直,富有遠見,生活簡樸。(每點1分)

參考譯文: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鄉(今河北邯鄲肥鄉縣)人。太平興國(宋太宗年號)五年,李沆考中甲科進士。後來擔任翰林學士。

適逢契丹人侵犯邊境,宋真宗到北部巡幸,命李沆留守京城,京城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條。一天晚上,宋真宗派使者拿着手諭打算冊立劉氏為貴妃,李沆當着使者的面用蠟燭燒掉了詔書,並告訴使者説:“就説我李沆認為這樣做不可。”宋真宗的這個決定就取消了。宋真宗認為李沆從不打祕密的報告,對他説:“別人都有密奏,只有你沒有,為什麼呢?”李沆回答説:“我身為宰相,公事公辦,何必用密奏?那些有密奏的大臣,不是進讒言就是奸佞的小人,我非常討厭他們,怎麼能效仿他們?”

李沆擔任宰相,王旦參知政事,因為西北地區打仗,有時李沆半夜才吃飯。王旦感歎説:“我們怎麼能坐享太平,天天沒事幹呢?”李沆説:“心中稍微憂慮國事,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將來某一天天下安寧了,朝廷也未必不會發生事情。”後來契丹要求和親,王旦問怎麼辦,李沆説:“好倒是好,但是如果邊境上的隱患消除了,就怕皇上漸漸的產生奢侈的做法。”王旦不以為然。李沆又每天把各地的水旱災害、盜賊叛亂的事情上奏,王旦認為小事不足以麻煩皇帝知道。李沆説:“皇上還年輕,應當讓他知道治理國家的艱難。否則,他血氣方剛,就算不關心聲色犬馬,土木、戰爭、祭祀的事情也會不斷興起。”李沆死後,宋真宗認為已經和契丹議和了,西夏也向宋朝進貢,於是封禪泰山、祭祀汾水,大力營造宮殿,搜尋一些已廢亡的典章制度,沒有一天空閒過。王旦才覺得李沆預見的長遠,感歎説:“李文靖真是聖人啊。”就稱李沆為“聖相”。

景德(宋真宗年號)元年七月,李沆突然疾病發作去世了,終年五十八歲。皇上聽到後非常震驚,催促御駕前往,對着遺體痛哭,停朝五天,追贈李沆為太尉、中書令,諡號文靖。

李沆任職時謹慎細緻,不追求名聲榮譽。行動遵守規章制度,沒有人能求他辦理私事。家人勸他好好修繕住宅,他未曾回答。他弟弟李維於是説起該事,李沆説:“我們身食朝廷厚祿,不時還有意外的賞賜,用得來的俸祿也可用以修理住宅,只要想着佛家內典認為這個世界是有缺陷的,怎麼有圓滿如意,各自都求得稱心滿足呢?現在買新的住宅,須一年修繕好,人一生早晚都沒法保全,又怎麼能長久居住呢?鳥在林中樹枝上做個窩,姑且可滿足,幹嘛建造這些華麗的房屋呢?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17

(一)閲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後面的題目

帝久欲相準,患其剛直難獨任。景德元年,以畢士安參知政事,逾月,並命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准以集賢殿大學士位士安下。是時,契丹內寇,縱遊騎掠深、祁間,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鬥意。準曰:“是狃我也。請練師命將,簡驍鋭據要害以備之。”是冬,契丹果大入。急書一夕凡五至,準不發,飲笑自如。明日,同列以聞,帝大駭,以問準。準曰:“陛下欲了此,不過五日爾。”因請帝幸澶州。同列懼,欲退,準止之,令候帝駕起。帝難之,欲還內。準曰:“陛下入則臣不得見,大事去矣,請勿還而行。”帝乃議親征,召羣臣問方略。

契丹既圍瀛州,直犯貝、魏,中外震駭。參知政事王欽若,江南人也,請幸金陵。陳堯叟,蜀人也,請幸成都。帝問準,準心知二人謀,乃陽若不知,曰:“誰為陛下畫此策者,罪可誅也。今陛下神武,將臣協和,若大駕親征,賊自當遁去。不然,出奇以撓其謀,堅守以老其師,勞軼之勢,我得勝算矣。奈何棄廟社欲幸楚、蜀遠地?所在人心崩潰,賊乘勢深入,天下可復保耶?”遂請帝幸澶州。

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眾請駐蹕以覘軍勢。準固請曰:“陛下不過河,則人心益危,敵氣未懾,非所以取威決勝也。且王超領勁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繼隆、石保吉分大陣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徵鎮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進?”眾議皆懼,準力爭之,不決。出遇高瓊於屏間,謂曰:“太尉受國恩,今日有以報乎?”對曰:“瓊武人,願效死。”準復入對,瓊隨立於庭下,準厲聲曰:“陛下不以臣言為然,盍試問瓊等?”瓊即仰奏曰:“寇準言是。”準曰:“機不可失,宜趣駕。”瓊即麾衞士進輦,帝遂渡河,御北城門樓。遠近望見御蓋,踴躍歡呼,聲聞數十里。契丹相視驚愕,不能成列。(節選自《宋史》)

1、 下列加點字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是狃我也 狃:蔑視,看不起

B、明日同列以聞 明日:第二天

C、急書一夕五至,準不發,飲笑自若 發:發兵

D、是時,契丹內寇 寇:侵犯

2、 下列選項中加點虛詞的用法及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3分)

