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史部 >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魏紀八 起昭陽作噩,盡旃蒙大淵獻,凡三年

欄目: 資治通鑑 / 釋出於: / 人氣:2.44W
《資治通鑑》魏紀八 起昭陽作噩,盡旃蒙大淵獻,凡三年
◎魏紀八(起昭陽作噩,盡旃蒙大淵獻,凡三年)

  ○邵陵厲公下

  嘉平五年癸酉,公元二五三年

  春,正月,朔,蜀大將軍費禕與諸將大會於漢壽,郭修在坐;禕歡飲沉醉,修起刺禕,殺之。禕資性泛愛,不疑於人。越巂太守張嶷嘗以書戒之曰:"昔岑彭率師,來歙杖節,鹹見害於刺客。今明將軍位尊權重,待信新附太過,宜鑑前事,少以為警。"禕不從,故及禍。

  詔追封郭循為長樂鄉侯,使其子襲爵。

  王昶、毌丘儉聞東軍敗,各燒屯走。朝議欲貶黜諸將,大將軍師曰:"我不聽公休,以至於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悉宥之。師弟安東將軍昭時為監軍,唯削昭爵而已。以諸葛誕為鎮南將軍,都督豫州;毌丘儉為鎮東將軍,都督揚州。

  是歲,雍州刺史陳泰求敕幷州併力討胡,師從之。未集,而雁門、新興二郡胡以遠役,遂驚反。師又謝朝士曰:"此我過也,非陳雍州之責!"是以人皆愧悅。

  習鑿齒論曰:司馬大將軍引二敗以為己過,過消而業隆,可謂智矣。若乃諱敗推過,歸咎萬物,常執其功而隱其喪,上下離心,賢愚解體,謬之甚矣!君人者,苟統斯理而以御國,行失而名揚,兵挫而戰勝,雖百敗可也,況於再乎!

  光祿大夫張緝言於師曰:"恪雖克捷,見誅不久。"師曰:"何故?"緝曰:"威震其主,功蓋一國,求不得死乎!"

  二月,吳軍還自東興。進封太傅恪陽都侯,加荊、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恪遂有輕敵之心,復欲出軍。諸大臣以為數出罷勞,同辭諫恪,恪不聽。中散大夫蔣延固爭,恪命扶出。因著論以諭眾曰:"凡敵國欲相吞,即仇讎欲相除也。有仇而長之,禍不在己,則在後人,不可不為遠慮也。昔秦但得關西耳,尚以併吞六國。今以魏比古之秦,土地數倍;以吳與蜀,比古六國,不能半也。然今所以能敵之者,但以操時兵眾,於今適盡,而後生者未及長大,正是賊衰少未盛之時。加司馬懿先誅王凌,續自隕斃,其子幼弱而專彼大任,雖有智計之士,未得施用。當今伐之,是其厄會。聖人急於趨時,誠謂今日。若順眾人之情,懷偷安之計,以為長江之險可以傳世,不論魏之終始而以今日遂輕其後,此吾所以長嘆息者也!今聞眾人或以百姓尚貧,欲務閒息,此不知慮其大危而愛其小勤者也。昔漢祖幸已自有三秦之地,何不閉關守險以自娛樂,空出攻楚,身被創痍,介冑生蟣蝨,將士厭困苦,豈甘鋒刃而忘安寧哉?慮於長久不得兩存者耳。每覽荊邯說公孫述以進取之圖,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未嘗不喟然嘆息也!夙夜反側,所慮如此,故聊疏愚言,以達二、三君子之末。若一朝隕沒,志畫不立,貴令來世知我所憂,可思於後耳。"眾人雖皆心以為不可,然莫敢復難。

  丹楊太守聶友素與恪善,以書諫恪曰:"大行皇帝本有遏東關之計,計未施行;今公輔贊大業,成先帝之志,寇遠自送,將士憑賴威德,出身用命,一旦有非常之功,豈非宗廟神靈社稷之福邪!宜且案兵養銳,觀釁而動。今乘此勢欲復大出,天時未可而苟任盛意,私心以為不安。"恪題論後,為書答友曰:"足下雖有自然之理,然未見大數,熟省此論,可以開悟矣。"

  滕胤謂恪曰:"君受伊、霍之託,入安本朝,出摧強敵,名聲振於海內,天下莫不震動,萬姓之心,冀得蒙君而息。今猥以勞役之後,興師出征,民疲力屈,遠主有備,若攻城不克,野略無獲,是喪前勞而招後責也。不如案甲息師,觀隙耐勸。且兵者大事,事以眾濟,眾苟不悅,君獨安之!"恪曰:"諸雲不可,皆不見計算,懷居苟安者也。而子復以為然,吾何望乎!夫以曹芳闇劣,而政在私門,彼之民臣,固有離心。今吾因國家之資,藉戰勝之威,則何往而不克哉!"

