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演講稿

禮讓演講稿

欄目: 演講稿 / 釋出於: / 人氣:2.47W

演講稿的寫法比較靈活,可以根據會議的內容、一件事事後的感想、需要等情況而有所區別。在當下社會,需要使用演講稿的事情愈發增多,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份恰當的演講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禮讓演講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禮讓演講稿

禮讓演講稿1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中隊的XX。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走路禮儀遍校園,文明禮讓築平安。

走路,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天天在做,看似是一件極其尋常和簡單的事情,卻容易被我們所忽略。如果不講究文明禮儀,走路也包含著危險,也會造成傷亡。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校園裡這樣的鏡頭:上課鈴響了,同學們像支離弦的箭,直奔教室而去;下課鈴響了,眾多同學蜂擁而出,如洪水決堤,勢不可擋。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舉動!

我們來聽一段新聞:20xx年9月26日,昆明市盤龍區明通國小午休樓發生學生踩踏事故,共造成6名國小生窒息死亡、35人不同程度受傷。據不完全統計,像這樣發生在校園內的踩踏傷亡慘案,在全國已經發生了20多起。

在這血淋淋的事實面前,我們不得不仔細回憶、認真思考——不能再把父母、老師所說的:“上下樓靠右行,不推攘、不打鬧”“進出校、要有禮,排好隊、不擁擠”這些充滿愛心的話語當成耳旁風;不能再把習以為常的走路視為走馬觀花來應付了。

其實,走路也是一門學問。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社交場合,走路往往是最吸引人注意的體態語言,正確的走姿,能體現一種動態美,能體現一個人的風度和韻味,更能體現一個人的青春活力和自我魅力。

正確的走路姿勢姿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幫助。但以下幾種錯誤的走姿我們更不能視而不見,而應當引以為戒。

第1種:橫衝直撞。行走時,專愛挑人多的地方走,在人群之中亂衝亂闖,甚至碰撞到他人的身體,這是極其失禮的。例如,有的同學上學快遲到時,不走紅領巾通道,從我們牽繩的紅色路障前穿過,哪怕人再多,也在奔跑,橫衝直撞,甚至把其他同學撞倒,這不但是十分無禮的做法,也是非常危險的做法。

第2種:搶道先行。學校要求進校每個年級四列縱隊,出校每個班級兩列縱隊,但很多同學進出時不主動排隊,出校園時也爭著搶著往前,一有空隙就插到人家前面,不考慮照顧和方便他人。

第3種:阻擋道路。例如,放學時有的同學三三兩兩並排通過樓梯,有的同學磨磨蹭蹭在樓梯走走停停,阻擋了別人道路,耽擱了別人的`時間,造成公共場所擁堵,這是極其不妥的做法。

第4種:蹦蹦跳跳。有的同學不注意保持自己的風度,一旦激動起來,走路便會出現上躥下跳甚至是連蹦帶跳的失態情況。雖說好動是我們的天性,但若過分地“活潑”,走起路來手舞足蹈、上躥下跳,這不但有失少先隊員應有的風度和儀態,還容易摔跤呢。

同學們!“進出校,要有禮,排好隊,不擁擠”,“與人方便,與己方便。讓我們從今天起,共同做到:站好隊、走好隊、中途不散隊,通道盡頭才離隊,上下樓到慢步輕聲靠右行,讓走路禮儀遍校園讓生命之花平安綻放。

謝謝大家,我的國旗下講話完畢!

禮讓演講稿2

“乘客們,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請您主動讓坐謝謝”。每當乘上公交車這種甜美的聲音在車廂裡響起時乘客們都自覺站起來讓位。而這次不一樣。

看著老奶奶擠上車去,多不容易啊,看著孕婦挺著大肚子多不方便啊,看著抱著寶寶的阿姨有多難啊!

禮讓是大家做人的首要原則,也同樣是民族崇尚的美德,祖輩訓語中的一條。但是,人們到底是怎麼來禮讓的呢?

前排,大哥哥,大姐姐正聊得來勁,視而不見座在旁邊的孕婦。“請你讓一下座位,太擠了,怕影響胚兒。”孕婦的老公對一位小青年提出要求。這個年輕人看了看孕婦,然後無可奈何地站了起來。

“走開,走開”一箇中年男人對一個老人說一箇中年人將一位老人推開,那們老人被擠到一個角落等侯公交車,十來個中年人爭先恐後地搶位子。到了站口又有人上車廂。眼睜睜地看著一個老人呆呆地擠不上。

看了這一幕。讓我好心痛,同樣的公交車,同樣的乘客,碰到同樣的事情區別就這樣大呢?