A、出奇以撓其謀焚膏油以繼晷

B、請毋還而行 乘馬從徒,安坐而食

C、出遇高瓊於屏間 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

D、帝乃議親征 投閒置散,乃分之宜

3、 下列對原文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契丹大舉入侵的時候,寇準請皇帝親臨澶州,而同僚們卻因為害怕,一味想着退兵。

B、寇準退敵心切,在皇帝不願親征的時候,竟以不再見皇上相威脅,實是大膽。

C、在皇帝不肯過河的情況下,寇準力排眾議,並爭取太尉高瓊的支持。最終使皇帝欣然渡河。

D、皇帝親臨前線,果然使宋朝軍隊士氣大振,踴躍歡呼,而對契丹軍隊也起到了威懾作用

(二)、翻譯下列句子劃線部分

4、 準固請曰:“陛下不過河,則人心益危,敵氣未懾,非所以取威決勝也。……”(3分)

5、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3分)

6、 荀卿守正,大論是弘,逃讒於楚,廢死蘭陵。(3分)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18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陳禾,字秀實,明州鄞縣人。元符三年進士。累遷辟雍①博士、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平,武備寬弛,東南尤甚。禾請增戍、繕城壁,以戒不虞。或指為生事,格不下。其後盜起,人服其先見。

遷左正言,俄除給事中。時童貫權益張,與黃經臣胥用事,御史中丞盧航表裏為奸,搢紳側目。禾曰:此國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責,此而不言,一遷給舍,則非其職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貫。復劾經臣:怙寵弄權,誇炫朝列。每雲詔令皆出其手,言上將用某人,舉某事,已而詔下,悉如其言。夫發號施令,國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權,奈何使宦寺②得與?臣之所憂,不獨經臣,此途一開,類進者眾,國家之禍,有不可遏,願亟竄之遠方。

論奏未終,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請畢其説。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豈惜碎首以報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貴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禍。言愈切,上變色曰:卿能如此,朕復何憂?內侍請上易衣,上卻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貫等相率前訴,謂國家極治,安得此不詳語。盧航奏禾狂妄,謫信州監酒。遇赦,得自便還裏。

初,陳瓘歸自嶺外,居於鄞,與禾相好,遣其子正匯從學。後正匯告蔡京罪,執詣闕,瓘亦就逮。經臣蒞其獄,檄禾取證,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謂其失對,禾曰:禍福死生,命也,豈可以死易不義耶?願得分賢者罪。遂坐瓘黨停官。

遇赦,復起知廣德軍,移知和州。尋遭內艱,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門下?力辭,改汝州。辭益堅,曰:寧餓死。黼聞而銜之。禾兄秉時為壽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適童貫領兵道府下,謁不得入,饋之不受。貫怒,歸而譖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贈中大夫,諡文介。

(節選自《宋史·陳禾傳》)

【注】①辟雍:太學名。②宦寺:宦官。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禾請增戍、繕城壁,以戒不虞虞:預料

B.此曹今日受富貴之利曹:一類人

C.安得此不詳語詳:詳細

D.黼聞而銜之銜:懷恨

【小題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陳禾剛強正直的一組是(3分)

①其後盜起,人服其先見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貫

③論奏未終,上拂衣起④檄禾取證,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辭益堅,曰:寧餓死。⑥尋遭內艱,服除,知秀州

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③⑥D.③⑤⑥

【小題3】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陳禾從長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潛藏的危機,針對當時軍備鬆弛,東南一帶尤其嚴重的情況,他上奏請求採取措施,起初不為人理解,後來事實證明他有先見之明。

B.其他官員對童貫等人的行為不敢指責,陳禾卻大膽彈劾。他認為自己所處職位有進言的責任,這時候不進言勸諫,一旦調任給事中,進諫就不是自己的本職了。

C.陳禾冒死進諫,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贊同其意見。然而陳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當童貫、盧航等人詆譭他時,皇帝就趁勢將他貶謫到外地。

D.陳禾遇赦,被起用掌管廣德軍,調任和州知州。不久遇上母親去世,服喪結束,擔任秀州知州。

【小題4】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夫發號施令,國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權,奈何使宦寺得與?(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適童貫領兵道府下,謁不得入,饋之不受。貫怒,歸而譖之。(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題1】C

【小題2】B

【小題3】C

【小題4】

(1)那發號施令,是國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賢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權,怎麼能讓宦官參與其中?

(2)恰逢童貫統領軍隊路過壽春府,想要拜訪陳禾不能進門,送禮給陳禾也不接受。童貫惱怒,回到朝廷後就誣陷他。 答案解析: 【小題1】試題分析:C.(詳通祥,吉利。)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小題2】試題分析:B(①不能體現陳禾從的剛強正直;③是皇上的做法;⑥是説陳禾從的際遇)

【小題3】試題分析:C(從文意看,迫使皇帝表面上贊同其意見的説法無中生有。)

考點: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級。

【小題4】試題分析:

(1)在翻譯這個句子的時候,判斷句2分;陟提拔、提升,1分;奈何怎麼,1分;大意1分

(2)這個句子中適譯為恰逢,道譯為路過,謁譯為拜見,譖譯為誣陷,各1分,大意1分。

附文言翻譯:

