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論語

論語讀後感【優】

欄目: 論語 / 發佈於: / 人氣:9.49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論語讀後感【優】

論語讀後感1

作為一名曲阜人,如果不讀論語,可以説是極大的資源浪費。當你忙碌了一整天之後,吃完晚飯,在家裏泡上一杯熱茶,拿起論語細細品味,真是一種享受啊!上學時,看着人家背《論語》也跟着背了不少,通過資料書淺顯的弄懂了意思,但當時只是把它當成一種任務而已,從來沒有一種享受的感覺。現在,隨着年齡的增長,隨着閲歷的增加,感覺《論語》越來越難讀懂了,有時看上一則,會品味半天,感覺還挺有滋味的呢。

對於城市道德的建設,對於個人修養的提高,《論語》都是一本好的“教材”。我們青年人可以從中汲取到很多的營養。下面我就談一下自己的收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參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是一個淡泊為志的人,他不會巧言令色,但是他沒有辜負孔子的期望,他的見解也高出同門一籌。他知道孔子的學問其實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事。所以他説:“我每天多次的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呢?老師教給我的東西,一些好的傳承,我真的`去實踐、去履行了沒有?”現在的青年人究竟有多少人能夠靜下心來反思呢?“反思能使人進步”,這是誰都知道的道理,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如果一個人為別人辦事能夠盡心竭力的話,如果一個人對待朋友能夠言而有信的話,那他的本職工作也肯定能夠做好,本職工作做好了,他在工作中也會得到更多人的賞識和肯定,這對於他是有

利而無害的。我們的國家需要這樣的人,我們的城市需要這樣的人,所以我們要努力使自己成為這樣的人;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説:“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在外要友愛同門,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弟子”有兩層意思,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很多人認為應該解釋為前一種,但我覺得也可以是第二種。中國古代老師把學生看成自己的兒子一樣。而學生也把老師當作父親來尊敬,師生之間有如父子,過去有“一日從師,終身若父”的情形。這裏能體現出一種“尊師重道”的精神。而現在的我們對於“尊師”還不如古代做得好。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尊師”的人。不一定是自己的老師,教給我們東西的人,給我們指導和幫助的人,我們都要尊敬。孔子還告訴我們,要學會孝敬。而且把“孝”放在第一位,體現了“百善孝為先”的思想。其實,孔子説的很對: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會去愛的人還會去愛別人嗎?還會“泛眾愛”嗎?孔子不光告訴我們在家裏怎麼做,還告訴我們在外怎樣做:在外要尊重同門,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我們又不得不佩服孔子語言的藝術性,從“內”到“外”,由“近”及“遠”,語言嚴謹而又給人一種層次的美感。我們還可以看出,孔子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孔子是“以德為重”,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我們青年人多讀一下《論語》,對於我們自身修養的提高,對於

我們曲阜“文明道德城市”的建設都是有很大好處的。我會繼續享受我的《論語》之旅。

論語讀後感2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好像春天永遠要播種,秋天要收穫1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這幾天讀了《論語》後我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裏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1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1種教育。就自己的感受略説一二。

【原文】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達也’。”

意思是:孔子説:“孟之反不自誇,打仗撤退時,主動在後面掩護,剛進城門,他策馬快速通過歡迎隊伍,説:‘不是我有膽走在最後,是馬跑不快’、

我想到:做人要懂得謙遜,永遠做謙遜的人,實際上就是讓自己做一個被人們認同和喜愛的人。做一個謙遜的人就要戒驕矜。

因為具有驕矜之氣的人,大多自以為能力很強,很了不起,做事比別人強,看不起別人。由於驕傲,則往往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由於自大,則做事專橫,輕視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驕矜對人對事的危害性是很大的,這一點古人認識得十分清楚。

一代名君唐太宗曾對侍臣説過:"天下太平了,自然驕矜奢侈之風容易出現,驕矜奢侈則會招致危難滅亡。"這使我想到兩個小故事

魯哀公十一年,在一場抵禦齊國進攻的戰鬥中,右翼軍潰退了,孟之反走在最後充當殿軍,掩護部隊後撤。進入城門的時候,他鞭子抽打馬匹,説道:不是我敢於殿後,是馬跑不快。他這樣做是為了掩蓋自己的功勞。從消極方面説,人立身處世,不矜功自誇,可以很好地保護自己。韓信是漢朝的第一大功臣:在漢中獻計出兵陳倉,平定三秦;率軍破魏,俘獲魏王豹;攻下代,活捉夏説;破趙,斬成安君,捉住趙王歇;收降燕;掃蕩齊;歷挫楚軍。連最後垓下消滅項羽,也主要靠他率軍前來合圍。司馬遷説:漢朝的天下,三分之二是韓信打下來的;項羽,是靠韓信消滅的。但是,功高震主,本來犯了大忌,加上他又不能謙退自處,看到曾經是他的部下的曹參、灌嬰、張蒼、傅寬等都分土封侯,與自己平起平坐,心中難免矜功不平。樊噲是一員勇將,又是劉邦的姨夫,每次韓信訪問他,他都是"拜迎送",但韓信一出門,就要説:我今天倒與這樣的人為伍!這樣,終於一步步走上了絕路。