和諧,謙讓已形成社會風氣。眼前的事真是很少見,我真希望,眼前的`事別再讓我碰到。“美德好比珍貴的香料只有燃著或碾碎時才會發出最濃郁的芳香”大家都能講美德,到處都會聞到玫瑰的香味。

禮讓演講稿3

自8月1日起,公安交警部門將在全市開展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專項整治行動,對機動車不主動避讓的,一律給予駕駛人100元罰款、記3分的處罰,並將對外曝光。廣大市民們在獲悉這個訊息後,拍手稱讚。

斑馬線一般是由多條相互平行的白實線組成,好似斑馬身上的線條,所以稱作“斑馬線”。斑馬線作用是能引導行人安全地過馬路。對於機動車來說,看到斑馬線就要自動減速緩行或停下,車讓人,讓行人先行。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有著明確的'規定,任何人都要遵守。然而現實中很多車輛和行人並沒有遵守這樣的規定,車輛通過斑馬線不減速、行人過馬路也不走斑馬線,城市交通的不文明現象屢屢顯現。城市交通如同一個生態系統,需要車輛和行人共同維護;禮讓則是一種價值導向,需要“車讓人”與“人讓車”合二為一。每個人過馬路都希望機動車停一停、等一等,同樣,駕駛員和乘客也希望行人按交規走好自己的路。既遵守交通規則,又彼此真誠尊重,才能為城市交通書寫文明。

禮讓斑馬線的“禮”,需要涵養過程意識和歷史耐心,就像乘車排隊、主動讓座、不開鬥氣車、慎用遠光燈等文明行為,還要面臨不文明習慣的衝擊。對個人而言,內心有道德律、行動有執行力,才能讓交通安全與公共文明真正統一起來。同樣,禮讓斑馬線的“讓”也需要一顆耐心和善心,帶著感恩的心去為文明交通出一份力,為社會和諧盡一份心。在道路交通環境中,車是強勢一方,與車相比,人處於弱勢,所以更加凸顯了禮讓的重要性。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強調一點,行人在享受“車讓人”便利的時候,也應儘可能快速通過斑馬線,不在過斑馬線時玩手機,不追逐打鬧,最大限度提高城市道路通行效率,真正做到文明交通人人共建,交通文明人人共享。

人渴望文明,城市需要文明,城市交通文明是其重要內容之一,機動車禮讓行人是駕駛員最起碼應該遵守的交通法規,讓“出行更安全、城市更文明,社會更和諧”,還需要司機和行人的共同努力

禮讓演講稿4

每天上學時坐在公交車上,我時常會注意這樣一條標語:“給需要的人讓個座,向讓座的人道聲謝!”節假日在淮河文化廣場的綠地旁邊玩耍,我也會用心留意草地中小木牌上的提示語:“你尊重我生命,我奉獻你綠色。”日常生活中類似這樣的標語還有很多很多,如“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等等。每當我看到這樣的提示語時,心裡總會覺得暖洋洋的,有一種說不出的愜意。

共建和諧社會,學會文明禮讓,與同學們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生活的每時每刻。我們要做一個文明的使者,必須從自身做起。它可以是一個不經意的.攙扶,可以是一句簡短的問候,也可能是一個讚許的眼神,一抹會心的微笑,還可能是一個無聲的鼓勵……這時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教授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在幼兒園。”接著他又補充到:“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多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同學們完善自己的文明行為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學會禮讓,應是我們同學們真心的付出,是不圖回報的。每天,我都早早來到教室,把教室衛生打掃得乾乾淨淨,當我看到同學們坐在潔淨明亮的教室裡學習時,心裡由衷地高興。我覺得我為班級盡了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中午,我會幫生病的同學打打飯、掃掃地,雖然事情很小,但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禮讓演講稿5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法國的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這句話。只要你用心去觀察,去創造美,傳遞美,美,無處不在,美,就在你的身邊,世間萬物皆有其美,唯獨禮讓之美讓我印象最為深刻。