陳禾字秀實,是明州鄞縣人。考中元符三年進士。多次升遷擔任辟雍博士、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長久太平,軍備鬆弛,東南一帶尤其嚴重。陳禾請求增加守軍、修補城牆,用來防備不測。有人指責這是無端生事,擱置起來不予批覆。後來盜賊鬧事,人們才佩服他的預見能力。

升任左正言,不久授職給事中。當時童貫的權勢愈加擴張,和黃經臣一起執掌大權,御史中丞盧航跟他們內外呼應做壞事,士大夫因畏懼而不敢正視。陳禾説:這是國家安危的根本啊。我所處職位有進言的責任,這時候不進言勸諫,一旦調任給事中,進諫就不是我的本職了。他沒有接受給事中的任命,首先上書直言彈劾童貫。又彈劾黃經臣:依仗恩寵玩弄權勢,在朝廷同列中誇耀自己。常常説詔令都出自他的手中,説皇上將任用某人,舉行某事,不久詔書下達,都跟他所説的一樣。那發號施令,是國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賢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權,怎麼能讓宦官參與其中?我所憂慮的,不只是黃經臣,這條路一開通,類似的進用者就會多起來,國家的禍患,就不可遏止,希望趕快把他放逐到遠方去。陳禾論奏還沒結束,皇上就惱怒地拂衣而起。陳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請求讓自己説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説: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陳禾説: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難道敢吝惜砍頭來報答陛下嗎?這些人今天得到富貴的好處,陛下將來會遭受危亡的禍患。陳禾的言辭更加激烈,皇上改變了臉色説:你能像這樣盡心進言,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內侍請皇上換衣服,皇上回絕他説: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第二天,童貫等人一個接一個地上前陳告,説國家非常太平,怎麼能説這不吉利的話。盧航上奏説陳禾狂妄,把他貶為信州監酒。遇到赦免,陳禾得以自由地回到鄉里。

當初,陳瓘從嶺外歸來,住在鄞縣,和陳禾相互友好,派遣他的兒子陳正匯跟從陳禾學習。後來陳正匯揭發蔡京的罪行,被押送到朝廷,陳瓘也被逮捕。黃經臣審理他們的案子,用檄文徵召陳禾到案取證,陳禾回答説事情確實有的,罪行不敢逃避。有人説他回答失當,陳禾説:禍福死生,都是命啊,怎麼可以用逃避一死來換得個不義的名聲呢?希望能夠分擔賢者的罪名。於是陳禾因為被誣陷為陳瓘的同黨而被罷免官職。

遇到赦免,陳禾又被起用掌管廣德軍,調任和州知州。不久遇上母親去世,服喪結束,擔任秀州知州。王黼剛剛執掌大權,陳禾説:怎麼能在王黼門下聽候調遣?他極力辭職,於是改任他為汝州知州。他辭職更加堅決,説:寧可餓死(也不接受任命)。王黼聽説後對他懷恨在心。陳禾的哥哥陳秉當時擔任壽春府教授,陳禾就到官邸侍奉兄長。恰逢童貫統領軍隊路過壽春府,想要拜訪陳禾不能進門,送禮給陳禾也不接受。童貫惱怒,回到朝廷後就誣陷他。皇上説:這人向來如此,你不能容忍嗎?過了很久,朝廷才又起用陳禾擔任舒州知州,任命剛下達他就去世了,追贈他為中大夫,諡號為文介。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19

孫傅,字伯野,海州人,登.進士第,為禮部員外郎。時蔡袺為尚書,傅為言天下事,勸其亟有所更,不然必敗。偹不能用。遷至中書舍人。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於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給事中許翰以為傅論議雖偶與軾合,意亦亡他,以職論事而責之過矣,翰亦罷去。靖康元年,召為給事中,進兵部尚書。上章乞復祖宗法度,欽宗問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豐法慧國,崇、觀法慧奸。時謂名言。十一月,拜尚書右丞,俄改同知樞密院,金人圍都城,傅日夜親當矢石。金兵分四翼嗓而前,兵敗退,墮與護龍河,填屍皆滿,城門急閉。是日,進人遂登城。二年正月,欽宗詣金帥營,以傅輔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屢貽書請之。

及廢立檄至,傅大慟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苟立異姓,吾當死之。金人來索太上,帝后,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謀匿之民間,別求關類宦者二人殺之,並斬十數死囚,持首送之,給金人曰:宦者欲竊太子出,都人爭鬥殺之,誤傷太子。因帥兵討定,斬首為亂者以獻,苟不已,剛以死繼之,越五日,無肯承其事者,傅曰:吾為太子傅,當同生死。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遂從太子出。金守門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預?傅曰:我宋之大臣,三太子傅也,當死從。是夕,宿門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於朝廷,紹興中,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忠定。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 而於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

B. 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 而於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

C. 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 而於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

D. 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 而於中國無絲毫之益/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軾/奏貶蘄州安置/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後錄取成為進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

C.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

D.太子指土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

6.下列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孫博入仕以後,積極向上建言,他擔任禮部員外郎,對上書蔡修縱論天下大事,勸蔡迅速有所更變,否則必將失敗,可惜他的建議沒有被採納

B.孫博上奏,請求恢復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書後,從小用角度高度評價祖宗法度和熙,豐年間的法度,批評祟、觀年間的法度,受到時人讚許

