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楊絳傳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釋出於: / 人氣:3.01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楊絳傳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楊絳傳讀後感

楊絳傳讀後感 篇1

大多人羨慕楊絳,能遇到錢鍾書這樣志趣相投的人,可我不羨慕。楊絳曾對不想結婚的女兒說:“將來我們都是要走的,撇下你一個,我們放得下心嗎?”

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恐怕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傑作——女兒,她竟會走在自己甚至是老伴兒前面。回憶想來,只怕如夢般遙遠。

錢媛去世後第二年,錢鍾書也跟隨而去,落下楊絳一人獨自一人存活於世。在這短短兩年之內,楊絳竟承受了兩次失去至愛之痛。或許是楊絳的命太長,但絕非鍾書的命太短。他已陪她度過了60餘年,可惜的是他們的女兒,錢媛。

錢鍾書和楊絳兩位八十多歲的老人眼睜睜看著自己女兒的離去卻無能為力,悲痛欲絕而又無可奈何。更可悲的是,錢鍾書此時也是病倒在床,這意味著,楊絳在悲痛之餘還要照顧自己的老伴兒,未來的一切都是不可預料的.,或許,或許明天,楊絳就要面臨老伴兒的離世…果不其然。楊絳一人獨自過完了剩下的18年。

我不羨慕楊絳,也許有人要說,60年的曾經擁有已經足矣。如果是我,我不想要這樣的曾經擁有,我不想那麼久的美好被最後剩下的18年打破,在最後的日子裡還是在回憶,在最後時光留下的是遺憾。而今只能從屋子裡的一草一木甚至是微乎其微的空氣中嗅到一絲絲以往的甜蜜…

也許楊絳餘後18年存活於世,並非只為愛情,更為她的事業(楊絳翻譯了《堂吉訶德》);或許,她不是獨活,她在用她餘下的光陰替他們一家三口一起看這繁華的世界,待到她死去那天,便能了無遺憾。

但我只是一個平凡又俗氣的人,沒有那麼偉大的目標,更沒有那麼堅強的內心,所以,如果同樣的事降臨在我身上,我可能只會一蹶不振,既捨不得瞭解生命,也不願過此般暗無天日的日子,整天渾渾噩噩…因此,我打心底裡佩服楊絳先生。

楊絳傳讀後感 篇2

她宛如潔白飽滿的玉蘭花,宛如傲骨堅韌的梅花,宛如小巧玲瓏的梔子花,宛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宛如幽香暗出的蘭花……她是誰?她就是優雅的楊絳老先生。

楊絳老先生是一代才女,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受父親的悉心栽培。先生一生都與優雅二字連在一起,雖說她的作品沒有錢鍾書的出名,但每個字詞都透露出厚實溫婉的文筆,讓讀者陶醉其中。

對楊絳的美評很多,有人說她堅忍、從容,有人說她睿智、寧靜……最好不過的是丈夫錢鍾書對她的評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再多的美評,最終就“優雅”二字。

優雅並不是指王宮裡的貴夫人們,假惺惺地拿著高腳杯,輕聲細語地說話,時不時地抿一小口紅酒,坐得很不耐煩。優雅不只是高貴的人才會有,鄉間十五六歲的大姑娘,梳著兩根粗辮子,在溪邊洗衣服,那意境是很美的。

不過,我想,楊絳可不是這樣,她會坐在雕花的木桌前,捧一本小說,桌前擺一個茶碗,裡面裝的是綠茶,時不時端起茶碗抿一口茶,再繼續看書……想來想去,還是先生的優雅我最喜歡。

做到優雅並不難,首先要讓心變得從容淡定,不急躁,慢慢地,舉止變得文雅起來,最後成為一個優雅的人。楊絳是一生都優雅,旁人無法能比,我也要像她一樣,優雅地度過一生。

楊絳的文筆,面對生活的態度,讓我感到欽佩。我也喜歡優雅地看著書,品著茶。

“我們想尋找生活的`波瀾,到後來才知道,心中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從容與淡定;我們想得到社會的承認,到後來才發現,這個社會屬於自己,與他人毫無關係。”人生不一定要做出多麼大的事來,只要隨著自己的心走就好。

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她的思想卻光照千秋。讓我們記住這優雅的花,優雅的人,優雅的文筆,記住這可愛可敬的老人——楊絳。

楊絳傳讀後感 篇3

八一班張志昊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妻子,是錢璦女士的母親,這本書是寫他們家的故事,這些故事裡,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一家人在一條古棧道是離離合合,聚聚散散。

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餘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解讀。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群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裡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裡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位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著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楊絳傳讀後感 篇4

楊絳,原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讀這本書,是因為封面的一句話深深吸引著我,“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是錢鍾書先生對楊絳說的一句話,也讓我很想知道這是怎樣一位德、才兼備的女性,才能在中國被稱之為“先生的。