記得有一天下午,烈日炎炎,火熱的天氣讓萬物沒有了一絲生氣,小狗慵懶地趴在地上吐著舌頭,枝頭的知了不停地發著令人煩躁的叫聲,好像是在為烈日搖旗吶喊,讓人倍感沉悶。我無精打采地在公交站牌處等車,好不容易上了車,由於人多,座位也被坐滿了,我只好可憐巴巴地站著,扶著扶手慢慢等待目的地的到達,公交車搖搖晃晃,密不透風,即使開著空調,也不太給力,車裡的.空氣變得渾濁,燥熱,讓人異常難受。

就在這時,車上上來一位年過半百、白髮蒼蒼的老奶奶,微皺的臉龐,佝僂著身子,步履艱難地往裡面挪動,四處張望,環顧四周,渴望找到一個座位。然而車裡人滿為患,哪有多餘的座位,她的眼神裡充滿深深的失望,無奈地站著。這時候,天意弄人,本來平穩的車驟然搖晃起來,老奶奶瘦弱的身體哪能支援的住,左搖右晃,險些摔倒。而車裡的乘客有的在玩手機,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有的戴著耳機,閉目養神,漠不關心;有的看著可憐的老奶奶,已經伸出一條腿,卻還沒有行動,處於矛盾之中。

突然,車裡想起了一個聲音,一位小女孩一臉稚氣的說道:“爸爸,那個奶奶好可憐,我們要不要把座位讓給她?”“讓什麼讓,我們自己都還沒坐夠,幹嘛讓給她,再說,我們站著也累。”小女孩爸爸一連呵斥道。小女孩一臉的委屈,默不作聲。這時,一位年輕人實在坐不住了,開口道:“你也太沒有道德了,這位老奶奶這麼瘦弱,你也不讓座,而且你的孩子也是一片好意,你怎麼當爸爸的,你怎麼當孩子的榜樣?”頓時,小女孩的爸爸臉紅了,一臉的愧色。於是,小夥子接著說:“老奶奶,您坐我的位子,我等一下就下車了。”並親自扶著老奶奶到了他的座位,老奶奶連聲道謝,但小夥子擺擺手,稱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過了幾站,我下了車,突然覺得那小夥子雖然憨厚老實,其貌不揚,但是在我的心裡突然高大起來,是那樣的親切,就像夏日的一陣清風,讓我涼爽不已。

美,往往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但在我的心裡,禮讓之美,是世上最美、最純的美,這種美,成為我心中的永恆。

禮讓演講稿6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家一條巷,相隔六尺寬。包容無限大,和諧詩中藏。”每當我聽著這優美的旋律,我的腦海中都會浮現那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康熙年間,宰相張英的鄰居吳家蓋房時,想要佔據張吳兩家之間的一條小路。雙方發生了糾紛,互不相讓,張家人見有理難爭,就給身在朝廷的宰相張英寫了一封家書,想要張英為家裡撐腰。張英見到家書,提筆在家書上批詩四句:一紙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接到家書後深感愧疚,便毫不遲疑地讓出了三尺地基。吳家被張家“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大度所感動,於是也退讓三尺,便形成一條六尺寬的巷道,被鄉里人稱為“六尺巷”。

是啊!正如故事裡所說,謙讓,是中華美德,人若謙讓得到的是友情、親情、財富。

我家在農村,為了家裡生計,爸爸媽媽常年在外務工。我和妹妹跟著年邁的奶奶。妹妹很小,也很淘氣。因為我比妹妹大很多,所以家裡農忙的時候,奶奶下地幹活前總會囑咐我照顧她!這也是我最頭疼的事情了……妹妹會分享我的美食,搶我的玩具;在我和小夥伴玩耍時,她總會來搗亂;最可惡的是,妹妹幼兒園許多作業需要我幫忙完成,這得耽誤我多少看動畫片的時間啊!週末到來了,雖然很開心,但我的心裡還是有隱隱的擔憂——看來這個週末要被調皮鬼攪黃了,因為週末往往是奶奶最忙的時候。晚上,外婆打電話來了,說想要妹妹去待一段時間,聽到這個訊息,我的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終於可以擺脫這個調皮鬼了!