  三月,恪大發州郡二十萬眾復入寇,以滕胤為都下督,掌統留事。夏,四月,大赦。

  漢姜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不如且保國治民,謹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為希冀徼倖,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及禕死,維得行其志,乃將數萬人出石營,圍狄道。

  吳諸葛恪入寇淮南,驅略民人。諸將或謂恪曰:"今引軍深入,疆場之民,必相率遠遁,恐兵勞而功少,不如止圍新城,新城困,救必至,至而圖之,乃可大獲。"恪從其計,五月,還軍圍新城。

  詔太尉司馬孚督諸軍二十萬往赴之。大將軍師問於虞鬆曰:"今東西有事,二方皆急,而諸將意沮,若之何?"鬆曰:"昔周亞夫堅壁昌邑而吳、楚自敗,事有似弱而強,不可不察也。今恪悉其銳眾,足以肆暴,而坐守新城,欲以致一戰耳。若攻城不拔,請戰不可,師老眾疲,勢將自走,諸將之不徑進,乃公之利也。姜維有重兵而縣軍應恪,投食我麥,非深根之寇也。且謂我併力於東,西方必虛,是以徑進。今若使關中諸軍倍道急赴,出其不意,殆將走矣。"師曰:"善!"乃使郭淮、陳泰悉關中之眾,解狄道之圍;敕毌丘儉等案兵自守,以新城委吳。陳泰進至洛門,姜維糧盡,退還。

  揚州牙門將涿郡張特守新城。吳人攻之連月,城中兵合三千人,疾病戰死者過半,而恪起土山急攻,城將陷,不可護。特乃謂吳人曰:"今我無心復戰也。然魏法,被攻過百日而救不至者,雖降,家不坐;自受敵以來,已九十餘日矣,此城中本有四千餘人,戰死者已過半,城雖陷,尚有半人不欲降,我當還為相語,條別善惡,明日早送名,且以我印綬去為信。"乃投其印綬與之。吳人聽其辭而不取印綬。特乃投夜徹諸屋材柵,補其缺為二重,明日,謂吳人曰:"我但有鬥死耳!"吳人大怒,進攻之,不能拔。

  會大暑,吳士疲勞,飲水,洩下,流腫,病者太半,死傷塗地。諸營吏日白病者多,恪以為詐,欲斬之,自是莫敢言。恪內惟失計,而恥城不下,忿形於色。將軍朱異以軍事迕恪,恪立奪其兵,斥還建業。都尉蔡林數陳軍計,恪不能用,策馬來奔。諸將伺知吳兵已疲,乃進救兵。秋,七月,恪引軍去,士卒傷病,流曳道路,或頓僕坑壑,或見略獲,存亡哀痛,大小嗟呼。而恪晏然自若,出住江渚一月,圖起田於潯陽;詔召相銜,徐乃旋師。由此眾庶失望,怨讟興矣。

  汝南太守鄧艾言於司馬師曰:"孫權已沒,大臣未附。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違命。諸葛恪新秉國政,而內無其主,不念撫卹上下以立根基,競於外事,虐用其民,番國之眾,頓于堅城,死者萬數,載禍而歸,此恪獲罪之日也。昔子胥、吳起、商鞅、樂毅皆見任時君,主沒猶敗,況恪才非四賢,而不慮大患,其亡可待也。"

  八月,吳軍還建業,諸葛恪陳兵導從,歸入府館,即召中書令孫嘿,厲聲謂曰:"卿等何敢數妄作詔!"嘿惶懼辭出,因病還家。

  恪徵行之後,曹所奏署令長職司,一罷更選,愈治威嚴,多所罪責,當進見者無不竦息。又改易宿衛,用其親近;復敕兵嚴,欲向青、徐。

  孫峻因民之多怨,眾之所嫌,構恪於吳主,雲欲為變。冬,十月,孫峻與吳主謀置酒請恪。恪將入之夜,精爽擾動,通夕不寐,又家數有妖怪,恪疑之。旦日,駐車宮門,峻已伏兵於帷中,恐恪不時入,事洩,乃自出見恪曰:"使君若尊體不安,自可須後,峻當具白主上。"欲以嘗知恪意。恪曰:"當自力入。"散騎常侍張約、朱恩等密書與恪曰:"今日張設非常,疑有他故。"恪以書示滕胤,胤勸恪還。恪曰:"兒輩何能為!正恐因酒食中人耳。"恪入,劍履上殿,進謝還坐。設酒,恪疑未飲。孫峻曰:"使君病未善平,有常服藥酒,可取之。"恪意乃安。別飲所齎酒,數行,吳主還內。峻起如廁,解長衣,著短服,出曰:"有詔收諸葛恪。"恪驚起,拔劍未得,而峻刀交下,張約從旁斫峻,裁傷左手,峻應手斫約,斷右臂。武衛之士皆趨上殿,峻曰:"所取者恪也,今已死!"悉令復刃,乃除地更飲。恪二子竦、建聞難,載其母欲來奔,峻使人追殺之。以葦蓆裹恪屍,篾束腰,投之石子岡。又遣無難督施寬就將軍施績、孫壹軍,殺恪弟奮威將軍融於公安,及其三子。恪外甥都鄉侯張震、常侍朱恩,皆夷三族。