唐代的杜審言,是杜甫的祖父。唐中宗時做修文館學士,為人恃才自傲,曾對人説:"我的文章那麼好,應該讓屈原、宋玉來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讓王羲之北面朝拜。"杜審言有些太自不量力了,所以被後世的人們所嘲笑。這樣驕傲自誇只是顯出了他的見識短淺,並沒有人認為他的才能真的有那麼大。

記得一位哲學家説過這樣一句話:自誇是明智者所避免的,卻是愚蠢者所追求的。真正的明智者之所以不會自吹自擂,因為他覺得宇宙廣大、學海無涯、技藝無窮,終其一生,也不能洞悉其中的全部奧祕。而一切平庸之輩,滿足於一知半解,滿足於點滴成績,他們用富麗堂皇的話裝飾自己,以討得廉價的喝彩。

人們所尊敬的是那些謙遜的人,而決不會是那些愛慕虛榮和自誇的人。如果一個人喜歡自大自誇,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會失去自己的功勞。

論語讀後感3

“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已經不記得是第多少次朗誦《論語》了,雖然只有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可是每一次朗誦都會多一些感悟。

《論語》像是一盞燈,指引我前行。

《論語》中給我感受最深刻的便是那些最最經典的句子。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給我的感受頗深,尤其是“吾日三省吾身”這句,我思考了一下我自己,我是一個很少去反省我自己人,當我讀完這句話時,我試着反省一下我自己,我突然想起前幾日與同學發生的一場小爭執,仔細想想那經過,才猛然發現當時的自己是那麼衝動,當時那“義憤填膺”的氣魄現在看來是那麼的無恥,而爭執的理由卻又是那麼的可笑,一股濃濃的歉意在心中油然而生,如果在爭吵前能冷靜的'分析一下問題的關鍵所在,這樣的事情就不會發生;再看看身邊的人,有的人逃課被抓,不但不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反而埋怨同學不幫他矇混過關,如果他事前能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為,我相信只要他是個正常人,就不會這樣去做。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當我讀完這句時,我的心裏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朋友,真正的朋友會一直陪伴着你,無論你是富貴還是貧賤,都不會改變。真正的朋友會在你有困難時最後一個“凋落”,而不會像蒲公英一樣,隨風飄蕩。而我們再交朋友時,應該仔細分析一下什麼人值得我們深交,而什麼人我們應該淺嘗輒止。而我則是在交友上沒什麼選擇,最後往往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誰都沒交上。

我非常敬仰《論語》的作者孔子,他用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亂世中,遊走在各諸侯國之間,傳播自己的思想,雖然屢屢受阻,可孔子卻從沒放棄,他的執着成就了他的成功,一本薄薄的《論語》卻有着説不完的深意。而反觀一下我自己,每當我遇到困難時都會避其鋒芒,另尋他徑,他徑不通就原路返回,很少為了一個信念而堅持下去;我小時的夢想便是當一名偉人,可那也僅僅停留在幻想,卻從未去為這一理想做什麼。與孔子相比我是那麼的暗淡無光,為什麼我不是偉人?因為我沒有偉人的執著和勇氣。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裏,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麼,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説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論語》中的每一句都有深層的含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非禮毋視,非禮毋聽,非禮毋聞“的毅力和信念,是堅決的信仰和執行,而非理論的探討。

《論語》是一本讀不完的書,他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耐人尋味,《論語》是一本讓我們受益無窮的一本書,他教會我們很多的道理。我相信《論語》會讓你、我、他受益無窮,讓好書悦伴我們的一生。

論語讀後感4

通過讀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覺得孔子在兩千多年前總結出來的道理,在當今的社會裏,又仍然那麼實用.特別是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又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是一種純粹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對當今社會的人,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就能成功。

于丹《論語心得》中列舉了許多淺顯易懂的故事,我感觸很深。如:“處世之道”中講到的寓言故事:一個孩子十分愛發脾氣,於是父親讓他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敲一顆釘子,一天下來,孩子看見他敲了許多釘子,心裏很不好意思,父親便讓他如果一天不發脾氣,就拔一顆釘子,當釘子拔完時,孩子高興極了,因為他學會了剋制,可是父親卻告訴他雖然釘子拔了,但卻會留下一個個不能消除的洞。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做事一定要先往遠想,這樣避免對別人的傷害,也減少自己將來的悔恨。