第二天一大早,奶奶就把妹妹送到外婆家。清早起床,我推開門窗,不知為什麼,覺得外面的空氣格外清新,天空是那樣的湛藍,連地上用力拖著食物前行的小螞蟻都顯得那樣可愛!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了,我覺得沒有妹妹在家的日子是那樣的悠閒而愜意。一晃眼已是中秋後,妹妹回家了。剛一到家,就不停地催外婆開啟行李,說有好東西要給我。妹妹迫不及待地開啟袋子,“姐姐,給你吃吧!很美味的'!”我一看“哇!月餅!”可是當我開啟包裝紙,月餅上竟有一層綠色的東西,原來是月餅

上黴了!一旁的外婆解釋道:“都放了好久了!中秋節給她買的,就吃了一個,把藏到櫃子裡了,說要帶回來給姐姐呢。”聽完外婆的話,我的內心五味雜陳,嘴裡卻迴盪著月餅清香可口的味道,心裡只有一個信念:以後我要對妹多謙讓一點!

生活中我們要學會謙讓,宰相張英如此,作為平凡的我們也應如此!謙讓不是一葉扁舟,隨波逐流;謙讓不是一束曇花,轉瞬即逝。謙讓是永恆,正是因為這樣,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禮讓演講稿7

今天是“國際容忍日”,也叫“國際寬容日”。因此我講話的題目是《學會寬容》。

大家也許聽說過《負荊請罪》的故事。歷史名相藺相如,由於護駕有功,所以官越做越大,引起了大將廉頗的忌妒與不滿,便處處與藺相如作對。但是藺相如面對廉頗的無理取鬧,只是笑而避之。藺相如的寬容令廉頗深感慚愧,於是他身背荊條,登門認錯。聽完這個故事我想同學們一定深深佩服藺相如的度量。

的確是這樣,人的度量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美德。可以說能與同學、朋友相處融洽的人,必定是豁達開朗的人,也必定是的大氣的人。大氣的人,總會以樂觀的心情來面對生活,總會友善待人、寬厚待人。還有一種人,也想和別人親近,卻常常不能如願以償。他恐怕沒有意識到,自己不受人歡迎的原因,就在於他在於自己氣度太小,凡事斤斤計較。因此最終也成不了大器,做不了大事。

寬容其實就是原諒可容之言、饒恕可容之事、包涵可溶之人。大家生活在一個集體裡,難免會發生一些磕磕碰碰的小事,每當出現這種情況,有的同學會怒髮衝冠,甚至大打出手;而有的同學則會友善待人,及時表達自己的歉意,請求對方的原諒,於是雙方握手言和。只有懂得寬容的人才能擁有很多朋友,才能在需要的時候得到大家的幫助,即使有時候犯了錯誤,也會得到大家的諒解。因為,寬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

天空收容每一片雲彩,不論其美醜,故天空廣闊無比;高山收容每一塊岩石,不論其大小,故高山雄偉壯觀;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論其清蝕,故大海浩瀚無比。懂得寬容,你將會把冷漠的世界變得絢麗而多彩;學會寬容,你將會把曲折的人生變得平坦而寬闊。

同學們,在今天的講話中,我為大家講一則歷史小故事。

戰國時期,藺相如在與秦國的交涉過程中,憑藉自己的機智和勇敢,為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回國後,趙王重用藺相如,給他加官進爵,位在趙國大將軍廉頗之上。這令廉頗十分不服。廉頗心想:我為趙國拼命打仗這麼多年,功勞難道還不如藺相如的一張嘴嗎?於是,他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得知廉頗的想法後,藺相如儘量迴避、忍讓,不願與廉頗發生衝突。坐馬車出門時,只要聽說廉頗從前面過來了,他就會叫車伕把車子轉到小巷子裡,待廉頗過去了自己再走。

藺相如的門客認為他這樣做是因為害怕廉頗,對此,藺相如不慌不忙地問道:“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當然是秦王厲害。”門客們說。“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在。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聽到藺相如的解釋,大家恍然大悟,再見到廉頗手下的人,他們都謙讓有加、禮讓三分。廉頗得知真實情況後,主動背上荊條去給藺相如認罪,於是,便有了名垂千古的“負荊請罪”的故事。從那之後,廉頗對藺相如不再有微詞,兩人一文一武,齊心協力為國效力。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摩擦,會碰到各種矛盾,面對這些摩擦與矛盾,你是選擇豁達對之,還是選擇憂鬱糾結?中國有句古話道:“忍一句,息一怒,忍一事,少一事”,“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雨果也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其中都道出了寬容的力量。11月16日是“國際寬容日”,同學們,讓我們都努力做到寬以待人,共同營造一個和諧、友善的生活環境。