這位生於江南書香世家的女子,身上有著水鄉女子的溫柔婉約,卻又蘊藏著北方女子的.傲骨。婉約和傲骨,在她的身上完美地融為一體,從小受父親楊萌杭影響,楊絳擁有了自然,沉穩,善良,正直等美好品質,不得不承認,楊絳先生能有如此成就與她的家庭環境是分不開的。父親輕鬆的教育方式讓小時候的楊絳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成長。父親身上的可貴品質,讓楊絳先生受用一生。賢惠的母親,則以中國傳統女性的柔軟,教會她什麼是包容和信任。或許,正因如此,她在嚐盡了人生百味之後,依然可以淡泊從容地度過一生,於時光的荒野裡,她始終如蘭芷、如清水、在這紛繁的塵世裡寂靜歡喜。她雖生於亂世,卻自始至終懷有一顆與世無爭之心,外界給了她頗多讚譽、堅忍、從容、睿智、寧靜…但這些於楊絳先生不過浮華如花,開過即謝,她並不曾為此動容,不曾改變分毫。始終還是那個如深谷幽蘭般的女子,在歲月裡溫婉如初。

與錢鍾書的相遇,也是因為楊絳先生的清華夢。他們有緣相遇在清華大學,在最美最好的年紀遇到彼此,一見鍾情。從此便開始了他們幸福美好的生活。錢鍾書先生每天一封情詩更是觸動了楊絳的少女心。愛上一個人無須太多的理由。楊絳與錢鍾書攜手度過了大半生的時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以割捨。世人常向往白頭偕老,只是實現的人很少,而楊絳與錢鍾書,風風雨雨幾十年都未曾離散,直到死亡才叫他們分別。生活在一個動盪的時代,楊絳先生與丈夫也不免要受到不公之事,但是他們彼此心心相印,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化險為夷。只是讓人憐惜的是,世事難料,他們心愛的女兒卻先早走一步,白髮人送黑髮人,任誰都難以承受這種打擊,但是楊絳先生挺過來了。更讓人心痛的是,隨後丈夫也離她而去,曾經幸福快樂的一家三口,就剩下她一人了。不過此時的楊絳先生內心從容,她要聽從丈夫的話,好好活。於是她又一個人活成三個人。

楊絳傳讀後感 篇5

楊絳本名楊季康,生於民國,那個出了眾多才子佳人的時代,大家印象極深的想必都是林徽因,徐志摩,陸小曼等等,對於楊季康抑或她的筆名楊絳都不那麼耳熟能詳。這可能跟她的性格有關,她不張揚,只喜歡做讀書這件小事,對於政治不感冒,對於出名更是能躲即躲。她最愛的事就是讀書。

相比民國時代其他的風流人物,她的家庭算是樸素的了,父親是名剛正不阿的律師,母親是家庭主婦,父母恩愛也給予她無盡的寵愛,幸福家庭的孩子往往更自信從容,同樣,她也從父親身上學到了真實和剛毅,從母親身上學到了為人妻該有的賢良淑德。後來,她考入了夢寐以求的清華大學,遇到了一見鍾情的錢鍾書先生,從此,相濡以沫,共盡一生。

對於楊絳,好像多美好的詞形容她都不為過,有人說“於時光的荒野裡,她始終如蘭芷,如清水,在這紛繁的塵世裡,寂靜歡喜,她堅忍,她從容,她睿智,她寧靜”。

在她與鍾書先生的愛情裡,她沒有孤芳自賞,沒有嬌小姐般的有恃無恐,她是一個強大的付出者,她為他中斷自己的學業,陪他出國,料理他的一切生活起居,幫他處理生活中所有的麻煩事。鍾書先生是做學問的痴人,而她自己又何嘗不是一個一直在上學的姑娘呢,學習做飯,學習換燈泡,學習修門鎖,生活上的瑣事都交給自己,怪不得鍾書先生說她是“最賢的妻”,得妻如此,夫復何求?

在國外留學的日子,他們最享受的時光,是每天晚飯後的散步,每天探索出一條新路,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樂趣,只要彼此陪伴,時間好像都會發光。

他們多年保持的習慣,是每天晚上,面對面坐在桌前,讀著各自喜歡的書,不管房子多大,能放下書桌好像就夠了。

世人都豔羨他們的愛情,我更向往楊絳一般優雅,從容的'過一生。當然,我理解的優雅,不一定要養尊處優,錦衣華服,只要內心平和,愛我所愛,做我想做就好。名利,浮華都不重要,生活本已很喧囂,能單純的取悅自己就已很不容易。

最近開始迷上了畫畫,雖然零基礎,雖然很小白,但沉醉其中,自得其樂。

不是每個愛畫畫的都能成為畫家,但繪畫過程的喜悅想必是想通的,像楊絳一樣,只要能默默的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本身就是活在世上最幸福的事情。

願我們都被時光溫柔以待,都已優雅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