作為教師的我們,與學生的接觸較多,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學生,這樣或者那樣的事情。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們在處理這些問題時,應該少些指責和抱怨,給學生多些鼓勵和讚揚,只有這樣,你才會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才能正常的開展。要知道,雖然你能夠拔掉釘子,但是卻會留下一個個不能消除的洞。因此作為教師應增強責任感,熱愛教育事業

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是教師最基本的道德素養。一名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會依法執教,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才會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竭盡全力地去教育學生;才會自覺自願地約束自己,規範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為人師表、廉潔從教。高校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肩負着培養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任。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沒有崇高的理想和為祖國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是不能擔當培養人才、造就人才重任的。

二、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我第一次見到“國民幸福指數”一詞,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説,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論語讀後感5

過去我對《論語》僅僅片面性得掌握一些,根據院校進行的交流學習,我認真地學了《論語》就是我獲益匪淺;現就我本人的瞭解和一件事的協助啟迪與大相互共享。取決於丹《論語》感受裏,我體會深刻的是為人處事,要做一個心地善良,做一個對社會發展有效的人。交朋友要交個真心實意對你有利的朋友。

下邊是對交朋友的體會和大夥兒溝通交流一下大家常説:“在家裏靠爸爸媽媽,外出靠朋友。”再生活辦公環境中,交朋友是最重要的,從朋友的身上能夠 照見自身的身影。實際上人這一生交哪些的.朋友,就可以體現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假如朋友是一本書,他能夠 協助你開啟這個世界.大家常説:“人以羣分,物以類聚。”那麼從朋友的身上,讓我終身獲益。我愛人是參軍的,大家86年完婚到現在,我追隨幾徑波折,前後左右調整了五個院校,每一處全是生疏的臉孔,使我很孤獨無奈,從心裏期盼朋友的協助,伴隨着時間的變化,漸漸地在工作中,我與諸位教師瞭解了,我十分愛惜和大夥兒相遇,相識的機遇,我還在大夥兒的陶冶危害下。我願我的激情,我我用的真心實意去和大夥兒和諧共處,工作中急事和大夥兒商議,儘自身能量去協助身旁有艱難的朋友,去收益對自身有恩的人。俗話説得好:“日久見人心,日久見人心”。時間長了,朋友當然多了,自然也相處過和自身性情不一樣的朋友。但我能以平靜的心理狀態去看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和朋友相處中不必小肚雞腸。愛鑽牛角尖,要換位思考一下。多看看別人的身上的優點。來補己之短。那樣不管與誰交往關聯都是和睦。全球越來越更幸福了。實際上,真實的朋友,她能寬容你,讓你適度的點拔與指責。會給你從心裏尋找自身的缺少,尋找黑暗中必須光輝。很多年來我一直獲得朋友朋友的關注與協助、最難以忘懷的使二零零五年祥合的新春佳節剛過,大家還沉醉於與家人團聚開心的日子。我愛人腸胃病突發性。

經確診讓我吃驚,如同瓢潑大雨、頭暈目眩。那時候兩腿發軟,害怕接受現實。但依然十分保持清醒,想起我普通高中的一個好朋友,他在中日醫院工作中。我趕忙通電話向她諮詢病情。她最先給我寬慰、激勵。隨後給我出招,讓我去她那邊治療。恰當的剖析去她那邊的利弊。我還在她的誠摯的邀約下,趕到了中日醫院,每日在她的守候、激勵下,我心漫漫長路地釋放壓力了,我提高了生活的膽量和自信心。每日能接受現實,用心照料我愛人。每日她倒入的公司辦公室,讓我愛人在哪裏邊放療治療,使我愛人更為認識自己的病況,緊密配合醫治,迅速讓我們夫婦二人渡過了第一個放療環節的困難。住院後,榮幸獲得院校孟校領導和高校長與很多朋友的關注協助,給與我非常大的精神實質寬慰、還記得孟校領導還刻意給我寫一封信,迄今我都收藏着。難以忘懷,終身難忘。也有任負責人幾位老師給我補課,使班集體工作中秩序井然,家長留言十分滿意,給我抽出來大量的時間照料我愛人,再大半年時間裏,再全部患者中,我愛人修復更快、最好是。這全是朋友給與的膽量和能量,換得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根據閲讀文章于丹教授的《論語》使我更為了解到朋友的關鍵,我將朋友視作我生命中不能缺乏的一部分。這時于丹教師也慢慢地挨近我心岸,鼓勵唸書的激情。是書本讓我受益終生。讓我開心、讓我豐富、讓我更頗具。讓我尋找史無前例信心與能量。

論語讀後感6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説: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説,中國的統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

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

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裏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裏,於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孔子的《論語》説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説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説: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

論語讀後感7

文化有許多級台階,每一級都安頓着不同的項目。那麼,最後一級是什麼?

