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昆蟲記讀後感 14篇

欄目: 讀後感 / 釋出於: / 人氣:6.08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昆蟲記讀後感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昆蟲記讀後感 14篇

昆蟲記讀後感 篇1

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蟬這一種昆蟲。這本書裡說,蟬要在地下待四年才能回到地上進行蛻皮,剛蛻完皮的蟬身體是嫩綠的,這時它已經是成蟲了,等身體變硬之後,它就可以放聲歌唱了。每到夏天,我們只要一定到蟬唱歌的聲音,我和媽媽就會去學校裡的一棵大松樹下,觀察蟬從土裡鑽出來,爬到樹幹上,慢慢地蛻下滿是灰塵的殼,這個過程需要好幾個小時。

經歷一個過程才能有結果,而且絕對需要努力的,不是一秒就過去的。法布林也一樣,他花了很多的時間觀察昆蟲,並寫出這本鉅作《昆蟲記》,展示神奇的昆蟲世界。我們應該盡心盡力地守護這份大自然的完美禮物。

在昆蟲中,不乏有十分聰明的生物。聽說有的人類在野外遇到危險野獸時,會躺下裝死來躲過危險,而有一種名為大頭黑步甲的`昆蟲也會這種技藝。當這種小生物面對難以戰勝的敵人,例如人類時,它會一動不動,爪子捲縮著,觸鬚交叉一起,鉗子都張開,如死一般。在二十分鐘到五十分鐘後,他“復活”了,並快步跑了起來,逃離危險區。這種富有智慧的生物反映的是人類在面對死亡的威脅時所展現出來的另一種機智。

《昆蟲記》是以人性寫蟲性,以蟲性反映人類社會。這裡面的每一種昆蟲就像一面鏡子,倒映著的是人類內心深處的本質。人與蟲,本來就是這樣相似。

昆蟲記讀後感 篇2

《昆蟲記》這本書是法國的法布林寫的,他花費了將近20年時光寫成的《昆蟲記》,這本書讓我愛不釋手,我彷彿走進了一個神祕而多姿多彩的世界裡,寫出了昆蟲們的外表和生活習性,本能,計謀手段等,瞭解蜜蜂。螳螂。聖甲蟲。蟬,還有可怕的黑腹舞蛛,裝死的黑步甲,麻醉師螢火蟲......但是我最喜歡還是紅螞蟻。

紅螞蟻可以舉起比自己重十倍的東西,可以說是昆蟲界的舉重冠軍了,如果把紅螞蟻放大成獅子大小的話,就可以舉起比自己重十倍的大象了。我也在小區裡做過這樣的實驗,我拿了一片面包和一個放大鏡,我找到螞蟻的洞穴以後,撕下幾塊小麵包,放在洞口,等著它們的出現,一會在洞穴外的紅螞蟻看到了食物,因為他知道靠自己的力量是搬不走食物,於是就開始用觸角來告訴自己的夥伴,過一會的'功夫,來了一群密密麻麻的隊伍,就像一件小紅衣服,它們靠著自己的力量,把食物搬到洞穴裡面。

讓我最感動的是蟬。公蟬是一名優秀的歌唱家,母蟬是不會唱歌的,但是她會生許多的蟬卵。小嬋要經過四次痛苦的蛻皮,它們在蛻皮的過程中要避開小鳥和螞蟻,最後才能成為一隻真正的蟬。成為蟬後沒多久,它們就衰老而死去。

《昆蟲記》這本書給了我無數的樂趣與無數的啟發,其中也告訴了我很多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堅持下去,這本書我還會看幾遍的。

昆蟲記讀後感 篇3

今年暑假,我讀了《昆蟲記》一書,我收穫了很多,

這本書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從事昆蟲學研究的。他花了一生的精力,在荒山中收集了成千上萬種昆蟲,如昆蟲的生活習慣和生長過程。最後,我寫了《昆蟲記》。