寬容,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有的。而就是因為有些人沒有寬容之心,才使世界有了諸多的爭吵和戰爭。下面我就舉幾個關於寬容的例子。

那天吃過晚飯後,我在看書,聽見了父母的爭吵聲,便去看看怎麼回事。原來,爸媽在商量事時,媽媽不經意說了句話,爸爸便嚴厲地讓媽媽不要用這種語氣說話,媽媽卻說不要爸爸管。於是他們兩個人就因為這件小事而開始爭吵起來。如果他們的寬容之心多一些的話,那麼說不定爸媽的爭吵也會很快結束的。如果爸媽他們沒有寬容之心的話,那麼說不定他們會吵得更厲害,有可能他們還會打起來,甚至離婚。幸虧爸媽都有寬容之心,他們的爭吵很快就結束了。

還有,在現代,每個人都會碰到類似這樣的問題:坐公交車或地鐵時,一不小心踩到別人的腳,自己主動地道了歉,可那個人卻讓你賠錢;在街上走路時跑了神,撞上一個剛買完菜的人,把他買的菜弄掉了,給他道了歉,可人家讓你賠菜錢,不賠錢吧還不讓走,節假日還好說,要是碰上急事,那你不就是很為難嗎?其實,我講的這幾件事,只是生活中的小事,很好解決。但如果你碰上的是那些平時蠻橫不講理、沒寬容之心的,那你不管怎麼說,他也不會同意。使你需要辦的事只能就此放棄。

寬容,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如果你發現你身邊的人沒有寬容,那你一定要勸他。總之一句話:沒有寬容,就沒有這個世界,希望每個人都學會寬容。

是否擁有一個廣闊的心胸決定著一個人是否能夠快樂的生存。“不要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就是在闡釋著這一點。

對你愛的人寬容。“愛一個人,就要愛上他的一切。”是這樣的,愛一個人就會毫無理由的愛上他的全部,包容他的所有。既然愛他,就說明在他身上一定有著吸引你的地方,那麼這樣的人是難得的,既然遇到,就不能錯過,應該倍加珍惜。對於他所犯下的小錯誤,理應採取寬容的態度對待。接著就毫無理由的寬容他,忍讓他。是因為你愛他。

對愛你的人寬容。被人寵著,慣著,愛著是福氣,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那人能在茫茫人海中看到你,並愛上你,無怨無悔地付出他全部的好。與你而言,本就應該懷有感激之情,包容這個愛你的人在寵你時犯下的錯誤。慢慢地學會寬容愛你的人,是因為他愛你。

對你的朋友寬容。“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朋友之間的磕磕碰碰是在所難免的`,既然身為朋友,就應在瞭解他的為人的基礎上理解他的無心之過,寬恕他犯下的錯誤。是因為你們是朋友。

對你的敵人寬容。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敵人也能寬容相待,才能說明這個人是一個擁有真正寬廣胸懷的人。要對每一個與自己為敵的人寬容,因為敵人一直以來都充當著一個競爭者的角色,在競爭過程中,你為了取得勝利,不斷激勵著你提高自己。在另一方面,此人也是一個變相幫助你提高的角色。所以,請對你的敵人寬容一些。是因為你們一直在互相幫助,相互提高。

海爾普斯說:“寬容是文明的唯一考核。”我們生存在這個文明的時代,作為一個個文明人,難道不該學會寬容嗎?

對身邊的人或事物多一些寬容,就會擁有快樂多一點,寬恕了自己。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叫彭浩原,來自遷陵學校。在我演講之前,先要大家回答一個小小的問題,希望大家能踴躍參加:如果有一個人把你最最心愛的東西不小心弄壞了或弄丟了,你能心平氣和的面對他,並安慰他說:“不要緊,不用自責!‘’能做到的請舉手。謝謝大家配合!這是什麼?這就是寬容!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常與寬容相伴,描繪多彩人生》。

有寬容相伴,人們的感情會更加融洽;有寬容相伴,美好的生活會更加豐富;有寬容相伴,時代的精神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古今往來,寬容讚歌長唱不衰。齊桓公有寬容相伴,不計前嫌令管仲為相,從而成就了霸業;韓信有寬容相伴,原諒了使他受胯下之辱的屠夫,從而英名留史冊。今天更多的人因有寬容相伴,從而偉業照人間!