最後一級不是名校,學派。不是國粹,唐詩。它們每一項都有資格找到自己的文化台階,自成氣象。但實際上它們都不是而且也互不承認,然而當説文化的終極成果是人格,幾乎沒有人有異議。

那在中華文化中,最後一級台階便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範圍之廣,難以一言以蔽之,君子懷德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中庸君子知恥…而我今天所想談的是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出於孔夫子之口,見之於《論語.為政》表面白話翻譯很簡單:君子不是器具。但它所想反映的命題就比較艱深了,所以我選擇從“君子有禮”這點切入,精神需要賦形,人格需要可感,君子需要形態。中國曆代文人君子沒有不講究禮儀的,所謂煌煌中華,禮儀之邦。中國禮儀可上溯周公定禮制商國是,周朝禮制分為禮和樂兩個部分。禮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範,而樂用於緩解社會矛盾。孔夫子就季氏用了不合規矩的八熤,他立刻憤然不平“是可忍,孰不可忍”他極其注重禮樂這方面的修養,強調樂這項對政治起非常大的作用的桿秤。而如今的'我們對此絲毫不在意。生活中從來無儀式感這一説。這由此能讓我們聯想到當今社會紛繁複雜的社會矛盾,前陣子引起公憤的北京幼兒園紅黃藍事件,教師的形象受到深深的玷污,所謂教育的儀式感何在?況且人類文明在名義上應該是在前進發展而為什麼會有這樣泯滅人性的事發生在帝都之中?中國禮制是否要在如今斷片?我們到底缺失的是什麼,是已經被所有人所遺忘的君子之禮。回到“君子不器”這個命題,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我們做事總是重複着完全一樣的言語與笑容,對於我們而言與道德相悖的事情也幾乎沒有機率去做,但我們機械的生活常常讓我們缺少一種君子之道很重要的東西—儀式感。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儀式感,小到寫一篇文章,也總是像寫反思一樣在腦中機械構造,缺乏應有的靈感與靈動。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敷衍。我們就像孔子所説的器物一樣地在生活總覺得生命不該這樣平淡,於是我們提出了“從前慢”“希望能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而真實生活中一遍遍地麻木着自己,總抱怨着過年沒有年味,而實際上是我們對生活的尊重不夠,不願用心編輯一條祝福的短信,沒有耐心寫一份帶着温度的信,是我們自己將多彩的生活變成了複製之器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人世間最重要的是“這一個”亦即獨立生命的自我把持,因為人的生命不可重複。不要讓自己成為器物過着循規蹈矩一成不變的生活,同時也不要成為器物的奴隸,將外界物質看的比自身品性還重要,中國文人講究一個氣節,很多人將之稱為“文人的清高”不錯君子之道需要的就是這種不僅於外在而且於心底所生的這種清高的品質。俗話説相由心生,當你內心堅持着一種儀式感的時候。你的所作所為也都讓人感動。因為有體温,有彈性,不極端,不做態的君子如今已寥寥無幾了。

諸君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希望所有人的生活都能夠過出一種儀式感而讓自己覺得自己不僅僅是活着。

論語讀後感8

這個周,我們學習了《論語》十二章。《論語》,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論語十二章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的記憶寶庫……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記得國小的時候,媽媽常對我説:“學過的知識要温習,不能得過且過。”在媽媽的耳濡目染下,因此我在那時一直保持着這個好習慣。有一次在温習中我發現老師那天所講的一個知識點是錯誤的,第二天我將自己的想法跟老師講了,老師微笑着不住的點頭,並在課堂讓我發表了自己的想法,在同學們羨慕的眼光中,在雷鳴般的.掌聲中,在老師的誇讚中,我找到了一種自豪與驕傲。“温故知新”那時在我心裏烙下了永遠的印記。在温習時獲得了新的理解與體會,這讓我受益匪淺。

孔子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沒錯,的確是這樣的。在國小,我們班聚集了年級中的很多學霸,除了六年級那一年,平常我們都是該玩兒的玩兒的,但是為什麼成績在年級中依舊是名列前茅呢?這還得從那時我們班的一個同學説起,她是我的好朋友——呂夢媛。她和我們是有所不同的,在身體方面她的腳從小就患上了病,走路很困難,是需要拐杖的,但她非常堅強,每天都是微笑着面對任何一件事的,她的學習非常棒,一直是班上的三好學生,為什麼呢?她其實並沒有很聰明,但是她喜歡學習,她認為學習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因此她為了“尊嚴”為了快樂而努力、堅持、勤奮,她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她是我學習的標榜。不僅僅是她,班上的所有人都很愛玩,但是大家都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經過了我們的不斷努力並保持着對學習的興趣,我們順利地進入了自己理想的中學。雖然現在並不是在一個班,呂夢媛也因為身體原因做了手術,也沒有同我們一起升入國中,但是她的堅強、自律對學習的熱愛會伴隨着我,是我人生中的良師益友。

