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唐宋詞十七講讀後感

欄目: 宋詞三百首 / 釋出於: / 人氣:2.32W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宋詞十七講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唐宋詞十七講讀後感

唐宋詞十七講讀後感1

說文字有生命,那是必然的,從倉頡造字的傳說開始,到漢字的六種造字方式,每一個漢字都是有故事的。當一個個漢字由作者組合,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意志,這是第一層感發,讀者閱讀文章,結合自己的閱歷、情感,由文字生髮出自己的理解,這是第二層的感發。一流的作者,成就傳世佳作,同樣需要一流的讀者去閱讀感悟,而《唐宋詞十七講》作者葉嘉瑩先生就選取唐、五代、兩宋時期傳世詞章,通過她的生命的感發,傳達給我們,讓我們窺見中華詞章的魅力,也讓我們感受到葉先生的魅力。

《唐宋詞十七講》分十七講,介紹了溫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歐陽修、柳永、蘇軾、秦觀、周邦彥、辛棄疾、姜夔、吳文英、王沂孫等十五位作者,選取了他們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最高的詞進行解讀,每一講都呈現一位或兩位作者。本書洋洋灑灑四十餘萬字,個人認為整本書就詞的寫作內容和寫作方式來看,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講至第十講,主要以柔婉為正宗,多寫兒女之情的短調、小詞,或借兒女之情有所寄託,這一類詞帶著一種直接感動人的力量。這其中有兩位比較特殊,蘇軾“舉首高歌,抒寫浩氣逸懷”,抒發自己的理想、抱負,但天才蘇軾走得比一般人都快,後面人沒有趕上,但對南宋的辛棄疾影響很大;還有一位是周邦彥,不直接抒發感情,用思索安排來進行寫作,他對後來的姜夔等影響較大。

第二部分是十一、二講,這兩講是關於辛棄疾,如果其他人是閒暇時,以餘力寫詞,而辛棄疾是專門寫詞,他把自己的志意抱負寫到詞裡,詞是他生活、理想、抱負的真實寫照。

第三部分是十三至十七講,主要介紹姜夔、吳文英、王沂孫三位作者,他們發展了周邦彥的寫法,“用安排勾勒來寫,用時間空間跳接的不連貫方式來寫,用語言學、符號學的語碼的暗示來寫。”總之,這類詞不好懂,只能通過葉先生的解讀,才能領會到詞中深厚的生命感發的力量。

看似每一講是彼此孤立的,但完全不是。葉先生每講一位作者,每講一首詞,都會進行串聯、比較,有的還被她自己幽默的稱為“跑野馬”。有橫向的比較,如在第十講中“像溫、韋、馮、李、晏殊、歐陽修,他們的詞裡邊有一種比興,或有一種寄託,或者表現了作者的修養懷抱。但是,秦觀有一些詞,就只是表現了他敏銳善感的心靈。”還有縱向的比較,如分析周邦彥對南宋的姜夔、吳文英、王沂孫等人的影響。通過葉先生的講解,比較中建立聯絡,一位位作者,一篇篇詞作,不再孤立,讓沉睡的文字,煥發出熠熠生輝的生命活力。我覺得“比較串聯”是本書的第一個特點。

讀完《唐宋詞十七講》,的確是對這一段時期的詞人、詞作有了系統的理解,但是,你如果認為本書只是介紹了十五位作者,以及他們代表詞作,那就有些一葉障目、坐井觀天了。書中對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屈原的《離騷》,“四書”“五經”等,唐代名家的代表詩歌,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有關詞的評論,如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張惠言的《詞選》等;還包括西方的各種的理論,如語言學中語序軸和聯想軸,符號學中的語碼說等等都信手拈來。葉先生把唐宋詩詞放在整個中國文學,甚至整個世界文化的背景中,從歷史的巨集觀的角度看這一段時期的作者和作品。

尤其是在讀到《唐宋詞十七講》第三部分,姜夔等三位作家的詞,都是以思力取勝,運用大量的典故、隱語、語碼來寫詞。葉先生指出要想深入的欣賞一個作品,就得從這首詩想到那一首詩,從這一篇作品想到那一篇作品,就是用書篇的聯想軸的理論來進行聯想。於是,我們跟隨葉先生的進行書篇聯想,不僅讀懂了作品表面的意思,還透過表層,發掘蘊藏在作品中的潛在的力量,看到作品真正感發的生命的本質。我覺得“書篇聯想”是本書的第二個特點。

十五位作者中,我覺得葉先生最欣賞的.一位詞人可能是辛棄疾,她認為辛棄疾的詞裡面表現了他的志意、理念的本質,而且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寫他的詩篇,用自己的生活來實踐他的詩篇。而這恰恰是葉先生自己的寫照,葉先生是享譽海內外的中國古典文學大家,2008年被授予首屆“中華詩詞終生成就獎”,被譽為“具有真摯之情思與敏銳之洞察力,透視世變,深省人生,感物造端,抒懷寄慨,寓理想之追求,標高寒之境遠,稱心而言,不假雕飾,自與流俗之作異趣。”葉先生歷盡苦難,然而內心深處對祖國的情思,濃厚的家國情懷綿延深厚,這種情感就展現她的作品和對傳統詩詞的解讀中,這種激勵感發的力量,也是最能打動讀者的。我覺得,閱讀《唐宋詞十七講》能夠獲得“激勵感發”的力量是本書的第三個特點。