看完這本書,我認識了捕食大師螳螂、愛美的被管蟲、快樂的蟋蟀、挖隧道的礦峰、不會迷路的蜜蜂、環境清潔工綠蠅、有兩顆毒牙的狼蛛、小鬼恩布沙、吃枯露菌的甲蟲、捕食蒼蠅的捕蠅蜂、嬌小的赤條蜂、喜歡唱歌的蟬……

其中,我認為最有趣的`昆蟲是松毛蟲!它們也被稱為列隊蟲。至於為什麼它們被稱為列隊蟲,你應該先考慮一下,然後看看我的答案!看!第一個松毛蟲去哪裡,剩下的就去哪裡,

他們排隊整齊,中間沒有縫隙。它們總是單行排列,無論第一隻松毛蟲走彎曲,旋轉,後面的松毛蟲仍然這樣做。即使在原地打轉了幾天幾夜,也是按照第一隻松毛蟲做的。松毛蟲邊走邊吐絲,讓它們回家更方便。現在知道他們為什麼也叫列隊蟲了!。瞧!這些小昆蟲有多有趣!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昆蟲世界裡有很多好母親。他們到處為孩子尋找食物。即使在他們死前,他們也總是為孩子著想。例如,捕蠅蜂媽媽,它的孩子會越來越大,食物也會越來越多,捕蠅蜂媽媽會出去給寶寶找食物,如果找不到,寶寶就會捱餓。忙碌的母親可以放鬆,直到嬰兒完全長大。我媽媽也是。她每天努力工作,照顧我們,時刻為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努力。

聽了我的介紹,你迫不及待地想看這本書,對吧?也許你的收穫比我多!

昆蟲記讀後感 篇4

讀完《昆蟲記》,我不得不佩服法布林:科學、自然向來都是嚴謹、枯燥的,但法布林竟將它們寫的如散文一般,文筆優美,令我愛不釋手,難怪魯迅先生將《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難怪法布林被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侯選人啊!

讀著《昆蟲記》,我不禁疑惑:這還是我討厭的,不斷囂張鳴叫、醜陋的昆蟲嗎?我感覺他筆下的昆蟲並不是那麼討厭甚至還有幾分可愛,昆蟲們似乎都是他的寵物,語言之生動詼諧,讓我身臨其境。我必須要重新面對這些我原來厭惡的小生靈們,他們的生活也教給我們許多道理,他們也是人類之師:螞蟻的辛勤勞作告訴了我們要團結一致;石蠶幼蟲的小鞘告訴我們要善於利用身邊的一切來保護自己。

法布林出生於一個窮苦的家庭,本來連飯都吃不飽,父母都不喜歡昆蟲,也反對他研究這些稀奇古怪的小東西。在這樣的環境下,法布林依舊樂此不疲的`觀察著他的小寶貝們。究竟是什麼,讓法布林為這些小蟲子奉獻了他的一生一世,嘔心瀝血的觀察、寫作呢?我讀完《昆蟲記》和作者簡介終於找到,是法布林對昆蟲的興趣,使得他對昆蟲十分痴迷,也正是興趣,使得他成為一代昆蟲學家。

我們也應該向法布林一樣,多多培養自己的興趣,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我們才會樂此不疲地研究,對學習充滿了動力,效率也會提高很多。也只有興趣,才能使我們獲得啟發和激勵,百折不回的頑強奮鬥精神。你去喜歡它,你才會去做好它!從法布林身上,我們發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昆蟲記讀後感 篇5

最近我迷上了一本書——《昆蟲記》。以前我老是問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例如:為什麼我們還沒靠近蒼蠅,蒼蠅就逃之夭夭了呢?……總之我老是把爸爸媽媽問的暈頭轉向。

直到這個暑假媽媽買了這《昆蟲記》,我對它愛不釋手。之所以對它如此著迷,是因為不論我有什麼奇怪的問題,都可以在裡面找到答案。

《昆蟲記》是一本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我這才知道原來昆蟲世界裡有這麼多奧祕。凌晨,蟬是怎麼樣脫殼的,屎殼郎是如何滾糞球的,紅螞蟻是怎樣不掉隊的……

這本書的字裡行間滿滿洋溢著作者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有許多因為太過微小而被我們忽視,《昆蟲記》則告訴了我,即使它們很不起眼,一生也很短暫,但是隻要它存在過,就同樣值得我們尊重!