學了十二章後,細心的潘老師還為我們補充了兩條,令我印象尤為深刻的便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了。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絕對不能強加在別人身上,這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也就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舉個例子吧,上個週週五我們開了上國中以來的第一次家長會,從幼兒園以來,這次家長會可謂是“獨樹一幟”了,為什麼呢?因為這次家長會是我們學生同家長一起開的。家長會上許老師的一句話就剛好印證了這個觀點,許老師對家長們説:“如果孩子在寫作業而你卻在一旁看電視、玩手機,那麼孩子還能認真學習嗎?你自己都做不到憑什麼要求孩子做到?”這不正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嗎?就拿剛剛上體育課的例子來説吧!體育課上我們班測了100米跑,班上有些長得高的同學歧視長得矮的同學,下課後許老師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人與人的發育期是不同的,有些人在國小就長到了一米七左右,有些人上了七年級也才一米五,但是有些有可能一米七的人上九年級還是一米七,而一米五的人上了九年級就要比一米七的高的多,所以不要小瞧任何一個人,你現在小瞧別人等到別人上九年級比你高得多的時候小瞧你,你心裏肯定一百個不願意,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教給了我許多,如:要善於自我反省、要懂得學思結合、珍惜時間、虛心請教等等。我相信在以後的生活中,這些道理會伴隨着我一生,為我指點迷津。

論語讀後感9

《論語》是中國的經典之作,儒家的核心之作。古人云:“論語一半治天下。”由此可見論語在歷代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統治中國近20xx年。《論語》當然也穩穩的坐上了20xx年的寶座。直到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提出了“揍倒孔子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從“批林批孔”時期的深刻“批林批孔”,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的桎梏,《論語》從此葬身天下。

《論語》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他被古人奉為經典,然後成為所謂的“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帶着這些疑問,我漫步在《論語》的花園裏,試圖感受其中的奧祕。

粗略看一下《論語》,只是一段引語,可以細品。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思想幾乎都包含在引文的字裏行間。《論語》最常見的話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

中庸在《論語》最容易理解,最難實現。中庸是指“對人的事情采取公正、和解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隱忍”文化。中庸的字面理解是:惹不起,躲得起,永遠保持中立。這當然是好的,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紛爭,但是過度的“隱忍”可以讓一個民族沉睡,中國古代的發展就是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反映了儒家的弱點。

君子是一個含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説“君子一言不發”和“真君子一言不發看棋”,覺得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事實上,君子是孔子和他們儒家的自稱者,是理想的“中庸之道”。比如“君子不用其器”,“先言而後從之而戰”,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當然,小人和君子是對立的。小人不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論語》花了相當長的時間直接理清了君子和小人的區別,比如“一個正直的人是開放的,泰然自若的,小人往往有煩惱和悲傷”,“君子從不攀比,小人從不攀比”。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和小人相差甚遠。

禮記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盪的春秋時期,諸侯國沒有觀察到“李周”,造成了一團霧霾。孔子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如果説的話不順口,那事情就不行了;如果事與願違,那麼禮樂不歡;禮樂不喜,刑必錯;如果懲罰不正確,那麼人民就沒有什麼可做的了。孔子致力於堅持三項基本原則和五個代表,提出了“君君、大臣、父親、兒子”。所以,當魯國大夫季氏《八朝八舞》時,孔子氣憤地説:“你能忍,你能不忍?"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念,後來發展成他的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即仁”。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是“仁”。“仁者愛人”,這裏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皇家貴族;在宮廷中尊重貴族,“不犯罪”也體現了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作為“人”的標準:“仁者也,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説:孔子“這種所謂的仁,顯然是符合奴隸解放的趨勢的。這也是人的發現。”

即使《論語》經歷了兩千年,也不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應該批判地繼承這些中國傳統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必讀經典,我深受其影響!

論語讀後感10

我覺得,這話可能有這麼兩種理解:1、缺少上下文,這句話孔子可能僅是就某一件事的感歎。2、講“由”釋做“行”,將“知”釋作“識”。這樣該句就成了:可使民眾行君子之道而不可以讓他們僅僅是背得那些大道理。(參見《孔子淵源》,韓永賢,國際文化出版社P128)。

再看一看曾經作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話: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耶?”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如果不看前後文,孤立地看“無違”二字,很容易將孔子對孝的解釋誤解為盲從。其實,略微注意一下後文很容易發現,這裏的“無違”講的是“無違禮”。即“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説到這裏,應該把“聯繫整體,聯繫生活地把握”這個原則説得比較清楚了。下面該回到前面沒説完的話題上去。前面講到《論語》有注意把握矛盾平衡點的特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應該再舉幾個例子説明一下。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説:“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有句話説得好:”半部論語治天下。”別説半部論語了,就單單幾則論語就告訴了我做人與學習的道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這裏面還有一個歷史典故呢!話説某一天,子路來孔子家學習,穿着非常華麗的衣服,慢慢的走了進來,孔子讓他換一件衣服,子路聽到後連忙回家,換了一件非常樸素的衣服回來了。卻還是原來的樣子。孔子就對他説:“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是智也。”