  臨淮臧均表乞收葬恪曰:"震雷電激,不崇一朝;大風衝發,希有極日;然猶繼之以雲雨,因以潤物。是則天地之威,不可經日浹辰;帝王之怒,不宜訖情盡意。臣以狂愚,不知忌諱,敢冒破滅之罪以邀風雨之會。伏念故太傅諸葛恪,罪積惡盈,自致夷滅,父子三首,梟市積日,觀者數萬,詈聲成風;國之大刑,無所不震,長老孩幼,無不畢見。人情之於品物,樂極則哀生,見恪貴盛,世莫與貳,身處臺輔,中間歷年,今之誅夷,無異禽獸,觀訖情反,能不憯然!且已死之人,與土壤同域,鑿掘斫刺,無所復加。願聖朝稽則乾坤,怒不極旬,使其鄉邑若故吏民收以士伍之服,惠以三寸之棺。昔項籍受殯葬之施,韓信獲收斂之恩,斯則漢高發神明之譽也。惟陛下敦三皇之仁,垂哀矜之心,使國澤加於辜戮之骸,復受不已之恩,於以揚聲遐方,沮勸天下,豈不大哉!昔欒布矯命彭越,臣竊恨之,不先請主上而專名以肆情,其得不誅,實為幸耳。今臣不敢章宣是表以露天恩,謹伏手書,冒昧陳聞,乞聖明哀察。"於是吳主及孫峻聽恪故吏斂葬。

  初,恪少有盛名,大帝深器重之,而恪父瑾常以為戚,曰:"非保家之主也。"父友奮威將軍張承亦以為恪必敗諸葛氏。陸遜嘗謂恪曰:"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則扶接之;今觀君氣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漢侍中諸葛瞻,亮之子也;恪再攻淮南,越巂太守張嶷與瞻書曰:"東主初崩,帝實幼弱,太傅受寄託之重,亦何容易!親有周公之才,猶有管、蔡流言之變,霍光受任,亦有燕、蓋、上官逆亂之謀,賴成、昭之明以免斯難耳。昔每聞東主殺生賞罰,不任下人,又今以垂沒之命,卒召太傅,屬以後事,誠實可慮。加吳楚剽急,乃昔所記,而太傅離少主,履敵庭,恐非良計長算也。雖雲東家綱紀肅然,上下輯睦;百有一失,非明者之慮也。取古則今,今則古也,自非郎君進忠言於太傅,誰復有盡言者邪!旋軍廣農,務行德惠,數年之中,東西並舉,實為不晚,願深採察!"恪果以此敗。

  吳群臣共議上奏,推孫峻為太尉,滕胤為司徒。有媚峻者言曰:"萬機宜在公族,若承嗣為亞公,聲名素重,眾心所附,不可量也。"乃表峻為丞相、大將軍,督中外諸軍事,又不置御史大夫;由是士人失望。滕胤女為恪子竦妻,胤以此辭位。孫峻曰:"鯀、禹罪不相及,滕侯何為!"峻與胤雖內不沾洽,而外相苞容,進胤爵高密侯,共事如前。

  齊王奮聞諸葛恪誅,下住蕪湖,欲至建業觀變。傅相謝慈等諫,奮殺之,坐廢為庶人,徙章安。

  南陽王和妃張氏,諸葛恪之甥也。先是恪有徙都之意,使治武昌宮,民間或言恪欲迎和立之。及恪被誅,丞相峻因此奪和璽綬,徙新都,又遣使者追賜死。初,和妾何氏生子皓,諸姬子德、謙、俊。和將死,與張妃別,妃曰:"吉凶當相隨,終不獨生。"亦自殺。何姬曰:"若皆從死,誰當字孤!"遂撫育皓及其三弟,皆賴以獲全。

  高貴鄉公上

  △正元元年甲戌,公元二五四年

  春,二月,殺中書令李豐。初,豐年十七、八,已有清名,海內翕然稱之。其父太僕恢不願其然,敕使閉門斷客。曹爽專政,司馬懿稱疾不出,豐為尚書僕射,依違二公間,故不與爽同誅。豐子韜,以選尚齊長公主。司馬師秉政,以豐為中書令。是時,太常夏侯玄有天下重名,以曹爽親故,不得在勢任,居常怏怏;張緝以後父去郡家居,亦不得意。豐皆與之親善。師雖擢用豐,豐私心常在玄。豐在中書二歲,帝數獨召豐與語,不知所說。師知其議己,請豐相見以詰豐,豐不以實告;師怒,以刀鐶築殺之,送屍付廷尉,遂收豐子韜及夏侯玄、張緝等皆下廷尉,鍾毓案治,雲:"豐與黃門監蘇鑠,永寧署令樂敦,冗從僕射劉賢等謀曰:'拜貴人日,諸營兵皆屯門,陛下臨軒,因此同奉陛下,將群僚人兵,就誅大將軍;陛下儻不從人,便當劫將去耳。'"又云:"謀以玄為大將軍,緝為驃騎將軍;玄、緝皆知其謀。"庚戌,誅韜、玄、緝、鑠、敦、賢,皆夷三族。

