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散文 > 優美文章

為之奈何

欄目: 優美文章 / 發佈於: / 人氣:2.7W

為之奈何?”是漢朝劉邦最愛説的一句話,他的意思是“對此怎麼辦呢?”“為”是介詞“對”的意思,“之”是代詞“此”、“這”的意思,“奈何”是疑問代詞“怎麼”的意思.這個句子也可以這樣解釋:“怎麼處理這事呢” 出處是《史記.項羽本紀》。下面是一篇關於為之奈何的人生感悟文章,歡迎閲讀:

為之奈何

為之奈何

“每事問”出自《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意思是説,孔子一進太廟,就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他都問到了。“每事問”就這樣被後人繼承下來,指凡遇到不懂的事,就向別人請教。

“每事問”用得好的不乏其人。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還為《每事問》寫過一首詩,詩曰“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毛澤東也對“每事問”倍是推崇。曾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批評一些領導,一接任新的工作就喜歡宣佈政見,一遇到困難就唉聲歎氣,而不知到自己“工作範圍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

學個孔夫子的‘每事問’”。並倡導領導幹部不僅要向書本學習,更要向實踐學習。強調“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要甘當“國小生”,不恥下問。毛澤東不僅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

當然,“每事問”用得最好的當屬劉邦。劉邦是“每事問”的高手。他的最著名的口頭禪就是“為之奈何?”論學問、論武功、論戰術劉邦都遠遠不及項羽,然項羽最終敗給了劉邦。細究起來,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為之奈何”上,劉邦會問,而項羽不會問。劉邦每每遇事都要來句“為之奈何?”廣泛徵求意見建議,把問到的“主意”綜合考量,然後作出正確的決策。這正是劉邦成就偉業的基點所在。正因為有了這種善待下屬、善用下屬,善納言、善學習、善調動部屬積極性的優點,才吸引了一大批人才,為其所用。誠如劉邦在洛陽南宮大擺酒宴,歡慶滅項羽、建大漢的勝利時所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項羽何止不能用范增,就是韓信、陳平等都是在項羽處得不到重用才跑到劉邦麾下的。

一個地方一個部門擁有“每事問”與“為之奈何”這樣的領導幹部自是可喜可賀、可敬可佩。怕就怕一些領導一旦走上領導崗位,就不知所以,就自以為是,就剛愎自用,宛若項羽一般“老子天下第一”,哪還聽得進下屬話呢?實踐證明,這樣的人到頭來大多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特別是在建設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的今天,學習之重要不言而喻。新事物層出不窮,新知識不斷翻新,新科技日新月異,一個領導已經很難做到各方面都比自己的下屬強。古人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不懂裝懂反露其拙。儘管現在我們的領導大都是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也不可能做到“事事心中有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妨學學劉邦,多來些“為之奈何”放下自己的身段,擺正自己的位子,禮賢下士,向能人請教,向下屬問計,激發大家的主觀能動性。

※本文作者:※

Tags: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