我在國小三年級的時候,有一天,班裏數學測試,成績出來後,我有一道題不懂,就去問老師。老師講過後,問我明白沒有,雖然我沒有弄懂,可是我不敢説,怕老師説我笨,結果下一次考試又沒有答對,去掉了8分。

《論語》使我們懂得了很多: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你只要悟出其中的道理,人生就會無往而不勝!

論語讀後感11

子曰:“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人與人之間的瞭解並不那麼容易,也許我們瞭解的只是工作、生活中的某一個側面,相互之間很難達到一個全面、通透的交融,難免別人不瞭解或者不理解自己的做法。在引航工作中更是如此,不同國籍的船長,有着不同種族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航海經歷,甚至他上個航次經歷了什麼,上個港口的引水對他及他的船舶產生了什麼,我們也不大瞭解,船長對我們亦是如此。所以他們有可能對我們引航員自己覺得對的、通常的做法表示質疑。我們要學會包容、學會理解、學會換位思考。如果因為船長的不理解、質疑而強烈反彈甚至“不愠”,那還是君子麼?

子曰:“觀過而知仁”。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所以孔子説“觀過而知仁”,我們看見別人犯了錯誤,自己便要深思、反省,不要再犯這個錯誤。當我們在安全會上或者生活的閒聊中,聽別人講起、分析他遇到的尷尬情況、險情甚至事故時,我們更要深刻的反思、總結,在吸取他人經驗教訓的同時,時刻提醒自己,謹慎操作,不可魯莽,不可大意,不要在同樣的情況下犯相同的錯誤,真正的做到“觀過而知仁”。

“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作為長期無法在父母身邊盡孝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去孝順父母?打錢給父母是一種方式,但我想這絕不是僅有的一種方式,也許父母更想聽聽你的`聲音,見見你的樣子,可憐天下父母心!有空的時候可以多給父母打打電話、視頻一下,多多溝通,拉拉家常,讓父母心安。避免給父母“色難”,避免無意識的給父母難看的臉色。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是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了別人,而將自己最壞的一面留給了最關心自己的家人,真的不應該。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畢竟是聖人,我們常人無法做到,但是否可以返過來講:“不逾矩而從心所欲”。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按照規章、規範去做,如果修養到了一定程度,做到在規章、規範內“從心所欲”。例如寧波港區航道有順水時16節的限速規定,我們大可以在規範的限制內、安全的前提下,走14節或者15節而“從心所欲”。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有規範,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不必執着於、抱怨於規範帶來的不適感,而是要着眼於提高自己的內心修養、養成積極、優良的心理狀態,真正做到“不逾矩而從心所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平時應該多向高級別的師傅們學習,向船長學習,向同級別的同學學習,也可向低級別的徒弟學習,每個人都有其閃光點,專長的項目,只有調整好心態,虛心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引航技術才會不斷地進步,才會更加安全的引航。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讀書人要有胸懷,特別是從事航海職業的讀書人更要有海一樣的胸懷。讀書人不可以不弘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氣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剛毅,有決斷,要看得準、拿得穩,對事情處理有見解。作為引航員,是每天站在十幾層樓高的駕駛台,面對着廣袤的大海,要處理各種繁雜的海上交通局面、保障重大財產安全的男人,更要有着廣闊的胸襟和大的格局。仁以為己任,任重而道遠。

論語讀後感12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題記

假日裏,一本《論語》捧在手中,我感受到了她的温暖與樸素,感受到了她的博大與厚重。這裏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她永遠都沒有失去腳下那樸素的起點。

她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告訴我修養身心的道路,並且還會給我指明一條腳下的路,讓我不斷前進,直到抵達自己的理想目標,而且她還讓我明白了許多......