  夏侯霸之入蜀也,邀玄欲與之俱,玄不從。及司馬懿薨,中領軍高陽許允謂玄曰:"無復憂矣!"玄嘆曰:"士宗,卿何不見事乎!此人猶能以通家年少遇我,子元、子上不吾容也。"及下獄,玄不肯下辭,鍾毓自臨治之。玄正色責毓曰:"吾當何罪!卿為令史責人也,卿便為吾作!"毓以玄名士,節高,不可屈,而獄當竟,夜為作辭,令與事相附,流涕以示玄;玄視,頷之而已。及就東市,顏色不變,舉動自若。

  李豐弟翼,為兗州刺史,司馬師遣使收之。翼妻荀氏謂翼曰:"中書事發,可及詔書未至赴吳,何為坐取死亡!左右可共同赴水火者為誰?"翼思未答,妻曰:"君在大州,不知可與同死生者,雖去亦不免!"翼曰:"二兒小,吾不去,今但從坐身死耳,二兒必免。"乃止,死。

  初,李恢與尚書僕射杜畿及東安太守郭智善,智子衝,有內實而無外觀,州里弗稱也。衝嘗與李豐俱見畿,既退,畿嘆曰:"孝懿無子;非徒無子,殆將無家。君謀為不死也,其子足繼其業。"時人皆以畿為誤。及豐死,衝為代君太守,卒繼父業。

  正始中,夏侯玄、何晏、鄧颺俱有盛名,欲交尚書郎傅嘏,嘏不受。嘏友人荀粲怪而問之,嘏曰:"太初志大其量,能合虛聲而無實才。何平叔言遠而情近,好辯而無誠,所謂利口覆邦國之人也。鄧玄茂有為而無終,外要名利,內無關鑰,貴同惡異,多言而妒前;多言多釁,妒前無親。以吾觀此三人者,皆將敗家;遠之猶恐禍及,況暱之乎!"嘏又與李豐不善,謂同志曰:"豐飾偽而多疑,矜小智而昧於權利,若任機事,其死必矣!"

  辛亥,大赦。

  三月,廢皇后張氏,夏,四月,立皇后王氏,奉車都尉夔之女也。

  狄道長李簡密書請降於漢。六月,姜維寇隴西。

  中領軍許允素與李豐、夏侯玄善。秋,允為鎮北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帝以允當出,詔會群臣,帝特引允以自近;允當與帝別,涕泣歔欷。允未發,有司奏允前放散官物,收付廷尉,徙樂浪,未至,道死。吳孫峻驕矜淫暴,國人側目。司馬桓慮謀殺峻,立太子登之子吳侯英;不克,皆死。

  帝以李豐之死,意殊不平。安東將軍司馬昭鎮許昌,詔召之使擊姜維。九月,昭領兵入見,帝幸平樂觀以臨軍過。左右勸帝因昭辭,殺之,勒兵以退大將軍;已書詔於前,帝懼,不敢發。

  昭引兵入城,大將軍師乃謀廢帝。甲戌,師以皇太后令召群臣會議,以帝荒淫無度,褻近倡優,不可以承天緒;群臣皆莫敢違。乃奏收帝璽綬,歸藩於齊。使郭芝入白太后,太后方與帝對坐,芝謂帝曰:"大將軍欲廢陛下,立彭城王據!"帝乃起去。太后不悅。芝曰:"太后有子不能教,今大將軍意已成,又勒兵於外以備非常,但當順旨,將復何言!"太后曰:"我欲見大將軍,口有所說。"芝曰:"何可見邪!但當速取璽綬!"太后意折,乃遣傍侍御取璽綬著坐側。芝出報師,師甚喜。又遣使者授帝齊王印綬,使出就西宮。帝與太后垂涕而別,遂乘王車,從太極殿南出,群臣送者數十人,司馬孚悲不自勝,餘多流涕。