暑假裡,我讀了一本講昆蟲生活的名著——《昆蟲記》。這本名著涉及螞蟻,蝗蟲,蟬等100多種昆蟲。在該書中,法布林描述了小小的昆蟲恪守自然規則,為了生存和繁衍進行著不懈的努力。這裡我向大家介紹一種昆蟲——螳螂。

小時候,看動畫片“黑貓警長”時,有一集說到母螳螂在結婚當夜講公螳螂吃掉,黑貓警長破案的故事。我一直以為這是一個想象力豐富的編者編出來的.,直到我閱讀了《昆蟲記》,我才知道螳螂嗜肉成性,是一種無情的昆蟲,母螳螂會吞噬掉自己的親人,在孕育之後就不會回來,不會管自己的子女能否健康成長!

《昆蟲記》這本名著,作者將科學知識與人生感悟結合在一起,娓娓道來。字裡行間都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

《昆蟲記》詳盡地記錄了法布林的研究成果,更體現了法布林那種堅持不懈和細心觀察生活的科學精神。我們要學習法布林的科學精神,要勇於探索昆蟲世界。

昆蟲記讀後感 篇6

《昆蟲記》是法國優秀昆蟲學家和作家法布林的傳記世佳作,是一部不朽的作品。他用自己獨特的眼光描述了昆蟲的特點和日常生活習慣。他用簡單清晰的質感寫了一首偉大的昆蟲歌曲,一首充滿奧祕的昆蟲史詩:螢火蟲的樸素、紅螞蟻的團結、相互幫助、蟋蟀的頑強和堅韌,以及小甲蟲的無私奉獻……這些人性化的小生物不僅讓我感到驚訝,也讓我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尊重和熱愛。蝗蟲是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昆蟲。

蝗蟲,大家總覺得是害蟲!他們貪吃,破壞莊稼,但法布林的筆向我們展示了蝗蟲的`不同一面。它鋒利的牙齒能啃掉植物上的芒刺,吃掉農田裡的雜草,有利於莊稼的生長。其實蝗蟲是莊稼的好幫手!蝗蟲品種繁多,外觀各異,有的細小柔軟,有的粗壯強壯。與此同時,蝗蟲卵也很有趣,有三種顏色,灰黃色、橙紅色、深紅色。卵的顏色是孵化蝗蟲的顏色,但它們的習慣是一樣的。讀到這裡,我不禁感謝法布林,他的仔細觀察讓我們知道蝗蟲對人類有益!

看完《昆蟲》,我知道昆蟲世界有多豐富多彩!難怪魯迅把《昆蟲》評為昆蟲生活的典範!我認為這一切都得益於作者法布林的偉大奉獻。法布林,我尊重你,因為你為世界自然科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愛你,因為你以平等尊重的態度解讀昆蟲生活!

我拿著書,輕輕地閉上眼睛,慢慢地睡著了。在夢中,我跟隨法布林穿梭於昆蟲世界,探索昆蟲的奇妙奧祕!

昆蟲記讀後感 篇7

有一語文老師讓我們回家背課文,那天作業不多,但是我卻磨蹭了好長時間到了10點鐘才寫完,我迷迷糊糊地收拾好書包,準備上床睡覺,但是還沒上床就被媽媽叫住了:“天卉,老師發來簡訊了,語文課文要背誦,你背完了嗎?”我心裡一緊張,支支吾吾的說:“背…背…背完了。”媽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虛,又厲聲問了一遍,我無言以對。在媽媽的嚴謹督促下,我睜開那已經要打架的.眼皮,無力的背誦著課文,揹著揹著,就快要睡著了。這是媽媽問我說:“背完啦?等會兒,我來檢查。”啊?我一聽要來檢查,連忙胡亂的看了幾遍,其實也沒看到什麼。一開始背誦,我就卡殼了,連開頭都不知是什麼,這是媽媽提醒了我才開始背出來。到後來不是卡殼,就是背多字,而且還差點漏了一大段文字。到了最後,媽媽再也忍受不了了,讓我重新背熟了再背。我可不願意,連忙說:“唉,差不多差不多,反正不都一樣。”第二天一早起來什麼都忘了,只記得那開頭的幾個字,結果被老師批評了。現在讀了這本書,我一定要向法布林學習,要有認真嚴謹的想學習態度。