我們從小要與寬容相伴,當朋友欺騙了自己,你要想到也許他有說不出的苦衷,只要你的一句”沒關係“便可以使自己心中的鬱悶和茫然化為烏有,繼續吐納友情的芬芳;當媽媽誤會了你,心中充滿委屈,甚至憤怒,可是隻要理解母愛深深,自然會風平浪靜,贏得溫暖的親情;當考試失敗後,也應該學會寬容自己,相信自己只要從失敗中找到原因,持之以恆地奮鬥,成功就在前面!

寬容是港灣,供我們愛心停泊;寬容是纜繩,連線我們的友誼;寬容是紗網,濾掉我們的不和諧。寬容這中華民族的美德將伴我一生,像一盞明燈照我前行。讓我們常懷寬容之心,使心靈的原野冰雪消融,草長鶯飛,風光旖旎。描繪我們多彩的人生!

謝謝大家!

禮讓演講稿8

公交車裡,座位都佔滿了,那麼是誰說了一句“您請坐!”呢?

一次,我去離家有些距離的圖書館,那裡剛好有公交車通過。上車後,車內有許多乘客,座位都佔滿了,我只好抓著扶手站著,我的左邊坐著一位微胖的中年婦女,右邊站著一位年紀有些老的老奶奶。上車後的幾分鐘,我突然被叫住:“小妹妹,請你坐這裡吧!”我一轉頭:哦!原來是原本坐在我左邊那位微胖的阿姨,我看了看四周,一眼就望見了我右邊的那位老奶奶,我向那位阿姨說了謝謝後,走去把老奶奶攙扶過來:“奶奶,請您坐這裡吧!”奶奶滿是皺紋的臉上浮現出燦爛的微笑,她對我說:“小朋友,謝謝你!”又對那位阿姨說:“謝謝,謝謝!”那個原本平凡的小角落,變得溫暖起來,在陽光的照耀下,更溫暖、更幸福,而這種溫暖就如一道風景線,吸引著全車的乘客……如今,不管是在哪條道路上,小車總會讓行人先走,而司機與行人總會相視一笑,不管是誰,都知道這道獨特的風景,友愛的畫面。我們生活中常常有這些司空見慣的現象,不管是路人還是司機,他們都做著文明的事,保有一顆文明的心。禮讓,真的可以讓溫暖油然而生。晚上下班坐地鐵回家時,車上滿滿當當坐著乘客,工作一天已經很累了,但有人對你說:“女士,請你坐這裡吧!”你會感到一陣幸福直至心頭。當你給需要的'人讓座時,你在想:“我該幫助他。”這不就是陌生人之間的友愛嗎?給需要的人給予幫助,讓他人感到溫暖,“贈人玫瑰,手留餘香。”這種愉快與幸福感也會感染到自己,讓生活多些美好。公交車上往往都有一個小細節:車上總有語音播報:“給老弱病殘孕,及結伴小孩的乘客讓個座,謝謝合作!”這是每一輛公交車上一種獨特的聲音,我不僅感嘆道:我有這個責任禮讓他人。坐地鐵時,地鐵到站了,我們應靠邊站,讓車裡需要下車的乘客先出來,我們再進去,就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安全的負責,不管是車內車外的乘客,都會禮讓他人。當你到站下車時,外面的人也會先讓你出去,這是互相依存的關係,有一句話叫:“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們也該禮讓他人。

今天,禮讓不僅僅侷限於口頭,而是在於怎麼行動,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文明的傳遞。

禮讓,就好像不分季節的溫暖與甜蜜,它是文明的結晶,是直至心頭的溫暖。

禮讓演講稿9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競爭壓力的環境裡。你爭我奪,分秒必爭。但是競爭不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主旋律,有時,讓比爭更值得我們去做。

公交車上讓出的座位;比賽時讓出的名額;開車時的一次退讓,無不體現出禮讓之美。讓往往比競爭更讓你感受到溫暖和善意。

就在一天下午,我揹著沉重的書包,提著幾個大袋子往家走。走的`一樓的時候,恰好電梯門正緩緩關上,於是我快速上前按下了開門鍵。誰知電梯門開後,電梯里人滿為患,眼看只有一個小空位了,我抓緊時間走了進去。這時,我聽見一陣急促而趔趄的腳步聲。