  師又使使者請璽綬於太后。太后曰:"彭城王,我之季叔也,今來立,我當何之!且明皇帝當永絕嗣乎?高貴鄉公,文皇帝之長孫,明皇帝之弟子。於禮,小宗有後大宗之義,其詳議之。"丁丑,師更召群臣,以太后令示之,乃定迎高貴鄉公髦於元城。髦者,東海定王霖之子也,時年十四,使太常王肅持節迎之。師又使請璽綬,太后曰:"我見高貴鄉公,小時識之,我自欲以璽綬手授之。"冬,十月,己丑,高貴鄉公至玄武館,群臣奏請舍前殿,公以先帝舊處,避止西廂;群臣又請以法駕迎,公不聽。庚寅,公入於洛陽,群臣迎拜西掖門南,公下輿答拜,儐者請曰:"儀不拜。"公曰:"吾人臣也。"遂答拜。至止車門下輿,左右曰:"舊乘輿入。"公曰:"吾被皇太后徵,未知所為。"遂步至太極東堂,見太后。其日,即皇帝位於太極前殿,百僚陪位者皆欣欣焉。大赦,改元。為齊王築宮於河內。

  漢姜維自鍬道進拔河間、臨洮。將軍徐質與戰,殺其蕩寇將軍張嶷,漢兵乃還。

  初,揚州刺史文欽,驍果絕人,曹爽以鄉里故愛之。欽恃爽勢,多所陵傲。及爽誅,欽已內懼,又好增虜級以邀功賞,司馬師常抑之,由是怨望。鎮東將軍毌丘儉素與夏侯玄、李豐善,玄等死,儉亦不自安,乃以計厚待欽。儉子治書侍御史甸謂儉曰:"大人居方岳重任,國家傾覆而晏然自守,將受四海之責矣!"儉然之。

  正元二年乙亥,公元二五五年

  春,正月,儉、欽矯太后詔,起兵於壽春,移檄州郡,以討司馬師。又表言:"相國懿忠正,有大勳於社稷,宜宥及後世,請廢師,以侯就第,以弟昭代之。太尉孚忠孝小心,護軍望,忠公親事,皆宜親寵,授以要任。"望,孚之子也。儉又遣使邀鎮南將軍諸葛誕,誕斬其使。儉、欽將五六萬眾渡淮,西至項;儉堅守,使欽在外為遊兵。

  司馬師問計於河南尹王肅,肅曰:"昔關羽虜于禁於漢濱,有北向爭天下之志,後孫權襲取其將士家屬,羽士眾一旦瓦解。今淮南將士父母妻子皆在內州,但急往御衛,使不得前,必有關羽土崩之勢矣。"時師新割目瘤,創甚,或以為大將軍不宜自行,不如遣太尉孚拒之。唯王肅與尚書傅嘏、中書侍郎鍾會勸師自行,師疑未決。嘏曰:"淮、楚兵勁,而儉等負力遠鬥,其鋒未易當也。若諸將戰有利鈍,大勢一失,則公事敗矣。"師蹶然起曰:"我請輿疾而東。"戊午,師率中外諸軍以討儉、欽,以弟昭兼中領軍,留鎮洛陽,召三方兵會於陳、許。

  師問計於光祿勳鄭袤,袤曰:"毌丘儉好謀而不達事情,文欽勇而無算。今大軍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銳而不能固,宜深溝高壘以挫其氣,此亞夫之長策也。"師稱善。

  師以荊州刺史王基為行監軍,假節,統許昌軍。基言於師曰:"淮南之逆,非吏民思亂也,儉等誑誘迫脅,畏目下之戮,是以尚屯聚耳。若大兵一臨,必土崩瓦解,儉、欽之首不終朝而致於軍門矣。"師從之。以基為前軍,既而復敕基停駐。基以為:"儉等舉軍足以深入,而久不進者,是其詐偽已露,眾心疑沮也。今不張示威形以副民望,而停軍高壘,有似畏懦,非用兵之勢也。若儉、欽虜略民人以自益,又州郡兵家為賊所得者,更懷離心,儉等所迫脅者,自顧罪重,不敢復還,此為錯兵無用之地而成奸宄之源,吳寇因之,則淮南非國家之有,譙、沛、汝、豫危而不安,此計之大失也。軍宜速進據南頓,南頓有大邸閣,計足軍人四十日糧。保堅城,因積穀,先人有奪人之心,此平賊之要也。"基屢請,乃聽,進據〈氵隱〉水。

  閏月,甲申,師次於〈氵隱〉橋,儉將史招、李續相次來降。王基復言於師曰:"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方今外有強寇,內有叛臣,若不時決,則事之深淺未可測也。議者多言將軍持重。將軍持重,是也;停軍不進,非也。持重,非不得之謂也,進而不可犯耳。今保壁壘以積實資虜而遠運軍糧,甚非計也。"師猶未許。基曰:"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彼得則利,我得亦利,是謂爭地,南頓是也。"遂輒進據南頓,儉等從項亦欲往爭,發十餘裡,聞基先到,乃復還保項。