我歎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昆蟲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我覺得《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昆蟲記讀後感 篇8

這幾天我讀了《昆蟲記》。它上面記載著許多昆蟲的特點和生活習性,這些都是法國傑出的昆蟲學家法布林靠著對昆蟲的濃厚興趣和堅持不懈的觀察才走進了昆蟲學界的大門。

之所以我每次寫作文時都沒有題材,沒有內容,要想老半天才能想出個事例,是因為我不怎麼觀察,不研究一些東西,也沒有堅持不懈的毅力。而我身邊有一位非常愛觀察的人,他就是我的伯伯,他是大學老師,他教的是物理。

記得有一次,我坐著伯伯的汽車,一路行了2個小時,到了我爺爺奶奶家。他先把行李拿回家去,然後端著個杯子,拿出一張椅子,坐在了黃豆田前,注視著最前面的一株黃豆。我見他看得這麼仔細,我也來看,可是我什麼好玩的東西都沒看到,只看見那葉子上有幾個黃色的`洞,就問伯伯:“你看到了什麼,我怎麼什麼也沒看到呢?”伯伯說:“看到那片葉子了麼?”“嗯,看到了,就是有幾個黃色的小洞。”“對,就是那幾個小洞,你知道罪魁禍首是誰嗎?”“不知道。”伯伯把一片葉子掀起來,“我看見了!是那個葉子下的毛毛蟲。”“對,就是它,他吃多了,不動了,在睡覺。”“哦~~我知道了。”

伯伯通過仔細觀察查到了罪魁禍首,我以後也要像伯伯一樣,爭取做到巴甫洛夫說的:“觀察,觀察,再觀察。”

昆蟲記讀後感 篇9

《昆蟲記》,八上的必讀書籍,本來以為讀完它僅僅是一項任務,沒有想到讀著讀著,我竟已把讀它,當成了一種樂趣。

歌德曾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讀這本《昆蟲記》,我的眼前彷彿浮現出,法布林為了觀察昆蟲捕食過程,趴著,或蹲著,屏住呼吸,一動也不敢動的樣子;彷彿看到他在屋裡踱步,就為了尋找實驗材料而著急的樣子。他是真的熱愛昆蟲,他把它們都當成了人。昆蟲們是他的朋友,鄰居,是“偉大”“文明修身”的;唯獨不是躺在解剖臺上,死氣沉沉的'“試驗品”,所以他筆下的昆蟲大多活潑可愛,生動鮮活。

實不相瞞,在這眾多被法布林拎出來描寫的昆蟲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黑腹狼蛛。

彼時剛看完《黑腹狼蛛》這一章。這種狼蛛似乎極其關心、照顧自己的子女,若包裹子女的“包袱”掉下,它會發瘋似地衝上去,將其抱入懷中;子女出生後,兩百多隻小狼蛛趴在母親的身上,讓母親揹著出去,整個場面極其溫馨。我按捺不住自己蠢蠢欲動的手,搜了搜圖片。但是,搜完我就後悔了。

母蛛那一雙大而眼神鋒利的眼睛會看得你內心發毛,它身上密密麻麻的小狼蛛,更是會讓有密集恐懼症的人,恐懼到懷疑人生。法布林怎麼能忍的?

因為他對昆蟲的熱愛,對研究昆蟲這項事業嚴謹認真、鍥而不捨的精神,對嗎?

