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將相和教學反思(精選6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釋出於: / 人氣:1.34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將相和教學反思(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將相和教學反思(精選6篇)

將相和教學反思1

《將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而成的一篇歷史故事。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過。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讀講故事,感受人物形象,難點是把握3個故事之間的聯絡。

教學本課後,主要收穫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課前預習比較到位,從四年級接班到現在,學生在預習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除了查字典正音理解字義方面,還對文章中新出現的詞語進行重點理解,部分學生還能自覺地瞭解時代背景,加深了對文章的學習興趣。

二是從本文比較複雜的因果關係出發,從整體上弄清楚“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如藉助過渡句,理清三個故事之間的基本關係;給三個故事加小標題,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感受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細讀三個故事,自學討論,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後果;在找到三個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礎上,領會每個故事之間的因果聯絡。

三是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學時,採用讀、議、辯、演等有機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感受,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如議議:自己喜歡誰,為什麼?出現分歧,適時讓他們辯一辯,學生還可以從文中選擇一個故事或一個角色進行表演。

四是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通過課堂出現的澠池之會部分原文的理解和學生所知道故事的講述及對資料袋的學習,激發他們今後去讀讀原著。

本課的教學,雖然儘可能地照顧全體,但是對於學習能力低下的學生還存在對文章沒吃透,課堂不發言很被動學習的現象,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的指導下,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將相和教學反思2

《將相和》這篇課文,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故事內容不是重點,更不算難點,結合新課標中關於閱讀教學的有關論述,教師確定了“藺相如”和“廉頗”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原因為學習的重點。難點定為理解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以及著三個故事之間的互相因果關係。通過學習,學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新課程標準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節分析課,教師抓住了《目標》中的一道作業提和教學的重.難點作為突破口,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並給予鼓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通過質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他們對文中難懂的詞句進行了討論,在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中,提高了綜合學習語文的能力。

三.根據課文的重難點,對課文進行了分析,看到了課堂的活躍氣氛,也為學生的發言感到欣慰。但學生對“雙基”的掌握卻是我遺憾的一面。這主要從中差生的作業中反映出來,完成的質量不高,表現在答案上不完整,對個別詞語理解也不夠準確。

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本節課上是一大缺陷,分析教多,讀得太少,淡化了語文的感悟,出現了忽略語言學習的傾向。

“雙基”教學必須從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高度出發,走“三維目標整體挺進”的新路子。在堅守語文字位,打好語文基礎的前提下,啟用學生的思維,兼顧“雙基”的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的綜合素質。

將相和教學反思3

《將相和》這篇課文是根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也是人教版教材的傳統課文,大家耳熟能詳,膾炙人口。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絡,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由於篇幅較長,荀老師在教授本課時,一改傳統的一個一個故事講下去的教學法,而採用這三個小故事找相似點的方法進行教學,而且取得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老師們都覺得此方法有創新,值得大家學習借鑑。

一、字詞的學習能為後面總結小標題做提示。

在荀老師學習字詞這一教學環節時,在出示的詞語中就出現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詞語,為學習下文為每個小故事總結小標題做了很好的提示。這樣不僅減輕了學生總結小標題的難度,也體現了在字詞學習中已經滲透課文的部分內容,為下面的學習提供了幫助。

二、聯絡已知學習新知。

荀老師在學習《將相和》這篇課文時,先讓學生回顧已經學習過的《再見了,親人》的連讀法,採用男女生連讀法學習本課。這樣學生就知道了採用什麼方法學習本課了,學習的難度就大大降低了,還能鞏固複習舊知識。

三、教學方法創新獨到。荀老師先讓學生分析第一個小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在學習第二個第三個小故事時,荀老師讓學生找故事的相似點的方法學習。這樣學生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出“經過相似”“結果相似”或“結局相似”這些相同點了。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起來感覺容易多了,學會了第一個小故事,第二個小故事就不用講就會自然明白了,而且隨著學生的理解層層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學生思維也得到迸發、碰撞,較好的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活躍性。聽課的老師也感覺此教學方法新穎獨到。

但是“只得”的“得”的讀音有誤,應該是“di”。否則這堂課就非常完美了。

將相和教學反思4

在教學《將相和》中的澠池之會,我抓住學生愛分勝負的心理特點精心設問,並讓學生圍繞問題充分展開討論,激活了學生思維,創造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上不斷閃現,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教學效果。