  癸未,徵西將軍郭淮卒,以雍州刺史陳泰代之。

  吳丞相峻率驃騎將軍呂據、左將軍會稽留贊襲壽春,司馬師命諸軍皆深壁高壘,以待東軍之集。諸將請進軍攻項,師曰:"諸軍得其一,未知其二。淮南將士本無反志,儉、欽說誘與之舉事,謂遠近必應;而事起之日,淮北不從,史招、李繼前後瓦解,內乖外叛,自知必敗。困獸思鬥,速戰更合其志。雖雲必克,傷人亦多。且儉等欺誑將士,詭變萬端,小與持久,詐情自露,此不戰而克之術也。"乃遣諸葛誕督豫州諸軍,自安風向壽春;徵東將軍胡遵督青、徐諸軍出譙、宋之間,絕其歸路;師屯汝陽。毌丘儉、文欽進不得鬥,退恐壽春見襲,計窮不知所為。淮南將士家皆在北,眾心沮散,降者相屬,惟淮南新附農民為之用。

  儉之初起,遣健步齎書至兗州,兗州刺史鄧艾斬之,將兵萬餘人,兼道前進,先趨樂嘉城,作浮橋以待師。儉使文欽將兵襲之。師自汝陽潛兵就艾於樂嘉,欽猝見大軍,驚愕未知所為。欽子鴦,年十八,勇力絕人,謂欽曰:"及其未定,擊之,可破也。"於是分為二隊,夜夾攻軍。鴦率壯士先至鼓譟,軍中震擾。師驚駭。所病目突出,恐眾知之,齧被皆破。欽失期不應,會明,鴦見兵盛,乃引還。師謂諸將曰:"賊走矣,可追之!"諸將曰:"欽父子驍猛,未有所屈,何苦而走?"師曰:"夫一鼓作氣,再而衰。鴦鼓譟失應,其勢已屈,不走何待!"欽將引而東,鴦曰:"不先折其勢,不得也。"乃與驍騎十餘摧鋒陷陳,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師使左長史司馬班率驍將八千翼而追之,鴦以匹馬入數千騎中,輒殺傷百餘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騎莫敢逼。

  殿中人尹大目小為曹氏家奴,常在天子左右,師將與俱行,大目知師一目已出,啟雲:"文欽本是明公腹心,但為人所誤耳;又天子鄉里,素與大目相信,乞為公追解語之,令還與公復好。"師許之。大目單身乘大馬,被鎧冑,追欽,遙相與語。大目心實欲為曹氏,謬言:"君侯何苦不可復忍數日中也!"欲使欽解其旨。欽殊不悟,乃更厲聲罵大目曰:"汝先帝家人,不念報恩,反與司馬師作逆,不顧上天,天不祐汝!"張弓傅矢欲射大目。大目涕泣曰:"世事敗矣,善自努力!"

  是日,毌丘儉聞欽退,恐懼,夜走,眾遂大潰。欽還至項,以孤軍無繼,不能自立,欲還壽春;壽春已潰,遂奔吳。吳孫峻至東興,聞儉等敗,壬寅,進至橐皋,文欽父子詣軍降。毌丘儉走,比至慎縣,左右人兵稍棄儉去,儉藏水邊草中。甲辰,安風津民張屬就殺儉,傳首京師,封屬為侯。諸葛誕至壽春,壽春城中十餘萬口,懼誅,或流迸山澤,或散走入吳。詔以誕為鎮東大將軍、儀同三司,都督揚州諸軍事。夷毌丘儉三族。儉黨七百餘人繫獄,侍御史杜友治之,惟誅首事者十餘人,餘皆奏免之。儉孫女適劉氏,當死,以孕系廷尉。司隸主簿程鹹議曰:"女適人者,若已產育,則成他家之母,於防則不足懲奸亂之源,於情則傷孝子之恩。男不遇罪於他族,而女獨嬰戮於二門,非所以哀矜女弱、均法制之大分也。臣以為在室之女,可從父母之刑;既醮之婦,使從夫家之戮。"朝廷從之,仍著於律令。

  舞陽忠武侯司馬師疾篤,還許昌,留中郎將參軍事賈充監諸軍事。充,逵之子也。

  衛將軍昭自洛陽往省師,師令昭總統諸軍。辛亥,師卒於許昌。中書侍郎鍾會從師典知密事,中詔敕尚書傅嘏,以東南新定,權留衛將軍昭屯許昌為內外之援,令嘏率諸軍還。會與嘏謀,使嘏表上,輒與昭俱發,還到洛水南屯住。二月,丁巳,詔以司馬昭為大將軍、錄尚書事。會由是常有自矜之色,嘏戒之曰:"子志大其量,而勳業難為也,可不慎哉!"