昆蟲記讀後感 篇10

本學期,我讀了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的著作《昆蟲記》,它被譽為“昆蟲的史詩”,而且一問世就被看作是昆蟲心理學的誕生。這一本書,我一開始讀起來就覺得十分的枯燥,可是當你再深入的去讀時,你就會發現,法布林筆下的這一本書把世間萬物描寫得多麼神奇,多麼奇妙。

這本書記錄的是生物界中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昆蟲,有螢火蟲、螞蟻、蜜蜂和蟑螂等等,在大自然中是怎樣生活的,是吃什麼樣的食物的,是怎樣捕獵食物的,如何繁衍後代,如何在雷雨中得以生存的等等。

法布林對昆蟲進行細心的觀察研究。他那股鑽勁兒、韌勁兒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他對昆蟲的那份好奇,那份愛,非常人所能理解。他筆下的小蟲子,一個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充滿著靈性,讓人看了之後感覺十分神奇,就連一般人討厭的食糞蟲都讓人看了妙趣橫生。

其實,世界上像法布林這樣的科學家不止一個。比如:愛迪生髮明瞭電燈、哥白尼發現了美洲新大陸、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張衡發明了地動儀……這些偉大的科學家不都是憑著自己對科學的執著,對工作的.酷愛,還有那份鑽勁與韌勁,若不如此,這些貌不驚人的科學家怎麼會讓世人矚目?

沒錯,這些科學家的精神正是我們所缺少的。沒有汗水,沒有努力,又怎能到達成功的頂峰?遇到一點點的困難就知難而退,不肯堅持,這難道是我們所應該具有的品質嗎?在學習上,在工作上,在生活中,我們都要學習法布林、哥白尼這些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這樣,我們的學業才能夠更上一層樓!

昆蟲記讀後感 篇11

《昆蟲記》是一本昆蟲的百科全書,裡面是昆蟲的世界,有許多關於昆蟲的故事。比如:松毛蟲都是晚上出去找食物。途中,它們要經過曲曲折折的道路,如果沒有留下絲線作為路標,它們很難找回自己的家。赤條蜂的巢穴建築在疏鬆的極易鑽通的泥土裡。小路的兩旁,太陽照耀在泥灘上,那些地方的草長得很稀疏,那就是赤條蜂最理想居住的地方。

昆蟲也有很人性、感人的一面。條紋蜘蛛為了哺育後一代,它們會為未來的小蜘蛛們織出一個安樂窩。它們的窩比天鵝絨還要軟,比冬天的火爐還要暖和。為了建造這樣的窩,蜘蛛媽媽不分晝夜不停地忙碌著。它把所有的絲都用在了做巢上,沒有留下一根絲給自己張網捕食。在吐完最後一根絲後,他在衰老和疲憊中過了幾天,然後安詳地死去了。

這是多麼感人的一幕啊!父母為了子女,付出了這麼多,做子女的一定要孝順自己的父母。

看完這本書,我認識了許多昆蟲:石蠶、蜣螂、蟬、螳螂、紅螞蟻、礦蜂、螢火蟲、樵葉蜂、黃蜂……同時,我還學會觀察身邊的昆蟲。例如:螢火蟲後面有一個小燈籠,在黑夜裡閃閃發光;蟬在樹上盡情地唱著歌,此起彼伏……

《昆蟲記》不僅僅是昆蟲的故事,也是一個個童話故事,更像是一個個人生故事。昆蟲們也像人類一樣,它們演繹著大自然的經典故事,扮演著主角。它們的一舉一動都與人的`思想情感有著共同之處。它們也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方式;它們創造著生命的奇蹟。作為少先隊員的我們,要善於發現和探索大自然的奧祕。因為,它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奇和喜悅

昆蟲記讀後感 篇12

書籍是知識的海洋,也是我的“好朋友”,讓我能盡情的在書的海洋中遨遊。所以在學習之餘,我最喜歡的就是拿出一本自己喜歡看的書來靜靜坐在沙發上閱讀,最近,我就讀完了一本法國著名作家法布林寫的《昆蟲記》。