C.孫博不畏金人,努力全包太子,金人擄走欽宗後又索求太子,他密謀藏匿太子,殺二宦者將首級送至金營,欺騙金人,這就是誤傷太子之人

D.孫博舍人取義,死後諡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營,孫博前往,卻受到守門者勸阻,他表示身為太子博,應誓死跟從太子,後被金人召去,死於北亭

7.把中文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吾唯知吾軍可帝中國爾,苟立異姓,吾當死者

(2)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

參考答案:

4.A 5.D 6.C

7(1)我只知道只有我們的君主能做中國的皇帝,如果立異姓人做皇帝,我就為此而死。

(2)金人雖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應當跟太子一起去,求見兩位酋長當面譴責我們,或者還有可能把事情辦好。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20

周淙,字彥廣,湖州長興人。父需,以進士起家,官至左中奉大夫。淙幼警敏,力學,宣和間以父任為郎,歷官至通判建康府。紹興三十年,金渝盟,邊事方興,帥守難其選,士夫亦憚行。首命淙守滁陽,未赴,移楚州,又徙濠梁。淮、楚舊有並山水置寨自衞者,淙為立約束,結保伍。金主亮傾國犯邊,民賴以全活者不可勝計。除直祕閣,再任。孝宗受禪,王師進取虹縣,中原之民翕然來歸,扶老攜幼相屬於道。淙計口給食,行者犒以牛酒,至者處以室廬,人人感悦。張浚視師,駐於都樑,見淙謀,輒稱歎,且曰:“有急,公當與我俱死。”淙亦感激,至謂“頭可斷,身不可擊”。浚入朝,悉陳其狀,上嘉歎不已,進直徽猷閣,帥維揚。

會錢端禮以尚書宣諭淮東,復以淙薦,進直顯謨閣。時兩淮經踐蹂,民多流亡,淙極力招輯,按堵①如故。勸民植桑柘,開屯田,上亦專以屬淙,屢賜親札。淙奉行益力,進直龍圖閣,除兩浙轉運副使。未幾,知臨安府,上言:“自古風化必自近始。陛下躬履節儉,以示四方,而貴近奢靡,殊不知革。”乃條上禁止十五事,上嘉納之,降詔獎諭,賜金帶。臨安駐蹕②歲久,居民日增,河流湫隘③,舟楫病之,淙請疏浚。工畢,除祕閣修撰,進右文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以歸。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閣待制起知寧國府趣入奏上慰撫愈渥明年春復奉祠亟告老。十月卒,年六十。

(選自《宋史·周淙傳》,有刪改)

【注】①按堵:安居。②駐蹕(bì):皇帝出行,途中停留暫住。③湫(jiǎo)隘:低窪狹窄。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金渝盟,邊事方興 渝:改變,背叛

B.民賴以全活者不可勝計 賴:依靠

C.上亦專以屬淙,屢賜親札 屢:多次

D.舟楫病之 病:擔憂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閣待制/起知寧國府/趣入奏/上慰撫愈渥/明年春/復奉祠/亟告老

B.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閣待制/起知寧國府趣入/奏上慰撫愈渥/明年春/復奉祠/亟告老

C.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閣待制/起知寧國府/趣入奏/上慰撫愈渥/明年春/復奉祠/亟告老

D.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閣待制/起知寧國府/趣入奏/上慰撫愈渥/明年春復/奉祠亟告老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淙為政有方。金國人挑起邊境戰事,守帥選擇的官員都不願前往邊境任職,周淙前往任職,他利用當地防守有利條件,組建保伍,使百姓得保平安。

B.周淙忠於國家。張浚視察部隊時稱讚周淙的謀略,並要周淙在危急時和自己一起赴難,周淙表達了準備犧牲的決心,張浚把情況彙報給皇帝,皇帝稱讚周淙。

C.周淙深得上司和皇帝的信任。尚書錢端禮推薦過他;他鼓勵百姓種植桑樹、柘樹,開墾屯田,皇帝賜給他親筆書札;他上奏禁止十五件事,得到皇帝的獎賞。

D.周淙關心民生。兩淮地區經戰火破壞,很多百姓逃亡,他全力招納安撫,百姓安居樂業;皇帝在臨安暫住久了,居民日益增加,河流低窪變窄,他請求疏浚。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王師進取虹縣,中原之民翕然來歸,扶老攜幼相屬於道。(4分)

(2)陛下躬履節儉,以示四方,而貴近奢靡,殊不知革。(6分)

4.D(病:以……為困難)

5.C(原文標點為“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閣待制,起知寧國府,趣入奏,上慰撫愈渥。明年春,復奉祠,亟告老。”)

6.A(“守帥選擇的官員都不願前往邊境任職”錯,應是“〈朝廷〉選擇守帥官員很困難,士大夫也害怕前往〈任職〉”)

文言文閲讀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 王師進取虹縣,中原之民翕然來歸,扶老攜幼相屬於道。(4分)

參考答案:

宋朝軍隊進攻奪取虹縣,中原的百姓一致來歸順,扶老攜幼在路上絡繹不絕。

(得分點:王師、翕然、相屬、於道各1分)

(2)陛下躬履節儉,以示四方,而貴近奢靡,殊不知革。(6分)

參考答案:

陛下親自實行節儉,來給天下示範,但是顯貴的近臣奢靡,一點不知道改變。

(得分點:躬、履、示、貴近、殊、革各1分)

參考譯文:

周淙,字彥廣,湖州長興人。父親周需,憑着考中進士開始做官,做官做到左中奉大夫。周淙從小機警聰明,努力學習,宣和年間,因為父親職任的關係做了皇帝的侍從官,歷任官職做到通判建康府。紹興三十年,金國背叛盟約,邊疆戰事正興起,(朝廷)選擇守帥官員很困難,士大夫也害怕前往(任職)。首先命令周淙守滁陽,周淙沒有到任,改任楚州,又改任濠梁。淮、楚兩地原先有依靠山水地形設寨保衞自己的百姓,周淙給他們規定紀律,構建保伍組織。金國君主完顏亮發動全國兵力侵犯宋朝邊境,百姓依靠這些保全生命的不計其數。授官直祕閣,連任。孝宗接受禪位,宋朝軍隊進攻奪取虹縣,中原的百姓一致來歸順,扶老攜幼在路上絡繹不絕。周淙計算人口供給食物,用酒肉犒勞在路上的人,到達目的地的人提供房屋居住,人人感動高興。張浚視察部隊,駐紮在都樑,看到周淙的謀略,就稱讚歎賞,並且説:“有緊急情況,您應該和我一同赴死。”周淙也感動奮發,甚至説“頭可斷,身體不可退卻”。張浚進入朝廷,全面陳述這些情況,皇帝稱讚歎歎賞不停,進官直徽酞閣,帥守維揚。

恰逢錢端禮憑着尚書的身份任淮東宣諭史,又把周淙作文推薦對象,進官直顯漠閣。當時兩淮地區經過戰爭蹂躪,很多百姓流離逃亡,周淙盡全力招納安撫,百姓和原來一樣安居樂業。鼓勵百姓種植桑樹、柘樹,開墾屯田,皇帝也專一任用周淙,多次賜給親筆書札。周淙尊奉施行更加努力,進官直龍圖閣,授任兩浙轉運副使。不久,任臨安府知府,進言説:“自古風俗教化一定從親近的人開始。陛下親自實行節儉,來給天下示範,但是顯貴的近臣奢靡,一點不知道改變。”於是逐條遞上禁止十五件事,皇帝稱讚接受他的建議,下詔書獎勵,賜給金帶。皇帝停留臨安的時間長了,居民一天天增加,河流低窪狹窄,行船困難,周淙請求疏浚。完工後,授任祕閣修撰,進官右文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回鄉。皇帝懷念周淙不能忘記,授任敷文閣待制,起用做了寧國府知府,催促入朝上奏,皇帝慰勞安撫更加優厚。第二年春天,又任奉祠,多次告老退休。十月去世,享年六十歲。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21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李綱,字伯紀,邵武人也。登政和二年進士第,積官至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權貴,改比部員外郎,遷起居郎。

靖康元年,以吳敏為行營副使,綱為參謀官。金將斡離不兵渡河,徽宗東幸,宰執議請上執曰:策將安出?綱進曰:今日之計,當整飭軍馬,相與堅守,以待勤王之師。時中忿曰:李綱莫能將兵出戰否?綱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儻使治兵,願以死報。乃以綱為尚書右丞。

宰執猶守避敵之議。有旨以綱為東京留守,綱為上力陳所以不可去之意,上意頗悟。會內侍奏中宮已行,上色變,倉卒降御榻曰: 朕不能留矣。綱泣拜,以死邀之。未幾,複決意南狩,綱入見曰:陛下已許臣留,復戒行何也?今六軍父母妻子皆在都城,願以死守,萬一中道散歸,陛下孰與為衞?敵兵已逼,知乘輿 未遠,以健馬疾追,何以御之?上感悟,遂命輟行。

命綱為親征行營使,以便宜從事。綱治守戰之具,不數日而畢。敵兵攻城,綱身督戰,募壯士縋城而下,斬酋長十餘人,殺其眾數千人。金人知有備,又聞上已內禪,乃退。求遣大臣至軍中議和,綱請行。上遣李棁。金人須金幣以千萬計,求割太原、中山、河間地,以親王、宰相為質。棁受事,自不措一辭,還報。綱謂:所需金幣,竭天下且不足,況都城乎?宰執議不合,綱不能奪,求去。上慰諭曰:卿第出治兵,此事當徐議之。綱退,則誓書已行,所求皆與之,以皇弟康王、少宰張邦昌為質。

時朝廷日輸金幣,而金人需求不已,日肆屠掠。四方勤王之師漸有至者,种師道、姚平仲亦以涇原、秦鳳兵至。綱奏言:金人貪婪無厭,兇悖已甚,其勢非用師不可。彼以孤軍入重地,猶虎豹自投檻阱中,當以計取之,不必與角一旦之力。上深以為然,約日舉事。姚平仲勇而寡謀,急於要功,先期率步騎萬人,夜斫敵營,欲生擒斡離不及取康王以歸。夜半,中使傳旨論綱曰:姚平仲已舉事,卿速援之。綱率諸將旦出封丘門,與金人戰幕天坡,以神臂弓射金人,卻之。平仲竟以襲敵營不克,懼誅亡去。金使來,宰相李邦彥語之曰:用兵乃李綱、姚平仲,非朝廷意。遂罷綱,以蔡懋代之。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儻使治兵,願以死報 儻:假如

B.宰執議不合,綱不能奪 奪:奪取

C.卿第出治兵,此事當徐議之 第:只管

D.先期率步騎萬人,夜斫敵營 斫:擊,襲擊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以言事忤權貴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