  吳孫峻聞諸葛誕已據壽春,乃引兵還。以文欽為都護、鎮北大將軍、幽州牧。

  三月,立皇后卞氏,大赦。後,武宣皇后弟秉之曾孫女也。

  秋,七月,吳將軍孫儀、張怡、林恂謀殺孫峻,不克,死者數十人。全公主譖朱公主於峻,曰"與儀同謀"。峻遂殺朱公主。

  峻使衛尉馮朝城廣陵,功費甚眾,舉朝莫敢言,唯滕胤諫止之,峻不從,功卒不成。

  漢姜維複議出軍,徵西大將軍張翼廷爭,以為:"國小民勞,不宜黷武。"維不聽,率車騎將軍夏侯霸及翼同進。八月,維將數萬人至枹罕,趨狄道。

  徵西將軍陳泰敕雍州刺史王經進屯狄道,須泰軍到,東西合勢乃進。泰軍陳倉,經所統諸軍於故關與漢人戰不利,經輒渡洮水。泰以經不堅據狄道,必有他變,率諸軍以繼之。經已與維戰於洮西,大敗,以萬餘人還保狄道城,餘皆奔散,死者萬計。張翼謂維曰:"可以止矣,不宜復進,進或毀此大功,為蛇畫足。"維大怒,遂進圍狄道。

  辛未,詔長水校尉鄧艾行安西將軍,與陳泰併力拒維;戊辰,復以太尉孚為後繼。泰進軍隴西,諸將皆曰:"王經新敗,賊眾大盛,將軍以烏合之卒,繼敗軍之後,當乘勝之鋒,殆必不可。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壯士解腕。'《孫子》曰:'兵有所不擊,地有所不守。'蓋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故也。不如據險自保,觀釁待敝,然後進救,此計之得者也。"泰曰:"姜維提輕兵深入,正欲與我爭鋒原野,求一戰之利。王經當高壁深壘,挫其銳氣,今乃與戰,使賊得計。經既破走,維若以戰克之威,進兵東向,據櫟陽積穀之實,放兵收降,招納羌、胡,東爭關、隴,傳檄四郡,此我之所惡也。而乃以乘勝之兵,挫峻城之下,銳氣之卒,屈力致命,攻守勢殊,客主不同。兵書曰:'修櫓轒轀,三月乃成,拒堙三月而後已。'誠非輕軍遠入之利也。今維孤軍遠僑,糧谷不繼,是我速進破賊之時,所謂疾雷不及掩耳,自然之勢也。洮水帶其表,維等在其內,今乘高據勢,臨其項領,不戰必走。寇不可縱,圍不可久,君等何言如是!"遂進軍度高城嶺,潛行,夜至狄道東南高山上,多舉烽火,鳴鼓角。狄道城中將士見救至,皆憤踴。維不意救兵卒至,緣山急來攻之,泰與交戰,維退。泰引兵揚言欲向其還路,維懼,九月,甲辰,維遁走,城中將士乃得出。王經嘆曰:"糧不至旬,向非救兵速至,舉城屠裂,覆喪一州矣!"泰慰勞將士,前後遣還,更差軍守,並治城壘,還屯上邽。

  泰每以一方有事,輒以虛聲擾動天下,故希簡上事,驛書不過六百里。大將軍昭曰:"陳徵西沉勇能斷,荷方伯之重,救將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簡上事,必能辦賊故也。都督大將不當爾邪!"

  姜維退駐鍾提。

  初,吳大帝不立太廟,以武烈嘗為長沙太守,立廟於臨湘,使太守奉祠而已。冬,十二月,始作太廟於建業,尊大帝為太祖。

  《資治通鑑》 宋·司馬光◎魏紀八(起昭陽作噩,盡旃蒙大淵獻,凡三年)

  ○邵陵厲公下

  嘉平五年癸酉,公元二五三年

  春,正月,朔,蜀大將軍費禕與諸將大會於漢壽,郭修在坐;禕歡飲沉醉,修起刺禕,殺之。禕資性泛愛,不疑於人。越巂太守張嶷嘗以書戒之曰:"昔岑彭率師,來歙杖節,鹹見害於刺客。今明將軍位尊權重,待信新附太過,宜鑑前事,少以為警。"禕不從,故及禍。

  詔追封郭循為長樂鄉侯,使其子襲爵。

  王昶、毌丘儉聞東軍敗,各燒屯走。朝議欲貶黜諸將,大將軍師曰:"我不聽公休,以至於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悉宥之。師弟安東將軍昭時為監軍,唯削昭爵而已。以諸葛誕為鎮南將軍,都督豫州;毌丘儉為鎮東將軍,都督揚州。

  是歲,雍州刺史陳泰求敕幷州併力討胡,師從之。未集,而雁門、新興二郡胡以遠役,遂驚反。師又謝朝士曰:"此我過也,非陳雍州之責!"是以人皆愧悅。

  習鑿齒論曰:司馬大將軍引二敗以為己過,過消而業隆,可謂智矣。若乃諱敗推過,歸咎萬物,常執其功而隱其喪,上下離心,賢愚解體,謬之甚矣!君人者,苟統斯理而以御國,行失而名揚,兵挫而戰勝,雖百敗可也,況於再乎!