當下,面對蔓延的疫情,唯有靜心閱讀才能讓不安的思緒停止躁動,靜靜的欣賞,感發文字帶來的無窮力量,增強戰勝疫情的堅定信念。

唐宋詞十七講讀後感2

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酸甜苦辣是生命的常態。昨日如此,今日也如此,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無意間遇見葉嘉瑩老師講述的《唐宋詞十七講》,抱著瞭解中國古典文化的心情,不經意走進了哪些才子詞人的世界。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不過是一個尋常閨中女子起床梳洗打扮的情景,卻也是那樣地深情,那樣地迷人,那樣地沉醉,讓人不由想象,這是一個多麼優雅、多麼動人的女子,陽光傾灑、屏飾閃耀、鬢髮如雲、香腮似雪,你難道不想多看幾眼。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征夫還在千里外的邊塞,秋雨綿綿,女子睡的並不踏實,醒來,聽到一陣玉笙盪漾的寒涼之聲,獨上欄杆,看到荷花香消葉殞,西風吹皺了一池碧水,點起了心裡的一陣憂愁。南唐中主筆下的荷花,有優雅的名字“菡萏”,而荷葉是如翠玉一樣的珍貴,不僅有眼睛看到的美好,還有那迷人香氣。而就是如此美好的東西,竟也抵不住一場秋雨,不禁感慨,時光易老,歲月如流。

“梅落繁枝千萬片,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舞。”馮延巳筆下的梅花,千千萬萬隨風舞蹈。你可曾在初春時節,帶著心愛的姑娘漫步在櫻花樹下,微風吹過,櫻花灑落在身上,那是多麼美妙、多麼浪漫的情景。可詞人筆鋒一轉,猶自多情,帶著一絲自嘲,還有些許固執,似乎那梅花就是他自己,即使飄散紛飛,可心中還有一腔抱負,不情願就這樣落地成泥,而即使零落成泥,還要留得香氣滿乾坤。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春去秋來,時光在四季更替裡一點點的流逝,可昨日的事、昨日的人,我們又能記多少呢,我們還能回到昨天嗎?顯然不能。他是一個詞情充沛的才人,我們知道,很多詞人都是走過了千山萬水,看過了世間疾苦,才有了豐富的感情,可後主李煜不同,他小時候生活在錦衣玉食之下,見到最多的不過是後宮裡的女子,而被俘後,只能生活在羈押之中。可他卻有一顆極其敏感的心靈,春之花、秋之月,都能勾起他內心無限的感慨。

“直須看盡洛陽花,始與春風容易別”,如何面對分別,歐陽修給了我們一種最瀟灑的開啟方式,花開花落會有時,陽光明媚、春暖花開總會過去,既然如此,我們何不灑脫一點,在美好的日子裡,我們肆意歌唱,我們盡情舞蹈,我們會須一飲三百杯。如此,既然分離無法避免,我們也不會感到遺憾,因為畢竟我們曾經歷過那份美好,我們也收穫了一份美好的回憶。

“驅驅行役,苒苒光陰,蠅頭利祿,蝸角功名”,蟾宮失折桂,柳永自感懷才不遇,寫下“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不料引起了無數應試者的'共鳴,一曲傳入宮牆,皇權豈容踐踏,“既然你自視甚高,那就在煙花巷柳當你的白衣卿相吧!”填詞終究代替不了柴米油鹽,才華抵擋不住歲月漸老,行走在奔忙途中,他一邊思考生命的意義,一邊思考人生苦短,頓覺一種無力感,一寸光陰一寸金,可多少人如自己一樣奔波忙碌,僅僅是為了一個小小的職位,為了掙扎著混口飯吃。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經歷了烏臺詩案的蘇軾,已經失去了致君堯舜的澎湃激情,在政治生涯頗為失意的節點,他轉而向內認知、問道於心,追求一種新的思想境界。“坎坎坷坷、風風雨雨儘管來吧,我並沒打算這樣順順利利的度過這一生。”這種超然脫俗的生活態度,已經超越了人生的無常。“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即便得意如周公謹一樣的人生,也會隨著歷史長河漸漸抹去,更何況我呢?人生不過是一簾幽夢,敬一杯酒,向著那波心的明月!

“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不論身在何處,辛棄疾的心裡總是裝著收復中原的志意,西北望去,浮雲遮蓋,手執長劍,劈空萬里。辛詞所以豪放,源於他那顆赤誠的愛國之心。試想,一個將家國情懷放在心頭的人,必然是一個情感充沛、豪情萬里的人。不只是一個詞人,他更是一個將軍,在已經失去的中原大地,他召集2000餘名忠勇義士,自發抗擊金人統治。只可惜渡江之後,南宋統治者滿足現狀,在蘇杭的絢麗美景中逐漸失去收復失地的願望,他也只能“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發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感慨。

由於書裡的古詩詞較多,而自己的文學功底有限,算是踉踉蹌蹌讀完了一遍。可每當寒風吹拂、每當皓月當空,每當樹葉飄零,我的腦海裡總會閃現哪些才子詞人,他們或是行走在驅驅驛道、或是半醉於花前月下、或是眺望向蒼茫天涯,內心不由升騰起一陣興發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