B.舍此欲何之 廉君宣惡言,而君避匿之

C.募壯士縋城而下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D.竭天下且不足,況都城乎 彼且奚適也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直接表現李綱捨身報國的一組是( )

①有旨以綱為東京留守 ②陛下不以臣庸懦,儻使治兵,願以死報 ③綱泣拜,以死邀之 ④宰執議不合,綱不能奪,求去 ⑤敵兵攻城,綱身督戰,募壯士縋城而下 ⑥用兵乃李綱、姚平仲,非朝廷意

A.①②④ B.①⑤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靖康元年,金兵渡過黃河,兵臨城下,宋廷從皇帝到宰執等人打算棄城逃跑,只有李綱堅持應該死守都城。

B.欽宗皇帝決意率軍南逃,李綱向他分析了形勢,指出了南逃的危險後果,欽宗才終於答應停止行動。

C.金兵求和,李綱主動請求到金營談判,但皇帝卻派遣李棁前往。李棁竟然不置一詞,全部接受了金兵提出的條件。

D.李綱等人不等朝廷同意就發動反攻,姚平仲卻為了邀功而提前行動,結果沒有取勝,李綱也因此而被罷免。

5.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綱為上力陳所以不可去之意,上意頗悟。(4分)

譯文:

(2)當以計取之,不必與角一旦之力。(3分)

譯文:

(3)平仲竟以襲敵營不克,懼誅亡去。(3分)

譯文: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22

畢再遇,字德卿,兗州人也。父進,積階至武義大夫。再遇以恩補官,隸侍衞馬司,武藝絕人。孝宗召見,大悦,賜戰袍、金錢。

開禧二年,下詔北伐,以殿帥郭倪招撫山東、京東,遣再遇與統制陳孝慶取泗州。再遇請選新刺敢死軍為前鋒,倪以八十七人付之。招撫司剋日進兵,金人聞之,閉榷場、塞城門為備。再遇曰:敵已知吾濟師之日矣,兵以奇勝,當先一日出其不意。孝慶從之。再遇饗士卒,激以忠義,進兵薄泗州。泗有東西兩城,再遇令陳戈旗舟楫於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乃自以麾下兵從陟山徑趨東城南角,先登,殺敵數百,金人大潰,守城者開北門遁。西城猶堅守,再遇立大將旗,呼曰:大宋畢將軍在此,爾等中原遺民也,可速降。旋有淮平知縣縋城而下乞降,於是兩城皆定。郭倪來饗士,出御寶刺史牙牌授再遇,辭曰:國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兩城即得一刺史,繼此何以賞之?且招撫得朝廷幾牙牌來?固辭不受。尋除環衞官。

倪調李汝翼、郭倬取宿州,復遣孝慶等繼之。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騎為先鋒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創旋,問之,則曰:宿州城下大水,我師不利,統制田俊邁已為敵擒矣。再遇督兵疾趨,次靈壁,遇孝慶駐兵於鳳凰山,將引還,再遇曰:宿州雖不捷,然兵家勝負不常,豈宜遽自挫!吾奉招撫命取徐州,假道於此,寧死靈壁北門外,不死南門外也。會倪以書抵孝慶,令班師,再遇曰:郭、李j潰,賊必追躡,吾當自御之。金果以五千餘騎分兩道來,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靈壁北門,自領兵衝敵陣。金人見其旗,呼曰畢將軍來也。遂遁。再遇手揮雙刀,絕水追擊,殺敵甚眾,甲裳盡赤,逐北三十里。諸軍發靈壁,再遇獨留未動,度軍行二十餘里,乃火靈壁。諸將問:夜不火,火今日,何也?再遇曰:夜則照見虛實,晝則煙埃莫睹,彼已敗不敢迫,諸軍乃可安行無虞。汝輩安知兵易進而難退邪?

嘉定元年,除左驍衞上將軍。和好成,累疏乞歸田裏,賜詔不允,除保康軍承宣使,降詔獎諭,尋令帶職奏事,提舉佑神觀。六年,提舉太平興國宮,十年,以武信軍節度使致仕。卒,年七十。贈太尉,累贈太師,諡忠毅。

(節選自《宋史列傳一百六十一》,有刪節。)

4.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招撫司剋日進兵 克:約定

B.諸軍乃可安行無虞 虞:憂患

C.以武信軍節度使致仕 致仕:退休

D.遇郭、李兵裹創旋 旋:立即

5.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表現畢再遇智勇的一組是 ( )

①敵已知吾濟師之日矣,兵以奇勝,當先一日出其不意

②乃自以麾下兵從陟山徑趨東城南角

③宿州城下大水,我師不利

④吾奉招撫命取徐州,假道於此,寧死靈壁北門外,不死南門外也

⑤會倪以書抵孝慶,令班師

⑥彼已敗不敢迫,諸軍乃可安行無虞

A ① ③ ④ B ② ④ ⑤ C ① ② ⑥ D ③ ⑤ 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畢再遇的父親經多次提拔,最後官至武義大夫。畢再遇則是靠父親的恩蔭做的官,他武藝出眾,得到孝宗皇帝的喜愛和賞賜。