  光祿大夫張緝言於師曰:"恪雖克捷,見誅不久。"師曰:"何故?"緝曰:"威震其主,功蓋一國,求不得死乎!"

  二月,吳軍還自東興。進封太傅恪陽都侯,加荊、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恪遂有輕敵之心,復欲出軍。諸大臣以為數出罷勞,同辭諫恪,恪不聽。中散大夫蔣延固爭,恪命扶出。因著論以諭眾曰:"凡敵國欲相吞,即仇讎欲相除也。有仇而長之,禍不在己,則在後人,不可不為遠慮也。昔秦但得關西耳,尚以併吞六國。今以魏比古之秦,土地數倍;以吳與蜀,比古六國,不能半也。然今所以能敵之者,但以操時兵眾,於今適盡,而後生者未及長大,正是賊衰少未盛之時。加司馬懿先誅王凌,續自隕斃,其子幼弱而專彼大任,雖有智計之士,未得施用。當今伐之,是其厄會。聖人急於趨時,誠謂今日。若順眾人之情,懷偷安之計,以為長江之險可以傳世,不論魏之終始而以今日遂輕其後,此吾所以長嘆息者也!今聞眾人或以百姓尚貧,欲務閒息,此不知慮其大危而愛其小勤者也。昔漢祖幸已自有三秦之地,何不閉關守險以自娛樂,空出攻楚,身被創痍,介冑生蟣蝨,將士厭困苦,豈甘鋒刃而忘安寧哉?慮於長久不得兩存者耳。每覽荊邯說公孫述以進取之圖,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未嘗不喟然嘆息也!夙夜反側,所慮如此,故聊疏愚言,以達二、三君子之末。若一朝隕沒,志畫不立,貴令來世知我所憂,可思於後耳。"眾人雖皆心以為不可,然莫敢復難。

  丹楊太守聶友素與恪善,以書諫恪曰:"大行皇帝本有遏東關之計,計未施行;今公輔贊大業,成先帝之志,寇遠自送,將士憑賴威德,出身用命,一旦有非常之功,豈非宗廟神靈社稷之福邪!宜且案兵養銳,觀釁而動。今乘此勢欲復大出,天時未可而苟任盛意,私心以為不安。"恪題論後,為書答友曰:"足下雖有自然之理,然未見大數,熟省此論,可以開悟矣。"

  滕胤謂恪曰:"君受伊、霍之託,入安本朝,出摧強敵,名聲振於海內,天下莫不震動,萬姓之心,冀得蒙君而息。今猥以勞役之後,興師出征,民疲力屈,遠主有備,若攻城不克,野略無獲,是喪前勞而招後責也。不如案甲息師,觀隙耐勸。且兵者大事,事以眾濟,眾苟不悅,君獨安之!"恪曰:"諸雲不可,皆不見計算,懷居苟安者也。而子復以為然,吾何望乎!夫以曹芳闇劣,而政在私門,彼之民臣,固有離心。今吾因國家之資,藉戰勝之威,則何往而不克哉!"

  三月,恪大發州郡二十萬眾復入寇,以滕胤為都下督,掌統留事。夏,四月,大赦。

  漢姜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不如且保國治民,謹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為希冀徼倖,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及禕死,維得行其志,乃將數萬人出石營,圍狄道。
推薦內容
資治通鑑讀後感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六 起重光大荒落,盡旃蒙作噩,凡五年 《資治通鑑》樑紀二十二 起旃蒙大淵獻,盡柔兆困敦,凡二年 《資治通鑑·魏紀三》閱讀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譯 《資治通鑑》魏紀六 起著雍敦牂,盡旃蒙赤奮若,凡八年 《資治通鑑》唐紀五十二 起重光大荒落,盡旃蒙作噩,凡五年 《資治通鑑》晉紀十 起玄黓涒灘,盡昭陽作噩,凡二年 《續資治通鑑》宋紀三 起昭陽大淵獻正月,盡闕逢困敦三月,凡一年有奇 《資治通鑑》樑紀五 起屠維大淵獻,盡昭陽單閼,凡五年 《資治通鑑》晉紀二十五 起重光協洽,盡旃蒙大淵獻,凡五年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九 起柔兆攝提格,盡昭陽作噩,凡八年 《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八十二 起旃蒙大淵獻八月,盡柔兆困敦閏三月,凡九月 《資治通鑑》唐紀八十 起昭陽大淵獻二月,盡閼逢困敦閏月,凡一年有奇 《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三 起昭陽大淵獻,盡閼逢困敦七月,凡一年有奇 昭通市昭陽區6個最著名的景點 《資治通鑑》漢紀二十 起昭陽作噩,盡屠維單閼,凡七年 資治通鑑的第二十八卷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二 起昭陽協洽十月,盡旃蒙作噩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續資治通鑑》宋紀三十六 起昭陽大淵獻正月,盡柔兆攝提格三月,凡三年有奇