我首先設問:讀了這個故事,你覺得在澠池之會上,趙王和秦王究竟誰戰勝了誰?這個問題挑起了學生思維的矛盾,課堂裡一下子像炸開了油鍋,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說戰成了平局,有的說秦王戰勝了趙王,有的說趙王戰勝了秦王。面對這種爭論不休的局面,我沒有一錘定音,而是讓學生細讀課文,分小組進行討論。變爭論為討論,結果學生意見得到了統一,大家都認為在澠池之會上是趙王戰勝了秦王。緊接著,我又追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爭著發言。一生說:課本上說秦王沒佔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趙王佔到了便宜,所以我認為是趙王戰勝了秦王。一生說:趙王為秦王鼓了瑟,秦王也為趙王擊了缶,但秦國是大國、強國,趙國是小國、弱國,因此可以說是趙王勝了秦王。一生說:趙王鼓瑟是秦王讓他做的,而秦王擊缶是藺相如讓他做的.,從這個角度說,也是趙王勝了秦王。還有一生說:我是從樂器的聲音聽出來的,瑟的聲音優雅動聽,缶的聲音像敲罐子的聲音,所以我覺得趙王戰勝了秦王。

這個教學片段的特點在於:設問抓住了教材要點,又符合孩子的心理特點,啟發性強。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較濃,老師僅說了三句話,而其餘都是學生主動讀書,主動思考,主動答問。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了培養,最後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

將相和教學反思5

《將相和》是一篇關於歷史故事的講讀課文。文章詳細地敘述了戰國時期趙國廉頗與藺相如由不和到和好的過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注意團結的品質,也讚揚了廉頗知錯認錯的精神,說明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

我從教材特點和讀寫訓練的任務考慮,覺得要教給學生“抓住人物特點”的學習方法,又因為在故事的背後隱藏著許多歷史背景,課文的內容又比較長,所以,課前我讓學生圍繞課文進行資料的收集,預習課文,讓學生對整篇文章有個總的印象。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以什麼為線索引入呢?我就從課題《將相和》入手,學生讀課題,引導思考:和是什麼?為什麼要講和,為什麼又能言和?然後引導學生討論:藺相如立功,藺相如是僅僅靠一張嘴嗎?讓學生抓住這條線索去閱讀理解。

當問題提出後,學生都踴躍發言。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的分析,對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及人物的品質就逐步進行了解。在課堂的最後,我引導學生搞清三個故事,與整篇《將相和》是什麼關係?將相言和,前兩個故事都沒有涉及到,是第三個故事直接點明的,前兩個故事有沒有寫的必要呢?它們與第三個故事有什麼聯絡,與將相和有什麼關係,三個故事是怎麼組合成一篇文章呢?這樣一分析,就覺得前兩段不僅不能沒有,而且很重要。通過這樣的分析使學生對整篇文章有完整的深刻的認識。而這些問題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的。這篇課文篇幅雖長,但不難讀,故事情節也好理解,歷史故事也為學生喜聞樂見。

在人物的認識方面,學生也知道了課文的幾個故事不僅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的特點,而且表現了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挺身而出與秦王據理力爭,說明了藺相如具有愛國主義的思想,為後面的對廉頗的忍辱退讓打下了基礎,使他對外寸步不讓、針鋒相對,與對內步步退讓、忍辱迴避,這正是所以能言歸與好的思想基礎,廉頗的英勇善戰知錯就改的品質也隨之浮出水面。在授課的過程中,我適時插入一些歷史背景,讓學生對整個課文有個清晰的認識和理解。

我覺得不足的地方就是,由於課堂容量比較大,而且我側重於引導學生對人物品質的分析,所以在對指導感情朗讀的這一環節關注的就較少,今後一定在吸取他人的授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自己的授課水平。讓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有較大的提高。

將相和教學反思6

《將相和》是第十冊書中的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的故事,稱頌了藺相如機智勇敢,謙讓的美德,廉頗勇於認錯和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

教學開始,我從課題入手,使學生分清文章中的人物及關係,由和引出不和,也由此理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使學生對文章有了一個大體的瞭解。在這個環節中我發現學生在概括故事梗概上有一定困難,說明自己在這方面對學生的訓練還有欠缺。

隨後,我讓學生談談對藺相如和廉頗兩個人的印象。由於此前學生預習比較充分,學生都能談出藺相如機智勇敢,廉頗勇於認錯和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在交流中一個學生說廉頗很自私,部分學生也表示贊成。這裡我沒有給學生明確的答覆,而是在把自私板書到黑板上,並在後面打上了?,我讓學生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很快學生就找出了廉頗作戰勇猛和負荊請罪的表現,從而得出了廉頗並不自私,因為他心中也時刻裝著國家。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解除了疑問,也是這節課我的收穫之一。

在教學負荊請罪這部分時,我讓學生補寫廉頗負荊請罪時的神態、言行以及藺相如的態度。這些練習處在特定的情境中,內容又與課文緊密相連,所以學生很樂於展開自己的想象,也深化學生對人物愛國品質的理解。

此時學生對兩個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認識,但是要想真正領悟品質還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為此,我大膽地請同學自編、自演負荊請罪的課本劇,雖然學生表演得比較幼稚,但是我覺得作為表演的同學來說,實踐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體驗;對於觀演的同學來說,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實在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