B.畢再遇用聲東擊西、分化瓦解等策略,很快攻下泗州的東西兩城。當上級獎賞他時,他卻表現出一種以國事為先、不計個人得失的胸懷和氣度。

C.攻打宿州的郭、李部隊出師不利,畢再遇聽説後立即率部馳援,與陳孝慶部會合,一起截擊追擊而至的金軍,殺敵眾多,大敗金軍並安全撤離。

D.宋金兩國議和後,畢再遇屢次上疏,表達告老還鄉的願望,但皇帝對他仍是極力挽留,不僅表彰獎勵,還多次為其加官晉爵。

7.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再遇饗士卒,激以忠義,進兵薄泗州。(4分)

(2)再遇督兵疾趨,次靈壁(3分)

(3)累疏乞歸田裏(3分)

參考答案:

4.D(旋:回來。)

5.C(③和⑤都與畢再遇無關)

6.C(與陳孝慶部會合,一起截擊追擊而至的金軍與原文不符。)

7.(10分)

(1)畢再遇犒賞士兵,用忠義精神激勵他們,(然後)進軍逼近泗州城。(4分)

(饗薄譯對各給1分,激以忠義介詞結構後置句譯對給1分,句子通順1分)

(2)畢再遇督促士兵急速前進,到靈壁駐紮(3分)

(疾趨、次 譯對各給1分。)

(3)多次上疏請求退休還鄉 (3分)

(累、疏、田裏 譯對各給1分。)

附:參考譯文

畢再遇字德卿,兗州人。父親畢進,積累官階做到武義大義。畢再遇靠父親恩蔭補授官職,隸屬侍衞司馬,武藝超人。孝宗召見他,十分高興,賞賜他戰袍、金錢。

開禧二年,皇上下詔進行北伐,派殿帥郭倪招撫(收復)山東、京東,派遣畢再遇與統制陳孝慶攻取泗州。畢再遇請求挑選新刺字的敢死軍作前鋒,郭倪將八十七人交給他。招撫司限定日期進軍,金國人聽到消息,關閉榷場、堵塞城門加以防備。畢再遇説:敵人已經知道我方出師的日期,打仗要出奇制勝,應當提前一天出其不意。陳孝慶聽從他的建議。畢再遇犒賞士兵,用忠義精神激勵他們,(然後)進軍逼近泗州城。泗州有東西兩座城,畢再遇命令將兵器旗幟船隻在石屯下排開,像是要攻打西城,自己卻帶領手下士兵從陟山抄近道到達東城南角,率先登城,殺敵數百人,金國人大敗潰散,守城的人打開北門逃跑。西城還在堅守,畢再遇樹起大將旗幟,喊到:大宋畢將軍在這裏,你們是中原的遺民,應該趕快投降。很快就有淮平知縣用繩子吊下城牆請求投降,於是東西兩城都被攻佔。郭倪來犒賞士兵,拿出加蓋皇上印璽的刺史牙牌授給畢再遇,畢再遇推辭説:國家在黃河以南有八十一個州,如今攻下泗州兩座城就得到一個刺史的職位,在這以後拿什麼來獎賞?況且招撫能從朝廷得到幾個牙牌來?堅決推辭不接受。不久授任環衞官。

郭倪調遣李汝翼、郭倬攻取宿州,又派遣陳孝慶等增援他們。命令畢再遇帶領四百八十名騎兵做先鋒攻取徐州,到達虹地時,遇到郭倬、李汝翼的士兵裹着傷口回來,詢問他們,回答説:宿州城下大水漫延,我軍失利,統制田俊邁已被敵人捉住。畢再遇督促士兵急速前進,到靈壁駐紮,遇到陳孝慶帶兵駐留在鳳凰山,正準備撤回,畢再遇説:宿州雖然沒攻下來,但兵家勝敗並不一定,怎麼能馬上就自認失敗!我奉招撫的命令攻取徐州,從這裏經過,寧願死在靈壁的北門外面,也不願死在南門外。恰好郭倪有信送達陳孝慶,命令撤退,畢再遇説:郭倬、李汝翼的部隊潰敗,敵人必定追擊,我應當自帶部下阻擊他們。金軍果然派五千多騎兵分兩路追來,畢再遇命令二十名敢死士兵守衞靈壁北門,自己帶領士兵衝入敵陣中。金國人見到他的大旗,喊道畢將軍來了。於是逃遁。畢再遇手中揮舞雙刀,渡水追擊,殺死敵人特別多,鎧甲衣裳都染成了紅色,將敗軍追殺了三十里。各路軍離開靈壁,只有畢再遇留下不動,估計大軍走出二十多裏,就放火燒了靈壁。將領們問:夜裏不燒,今天白天燒,為什麼?畢再遇説:夜間火光會照見我軍虛實,白天時濃煙塵埃瀰漫什麼都看不見,敵人已經潰敗不敢靠近,各路軍馬才可以安全行軍不用擔憂。你們哪知道進軍容易撤退卻難呢?