《論語》讓我明白了學習要做到揚長避短,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孔子説,如果一個人,他“誦詩三百”,《詩經》倒背如流、爛熟於心,但你讓他去做一件事情,他卻磕磕絆絆完不成,讓他去辦個外交事物,他卻不能順利地跟人家談判,那麼就算他書讀得再多,甚至都背會了,也沒有任何實際用處。

其實這種情況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也經常遇到。記得我們小的時候經常問大人的一個問題“我們是從哪裏來的?”,許多家長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樣。當我成為一名國中生後,生物課上《人的繁殖》不僅讓我知道了人是怎樣來的,還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有了新的認識。當我遇到再有小孩子問大人這樣問題時,我就會用我學到的知識告訴他們,這不是什麼不能説的祕密,這是很普通的常識。我相信我以後還會有更多的機會學以致用。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努力做到揚長避短,發揮自己善於表達的長處。

在《論語》中,我明白了人要孝敬父母,凡是以孝為先。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夏問老師什麼是孝,孔子説,做子女的要盡到孝道,光讓父母有吃有喝還不夠,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悦色。讓我們看看今天的所謂孝道,在物質條件已經很豐富的年代,讓長輩有吃有喝不是什麼難事,但是又有幾個讓能真正做到對父母和顏悦色呢?

我們每個人都體會過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快樂,可是一旦走向社會,卻為什麼要到最後才能想到要對父母盡孝呢?這就是“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作為一名中學生對父母的孝道可能就是在生活上和學業上不讓父母操心,在各方面都表現優秀,讓他們容顏有光,我想這也算是盡孝了吧!

我還從《論語》中明白了仁愛的意義。我們經常説,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的英雄,他平時一定是有儲備的。英雄的.行為有時候只在一個瞬間,但是考驗的卻是他平時的人格。仁愛就是這樣一種日常的涵養,在生死危難關頭,使人可以有如此無謂的表現。

《論語》裏始終貫穿的“仁、義、禮、智、信”讓我明白了做人的基本道理、讓我明白了做事的基本原則、讓我明白了大愛、小愛、博愛、讓我明白了......

兩千多年來,《論語》因為她的博大精深,她的深刻內涵,一直被人們所敬仰,而我卻只能瞭解其皮毛,我想我將窮畢生之精力去解讀她、感悟她,我相信她一定還會讓我們明白更多......

論語讀後感13

于丹教授説:“《論語》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辦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有時候很樸素。《論語》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書,它教給我們的辦法有時候透着一些變通,它告訴我們一種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的分寸。其實我們今天總在説什麼事情是該做的不該做的,什麼事情是好是壞,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定不簡單是好壞之分,只是你是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其實有很多事情應該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個提倡一味喪失原則,一味要以一種仁愛之心去寬宥一切的人。”

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可以説更近了,也可説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係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孔老夫子説: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那麼,在現代生活裏,我們該如何把握為人處事的分寸?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自己親近的人,我們又該掌握什麼樣的原則?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怎樣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

她告訴我們:先修煉好自己,戒之在鬥,不要聽信他人對你的鼓動,要結交有平常心的朋友,結交到淡淡的平和的朋友,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為人處世是有哲學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麼,遇到什麼事情,不要過早地下結論,要多聽,多看,多聞,把人家走過的路,間接地警示自己。那麼你的`人生路就會走得很好,也會走得很順暢。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一些,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少苛刻別人,君子不抱怨別人,對自己每天都要檢點,那樣的人,才會做到慎言之。一個人尊從學問的人,才會讓自己成為有知識有教養,有能力,有抱負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不同於春節紅紅火火,讀書要心自然涼,要的是專注修心,火候不可太過。

似乎曾經見過,一千年前也許與他品過茶論過學;他對世俗施教對人民的教誨不難看出;看他風情淡雅學富五車書,那和睦之下更沒有更深之意。如何想如何做又不温不火,如他是船伕不需錢直接渡河也許還能改變人心修教。

似乎與論語而從他相見,又于于丹更深領悟,更喜歡翩翩君子而不是莊重面孔,孔老夫子為何賢德賢能為何寬宏大量飽含其中,並不是在品書似乎更能親人,似乎不是誦讀而是直接對調,他為講師,吾為學生,于丹為聚緣人。

妙句不説,精髓片面何處不在,置身仙境之處的人何不嘗知道內也如凡塵一般。從偷窺者到勝任只一步之遙,只是否到情到義是否為灑汗好男兒亦或是郎才小書生時代隨於變化,本心質不變便天變樣,一千年前教書知道又豈是今日草草二十章能理解?解字解意最重要為解心,人又七情六慾但並不會看一字有同樣體會,那些感覺豈豈不過千張便收尾?她所之事不可能只出於于丹之口但于丹之説定位他心之所向眼之所見只不過不同之意不同之人領罷。

如何?手捧竹卷書頭扎髮帶盤頭嘴裏唸唸有詞身旁是等石桌伸出桃園世外桃花緩緩落下,此處美景何處有?志心中心如神明便若斯飛天也不覺如讀書來的輕盈,聽他談國家大事何治何説何學何親,似以為朦朦欲睡安心睡便可,一切如他所説如果能一張嘴説完所有人睡熟無人高議自己飛上一片寂靜又豈不是天下太平?