我回頭望去,竟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她背佝僂著,穿著一身褪色的衣裳,雙手拎著兩大袋東西看上去沉甸甸的。看著老人皺著眉神色慌張、急匆匆的樣子,我有些於心不忍,立刻退了出來讓老人進電梯。老人沒有進電梯,卻朝我笑笑,示意我先進電梯。我停住了腳步,老人見電梯裡的人等著,於是走進了電梯。

老人剛踏進電梯,突然就想起了“叮——”超載的聲音。電梯裡的人已有些不耐煩,示意老人出電梯。可就在這時,電梯裡一位滿頭大汗的外賣員退了出來。他與老人禮貌地相視一笑,讓老人先乘坐電梯。

電梯門緩緩關上,我和外賣員都已疲憊,等待許久才坐了下一趟電梯。但我心中沒有絲毫不滿和埋怨,我認為這樣的禮讓是應該的。這份禮讓也許會讓社會充滿善意和溫暖,禮讓讓心靈更加美麗,它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和品質。

讓,也許並不處處存在,但我們應該盡力去做到。禮讓之美,更是心靈之美。

禮讓演講稿10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文明禮讓伴我行崇德向善記於心》

先請大家聽我講一故事——也許這個故事的內容大家都熟悉,但——請您聽下去;或許這個故事的情節不夠跌宕起伏,但——我還是想請您——耐心聽下去,因為這是見證奇蹟的時刻,這是見證我們偉大民族禮讓精神的“官官相讓”的時刻。

清代大學士張英是安徽桐城人,他素來注重修身養性,頗得他人尊重。同時他也非常孝敬父母。

在朝廷任宰相時,他把母親安頓在家鄉,並經常回家探望。一次,張英回家看望母親時,覺得家中的房屋很破舊,老人在家不安全,就決定給母親蓋一間新房子。安排好一切後,他又回到了京城。

張家的鄰居是一位姓吳的官員,也打算擴建房屋,並想利用兩家中間的一塊空地。張家也想利用那塊地做迴廊,於是兩家爭執起來。張家開始挖地基時,吳家就派人在後面用土填上;吳家打算動工,拿尺子去量那塊地,張家就一哄而上把工具奪走。兩家爭吵多次,幾次險些動武,雙方互不相讓。兩家將官司打到縣衙,因為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

張家人一怒之下,給張英寫信,讓他趕快回來處理此事。張英看完來信,不急不躁,提筆寫下一首短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封好後派人迅速送回家。張家人滿以為張英會回來為自己撐腰,沒想到只盼回一封家書。張家人看完信後,頓時恍然大悟:為了三尺地方起爭執,既傷了兩家的和氣,又氣壞了自己的身體,實在是不值。張家人立即主動把牆退後三尺。鄰居見狀,深感慚愧,也把牆退後三尺,並且登門道歉。這樣一來,以前兩家爭奪的三尺地反而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

當地人紛紛傳頌這件事,引為美談,並且給這條巷子取了一個特別的名字--六尺巷。有人還據此作了一首打油詩:“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同學們,小故事體現的可是大道理!包容禮讓,寬厚待人,作為一種美德,在我國古代就已經提倡了。正是因為美德所在,才有了我們熟悉的孔融讓梨、三顧茅廬、負荊請罪這樣的故事。

如今,當地政府在六尺巷舊址前,修築了一座高大的'石牌,上面鐫刻了“禮讓”兩個大字。禮讓是心靈的豐盈,精神的成熟、生存的智慧;禮讓是對別人的釋懷,對自己的善待。能彎曲的樹,不一定是廉價之木;有禮讓之心,不一定是柔弱之人。禮讓是大海,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禮讓是藍天,有高清邁俗的境界。禮讓的別名是:寬容、自信和超然。

同學們,過馬路時,寧停三分,不搶一秒,才能保證安全;上下樓梯時,靠右行走,不爭不搶,才能體現有序;乘坐公交車,排隊上下,及時讓座,讓出的是文明。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這些就是我們國小生秉承文明禮讓、崇德向善美德的最好體現。

同學們!只要我們規範好自己的言行,文明禮讓就可以從小事上開花;只要我們有崇德向善之心,中華民族就會結出富強、繁榮、強大之果!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