嘉定元年,授任左驍衞上將軍。和議達成以後,多次上疏請求退休還鄉,皇上賜詔書不允許,授任保康軍承宣使,下詔獎勵表揚,隨即命令他兼領職務奏論政事,提舉佑神觀。六年,提舉太平興國宮,十年,從武信軍節度使職位上退休。去世時,享年七十歲。贈官太尉,累積贈官為太師,諡號忠毅。

《宋史》閲讀答案及譯文 篇23

①陸九齡,字子壽。幼穎悟端重,十歲喪母,哀毀如成人。性周謹,不肯苟簡涉獵。

②登乾道五年進士第。調桂陽軍教授,以親老道遠改興國軍,未上,會湖南茶寇剽廬陵,聲搖旁郡,人心震攝。舊有義社以備寇郡從眾請以九齡主之門人多不悦。九齡曰:“文事武備,一也。古者有徵討,公卿即為將帥,比閭之長,則五兩①之率也。士而恥此,則豪俠武斷者專之矣。”遂領其事,調度屯御皆有法。寇雖不至,而郡縣倚以為重。暇則與鄉之子弟習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歲惡,有剽劫者過其門,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無自取死。”

③及至興國,地濱大江,俗儉嗇而鮮知學。九齡不以職閒自佚,益嚴規矩,肅衣冠,如臨大眾,勸綏引翼,士類興起。不滿歲,以繼母憂去。服除,調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興,坐牀上與客語,猶以天下學術人才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

④九齡嘗繼其父志,益修禮學,治家有法。闔門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職。與弟九淵相為師友,和而不同,學者號“二陸”。有來問學者,九齡從容啟告,人人自得。或未可與語,則不發。嘗曰:“人之惑有難以口舌爭者,言之激,適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節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註釋】

①五兩,古代候風的用具。用五兩雞毛製成,故名。一般立在軍營中或船舶上,以便隨時觀測風向。

17.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不肯苟.簡涉獵( )

⑵士而恥.此( )

⑶是固.男子之事也 ( )

⑷九齡不以職閒自佚.( )

18.對下列句中加點字用法和意義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2分)

①以.親老道遠改興國軍 九齡不以.職閒自佚

②士而.恥此 整襟正卧而.卒

A.①中的“以”用法意義相同,②中的“而”用法意義相同。

B.①中的“以”用法意義相同,②中的“而”用法意義不同。

C.①中的“以”用法意義不同,②中的“而”用法意義相同。

D.①中的“以”用法意義不同,②中的“而”用法意義不相同。

19.用“/”給文中畫線句斷句。(2分)

舊 有 義 社 以 備 寇 郡 從 眾 請 以 九 齡 主之/門 人 多 不 悦

20.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⑴未上,會湖南茶寇剽廬陵,聲搖旁郡,人心震攝。

⑵人之惑有難以口舌爭者,言之激,適固其意。

21.第④段體現了陸九齡怎樣的教育理念。(3分)

答案:

17. (4分) ⑴苟且,隨意⑵以……為恥辱⑶本來⑷放鬆,放縱

18.(2分)B)

19.舊 有 義 社 以 備 寇/郡 從 眾請/以 九 齡 主 之/門 人 多 不 悦

20.⑴(陸九齡)還沒上任,正趕上湖南的茶寇(到)廬陵剽掠,風聲傳到了鄰郡,人心惶惶。(得分點:會,剽,省略句)

⑵人有難以用話語爭辯的疑惑,言詞激烈,恰好加固他們的想法。(得分點:定語後置,適,固)

21.教育講究方法,不強以為師;學習需要主動提問,同時講求自悟,不固執己見。

【參考譯文】

陸九齡,字子壽。陸九齡年幼時聰穎持重,十歲時母親去世,他像成人一樣為母親哀哭傷悲。陸九齡思考問題周密嚴謹,對學問不肯苟且簡單地涉獵。

在乾道五年中了進士。調任為桂陽軍教授,因為父母年邁路途遙遠改任興國軍,還沒上任,正趕上湖南的茶寇到廬陵剽掠,風聲傳到了鄰郡,人心惶惶。舊時有義社來防備盜寇,郡縣長官聽從眾人請求,叫陸九齡主持義社,他的門人學生大多不樂意。陸九齡説:“文事武備,是一致的。古時候有徵戰討伐,公卿就是將帥,一鄉之長,就是軍營的表率。士人如果以此為恥,那麼豪俠武斷的人就專橫了。”於是他就接受任務,調遣屯兵防禦都有章法,盜寇雖然沒有到,但郡縣把陸九齡作為重要的依靠。有空閒時就與鄉里的子弟練習射箭,他説:“這本來就是男子的事情。”年歲不好時,有剽掠搶劫的人經過陸九齡家門口,必定互相告誡説:“這家射箭命中率很高,不要自己找死。”

等到了興國,興國地臨大江,這裏的風俗節儉吝嗇,很少有人知道學習的。陸九齡不因為是閒職而自我放鬆,規矩更嚴格了,他時時將衣服帽子穿戴整齊,好像要面對很多人一樣,勸勉安撫百姓引導輔助人們求學,於是士人逐漸增多。不到一年,因為繼母去世而離開。服喪期滿,調任全州教授。還沒上任,就得病了。一天早晨起來,陸九齡坐在牀上和客人聊天,仍舊把天下的學術人才作為惦記的事情。到了晚上,整理好衣襟正面躺着就去世了。去世時四十九歲。

陸九齡曾經繼承他父親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禮學,治家有法。全家上百口人,男女按照次序分工各司其職,家裏的禮節像朝廷裏一樣嚴格。陸九齡和弟弟陸九淵互相做師友,友好相處而見解各異,學者號稱“二陸”。有求學的人來諮詢,九齡從容地告訴他們,每個人都能得到自己想獲取的。有的人沒有什麼和他交談,他就不闡説。陸九齡曾經説:“人總有難以用語言説得清楚的糊塗的地方,言詞激烈,恰好強化他們的想法。過一段時間,未必不自己明白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