論語讀後感14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作文調皮的我自然對學習沒有太大的興趣,經常想辦法消遣時光,於是我"瞄"上了遊戲廳!它用雪花描繪着畫象。“小生年紀尚輕,若有什麼不合禮法之處,還望夫子見諒。而且這樣可以賺很多錢,因為這類華而不實的文字被青少年大肆追捧,並爭相模仿;爸爸説:“你這麼喜歡槍,長大了不如去當兵。

我想《論語》給予我們現代人的意義就在於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之下圓潤地融合成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的生命在智慧光芒的照耀下,讓我們每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無愧於自己的一生。

《論語心得》中共講述了七道,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地人之道"。

天地人之道是《論語心得》中的第一道,讀這一道時,我的感觸也是最大的。

我們現在常説,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隆、事業成功的基礎。但人的力量如此強大的原因,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達到完美結合的程度,結成一個整體,所以,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的內心的時候,他的強大,無堅不摧。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就是大地上萬物和諧而快樂的共同成長,僅此簡單而已。讀到這裏,我想,在當今社會,競爭如此激烈,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只要你的胸懷無限大,許多事情就小了,原來如此,就是"忠恕"二字啊!簡單的説,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拓展一點説,"恕"字就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寬容。但是,真正做到寬容,又談何容易呢?有很多時候,一件事情已經過去了,而我們還老是在那兒想,這麼可惡的事,我怎麼能原諒它呢?然後就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又一次再受傷害。這就是孔子告訴我們的,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了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論語》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的心中充滿幸福感。

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就這麼簡單。那麼,怎樣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呢?孔子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要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要實現理想馬上也要想到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叫"仁義"。

讀完這一道,聯想起生活中的自己,不禁羞愧萬分。現實生活中的自己自私、蠻橫、無理、霸道,這跟書中相差了多遠啊!我仔細的考慮了,我以後一定要做到寬容、關心愛護他人等。這樣,自己的人生不是才會更完美嗎?

我想聖賢的意義就在於,他以簡約的語言道出人生大道,而後世的子孫或矇昧地,或自覺地,或痛楚地,或歡欣地,一一去實踐,從而形成以個民族的精神。

趙普曾説:"半部《論語》治天下,"而我此刻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但我的心靈卻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論語讀後感15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歷史源遠流長,這是人們不可否置的。在這悠久的歷史中,自然會孕育出許多文化的結晶。不論是聞名世界的“四大名著”,還是婦孺皆知的“四書五經”,都代表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神。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論語》。

也許很多人對《論語》都不甚瞭解。《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書中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作為儒家學派的經典,深受人們所推崇。在《論語》中,有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言,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但唯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令我印象頗深,感觸良多。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簡單來説,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感到疑惑疲憊。這句話為孔聖人所言,恰到好處地辯證了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只可惜,初次接觸到這句話的我還太過年幼,根本無法理解此句中的“學習”與“思考”。後來,我經歷了一件事,正是那件事讓我深刻地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

那是七年級下學期時,一節課上,老師為我們解釋了一個新的知識點。當時,我很認真地聽,可無奈實在聽不懂那個知識點的原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老師説的答案看似那麼荒謬,實際上是正確的呢?我心中帶着疑問,但並沒有深入思考。帶着悶悶不樂的.情緒,我放學回到了家裏,可腦袋裏依舊是懶洋洋的,沒有什麼靈感,更別談思考這道幾乎全班人都不解其原理的題了。罷了罷了,既然老師説了答案,那就肯定是對的了,還糾結什麼呢!我輕輕地撇了撇嘴,決定不再理會這道題。然而,我的目光向四周一瞥,卻瞥見了我最近看的書——《論語》,而書上的一句話讓我不由一怔: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忽然,我的腦海中跳出了一個有些令人不可思議的想法:從始至終我都沒有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只是死板地汲取上課時老師所傳授的內容。如今我的迷惑不解不是正好對應上了句子中的“罔”嗎?也就是説,只有我將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才能不惑嗎?俗話説“心動不如行動”,有了想法我當然要試一試。於是,我拿出紙和筆,在腦海裏不停地演算着,將可能有用的條件都列在紙上……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着。經過大約半個時辰的艱苦奮戰,我終是將這道難題攻克了下來。得出答案的那一刻,我的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揚,勾起一個自豪的弧度。同時,我也真正理解了那句話,明白了“學”與“思”的關係。

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就是為了告訴人們“學”與“思”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嗎?我們學習後,只有思考,自身理解透徹了理論才算學會;思考後,也只有學習,從中獲得實踐才説得上明白。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更是學習的昇華。春秋時期的孔夫子,想告訴我們的也便是這些吧。學習與思考,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應當形影不離。

中華文化是上下五千年的積澱,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多多學習其中的優良之處,能讓我們在各方面“更上一層樓”。學與思,無疑是這文化賜予我的極大饋贈。從今往後,我們要築起屬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家園,我們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