法布林因為想更好的探索昆蟲,不管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都經常去野外觀察昆蟲。書上詳細介紹了一些昆蟲的本能、勞動、習性、婚戀、繁衍和死亡。其中還講到了一種叫大孔雀蛾的昆蟲,大孔雀蛾是歐洲最大的夜蛾,穿著栗色天鵝絨外衣,繫著白色皮毛領帶。有一天,法布林把剛破繭而出的大孔雀蛾用金屬網罩起來。這天晚上大孔雀蛾飛滿了房間、廚房,法布林就在想它們是靠什麼來吸引另外的蛾呢?是光、聲音還是氣味?他做了三次實驗,前兩次都失敗了,但他並沒有放棄,繼續第三次實驗,他把幾隻大孔雀蛾的觸角剪掉,這時他發現被剪了觸角的大孔雀蛾在家裡亂飛亂撞的,直到精疲力竭,不久就奄奄一息。這時他發現原來大孔雀蛾是通過觸角發出的`一種超聲波來吸引了他們的同伴。

我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它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描述了數百種昆蟲的生活習性,讓我細緻地瞭解了昆蟲。法布林不僅為我開啟了昆蟲世界的大門,還讓我學習到了法布林這種不怕困難,追求真理的精神。如果我在學習上也能像法布林這樣努力,堅持不懈的話,那我一定也會取得更好成績的。

昆蟲記讀後感 篇13

寒假裡,我看了許多書,其中最喜歡的要數《昆蟲記》。這本書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

《昆蟲記》是一本描述昆蟲生活習性的書,作者經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緻描述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作者寫得生動趣味,讀者讀得興趣盎然。

讀了《昆蟲記》使我增長了很多知識,例如:螳螂是一種十分凶的昆蟲。然而,在它剛剛擁有了生命的初期時,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螞蟻和蟬之間的鬥爭,明白了螞蟻是頑強的乞丐,蟬才是勤勞的生產者;螳螂善於運用心理戰術,是一個真正的心理專家,但它卻自食同類,凶殘的很,蟋蟀是地道的哲學家,有高超的`建築技術。赤條蜂給卵留食物時,是把毛毛蟲弄得不能動,失去知覺,而不是殺死毛毛蟲,這樣,就能夠給食物“免費”保鮮。

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林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林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新增什麼,也不忽略什麼”。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夢想而不斷奮鬥!

《昆蟲記》讓我瞭解了昆蟲,更讓我瞭解了生命;《昆蟲記》雖然看起來平平淡淡,但卻蘊含了作者對生命的無比尊重,對大自然的無限嚮往。

昆蟲記讀後感 篇14

小朋友們,相信你們都看過這本書,對,我也看過。

《昆蟲記》作者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它讓我對很多的昆蟲有了近一步的認識。

再還沒看《昆蟲記》之前,我非常討厭一些昆蟲。如毛毛蟲,蜘蛛,蒼蠅,蚊子,蟑螂。因為它們都非常的噁心,還有那蚊子老喜歡吸我的血。而法布林則把昆蟲作為自己最好的朋友,把研究昆蟲作為一種樂趣。因為他 喜歡昆蟲,把昆蟲當作知己來看待,所以才能把昆蟲寫得如此生動,令我這個討厭昆蟲的人也不知不覺地被他的文所吸引,開始瞭解昆蟲,願意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昆蟲。蜘蛛在法布林的'觀察下,它就是個勤勞的紡織工 ,在它紡織下織出了一張張漂亮的網。然後靜靜等待獵物上門。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弱肉強食是什麼意思,本書很有趣味,也讓我學到了很多,比如,螳螂在吃飯之前會把雙手摺起來,就像唸經一樣,漂亮的蟈蟈竟時凶惡的食肉者,美麗的螢火蟲竟是蝸牛殺手。這本書知識很多,作者 注重觀察,寫作方法也很奇怪,但我從本書文字裡體會到作者是費了多大的功夫才寫出這本書啊,作者是多良苦用心啊,觀察也很細緻,這個蟲子就是這樣生活,那個蟲子就是這樣厲害。

相信你們看了這本書後,也會慢慢喜歡上昆蟲,也會像法布林那樣把昆蟲作為自己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